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站台入侵者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7972发布日期:2018-11-27 22:40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站台异物侵限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地铁站台入侵者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如何保障乘客安全、高效的出行成为地铁运营的首要目标。为了保障乘客乘车安全和列车的正常运行,地铁上设置有很多禁行区域,如地铁站台中间地铁屏蔽门和列车中间的区域、地铁站台前后人防门外侧的工作检修区,如何防止乘客进入这些禁行区域成为地铁运行中最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了一种地铁站台入侵者识别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铁站台入侵者识别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地铁站台前人防门和地铁站台后人防门外侧的摄像机、对应设置在每个地铁站台屏蔽门上的屏蔽门入侵者检测装置和主控制器,所述摄像机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用于判断列车即将进站或出站时地铁站台上的工作检修区是否有入侵者;

所述屏蔽门入侵者检测装置包括距离检测装置、第一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和第二红外光幕检测单元,所述距离检测装置、所述第一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所述距离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每个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的距离;所述主控制器根据所述距离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依次控制所述第一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在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形成第一红外光幕并进行遮挡物的检测,以及控制所述第二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在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形成第二红外光幕并进行遮挡物的检测;所述主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红外光幕和所述第二红外光幕被遮挡的情况判断地铁站台屏蔽门和列车车门之间是否有入侵者。

基于上述,所述第一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包括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左固定门边框上的第一红外发射装置以及相向设置在每个地铁站台屏蔽门右活动门边框上的第一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第一红外接收装置和所述第一红外发射装置位于同一平面上。

基于上述,所述第二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包括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右固定门边框上的第二红外发射装置以及相向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左活动门边框上的第二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第二红外接收装置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射装置位于同一平面上。

基于上述,所述第一红外发射装置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射装置均包括发射控制器和从上至下等间距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固定门边框上的多个红外发射管,每个红外发射管均与所述发射控制器连接,所述发射控制器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基于上述,所述第一红外接收装置和所述第二红外接收装置均包括接收控制器和从上至下等间距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活动门边框上的多个红外接收管,每个红外接收管接收相向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且每个红外接收管均与所述接收控制器连接,所述接收控制器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基于上述,所述距离检测装置为相向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的左活动门和右活动门上的红外测距仪。

基于上述,还包括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在列车即将进站或出站时通过设置在地铁站台前人防门和地铁站台后人防门外侧的摄像机来检测地铁站台前后的工作检修区是否存在入侵者;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开启时通过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的红外光幕被遮挡情况进行地铁屏蔽门内入侵者的自动识别;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入侵者的检测精度,减少了乘客进入禁行区域的现象,保证了乘客的人身安全,同时也能快速发现入侵者的位置,有利于快速解决异物入侵问题,进而保证地铁列车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是地铁站台屏蔽门开启时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固定门;2.右固定门;3.左活动门;4.右活动门;5.第一红外光幕;6.第二红外光幕;7.测距检测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地铁站台入侵者识别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地铁站台前人防门和地铁站台后人防门外侧的摄像机、对应设置在每个地铁站台屏蔽门上的屏蔽门入侵者检测装置和主控制器,所述摄像机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用于判断列车即将进站或出站时地铁站台上的工作检修区是否有入侵者;

所述屏蔽门入侵者检测装置包括距离检测装置7、第一红外光幕检测单元、第二红外光幕检测单元、主控制器和报警装置,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距离检测装置7、所述第一红外光幕检测单元、所述第二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和所述报警装置连接;

所述距离检测装置7用于检测每个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的距离;所述主控制器根据所述距离检测装置7的检测结果依次控制所述第一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在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形成第一红外光幕5并进行遮挡物的检测,以及控制所述第二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在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形成第二红外光幕6并进行遮挡物的检测;所述主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红外光幕5和所述第二红外光幕6被遮挡的情况判断地铁站台屏蔽门和列车车门之间是否有入侵者,并控制所述报警装置报警。

优选的,所述距离检测装置7为相向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的左活动门3和右活动门4上的红外测距仪。

具体的,所述第一红外光幕5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左固定门1边框上的第一红外发射装置以及相向设置在每个地铁站台屏蔽门右活动门4边框上的第一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第一红外接收装置和所述第一红外发射装置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红外光幕6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右固定门2边框上的第二红外发射装置以及相向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左活动门3边框上的第二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第二红外接收装置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射装置位于同一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红外发射装置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射装置均包括发射控制器和从上至下等间距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固定门边框上的多个红外发射管,每个红外发射管均与所述发射控制器连接,所述发射控制器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红外接收装置和所述第二红外接收装置均包括接收控制器和从上至下等间距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活动门边框上的多个红外接收管,每个红外接收管接收相向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且每个红外接收管均与所述接收控制器连接,所述接收控制器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测量两侧轿门之间的距离来判断地铁站台屏蔽门是否开启,并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开启时通过设置在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的红外光幕被遮挡情况进行入侵者的自动识别,提高了入侵者的检测精度,保证了乘客的人身安全,同时也能快速发现入侵者的位置,有利于快速解决异物入侵问题,进而保证地铁列车的正常运行。

所述地铁站台入侵者检测系统的使用过程为:

步骤1,所述距离检测装置7检测每个地铁站台屏蔽门左活动门3和右活动门4之间的距离,并将检测结果发送给所述主控制器;

步骤2,所述主控制器将检测结果与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地铁站台屏蔽门是否完全开启,并在地铁站台屏蔽门完全开启时控制所述第一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在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形成第一红外光幕5并进行遮挡物的检测;优选的,预设距离阈值为地铁站台屏蔽门完全开启时,左活动门3和右活动门4之间的距离;

步骤3,所述主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红外光幕检测单元在地铁站台屏蔽门之间形成第二红外光幕6并进行遮挡物的检测;

步骤4,所述主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红外光幕5和所述第二红外光幕6被遮挡的情况判断地铁站台屏蔽门和列车车门之间是否有入侵者;

步骤5,若存在入侵者,则所述主控制器提取所述第一红外光幕5的遮挡区域和所述第二红外光幕6的遮挡区域之间的交叉区域,所述交叉区域即为入侵者位置。

具体的,步骤2和步骤3中,进行遮挡物的检测的步骤具体为:

步骤a,所述控制器控制每个红外发射管向对应的红外接收管发出红外光;

步骤b,所述主控制器获取每个红外接收管的初始信号值;

步骤c,所述主控制器实时采集每个红外接收管的实时信号值;

步骤d,所述主控制器比对每个红外接收管的初始信号值及实时信号值,判断是否存在遮挡;

步骤e,所述主控制器统计所有存在遮挡的红外接收管的信息,形成遮挡区域。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