一种防撬报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342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撬报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品防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撬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每年由于基础建设设施被盗所导致的损失巨大,其中,间接损失往往远大于直接损失。如通信基站,每年由于被盗所导致的通信中断的损失数以亿计。防盗系统的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防盗报警系统的样式繁多。而在众多的防盗报警系统当中,普遍采用声音报警的模式进行报警,即检测到异常信号时,马上启动扬声器或喇叭进行报警,起到警示和提醒的作用。现有报警系统中的电路部分结构复杂,硬件成本较高,且缺少相应的电路保护功能,造成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防撬报警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防撬报警系统,包括GPS/北斗定位模块、第一微控制器、供电电路、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和监控中心,所述监控中心包括第二微控制器、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GPS/北斗定位模块将物品的定位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将所述定位信息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传送到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微控制器将所述定位信息发送到所述显示模块进行显示,当所述定位信息超出设定的安全范围时,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控制所述声光报警模块以声音和闪光的方式发出报警,所述供电电路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连接、用于供电;

所述供电电路包括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MOS管的源极连接至供电电池,所述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MOS管的源极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一微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撬报警系统中,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MOS管的漏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撬报警系统中,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撬报警系统中,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六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六电阻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撬报警系统中,所述MOS管为P沟道MOS管,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撬报警系统中,所述第一电容的电容值为150PF,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为100PF,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为3.3KΩ,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为4.7KΩ,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和第六电阻的阻值均为200Ω。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撬报警系统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均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GSM模块、GPRS模块、CDMA模块、WCDMA模块、Zigbee模块或LoRa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撬报警系统中,所述监控中心为PC机或手机。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撬报警系统中,所述声光报警模块包括喇叭和指示灯,所述喇叭和指示灯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撬报警系统中,所述显示模块为LED显示屏或LCD显示屏。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防撬报警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GPS/北斗定位模块、第一微控制器、供电电路、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和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包括第二微控制器、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和显示模块,供电电路包括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该供电电路相对于传统的供电电路,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这样能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一电容用于防止MOS管与第一三极管之间的干扰,第三电阻用于对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流进行限流,因此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撬报警系统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防撬报警系统实施例中,其防撬报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该防撬报警系统包括GPS/北斗定位模块1、第一微控制器2、供电电路3、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和监控中心5,其中,监控中心5包括第二微控制器51、第二无线通信模块52、声光报警模块53和显示模块54,GPS/北斗定位模块1、第一微控制器2、供电电路3、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集成在物品的内部的电路板上,GPS/北斗定位模块1用于对物品进行定位,采用双模定位方式,使定位方式比较灵活。GPS/北斗定位模块1将物品的定位信息(即物品的定位信息)发送到第一微控制器2,第一微控制器2将物品的定位信息依次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52传送到第二微控制器51,第二微控制器51将物品的定位信息发送到显示模块54进行显示,当物品的定位信息超出设定的安全范围(即设定的安全区域的坐标范围)时,第二微控制器51控制声光报警模块53以声音和闪光的方式发出报警,供电电路3与第一微控制器2连接、用于供电。第一微控制器2和第二微控制器51均为单片机。

声光报警模块53设置在监控中心5中,与被盗的物品不在同一个地方,在物品出现被盗的情况下,监控中心5启动声光报警模块53,但偷窃者却并不知道该系统已经启动防撬报警系统,这样就能在不惊动盗窃者的情况下,防止该防撬报警系统被撬,实现对物品被盗的报警和追踪,便于失主寻回失物,全面实现物品的防盗。

上述声光报警模块53包括喇叭和指示灯(图中未示出),喇叭和指示灯均与第二微控制器51连接。喇叭用于以声音的方式发出报警,指示灯用于以闪光的方式发出报警。显示模块54为LED显示屏或LCD显示屏,通过显示模块54显示物品的定位信息,就可以使用户或管理人员了解物品的当前位置信息。

上述监控中心为PC机或手机,PC机可以是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或平板电脑等。上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52均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GSM模块、GPRS模块、CDMA模块、WCDMA模块、Zigbee模块或LoRa模块。通过设置多种无线通信方式,使得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无线通信方式,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尤其在使用LoRa模块时,其通信距离较远,且通信较为稳定。

图2为本实施例中供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2中,虽然将第一微控制器2画了出来,但其不属于供电电路2的一部分,将其画出来是为了方便描述。该供电电路3包括MOS管M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MOS管M1的源极连接至供电电池BAT,MOS管M1的栅极通过第一电容C1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MOS管M1的源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MOS管M1的漏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一微控制器2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

该供电电路3相对于传统的供电电路,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电路结构较为简单,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上述第一电容C1为耦合电容,用于防止MOS管M1与第一三极管Q1之间的干扰,第三电阻R3用于对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流进行限流,因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MOS管M1为P沟道MOS管,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均为NPN型三极管。当然,在本实施例的一些情况下,MOS管M1也可以为N沟道MOS管,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也可以均为PNP型三极管。

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微控制器2的需要设定一预设电压,即调整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的大小;之后调整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的比例关系,以使输出电压等于预设电压时,第二三极管Q2恰好导通;第二三极管Q2即作为稳压状态与导通状态的切换开关,第二三极管Q2也可以使用一个MOS管替换实现开关的功能。当供电电池BAT的输入电压较高,即超过预设电压时,工作于稳压状态,第二三极管Q2开始导通,输入电压钳位于预设电压;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开始截止,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位随着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反馈的电位改变而改变,构成负反馈控制,反馈电压上升,即使MOS管M1的栅极的栅源电压下降,降低输出电压,反馈电压下降,即使MOS管M1的栅源电压上升,提高输出电压,以使输出电位始终钳位在预设电压。

当供电电池BAT的输出电压不足预设电压时,工作于导通状态,第二三极管Q2截止,输出电压几乎等于输入电压;第一三极管Q1导通,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位下降至近乎接地,MOS管M1的栅源电压达到最大值,MOS管M1完全导通,使输入电压以可以忽略的压降输出至第一微控制器2。

本实施例中,该供电电路3还包括第二电容C2和第四电阻R2,其中,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MOS管M1的漏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为耦合电容,用于防止第一三极管Q1与第二三极管Q2之间的干扰。第四电阻R4为限流电阻,用于对MOS管M1的漏极电流进行限流保护,以进一步增强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该供电电路3还包括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五电阻R5为限流电阻,用于对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流进行限流保护,以更进一步增强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该供电电路3还包括第六电阻R6,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六电阻R6为限流电阻,用于对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流进行限流保护,以进一步增强限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为150PF,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为100PF,第三电阻R3的阻值为3.3KΩ,第四电阻R4的阻值为4.7KΩ,第五电阻R5的阻值和第六电阻R6的阻值均为200Ω。

总之,该供电电路3相对于传统的供电电路,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此外,该供电电路3中设有限流电阻和耦合电容,因此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