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处理装置、文件处理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631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文件处理装置、文件处理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管理内容文件的索引文件记录到记录介质或经由该记录介质再生索引文件的文件处理装置、文件处理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指向下一层条目(管理信息区域)的索引信息以列表的方式设置在相应的上一层条目中,从而使与索引文件所管理的分层结构的变更相关处理可以容易、迅速地进行的文件处理装置等。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等中,已经提出了利用索引文件的方法,作为从记录在大容量记录介质中的许多文件中简单地找出需要的文件的方法。
索引文件管理各个内容文件,并由各内容文件的属性信息的群集形成或生成。作为内容文件的属性信息包括,例如缩略图的图像数据、标题的文本数据、拍摄日期时间、编解器信息、人脸识别信息(识别的人脸的大小、识别的人脸的位置以及对识别的人脸进行数值化后的识别的人脸评分)等。但是,属性信息并不限于这些信息。在此,各个内容文件的属性信息包括各内容文件的管理信息。
例如,如图35所示,索引文件包括文本文件(或元数据文件)FTX、缩略图文件FTH以及属性文件FP。各内容文件的属性信息分别配置在文本文件FTX、缩略图文件FTH以及属性文件FP中。
但是,依据内容文件种类不同,也有在文本文件FTX以及缩略图文件FTH中不配置属性信息并不设置任何条目的情况。图35示出了作为各内容文件的属性信息,是被分别配置在文本文件FTX、缩略图文件FTH以及属性文件FP中的属性信息的情况。
在此,文本文档FTX管理文本信息(如果是元数据文件则管理元数据)。缩略图文件FTH管理缩略图的图像信息。属性文件FP管理除同文本文件FTX或缩略图文件FTH相关的属性信息以外的属性信息(基本属性信息),还管理其他文件槽间的连接信息。
属性文件FP在最前面配置有表示属性的头部。与此相对,文本文件FTX、缩略图文件FTH则没有在其最前面配置头部。但是,同属性文件FP一样,也可以对文本文件FTX及缩略图文件FTH在最前面配置表示属性等的头部。在头部后面,由各内容文件的属性信息构成的条目(属性条目#1,属性条目#2,……缩略图条目#1,缩略图条目#2,……文本条目#1,文本条目#2,……)成为连续配置的结构。
在文本文件FTX的各条目中,分配有表示磁盘标题以及与各内容文件等相关的标题的字符串数据。在缩略图文件FTH的各条目中,分配有表示磁盘标题及各内容文件内容的缩略图数据。
在这些文本文件FTX及缩略图文件FTH的各条目分别由固定长度的槽构成。构成各条目的槽的数量根据分配在各条目的属性信息的数据量,可为一个或多个。此外,由于属性信息种类依据内容文件种类而不同,如上所述,也存在不设置任何条目的情况。
在属性文件FP的各条目中,分配有表示磁盘标题及各内容文件属性的数据。该属性文件FP与文本文件FTX及缩略图文件FTH相同,由固定长度的槽构成。该属性文件FP即使在内容文件的种类各不相同时,也必须与各内容文件相对应地设置条目。
在该属性文件FP的各条目中,设定用于指定文本文件FTX及缩略图文件FTH对应的条目的管理信息(如图35箭头所示的关系信息),作为表示与其他条目的关系。而且,如果是由属性文件FP的多个槽构成的条目,则在各槽中设定用于指定下一个槽的管理信息。此外,在该属性文件FP的各条目中,设定用于指定相对应的内容文件的信息。
索引文件如上所述构成。由此,例如可再生记录在文本文件FTX中的字符串,并可一览显示记录在记录介质2中的各内容文件的标题。此外,例如,可再生记录在缩略图FTX中的字符串,并可一览显示记录在记录介质2中的各内容文件的缩略图。
此外,索引文件IF并不仅限于这样的实际内容文件,对于实际文件夹及虚拟文件夹,也可以依据文件FTX、FTH、FP来定义。在属性文件FP的各条目中,设定指向对应于内容文件或文件夹所属的上一层文件夹的条目的管理信息。索引文件,通过由实际文件夹及虚拟文件夹所构成的分层结构来管理内容文件并生成,从而可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图36表示了属性文件和内容文件以及虚拟文件夹的对应关系的一例。在该例子中,拍摄日期为“○月×日”的虚拟文件夹与拍摄日期为“○月△日”的虚拟文件夹存在于同一层,且“○月×日”的虚拟文件夹的下一层存在有“MPEG2PS-1”的内容文件,“○月△日”的虚拟文件夹的下一层存在有“MPEG2PS-2”和“MPEG2PS-3”的内容文件。
如图36所示,同这样分层结构相对应,在属性文件中形成文件条目#1,文件夹条目#4,文件条目#6,文件夹条目#8以及文件条目#9。此外,各条目的编号分别采用构成该条目的槽中第一个槽的编号。在图示的例中,为了方便,采用构成该条目的槽的最小编号作为各条目的编号。
文件条目#1,#6,#9分别管理“MPEG2PS-1”、“MPEG2PS-2”和“MPEG2PS-3”的内容文件,而文件夹条目#4,#8则分别管理“○月×日”及“○月△日”的虚拟文件夹。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27630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4-227633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5-115815号公报但是,如上所述,当设定通过由实际文件夹及虚拟文件夹构成的分层结构可以管理内容文件时,存在删除同上一层相关的文件夹的情况。具体地,在由拍摄日期、拍摄地点等的虚拟文件夹所构成的分层结构中,当管理拍摄所取得的内容文件时,存在用户删除该虚拟文件夹等情况。
在此情况下,同文件夹的删除相对应,需要在索引文件中删除相应的条目。此外,同文件夹的删除相对应,还需要将位于删除条目的下一层的条目一并删除,或将位于删除条目的下一层的条目重新配置到删除条目的上一层的条目的直属下一级。
以往的索引文件是根据由下一层条目指向上一层条目的管理信息来定义实际文件夹与虚拟文件夹的分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所有条目进行检索从而检测出需要处理的条目,并对设定在检测出的条目中的管理信息进行更新。
在此情况下,如果记录介质中只记录了数百个内容文件,则应用中可以十分迅速地检测出条目从而更新管理信息。但是,如果记录介质中记录了数千个内容文件,那么伴随着索引文件管理对象变为巨大,就不能忽视检索和更新条目所花费的时间。此时,会造成用户使用不便的问题。
此外,即使索引文件管理的内容文件数量较少,对于资源有限的设备,也不能忽视这样的条目检索和更新所需要花费时间,同样会造成用户使用不便的问题。
不仅限于上述删除文件夹的情况,对分层结构的各种变更时也会发生处理所需时间的增多的情况,造成用户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与索引文件管理的分层结构的变更相关的处理等迅速简便地实行。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文件处理装置,将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的内容文件的索引文件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生成部,基于所述内容文件以及包含该内容文件的文件夹的属性信息而生成所述索引文件;以及记录部,将由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生成的所述索引文件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在与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的文件处理装置,通过所述记录介质对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内容文件的索引文件进行再生,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再生部,经由所述记录介质再生所述索引文件;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包含该内容文件的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在同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中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所述索引文件再生部,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并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所述第一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
在本发明中,在记录介质中记录内容文件的同时也记录索引文件。该索引文件根据内容文件及包含有该内容文件的文件夹的属性信息,经由索引文件生成部生成。在此情况下,形成由内容文件及文件夹生成的以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如此生成的索引文件在记录到记录介质的同时,通过该记录介质由再生部再生。
在索引文件生成部生成的索引文件中,设置有分别同内容文件及文件夹对应的规定数量的条目(管理信息区域)。此外,在同位于上一层的文件夹相对应的第一条目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中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条目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第二条目中设置指向第一条目的第一索引信息。
通过设置在第一条目中的第二索引信息以及设置在第二条目中的第一索引信息,由上一层向下一层或由反之由下一层向上一层,都可以跟踪其分层结构。因此,无需检索所有的条目即可检测到所需的条目,从而使对索引文件管理的分层结构变更相关的处理更加简便快捷。此外,第二索引信息是以列表方式设置在第一条目中,由此也可以简化列表的排序等各种处理。
此外,在索引文件再生部中,基于设置在第一条目的第二索引信息再生第二条目,并基于设置在第二条目的第一索引信息再生第一条目。因此,索引文件的再生也更加方便快捷。
根据本发明,将指向下一层的条目(管理信息区域)的索引信息,以列表方式设置在相应的上一层的条目中,可使与索引文件管理的分层结构变更相关的处理能够更加简易迅速实行。


图1是表示光盘装置构成的框图;图2是表示索引文件构成的一例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属性文件的各槽构成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属性文件的各槽的(实际)数据部构成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属性文件构成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同属性条目文件中文件夹条目相关的基本数据构成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子条目的管理信息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文件夹的分层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文件夹的分层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与文件夹的删除相对应的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与文件夹的删除相关的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在主条目中未设置指向子条目的索引信息时,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13是表示以一览方式显示文件夹下的内容文件时,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14是表示以一览方式显示文件夹下的内容文件时,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15是表示以一览方式显示文件夹下的内容文件时,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比较用例);图16是表示以一览方式显示文件夹下的内容文件时,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比较用例);图17是表示由文件夹及文件形成的分层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8是表示图17的分层结构中的内容文件的示例的示意图;图19是表示由文件夹及文件形成的分层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图20是表示图19的分层结构中的内容文件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基于表示时间信息的扩展数据群的构成的示意图;图22是表示删除内容文件时,同处理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23是表示删除内容文件时,同处理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24是表示删除内容文件时,同处理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25是表示删除内容文件时,同处理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26是表示排序处理中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图;图27是表示排序处理中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图;图28是表示排序处理中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图;图29是表示排序处理的比较处理中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图;图30是表示排序处理中表示时间信息取得处理的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图;图31是表示在未设定与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扩展数据群时,取得表示时间信息的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32是表示在未设定与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扩展数据群时,取得表示时间信息的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33是表示标准管理信息的构成的示意图;图34是表示个别管理信息的构成的示意图;图35是表示用于说明构成索引文件的文本文件、缩略图文件以及属性文件的图;以及图36是表示属性文件同虚拟文件夹及内容文件的对应关系的一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光盘装置2光盘11视频编码器 12音频编码器13视频解码器 14音频解码器15文件生成器 16文件解码器17、20存储器 18存储控制器19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 21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2驱动控制微型计算机 23数据调制解调器24磁场调制驱动器 26操作部具体实施方式
(1)光盘装置图1表示了作为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的构成。
所述光盘装置1,通过未图示的拍摄单元和声音取得单元取得被拍摄对象的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并将经由该视频、音频信号得出的拍摄结果作为内容文件记录到光盘2中。此外,该光盘装置1再生记录在光盘2的内容文件,通过以液晶显示屏作为显示单元和以扬声器作为声音输出单元来输出,或者输出到外部设备。而且,该光盘装置1对视频信号与音频信号按照MPEG(Moving PictureExperts Group运动图像专家组)格式进行编码后,以规定的文件格式将其记录到光盘2上。
该光盘装置1包括光盘2、视频编码器11、音频编码器12、视频解码器13、音频解码器14、文件生成器15、文件解码器16、存储器17、存储控制器18、系统控制微型计算机(以下称作系统控制电脑)19、存储器20、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驱动控制微型计算机(以下称作驱动控制电脑)22、数据调制解调器23、磁场调制驱动器24、操作部26、伺服电路30、主轴电机31、磁头32以及光学拾波器33。光盘2构成记录介质。
视频编码器11将拍摄结果得到的视频信号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处理并生成视频数据,将该视频数据按照MPEG格式进行编码,并由视频数据输出基本流(elementary stream)。音频编码器12将拍摄结果得到的音频信号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处理并生成音频数据,将该音频数据按照MPEG格式进行编码,并输出基于音频数据的基本流。
记录时,文件生成器15对视频编码器11以及音频编码器12输出的基本流进行多路复用处理,根据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以规定的文件形式生成内容文件。
记录以及再生时,存储控制器18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下切换动作。记录时,该存储控制器18将文件生成器15输出的内容文件的数据串以及系统控制电脑19输出的各种数据顺次记录并暂时保存在存储器17中,并对应于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的处理输出所保存的数据。此外,再生时,存储控制器18将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的输出数据顺次暂时保存在存储器17中,将内容文件的数据串输出到文件解码器16,将各种数据输出到系统控制电脑19。
记录以及再生时,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下切换动作。记录时,所述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将存储控制器18输出的数据暂时记录在存储器20,并附加错误校正编码。此外,记录时,该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按照规定顺序读出这样保存在存储器20的数据,并将经过隔行扫描(interleaved)处理的数据输出到数据调制解调器23。
此外,再生时,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按照规定顺序将数据调制解调器23输出的数据暂时记录在存储器20上进行隔行扫描处理,同时根据记录时附加的错误校正编码进行错误校正处理。而且,再生时,所述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还将这样保存在存储器20的数据以记录时同样顺序读出并输出到存储控制器18。
记录以及再生时,数据调制解调器23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下切换动作。记录时,该数据调制解调器23将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的输出数据变换为串行数据串之后,进行调制处理并输出到磁场调制驱动器24或者光学拾波器33。此外,再生时,该数据调制解调器23从光学拾波器33输出的再生信号中再生时钟脉冲,并以该时钟脉冲为基准对再生信号做二进制识别,进行解调处理。由此获得同记录时生成的串行数据串相对应的再生数据,并将其输出到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
在光盘2为光磁盘的情况下,记录时,磁场调制驱动器24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下,根据数据调制解调器23的输出信号驱动磁头32。磁头32面对光学拾波器33,将光盘2夹在中间,并在光学拾波器33的激光束照射位置上施加与数据调制解调器23的输出数据相对应的调制磁场。因此,若光盘2为光磁盘时,则该光盘装置1可通过热磁记录法在所述光盘2上记录内容文件等。
光盘2是光磁盘(MOMagneto Optical disk,磁光盘)和相变化型光盘等的可改写的光盘。主轴电机31在伺服电路30的控制下,按其种类将光盘2在恒定线速度(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恒定角速度(CAVConstant Angle Velocity)、区域恒定线速度(ZCLVZone Constant Linear Velocity)等条件下进行旋转驱动。
伺服电路30根据光学拾波器33输出的各种信号控制主轴电机31的动作。此外,所述伺服电路30还根据光学拾波器33输出的各种信号,对光学拾波器33进行循迹控制和调焦控制,对光学拾波器33及磁头32进行寻道控制,并进一步实行调焦搜索等处理。
驱动控制电脑22依据系统控制电脑19的指示控制上述伺服电路30中的寻道等动作。
光学拾波器33以激光束照射光盘2,通过受光元件接受其折射光,通过对该受光元件的感光结果进行运算处理,生成各种控制用信号并输出,而且,输出根据光盘2所形成的坑点串和标记串进行信号电平改变的再生信号。
此外,该光学拾波器33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下切换动作,若光盘2为光磁盘时,记录时,照射光盘2的激光束的光量间歇增加。在此情况下,该光盘装置1通过所谓的脉冲序列(Pulse Train)方式在光盘2中记录内容文件等。而且,若光盘2为相变化型光盘等时,则光学拾波器33对应于数据调制解调器23的输出数据,将照射到光盘2的激光束的光量由再生时的光量增加到写入时的光量。在此情况下,光盘装置1采用热记录的方法将内容文件等记录到光盘2中。
文件解码器16输入由存储控制器18输出的内容文件数据,将其分解为视频数据以及音频数据的基本流并输出。视频解码器13将由文件解码器16输出的视频数据的基本流扩展,输出到显示单元(未图示)及外部设备。音频解码器14将由文件解码器16输出的音频数据的基本流扩展后,输出到声音输出单元(未图示)及外部设备。
操作部26包括该光盘装置1的各种指键及配置在液晶显示屏的触摸屏,将用户的各种操作通知给系统控制电脑19。
系统控制电脑19是对所述光盘1的整体动作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其通过运行记录在存储器(未图示)的规定的处理程序而控制整体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该系统控制电脑19相关的程序事先安装在该光盘装置1。但是,该处理程序也可以选择不事先安装,可以通过从因特网等的网络上下载来提供,或利用将程序记录在光盘、磁盘、存储卡等各种记录介质中来提供。
通过运行该处理程序,例如在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到光盘2的装入时,系统控制电脑19将使光学拾波器33在光盘2的最内一周进行寻道,再生与光盘2相关的文件管理系统的管理信息。此外,系统控制电脑19从存储控制器18取得该再生的管理信息,并将其保存在内置存储器中。
系统控制电脑19通过将管理信息保存到内置存储器中,从而检测出记录在光盘2的各文件地址以及剩余空间。而且,系统控制电脑19还根据所述管理信息的检索结果,再生记录在光盘2的索引文件,将记录在光盘2的各种内容文件向用户发出提示,并接受用户操作。此外,光盘2再生的索引文件被保存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内置存储器或存储器17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索引文件是保存在内置存储器中。
此外,当用户操作指示记录拍摄结果时,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保存在内置存储器的管理信息检测剩余空间,使光学拾波器33在所述剩余空间中寻道,将拍摄结果的内容文件记录在光盘2上。
此外,同该内容文件的记录相对应,系统控制电脑19对保存在内置存储器的管理信息进行更新,当弹出光盘2等的时候,根据该更新后的管理信息对记录在光盘2的管理信息进行更新。在此管理信息的更新中,系统控制电脑19通过将保存在内置存储器中并经过更新的管理信息经由存储控制器18输出到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而实行更新。
此外,当根据用户操作指示编辑内容文件并指示记录作为编辑结果的另一个内容文件时,系统控制电脑19将该另一个内容文件记录到光盘2上。
如上所述,当把内容文件记录到光盘2上时,系统控制电脑19将该内容文件生成的各种必要的信息输出到文件生成器15。此外,系统控制电脑19经由视频编码器11、音频编码器12以及文件生成器15取得索引文件生成所需要信息。由此,根据该取得的信息以及输出到文件生成器15的信息,同光盘2中内容文件的记录相对应,系统控制电脑19对保存在内置存储器中的索引文件进行更新,并根据所述更新的索引文件的数据,更新记录在光盘2上的索引文件。
在此情况下,系统控制电脑19将同记录在光盘2上的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条目追加登录到索引文件中,从而与保存在内置存储器的内容文件的存储相对应,更新索引文件。
对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1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当设备本体电源打开后,装入光盘2时,或者在已装入光盘2的状态下打开电源时,控制光学拾波器33在光盘2的最内周进行寻道,从光盘2再生文件管理系统的管理信息。该管理信息经由存储控制器18保存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内置存储器中。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这样保存在内置存储器中的管理信息,检测出记录在光盘2中的各文件地址以及剩余空间等。此外,在这样取得了管理信息后,基于该管理信息的检索结果,从光盘2再生索引文件。该索引文件被保存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内置存储器中。
下面说明将拍摄单元拍摄的内容文件存储到光盘2的动作。
将拍摄单元及声音取得单元所取得的视频数据及音频数据分别经视频编码器11、音频编码器12编码后,提供给文件生成器15。在该文件生成器15中将通过视频编码器11及音频编码器12取得的视频及音频的基本流进行多路复用化,并生成规定文件形式的内容文件。
该内容文件经由存储控制器18、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数据调制解调器23、磁场调制驱动器24及光学拾波器33等记录系统,被记录到光盘2的指定的剩余空间中。
在进行该内容文件记录处理的同时,由视频数据生成缩略图数据。根据作为记录的内容文件的属性信息的该缩略图数据及内容文件的文件名等,由系统控制电脑19对保存在内置存储器的索引文件的数据进行更新。
如上所述,内容文件记录到光盘2上后,基于保存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内置存储器中的、同内容文件的记录相对应而被更新的索引文件的数据,对记录在光盘2中的索引文件进行更新。
此外,同该内容文件的记录相对应,更新保存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内置存储器中的管理信息、更新索引文件后,或在弹出光盘2等时,根据该更新了的管理信息,对记录在光盘2中的管理信息进行更新。
接着,参照记录在光盘2的内容文件的一览显示,来说明对指定的内容文件进行再生时的动作。
当用户发出对内容文件进行一览显示的指示时,从保存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内置存储器中的索引文件的数据中,顺次获取同各内容文件相对应的缩略图数据,并将同一览显示相关的缩略图数据经由文件解码器16以及视频解码器13从系统控制电脑19提供给显示单元(未图示),在该显示单元上将同记录在光盘2中的各内容文件相关的缩略图进行一览显示。
这样,在显示单元对缩略图进行一览显示的情况下,当用户操作选择了指定的缩略图并指示再生时,基于保存在内置存储器的索引文件的数据以及管理系统的管理信息,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下,对同光盘2中选择的缩略图相对应的内容文件进行再生。这时,从光盘2再生的内容文件经由光学拾波器33、数据调制解调器23、错误校正编码/解码器21以及存储控制器18而被取得。而且,该再生的内容文件通过文件解码器16,分解为视频数据及音频数据的基本流后,各基本流通过视频解码器13以及音频解码器14进行解码并输出。
接着,对指定的内容文件进行删除、移动等,或是对文件夹进行设定、移动、删除等编辑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例如在显示单元对缩略图(以分层结构显示出内容文件及虚拟文件夹等)进行一览显示的状态下,根据用户操作指示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设定、移动、删除等时,基于保存在内置存储器的索引文件的数据以及管理系统的管理信息,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下,进行对文件或文件夹的设定、移动、删除等处理。
在对该文件或文件夹进行设定、移动、删除等处理的同时,通过系统控制电脑19,对保存在内置存储器中的索引文件的数据进行更新。而后,当上述设定、移动、删除等处理结束时,在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下,基于内置存储器中更新的索引文件的数据,对记录在光盘2中的索引文件进行更新。此外,根据系统控制电脑19的控制,还可对记录在光盘2中的管理信息进行更新。
(2)索引文件下面详细说明索引文件。如图35和上述的相同,索引文件由文本文件FTX、缩略图文件FTH以及属性文件FP构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特别将属性文件FP、缩略图文件FTH以及文本文件(或元数据文件)FTX构成的索引文件称为“AV-index文件”。
内容文件以及与该内容文件相关的文件夹的属性信息被分别配置在文本文件FTX、缩略图文件FTH以及属性文件FP中。此外,各文件中,内容文件或文件夹的属性信息所确定的条目分别连续配置。各条目均由一个或多个固定长度的槽连接而成。在此,各个条目分别构成管理信息区域。此外,内容文件以及文件夹形成以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
在属性文件FP的各条目(奇偶校验条目)中,对表示磁盘标题、内容文件及文件夹属性的数据进行分配。而且,在所述属性文件FP的各条目中,设置用于指定同文本文件FTX及缩略图文件FTH相对应的条目的管理信息。而且,由属性文件FP的多个槽构成的条目,在各个槽中设定用于指定该槽的下一个槽的管理信息。此外,在所述属性文件FP的各条目中,设定用于指定相对应的内容文件或文件夹的信息。进而,在该属性文件FP的各条目中,设定用于定义内容文件、实际文件夹及虚拟文件夹的分层结构的信息。
在此,各文件具有以表示从文件最前面开始的槽数的槽编号来管理的固定长度的槽为连续的结构。该槽编号构成了表示构成文件的固定长度槽的排列顺序的索引信息。在该索引文件中,分别设置由一个或多个固定长度的槽连接起来的规定数量的条目(管理信息区域)。各个条目,通过连接起来的一个或多个固定长度的槽中最前面的固定长度槽的槽编号进行识别。
此外,在属性文件FP的各个条目中,最低限度要设置仅同分配给其他文件对应的条目的槽数量相同的槽。例如,在缩略图文件FTH及文本文件FTX中,若设置了由一个内容文件相关的两个槽构成的条目时,则在属性文件FP对应的条目中也至少需要分配两个槽。
图2是表示索引文件的构成的一例。索引文件由文本文件FTX、缩略图文件FTH以及属性文件FP构成。此外,图2所示的文件FTX、FTH、FP,是各条目均由4个固定长度的槽构成的例子。
缩略图文件FTH省略了头部,由文件最前面开始连接起来的固定长度的槽#1,#2,#3……构成。同样,文本文件FTX也省略了头部,由文件最前面开始连接起来的固定长度的槽#1,#2,#3……构成。与此相对,属性文件FP在文件的最前面设置了头部,并在该头部之后由连接起来的固定长度的槽#1,#2,#3……构成。在该属性文件FP的头部中,记录有属性信息、同时也记录缩略图文件信息以及文本文件信息。
此外,缩略图文件FTH以及文本文件FTX也可以和属性文件FP一样分别设置头部。这时,缩略图文件的信息被配置在缩略图文件FTH的头部中,而文本文件FTX的信息则被配置在文本文件FTX的头部中。
在文本文件FTX、缩略图文件FTH以及属性文件FP中,如从文件最前面开始的槽#1,#2,#3……来分别顺序设置条目。如上所述,文本文件FTX、缩略图文件FTH以及属性文件FP的各条目通过构成所述条目的最前面的槽的槽编号进行识别。此外,为使属性文件FP的条目同缩略图文件FTH以及文本文件FTX的条目建立关联(如图2箭头所示),在属性文件FP的各个条目中登录对缩略图文件FTH以及文本文件FTX的对应条目进行识别的槽编号。例如,图2的例子中,在属性文件FP的#5条目中,登录表示缩略图文件FTH以及文本文件FTX的#5条目的槽编号。
图3是表示属性文件FP的各槽的构成的图。在属性文件FP的各槽中,在最前面设置有槽头部(Property Slot Header)。在该槽头部中,设置有指向与缩略图文件相对应的槽的索引(thumbnail_picture_slot_index),以及指向与文本文件相对应的槽的索引(Meta_data_slot_index),作为指向与同一个内容文件相关的其他文件的槽的管理信息。
此外,在一个内容文件中分配有多个槽时,除了所述多个槽的末尾槽以外的槽,每个槽头部(Valid Property Slot Header)都设置有指向下一个槽的索引(Next_extends_slot_index)。该索引构成了用于定义与同一个内容文件相关的属性文件的其他槽的关系的管理信息。
例如,在缩略图文件的三个槽中,分配一个内容文件相关的属性信息时,在属性文件所设置的三个槽中,分别设置有指向各自对应的缩略图文件的槽的索引(thumbnail_picture_slot_index)。此外,对于该属性文件的三个槽,在前面的两个槽中设置指向下一个槽的索引(Next_extends_slot_index),用于表示这三个槽的关系。
图4是表示属性文件的各槽的(实际)数据部(Property DataPayload)的构成。在各槽中,上述的两个槽头部之后的区域被分配为属性条目的(实际)数据部(Property Data Payload),当一个内容文件分配为多个槽时,将由该内容文件相关的属性信息构成的属性数据(Property Data)顺序地分配到该多个槽的实际数据部。
此外,在属性数据(Property Data)中,设置了该多个槽的(实际)数据部(Property Data Payload)的总体大小(Property Data AreaSize)、分配给该多个槽的(实际)数据部(Property Data Payload)的属性数据的大小(Property Data Size)、由该多个槽构成的属性条目相关的基本数据(Basic Property Data),同时还根据该属性条目的功能扩展顺次追加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
在此,总体大小(Property Data Area Size)以及属性数据的大小(Property Data Size)都记录在属性条目最前面的槽的(实际)数据部中。系统控制电脑19依据这些大小可确定属性条目的剩余空间。也就是说,这些大小构成了能够用于确定属性条目剩余空间的信息。
此外,图5是改变图4所示的属性数据(Property Data)的记载方式的图。
在此,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具有在索引文件上定义文件之间的参照关系等功能。该扩展数据群(PropertyExtension Data Unit)中,根据每种功能设置扩展数据。例如,当一个内容文件被其他内容文件作为参照,同时被登录到收藏夹中时,则在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中设置同其他内容的参照相对应的扩展数据,以及表示收藏夹的扩展数据的两者。
此外,索引文件上的各条目由文件前面的槽编号进行管理。以下为方便理解,将依据槽编号指定的各条目的索引信息(slot index)称为“entry index”,或称为条目编号。
图6是表示同属性条目文件中的文件夹的条目相关的基本数据(Basic Property Data)的构成。在该基本数据(Basic Property Data)中,在开头分配大小之后,设置用于指定条目对象的标志(entry_status_flags)。根据该标志(entry_status_flags)的设置,可以明确表示该条目的登录对象为文件夹。此外,在该基本数据(BasicProperty Data)中,在指定所述条目对象的标志后,还设置有表示文件夹类型的标志(folder_entry_status_flags)。根据该标志,可以表示同条目相关的文件夹为实际文件夹还是虚拟文件夹。
此外,基本数据(Basic Property Data)中,在表示所述文件夹的类型的标志之后,分配有指向分层结构的上一层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在此,以下将与一个条目相对应的文件夹及内容文件的直接挨着的上一层所对应的条目称为主条目,将相反关系的下一层所对应的条目称为子条目。在此,主条目构成第一管理信息区域,而子条目构成第二管理信息区域。在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中,分配有该主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 index)。
此外,在基本数据(Basic Property Data)中,在所述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之后,分配有用于指定检索顺序的排列向前方向的条目的索引信息(previous_entry_index)以及用于指定检索顺序的排列向后方向的条目的索引信息(next_entry_index)。
进而,在基本数据(Basic Property Data)中,在所述的索引信息(next_entry_index)之后,分配有记录的(recording_order)顺序,进而分配有扩展数据群(Property_Extension_Data_Unit)的数量(property_extension_data_unit_count)。此外,在基本数据(BasicProperty Data)中,在所述扩展数据群的数量之后,分配有条目的生成日期和时间(entry_creation_time)以及条目更新的日期和时间(entry_modification_time)。
此外,在基本数据(Basic Property Data)中,在所述条目的更新日期和时间之后,还分配有表示实际文件夹的类型的标志(original_folder_status_flags)、目录相关的生成日期和时间(directory_creation_time)以及更新日期和时间(directory_modification_time),进而设置有目录的标识符(Directory_Identifier)。
图7表示了子条目的管理信息。此外,以下将该子条目的管理信息称为子条目列表。该子条目列表通过扩展数据群(PropertyExtension Data Unit)的数据块登录到条目中。该图7所示的是表示文件夹的条目的例子。
在所述子条目的列表中,最前面分配了大小(size),而后分配有该数据块的类型(data_type),在该图7的例子中,根据该类型(data_type)表示是子条目列表(Child Entry List)。
此外,在子条目列表中,在所述的数据块的类型(data_type)之后,分配有条目类型(type_of_entry),并根据该类型表示记录在数据块中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是关于文件,还是关于文件夹,或者是关于文件和文件夹以外的索引信息。在索引文件中,根据每个文件夹及内容文件的子条目的种类,形成子条目列表(Child EntryList)。
此外,在子条目列表中,在所述的条目类型(type_of_entry)之后,分配有后文所述的排序类型(type_of_sort),而后,仅对于该条目相关的子条目,分配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
由此,在通过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指向的上一层的条目(主条目)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因此,当删除同上一层相关的条目等时,系统控制电脑19可以根据索引信息(entry_index)简单地检测出相关的下一层的条目。
例如,在由分层结构等显示通过索引文件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内容文件的状态下,当用户指示进行下一层或上一层的显示切换时,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设定在正在显示中的条目中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以及子条目列表,检测出与显示的切换相对应的条目,并根据检测结果将显示切换到下一层或上一层。此外,同文件夹的删除等相对应,系统控制电脑19对索引文件进行更新。
在此,考虑例如图8所示的分层结构。即、在该分层结构中,当文件夹#1的下一层中存在文件夹#2,且该下一层文件夹#2的下一层存在文件夹#3~#5时,在索引文件中,在同最上一层的文件夹#1相关的条目中,根据子条目列表(Child Entry List)分配用于指定下一层的文件夹#2的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此外,在下一层的文件夹#2的条目中,设置指向同上一层文件夹#1相关的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
此外,在该分层结构中,在文件夹#2的条目中,根据子条目列表(Child Entry List),分配分别指向下一层文件夹#3~#5的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而且,在下一层的文件夹#3~#5的条目中,分别设置指向同上一层文件夹#2相关的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
在图8所示的分层结构中,例如,与文件夹#2的删除相对应地在索引文件中删除同该文件夹#2相关的条目时,可以根据设定在同该文件夹#2相关的条目中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entry_index),分别指定上一层及下一层的条目,从而使系统控制电脑19可以简化与删除相关的一系列处理。
图9表示伴随文件夹#2的删除而发生变化的分层结构。在此情况下,系统控制电脑19将设置在由文件夹#2的条目登录的槽中的标志设定为无效,并删除文件夹#2的条目。而且,系统控制电脑19对同此前指向文件夹#2的条目的文件夹#3~#5的条目相关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进行更新,使其指向文件夹#2的上一层的文件夹#1,进而,对同之前指向文件夹#2的条目的文件夹#1的条目相关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更新、使其指向文件夹#3~#5的条目,并进行删除相关等一系列处理。
此外,在删除相关的一系列处理中,系统控制电脑19也可以不用将所述删除的条目的下一层的条目重新配置到被删除条目的上一层的条目的直属下一层,而可以同删除的条目一起,将其下一层的条目一并删除。
图10及图11中的流程图表示了同文件夹的删除相关的系统控制电脑19的处理顺序。
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用户发出的删除文件夹的指示,对光盘2的目录结构进行更新,并在记录介质2的文件管理系统上删除用户指示删除的文件夹。在文件管理系统上删除文件夹,或根据用户的指示删除虚拟文件夹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进行至步骤SP2。而且,在该步骤SP2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用于指定同删除相关的文件夹的条目的条目编号(索引信息)设定为目标。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3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索引文件将该目标的条目的记录载入,并取得记录在该条目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4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同该删除相关的文件夹的条目记录中,通过相应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取得数据块。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5中,系统控制电脑19通过该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从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条目类型(type_of_entry)在文件夹中设定的条目类型的列表,并从该文件夹列表检测出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6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与检测出索引信息的个数相对应的变量i的值设为1并初始化。之后,在步骤SP7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该变量i的值是否小于等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个数作出判断。在此,如果经判断变量i的值小于等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个数时,系统控制电脑19即由步骤SP7进行至步骤SP8。在该步骤SP8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记录在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 index)中,取得依据变量而指定的顺序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在下一个步骤SP9中,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通过在步骤SP8中取得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而指定的子条目的信息。
而且,在下一个条目步骤SP10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在取得的子条目中所存储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更新为步骤SP3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从而,系统控制电脑19在下一个步骤SP11中仅对变量i增加数值1,而后回到步骤SP7。
系统控制电脑19,仅对同登录在列表中的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部分,重复该步骤SP7-SP8-SP9-SP10-SP11-SP7的处理顺序,并对与文件夹的条目相关的、登录在同删除相关的条目的子条目中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进行顺次更新。
当对子条目的所有更新结束时,在步骤SP7中,由于变量i的值大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7进行至步骤SP13(图11)。
根据上述各步骤的处理,对于位于作为删除对象的文件夹的下一层的各个子文件夹,系统控制电脑19将位于该子文件夹的上一层的主文件夹,从删除的文件夹,替换为位于该删除的文件夹的上一层的文件夹,并更新所对应的条目的记录。
而且,在步骤SP13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条目类型(type_of_entry)设定为文件的列表进行重新检测,并从该文件的列表中检测出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4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同检测出的个数相对应的变量i的值初始化为1。而后,系统控制电脑19在步骤SP15中,判断该变量i的值是否小于等于在步骤SP13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在此,若判断变量i的值小于等于步骤在SP13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5进行至步骤SP16。
在该步骤SP16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存储在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中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中,取得由变量i指定顺序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在下一个步骤SP17中,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由在步骤SP16中取得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所指定的子条目的信息。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8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存储在取得的子条目中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更新为在步骤SP3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而后,系统控制电脑19在下一个步骤SP19,仅对变量i增加数值1,并返回步骤SP15。
系统控制电脑19仅对同登录在列表中的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部分,重复该步骤SP15-SP16-SP17-SP18-SP19-SP15的处理顺序,并对与内容文件的条目相关、登录在同删除相关的条目的子条目中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进行顺次更新。
当对子条目的所有更新结束时,在步骤SP15中,变量i的值大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5进行至步骤SP20。
通过上述各步骤的处理,对于位于作为删除对象的文件夹的下一层的各个子文件,系统控制电脑19将位于该子文件的上一层的主文件夹,从删除的文件夹,替换为位于该被删除文件夹的上一层的文件夹,并更新所对应的条目的记录。
系统控制电脑19在步骤SP20中取得在步骤SP2设定在目标中的条目的信息,并在下一个步骤SP21中,将同设定在该目标中的条目相关的槽的设置设定为无效。而后,系统控制电脑19进行至步骤SP22,返回原有的处理顺序。
系统控制电脑19在同所述的条目相关的处理的同时,还对主条目相关的、指向下一层的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更新。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主条目中设置指向子条目的索引信息,进而通过以列表形式设置该索引信息,可以简化与更新、删除相关的处理。
如上所述,图10、图11的流程图表示了当在主条目中设置指向子条目的索引信息时,系统控制电脑19的处理顺序。
图12的流程图示出了未在主条目中设置指向子条目的索引信息时,系统控制电脑19的处理顺序。该图12的流程图示出与图10及图11相对的比较用例。
在文件管理系统上删除文件夹,或由用户发出删除虚拟文件夹的指示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31进行至步骤SP32。并且,系统控制电脑19在步骤SP32中将用于指定同删除相关的文件夹的条目的条目编号(索引信息)设为目标。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33中,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索引文件的所有条目数量。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34,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存储在删除的条目中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
进而,在下一个步骤SP35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同条目检索相关的变量i初始化为数值1,并在下一个步骤SP36中,对该变量i的值是否小于记录在索引文件中的全部条目数量进行判断。在此,若变量i的值小于全部条目的数量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36进行至步骤SP37。
在该步骤SP37中,系统控制电脑19通过索引文件取得由该变量i指定顺序的条目的信息。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38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在步骤SP37中取得的条目中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是否指向删除条目进行判断。
当取得的条目中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指向删除的条目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38进行至步骤SP39。在该步骤SP39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由步骤SP37取得的条目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更新为删除条目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而后进行至步骤SP40。
此外,在所述步骤SP38中,若取得的条目中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未指向删除条目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立即从步骤SP38进行至步骤SP40。系统控制电脑19在步骤SP40中,仅对变量i进一步增加数值1,而后回到步骤SP36。
根据上述各步骤的处理,系统控制电脑19顺次检测出登录在索引文件的各条目,并根据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对主条目是否为删除的条目进行确认,如果主条目是删除的条目时,则对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进行更新。
对所有的条目处理结束时,在步骤SP36中,由于变量i的值大于所有条目的数量,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36进行至步骤SP41。
在步骤SP41中,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在步骤SP31中设定在目标中的条目的信息,并在下一个步骤SP42中,将同该目标中设定的条目相关的槽的设定设为无效。而后,系统控制电脑19进行至步骤SP43,并返回原有的处理顺序。
如上所述,若未在主条目中以列表方式登录指向子条目的索引信息,则对于存储在索引文件中的所有条目,系统控制电脑19必须不断循环步骤SP36-SP37-SP38-SP39-SP40-SP36或步骤SP36-SP37-SP38-SP40-SP36的处理,处理需要花费时间。
对定义分层结构的索引信息所作的更新处理,不仅限于删除文件夹情况,当删除文件时、移动文件夹或移动文件时也十分必要。当删除这些文件时,在移动文件夹及文件时对索引信息的更新处理中,与删除所述文件夹时的索引信息的更新处理同样,若未在主条目中以列表形式登录指向子条目的索引信息,则系统控制电脑19需要对登录在索引文件中的所有条目进行检索,并对所对应的索引信息进行更新,处理需要花费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以列表形式在主条目中登录了子条目的索引信息,所以系统控制电脑19可以对文件夹、内容文件的删除或移动进行快速处理,由此可对索引文件管理的分层结构相关的处理能够更加简易、迅速地实行。
此外,不仅限于删除文件夹的情况,在删除内容文件或记录、移动文件夹及内容文件时,系统控制电脑19都对应于各处理相对索引文件进行更新。而且,在该索引文件的更新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基于子条目列表及主条目的索引信息对需要更新的条目进行检测,并对应各处理更新该条目的记录。
(3)排序的管理信息当在光盘2上重复进行内容文件的记录、删除、移动时,与该记录、删除、移动等处理相对应,对索引文件进行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将无法判断在索引文件中是以何种顺序登录同内容文件相关的条目。
当光盘2上记录了数千个内容文件时,所属于一个文件夹中的内容文件的数量也会变得巨大。在此情况下,例如,考虑根据记录的日期和时间的顺序等,通过对属于一个文件夹的内容文件进行排序显示,可以提高用户使用的方便。
但是,若属于一个文件夹的内容文件的数量过大,则不能忽视进行这样的排序所要花费的时间,反而会给用户带来不便,进而给用户带来压力。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同子条目列表相关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数据块(参照图7)中,根据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对其后记录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定义,并根据该定义顺次记录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
在此,作为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可以定义为“不排序”、“升序排列生成的日期和时间”、“降序排列生成的日期和时间”、“升序排列更新的日期和时间”、“降序排列更新的日期和时间”等类型。当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定义为“不排序”时,其后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不再进行排序,而是保持记录、删除或移动等变化后的状态。
此外,将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定义为“升序排列生成的日期和时间”时,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相对应的内容文件及文件夹的生成顺序(同基本数据的条目的生成时间和日期(entry_creation_time)相对应),对其后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顺次分配。此外,当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定义为“降序排列生成的日期和时间”时,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与所述“升序排列生成的日期和时间”相反的顺序分配其后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
此外,将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定义为“升序排列更新的日期和时间”时,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相对应的内容文件及文件夹的更新顺序(同基本数据的条目的更新时间日期相对应(entry_modification_time)),对其后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顺次分配。进而,当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定义为“降序排列更新日期和时间”时,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与所述“升序排列更新日期和时间”相反的顺序分配其后的子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
系统控制电脑19通过有效利用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向用户提供属于用户指示的文件夹的内容文件和索引文件。
同内容文件的存储相对应,系统控制电脑19在索引文件中登录条目,并在同该登录条目的主条目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追加指向该登录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此时,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用户事先设定的排序类型(type_of_sorr),追加该索引信息(entry_index)。
图13、图14的流程图表示了根据用户指示对属于文件夹的内容文件进行一览显示时,系统控制电脑19的处理顺序。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用户发出的一览显示的指示,由步骤SP51进行至步骤SP52。在该步骤SP52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用于指定指示一览显示的文件夹的条目的条目编号(索引信息)设为目标。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53,系统控制电脑19从索引文件中载入该目标的条目的记录,并取得记录在该条目中的信息。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54,系统控制电脑19从取得的信息中选择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其中,所述扩展数据群在子条目列表中设定有数据块类型(extends_data_type),且在内容文件中设定有条目类型(type_of_entry)。而且,在接下来的步骤SP55中,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记录在该扩展数据群(PropertyExtension Data Unit)的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
接下来,在步骤SP56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设定在所选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中的排序类型(type_of_sort)是否同用户指示一览显示的顺序相同进行判断。在此,如果经判断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同用户指示的一览显示的顺序相同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56进行至步骤SP57。
在该步骤SP57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同在步骤SP55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个数相对应的变量i初始化为数值1。之后,在步骤SP58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该变量i的值是否小于等于在步骤SP55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个数(entry_index)进行判断。在此,若变量i的值小于等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个数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58进行至步骤SP59。
在该步骤SP59中,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记录在子条目列表的第i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取得相应的条目的信息。在此,当用户指示对索略像进行一览显示时,系统控制电脑19依据索引信息(entry_index)检测出同属性文件FP相对应的条目,并基于记录在该条目中的缩略图文件FTH的索引信息(thumbnail_picture_slot_index),对同该缩略图文件FTH相对应的条目进行检索,并取得缩略图数据。
此外,当用户指示对标题进行一览显示时,系统控制电脑19依据索引信息(entry_index)检测出同属性文件FP相对应的条目,并基于记录在该条目中的文本文件FTX的索引信息(Meta_data_slot_index),对同文本文件FTX相对应的条目进行检索,并取得文本数据。
此外,在该步骤SP59中,如上所述,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条目信息时,将该条目信息(缩略图、标题等)进行显示。进而,在下一个步骤SP60,系统控制电脑19仅对变量i增加数值1,而后返回到步骤SP58。
当以用户指示一览显示的顺序记录子条目列表时,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该列表的记录顺序顺次取得对应的条目的条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当记录在列表的所有索引信息(entry_index)相关的条目信息都取得条目时,在步骤SP58中,变量i的值将大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58进行至步骤SP61,结束该处理顺序。
根据以上各步骤的处理,当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同用户指示一览显示的顺序相同时,系统控制电脑19按照所取得的顺序向用户提供条目信息,并对属于用户指示的文件夹的内容文件进行一览显示。
在步骤SP56中,若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同用户指示一览显示的顺序不一致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56进行至步骤SP63。作为这种排序类型同用户指示一览显示的顺序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在同用户选择的文件夹相关的条目中记录的排序类型(type_of_sort)为“升序排列生成的日期和时间”,而用户则指示按照由记录最新的文件开始的顺序进行一览表示。
在该步骤SP63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同在步骤SP55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相对应的变量i初始化为数值1。之后,在步骤SP64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该变量i的值是否小于等于在步骤SP55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进行判断。在此,若变量i的值小于等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64进行至步骤SP65。
在步骤SP65中,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记录在子条目列表第i项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66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仅对变量i增加数值1,而后返回步骤SP64。系统控制电脑19顺次检测出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在这种情况下,当检测出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全部索引信息(entry_index)时,在步骤SP64中,则变量i的值将大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64进行至步骤SP67。
在该步骤SP67中,系统控制电脑19基于用户指示一览显示的顺序,对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生成索引信息(entry_index)列表。此外,系统控制电脑19还根据在步骤SP65中取得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检测出子条目的条目信息,并基于分配给该条目信息的条目生成的日期和时间(entry_creation_time)以及条目更新的日期和时间(entry_modification_time)进行排序。
之后,在下一个步骤SP68,系统控制电脑19将变量i的值初始化为数值1,并在下一个步骤SP69中,对该变量是否小于等于在步骤SP55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进行判断。若变量i小于等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69进行至步骤SP70。
在该步骤SP70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记录在索引文件中的子条目列表第i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替换为记录在基于排序结果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列表的第i项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并在下一个步骤SP71中,仅对变量i增加数值1。
系统控制电脑19将同记录在索引文件中的子条目列表相关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顺次更新为经步骤SP67的处理中排序得到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并将记录在主条目中的子条目列表所包含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顺序,更新为用户指示的显示顺序。
当该更新处理结束时,在步骤SP69中,变量i的值将大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69进行至步骤SP73。在步骤SP73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排序类型(type_of_sort)的记录更新为用于表示所指示一览显示的顺序的标识符,而后进行至所述的步骤SP57。
根据以上的各步骤的处理,若子条目列表未按照用户指示的一览显示的顺序进行记录时,系统控制电脑19将该列表的记录按照用户指示的一览显示的顺序进行排序并进行更新,之后,再根据更新后记录的顺序,对属于用户指示的文件夹的内容文件进行一览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用户指示一览显示的顺序同子条目列表顺序一致时,系统控制电脑19无需做出任何排序处理,只要按照用户指示的顺序,就可以对内容文件的属性信息(缩略图、标题等)进行一览显示,由此,进行一览显示所需的时间与以往相比可大大缩短,便于用户使用。
此外,作为缩短一览显示的处理时间的方法,可以考虑使用缓存处理的方法。但是,使用缓存处理方法时,必须确保有能进行缓存处理的存储器。然而,依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不能确保有这样的存储器,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一览显示,由此,既简化了构成,又提高了资源有限的设备的易用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进行排序时,根据排序结果来替换子条目的列表,这种替换虽然需要花费时间,但在之后的一览显示时,可以有效利用替换后的列表,可省去排序处理,可在短时间内进行一览显示,提高用户的使用性。
此外,图15、图16的流程图表示了考虑在子条目列表中未记录排序类型(type_of_sort)以及对应该排序类型而排序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时,系统控制电脑19的处理顺序。该图15、图16的流程图表示对于所述图13、图14的比较用例。
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用户的一览显示的指示,由步骤SP81进行至步骤SP82。在该步骤SP82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用于指定指示一览显示的文件夹条目的条目编号(索引信息)设定为目标。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83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索引文件中载入该目标的条目记录,取得记录在该条目中的信息。
此外,在下一个步骤SP84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变量i初始化为数值1。而后,在步骤SP85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在步骤SP83中取得的条目信息所记录的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86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变量i的值是否小于等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进行判断。
在此,若变量i的值小于等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86进行至步骤SP87。在步骤SP87中,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记录在子条目列表的第i项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此外,系统控制电脑19在下一个步骤SP88中,仅对变量i增加数值1,而后返回步骤SP86。系统控制电脑19顺次检测出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
当检测出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所有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时,在步骤SP86,变量i的值将大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86进行至步骤SP89。
在该步骤SP89,系统控制电脑19对取得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排序后,在下一个步骤SP90中,将变量i初始化为数值1。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91,系统控制电脑19对变量i是否小于等于在步骤SP85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进行判断。
在此,若变量i的值小于等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91进行至步骤SP92。在该步骤SP92中,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在步骤SP89中的排序结果中第i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根据该索引信息(entry_index)取得条目信息并显示出来。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93中,系统控制电脑19增加变量i,而后回到步骤SP91。
此外,在步骤SP91中,若变量i的值大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91进行至步骤SP94,并结束该处理顺序。
如上所述,当子条目列表中未记录排序类型(type_of_sort)以及同该排序类型相对应地排序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时,每当用户指示一览显示的时候,系统控制电脑19都需要对用于一览显示的必要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排序,相应地,一览显示所需的时间也增加了。
针对这一点,本实施方式中,每当用户指示进行一览显示时,系统控制电脑19并不需要对用于一览显示的必要的索引信息进行排序,由此,提高了用户的易用性。
图16的流程图表示了根据内容文件的记录登录条目时,子条目列表的登录处理。系统控制电脑19将记录的内容文件的条目登录到索引文件后,开始对该子条目列表进行登录处理,并由步骤SP101进行至步骤SP102。
在该步骤SP102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于新记录的内容文件所属的文件夹,检测出条目编号(索引信息(Entry index)),并设定为目标。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103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索引文件中载入该目标的条目记录,取得记录在该目标的条目中的信息。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04,系统控制电脑19从该取得的信息,选择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其中所述扩展数据群在子条目列表中设定数据块类型(extends_data_type),并在内容文件中设定条目类型(type_of_entry)。而且,根据该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从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排序类型(type_of_sort)。
在下一个步骤SP105中,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记录在该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06中,设定此个数为变量i,并将变量i初始化,之后进行到步骤SP107。
在该步骤SP107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变量i的数值是否大于等于1进行判断。若变量i的数值大于等于1,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07进行至步骤SP108。在该步骤SP108中,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记录在子条目列表的第i项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取得相对应的属性条目的信息。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09,系统控制电脑19在该取得的数项条目信息中,根据在步骤SP104中检测出的排序,对条目的生成日期和时间(entry_creation_time)或条目的更新日期和时间(entry_modification_time)进行判定,从而判断该取得的属性条目的排序是否比新追加的条目的排序顺序靠前。若取得的属性条目比新追加的条目的排序靠后,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09进行至步骤SP110。
在该步骤SP110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登录在子条目列表第i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重新登录至第i+1项中,使该第i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向排列顺序的末尾一侧移动。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11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仅对变量i减少数值1,而后返回步骤SP107。
根据上述各步骤的处理,由末尾一侧开始,直至新登录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位置为止,系统控制电脑19使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仅向末尾一侧移动一个。
在步骤SP109中,轮到新登录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顺序时,由于取得的属性条目比新追加的条目的排序顺序要靠前,所以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09进行至步骤SP112。此外,在步骤SP107中,若变量数值为0,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07进行至步骤SP112。变量i的数值为0,也就是新追加的条目的排列顺序在最前面的情况。
在该步骤SP112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新登录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登录到子条目列表的第i+1项后,进行至步骤SP113,结束该处理顺序。
此外,当删除内容文件或者将内容移至其它文件夹时,系统控制电脑19会同样地对在相对应的主条目中记录的子条目列表进行更新。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设定了排序类型(type_of_sort)后,系统控制电脑19就会同内容文件的记录、删除、变更相对应,对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更新,从而使子条目列表的记录按照设定的顺序排列。
此外,在所述图13至图16的处理中,说明了对内容文件进行排序并一览显示的情况。对于用户指示的文件夹,系统控制电脑19进行同样的处理,并根据用户指示的顺序对属于用户指示的文件夹的文件夹进行一览显示。此外,对文件夹进行删除、移动、追加时,与上述情况相同,系统控制电脑19将子条目的索引信息重新排列,并更新子条目列表。
此外,在根据指定的顺序进行一览显示的状态下,当用户指示变更排列顺序时,为同该排列顺序的变更相对应,系统控制电脑19对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排序类型(type_of_sort)进行更新,而且,将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进行重新排列,从而使其同该更新后的排序类型(type_of_sort)相对应。
(4)表示时间信息如图17所示,假设在A~C三个文件夹中各自保存有内容文件,且这三个文件夹A~C同属于一个文件夹D。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将文件夹D的下一层的内容文件,由文件夹A~C集中起来,以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显示。此外,该三个文件夹A~C,例如考虑是将拍摄所取得的内容文件按照类型分开的文件夹,并分配给文件夹A“风景”的文件夹名称,分配给文件夹B“家族”的文件夹名称,分配给文件夹C“活动”的文件夹名称。如在该图17中各内容文件所示,1/1,1/2,1/3,1/4表示了各自内容文件的记录日期。
在图17所示的分层结构中,考虑由文件夹A~C将内容文件集中起来,并根据内容文件的记录顺序,对该内容文件进行一览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8所示,为使内容文件1~6中记录日期最早的内容文件1显示在最前面,将该内容文件1所属的文件夹A第一个显示,并使该文件夹A的内容文件1~3按照记录日期由早至晚的排列顺序显示出来。之后,在剩余的内容文件4和5中,为使其中记录日期最早的内容文件4显示在下一个文件夹的最前面,将该内容文件4的文件夹B第二个显示,并使该文件夹的内容文件4和5按照记录日期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显示出来。此外,将剩余的文件夹C在最后显示,也按照记录日期由早到晚的顺序排列显示该文件夹的内容文件。
在此情况下,用户可以在分开类型的状态下,可按照记录日期由早到晚的顺序对内容文件进行确认。此外,通过显示顺序切换为更新日期由早到晚,或记录日期由新到旧,用户还可以在由文件夹来分开类型的情况下按照希望的排列顺序对内容文件进行确认。
但是,在如图17所示的分层结构中,存在删除、移动内容文件的情况。这时,伴随着该内容文件的删除、移动,需要在内容文件的一览显示(参照图18)中切换文件夹的排列顺序。
例如,考虑图19所示的分层结构。该图19所示的分层结构表示了在图17所示的分层结构中删除了内容文件1的情况。这时,在剩余的内容文件2~6中,内容文件4成为了最早记录的文件。在删除内容文件1而使图17所示的分层结构变为图19所示的分层结构时,需要改变文件夹A~C的显示顺序,将内容文件4所属的文件夹B置于最前面,从而使图18中所示的状态变为图20所示的状态。通过改变文件夹的显示顺序,即使对内容文件进行删除或变更等,用户也能够在由文件夹来分开类型的情况下,按照希望的顺序对内容文件进行确认。但是,此时,每一次显示文件夹D的下一层的所有内容文件时都需要对其进行排序。为此,如果内容文件数量过多,就不能忽视系统控制电脑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从而降低了易用性。此外,对于资源有限的装置,处理也会变得困难。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文件夹的条目中设置由表示时间信息构成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在由该表示时间信息构成的扩展数据群中,在属于该文件夹的内容文件的时间信息中,将表示该文件夹的时间信息作为表示时间信息进行记录。
图21表示了由该表示时间信息构成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Extension Data Unit)的构成。该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Unit)中,最前面分配有数据块的大小(size),而后分配有该数据块的类型(data_type(=Original Folder Time))。
此外,在此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中,接下来还分配有由该数据块定义的表示时间信息的对象条目的类型(type_of_entry)。在该对象条目的类型(type_of_entry)中,记录有内容文件和文件夹等的类型。
此外,接下来,在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中,分配有同该数据块定义的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排列顺序(type_of_sort)。在该排列顺序中,记录有“升序排列生成的日期和时间”和“降序排列生成的日期和时间”等排列顺序类型。此外,在该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中,之后还分配有表示时间信息(time)。
在由该表示时间信息构成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Data Unit)中,将文件夹下一层所属的内容文件通过由排列顺序(type_of_sort)所定义的排列顺序而进行排列时,将最前面的内容文件的时间信息,作为表示时间信息记录在表示时间信息(time)的字段中。但是,当文件夹的下一层中不存在任何文件夹和内容文件时,若排列顺序(type_of_sort)为升序,将取得值的最大值作为表示时间信息。此外,当文件夹的下一层中不存在任何文件夹和内容文件时,若排列顺序(type_of_sort)为降序,则将取得值的最小值作为表示时间信息。
在此,例如将现在的日期和时间作为取得值的最大值。此外,也可以以光盘2上不能再记录内容文件的某个将来的日期和时间代替现在的日期和时间,作为取得值的最大值。此外,也可以以早于光盘2上最初记录的内容文件的记录日期和时间作为取得值的最小值。
此外,在对象条目的类型(type_of_entry)中,设置有对同该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内容文件是存在于文件夹直接下层,还是存在于更加下一层进行识别的标识符。
如图17~图20所述,系统控制电脑19在由文件夹对内容文件进行分类的状态下,以希望的顺序对内容文件排序并显示时,可以有效利用记录在由表示时间信息构成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Extension Data Unit)中的表示时间信息,简化与该显示相关的处理,并缩短显示所需的时间。
即,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从用户指示的文件夹的条目中检测出接着的下一层的文件夹,并根据设定在该下一层的文件夹中的表示时间信息,设定该下一层文件夹的显示顺序。此外,当在所述下一层的某个文件夹中存在位于更下一层的文件夹时,系统控制电脑19同样根据设定在该更下一层的文件夹的表示时间信息,设定该更下一层的显示顺序。
如上所述,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表示时间信息设定文件夹的显示顺序,将属于各文件夹的内容文件按照用户指示的顺序进行显示。
因此,系统控制电脑19对应于内容文件的记录、删除、移动等各处理,对索引文件进行更新。这时,系统控制电脑19同所述的记录、删除、移动等处理相对应,对由记录在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index)的顺序及由表示时间信息所构成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进行更新。
图22至图25的流程图表示了删除内容文件时,同表示时间信息的处理相关的系统控制电脑19的处理顺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同内容文件的记录、删除、移动相对应,通过更新记录在同索引文件的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排列顺序,以及更新由表示时间信息构成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从而使记录在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的排列顺序(type_of_sort),同记录在由表示时间信息构成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中的排列顺序(type_of_sort)相一致。
当指示删除内容文件时,系统控制电脑19在光盘2的文件管理系统上删除该内容文件后,开始执行与表示时间信息的处理相关的该处理顺序,并由步骤SP121进行至步骤SP122。在步骤SP122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同被删除内容文件相关的条目的条目编号(索引信息(entry_index))设置为目标,并在下一个步骤SP123中,检测出记录在该条目的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24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该主条目中取得条目信息,并在下一个步骤SP125中,从由记录在该主条目中的表示时间信息构成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中检测出排列顺序(type_of_sort)。
而后,系统控制电脑19进行至步骤SP126,在步骤SP124中检测出的主条目的条目信息中,检测主条目的索引信息(parent_entry_index),并进一步判断条目是否存在主条目。
当步骤SP124检测出的主条目为最上一层的文件夹的条目时,由于步骤SP126中不存在主条目,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26进行至步骤SP127。系统控制电脑19在该步骤SP127中,将设定是否进行同文件夹相关的排序处理的开关(folder_sort)设置为关,而后进行至步骤SP128。在这里,同文件夹相关的处理是对记录在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顺序进行的排列变换的处理。
当步骤SP126中存在中条目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26进行至步骤SP129。在该步骤SP129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同记录在步骤SP124中检测出的父条目中的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最前面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30中,系统控制电脑19判断该最前面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是否同步骤SP122所设定的目标相关。
在步骤SP130中,若最前面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与步骤SP122中设定的目标无关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0移至步骤SP127,将同文件夹相关的排序处理的开关(folder_sort)设置为关,而后进行到步骤SP128。与此相对,若步骤SP130中最前面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同步骤SP122中设定的目标有关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0进行至步骤SP131。在该步骤SP131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同文件夹相关的排序处理的开关(folder_sort)设置为开,而后进入步骤SP128。
在步骤SP128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记录在步骤SP124中检测出的主条目中的子条目列表中,删除同目标相关的索引信息,并进行至步骤SP133(图23)。
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由步骤SP126至步骤SP128的一系列处理,判断是否需要对记录在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即,当最前面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与所述目标相关时,系统控制电脑19则判断需要对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并将同文件夹相关的排序处理的开关设为开。
在步骤SP133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在步骤SP124中检测出的主条目中是否残留有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进行判断。当没有残留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3进行至步骤SP134。在该步骤SP134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在步骤SP124中检测出的主条目中是否残留有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进行判断。当没有遗留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4进行至步骤SP135(图25)。
在该步骤SP135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同该主条目的表示时间信息(time)相关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排列顺序(type_of_sort)是否为升序排列进行判断。若排列顺序(type_of_sort)为升序,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5进行至步骤SP136。在该步骤SP136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表示时间信息(time)设置为取得值的最大值,而后进行至步骤SP137。
步骤SP135中排列顺序(type_of_sort)不是升序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5进行至步骤SP138。在该步骤SP138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表示时间信息(time)设置为取得值的最小值,而后移至步骤SP137。
在所述步骤SP134中,若存在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4进行至步骤SP140(图24)。
此外,在所述步骤SP133中,当主条目中残留有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3进行至步骤SP142。在该步骤SP142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同记录在该主条目的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中,检测出最前面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并将该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内容文件设定在最前面的内容文件中。
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43中,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该最前面的内容文件的条目信息。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44中,系统控制电脑19由设定在该条目信息中的时间信息中,检测出同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排列顺序(type_of_sort)相对应的时间信息,并将其设为第一时间信息(time_e1),而后进行至步骤SP145。在这里,时间信息是生成日期和时间(entry_creation_time)或条目的更新日期和时间(entry_modification_time)。
在该步骤SP145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在步骤SP124中检测出的主条目中是否记录有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进行判断。当没有记录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45进行至步骤SP146(图24)。在该步骤SP146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在步骤SP144中设定的第一时间信息(time_e1)设定为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表示时间信息(time)。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47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该扩展数据群(PropertyExtension Data Unit)的对象条目的类型(type_of_entry)设定为文件,而后进入步骤SP137。
在所述步骤SP145中,当记录有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45移至步骤SP140(图24)。
在步骤SP140中,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设定在主条目中、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的最前面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并且,在下一个步骤SP149中,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记录在该最前面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中的表示时间信息,并将其设定为第二时间信息(time_e2),而后进行至步骤SP150。
在该步骤SP150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在步骤SP124中检测出的主条目中是否残留有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进行判断。若没有残留下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50进行至步骤SP151。在该步骤SP151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在步骤SP140中设定的第二时间信息(time_e2)设定为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表示时间信息(time)。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52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扩展数据群(PropertyExtension Data Unit)的对象条目的类型(type_of_entry)设定为文件夹,而后移至步骤SP137(图25)。
若在所述步骤SP150中残留有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时,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50进行至步骤SP154(图25)。在该步骤SP154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同该主条目的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排列顺序是否为升序排列进行判断。若排列顺序(type_of_sort)为升序,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54进行至步骤SP155。
在该步骤SP155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第一时间信息(time_e1)是否早于第二时间信息(time_e2)进行判断。若第一时间信息(time_e1)早于第二时间信息(time_e2),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55进行至步骤SP156。在该步骤SP156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该第一时间信息(time_e1)设定为该扩展数据群(PropertyExtension Data Unit)的表示时间信息(time)。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57,系统控制电脑19将该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Unit)的对象条目的类型(type_of_entry)设定为文件,而后移至步骤SP137。
在所述步骤SP155中,若第一时间信息(time_e1)不早于第二时间信息(time_e2),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55进行至步骤SP159。在该步骤SP159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第二时间信息(time_e2)设定为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表示时间信息(time)。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60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对象条目的类型(type_of_entry)设定为文件夹,而后移至步骤SP137。
在所述步骤SP154中,若排列顺序(type_of_sort)不是升序,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54进行至步骤SP161。在该步骤SP161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第一时间信息(time_e1)是否新于第二时间信息(time_e2)进行判断。若第一时间信息(time_e1)新于第二时间信息(time_e2),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61移至步骤SP159。此外,若第一时间信息(time_e1)不新于第二时间信息(time_e2),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61移至步骤SP156。
根据所述各步骤的处理,当依据内容文件的删除而删除条目时,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直接位于该删除文件夹的主条目的下一层的内容文件的时间信息及文件夹的表示时间信息,并按照排列顺序(type_of_sort)选择这些时间信息,并对主条目的表示时间信息进行更新。
对表示信息进行更新后,在步骤SP137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同排序处理相关的开关(folder_sort)是否设定为关进行判断。当开关(folder_sort)设定为关的状态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7移至步骤SP162,结束此处理顺序。
与此相对,当开关(folder_sort)设定为开的状态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37移至步骤SP163。在该步骤SP163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主条目设定为排序对象的条目,并在下一个步骤SP164中,进行与文件夹相关的排序处理,而后移至步骤SP162,结束该处理顺序。此外,在这些处理进行的同时,系统控制电脑19将目标的条目删除。
当根据内容文件的记录而登录条目,以及根据内容文件在文件夹间的移动而更新条目的情况下,系统控制电脑19采取同图22至图25所述的同样的处理顺序,对相应的文件夹的表示时间信息进行更新,并且同该表示时间信息的更新相对应,更新对象条目的类型(type_of_entry)。
此外,若主条目中未设定同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则在所述图22至图25的处理顺序中,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28直接进行至步骤SP137,进行同删除有关的处理。按照用户事先的设定,在登录文件夹的条目时,同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也一并登录进去。
图26至图28的流程图表示了图25中的步骤SP 164的排序处理。此外,除同删除内容文件相关的处理外,当根据内容文件的记录以及文件夹的移动等更新索引文件时,系统控制电脑19也执行该排序处理的处理顺序。
当该处理顺序开始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71进行至步骤SP172。在该步骤SP172中,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排序对象的文件夹的索引信息。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173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该排序对象的文件夹中是否存在主条目进行判断。若排序对象的文件夹中不存在主条目,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73进行至步骤SP174,结束该处理顺序。
当排序对象的文件夹中存在主文件夹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73进行至步骤SP175。在该步骤SP175中,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主条目的条目编号(索引信息(entry_index)),并在下一个步骤SP176中取得该主条目的条目信息。
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177,系统控制电脑19从同登录在该主条目中的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个数。而且,在下一个步骤SP178,系统控制电脑19将变量i初始化为数值1,并在下一个步骤SP179中,从同登录在该主条目的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第i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而后进行至步骤SP180。
在该步骤SP180,系统控制电脑19对步骤SP179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是否为同排序对象的文件夹相关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判断。若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不是同排序对象的文件夹相关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80进行至步骤SP181,仅对变量i增加数值1,而后回到步骤SP179。系统控制电脑19对变量i顺次增加,循环步骤SP179至步骤SP181的处理顺序。
若所述步骤SP180中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是同排序对象的文件夹相关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80进行至步骤SP182,将变量i的值代入变量n。依据步骤SP179至步骤SP181的处理,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在主条目所设定的子条目列表中,排序对象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被记录在第几项的位置。
而后,系统控制电脑19移至步骤SP183(图27)。在该步骤SP183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指示更新处理的开关(update_sw)设定为关,而后进行至步骤SP184。在步骤SP184,系统控制电脑19对步骤SP182中设定的变量n的值是否为2以上进行判断,即判断在主条目的子条目列表中,排序对象的文件夹是否为第一项以外的项。
当变量n的值为2以上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84进行至步骤SP185,检测出设定在步骤SP175检测出的主条目中的子条目列表中,记录在第n-1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并在下一个步骤SP186中,系统控制电脑19按照排列顺序(type_of_sort)将排序对象的条目的条目信息,以及在步骤SP185中检测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信息进行顺次比较。
而后,在该比较处理中,系统控制电脑19由图29所示的步骤SP190-1进行至步骤SP190-2。
在该步骤SP190-2中,系统控制电脑19检测出记录在子条目列表中的排列顺序(type_of_sort),并在下一个步骤SP190-3中,取得记录在比较对象一方的条目信息中的表示时间信息。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190-4中,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记录在比较对象另一方的条目信息中的表示时间信息。而后,系统控制电脑19对在步骤SP190-3中取得的表示时间信息以及在步骤SP190-4中取得的表示时间信息进行比较,并取得比较结果,而后在步骤SP190-6返回原有的处理顺序。
接下来,在步骤SP187,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步骤SP186所取得的比较结果,判断排序对象的条目同由步骤SP185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相比,排列顺序是否在先。若排序对象的条目不比步骤SP185所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在先,由于没有排序的必要,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87进行至步骤SP188。
在该步骤SP188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更新的开关(update_sw)状态是否设为关进行判断。若更新的开关(update_sw)状态设定为开,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88进行至步骤SP189,结束该处理顺序。
在所述步骤SP187中,若排序对象的条目同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排列顺序相比在先,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87进行至步骤SP190。在该步骤SP190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登录在子条目列表的第n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替换为第n-1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互相,并在下一个步骤SP191中,将更新的开关(update_sw)的状态设定为开。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192,系统控制电脑19仅对变量n减去数值1,而后移至步骤SP188。
在步骤SP188中,若更新的开关(update_sw)的状态设定为关,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88进行至步骤SP194(图28)。此外,在所述的步骤SP184中,若变量n的值不在2以上,系统控制电脑19也移至步骤SP194。
在该步骤SP194中,系统控制电脑19对变量n的值是否小于等于在步骤SP177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个数减去数值1后的值进行判断。即,判断子条目列表中是否还进一步存在有比较对象文件夹。若变量n的值小于等于在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个数减去数值1后的值,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94进行至步骤SP195。
在该步骤SP195中,系统控制电脑19从子条目列表中取得第n+1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并在下一个步骤SP196中,与所述图29相同,对所述n+1项的索引信息的文件夹的条目,以及排序对象的条目进行排列顺序的比较。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197,系统控制电脑19对排序对象条目的排序是否比步骤SP195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的排序靠后进行判断。
若排序对象条目的排序比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的排序靠后,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197进行至步骤SP198。在该步骤SP198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登录在子条目列表的第n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和第n+1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进行调换,并在下一个步骤SP199中,仅对变量n增加数值1,而后进行至步骤SP200。
在所述步骤SP194中,若变量n的值不小于等于索引信息(entry_index)个数减去数值1后的值时,进而,在步骤SP197中排序对象条目的排序不比检测出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的排序靠后,则系统控制电脑19进行至步骤SP200。
在该步骤SP200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此前的主条目设定为排序对象的条目,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201中,重新循环同所述图26至图28相关的排序处理,并在下一个步骤SP202中结束该处理顺序。
对于通过删除内容文件而对表示时间信息进行了更新的文件夹,系统控制电脑19由记录在同上一层文件夹相关的条目里的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至此为止排序发生过前后交换的文件夹的条目,并同记录在该条目的表示时间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所述记录在同该上一层文件夹相关的条目中的子条目列表进行更新,并同内容文件的删除相对应,更新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的排列顺序。
图30的流程图表示了同图29的步骤SP190-3以及步骤SP190-4的处理顺序相关的表示时间信息的取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31进行至步骤SP232,取得对象条目的条目信息。在下一个步骤SP233,系统控制电脑19从同该条目信息的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中检测出表示时间信息(time),而后进行至步骤SP234,返回原有的处理顺序。
图31、图32的流程图表示了未设定同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情况下,系统控制电脑19取得表示时间信息的处理顺序。
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41进行至步骤SP242,取得对象条目的条目信息。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243,系统控制电脑19依据该取得的条目信息,判断对象条目中是否存在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若对象条目中不存在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43进行至步骤SP244(图32)。
在该步骤SP244,系统控制电脑19判断对象条目中是否存在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若对象条目中不存在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44进行至步骤SP245,判断排列顺序(sort_type)是否为升序。若排列顺序(sort_type)为升序,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45进行至步骤SP246。而后,在该步骤SP246中,系统控制电脑19由取得值的最大值检测出表示时间信息,而后进行至步骤SP248,结束该处理顺序。
当步骤SP245中,排列顺序(sort_type)不是升序时,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45进行至步骤SP249。而后,在该步骤SP249中,系统控制电脑19由取得的最小值检测出表示时间信息,而后移至步骤SP248,结束此处理顺序。
在所述的步骤SP243中,若对象条目中存在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43进行至步骤SP250。在该步骤SP250中,系统控制电脑19由同对象条目的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第i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
在下一个步骤SP251中,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该第i项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由文件夹条目中检测出表示时间信息,并将该表示时间信息设定为第一时间信息(e1)。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252中,系统控制电脑19判断对象条目中是否存在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若对象条目中不存在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52进行至步骤SP253-1。在该步骤SP253-1中,系统控制电脑19根据步骤SP251中设定的第一时间信息(e1)检测出表示时间信息,而后进行至步骤SP254-1,结束该处理顺序。
在步骤SP252中,若对象条目中存在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52进行至步骤SP253。在步骤SP253中,系统控制电脑19由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位于最前面的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并在下一个步骤SP254中,取得该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的条目信息。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255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设定在条目信息中的日期和时间信息(条目的生成日期和时间(entry_creation_time))以及条目的更新日期和时间(entry_modification_time))设定为第二时间信息(e2)。而且,在接下来的步骤SP256中,系统控制电脑19按照排列顺序(sort_type)对第一时间信息(e1)以及第二时间信息(e2)进行比较,通过检测出排列顺序在先的时间信息,检测出表示时间信息,而后移至步骤SP254-1,结束该处理顺序。
在所述的步骤SP244中,若对象条目中存在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则系统控制电脑19由步骤SP244进行至步骤SP258。在该步骤SP258中,系统控制电脑19由同内容文件相关的子条目列表中,检测出最前面的条目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259中,取得该索引信息(entry_index)的条目的条目信息。
而后,在下一个步骤SP260中,系统控制电脑19将设定在所述条目信息中的日期和时间信息设定为第二时间信息(e2),并在接下来的步骤SP261中,通过该第二时间信息(e2)检测出表示时间信息,而后,移至步骤SP248,结束该处理顺序。
在所述一系列检测代理时间信息的处理中,当由步骤SP251检测出文件夹条目的表示时间信息的情况下,若未设定同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则对于该表示时间信息的取得,系统控制电脑19也进行图31及图32所示的处理。其结果,系统控制电脑19需要对同存在于取得表示时间的文件夹的下一层中的所有内容文件相关的条目进行检索,并检测出时间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同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的设定,系统控制电脑19即使不对同下一层的所有内容文件相关的条目进行检索,也可以检测出想要的文件夹的表示时间。由此,同内容文件的删除、记录、变更相对应,系统控制电脑19能够更加简易、迅速地进行同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列表的更新处理。
而且,系统控制电脑19即使通过内容文件的删除、记录、变更对与文件夹相关的子条目的列表进行更新时,在这种情况下,也可简易、迅速地进行个更新处理。
(5)同时区相关的管理信息在时区不同的地方顺次记录内容文件A、B时,根据这些时区,与索引文件相对应的条目的时间信息有可能会同记录时的顺序相反。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用户有可能无法根据索引信息检测出想要的内容文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也能按照记录顺序进行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索引文件的属性文件FP中,记录关于时区的管理信息。在这里,同时区相关的管理信息包括标准管理信息以及个别管理信息,其中,标准管理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FP的头部中。
图33表示了标准管理信息的结构。该标准管理信息中,在最前面分配有大小(size),而后分配有该数据块的类型(data_type(=Default Time Zone Offset))。而且,在标准管理信息中还分配有同时区相关的时间信息(time_zone_offset)。在此,在同该时区相关的时间信息(time_zone_offset)中,记录有记录在属性条目中的时间信息的、世界标准时间之一的UTC(Coordinated UniversalTime协调世界时)的偏差值。
个别管理信息通过扩展数据群(Property Extension Data Unit)被登录到相应的属性条目中。图34表示了个别管理信息的结构。在该个别管理信息中,在最前面分配有大小(size),而后分配有该数据块的类型(data_type(=Time Zone Offset))。在此之后,还分配有同时区相关的时间信息(time_zone_offset)。在此,在该同时区相关的时间信息(time_zone_offset)中,记录有记录在相应的属性条目中的时间信息的、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协调世界时)的偏差值。个别管理信息,在记录在属性条目中的时间信息的UTC的偏差值与设定在标准管理信息中的偏差值为不同时被设定。
系统控制电脑19,以同该时区相关的管理信息为基准,进行子条目列表中的索引信息(entry_index)登录处理,以及表示时间信息的设定处理等,即使在时区不同的情况下,根据记录顺序等,向用户提示内容文件。
此外,当各条目的时间信息的偏差值时间同标准管理信息的偏差值时间不同时,也可以将该不同值的部分作为偏差值时间,依据个别管理信息登录到各条目,从而代替同所述时区相关的个别管理信息的设定。此外,也可以将各条目的时间信息先按照UTC进行登录,再将该时间信息同拍摄时的当地时间之间的偏差值另外登录到各条目。根据标准管理信息及个别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电脑19对记录在各条目的日期和时间进行修正,并进行上述的各处理。
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将指向下一层条目的索引信息以列表形式设置在相对应的上一层的条目中,使同索引文件管理的分层结构的变更相关的处理等能够更加简易、迅速地实行。
此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利用指向下一层条目的索引信息,再生索引文件的条目,也使切换显示等处理更为简化。
此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在每个文件夹及内容文件中都设置指向下一层条目的索引信息,可根据需要选择列表,实行对文件夹及内容文件的各种处理,由此使所述处理能够更加简易、迅速地实行。
此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根据文件夹的删除,对相对应索引文件进行更新,在该更新中,根据子条目的列表及主条目的索引信息,检测出需要更新的条目并更新记录,使同删除相关的索引文件的处理能够更加简易、迅速地实行。
此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在子条目列表中,设定表示索引信息的排列顺序的信息,按照由该排列顺序的信息得出的排序,顺次设置子条目的索引信息,并有效利用该排列顺序,使依照用户所希望的顺序向用户提示条目内容的处理能够更加简易、迅速地实行。
此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同记录在记录介质的内容文件的记录、删除相对应,对索引文件进行更新,并根据此时表示索引信息排列顺序的排序信息,对子条目的索引信息进行排序并更新,依照用户所希望的顺序向用户提示条目内容,使该处理能够更加简易、迅速地实行。
此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当用户指示提示顺序的变更时,在更新排序信息的同时,对索引信息的排列顺序进行变更,能够按照用户所希望的排序,更加简易、迅速地向用户提示条目内容。
此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将表示文件夹的时间信息分配为文件夹的条目的时间信息,可以简化即使在追加或删除文件的情况下确保按照排列顺序显示条目等维护处理。即,同记录在光盘的内容文件、文件夹的变更相对应对索引文件进行更新时,对应于内容文件及文件夹的变更,对上一层的条目的时间信息进行更新,可以确保即使在追加或删除文件时也能够按照排列顺序进行显示等。
此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可以以世界标准时间为基准,通过分配该时间信息,可将不同时区的地区记录的内容文件以正确的顺序进行一览显示。
此外,根据所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记录表示文件夹的表示时间信息的同时,记录同该表示时间信息相关的排序类型的信息,并进而判断该表示时间信息由文件夹还是文件而来的识别信息。从而将该表示时间信息有效地利用于各种处理,缩短处理所需花费的时间。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由属性文件FP、缩略图文件FTH以及文本文件FTX生成索引文件的情况进行了论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还可以广泛应用于除此之外的情况,例如通过在这些文件中添加音频文件而生成索引文件等。
此外,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由属性文件FP、缩略图文件FTH以及文本文件FTX这三个不同的文件生成索引文件的情况进行了论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还可以广泛应用于除此之外的情况,例如将所述的三个文件一体化后再生成索引文件。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记录介质采用光盘的情况进行了论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还可以广泛应用于采用硬盘、存储卡等各种记录介质的情况。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可以使由索引文件管理的分层结构的变更相关处理等更加简易、迅速地实行,例如,适用于便携式摄录机和数码照相机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文件处理装置,将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的内容文件的索引文件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生成部,基于所述内容文件以及包含该内容文件的文件夹的属性信息而生成所述索引文件;以及记录部,将由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生成的所述索引文件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在与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以列表形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在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按照每个文件夹或每个内容文件设置所述第二索引信息的列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在从所述分层结构中删除指定文件夹时,对应于被删除的所述指定文件夹更新所述索引文件,在所述索引文件的更新中,基于设置在同所述指定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指向同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管理信息区域的索引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列表,检测出上一层以及下一层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同所述文件夹的删除相对应,对设定在所述上一层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列表,以及设定在所述下一层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所述第一索引信息进行更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同所述文件夹的删除相对应的更新,是将所述下一层的管理信息区域作为所述上一层的管理信息区域的直属下一级的信息管理区域的更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同所述文件夹的删除相对应的更新,是与所述下一层的管理信息区域的删除相关的更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在设定于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列表中,设定该第二索引信息的排列顺序信息,并基于所述排列顺序信息,顺次设置所述第二索引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在所述分层结构中追加指定的内容文件时,或者从所述分层结构中删除所述指定的内容文件时,同追加或删除的所述指定内容文件相对应,对所述索引文件进行更新,在所述索引文件的更新中,同所述指定内容文件的追加或删除相对应,对记录在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列表中的索引信息进行更新,在所述索引信息的更新中,根据表示排列顺序的排列顺序信息,对设置于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列表中的索引信息进行排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列表中,设置表示索引信息排列顺序的排列顺序信息,还包括信息提示部,按照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列表中的所述索引信息排列顺序,对对应的所述信息管理区域进行再生从而提示用户,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对应于所述信息提示部的提示顺序的变化,对所述排列顺序信息进行更新,同时改变所述第二索引信息的排列顺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在所述内容文件对应的管理信息区域中,分配所述内容文件的时间信息,从设定在属于文件夹的所述内容文件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中、或文件夹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所述时间信息中,将表示该文件夹的时间信息,分配为该文件夹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的时间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同所述分层结构中的所述内容文件的改变或者所述文件夹的改变相对应,对所述索引文件进行更新,并在所述索引文件的更新中,同所述内容文件或者所述文件夹的改变相对应,对与该改变相关的上一层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的时间信息进行更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在所述内容文件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中,以世界标准时间为基准分配所述内容文件的时间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将表示所述文件夹的时间信息,与同该时间信息相关的排列顺序的类型信息一起分配到所述文件夹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的时间信息中。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文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索引文件生成部,将表示所述文件夹的时间信息,与识别表示该文件夹的时间信息是基于文件夹还是基于内容文件的信息,一起分配到所述文件夹的所述管理信息区域的时间信息中。
14.一种文件处理方法,将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的内容文件的索引文件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中,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生成步骤,基于所述内容文件及包含该内容文件的文件夹的属性信息而生成所述索引文件;以及记录步骤,将由所述索引文件生成步骤生成的所述索引文件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中,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在所述索引生成步骤中,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在与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中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
15.一种在计算机上执行文件处理方法的程序,用于将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内容文件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生成步骤,基于所述内容文件及包含该内容文件的文件夹的属性信息而生成所述索引文件;以及记录步骤,将由所述索引文件生成步骤生成的所述索引文件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中,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在所述索引生成步骤中,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在与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中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用于记录在计算机上执行文件处理方法的程序,其中,所述文件处理方法用于将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内容文件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生成步骤,基于所述内容文件及包含该内容文件的文件夹的属性信息而生成所述索引文件;以及记录步骤,将由所述索引文件生成步骤生成的所述索引文件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中,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在所述索引生成步骤中,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在与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中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
17.一种文件处理装置,通过所述记录介质对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内容文件的索引文件进行再生,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再生部,经由所述记录介质再生所述索引文件,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包含该内容文件的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在同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中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所述索引文件再生部,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并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所述第一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
18.一种文件处理方法,通过所述记录介质对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内容文件的索引文件进行再生,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再生步骤,经由所述记录介质再生所述索引文件,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与该内容文件相关的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在同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中的下一层的所述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在所述索引文件再生步骤中,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并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的所述第一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
19.一种在计算机上执行文件处理方法的程序,用于通过所述记录介质对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内容文件的索引文件进行再生,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再生步骤,经由所述记录介质再生所述索引文件,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与该内容文件相关的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在同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中,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在所述索引文件再生步骤中,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并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所述第一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记录用于在计算机上执行文件处理方法的程序,其中,所述文件处理方法,用于通过所述记录介质对管理记录介质所记录的一个以上内容文件的索引文件进行再生,其特征在于,包括索引文件再生步骤,经由所述记录介质再生所述索引文件,在所述索引文件中,设置同所述内容文件及与该内容文件相关的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管理信息区域,所述内容文件及所述文件夹形成以所述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在同上一层的所述文件夹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以列表方式设置指向同位于所述上一层的文件夹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所述内容文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二索引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中设置指向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第一索引信息,在所述索引文件再生步骤中,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的所述第二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并基于设定在所述第二管理信息区域的所述第一索引信息,再生所述第一管理信息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单、迅速地实行同分层结构的变动相关的索引文件的更新处理等的文件处理装置、文件处理方法、程序以及记录介质。在记录介质(2)中,同时记录内容文件及索引文件。索引文件基于内容文件及包含该内容文件的文件夹的属性信息而生成。由内容文件及文件夹,形成以文件夹为上一层的分层结构。索引文件中设置有同内容文件及文件夹分别对应的规定数量的条目(管理信息区域)。在与上一层的文件夹相对应的第一条目中,以列表形式设置指向与位于上一层的文件夹的下一层的文件夹或内容文件相对应的第二条目的第二索引信息。在第二条目中,设置指向第一条目的第一索引信息。
文档编号G11B20/12GK101053037SQ20068000116
公开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31日
发明者川手史隆, 平林光浩, 阵野比吕志, 大野昌良, 小幡英生, 柏木繁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