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安装结构及遥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7954发布日期:2019-04-05 19:3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透镜安装结构及遥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透镜安装结构及遥控装置。



背景技术:

遥控装置中都会设有透镜,透镜一般固定在机壳上并与遥控PCB板上的红外接收头对应设置。该透镜可以透过红外接收头发出的红外线,从而实现遥控功能。透镜的常规安装方式有热熔固定、卡扣固定和粘贴固定等,但这些安装方式存在加工工艺复杂、装配可靠性差和生产成本较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透镜的常规安装方式存在加工工艺复杂、装配可靠性差和生产成本较高的缺点的问题,提供一种透镜安装结构及遥控装置。

一种透镜安装结构,包括机壳、透镜本体及安装座,所述机壳上设有透镜孔,所述透镜本体位于所述透镜孔内,且所述透镜本体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机壳上还设有定位凸柱,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定位通孔,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定位通孔插接在所述定位凸柱上,所述定位凸柱上设有限位件,所述安装座限位于所述机壳与所述限位件之间。

上述透镜安装结构,安装座通过定位通孔插接在机壳上的定位凸柱上,使得固定在安装座上的透镜本体位于透镜孔内,同时安装座限位于机壳与定位凸柱上的限位件之间,安装座的位置受到约束,从而确保透镜本体无法脱离透镜孔,实现透镜本体的可靠安装。该透镜安装结构,有助于解决透镜的常规安装方式存在加工工艺复杂、装配可靠性差和生产成本较高的缺点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为弹性安装座。由于安装座为弹性安装座,安装座上的定位通孔在受到挤压时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如此可将限位件的尺寸设计成略大于定位通孔的尺寸,在安装时首先将限位件设置在定位凸柱上,然后将定位通孔与定位凸柱对位,接着推动安装座插接在定位凸柱上,定位通孔先受到限位件的挤压而变形张开,直至定位通孔的尺寸大于限位件的尺寸,限位件穿过定位通孔,定位通孔再回弹到自然状态,此时安装座即可限位于机壳与限位件之间,安装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柱为长条形凸柱,所述定位通孔为长条形通孔,所述限位件为长条形限位块。定位凸柱设计为长条形凸柱,定位通孔设计为长条形通孔,利用长条形凸柱与长条形通孔配合能够避免安装座与定位凸柱发生相对转动,使得透镜本体可靠安装在透镜孔内。限位件设计为长条形限位块,便于在安装时限位件顺利地穿过定位通孔,不容易发生卡死现象,有利于提高安装方便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柱与所述限位件平行设置。在安装时直接推动安装座,限位件穿过定位通孔后,定位凸柱与定位通孔即可匹配,无需再次转动安装座使定位通孔适应定位凸柱,安装一步到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通孔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内壁贯穿所述安装座形成开口,所述定位通孔沿其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内壁封闭。如此设计能够让定位通孔在受到挤压时产生较大的变形,使用较小的推力便可完成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通孔沿其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内壁向外延伸形成防塑性变形部。防塑性变形部的设置能够保证即使定位通孔产生较大的变形安装座也不会发生塑性变形甚至断裂,便于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件适配的第一安装导向面,有助于在安装时限位件穿过定位通孔,减少卡死现象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通孔适配的第二安装导向面,有助于在安装时限位件穿过定位通孔,减少卡死现象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柱与所述限位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方便生产,节省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与所述定位凸柱为一体成型结构,方便生产,节省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本体与所述安装座为一体成型结构,方便生产,节省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柱为至少两个,所述定位通孔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定位凸柱与至少两个所述定位通孔一一对应。安装座通过至少两个定位通孔插接在至少两个定位凸柱上,从而可靠限位于机壳与限位件,有利于提高透镜本体的安装可靠性。

一种遥控装置,包括遥控PCB板及上述的透镜安装结构,所述遥控PCB板安装在所述机壳上,所述遥控PCB板上设有红外接收头,所述红外接收头与所述透镜本体对应设置。

上述遥控装置,安装座通过定位通孔插接在机壳上的定位凸柱上,使得固定在安装座上的透镜本体位于透镜孔内,同时安装座限位于机壳与定位凸柱上的限位件之间,安装座的位置受到约束,从而确保透镜本体无法脱离透镜孔,实现透镜本体的可靠安装。该遥控装置,有助于解决透镜的常规安装方式存在加工工艺复杂、装配可靠性差和生产成本较高的缺点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遥控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遥控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透镜本体和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透镜安装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透镜安装结构的安装过程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透镜安装结构的安装过程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透镜安装结构的安装过程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壳,100、透镜孔,110、定位凸柱,20、透镜本体,30、安装座,300、定位通孔,301、开口,302、防塑性变形部,303、第一安装导向面,40、限位件,400、第二安装导向面,50、遥控PCB板,500、红外接收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结合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透镜安装结构,包括机壳10、透镜本体20及安装座30。所述机壳10上设有透镜孔100,所述透镜本体20位于所述透镜孔100内,且所述透镜本体20固定在所述安装座30上。所述机壳10上还设有定位凸柱110,所述安装座30上设有定位通孔300,所述安装座30通过所述定位通孔300插接在所述定位凸柱110上。所述定位凸柱110上设有限位件40,所述安装座30限位于所述机壳10与所述限位件40之间。

上述透镜安装结构,安装座30通过定位通孔300插接在机壳10上的定位凸柱110上,使得固定在安装座30上的透镜本体20位于透镜孔100内,同时安装座30限位于机壳10与定位凸柱110上的限位件40之间,安装座30的位置受到约束,从而确保透镜本体20无法脱离透镜孔100,实现透镜本体20的可靠安装。该透镜安装结构,有助于解决透镜的常规安装方式存在加工工艺复杂、装配可靠性差和生产成本较高的缺点的问题。

结合图3所示,所述安装座30为弹性安装座。由于安装座30为弹性安装座,安装座30上的定位通孔300在受到挤压时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如此可将限位件40的尺寸设计成略大于定位通孔300的尺寸,在安装时首先将限位件40设置在定位凸柱110上,然后将定位通孔300与定位凸柱110对位,接着推动安装座30插接在定位凸柱110上,定位通孔300先受到限位件40的挤压而变形张开,直至定位通孔300的尺寸大于限位件40的尺寸,限位件40穿过定位通孔300,定位通孔300再回弹到自然状态,此时安装座30即可限位于机壳10与限位件40之间,安装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安装座30也可以为非弹性安装座。在安装时首先将定位通孔300与定位凸柱110对位,然后推动安装座30插接在定位凸柱110上,接着将限位件40设置在定位凸柱110上,安装座30亦可限位于机壳10与限位件40之间。

结合图4、5所示,所述定位凸柱110为长条形凸柱,所述定位通孔300为长条形通孔,所述限位件40为长条形限位块。定位凸柱110设计为长条形凸柱,定位通孔300设计为长条形通孔,利用长条形凸柱与长条形通孔配合能够避免安装座30与定位凸柱110发生相对转动,使得透镜本体20可靠安装在透镜孔100内。限位件40设计为长条形限位块,便于在安装时限位件40顺利地穿过定位通孔300,不容易发生卡死现象,有利于提高安装方便性。

可选地,所述定位凸柱110与所述限位件40平行设置。在安装时直接推动安装座30,限位件40穿过定位通孔300后,定位凸柱110与定位通孔300即可匹配,无需再次转动安装座30使定位通孔300适应定位凸柱110,安装一步到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定位凸柱110、所述定位通孔300、所述限位件40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不以此为限。例如,所述定位凸柱110为圆柱形凸柱,所述定位通孔300为圆柱形通孔,所述限位件40为球形限位块。又例如,所述定位凸柱110为圆柱形凸柱,所述定位通孔300为圆柱形通孔,所述限位件40为螺钉或螺栓。

结合图3所示,所述定位通孔3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内壁贯穿所述安装座30形成开口301,所述定位通孔300沿其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内壁封闭。如此设计能够让定位通孔300在受到挤压时产生较大的变形,使用较小的推力便可完成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通孔300沿其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内壁向外延伸形成防塑性变形部302。防塑性变形部302的设置能够保证即使定位通孔300产生较大的变形安装座30也不会发生塑性变形甚至断裂,便于安装。具体地,所述防塑性变形部302为圆柱形通孔,所述防塑性变形部302的直径大于所述定位通孔300的宽度。当然,所述防塑性变形部302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不以此为限。

结合图3所示,所述定位通孔300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件40适配的第一安装导向面303,有助于在安装时限位件40穿过定位通孔300,减少卡死现象的发生。具体地,所述第一安装导向面303为导向斜面。当然,所述第一安装导向面303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不以此为限。例如,所述第一安装导向面303为导向弧面。

结合图4、5所示,所述限位件40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通孔300适配的第二安装导向面400,有助于在安装时限位件40穿过定位通孔300,减少卡死现象的发生。具体地,所述第二安装导向面400为导向弧面。当然,所述第二安装导向面400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不以此为限。例如,所述第二安装导向面400为导向斜面。

结合图6、7所示,所述定位凸柱110与所述限位件40为一体成型结构,方便生产,节省成本。所述机壳10与所述定位凸柱110为一体成型结构,方便生产,节省成本。具体地,所述定位凸柱110、所述限位件40、所述机壳10均由塑料制成。当然,所述定位凸柱110、所述限位件40、所述机壳10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成,不以此为限。

结合图6、7所示,所述透镜本体20与所述安装座30为一体成型结构,方便生产,节省成本。具体地,所述透镜本体20、所述安装座30均由塑料制成。当然,所述透镜本体20、所述安装座30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成,不以此为限。

结合图1、2所示,所述定位凸柱110为至少两个,所述定位通孔30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定位凸柱110与至少两个所述定位通孔300一一对应。安装座30通过至少两个定位通孔300插接在至少两个定位凸柱110上,从而可靠限位于机壳10与限位件40,有利于提高透镜本体20的安装可靠性。具体地,所述定位凸柱110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凸柱110分别设置在所述透镜孔100的两侧,所述定位通孔300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通孔300分别设置在所述透镜本体20的两侧。

结合图8、9、10所示,由于透镜本体20的边缘垂直于安装座30,在安装过程中透镜本体20的边缘不能与机壳10发生碰撞,否则透镜本体20的边缘损坏会严重影响产品外观。因此,透镜本体20需要沿着透镜孔100的轴向方向装入。该透镜安装结构的安装过程如下:将定位通孔300与定位凸柱110对位,推动安装座30插接在定位凸柱110上,定位通孔300先受到限位件40的挤压而变形张开。继续施加推力直至定位通孔300的尺寸大于限位件40的尺寸,限位件40穿过定位通孔300,定位通孔300再回弹到自然状态。因为透镜本体20已经完全进入透镜孔100,所以透镜本体20只能沿着透镜孔100的轴向方向移动。限位件40刚好顶住安装座30,则透镜本体20无法后退,安装座30往前是机壳10,则透镜本体20也无法前进,透镜本体20沿着透镜孔100的轴向方向的移动被完全限制,安装可靠。

结合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遥控装置,包括遥控PCB板50及上述的透镜安装结构,所述遥控PCB板50安装在所述机壳10上,所述遥控PCB板50上设有红外接收头500,所述红外接收头500与所述透镜本体20对应设置。

上述遥控装置,安装座30通过定位通孔300插接在机壳10上的定位凸柱110上,使得固定在安装座30上的透镜本体20位于透镜孔100内,同时安装座30限位于机壳10与定位凸柱110上的限位件40之间,安装座30的位置受到约束,从而确保透镜本体20无法脱离透镜孔100,实现透镜本体20的可靠安装。该透镜安装结构,有助于解决透镜的常规安装方式存在加工工艺复杂、装配可靠性差和生产成本较高的缺点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透镜安装结构除了可以应用于遥控装置之外,还可以应用于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其它装置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