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床头呼叫器的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3423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床头呼叫器的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讯装置,尤其是一种床头呼叫器的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宾馆、医院、各类护理中心甚至个人家中,床头呼叫器被广泛应用。床头呼叫器可以便于使用者在夜间进行呼叫服务。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899714U公开了一种上推式呼叫器,其外部是使用开关盒本体进行封装的。这种简单的封装结构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无法对呼叫器的内部器件进行严密的密封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床头呼叫器的封装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呼叫器封装结构的密封严密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床头呼叫器的封装结构,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若干个螺栓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的边缘固定有第一密封圈,下壳体的边缘固定有第二密封圈,当上壳体和下壳体相互扣合时,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相互密封接触;第一密封圈上设置有与螺栓一一对应的第一通孔,第二密封圈上设置有与螺栓一一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同心设置;第一通孔的两侧设置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与第一通孔相互连通,第一空腔与第一通孔的连接处通过第一弹簧体连接有第一楔形块,第一楔形块与螺栓相接触,第一楔形块通过第一连杆连接有第二楔形块,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中点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在第一空腔的底部,第二连杆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通过第二弹簧体连接在第一空腔的底部,第二楔形块插接在连接块下方,第二连杆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压块,第一压块与第一空腔的底部相接触;第二通孔的两侧设置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与第二通孔相互连通,第二空腔内设置有第三连杆,第三连杆的中点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在第二空腔的顶部,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楔形块和第二压块,第三楔形块与螺栓相接触,第二压块与第二空腔的顶部相接触,第一压块与第二压块交错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环形凸起部,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密封接触时,第二密封圈位于环形凸起部内侧。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凸起部的内侧面设置有斜面部,第二密封圈与斜面部过盈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螺栓对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固定时,螺栓分别挤压第一楔形块和第三楔形块,第一楔形块通过第一连杆带动第二楔形块移动,第二楔形块的移动使得连接块向上翘起,连接块带动第二连杆进行杠杆运动,实现第一压块对第一密封圈的下压,使第一密封圈产生弹性形变。第三楔形块通过第三连杆与第二压块连接,当螺栓对第三楔形块进行下压时,第三连杆进行杠杆运动,带动第二压块向上运动对第二密封圈进行挤压,使第二密封圈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产生相向的弹性形变,可以提高两个密封圈之间的挤压力,同时使得两个密封圈的挤压状态保持一定的弹性缓冲能力,当密封圈出现微小的松动老化时,利用密封圈本身的弹性形变还可以继续保持密封状态。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进行插接配合,可以提高密封面的侧向密封贴合度,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插接配合位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空腔内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空腔内的结构图。

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螺栓;4、第一密封圈;5、第二密封圈;6、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8、第一空腔;9、第一弹簧体;10、第一楔形块;11、第一连杆;12、第二楔形块;13、第二连杆;14、第一连接轴;15、连接块;16、第二弹簧体;17、第二通孔;18、第二空腔;19、弧形弹片;20、第三连杆;21、第二连接轴;22、第三楔形块;23、第二压块;24、环形凸起部、25、斜面部;26、半球形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通过若干个螺栓3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1的边缘固定有第一密封圈4,下壳体2的边缘固定有第二密封圈5,当上壳体1和下壳体2相互扣合时,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相互密封接触;第一密封圈4上设置有与螺栓3一一对应的第一通孔6,第二密封圈5上设置有与螺栓3一一对应的第二通孔7,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同心设置;第一通孔6的两侧设置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与第一通孔6相互连通,第一空腔8与第一通孔6的连接处通过第一弹簧体9连接有第一楔形块10,第一楔形块10与螺栓3相接触,第一楔形块10通过第一连杆11连接有第二楔形块12,第一空腔8内设置有第二连杆13,第二连杆13的中点通过第一连接轴14连接在第一空腔8的底部,第二连杆13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5,连接块15通过第二弹簧体16连接在第一空腔8的底部,第二楔形块12插接在连接块15下方,第二连杆13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压块17,第一压块17与第一空腔8的底部相接触;第二通孔7的两侧设置有第二空腔18,第二空腔18与第二通孔7相互连通,第二空腔18内设置有第三连杆20,第三连杆20的中点通过第二连接轴21连接在第二空腔18的顶部,第三连杆2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楔形块22和第二压块23,第三楔形块22与螺栓3相接触,第二压块23与第二空腔18的顶部相接触,第一压块17与第二压块23交错设置。在使用螺栓3对上壳体1和下壳体2进行固定时,螺栓3分别挤压第一楔形块10和第三楔形块22,第一楔形块10通过第一连杆11带动第二楔形块12移动,第二楔形块12的移动使得连接块15向上翘起,连接块15带动第二连杆13进行杠杆运动,实现第一压块17对第一密封圈4的下压,使第一密封圈4产生弹性形变。第三楔形块22通过第三连杆20与第二压块23连接,当螺栓3对第三楔形块22进行下压时,第三连杆20进行杠杆运动,带动第二压块23向上运动对第二密封圈5进行挤压,使第二密封圈5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产生相向的弹性形变,可以提高两个密封圈之间的挤压力,同时使得两个密封圈的挤压状态保持一定的弹性缓冲能力,当密封圈出现微小的松动老化时,利用密封圈本身的弹性形变还可以继续保持密封状态。第一密封圈4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环形凸起部24,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密封接触时,第二密封圈5位于环形凸起部24内侧,环形凸起部24的内侧面设置有斜面部25,第二密封圈5与斜面部25过盈配合。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进行插接配合,可以提高密封面的侧向密封贴合度,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另外,在第一压块17与第一密封圈4的接触面上对称设置两个弧形弹片19,弧形弹片19与第一空腔8的底部过盈配合;第二压块23与第二密封圈5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半球形凸缘26,半球形凸缘26与第二空腔18的顶部过盈配合,第一密封圈4和第二密封圈5产生弹性形变时,半球形凸缘26位于两个弧形弹片19之间。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弧形弹片19和半球形凸缘26,可以进一步提高两个密封圈相互贴合挤压的受力均匀度。

其中,本实用新型是在背景技术引用的专利文献的基础上对开关盒本体进行改进而来的,呼叫器的其它功能模块和结构没有改变,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