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放盒式盘的外套盒以及外套盒的封装方法

文档序号:674709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盛放盒式盘的外套盒以及外套盒的封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装盒式盘的盒式盘封装盒,其中盒式盘包括装在一个主盒体内的记录盘,如一种光盘或磁-光盘。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用于盒式盘式盘的外套盒以及装盒式盘的外套盒的方法。
一种所谓的外套盒已被推荐作为包装盒式盘的封装置盒,其中盒式盘包括记录盘和主盒体,而主盒体内装有盘或一个包括装有磁带的磁带轴和内装磁带轴的磁带盒的盒式磁带。


图1所示,外套盒401是由一个合成材料[如聚丙烯(PP)或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FT)]制成的片状件弯成一个盒子而构成的,其中盒子的一侧边在404处是敞开的,以便产生一种盒状结构。内装记录介质的上述磁带盒通过开口404被放入并保持在外套盒401中。总的来说,外套盒401的尺寸恰好大得足以通过磁带外表面与外套盒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将内装录音介质的磁带盒包容在外套盒内并保持住。为便于将磁带盒从外套盒取出,在外套盒主表面的前端有切口402、403,并延续到开口404。
同时,由于外套盒是通过将纸或合成树脂构成的片状件弯折而成的,因此,为保持其可折叠性,在厚度上下超过某一限度,所以,使得提高足够的刚性很困难。
如果外套盒被用作盛装盒式盘的盒子,则会产生下列问题。即,如果装有盒式盘的盒子不具备足够的刚性,则盒式盘就不能得到可靠的保护。即,如果外部压力施加在内含盒式盘的盒子上,则盒子很容易产生变形。结果是在外部压力下,包含在外套盒内的盒式盘可能产生损坏或变形。另一方面,如果包含在各自外套盒中的多个盒式盘彼此叠在一起,则在上面盒式盘的重力作用下,外套盒会产生变形,结果仍是盒式盘可能产生损坏或变形。
此外,用于盒式盘的传统的外套盒不配备将盒式盘保持在其中的装置。结果,在碰撞或振动情况下会使盒式盘从外套盒中脱出。如果包含于外套盒中的盒式盘在运输时从盒中脱出的话,就会有盒式盘掉落在地板或地上而被由此而产生的碰撞所损坏的危险。
此外,由于盒式盘是采用片状材料弯折而成的,所以将主盒体从外套盒中取出或装入所通过的开口就不能很容易地在外套盒上形成预定形状。除此之外,由于盒上的开口会变形,则在将盒式盘装入外套盒的过程中会产生困难。
作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设想形成由两个半盒(即一个顶板件和一个底板件)构成的盒子,类似于两半的主盒体,这两个板件彼此相邻并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盒体。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板件可以采用注模法注成一体而不必预先进行弯折或折叠。结果就是这些板件可能由不具有充分刚性的材料构成。
然而,如果盒体的两个板件由一组螺钉连接在一起,则这两个板件在结构上就变得复杂了。此外,由于必须配备螺母以便脱开盒式盘,则与盒式盘相比较,顶板件和底板件在尺寸上将变得庞大。
如果采用所谓超声焊将顶板件和底板件连接在一起的话,则板件的表面区域会由于超声波的传播而被破坏,从而有损于应该尽可能整洁的盒子的外观。另一方面,超声焊会刮坏沿顶板和底板件的连接线形成的熔合的肋部从而产生许多碎片,而这些碎片则会留在外套盒中,而后进入盒式盘内并沉积在盒式盘内的盘上,使得不可能记录和/或重放出满意的信号。此外,通过超声焊连接起来的顶板件和底板件在高温和高湿度条件下则会由于缺乏耐久性而彼此分开。
如果采用一种粘接剂将顶板件和底板件连接在一起的话,则需要花一些时间处理粘接剂直到粘接剂固化为止,因此不可获得即时连接。此外,有必要控制粘接剂的施放量,使得过量的粘接剂不会流出两个板件之间的空间,从而导致操作复杂。此外,需要麻烦的粘接剂控制操作以防止未使用的粘接剂固化或防止粘接剂能力下降。所以,采用粘接剂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板件会由于缺乏耐久性而在高温、高湿度条件下彼此分开。
如图1至3所示,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待出售的内装盒式的外套盒401采用一种如一种折叠膜的合成树脂的膜件进行封装,这是采用所谓焦糖包装进行的封装,其中外套盒401被放入对侧连在一起的叠膜内,且叠膜的两个端面向内折叠以形成重叠部分,该部分被热焊在一起以构成一完整的包装。热焊是利用一个如一个热金属板的热熨部件施加在叠膜的重叠部分上来进行的。随后叠膜热收缩以便于更紧密地固定在外套盒401的外表面上。
同时,由于叠膜最后热收缩并与外套盒401的外表面保持紧密接触,如果在叠膜表面上出现任何凹凸不平之处的话,那么,该叠膜会在这些不平处周围产生皱折。
这此皱折不仅会有损于外盒的外观,而且会卡住握外套盒的人的手指而产生热焊部分的破裂或分开。
由于上述切口402、403形成于外套盒401上,因此,当磁带(如盒式盘)装在外套盒内时外套盒的外侧表面存在一个阶梯,如图2和图3所示。即,外套盒401的主表面对应于盒的厚度存在阶梯,如图2中箭头d所表示的。此外,在盒的前侧,在切口402、403的两侧边上形成了与外套主表面的突出量相对应的肋,如图3中箭头s所示的。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问题的盒式盘的外套盒。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足够刚性的盒式盘的外套盘。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盒式盘外套盒的包装方法,从而不会在包装材料中产生皱折。
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一个具有第一半和第二半并具有一对夹持件的外套盒。第一半包括一个平板部分,一对沿该平板部分的平行边形成的侧壁件,以及在侧壁件之间的壁件。每一个侧壁件都具有一个突起和一个凹槽,第一半和第二半通过其凹槽和突起的相互啮合连接在一起。在第二半的内部设有夹持件。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一个开口以及一个从开口至外套盒内侧形成的切口的外套盒的包装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将片状件覆盖住至少所述开口的切口,以圆筒的形式施加薄膜,使得在外套盒的侧边上形成重叠部分,加热所述重叠部分使薄膜端部熔合。
本发明外套盒的基本结构布局包括通过在三个侧壁部分上形成的凹槽和突起的啮合连接第一半和第二半,并且当第一半和第二半连在一起时,打开其余的侧壁。结果是,作为盒式盘的外套盒,它可以由具有足够刚性的材料构成。
通过片状材料在覆盖住具有叠膜的外套盒之前覆盖在外套盒的开口一侧及切口上,使得待封装的外套盒的总体呈现一个平整的外表面,从而防止了完成封装后在薄膜上产生皱折。
图1表示一种传统的外套盒形状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传统外套盒的外侧表面上的凹凸不平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传统外套的外侧表面上的凹凸不平的放大的部分示意图。
图4是表示一个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盘的外套盒以及一个将要装进去的盒式盘的透视图。
图5是一个从底部看去的、表示图4所示的盒式盘的一种结构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外套盒的结构的前视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外套盒结构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所示外套盒结构的底视图。
图9是表示图4所示外套盒结构的前视图。
图10是表示图4所示外套盒结构的一个分解透视图。
图11是从底侧看去的、表示构成图4所示的盒式盘外套盒的顶板件结构的透视图。
图12是表示一个顶板件结构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构成盒式盘外套盒的一个顶板件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构成图4所示盒式盘外套盒的一个顶板形状的前视图。
图15是表示一个顶板件形状的底视图。
图16是表示构成图4所示盒式盘外套盒的一个底板形状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该底板件形状的前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底板件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
图19是表示该底板件的一种改进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
图20是表示在盒式盘外套盒的侧边处的顶板件和底板件啮合状态的部分剖面图。
图21是表示在盒式盘外套盒的后面的顶板件和底板件啮合状态的部分剖面图。
图22是表示构成盒式盘外套盒的底板件另一种改进的透视图。
图23是从前面看去的、表示构成盒式盘外套盒的锁定件形状的透视图。
图24是从后面看去的、表示该锁定件形状的透视图。
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锁定件形状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构成盒式盘外套盒的一个底板件形状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盒式盘以第一种错误方式插入外套盒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8是表示盒式盘以第二种错误方式插入外套盒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9是表示盒式盘以第三种错误方式插入外套盒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0是表示盒式盘包含于并保持在其外套盒内的状态的横向剖面图。
图31是表示盒式盘包含于并保持在其外套盒内的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32是表示盒式盘以一种错误方式插入外套盒内且这种错误插入是被禁止的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33是表示盒式盘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插入外套盒的横向剖面图。
图34是表示盒式盘外套盒已用的叠膜封装的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35是表示当将盒式盘外套盒用叠膜包装时,叠膜从图34的状态移到一侧的一个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36是表示当将盒式盘外套盒用叠膜包装时,叠膜从图34的状态移到相对一侧的一个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37是表示外套盒用叠膜封装的另一种状态的横向剖面图。
图38是表示当盒式盘外套盒用叠膜封装时,叠膜从图37所示状态移到一侧的一个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39是表示当盒式盘外套盒用叠膜封装时,叠膜从图37所示状态移到相对一侧的一个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40是表示当用叠膜封装外套盒时,标签件就要放入外套盒上的一种状态的透视图。
图41是表示盒式外盘套盒用叠膜封装时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2是表示标签件的一种改进的形状的透视图。
图4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种改进的盒式盘外套盒锁定件被底板件夹持的状态的放大的剖分透视图。
图44是表示锁定件的另一种改进以及锁定件被底板件所夹持的方式放大的部分透视图。
图45是表示锁定件被底板件所夹持状态的放大部分的示意图。
图46是表示锁定件的弯曲臂被弹性弯曲的状态的放大的部分示意图。
图47是表示构成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盘的外套盒的一种锁定件的另一种改进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
图48是表示图47所示锁定件的一种结构的放大的部分示意图。
图49是表示按照第四种改进的盒式盘外套盒底板件的主要部分的形状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50是表示图49所示底板件形状的透视图。
图51是表示盒式盘正被插入到外盒内的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52是表示盒式盘已经插入到外套盒内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53是根据本发明的外套盒的一种改进中的顶板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5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外套盒的另一种改进中的底板件结构的侧祝图。
图55是表示图53和图54中所示的顶板件和底板件之间的后侧的啮合状态的放大的部分剖面图。
图56是表示由图53中所示顶板件和底板件构成的盒式盘的一个分解透视图。
图57是表示图54中所示底板件的主要部分形状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58是表示图54所示的底板件的主要部分形状的改进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59是表示盒式盘正被插入到图56所示盒中的方式的纵向剖面图。
图60是表示盒式盘已被插入到图56所示盒中的方式的纵向剖面图。
图61是表示按照第四种改进的盒子的顶板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
图62是表示底板件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
图63是表示盒式盘外套盒的一个底孔结构的放大的部分纵向剖面图。
图64表示按照第四种改进的外套盒顶板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纵向剖面图。
图65是表示按照第四种改进的外套盒顶板件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纵向剖面图。
图66是表示按照另一种改进的外套盒顶板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纵向剖面图。
图67是表示用浇铸顶板件和底板件的金属模具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剖面图。
参照附图,将对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盘101的一种外套盒100。该盒式盘101包括一个主盒体102和包含于其中的一个记录盘,如光盘或磁-光盘。
盒式盘101包括由彼此以一个薄盒的形式相邻并连接的上下两半103、104构成的主盒体102,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主盒体102内将记录盘117装入以便旋转。
记录盘117包括一个由合成树脂构成的盘基体和一个沉积在盘基体主要表面之一上的信号记录层。记录盘117具有一个中心卡口114。在盘基体的主表面上的卡口114的边沿用作夹持基准面116。夹持板115在基体相对的主表面上以封闭卡口114。
主盒体102构成一个薄盒,它具有一个基本为矩形的主表面,其边上基本上对应于记录盘117的直径。在主盒体102的上和下主表面上彼此对准盘117的直径。在主盒体102的上和下主部门上彼此对准地形成一对基本上矩形的记录/重放孔106、107。下一半104上的记录/重放孔107使得记录盘117的主表面之一通过盘117的内、外边缘暴露在外,而上一半103上的记录/重放孔106使得记录盘117的另一个主表面通过盘117的内、外边缘暴露在外。
采用滑动地安装在主盒体102上的一个开闭件105控制记录/重放孔106、107的开关。开闭件105是由一种薄金属片弯成基本上U形而形成的,并包括一对用来打开和关闭记录/重放孔106、107的开闭板。开闭板中心腹板部彼此连接并彼此平行地伸展。开闭件105的中心腹板部由主盒体102的一个侧面可滑动地支承,以便于开闭板向主盒体的表面平行地延伸。当开闭件105移动到开闭板与记录/重放孔106、107对准的位置时,开闭板将会关闭记录/重放孔106、107。如图4和5中箭头B所示,开闭件105相对于图4箭头A所示的将盒式盘101插入记录/重放装置的方向往后滑动。结果是开闭件105的开闭板在主盒体102的主表面上向后移动,从而打开记录/重放孔106和107。
在主盒体102的下主表面的中心位置上形成一个环形卡口108。该卡口108使得卡口114、夹持基准面116和记录盘117的夹持板115露在外面。
主盒体102的下主表面上有一对定位孔112、113,当盒式盘装入记录/重放装置中的适当位置时,用来定位盒式盘。这些孔112、113是在主盒体102的下主表面的前后端附近形成的。
主盒体102的下主表面有一对切口110、109和一个盘形识别切口111。切口110、109适合与记录/重放装置的装盘元件配合,由该装盘元件卡住盒式盘。这些切口110、109是在主盒体102下主表面的前侧的两个侧边上形成的,以便在主盒体102的侧边上被打开。盘形识别切口111是在主盒体102下主表面的前侧形成的以便在主盒体102的前侧被打开。根据装在主盒体内的记录盘117的种类,盘形识别切口111具有一定深度。
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盘的外套盒是由作为第一部件的顶板件1和作为第二部件的底板件2构成的,如在图4和图6~10中所示。
顶板件1具有一个尺寸和形状基本上与主盒体102主表面的尺寸和形状对应的顶板部分1a,而且是以平板的形式一体浇铸(例如用一种合成树脂)而成的。顶板件1是由一种导光材料(如丙烯酸类树脂,例如聚丙烯酸酯,ABC树脂,聚碳酸酯或聚苯乙烯)制成的。
顶板件1在其下面的两侧有一对内侧壁部件11、12,平行于顶板部分1a的侧边延伸,如图11所示。顶板件1还有一个平行于顶板部分1a的后边的内后壁部件15,如图11所示。内侧壁部件11、12和内后壁部件15与顶板部分1a浇铸成一体以限定一个前侧断开的U形外周壁。这些侧壁部分11、12和后壁部分15所具有的高度基本上等于主盒体102的厚度,并且从顶板部分1a的侧边和后边向内偏移一定距离,该距离对应于这些个壁部分11、12和15的厚度。
在内侧壁部分11、12的外侧边上有向外横向延伸的侧啮合肋13、14,如在图11、12、14和15中所示。这些啮合肋13、14由前侧附近向后延伸,并平行于顶板部分1a的侧边。这些啮合肋13、14位于内侧壁部分11、12下端的稍靠上一点的位置,并朝向顶板部分1a。
在内侧壁部分11、12的外侧边上有向后延伸的固定突起23、24。这些固定突起23、24是在啮合肋13、14上表面附近朝向内侧壁部分11、12的前侧设置的。这些固定突起23、24的突出量稍小于啮合肋13、14的突出量。这些固定突起23、24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一个与侧壁部分11、12垂直的前端面和一个相对于侧壁部分11、12倾斜的后端面,其突出量朝向后侧逐渐减小。
在内侧部分11、12的外侧边上有一对垂直延伸的切口39、40。这些切口39、40从内侧壁部分11、12的近端向下端延伸。
在顶板部分1a的下表面上有一对侧肩台48、49和后肩台50,它们分别位于两侧边和后边上。这些肩台48~50仅突出一点儿以防止插入外套盒100中的盒式盘与顶板部分1a的中部分滑动地接触。
在顶板部分1a的前侧有一个切口5,使得装入外套盒100中的盒式盘101的后部暴露在外面。
底板件2有一个形状与顶板部分1a基本相同的底板部分2a,并用塑料或类似材料浇铸成一体。底板件2是由一种具有极好的抗热性材料如抗热ABS树脂或聚碳酸酯构成的。
底板件2在其上表面的两侧边上有一对与底板部分2a的侧边平行处的外侧壁部件17、18,如图10所示。底板件2还有一个平行于底板部分2a的后边的外后壁部件19。外侧壁部件17、18,和外后壁部件19与底板部分2a浇铸为一体,从而限定一个前边断开的U形外周壁。这些外侧壁部件17、18和后壁部分19所具有的高度基本上等于主盒体102的厚度,并且沿着底板部分2a的侧边和后边延伸。
在外侧壁部件17、18的内侧边中有向内延伸的侧啮合槽20、21,如图13、16和17所示。这些槽20、21是由外侧壁部件17、18的前边附近朝向后边的,且平行于底板部分2a的上表面。这些槽20、21是在外侧壁部件17、18近侧稍靠上一点的位置上形成的,即在相对于底板部分2a来说稍有间隔的位置上,让槽20、21的上端起到啮合爪的作用。在外后壁部件19的内侧上,即其前侧边上,有一个向前边突出的作为后啮合爪的凸缘22。凸缘22沿着外后壁部件19的上边沿,且平行于底板部分2a上表面,由外后壁部件19的一个侧边向另一侧边延伸。凸缘22的下侧边和底板部分2a构成一个后啮合槽。
在外侧壁部件17、18的内侧边上分别有用来向内打开的固定切口25、26。这些固定切口25、26与固定突起23、24在外侧壁部件17、18的前边对齐,并与侧啮合槽20、21的上边相通。这些固定切口25、26中的每一个的深度都比侧啮合槽20、21稍浅。
在外侧壁部件17、18外侧表面的上侧边沿上有切口37、38,这些切口是沿侧壁部件17、18的上侧边沿,穿过外侧壁部件17、18的前边和后边像阶梯那样延伸的。切口37、38的上边是朝向外侧壁部件171,8的上侧边敞开的。
外侧部件17、18的后部有一对与垂直切口39、40对齐的切口41、42。这些切口41、42从外侧壁部件17、18的上端向近端延伸。
底板部分2a的前边有一个切口6,以便使装入外套盒100内的盒式盘101的后部暴露在外面。
在底板2a的侧边和后边上分别有一对侧台阶30、31和后台阶32。这些具有少量突起的台阶30~32用来防止当盒式盘101装入外套盒100内时,盒式盘101与底板部分2a的中部滑动地接触。
在后台阶32上有一个防止错误插入的突起29。该突起位于底板部分2a后边自底板部分2a的中心朝其侧边稍微偏离的一个位置上。防止错误插入突起29折作用将在后面说明。
如在图16和18中所示,在凸缘22的两端部有一对与凸缘22连续有肋状加强件27、28。这些加强件27、28与后壁部件19的内表面浇铸成一体,以便从凸缘22向上伸到底板部分2a。在侧啮合槽20、21的下部有多个从槽20、21的侧边向上延伸至底板部分2a的加强肋43。
同时,如图18所示的加强件27、28可以按如图19中所示构成。在图19中所示的加强件28a位于外后壁部件19的凸缘22的整个表面上并位于后啮合槽的两侧。
如在图22中所示,顶板件1和底板件2有两个与侧壁部件彼此隔开的阶梯形突起。这些突起59、60是以肋的形式与底板件2的上表面一体形成的,并与外侧壁部件17、18平行。
如在图20中所示,通过让侧啮合肋13、14啮合在侧啮合槽20、21中,并让后啮合肋16啮合在凸缘22与底板部分2a之间(即,在后啮合槽中)将顶板件1和底板件2彼此连接起来。为了照此方式连接顶板件1和底板件2,需将顶板件1置于底板件2前面,且将侧啮合肋13、14的后侧在侧啮合槽20、21的前端插入,然后向后移动顶板件1,使侧啮合肋13、14在侧啮合槽20、21中滑动。当滑动顶板件1直到顶板部分1a与底板部分2a对齐时,后啮合肋16啮合在后啮合槽中,同时,固定突起23、24与固定切口25、26啮合。为使固定突起23、24与固定切口25、26啮合,首先将这些固定突起23、24从外侧壁部件17、18的前端放入侧壁部件17、18之间的空隙中,以便向外推压并且进而稍微偏离外侧壁部件17、18。当固定突起23、24到达面向固定切口的位置时,外侧壁部件17、18恢复到其初始状态,以便与固定切口25、26中的固定突起23、24啮合。
顶板件1和底板件2在顶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的侧边和后边彼此连接,同时顶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彼此平行地延伸,以便在前边限定一个开口。该开口的长度基本上对应于主盒体102的一个边长,其宽度基本上对应于主盒体102的厚度。内侧壁部件11、12和内后壁部件15的下端紧靠在底板部分2a的上表面上,而外侧壁部件17、18和后壁部件19紧靠在顶板部分1a下表面的边沿上。
在外侧壁部件17、18的上边上形成的切口37、38和顶板部分1a的两外侧边限定了侧槽7、8。即,如图20所示,外侧壁件17、18的上端与顶板部分1a的侧边在向内偏移一段等于切口37、38深度的距离处相互啮合。这些侧槽7、8是从前边朝向外套盒100侧表面的后边延伸出来的。侧槽7、8的后端是由底孔形成的,而这些底孔是由在外侧壁部件17、18上形成的侧槽7、8和在内侧壁部件11、12上形成的垂直切口39、40构成的。
同时,用来注模成型顶板件1的金属铸模的铸口是在如图15中G1所示的稍偏向顶板部分1a的上表面的后部位置上形成的一个所谓栓口。用来注模成型底板件2的金属铸模的铸口是在如图16中G2所示的稍偏向底板部分2a下表面后部的位置上形成的一个所谓栓口。即,顶板件1和底板件2形状相似且铸口的位置是彼此对齐的。所以,顶板件1和底板件2在注模过程中由于冷却步骤所引起诸如收缩的变形状态基本相似,所以侧壁部分的啮合肋彼此可以光滑地配合。铸口也可以是所谓的膜口或液面下口,以替代栓口。在这些情形中,顶板件1和底板件2上的铸口可以彼此对齐地设置以提供基本上相同的诸如收缩的变形状态,从而保证顶板件1和底板件2的光滑配合。
在顶板件1和底板件2之间的空间内的凹陷处,有一对锁定件9、10,用来保持住装入这些顶板件1和底板件2之间的盒式盘101。这些由柔性和弹性材料(如聚缩醛)构成的锁定件9、10是由端柄44、45和一个横跨端柄44、45的弹性臂46组成的,如在图23~26中所示。端柄44、45是圆柱形的,且其轴线彼此平行。弹性臂46是弧形的,并与端柄44、45相连。弹性臂46是在与端柄44、45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弯曲的。弧形曲臂46的顶点位于相对于端柄44、45等距离的位置上。锁定件9、10的弧形弯曲部分起着保持住盒式盘101的固定表面47的作用。
锁定件9、10是用一对在底板件2上形成的锁定件固定部分33、34进行固定的。这些锁定件固定部分33、34是在凹进的外侧壁件17、18的两端处的外侧壁部件17,18的内侧表面上形成的,如在图16中所示。这些固定件33、34均备有前后夹持突起54、55。这些夹持突起54、55是在外侧壁件17、18的下部形成的,以便向内突出,一直延伸到底壁部分2a。即,这些夹持突起54、55设在外侧壁部件17、18和底板部分2a之间的夹角处。这些夹持突起54、55在基本上对应于锁定件9、10长度的距离处面对面地被固定,其面对的两侧分别构成了夹持槽52、53。这些夹持槽52、53朝顶部打开,且均具有使其长轴沿前-后方向的部分椭圆形或长圆形的截面轮廓。锁定件9、10通过让端柄44、45卡入夹持槽52、53中而由夹持突起54、55夹持住。
这些锁定件9、10的固定应使端柄44、45的轴与底板部分2a垂直并让固定表面47朝向底板部分2a的内侧。即,锁定件9、10的弧形弯曲臂46适合于向底板部分2a的内侧突出。这些锁定件9、10的弧形弯曲臂46在接近外侧壁件17、18的方向上是可以弹性弯曲的。当臂46以此方式弹性偏移时,端柄44、45沿前-后方向分别移入夹持槽52、53内。
同时,顶板件1的内侧壁件11、12在后部被切下,使得后部距离顶部比中部和前部短一定距离,而该距离长度对应于锁定件9、10的宽度。这样就防止了内侧壁件11、12靠在由锁定件夹持部分33、34夹持的锁定件9、10上,同时,也防止了锁定件9、10向上脱离开锁定件夹持部分33、34。
注意到,锁定件固定部分33、34的背侧,即外侧壁件17、18的外侧边的后部在底板件2的一体注模成型过程中要经受所谓凹陷。这种凹陷的产生是由于带有锁定件固定部分33、34的外侧壁部件17、18的一些部分的厚度在注模过程中的冷却阶段比外侧壁件17、18的其它部分大,因此会向内收缩的缘故。为防止这种凹陷的产生,与锁定件固定部分33、34对齐的外侧壁部件17、18的那部分由于有了缺口35,36而成为中空的。
为了将盒式盘101装入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盒式盘套盒100中并保持在其中,将盒式盘101沿图4中箭头A所示方向从前侧的一个开口装入顶板件1和底板件2之间的空间中。
当盒式盘101的前边到达外套盒100的后边时,主盒体102前边的侧表面插入到锁定件9、10的固定表面47、48以使臂46、46沿着接近外侧壁件17、18的方向偏移。当主盒体102的前边到达基本上靠在外套盒100内壁上的预定位置时,锁定件9、10与切口110、109对准。此时,锁定件9、10的臂46、46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到其初始状态,使固定表面47、47与切口110、109配合。借助于锁定件9、10的固定表面47、47与切口110、109的配合,则盒式盘101被保持住,并限制了向后脱离开的移动,即限制了在碰撞或振动下从开口中脱出外套盒100的移动。
如在图31中所示,在此时,将禁止错误插入的突起29装在盒式盘101的盘识别口111中。
现在已经置于外盒100中的盒式盘101被容纳在顶板件1和底板件2之间并从顶板件1和底板件2的外部得到了保护。
当多个外套100被装入适于盛放多个外套盒的支架中时,它们是由侧槽7、8保持就位的。通过支架上的配合装置与由切口41、42构成的底孔的配合,使外套盒100不会从支架中意外地移开。
当装入外套盒100内的盒式盘101要从外套盒100中取出时,用手指拿住通过切口5、6露在外面的盒式盘101的后部,并相对于外套盒100向后拉。这样做使得锁定9、10的固定表面47、47被主盒体102的前侧边推进,同时使得锁定件9、10的臂46、46在接近外侧壁部件17、18的方向上产生偏移,以便释放对盒式盘101的固定。这样,盒式盘101就可以从开口中被取出了。当盒式盘101向后进一步移动时,锁定件9、10回到其初始状态。可以将盒式盘101继续向后移动,以便从外套盒100中取出。
现在对于本发明的防止盒式盘错误地装入外套盒中的机制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外套盒100被设计成即使盒式盘101被通过开口错误地插入时,也可防止盒式盘101被完全装入外套盒100中。
有三种可能的盒式盘101错误插入的情况,也就是说,由图27中箭头D所示方向,将盒式盘101下主表面朝上且前端一侧先装入的情况,由图28中箭头E所示方向,将盒式盘101下主表面朝上且后端一侧先装入的情况,以及由图29中箭头F所示方向,将盒式盘101上主表面朝上,而后端一侧先装入的情况。
在任何这种情况中,当盒式盘101被装入外套盒100中时,锁定件9、10未被槽110、109所包容,使得锁定件9、10保持推进状态,并且受到主盒体102的弹性偏移,如在图33中所示。如果锁定件9、10在长时间内处于弹性偏移状态的话,则锁定件9、10要经受塑性变形,使得在正常位置上装入的盒式盘101无法被锁定件9、10夹住。
就本外套盒100而论,如果将盒式盘101以一种上述的错误方式插入的话,会使抑制错误插入的突起29紧靠在主盒体102上以阻止其插入到外套盒100内,如在图32中所示。即,从抑制错误插入突起29的上端面到顶板部分1a如在图32中由箭头L所表示的下表面的距离比主盒体102如在图32中由箭头T表示的厚度要短。所以,盘型识别切口111遇不到抑制错误插入突起29。如果突起29不与切口111啮合,则将使突起29紧靠住主盒体102以阻止盒式盘101插入外套盒100。同时,突起29的高度低于盘型识别切口111的深度。
采用如在图34~41中所示的封装方法,用叠膜201将上述装有盒式盘101的外套盒100封装起来。叠膜201是一种热收缩膜,它被加热时可收缩,进一步加热时可熔化。
为了封装,可在外套盒100的前端施加一个纸的可以是一个片状件的标签件204,以便覆盖切口5和6。标签件204被从其中部折成U形并加在外套盒100上以覆盖住其顶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标签件204的两平行弯折部分基本上位于其中间位置,且彼此间隔一段对应于外套盒100的厚度的距离。将标签件204加在外套盒100上之后,外套盒100即呈现出一个平整的外侧表面。
同时,标签件204被用作所谓索引标签。用作索引标签的标签件204是由一种涂有粘接剂的标签和一个与标签粘在一起的可撕掉的纸构成的。
包装是所谓的焦糖包装。首先,将外套盒100放入通过将两个半薄膜的两个对边相连接而得到的叠膜201内部。呈圆筒状的叠膜201的两端部向内弯折以形成重叠部分202、203,如在图37中所示。采用一对构成包装装置的热熨部件301、302,通过热焊对该重叠部分202、203进行加热并熔合在一起。这些重叠部分202、203是在外套盒100侧部件的外侧表面上形成的。
热熨部件301、302是由金属构成的,并面对面安装。这些热熨部件301、302被加热到预定温度并彼此相对移动以改变其间距。这些热熨部件301、302在其对侧边上分别带有切口303、304。这些切口303、304的轮廓与外套盒100侧表面的外形轮廓相符,以使外套盒100的两侧边深入到切口底部。由于外套盒100侧表面的边缘是圆滑的,所以,切口303、304的两个角也是圆滑的以呈现圆柱形。
切口303、304的外形轮廓允许外套盒100的边缘插入其中,其结果是,如果沿一个或另一个方向移动叠膜201,使其一端在外套盒100的整个侧表面上延伸直到对侧,即顶板部分1a或底板部分2a,叠膜的延伸部分还可以用热熨部件301、302加热从而被热焊,如在图35和36中所示。
叠膜201被加热并收缩以便紧密地施加在外套盒100的表面上以完成包装,如在图41中所示。由于外套盒100呈现出一个平整的外表面,叠膜201可以紧密地贴在事先已在上面加入标签件204的外套盒100的外侧表面上。
同时,叠膜201的重叠部分202、203覆盖住侧槽7、8,如在图34中所示。放在侧槽7、8上的重叠部件202、203的那部分并没有被热熨部件301、302完全推入,所以存在这些部分没有熔合在一起的可能性。
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叠膜201被部分地朝向外套盒100的一边或另一边放置,如图35和36所示。在这些情况下,重叠部分202、203之中的一个重叠部分的宽度变得比侧槽7、8的宽度要窄,如在图35,36中箭头R所表示的。然而,由于侧槽7、8比侧部件的中间位置更偏向顶板部分1a,重叠部分202、203的位置不在侧槽7、8上。所以,重叠部分202、203被可靠地熔合在一起。
注意到,在按照本发明的封装方法中所采用的片状件也可以是适于只覆盖住外套盒100的前侧的标签件205,如在图2中所示。而不是如前所述,覆盖住顶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标签件205有两条平行线,并被折成U形。折叠部分自标签205中心偏向一侧,且两个折片彼此相隔一段距离,该距离对应于外套盒100的厚度。当外套盒100用标签件205罩住时,呈现出一个平整的外表面。
此后将说明按照本发明的盒式盘外套盒的各种改进。与在图4中所示的外套盒100类似的零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且为简便起见,省略了相同的描述。
首先说明按照本发明的盒式盘外套盒的第一种改进。锁定件9、10固定在一对形成在底板件2上的锁定件夹持部件33、34上。这些锁定件夹持部件33、34是在外侧壁部件17、18相对的内侧边的后部上形成的,如在图16中所示。这些锁定件夹持部件33、34带有前、后夹持突出54、55,如图43、44中所示。这些夹持突起54、55是在外侧壁部件17、18的下部形成的,以便向内持续延伸到底壁部分2a。即,这些夹持突起54、55设在外侧壁部件17、18和底壁部分2a之间的夹持角处。以一个基本上对应于锁定件9、10长度的距离间隔将这些夹持突起54、55彼此面对面地固定。夹持突起54、55面对的一侧分别具有夹持槽52、53。这些夹持槽52、53均具有基本上呈圆形的内表面且向具有长轴沿前后方向部分椭圆形或长圆形截面轮廓的长短轴之差约为例如0.3毫米,如果端柄44、45具有大约1.2毫米直径的话。
通过让端柄44、45与夹持槽52、53配合,使锁定件9、10被夹持突起54、55所夹持。这些锁定件9、10的定位是让端柄44、45的轴垂直于底板部件2a,而固定表面47则指向底板部分2a。即这些锁定9、10的弧形曲臂46适合于向底板部分2a的内侧延伸。
如在图46中所示,锁定件9、10被设计成在趋近外侧壁件17、18的如在图46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上可以产生弹性偏移。当曲臂46以此方式弹性偏移时,端柄44、45沿前后方向移入夹持槽52、53内。在每一个锁定件9、10的固定表面47的对侧带有一个凸台58。当臂46沿着朝向外侧臂部件17、18的方向弹性偏移时,凸台58紧靠在设在每个锁定件的夹持部件33、34中部的支承肋57的顶点,以防止臂46过度的弹性偏移,如在图46中所示。肋57是在每一个外侧壁件17、18的内表面上并在夹持突起54、55之间垂直延伸的。
顶板件1的内侧壁11、12的后端被切下以便侧壁件11、12在切口部从顶板部分1a上悬下的距离短于在中部和前部悬下的距离,以便空出一个等于每个锁定件9、10宽度的空隙。即,内侧壁部件11、12脱开由锁定件夹持部件33、34夹持的锁定件9、10,同时防止了这些锁定件9、10从锁定夹持部件33、34中向上脱开。
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盘外套盒100中的固定件还可以是如在图44中所示的锁定件9、10,其中曲臂46的中部在56处是平的,从而替代在前面实施例中所示的锁定件9、10。后面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盒外套盒的第二种改进。
这些锁定件9、10的中部被设计成可用来与槽110、109啮合的固定装置。当盒式盘101被装入外套盒100中时,锁定件9、10被主盒102的前侧表面推进,从而使臂46产生弹性偏移。当主盒体102插入到外套盒100内的预定位置时,曲臂46恢复到其初始状态以便使固定装置啮合在槽110、109中。其固定部件啮合的槽109、110中的锁定件9、10防止了在冲击或振动情况下盒式盘101从外套盒100中脱出。
由于锁定件9、10的固定部件具有平直的表面,所以,当盒式盘101被装入外套盒100时,该平面56在主盒体102上滑动以确保盒式盘平滑且容易地插入外套盒100。
外套盒100的固定件还可以设计成与底板件2一体形成的锁定件60,从而代替在前面实施例例中所示的在底板件2上分别形成的锁定年9、10。下面说明盒式盘外套盒的第三种改进。
这些锁定件60是成对的,且是在外侧壁件17、18的内后表面上面对形成的。锁定件60是在外侧壁17、18的下部分形成的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呈平板型的部件。这些锁定件60、60的前侧与外侧壁件17、18形成一体,其后端为自由端。锁定件60可以在朝向外侧壁部件17、18的方向上以前端作为支点产生弹性偏移,如在图48箭头D所示。外侧壁部件17、18的内表面上具有与锁定件60对齐的空隙以允许这些锁定件60产生弹性偏移。
这些锁定件60的中部以基本上梯形的方式向底板部分2a的内部弯曲。锁定件60的中部是作为与切口110、109啮合的固定装置形成的。当盒式盘101被装进外套盒100中时,通过主盒体102两前侧边的推进作用使锁定件60、60在弹性偏移。当主盒体102被装入到外套盒100中的预定位置上时,锁定件60恢复到其初始状态以允许固定装置与切口110、109啮合。使固定装置与切口110、109啮合的锁定件60、60防止了在碰撞或振动情况下盒式盘101从外套盒100中脱出。
锁定件60的固定装置具有一个朝向盒式盘101插入方向的前部倾斜的表面62,如在图48中箭头C所示,该斜面的倾斜度比相对的后斜面更缓些,以便当将盒式盘101插入外套盒100或从中取出时,使锁定件60更容易地产生弹性偏移。
下面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盘外套盒的第四种改进。
在由顶板件1和底板件2之间限定的外套盒100内部的锁定件9一侧,有一个锁定凸台70,它可以是一个固定凸台,如在图49和50中所示。锁定凸台70与底板件2一体形成,它被设在外侧壁件18的后部。锁定凸台70基本上呈半圆柱形,且其平滑的端面基本上平行于底板部分2a延伸,而其半弧形部分由外侧壁件18的侧表面向内延伸。顶板件1的内侧壁件11、12在后端被切下,以便侧壁件11、12在切口部从顶板部分1a悬下的距离短于在中部和前部悬下的距离,从而留出一个等于锁定件9宽度的空隙和一个等于锁定凸台70高度的空隙,如在图53中所示。即,内侧壁件11、12脱开通过锁定件夹持部件33夹持的锁定件9和锁定凸台70,同时防止了这些锁定件9从锁定件夹持部件33向上脱出。
为了将盒式盘101容纳并保持在按照上述第四个实施例的外套盒100中,如在图4中箭头A所示,将盒式盘101通过外套盒100上的开口从前侧装入位于顶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之间的空间内。
当盒式盘101的前部到达外套盒100的后端时,朝向锁定件9的主盒体102侧面的前端推进锁定件9的固定表面47以使臂46向外侧壁件17偏移。此时,主盒体102相对的侧表面的前端紧靠在锁定凸台70的外周表面,以便于稍向锁定件9移动。当主盒体102的前面进入到基本上靠在外套盒100的内侧壁部分15上的预定位置时,锁定件9和锁定凸台70分别遇到切口109、110。锁定件9的臂46此刻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到其初始状态,而固定表面47被挤进切口109内,如在图52中所示。锁定件9将主盒体102推向对侧,以使锁定凸台70伸入到对侧切口110中。
由图52中箭头LC表示的固定表面47的顶点到锁定凸台70外表面顶点之间的距离应选择小于由图52中箭头W表示的主盒体102的宽度。所以,锁定件9的固定表面47和锁定凸台70进入切口109、110之后,通过夹住主盒体102的两个侧边而将其保持住,因而防止了在碰撞或振动情况下从外套盒100的开口处掉到外面。
此刻,阻止错误插入的突起29啮合在盒式盘101的盘型识别切口111中。
所以,在外套盒100内就位的盒式盘101被包含在顶板件1和底板件2之间并被其保护。为了从外套盒100中取出盒式盘101,通过切口5、6将露在外面的盒式盘后部相对于外套盒100向后拉。然后锁定件9的固定表面47被主盒体102侧表面的前部推进,以使臂46向外侧壁件17弯曲以释放对主盒体102的固定。此时,盒式盘101可以通过开口从外套盒100中取出。如果盒式盘101进一步向后移动,锁定件9恢复到其初始状态。向外拉盒式盘就可以将其从外套盒100中取出。
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盘的外套盒100可以在主盒件的两个内侧表面上带有一对作为固定凸台的锁定凸台71、71,从而代替锁定下同台70。这些凸台71、71是在外侧壁件17、18的后部面对面地形成的。它们是与外侧壁件和底板部分2a一体形成的。这些锁定凸台71、71基本上呈半圆柱形,且其平滑的端面平行于外侧壁件17、18,同时,其半圆形外表面从底板部分2a向上延伸,如在图57中所示。
本发明的外套盒100不设有提供后啮合肋16和后啮合槽的凸缘22,而是使内后壁件15的外侧表面和外后壁部件19的内周表面为平滑的,如在图53和54中所示。即,通过让顶板件1和底板件2的侧壁部分彼此啮合,使后壁部件15,19彼此紧靠在一起,且彼此还可以相对垂直移动。
就本实施例的外套盒100而论,侧壁件11、12、17、18在如图56中所示的除后部L2以外的一个区域L1上啮合在一起。即,就本盒式盘外套盒100而论,顶板件和底板件的后部在相互分开的方向上产生弹性偏移。后壁部件15、19还可以在除了图56中所示的两个侧边区域L3以外的中心区域L4处彼此啮合,在这种情况下,顶板件和底板件的两个侧边区域可以沿彼此分开的方向在后端部产生弹性偏移。
当盒式盘101装入外套盒100中,使盒式盘101的前端到达外套盒100的后端时,主盒体102底板部分的两个前侧边推动锁定凸台71、71的上表面以使底板部分2a向下偏移,即远离顶板部分1a。此时,侧槽7、8的后部比初始状态时增宽了,如在图59中由箭头C指出的。当主盒体102的前端进到基本上靠在外套盒100的内侧壁件15上的预定位置时,底板部2a遇到切口109、110。如在图60中所示,此时底板部分2a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到其初始状态,而锁定凸台71、71则与切口109、110啮合。
由图59中箭头LC所指的锁定凸台71、71端面之间的距离应选择小于由图52中箭头W所指的主盒体102的宽度。所以,通过让锁定凸台71、71进入切口109、110,通过夹持住主盒体102的两个侧边而将其保持住,且因此防止了在碰撞或振动情况下主盒体102通过外套盒100的开口从其中掉到外面。
在外套盒100中这样就位的盒式盘101被包含在板件1和2之间并受其保护。
为了从外套盒100中取出盒式盘101,通过切口5、6将露在外面的盒式盘的后部相对于外套盒100向后拉,则锁定件9的锁定凸台71、71被主盒体102侧表面的前部推进,使得底板部分2a的后部分在远离顶板部分1a的方向上产生偏移从而释放由锁定凸台71、71对主盒体102的固定。此时,可通过开口从外套盒100中取出盒式盘101。如果进一步向后移动盒式盘101的话,锁定件9将回到其初始状态。通过向外拉盒式盘101可将其从外套盒100中取出。
如果对于本外套盒100来说,在主盒件的两个侧边上形成一对锁定凸台的话,那么,这些锁定凸台基本上呈三角棱柱形,且其三角形端面平行于外侧壁17、18延伸,其上边缘由从远离底板部分2a向上突出的斜面所限定。
下面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盘外套盒的第五种改进。
在顶板件1内侧壁件11、12的后外侧表面中形成一对限定底孔的切口80、81。该切口80、81是作为从内侧壁件11、12的近侧到下端延伸的凹槽而形成的,即从顶板部分1a的下表面到内侧壁件11、12的下端附近延伸的凹槽而形成的,如在图61中所示。
在底板件2的外侧壁件17、18的后部分有一对切口82、83,用于确定与切口80、81对齐的一个底孔。该切口82、83是在从外侧壁件17、18的上端向近端的方向上形成的,如在图63中所示。
另一方面,在外侧壁件17、18外侧表面的上端形成的切口37、38和顶板部分1a的侧边附近的区域限定了侧槽7、8。即,外侧壁件17、18的上边在向内偏移一段等于切口37、38深度的距离的位置上紧靠在顶板部分1a的侧边上,如在图29中所示。这些侧槽7、8从外套盒100侧面的前边向后端延伸。
在这些侧槽7、8内插入用来盛放和支承多个外套盒100的未示出的支架的支承件。即,通过支承件,让支承件插入到侧槽7、8中使支架对上述外套盒100进行支承。
在这些侧槽7、8底部的后侧具有由外侧壁件17、18上的切口82、83所限定的底孔,该切口82、83与内侧壁件11、12上的切口80、81重合。
通过让支架的啮合部分在底孔中啮合,这些底孔起到了卡住外套盒100的作用。这些底孔所具有的深度足以允许啮合部件啮合在其中。由图63中箭头G所指的底孔的深度对应于切口80、81的深度与外侧壁件17、18厚度之和,如在图63中所示。该深度比外侧壁17、18的厚度或内侧壁件11、12的厚度要深。
下面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盘外套盒的第六种改进。在本改进中,侧槽7、8不局限于像在前面实施例中的由顶板部分1a和切口37、38所限定的那些槽7、8,而是可以由外侧壁部件17、18的上端面,内侧壁件11、12的外侧面以及顶板部分1a的端面附近区域所限定,在这种情形下,内侧壁部件11、12的下端紧靠在底板部分2a上,并在其外侧设有阶梯形支座85,如在图64中所示。外侧壁部件17、18没有切口37、38,但具有平的上端面。外侧壁部件17、18的上端部分靠在支座85的下表面上,同时其内侧表面靠在内侧壁部件11、12的外侧表面上。
如果由外侧壁部件17、18的上端面,内侧壁部件11、12的外侧面和顶板部分1a的端部近区域限定侧槽7、8的话,则内侧壁部件11、12可以不含支座85,如在图65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外侧部件17、18会靠紧并支承内侧壁部件11、12的外侧表面的下端部。
侧槽17、18还可以由在外侧壁部件17、18的上端,内侧壁部件11、12的外侧表面和顶板部分1a的端部附近区域上形成的切口37、38来限定,如在图66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内侧壁部件11、12的端部紧靠在底板部分2a上,且在其外侧设有阶梯形支座86。外侧壁部件17、18带有切口37、38。这些外侧壁部件17、18的上端靠在支座86的下表面上,即比切口37、38更向内偏移的部分靠在支座86的下表面上。此外,外侧壁部件的内侧表面靠紧并支承在内侧壁部分11、12的外侧表面上。
此外,由于构成侧槽7、8的切口没有如凸缘的向上突起部分,所以可以用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金属模进行模塑,即该金属模仅由一个上模501和一个下模502构成,且不设滑动芯部,如在图67中所示。
采用这种改进,由于内侧壁部件11、12的下端靠在底板部分2a上,外侧部件17、18的上端会靠在顶板部分1a上,并且外侧壁部件17、18靠在并支承在内侧壁部件11、12的外侧表面上,则可以获得较高的盒式盘外套盒的机械强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盒式盘的外套盒的封装方法,所述外套盒具有一个顶部、一个底部和侧边,所述外套盒还具有一个开口、一个在所述外套盒的开口处由所述顶部和底部形成的切口和一对在外套盒的侧壁上形成的凹槽,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片状件加盖在至少所述开口和所述切口上;在环绕所述外套盒上贴上可热缩薄膜,使得在偏离外套盒侧边上的凹槽的位置上形成重叠部分;及加热环绕所述外套盒的所述可热缩薄膜并将所述薄膜的端部熔合。
全文摘要
一种盒式盘的外套盒的封装方法,该外套盒具有一个顶部、一个底部和侧边,该外套盒还具有一个开口、一个在该外套盒的开口处由该顶部和底部形成的切口和一对在外套盒的侧壁上形成的凹槽,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片状件加盖在至少该开口和该切口上;在环绕该外套盒上贴上可热缩薄膜,使得在偏离外套盒侧边上的凹槽的位置上形成重叠部分;及加热环绕该外套盒的该可热缩薄膜并将该薄膜的端部熔合。
文档编号G11B33/04GK1219735SQ98109270
公开日1999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1998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1992年3月31日
发明者船渡孝次, 深谷正荣, 高桥贤二, 本间博幸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