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3640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机构。
背景技术
已有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是便携式视盘机(以下简称便携机)。便携机具有主机和显示副机,显示副机通过具有水平固定轴线的阻尼转动组件与主机有阻转动连接;还可通过前部扣合机构将显示副机的前部扣合在主机上而使便携机处于闭合状态。当使显示副机脱开与主机的扣合时,则可使显示副机相对主机在0度至150度的范围内转动(也有少部分便携机可以在0度至180度的范围内转动)。便携机在使用时,可使其主机位于桌面等水平面上,将显示副机相对主机转动一个角度到适合观看的位置,再进行光盘的播放。这个适合播放的角度通常在90度至150度的范围之内。便携机一般都设有彩色液晶显示器和扬声器,并在主机上设置直流电源输入插座、音视频信号输出接口。为适合于外出携带使用,便携机往往体积较小、重量较轻、配有专用电池,并在其主机上设置机械连接部位。播放光盘时,便携机既可直接通过所装配的显示器和扬声器播放图像和声音,也可通过其音视频信号输出接口输出音视频信号;在无外界电源的场合,则需采用专用电池供电;在有外界电源的场合,通常可采用外界电源供电,也可采用专用电池供电。但是这种结构的便携机在打开使用时所占面积较大,因为显示副机只能沿开合方向相对于主机转动而调整播放角度,若要在不同的方向进行观看时,则需使连同主机在内的便携机一同变换方向才能变换显示副机的播放方向;再有在进行播放时便携机的主机位于其显示副机前,对观看效果会有一定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采用该机构的视盘机的显示副机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相对于主机转动,从而可方便地对显示副机的播放方向进行调整。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转动机构具有主机机壳的上座、副机机壳和转动部件;其结构特点是主机机壳的上座上设有中心座,中心座设有开口向上的安装孔;副机机壳上设有转脚座;转动部件为双轴线转动部件,具有定轴转动组件和动轴转动组件;动轴转动组件的轴线可按水平方向设置并可在水平面内转动,故可称为水平转动轴线;定轴转动组件的轴线按与动轴转动组件的水平转动轴线相垂直的方向设置,可称为垂直固定轴线;动轴转动组件具有连接臂和转动脚;连接臂与转动脚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且其公共轴线即为水平转动轴线;定轴转动组件具有固定块和转动块;固定块与转动块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且其公共轴线即为垂直固定轴线;定轴转动组件的固定块设置在主机机壳的安装孔中,并固定在中心座上,且其垂直固定轴线与中心座的中心线为同一直线;动轴转动组件的连接臂与定轴转动组件的转动块固定连接,动轴转动组件的转动脚设置在副机机壳中,且固定在副机机壳的转脚座上。
上述转动部件的动轴转动组件具有两组,它们是第一动轴转动组件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相应的动轴转动组件的连接臂和转动脚也分别有两个,它们是属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一转动脚,以及属于第二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二连接臂和第二转动脚,且第一连接臂与第一转动脚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与第二转动脚之间的连接关系也为有阻转动连接;两组动轴转动组件的公共轴线为同一根轴线,即为水平转动轴线;定轴转动组件的转动块为一体件,具有左臂连接座和右臂连接座;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一连接臂固定在转动块的左臂连接座上,且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一转动脚固定在副机机壳的第一转脚座上;第二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二连接臂固定在转动块的右臂连接座上,且第二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二转动脚固定在副机机壳的第二转脚座上。
上述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第二动轴转动组件以及定轴转动组件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第一种方案如下第一动轴转动组件除第一连接臂和第一转动脚外,还具有第一内摩擦垫圈、第一外摩擦垫圈、第一弹性垫圈和第一外挡垫圈;第一连接臂、第一内摩擦垫圈、第一转动脚、第一外摩擦垫圈、第一弹性垫圈和第一外挡垫圈均为一体件;第一连接臂由固定连接段、圆柱形的阻挡段和转动连接段组成;固定连接段设有连接孔,阻挡段设有扣槽,转动连接段设有连接柱体和铆接头,且阻挡段的直径大于转动连接段的连接柱体的直径;第一内摩擦垫圈由搭扣体和平板形圆环片构成;第一转动脚由转动板和固定板组成,转动板上设有中心孔和扣接孔,固定板上设有连接孔;第一外摩擦垫圈由搭扣体和平板形圆环片构成;第一内摩擦垫圈、第一转动脚的转动板、第一外摩擦垫圈、第一弹性垫圈和第一外挡垫圈的各自的中心孔的直径与第一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的连接柱体的直径相配,且第一内摩擦垫圈、第一外摩擦垫圈、第一弹性垫圈和第一外挡垫圈的外径基本与第一连接臂的作为阻挡段的柱体的直径相同;第一内摩擦垫圈、第一转动脚的转动板、第一外摩擦垫圈、第一弹性垫圈和第一外挡垫圈由各自的中心孔套在第一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的连接柱体上,且被第一连接臂进行轴向铆接、而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一连接臂的阻挡段的外端面与第一内摩擦垫圈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一外挡垫圈的外端面与第一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的铆接头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一内摩擦垫圈的搭扣体伸入第一连接臂的阻挡段的扣槽中、而使第一内摩擦垫圈相对于第一连接臂固定,第一外摩擦垫圈的搭扣体伸入第一转动脚的转动板的扣接孔中、而使第一外摩擦垫圈相对于第一转动脚固定,第一弹性垫圈因被夹紧而发生弹性变形,而使第一内摩擦垫圈与第一转动脚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一外摩擦垫圈与第一弹性垫圈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一连接臂与第一转动脚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定轴转动组件的转动块的左臂连接座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一连接臂的固定连接段的连接孔并旋合在左臂连接座的螺孔上而使第一连接臂固定在左臂连接座上;副机机壳的第一转脚座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一转动脚的固定板的连接孔并旋合在副机机壳的第一转脚座的螺孔上而使第一转动脚固定在副机机壳上;第二动轴转动组件除第二连接臂和第二转动脚外,还具有第二内摩擦垫圈、第二外摩擦垫圈、第二弹性垫圈和第二外挡垫圈;第二连接臂、第二内摩擦垫圈、第二转动脚、第二外摩擦垫圈、第二弹性垫圈和第二外挡垫圈均为一体件;第二连接臂由固定连接段、圆柱形的阻挡段和转动连接段组成;固定连接段设有连接孔,阻挡段设有扣槽,转动连接段设有连接柱体和铆接头,且阻挡段的直径大于转动连接段的连接柱体的直径;第二内摩擦垫圈由搭扣体和平板形圆环片构成;第二转动脚由转动板和固定板组成,转动板上设有中心孔和扣接孔,固定板上设有连接孔;第二外摩擦垫圈由搭扣体和平板形圆环片构成;第二内摩擦垫圈、第二转动脚的转动板、第二外摩擦垫圈、第二弹性垫圈和第二外挡垫圈的各自的中心孔的直径与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的连接柱体的直径相配,且第二内摩擦垫圈、第二外摩擦垫圈、第二弹性垫圈和第二外挡垫圈的外径基本与第二连接臂的作为阻挡段的柱体的直径相同;第二内摩擦垫圈、第二转动脚的转动板、第二外摩擦垫圈、第二弹性垫圈和第二外挡垫圈由各自的中心孔套在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的连接柱体上,且被第二连接臂进行轴向铆接、而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二连接臂的阻挡段的外端面与第二内摩擦垫圈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二外挡垫圈的外端面与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的铆接头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二内摩擦垫圈的搭扣体伸入第二连接臂的阻挡段的扣槽中、而使第二内摩擦垫圈相对于第二连接臂固定,第二外摩擦垫圈的搭扣体伸入第二转动脚的转动板的扣接孔中、而使第二外摩擦垫圈相对于第二转动脚固定,第二弹性垫圈因被夹紧而发生弹性变形,而使第二内摩擦垫圈与第二转动脚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二外摩擦垫圈与第二弹性垫圈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二连接臂与第二转动脚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定轴转动组件的转动块的右臂连接座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二连接臂的固定连接段的连接孔并旋合在右臂连接座的螺孔上而使第二连接臂固定在右臂连接座上;副机机壳的第二转脚座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二转动脚的固定板的连接孔并旋合在副机机壳的第二转脚座的螺孔上而使第二转动脚固定在副机机壳上。
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一弹性垫圈的圈体上按圆周等分设有3至4个外折部位,相应在第一弹性垫圈的圈体的其余部位则形成朝外的凹陷部位;第一弹性垫圈的外折部位与第一外挡垫圈相接触;第二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二弹性垫圈的圈体上按圆周等分设有3至4个外折部位,相应在第二弹性垫圈的圈体的其余部位则形成朝外的凹陷部位;第二弹性垫圈的外折部位与第二外挡垫圈相接触。
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一连接臂的固定连接段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二连接臂的固定连接段的形状均为弓形柱体;转动块的左臂连接座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一连接臂的作为固定连接段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转动块的右臂连接座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二连接臂的作为固定连接段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
定轴转动组件除固定块和转动块外,还具有中央连接柱和弹性垫圈;固定块和中央连接柱均为一体件;弹性垫圈的基本形状为圆环形;固定块具有设置在块本体中部的上下贯通的中央孔,该中央孔为阶梯孔,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转动套孔段、分隔孔段和垫圈孔段;块本体的形成分隔孔段的部位则是圆环柱形分隔部;转动块除具有左臂连接座和右臂连接座外,还具有基板和转动套;转动套位于基板的下方中部,左臂连接座位于基板的上方左部,右臂连接座位于基板的上方右部;转动块还设有中部通孔,中部通孔由位于下部的转动套的中央孔和位于上部的穿过基板且与转动套的中央孔相接的基板中部孔构成;中央连接柱具有柱本体和位于柱本体下部的压臂;弹性垫圈设置在固定块的中央孔的垫圈孔段中、且其朝上的端部与圆环柱形分隔部的下表面相接触;转动块的转动套从上向下设置在固定块的中央孔的转动套孔段中、且其下端面与圆环柱形分隔部的上端面相接触;中央连接柱、弹性垫圈、固定块的中央孔以及转动块的中部通孔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中央连接柱由其柱本体从下至上依次穿过弹性垫圈、固定块的中央孔的分隔孔段以及转动块的中部通孔,且中央连接柱的柱本体的上部末端在转动块的基板的上端面上铆紧,从而将弹性垫圈、固定块和转动块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其中,中央连接柱的压臂与弹性垫圈相接触,中央连接柱与动块固定连接,弹性垫圈处于受力变形状态,而使弹性垫圈与固定块的圆环柱形分隔部形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转动块的转动套与固定块的圆环柱形分隔部形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固定块与转动块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
弹性垫圈的基本形状为圆环形平板,其上表面上设有作为朝上的端部的两个凸起,且该两个凸起相对于弹性垫圈的轴心线对称设置,因而相互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固定块的圆环柱形分隔部的下表面上设有4个凹坑,且该4个凹坑等分设置在同一个圆周上,而该圆周的圆心位于圆环柱形分隔部的轴心线上;圆环柱形分隔部上的各凹坑至圆环柱形分隔部的轴心线的距离与弹性垫圈的凸起至弹性垫圈的轴心线的距离相等,且弹性垫圈的凸起的形状与圆环柱形分隔部的凹坑的形状相配;中央连接柱的压臂有两个,按相隔180度设置在中央连接柱的柱本体上;中央连接柱的每个压臂与弹性垫圈的凸起相隔90度。
弹性垫圈具有上圈和下圈;上圈冲有两个作为凸起的朝上的冲泡,上圈上还设有两个铆接孔;下圈上设有与上圈的铆接孔相对应的两个铆接孔;上圈和下圈通过铆钉铆接固定在一起。
固定块的块本体还设有圆弧条形限位部,圆弧条形限位部位于固定块的转动套孔段中且与固定块的圆环柱形分隔部相连;圆弧条形限位部所对的圆心角α为90度至180度;转动块的转动套具有套本体和与套本体相连的竖向凸条限位部;套本体的外侧面的基本形状为圆弧柱面,圆弧条形限位部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圆弧柱面与套本体的外侧面的相应部位相接触;竖向凸条限位部的径向长度与圆弧条形限位部的径向长度相同,竖向凸条限位部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圆弧柱面与固定块的块本体的位于转动套孔段的圆弧柱面的相应部位相接触;竖向凸条限位部的两个周向端面中的一个与圆弧条形限位部的两个周向外端面中的一个相对应,竖向凸条限位部的两个周向端面中的另一个与圆弧条形限位部的两个周向外端面中的另一个相对应。
中央连接柱设有中央通孔,该中央通孔按上下方向设置在柱本体中;柱本体的位于压臂上方的部位的外周面的基本形状为腰圆柱面形,转动块的中部通孔的基本形状是与柱本体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配的腰圆形柱面孔。
上述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第二动轴转动组件以及定轴转动组件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第二种方案如下第一动轴转动组件除第一连接臂和第一转动脚外还具有第一内摩擦垫圈、第一外摩擦垫圈、第一弹性垫圈、第一外档垫圈和第一锁紧螺母;第一连接臂由固定连接段、圆柱形的阻挡段和转动连接段组成;固定连接段设有连接孔,转动连接段的内段为光杆杆段、外段为螺杆杆段;第一转动脚由转动板和固定板组成,转动板上设有中心孔,固定板上设有连接孔;第一内摩擦垫圈、第一转动脚的转动板、第一外摩擦垫圈、第一弹性垫圈和第一外档垫圈依次由各自的中央通孔套在第一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上、且第一内摩擦垫圈和第一转动脚的转动板位于转动连接段的光杆杆段上,由第一锁紧螺母旋合在第一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的螺杆杆段上并与第一连接臂的阻挡段共同将第一内摩擦垫圈、第一转动脚的转动板、第一外摩擦垫圈、第一弹性垫圈和第一外档垫圈弹性夹紧在第一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上,而使第一内摩擦垫圈与第一转动脚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一转动脚与第一外摩擦垫圈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一连接臂与第一转动脚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第二动轴转动组件还具有第二内摩擦垫圈、第二外摩擦垫圈、第二弹性垫圈、第二外档垫圈和第二锁紧螺母;第二连接臂由固定连接段、圆柱形的阻挡段和转动连接段组成;固定连接段设有连接孔,转动连接段的内段为光杆杆段、外段为螺杆杆段;第二转动脚由转动板和固定板组成,转动板上设有中心孔,固定板上设有连接孔;第二内摩擦垫圈、第二转动脚的转动板、第二外摩擦垫圈、第二弹性垫圈和第二外档垫圈依次由各自的中央通孔套在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上、且第二内摩擦垫圈和第二转动脚的转动板位于转动连接段的光杆杆段上,由第二锁紧螺母旋合在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的螺杆杆段上并与第二连接臂的阻挡段共同将第二内摩擦垫圈、第二转动脚的转动板、第二外摩擦垫圈、第二弹性垫圈和第二外档垫圈弹性夹紧在第二连接臂的转动连接段上,而使第二内摩擦垫圈与第二转动脚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二转动脚与第二外摩擦垫圈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二连接臂与第二转动脚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定轴转动组件的转动件的左臂连接座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一连接臂的固定连接段的连接孔并旋合在左臂连接座的螺孔上而使第一连接臂固定在左臂连接座上;定轴转动组件的转动件的右臂连接座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二连接臂的固定连接段的连接孔并旋合在右臂连接座的螺孔上而使第二连接臂固定在右臂连接座上。
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一内摩擦垫圈和第一外摩擦垫圈的与第一转动脚的转动板相接触的一面设有2至5条径向凹槽,第一弹性垫圈是在由外到内的方向上有一定外凸弧度的环形板;第一锁紧螺母为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第二内摩擦垫圈和第二外摩擦垫圈的与第二转动脚的转动板相接触的一面设有2至5条径向凹槽,第二弹性垫圈是在由外到内的方向上有一定外凸弧度的环形板;第二锁紧螺母为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
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一连接臂的固定连接段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的第二连接臂的固定连接段的形状均为弓形柱体;转动件的左臂连接座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一连接臂的作为固定连接段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转动件的右臂连接座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二连接臂的作为固定连接段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
定轴转动组件除定位块和转动块外,还具有中央连接柱、上摩擦垫圈、上定位垫圈、下摩擦垫圈、下定位垫圈、弹性垫圈和螺母;定轴转动组件的中央连接柱、上摩擦垫圈、上定位垫圈、下定位垫圈、下摩擦垫圈、弹性垫圈和螺母和固定块均为一体件;中央连接柱由位于上部的阻挡头和与阻挡头相连的柱本体构成,柱本体的外周的基本形状为腰圆形,且柱本体的下端设有外螺纹,中央连接柱还设有贯通上下的中央通孔;转动块还具有基板和转动套;转动套位于基板的下方中部,左臂连接座位于基板的上方左部,右臂连接座位于基板的上方右部;转动块还设有中部通孔,中部通孔由位于下部的转动套的中央孔和位于上部的穿过基板且与转动套的中央孔相接的基板中部孔构成;转动块的中部通孔的基本形状是与中央连接柱的柱本体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配的腰圆形柱面孔;转动块的转动套具有套本体和与套本体相连的竖向凸条限位部;套本体的外侧面的基本形状为圆弧柱面;竖向凸条限位部具有一个径向外侧面和两个周向端面;竖向凸条限位部的径向外侧面的基本形状为圆弧柱面;上摩擦垫圈、下摩擦垫圈和弹性垫圈均具有中央通孔;上摩擦垫圈的中央通孔、下摩擦垫圈的中央通孔和弹性垫圈的中央通孔的基本形状均是与中央连接柱的柱本体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配的腰圆形孔;上摩擦垫圈的圈体上设有与转动块的竖向凸条限位部相对应的凸出部;固定块具有设置在块本体中部的上下贯通的中央孔,该中央孔为阶梯孔,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转动套孔段、分隔孔段和垫圈孔段;块本体的形成分隔孔段的部位则是圆环柱形分隔部;固定块的块本体还设有圆弧条形限位部,圆弧条形限位部位于固定块的转动套孔段中且与固定块的圆环柱形分隔部相连,从而使转动套孔段的形状为带弧形条状缺口的圆柱形;圆弧条形限位部所对的圆心角α为90度至180度;固定块的中央孔的分隔孔段的形状为圆柱形,垫圈孔段的形状为设有限位槽的孔段;上定位垫圈具有位于中央的圆形通孔,其圈体上设有弧形条状加宽部,从而与固定块的中央孔的转动套孔段的形状相对应;下定位垫圈具有位于中央的圆形通孔,其圈体上设有与固定块的中央孔的垫圈孔段的限位槽的形状相对应的凸出部;上定位垫圈、上摩擦垫圈以及转动块的转动套按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设置在固定块的中央孔的转动套孔段中,且上定位垫圈的弧形条状加宽部设置在转动套孔段的弧形条状缺口中而使上定位垫圈被定位在固定块的中央孔的转动套孔段中,转动块的转动套的竖向凸条限位部以及上摩擦垫圈的凸出部均设置在固定块的中央孔的转动套孔段的弧形条状缺口中;下摩擦垫圈和下定位垫圈按由上至下的顺序依次设置在固定块的中央孔的垫圈孔段中,且下定位垫圈的凸出部设置在垫圈孔段的限位槽中而使下定位垫圈被定位在固定块的中央孔的垫圈孔段中;中央连接柱的阻挡头铆接固定在转动块的基板上,中央连接柱由其柱本体从上至下依次穿过转动块的中部通孔、上摩擦垫圈的中央通孔、上定位垫圈的圆形通孔、固定块的中央孔的分隔孔段、下摩擦垫圈的中央通孔、下定位垫圈的圆形通孔以及弹性垫圈的中央通孔,弹性垫圈的上端面的外缘与固定块的块本体的下端面相接触,由螺母旋合在柱本体下端的外螺纹上,从而将转动块、上摩擦垫圈、上定位垫圈、固定块、下摩擦垫圈、下定位垫圈以及弹性垫圈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使转动块、上摩擦垫圈、上定位垫圈、固定块、下摩擦垫圈、下定位垫圈、弹性垫圈以及螺母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当转动块相对应固定块转动时,转动块带动中央连接柱并通过中央连接柱带动上摩擦垫圈、下摩擦垫圈、弹性垫圈以及螺母一同转动,使上摩擦垫圈与上定位垫圈形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下摩擦垫圈与下定位垫圈形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固定块与转动块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
在上摩擦垫圈的圈体上设有开口朝下的4至20个储油盲孔,在下定位垫圈的圈体上设有开口朝下的4至20个储油盲孔。
在下定位垫圈的圈体上对称冲压有两个朝上的转动定位凸起部,在下摩擦垫圈的圈体上对称冲压有四个朝上的转动定位凹槽,下摩擦垫圈的转动定位凹槽的形状与下定位垫圈的转动定位凸起部的形状相对应。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因本发明的转动机构的转动部件由其定轴转动组件的固定座与视盘机的主机机壳固定连接,并由其动轴转动组件的转动脚与副机机壳固定连接;则显示副机一方面可通过转动部件的动轴转动组件的转动脚相对于与转动块固定连接的连接臂进行有阻转动,另一方面跟随转动块相对于固定在主机上的固定块进行有阻转动,从而可使显示副机同时在两个方向上相对于主机转动;若将主机作为固定件,则以固定块和转动块为主要零件构成的回转副为固定铰链,而以连接臂和转动脚为主要零件构成的回转副则为活动铰链。所以本发明的转动机构可以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进行转动,而为采用本转动机构的具有液晶显示器的视盘机的使用提供了方便。(2)当带有液晶显示器的便携式视盘机采用本转动机构时,可方便地对显示副机的播放方向进行调整。在相对于主机拉开显示副机一定角度后,可以在主机的位置和朝向不变的情况下只相对于主机转动显示副机而改变显示屏的朝向。这种功能有多种用途一是在显示副机按通常的播放角度放置时,可以让主机位于显示副机后方,以防止主机对播放图象的干扰,这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在这种状态下,还可播放照片等静止图片,并可不断变换,而起到电子相册的作用。二是当便携式视盘机用于演示或播放而又有多位观众时,可以方便变换其显示屏的朝向。三是在乘车的情况下,将视盘机的主机固定在前方座位的靠背后方,将显示副机打开后再旋转至其面盖与主机的上座相贴合而实现了使显示屏相对于其闭合状态的180度翻转,因其所占空间与闭合状态相同,故较适合在空间小,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使用。四是将便携式视盘机按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使用时,可以方便地调整显示器的播放角度,给视盘机的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


图1为采用本发明的转动机构的便携式视盘机的一种立体示意图。此时的便携式视盘机处于闭合状态。
图2为从图1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本发明的转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从图3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转动部件、装饰罩、主机机壳的上座以及副机机壳的屏盖的相互关系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从图5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5中转动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从图7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7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为从图9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的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为从图11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9中的第二动轴转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为从图13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第一动轴转动组件中的第一弹性垫圈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中的第二弹性垫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从图15后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第一动轴转动组件中的第一外挡垫圈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中的第二外挡垫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从图9的左方观察时,其中的定轴转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9为从图18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固定块的A1-A1剖视示意图。
图21为图19中固定块的A2-A2剖视示意图。
图22为从图18的上方观察时固定块的俯视图。
图23为从图18的下方观察时转动块的仰视图。
图24为图18中的弹性垫圈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5为从图24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6至图30为图7的转动部件中的转动块的转动套相对于固定块所处的几个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图31至图38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视盘机的显示副机相对于主机所处的几个不同位置以及与侧部扣合组件的相互关系的立体示意图。
图39为图1中的可与双轴线转动机构配合使用的前部扣合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0为从图39的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1为从图39左方观察时,其中的主机机壳的上座和前部扣合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2为从图41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3为图1中的可与双轴线转动机构配合使用的侧部扣合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的左锁扣件和右锁扣件均处于内端位置。
图44和图45为图43中的左锁扣件和右锁扣件均处于外端位置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6为从图43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7为本发明的转动部件的另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48为从图47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9为图47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0为从图49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1为图49中的第一动轴转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2为从图51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3为图49中的第二动轴转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4为从图53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5为从图49的左方观察时,其中的定轴转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6为从图55的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双轴线转动机构具有主机机壳的上座11、副机机壳60、转动部件7和装饰罩91。副机机壳60具有面盖61与屏盖62,面盖61固定在屏盖62上而构成副机机壳60。转动部件7为双轴线有阻转动部件,副机机壳60通过转动部件7与主机机壳的上座11双向有阻转动连接。装饰罩91与转动部件7固定在一起。主机机壳的上座11、副机机壳60的屏盖62和装饰罩91均为塑料一体件,副机机壳60的面盖61为铝板冲制件,转动部件7中的各零件均为钢制件。
见图5至图8,主机机壳的上座11的后侧中部设有中心座11-1。中心座11-1设有上下贯通的安装孔11-2;安装孔11-2中心线与主机机壳的上座11的上端面相垂直。副机机壳60的屏盖62上设有两个转脚座,它们是第一转脚座62-1和第二转脚座62-2,第一转脚座62-1和第二转脚座62-2上均设有螺孔。转动部件7具有定轴转动组件73和动轴转动组件。动轴转动组件有两组,它们是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两组动轴转动组件的轴线为同一根轴线,按水平方向设置,可称为水平转动轴线100。定轴转动组件73为一组,定轴转动组件73的轴线200按与动轴转动组件的水平转动轴线100相垂直的方向设置,可称为垂直固定轴线。
见图9及图10,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具有第一连接臂711和第一转动脚713;第一连接臂711具有固定连接段711-1,该固定连接段711-1的形状为弓形柱体,弓形柱体上设有连接孔711-4;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具有第二连接臂721和第二转动脚723。第二连接臂721具有固定连接段721-1,该固定连接段721-1的形状为弓形柱体,弓形柱体上设有连接孔721-4。第一连接臂711与第一转动脚71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721与第二转动脚723之间的连接关系也为有阻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臂711与第一转动脚713的公共轴线以及第二连接臂721与第二转动脚723的公共轴线为同一条轴线,即为水平转动轴线100。定轴转动组件73具有固定块74和转动块75;固定块74与转动块75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且固定块74与转动块75的公共轴线即为垂直固定轴线200。转动块75为一体件;转动块75具有左臂连接座75-3和右臂连接座75-4。左臂连接座75-3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一连接臂711的作为固定连接段711-1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且设有螺孔;由螺钉穿过第一连接臂711的弓形柱体711-1上的连接孔再旋合在左臂连接座75-3的螺孔上而使第一连接臂711固定在转动块75的左臂连接座75-3上。右臂连接座75-4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二连接臂721的作为固定连接段721-1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且设有螺孔;由螺钉穿过第二连接臂721的弓形柱体721-1的上的连接孔再旋合在右臂连接座75-4的螺孔上而使第二连接臂721固定在转动块75的右臂连接座75-4上。
仍见图5至图8,定轴转动组件73的固定块74设置在主机机壳10的安装孔11-2中,并固定在中心座11-1上,且其垂直固定轴线200与中心座11-1的中心线为同一直线。螺钉穿过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转动脚713的固定板713-2的连接孔713-5并旋合在副机机壳60的第一转脚座62-1的螺孔上而使第一转动脚713固定在副机机壳60的第一转脚座62-1上,螺钉穿过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转动脚723的固定板723-2的连接孔723-5并旋合在副机机壳60的第二转脚座62-2的螺孔上而使第二转动脚723固定在副机机壳60的第二转脚座62-2上。装饰罩91从上方罩住两组动轴转动组件与定轴转动组件73的连接部位,且扣接在转动块75上而与转动部件7固定在一起。
见图11及图12,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除第一连接臂711和第一转动脚713外,还具有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第一连接臂711、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均为钢制一体件。
仍见图11及图12,第一连接臂711除具有固定连接段711-1外,还具有圆柱形的阻挡段711-2和转动连接段711-3。阻挡段711-2设有扣槽711-5,转动连接段711-3设有连接柱体711-6和铆接头711-7,且阻挡段711-2的直径大于转动连接段711-3的连接柱体711-6的直径。
仍见图11及图12,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由搭扣体712-2和平板形圆环片712-1构成。第一转动脚713由转动板713-1和固定板713-2组成,转动板713-1上设有中心孔713-3和扣接孔713-4,固定板713-2上设有连接孔713-5。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由搭扣体714-2和平板形圆环片714-1构成。
仍见图11及图12,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的各自的中心孔的直径与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的连接柱体711-6的直径相配,且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的外径基本与第一连接臂711的作为阻挡段711-2的柱体的直径相同。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由各自的中心孔套在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的连接柱体711-6上,且被第一连接臂711进行轴向铆接、而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一连接臂711的阻挡段711-2的外端面与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一外挡垫圈716的外端面与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的铆接头711-7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的搭扣体712-2伸入第一连接臂711的阻挡段711-2的扣槽711-5中、而使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相对于第一连接臂711固定,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的搭扣体714-2伸入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的扣接孔713-4中、而使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相对于第一转动脚713固定,第一弹性垫圈715因被夹紧而发生弹性变形,而使第一内摩擦垫圈712与第一转动脚713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一外摩擦垫圈714与第一弹性垫圈715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当第一转动脚713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一连接臂711转动时,则连同第一外摩擦垫圈714一起转动,这种转动需克服因第一转动脚713与第一内摩擦垫圈712之间的弹性滑动摩擦带来的阻力、以及克服第一外摩擦垫圈714与第一弹性垫圈715之间的弹性滑动摩擦带来的阻力,这两方面的阻力构成第一转动脚713相对于第一连接臂711转动时所需克服的阻力。
见图15至图17,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圈体上按圆周等分设有3个外折部位715-1,相应在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圈体的其余部位则形成朝外的凹陷部位715-2。第一外挡垫圈716在其朝内的表面上设有3个形状及位置与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外折部位715-1相配的凹缺部位716-1,相应在第一外挡垫圈716的朝内的表面的其余部位形成凸起部位716-2。在非夹紧情况下第一弹性垫圈715与第一外挡垫圈716相配时,是以其外折部位715-1与第一外挡垫圈716的凹缺部位716-1相接触,第一弹性垫圈715的朝外的凹陷部位715-2与第一外挡垫圈716的朝内的表面的凸起部位716-2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而在被夹紧的状态下第一弹性垫圈715与第一外挡垫圈716相配时,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弹性形变主要发生在其外折部位715-1和凹陷部位715-2之间,该弹性形变使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凹陷部位715-2与第一外挡垫圈716的凸起部位716-2之间的间隙缩小,随着夹紧力的增加,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弹性变形程度也越大,随着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弹性变形程度的增加,第一转动脚713相对于第一连接臂711进行转动时的阻力也变大。
见图13及图14,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除第二连接臂721和第二转动脚723外,还具有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第二连接臂721、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均为一体件。
仍见图13及图14,第二连接臂721除具有固定连接段721-1外,还具有圆柱形的阻挡段721-2和转动连接段721-3。阻挡段721-2设有扣槽721-5,转动连接段721-3设有连接柱体721-6和铆接头721-7,且阻挡段721-2的直径大于转动连接段721-3的连接柱体721-6的直径。
仍见图13及图14,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由搭扣体722-2和平板形圆环片722-1构成。第二转动脚723由转动板723-1和固定板723-2组成。转动板723-1上设有中心孔723-3和扣接孔723-4。固定板723-2上设有连接孔723-5。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由搭扣体724-2和平板形圆环片724-1构成。
仍见图13及图14,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的各自的中心孔的直径与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的连接柱体721-6的直径相配,且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的外径基本与第二连接臂721的作为阻挡段721-2的柱体的直径相同。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由各自的中心孔套在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的连接柱体721-6上,且被第二连接臂721进行轴向铆接、而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二连接臂721的阻挡段721-2的外端面与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二外挡垫圈726的外端面与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的铆接头721-7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的搭扣体722-2伸入第二连接臂721的阻挡段721-2的扣槽721-5中、而使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相对于第二连接臂721固定,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的搭扣体724-2伸入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的扣接孔723-4中、而使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相对于第二转动脚723固定,第二弹性垫圈725因被夹紧而发生弹性变形,而使第二内摩擦垫圈722与第二转动脚723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二外摩擦垫圈724与第二弹性垫圈725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当第二转动脚723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二连接臂721转动时,则连同第二外摩擦垫圈724一起转动,这种转动需克服因第二转动脚723与第二内摩擦垫圈722之间的弹性滑动摩擦带来的阻力、以及克服第二外摩擦垫圈724与第二弹性垫圈725之间的弹性滑动摩擦带来的阻力,这两方面的阻力构成第二转动脚723相对于第二连接臂721转动时所需克服的阻力。
见图15至图17,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圈体上按圆周等分设有3个外折部位725-1,相应在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圈体的其余部位则形成朝外的凹陷部位725-2。第二外挡垫圈726在其朝内的表面上也设有3个形状及位置与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外折部位725-1相配的凹缺部位726-1,相应在第二外挡垫圈726的朝内的表面的其余部位则形成凸起部位726-2。在非夹紧情况下第二弹性垫圈725与第二外挡垫圈726相配时,是以其外折部位725-1与第二外挡垫圈726的凹缺部位726-1相接触,第二弹性垫圈725的朝外的凹陷部位725-2与第二外挡垫圈726的朝内的表面的凸起部位726-2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而在被夹紧的状态下第二弹性垫圈725与第二外挡垫圈726相配时,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弹性形变主要发生在其外折部位725-1和凹陷部位725-2之间,该弹性形变使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凹陷部位725-2与第二外挡垫圈726的凸起部位726-2之间的间隙缩小,随着夹紧力的增加,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弹性变形程度也越大,随着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弹性变形程度的增加,第二转动脚723相对于第二连接臂721进行转动时的阻力也变大。
见图18及图19,定轴转动组件73除固定块74和转动块75外,还具有中央连接柱76和弹性垫圈77。
见图20至图22,固定块74具有块本体74-8和设置在块本体74-8中部的上下贯通的中央孔74-1。块本体74-8具有圆环柱形分隔部74-5和圆弧条形限位部74-7。中央孔74-1为阶梯孔,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转动套孔段74-2、分隔孔段74-3和垫圈孔段74-4。垫圈孔段74-4和分隔孔段74-3的形状均为圆柱形。块本体74-8的形成分隔孔段74-3的部位则是圆环柱形分隔部74-5。转动套孔段74-2分为上部孔段74-2-1和下部孔段74-2-2;上部孔段74-2-1的形状为圆柱形,下部孔段74-2-2的形状为带弧形条状缺口的圆柱形。下部孔段74-2-2的弧形条状缺口相对应的部分则是圆弧条形限位部74-7,圆弧条形限位部74-7与下方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相连;圆弧条形限位部74-7所对的圆心角α约为148度。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下表面上设有4个凹坑74-6,且该4个凹坑74-6等分设置在同一个圆周上,而该圆周的圆心位于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轴心线上;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下表面上的4个凹坑74-6按相隔180度进行分组,而得到两组凹坑,它们是第一组凹坑74-6-1和第二组凹坑74-6-2;第一组凹坑74-6-1按左右方向设置,第二组凹坑74-6-2按前后方向设置。
见图18、图19及图23,转动块75除具有左臂连接座75-3和右臂连接座75-4外,还具有基板75-1、转动套75-2和中部通孔75-5。转动套75-2位于基板75-1的下方中部,左臂连接座75-3位于基板75-1的上方左部,右臂连接座75-4位于基板75-1的上方右部。中部通孔75-5由位于下部的转动套75-2的中央孔和位于上部的穿过基板75-1且与转动套75-2的中央孔相接的基板中部孔构成,中部通孔75-5的基本形状是腰圆形柱面孔。转动套75-2具有套本体75-2-1和与套本体75-2-1相连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套本体75-2-1的外侧面75-2-3的基本形状为圆弧柱面。
见图18及图19,中央连接柱76为一体件;中央连接柱76具有柱本体76-1和位于柱本体下部的两个压臂76-2,该两个压臂76-2按相隔180度设置。中央连接柱76设有中央通孔76-3,该中央通孔76-3按上下方向设置在柱本体76-1中;柱本体76-1的位于压臂76-2上方的部位的外周面的基本形状是与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的形状相配合的腰圆形柱面。
见图18、图19、图24及图25,弹性垫圈77的基本形状为圆环形板体,且其上表面上设有作为朝上的端部的两个凸起771-1;该两个凸起771-1相对于弹性垫圈77的轴心线对称设置,因而相互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弹性垫圈77具有上圈771和下圈772;上圈771冲有两个作为凸起771-1的朝上的冲泡,上圈771还设有两个铆接孔711-2;下圈722上设有与上圈771的铆接孔711-2相对应的两个铆接孔772-1;上圈771和下圈772通过铆钉773铆接固定在一起。
仍见图18至图21,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上的各凹坑74-6至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轴心线的距离与弹性垫圈77的凸起771-1至弹性垫圈77的轴心线的距离相等,弹性垫圈77的凸起771-1的形状与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凹坑74-6的形状相配,且弹性垫圈77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垫圈孔段74-4中;弹性垫圈77的两个凸起771-1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包括第一组凹坑74-6-1和第二组凹坑74-6-2在内的下表面的相应部位相接触。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从上向下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中、且其下端面与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上端面相接触。中央连接柱76、弹性垫圈77、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以及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中央连接柱76由其柱本体76-1从下至上依次穿过弹性垫圈77、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分隔孔段74-3以及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且中央连接柱76的柱本体76-1的上部末端在转动块75的基板75-1的上表面上铆紧,从而将弹性垫圈77、固定块74和转动块75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其中,中央连接柱76的压臂76-2与弹性垫圈77相接触,中央连接柱76按其各个压臂76-2与弹性垫圈77的凸起771-1相隔90度而设置,中央连接柱76与转动块75固定连接;在被夹紧的状态下,弹性垫圈77的弹性形变主要在接触压臂76-2的部位与两个凸起771-1之间的部位产生;由于弹性垫圈77处于受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且因弹性垫圈77的朝上的两个凸起771-1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下表面相接触且弹性垫圈77可绕垂直固定轴线200相对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滑动,故由弹性垫圈77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形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又因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的下端面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上端面相接触且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可绕垂直固定轴线200相对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滑动,故由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形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当转动块75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固定块74转动时,则连同中央连接柱76一同转动,而中央连接柱76又带动弹性垫圈77一同转动;这种转动需克服因弹性垫圈77的两个凸起771-1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之间的弹性滑动摩擦带来的阻力、以及克服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之间的弹性滑动摩擦带来的阻力,这两方面的阻力构成转动块75相对于固定块74转动时所需克服的阻力。在转动块75相对于固定块74转动的过程中,当弹性垫圈77处于其两个凸起771-1位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一组凹坑74-6中时,弹性垫圈77的变形程度较小;而当弹性垫圈77随着转动块75的转动,使其两个凸起771-1离开凹坑74-6而处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上端面上时,弹性垫圈77的变形程度加大;当弹性垫圈77随着转动块75的转动,使其两个凸起771-1进入另一组凹坑74-6时,则会同时产生“答”的撞击声;转动块75每转动90度,则使弹性垫圈77的两个凸起771-1进入另一组凹坑,并产生凸起771-1对凹坑74-6撞击声。
见图26至图30,转动部件7中的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可相对于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在180度的范围内进行转动。固定块74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圆弧柱面74-7-1与转动块75的套本体75-2-1的外侧面75-2-3的相应部位相接触;转动块75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径向长度与固定块74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径向长度相同,转动块75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圆弧柱面75-2-4与固定块74的块本体74-8的位于转动套孔段74-2的圆弧柱面74-9的相应部位相接触;转动块75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两个周向端面75-2-5中的一个与固定块74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两个周向外端面74-7-2中的一个相对应,转动块75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两个周向端面75-2-5中的另一个与固定块74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两个周向外端面74-7-2中的另一个相对应。
(应用例1)取实施例1的双轴线转动机构应用于便携式视盘机,在该视盘机中,对原有的前部扣合机构的结构进行改进,并增设侧部扣合机构作为辅助机构。
见图39至图42,便携式视盘机的前部扣合机构具有主机机壳的上座11、副机机壳60和前部扣合组件83。前部扣合组件83具有锁钩件831、压缩弹簧832和阻挡片833。锁钩件831为塑料一体件;锁钩件831具有按钮部831-1、锁钩831-2和压簧柱831-3。压簧柱831-3设置在按钮部831-1的前板831-1a的后端面上,锁钩831-2位于锁钩件831的上部;锁钩831-2的钩体831-2a朝前设置。前部扣合组件83的锁钩件831设置在主机机壳的上座11上,且锁钩件831的按钮部831-1从上座11的前孔11-3-1露出,锁钩件831的锁钩831-2从座11的上孔11-3-2向上伸出。锁钩件831的按钮部831-1的中后部位于上座11的锁钩限位座11-4的左挡板11-4-1和右挡板11-4-2之间,并由左挡板11-4-1和右挡板11-4-2在左右方向上进行限位。前部扣合组件83的压缩弹簧832设置在上座11和锁钩件831之间,且压缩弹簧832套在锁钩件831的压簧柱831-3上,其前端与锁钩件831的按钮部831-1的前板831-1a的后端面相接触,后端与主机机壳的上座11相接触。阻挡片833通过螺钉固定在锁钩限位座11-4上而从下方挡住锁钩件831。当副机机壳60处于图1所示的以其屏盖62闭合在主机机壳的上座11上的位置时,锁钩件831的锁钩831-2由屏盖62的锁钩下孔62-3伸入副机机壳60中,并将副机机壳60的前部扣合在主机机壳的上座11上。当副机机壳60处于图38所示的以其面盖61闭合在主机机壳的上座11上的位置时,锁钩件831的锁钩831-2由面盖61的锁钩上孔61-3伸入副机机壳60中,并将副机机壳60的前部扣合在主机机壳的上座11上。
见图43至图46,视盘机的侧部扣合机构具有主机机壳的上座11、副机机壳60和侧部扣合组件80。侧部扣合组件80具有左侧扣合组件81和右侧扣合组件82。副机机壳60的屏盖62为塑料一体件,副机机壳60的屏盖62上设有左定位柱60-1和右定位柱60-2。左侧扣合组件81具有左锁扣件811和左拨钮812,右侧扣合组件82具有右锁扣件821和右拨钮822;左锁扣件811和右锁扣件821均与主机机壳的上座11左右滑动连接,且左锁扣件811可在左拨钮812的控制下在外端位置和内端位置之间相对于主机机壳的上座11滑动,右锁扣件821可在右拨钮822的控制下在外端位置和内端位置之间相对于主机机壳的上座11滑动。当左锁扣件811处于内端位置时,则副机机壳60的左定位柱60-1伸入左锁扣件811的开口向右的右腔体811-2中,而在左定位柱60-1的径向上对其进行了限位。当右锁扣件821处于内端位置时,则副机机壳60的右定位柱60-2伸入右锁扣件821的开口向左的左腔体821-2中,而在右定位柱60-2的径向上对其进行了限位。当左锁扣件811处于外端位置时,则与左定位柱60-1相脱开。当右锁扣件821处于外端位置时,则与右定位柱60-2相脱开。
见图1、图26及图31,本发明的转动机构用于便携式视盘机时,则可使显示副机6相对于主机1的位置有多种不同的变化。当视盘机处于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时,显示副机6的屏盖62贴合在主机1的上座11上。若要打开便携式视盘机,使其处于通常的播放状态(例如显示副机6的屏盖的基准面与主机上座的基准面之间的角度约为90度)时,则可先沿图1中箭头B1所指方向用外力使前部扣合组件83的锁钩件831脱离对显示副机6的屏盖62的钩锁,再用外力使显示副机6沿图1中箭头B2所指方向围绕水平转动轴线100顺时针转动至图31所示的播放位置即可;此时的转动部件7中的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处于图26所示的其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一个周向端面75-2-5与固定块74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位于后侧的一个周向外端面74-7-2相接触的位置。
见图27、图31至图33,对于处于图31状态下的便携式视盘机,若要使其显示副机6处于其左右方向与主机的左右方向相互成45度角的位置,则可先用外力使左侧扣合组件81的左锁扣件811和右侧扣合组件82的右锁扣件821沿图31中箭头B3所指方向运动至图32所示的脱离对设置在副机机壳60上的左定位柱60-1和右定位柱60-2的锁扣的位置,再用外力使显示副机6沿图32中箭头B4所指方向围绕垂直固定轴线200逆时针转动45度至图33所示的位置即可;此时的转动部件7中的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在固定块74中的位置由图27所示。
见图28、图33及图34,对于处于图33状态下的便携式视盘机,若要使其显示副机6处于其左右方向与主机的左右方向相互成90度角的位置,则可用外力使显示副机6沿图33中箭头B4所指方向围绕垂直固定轴线200继续逆时针转动45度至图34所示的位置即可;此时的转动部件7中的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在固定块74中的位置由图28所示。
见图29、图34及图35,对于处于图34状态下的便携式视盘机,若要使其显示副机6处于其左右方向与主机的左右方向相互成135度角的位置,则可用外力使显示副机6沿图34中箭头B4所指方向围绕垂直固定轴线200继续逆时针转动45度至图35所示的位置即可;此时的转动部件7中的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在固定块74中的位置由图29所示。
见图30、图35至图37,对于处于图35状态下的便携式视盘机,若要使其显示副机6处于其左右方向与主机的左右方向相平行、且显示副机6的面盖61与主机1的上座11相对的位置,则可用外力使显示副机6沿图35中箭头B4所指方向围绕垂直固定轴线200继续逆时针转动45度至图36所示的位置即可;此时的转动部件7中的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处于图30所示的其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一个周向端面75-2-5与固定块74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位于前侧的一个周向外端面74-7-2相接触的位置。为进一步增加显示副机6的稳定性,可以用外力使左侧扣合组件81的左锁扣件811和右侧扣合组件82的右锁扣件821沿图36中箭头B5所指方向在主机的左右方向上向内滑动至图37所示的左锁扣件811套置在副机机壳60的右定位柱60-2上、右锁扣件821套置在副机机壳60的左定位柱60-1上的位置,从而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对副机机壳60的运动进行了限定。
见图30、图37及图38,对于处于图37状态下的便携式视盘机,若要使其显示副机6处于其左右方向与主机的左右方向相平行、且由显示副机6的面盖61与主机1的上座11相贴合的位置,则可用外力使显示副机6沿图37中箭头B6所指方向围绕水平转动轴线100逆时针转动90度至图38所示的位置即可;此时的转动部件7中的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仍处于图30所示的其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一个周向端面75-2-5与固定块74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位于前侧的一个周向外端面74-7-2相接触的位置,此时的面盖61的锁钩上孔61-3朝下;前部扣合组件83的锁钩件831则在面盖61的向下运动中,由面盖61的锁钩上孔61-3的孔壁推动锁钩件831克服压缩弹簧832的弹力向后运动而伸入面盖61的锁钩上孔61-3中,再在压缩弹簧832的弹力作用下向前运动而钩住面盖61。
(实施例2)见图47至图50并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仍是双轴线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转动部件7在结构上与实施例1的转动部件7具有一定的区别。见图51至图54,本实施例转动部件7的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具有第一连接臂711、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第一外档垫圈716和第一锁紧螺母717。本实施例转动部件7的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具有第二连接臂721、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第二外档垫圈726和第二锁紧螺母727。
仍见图51至图54,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连接臂711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连接臂721的形状相同。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连接臂711由固定连接段711-1、圆柱形的阻挡段711-2和转动连接段711-3组成;固定连接段711-1的形状均为弓形柱体,且设有连接孔711-4;转动连接段711-3的杆体的外周的基本形状为腰圆形;转动连接段711-3的内段为光杆杆段711-3-1,外段为螺杆杆段711-3-2。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连接臂721由固定连接段721-1、圆柱形的阻挡段721-2和转动连接段721-3组成;固定连接段721-1的形状均为弓形柱体,且设有连接孔721-4;转动连接段721-3的杆体的外周的基本形状为腰圆形;转动连接段721-3的内段为光杆杆段721-3-1,外段为螺杆杆段721-3-2。
仍见图51至图54,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转动脚713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转动脚723的形状相对称。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转动脚713由转动板713-1和固定板713-2组成,转动板713-1上设有圆形中心孔713-3,固定板713-2上设有连接孔713-5。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转动脚723由转动板723-1和固定板723-2组成,转动板723-1上设有圆形中心孔723-2,固定板723-2上设有连接孔723-5。
仍见图51至图54,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外档垫圈716的形状以及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外档垫圈726均相同。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外档垫圈716在各自垫圈的一个端面上均对称冲压有4条径向凹槽712-2、714-2、716-2,且它们均设有与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的杆体相对应的腰圆形的中央通孔712-1、714-1、716-1。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外档垫圈726在各自垫圈的一个端面上均对称冲压有4条径向凹槽722-2、724-2、726-2,且它们均设有与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的杆体相对应的腰圆形的中央通孔722-1、724-1、726-1。
仍见图51至图54,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弹性垫圈715是在其径向的由外到内的方向上有一定外凸弧度的环形板;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弹性垫圈725是在其径向的由外到内的方向上有一定外凸弧度的环形板。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锁紧螺母717为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锁紧螺母727为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
仍见图51至图54,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档垫圈716依次由各自的中央通孔套在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上、且第一内摩擦垫圈712和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位于转动连接段711-3的光杆杆段711-3-1上,由第一锁紧螺母717旋合在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的螺杆杆段711-3-2上并与第一连接臂711的阻挡段711-2共同将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档垫圈716弹性夹紧在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上,而使第一内摩擦垫圈712与第一转动脚713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一转动脚713与第一外摩擦垫圈714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一连接臂711与第一转动脚71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
仍见图51至图54,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档垫圈726依次由各自的中央通孔套在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上、且第二内摩擦垫圈722和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位于转动连接段721-3的光杆杆段721-3-1上,由第二锁紧螺母727旋合在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的螺杆杆段721-3-2上并与第二连接臂721的阻挡段721-2共同将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档垫圈726弹性夹紧在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上,而使第二内摩擦垫圈722与第二转动脚723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二转动脚723与第二外摩擦垫圈724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二连接臂721与第二转动脚72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
见图55及图56,本实施例转动部件7的定轴转动组件73具有各自均为一体件的定位块74、转动块75、中央连接柱731、上摩擦垫圈732、上定位垫圈733、下摩擦垫圈734、下定位垫圈735、弹性垫圈736和螺母737。
仍见图55及图56,中央连接柱731由位于上部的阻挡头731-1和与阻挡头731-1相连的柱本体731-2构成;柱本体731-2的外周的基本形状为腰圆形,且柱本体731-2的下端设有外螺纹731-3,中央连接柱731还设有贯通上下的中央通孔731-4。
仍见图55及图56,本实施例的转动块75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转动块75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转动块75具有基板75-1、转动套75-2、左臂连接座75-3、右臂连接座75-4和中部通孔75-5。转动套75-2位于基板75-1的下方中部,左臂连接座75-3位于基板75-1的上方左部,右臂连接座75-4位于基板75-1的上方右部;中部通孔75-5由位于下部的转动套75-2的中央孔和位于上部的穿过基板75-1且与转动套75-2的中央孔相接的基板中部孔构成;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的基本形状是与中央连接柱731的柱本体731-2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配的腰圆形柱面孔;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具有套本体75-2-1和与套本体75-2-1相连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套本体75-2-1的外侧面75-2-3的基本形状为圆弧柱面;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具有一个径向外侧面75-2-4和两个周向端面75-2-5;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径向外侧面75-2-4的基本形状为圆弧柱面。转动件75的左臂连接座75-3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左臂连接座75-3上设有开口于其上端面的螺孔;转动件75的左臂连接座75-3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的形状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连接臂711的作为固定连接段711-1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转动件75的右臂连接座75-4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右臂连接座75-4上设有开口于其上端面的螺孔;转动件75的右臂连接座75-4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的形状与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连接臂721的作为固定连接段721-1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
仍见图55及图56,上摩擦垫圈732、下摩擦垫圈734和弹性垫圈736均具有中央通孔;上摩擦垫圈732的中央通孔732-1、下摩擦垫圈734的中央通孔734-1和弹性垫圈736的中央通孔736-1的基本形状均是与中央连接柱731的柱本体731-2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配的腰圆形孔。上摩擦垫圈732的圈体上设有与转动块75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相对应的凸出部732-2,上摩擦垫圈732的圈体上还设有开口朝下的16个储油盲孔732-3。在下摩擦垫圈734的圈体上对称冲压有四个朝下的转动定位凹槽734-2。弹性垫圈736是在其径向的由外到内的方向上有一定下凸弧度的环形板。上摩擦垫圈732的储油盲孔732-3在使用时加有润滑油,以便在转动块75相对于固定块74转动时减少摩擦阻力。
仍见图55及图56,本实施例的固定块74的结构与实施例1固定块74的结构基本相同。固定块74中具有设置在块本体74-8中部的上下贯通的中央孔74-1,该中央孔74-1为阶梯孔,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转动套孔段74-2、分隔孔段74-3和垫圈孔段74-4;块本体74-8的形成分隔孔段74-3的部位则是圆环柱形分隔部74-5;固定块74的块本体74-8还设有圆弧条形限位部74-7,圆弧条形限位部74-7位于固定块74的转动套孔段74-2的整个孔段上(实施例1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是处于转动套孔段74-2的下部孔段74-2-2上),且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相连,从而使转动套孔段74-2的形状为带弧形条状缺口的圆柱形。圆弧条形限位部74-7所对的圆心角α为148度;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分隔孔段74-3的形状为圆柱形,垫圈孔段74-4的形状为设有限位槽74-4-1的孔段。
仍见图55及图56,上定位垫圈733具有位于中央的圆形通孔733-1,其圈体上设有弧形条状加宽部733-2,从而与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的形状相对应。
仍见图55及图56,下定位垫圈735具有位于中央的圆形通孔735-1,其圈体上设有与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垫圈孔段74-4的限位槽74-4-1的形状相对应的凸出部735-2,下定位垫圈735的圈体上还设有开口朝上的14个储油盲孔735-3以及对称冲压有两个朝上的转动定位凸起部735-4。下定位垫圈735的转动定位凸起部735-4的形状与下摩擦垫圈734的转动定位凹槽734-2的形状相对应。下定位垫圈735的储油盲孔732-3在使用时加有润滑油,以便在转动块75相对于固定块74转动时减少摩擦阻力。
仍见图55及图56,上定位垫圈733、上摩擦垫圈732以及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按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中,且上定位垫圈733的弧形条状加宽部733-2设置在转动套孔段74-2的弧形条状缺口中而使上定位垫圈733被定位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中,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以及上摩擦垫圈732的凸出部732-2均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的弧形条状缺口中。下摩擦垫圈734和下定位垫圈735按由上至下的顺序依次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垫圈孔段74-4中,且下定位垫圈735的凸出部735-2设置在垫圈孔段74-4的限位槽74-4-1中而使下定位垫圈735被定位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垫圈孔段74-4中。中央连接柱731的阻挡头731-1铆接固定在转动块75的基板75-1上,中央连接柱731由其柱本体731-2从上至下依次穿过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上摩擦垫圈732的中央通孔732-1、上定位垫圈733的圆形通孔733-1、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分隔孔段74-3、下摩擦垫圈734的中央通孔734-1、下定位垫圈735的圆形通孔735-1以及弹性垫圈736的中央通孔736-1,弹性垫圈736的上端面的外缘与固定块74的块本体74-8的下端面相接触,由螺母737旋合在柱本体731-2下端的外螺纹731-3上,从而将转动块75、上摩擦垫圈732、上定位垫圈733、固定块74、下摩擦垫圈734、下定位垫圈735以及弹性垫圈736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使转动块75、上摩擦垫圈732、上定位垫圈733、固定块74、下摩擦垫圈734、下定位垫圈735、弹性垫圈736以及螺母737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当转动块75相对应固定块74转动时,转动块75带动中央连接柱731并通过中央连接柱731带动上摩擦垫圈732、下摩擦垫圈734、弹性垫圈736以及螺母737一同转动,使上摩擦垫圈732与上定位垫圈733形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下摩擦垫圈734与下定位垫圈735形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固定块74与转动块75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
见图49及图50,由螺钉穿过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连接臂711的固定连接段711-1的连接孔711-4并旋合在转动块75的左臂连接座75-3的螺孔上而使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固定在转动块75上。由螺钉穿过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连接臂721的固定连接段721-1的连接孔721-4并旋合在转动块75的右臂连接座75-4的螺孔上则使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固定在转动块75上。
仍见图47至图50并参见图1至图4以及图26至图38,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的工作过程是当副机机壳60闭合于主机上座11上时,用手按图1所示的顺时针方向B2转动副机机壳60,即可使之围绕转动部件7的水平转动轴线100转动;当副机机壳60转动至图32所示的位置时,即可用手按图中所示的B4方向逆时针转动副机机壳60,即可使之围绕转动部件7的垂直固定轴线200转动一定的角度。
见图47及图48并参见图1及图31,当副机机壳60围绕转动部件7的水平转动轴线100转动时,副机机壳60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转动脚713以及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转动脚723一同转动,因第一转动脚713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内摩擦垫圈712之间、以及第一转动脚713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外摩擦垫圈714之间各形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又因而第二转动脚723与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内摩擦垫圈722之间、以及第二转动脚723与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外摩擦垫圈724之间各形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而使副机机壳60围绕水平转动轴线100的转动为有阻转动,从而可保证显示副机在一定位置上相对于主机的稳定性。
见图47及图48并参见图26至图36,当副机机壳60围绕转动部件7的垂直固定轴线200转动时,副机机壳60可从图32所示的位置逆时针转动至图36所示的位置,与此相对应,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则按图26所示的其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位于后侧且由其一个周向端面75-2-5与固定块74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位于后侧的周向外端面74-7-2相接触的位置,转动至图30所示的其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位于前侧且由其另一个周向端面75-2-5与固定块74的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位于前侧的周向外端面74-7-2相接触的位置。在图26所示的状态下,下定位垫圈735按前后方向呈180设置的两个凸出部735-2位于下摩擦垫圈734上的呈180设置的两个转动定位凹槽734-2(可成为第一组定位凹槽)中;当下摩擦垫圈734随同转动块75逆时针转动至图28所示的位置时,则下摩擦垫圈734上的呈180设置的另外两个转动定位凹槽734-2(可称为第二组定位凹槽)卡在下定位垫圈735的两个凸出部735-2上;当下摩擦垫圈734继续随同转动块75逆时针转动至图30所示的位置时,则下摩擦垫圈734的第一组定位凹槽又卡在下定位垫圈735的两个凸出部735-2上,只是这两个凹槽的前后位置与在图26所示的状态下发生了对调。在下定位垫圈735上设置凸出部735-2,在下摩擦垫圈734上设置凹槽,可以在转动块75相对于固定块74转动时,因下摩擦垫圈734相对于下定位垫圈735在不同的转动阶段,其相互间的摩擦阻力不同,而可方便地找到相应地定位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具有主机机壳的上座(11)、副机机壳(60)和转动部件(7);其特征在于主机机壳的上座(11)上设有中心座(11-1),中心座(11-1)设有开口向上的安装孔(11-2);副机机壳(60)上设有转脚座;转动部件(7)为双轴线转动部件,具有定轴转动组件(73)和动轴转动组件;动轴转动组件的轴线(100)可按水平方向设置并可在水平面内转动,故可称为水平转动轴线;定轴转动组件(73)的轴线(200)按与动轴转动组件的水平转动轴线(100)相垂直的方向设置,可称为垂直固定轴线;动轴转动组件具有连接臂和转动脚;连接臂与转动脚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且其公共轴线即为水平转动轴线(100);定轴转动组件(73)具有固定块(74)和转动块(75);固定块(74)与转动块(75)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且其公共轴线即为垂直固定轴线(200);定轴转动组件(73)的固定块(74)设置在主机机壳的上座(11)的安装孔(11-2)中,并固定在中心座(11-1)上,且其垂直固定轴线(200)与中心座(11-1)的中心线为同一直线;动轴转动组件的连接臂与定轴转动组件(73)的转动块(75)固定连接,动轴转动组件的转动脚设置在副机机壳(60)中,且固定在副机机壳(60)的转脚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转动部件(7)的动轴转动组件具有两组,它们是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相应的动轴转动组件的连接臂和转动脚也分别有两个,它们是属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连接臂(711)和第一转动脚(713),以及属于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连接臂(721)和第二转动脚(723),且第一连接臂(711)与第一转动脚(71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臂(721)与第二转动脚(723)之间的连接关系也为有阻转动连接;两组动轴转动组件的公共轴线为同一根轴线,即为水平转动轴线(100);定轴转动组件(73)的转动块(75)为一体件,具有左臂连接座(75-3)和右臂连接座(75-4);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连接臂(711)固定在转动块(75)的左臂连接座(75-3)上,且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转动脚(713)固定在副机机壳(60)的第一转脚座(62-1)上;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连接臂(721)固定在转动块(75)的右臂连接座(75-4)上,且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转动脚(723)固定在副机机壳(60)的第二转脚座(6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还具有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第一连接臂(711)、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均为一体件;第一连接臂(711)由固定连接段(711-1)、圆柱形的阻挡段(711-2)和转动连接段(711-3)组成;固定连接段(711-1)设有连接孔(711-4),阻挡段(711-2)设有扣槽(711-5),转动连接段(711-3)设有连接柱体(711-6)和铆接头(711-7),且阻挡段(711-2)的直径大子转动连接段(711-3)的连接柱体(711-6)的直径;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由搭扣体(712-2)和平板形圆环片(712-1)构成;第一转动脚(713)由转动板(713-1)和固定板(713-2)组成,转动板(713-1)上设有中心孔(713-3)和扣接孔(713-4),固定板(713-2)上设有连接孔(713-5);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由搭扣体(714-2)和平板形圆环片(714-1)构成;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的各自的中心孔的直径与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的连接柱体(711-6)的直径相配,且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的外径基本与第一连接臂(711)的作为阻挡段(711-2)的柱体的直径相同;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挡垫圈(716)由各自的中心孔套在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的连接柱体(711-6)上,且被第一连接臂(711)进行轴向铆接、而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一连接臂(711)的阻挡段(711-2)的外端面与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一外挡垫圈(716)的外端面与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的铆接头(711-7)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的搭扣体(712-2)伸入第一连接臂(711)的阻挡段(711-2)的扣槽(711-5)中、而使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相对于第一连接臂(711)固定,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的搭扣体(714-2)伸入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的扣接孔(713-4)中、而使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相对于第一转动脚(713)固定,第一弹性垫圈(715)因被夹紧而发生弹性变形,而使第一内摩擦垫圈(712)与第一转动脚(713)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一外摩擦垫圈(714)与第一弹性垫圈(715)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一连接臂(711)与第一转动脚(71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定轴转动组件(73)的转动块(75)的左臂连接座(75-3)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一连接臂(711)的固定连接段(711-1)的连接孔(711-4)并旋合在左臂连接座(75-3)的螺孔上而使第一连接臂(711)固定在左臂连接座(75-3)上;副机机壳(60)的第一转脚座(62-1)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一转动脚(713)的固定板(713-2)的连接孔(713-5)并旋合在副机机壳(60)的第一转脚座(62-1)的螺孔上而使第一转动脚(713)固定在副机机壳(60)上;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还具有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第二连接臂(721)、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均为一体件;第二连接臂(721)由固定连接段(721-1)、圆柱形的阻挡段(721-2)和转动连接段(721-3)组成;固定连接段(721-1)设有连接孔(721-4),阻挡段(721-2)设有扣槽(721-5),转动连接段(721-3)设有连接柱体(721-6)和铆接头(721-7),且阻挡段(721-2)的直径大于转动连接段(721-3)的连接柱体(721-6)的直径;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由搭扣体(722-2)和平板形圆环片(722-1)构成;第二转动脚(723)由转动板(723-1)和固定板(723-2)组成,转动板(723-1)上设有中心孔(723-3)和扣接孔(723-4),固定板(723-2)上设有连接孔(723-5);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由搭扣体(724-2)和平板形圆环片(724-1)构成;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的各自的中心孔的直径与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的连接柱体(721-6)的直径相配,且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的外径基本与第二连接臂(721)的作为阻挡段(721-2)的柱体的直径相同;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挡垫圈(726)由各自的中心孔套在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的连接柱体(721-6)上,且被第二连接臂(721)进行轴向铆接、而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二连接臂(721)的阻挡段(721-2)的外端面与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二外挡垫圈(726)的外端面与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的铆接头(721-7)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的搭扣体(722-2)伸入第二连接臂(721)的阻挡段(721-2)的扣槽(721-5)中、而使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相对于第二连接臂(721)固定,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的搭扣体(724-2)伸入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的扣接孔(723-4)中、而使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相对于第二转动脚(723)固定,第二弹性垫圈(725)因被夹紧而发生弹性变形,而使第二内摩擦垫圈(722)与第二转动脚(723)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二外摩擦垫圈(724)与第二弹性垫圈(725)构成另一个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二连接臂(721)与第二转动脚(72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定轴转动组件(73)的转动块(75)的右臂连接座(75-4)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二连接臂(721)的固定连接段(721-1)的连接孔(721-4)并旋合在右臂连接座(75-4)的螺孔上而使第二连接臂(721)固定在右臂连接座(75-4)上;副机机壳(60)的第二转脚座(62-2)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二转动脚(723)的固定板(723-2)的连接孔(723-5)并旋合在副机机壳(60)的第二转脚座(62-2)的螺孔上而使第二转动脚(723)固定在副机机壳(6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圈体上按圆周等分设有3至4个外折部位(715-1),相应在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圈体的其余部位则形成朝外的凹陷部位(715-2);第一弹性垫圈(715)的外折部位(715-1)与第一外挡垫圈(716)相接触;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圈体上按圆周等分设有3至4个外折部位(725-1),相应在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圈体的其余部位则形成朝外的凹陷部位(725-2);第二弹性垫圈(725)的外折部位(725-1)与第二外挡垫圈(726)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连接臂(711)的固定连接段(711-1)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连接臂(721)的固定连接段(721-1)的形状均为弓形柱体;转动块(75)的左臂连接座(75-3)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一连接臂(711)的作为固定连接段(711-1)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转动块(75)的右臂连接座(75-4)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二连接臂(721)的作为固定连接段(721-1)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之一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定轴转动组件(73)还具有中央连接柱(76)和弹性垫圈(77);固定块(74)和中央连接柱(76)均为一体件;弹性垫圈(77)的基本形状为圆环形;固定块(74)具有设置在块本体(74-8)中部的上下贯通的中央孔(74-1),该中央孔(74-1)为阶梯孔,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转动套孔段(74-2)、分隔孔段(74-3)和垫圈孔段(74-4);块本体(74-8)的形成分隔孔段(74-3)的部位则是圆环柱形分隔部(74-5);转动块(75)还具有基板(75-1)和转动套(75-2);转动套(75-2)位于基板(75-1)的下方中部,左臂连接座(75-3)位于基板(75-1)的上方左部,右臂连接座(75-4)位于基板(75-1)的上方右部;转动块(75)还设有中部通孔(75-5),中部通孔(75-5)由位于下部的转动套(75-2)的中央孔和位于上部的穿过基板(75-1)且与转动套(75-2)的中央孔相接的基板中部孔构成;中央连接柱(76)具有柱本体(76-1)和位于柱本体下部的压臂(76-2);弹性垫圈(77)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垫圈孔段(74-4)中、且其朝上的端部与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下表面相接触;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从上向下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中、且其下端面与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上端面相接触;中央连接柱(76)、弹性垫圈(77)、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以及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中央连接柱(76)由其柱本体(76-1)从下至上依次穿过弹性垫圈(77)、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分隔孔段(74-3)以及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且中央连接柱(76)的柱本体(76-1)的上部末端在转动块(75)的基板(75-1)的上端面上铆紧,从而将弹性垫圈(77)、固定块(74)和转动块(75)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其中,中央连接柱(76)的压臂(76-2)与弹性垫圈(77)相接触,中央连接柱(76)与转动块(75)固定连接,弹性垫圈(77)则处于受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而使弹性垫圈(77)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形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形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固定块(74)与转动块(75)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弹性垫圈(77)的基本形状为圆环形平板,其上表面上设有作为朝上的端部的两个凸起(771-1),且该两个凸起(771-1)相对于弹性垫圈(77)的轴心线对称设置,因而相互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下表面上设有4个凹坑(74-6),且该4个凹坑(74-6)等分设置在同一个圆周上,而该圆周的圆心位于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轴心线上;圆环柱形分隔部(74-5)上的各凹坑(74-6)至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轴心线的距离与弹性垫圈(77)的凸起(771-1)至弹性垫圈(77)的轴心线的距离相等,且弹性垫圈(77)的凸起(771-1)的形状与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的凹坑(74-6)的形状相配;中央连接柱(76)的压臂(76-2)有两个,按相隔180度设置在中央连接柱(76)的柱本体(76-1)上;中央连接柱(76)的每个压臂(76-2)与弹性垫圈(77)的凸起(771-1)相隔90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弹性垫圈(77)具有上圈(771)和下圈(772);上圈(771)冲有两个作为凸起(771-1)的朝上的冲泡,上圈(771)上还设有两个铆接孔(711-2);下圈(722)上设有与上圈(771)的铆接孔(711-2)相对应的两个铆接孔(772-1);上圈(771)和下圈(772)通过铆钉(773)铆接固定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固定块(74)的块本体(74-8)还设有圆弧条形限位部(74-7),圆弧条形限位部(74-7)位于固定块(74)的转动套孔段(74-2)中且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相连;圆弧条形限位部(74-7)所对的圆心角α为90度至180度;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具有套本体(75-2-1)和与套本体(75-2-1)相连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套本体(75-2-1)的外侧面(75-2-3)的基本形状为圆弧柱面,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圆弧柱面(74-7-1)与套本体(75-2-1)的外侧面(75-2-3)的相应部位相接触;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径向长度与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径向长度相同,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圆弧柱面(75-2-4)与固定块(74)的块本体(74-8)的位于转动套孔段(74-2)的圆弧柱面(74-9)的相应部位相接触;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两个周向端面(75-2-5)中的一个与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两个周向外端面(74-7-2)中的一个相对应,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两个周向端面(75-2-5)中的另一个与圆弧条形限位部(74-7)的两个周向外端面(74-7-2)中的另一个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中央连接柱(76)设有中央通孔(76-3),该中央通孔(76-3)按上下方向设置在柱本体(76-1)中;柱本体(76-1)的位于压臂(76-2)上方的部位的外周面的基本形状为腰圆柱面形,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的基本形状是与柱本体(76-1)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配的腰圆形柱面孔。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除第一连接臂(711)和第一转动脚(713)外还具有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第一外档垫圈(716)和第一锁紧螺母(717);第一连接臂(711)由固定连接段(711-1)、圆柱形的阻挡段(711-2)和转动连接段(711-3)组成;固定连接段(711-1)设有连接孔(711-4),转动连接段(711-3)的内段为光杆杆段、外段为螺杆杆段;第一转动脚(713)由转动板(713-1)和固定板(713-2)组成,转动板(713-1)上设有中心孔(713-3),固定板(713-2)上设有连接孔(713-5);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档垫圈(716)依次由各自的中央通孔套在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上、且第一内摩擦垫圈(712)和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位于转动连接段(711-3)的光杆杆段上,由第一锁紧螺母(717)旋合在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的螺杆杆段上并与第一连接臂(711)的阻挡段(711-2)共同将第一内摩擦垫圈(712)、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第一弹性垫圈(715)和第一外档垫圈(716)弹性夹紧在第一连接臂(711)的转动连接段(711-3)上,而使第一内摩擦垫圈(712)与第一转动脚(713)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一转动脚(713)与第一外摩擦垫圈(714)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一连接臂(711)与第一转动脚(71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还具有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第二外档垫圈(726)和第二锁紧螺母(727);第二连接臂(721)由固定连接段(721-1)、圆柱形的阻挡段(721-2)和转动连接段(721-3)组成;固定连接段(721-1)设有连接孔(721-4),转动连接段(721-3)的内段为光杆杆段、外段为螺杆杆段;第二转动脚(723)由转动板(723-1)和固定板(723-2)组成,转动板(723-1)上设有中心孔(723-3),固定板(723-2)上设有连接孔(723-5);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档垫圈(726)依次由各自的中央通孔套在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上、且第二内摩擦垫圈(722)和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位于转动连接段(721-3)的光杆杆段上,由第二锁紧螺母(727)旋合在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的螺杆杆段上并与第二连接臂(721)的阻挡段(721-2)共同将第二内摩擦垫圈(722)、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第二弹性垫圈(725)和第二外档垫圈(726)弹性夹紧在第二连接臂(721)的转动连接段(721-3)上,而使第二内摩擦垫圈(722)与第二转动脚(723)构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第二转动脚(723)与第二外摩擦垫圈(724)构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第二连接臂(721)与第二转动脚(723)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定轴转动组件(73)的转动件(75)的左臂连接座(75-3)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一连接臂(711)的固定连接段(711-1)的连接孔(711-4)并旋合在左臂连接座(75-3)的螺孔上而使第一连接臂(711)固定在左臂连接座(75-3)上;定轴转动组件(73)的转动件(75)的右臂连接座(75-4)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第二连接臂(721)的固定连接段(721-1)的连接孔(721-4)并旋合在右臂连接座(75-4)的螺孔上而使第二连接臂(721)固定在右臂连接座(75-4)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内摩擦垫圈(712)和第一外摩擦垫圈(714)的与第一转动脚(713)的转动板(713-1)相接触的一面设有2至5条径向凹槽,第一弹性垫圈(715)是在由外到内的方向上有一定外凸弧度的环形板;第一锁紧螺母(717)为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第二内摩擦垫圈(722)和第二外摩擦垫圈(724)的与第二转动脚(723)的转动板(723-1)相接触的一面设有2至5条径向凹槽,第二弹性垫圈(725)是在由外到内的方向上有一定外凸弧度的环形板;第二锁紧螺母(727)为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动轴转动组件(71)的第一连接臂(711)的固定连接段(711-1)和第二动轴转动组件(72)的第二连接臂(721)的固定连接段(721-1)的形状均为弓形柱体;转动件(75)的左臂连接座(75-3)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一连接臂(711)的作为固定连接段(711-1)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转动件(75)的右臂连接座(75-4)上端面的形状为圆弧形凹槽,该圆弧形凹槽与第二连接臂(721)的作为固定连接段(721-1)的弓形柱体的形状相配。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之一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定轴转动组件(73)还具有中央连接柱(731)、上摩擦垫圈(732)、上定位垫圈(733)、下摩擦垫圈(734)、下定位垫圈(735)、弹性垫圈(736)和螺母(737);定轴转动组件(73)的中央连接柱(731)、上摩擦垫圈(732)、上定位垫圈(733)、下定位垫圈(735)、下摩擦垫圈(735)、弹性垫圈(736)、螺母(737)和固定块(74)均为一体件;中央连接柱(731)由位于上部的阻挡头(731-1)和与阻挡头(731-1)相连的柱本体(731-2)构成,柱本体(731-2)的外周的基本形状为腰圆形,且柱本体(731-2)的下端设有外螺纹(731-3),中央连接柱(731)还设有贯通上下的中央通孔(731-4);转动块(75)还具有基板(75-1)和转动套(75-2);转动套(75-2)位于基板(75-1)的下方中部,左臂连接座(75-3)位于基板(75-1)的上方左部,右臂连接座(75-4)位于基板(75-1)的上方右部;转动块(75)还设有中部通孔(75-5),中部通孔(75-5)由位于下部的转动套(75-2)的中央孔和位于上部的穿过基板(75-1)且与转动套(75-2)的中央孔相接的基板中部孔构成;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的基本形状是与中央连接柱(731)的柱本体(731-2)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配的腰圆形柱面孔;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具有套本体(75-2-1)和与套本体(75-2-1)相连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套本体(75-2-1)的外侧面(75-2-3)的基本形状为圆弧柱面;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具有一个径向外侧面(75-2-4)和两个周向端面(75-2-5);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的径向外侧面(75-2-4)的基本形状为圆弧柱面;上摩擦垫圈(732)、下摩擦垫圈(734)和弹性垫圈(736)均具有中央通孔;上摩擦垫圈(732)的中央通孔(732-1)、下摩擦垫圈(734)的中央通孔(734-1)和弹性垫圈(736)的中央通孔(736-1)的基本形状均是与中央连接柱(731)的柱本体(731-2)的外周面的形状相配的腰圆形孔;上摩擦垫圈(732)的圈体上设有与转动块(75)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相对应的凸出部(732-2);固定块(74)具有设置在块本体(74-8)中部的上下贯通的中央孔(74-1),该中央孔(74-1)为阶梯孔,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转动套孔段(74-2)、分隔孔段(74-3)和垫圈孔段(74-4);块本体(74-8)的形成分隔孔段(74-3)的部位则是圆环柱形分隔部(74-5);固定块(74)的块本体(74-8)还设有圆弧条形限位部(74-7),圆弧条形限位部(74-7)位于固定块(74)的转动套孔段(74-2)中且与固定块(74)的圆环柱形分隔部(74-5)相连,从而使转动套孔段(74-2)的形状为带弧形条状缺口的圆柱形;圆弧条形限位部(74-7)所对的圆心角α为90度至180度;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分隔孔段(74-3)的形状为圆柱形,垫圈孔段(74-4)的形状为设有限位槽(74-4-1)的孔段;上定位垫圈(733)具有位于中央的圆形通孔(733-1),其圈体上设有弧形条状加宽部(733-2),从而与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的形状相对应;下定位垫圈(735)具有位于中央的圆形通孔(735-1),其圈体上设有与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垫圈孔段(74-4)的限位槽(74-4-1)的形状相对应的凸出部(735-2);上定位垫圈(733)、上摩擦垫圈(732)以及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按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中,且上定位垫圈(733)的弧形条状加宽部(733-2)设置在转动套孔段(74-2)的弧形条状缺口中而使上定位垫圈(733)被定位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中,转动块(75)的转动套(75-2)的竖向凸条限位部(75-2-2)以及上摩擦垫圈(732)的凸出部(732-2)均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转动套孔段(74-2)的弧形条状缺口中;下摩擦垫圈(734)和下定位垫圈(735)按由上至下的顺序依次设置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垫圈孔段(74-4)中,且下定位垫圈(735)的凸出部(735-2)设置在垫圈孔段(74-4)的限位槽(74-4-1)中而使下定位垫圈(735)被定位在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垫圈孔段(74-4)中;中央连接柱(731)的阻挡头(731-1)铆接固定在转动块(75)的基板(75-1)上,中央连接柱(731)由其柱本体(731-2)从上至下依次穿过转动块(75)的中部通孔(75-5)、上摩擦垫圈(732)的中央通孔(732-1)、上定位垫圈(733)的圆形通孔(733-1)、固定块(74)的中央孔(74-1)的分隔孔段(74-3)、下摩擦垫圈(734)的中央通孔(734-1)、下定位垫圈(735)的圆形通孔(735-1)以及弹性垫圈(736)的中央通孔(736-1),弹性垫圈(736)的上端面的外缘与固定块(74)的块本体(74-8)的下端面相接触,由螺母(737)旋合在柱本体(731-2)下端的外螺纹(731-3)上,从而将转动块(75)、上摩擦垫圈(732)、上定位垫圈(733)、固定块(74)、下摩擦垫圈(734)、下定位垫圈(735)以及弹性垫圈(736)在轴向上弹性夹紧固定在一起,使转动块(75)、上摩擦垫圈(732)、上定位垫圈(733)、固定块(74)、下摩擦垫圈(734)、下定位垫圈(735)、弹性垫圈(736)以及螺母(737)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当转动块(75)相对应固定块(74)转动时,转动块(75)带动中央连接柱(731)并通过中央连接柱(731)带动上摩擦垫圈(732)、下摩擦垫圈(734)、弹性垫圈(736)以及螺母(737)一同转动,使上摩擦垫圈(732)与上定位垫圈(733)形成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使下摩擦垫圈(734)与下定位垫圈(735)形成另一个弹性滑动摩擦副,从而使固定块(74)与转动块(75)之间的连接关系为有阻转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摩擦垫圈(732)的圈体上设有开口朝下的4至20个储油盲孔(732-3),在下定位垫圈(735)的圈体上设有开口朝下的4至20个储油盲孔(735-3)。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下定位垫圈(735)的圈体上对称冲压有两个朝上的转动定位凸起部(735-4),在下摩擦垫圈(734)的圈体上对称冲压有四个朝上的转动定位凹槽(734-2),下摩擦垫圈(734)的转动定位凹槽(734-2)的形状与下定位垫圈(735)的转动定位凸起部(735-4)的形状相对应。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具有液晶显示屏的视盘机的机构。本机构的主机机壳的上座上设有中心座;副机机壳上设有转脚座;转动部件为双轴线转动部件,其动轴转动组件的连接臂与转动脚有阻转动连接,连接臂与转动脚的公共轴线即为水平转动轴线;双轴线转动部件的定轴转动组件的固定块与转动块有阻转动连接,固定块与转动块的公共轴线即为垂直固定轴线;定轴转动组件的固定块固定在上座的中心座上,且其垂直固定轴线与中心座的中心线为同一直线;动轴转动组件的连接臂与定轴转动组件的转动块固定连接,动轴转动组件转动脚固定在副机机壳的转脚座上。采用本发明的视盘机的显示副机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相对于主机转动,从而可方便地对显示副机的播放方向进行调整。
文档编号G11B33/12GK1581352SQ20041006301
公开日2005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8日
发明者秦志尚, 虞立新 申请人: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