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触头型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8002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触头型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触头型断路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其中在电路接通时,接地的中性极触头彼此接通早于其它极触头,断开时则迟于其它极触头,因此,提高了断路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背景技术
通常,断路器安装在电负荷和电源之间,以便在电回路(例如工业配电回路)中产生故障电流(例如短路、接地故障或过电流)时保护电负荷,例如电动机、电气或电子装置。
工业断路器通常用于向负荷进行三相交流(AC)供电或将负荷断电,为此对应每相安装3个固定触头和3个动触头,以便开关切换电源和负荷回路。这种断路器被称为三相断路器或三极断路器。
另外,如果断路器还包括用于将电源和负荷回路接地的一个固定触头和一个动触头,则将其称为四极断路器,并用于回路接地的触头称为中性极触头。
双触头型断路器每相包括2个动触头和2个固定触头,其中当回路开关切换时产生的电孤由具有高断路容量的2个触头分担。
下面参照图1介绍现有技术的双触头型断路器。
图1是现有技术的双触头型断路器的横断面图。
如图1中所示,该双触头型断路器包括第一固定触头元件(fixedcondactor)104,其包括3个与三相AC电源连接的固定触头元件以及1个接地的固定触头元件;4个与负荷连接的第二固定触头元件102;4个动触头元件106,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固定触头元件10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102之间,并可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10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102相连接,或可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10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102分离;支承架116,由断路器的主体113可旋转地支承,并用于支承4个动触头元件106以便同时旋转;连杆机构108,与支承架116相连接并用于旋转驱动支承架116;脱扣操动机构110,用于当检测到过电流时驱动连杆机构108以断开该回路;开关手柄112,用于手动切换断路器以接通(ON)回路或断开(OFF)回路;灭弧单元114,安装在第一固定触头元件10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102以及动触头元件106中的触头附近,用于当第一固定触头元件10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102以及动触头元件106彼此接通或彼此断开时,将产生的电弧熄灭。
通过一个销钉(未示出)将4个动触头元件106和支承架116相连接,并由支承架116支承。
4个动触头元件106的连接和支承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相同,因此可以参照图5,该图表示4个动触头元件和支承架结构的底视图。
参照图5,按标号36标示的部分对应于支承架116,按标号38和50标示的部分对应于动触头元件106。
每个动触头元件106包括一个构成动触头元件106本体的支臂,以及附着到该支臂两个端部的一对触头。
动触头元件106的详细结构与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相同,因此可参照图6。
参照图6,按标号36标示的部分对应于支臂,按标号40和42标示的部分对应于一对触头。
当由连杆机构108旋转支承架116时,4个动触头元件106由于它们由一个公用的支承架116支承也同时旋转,并且第一固定触头元件10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102接通或分离。
在4个动触头元件106中的3个动触头元件(指在图5中左侧的3个动触头元件)起到切换在三相AC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的作用,其余的一个是用于接地的中性极触头元件。
脱扣机构110包括脱扣单元122,用于检测过电流和当在负荷回路中由于漏电和短路产生过电流时产生驱动力;钉形件124,由于脱扣单元122产生的驱动力而旋转;以及卡爪座126,用于按照钉形件124的旋转来动作连杆机构108。
脱扣单元122通常可以包括发热线圈,在发生过电流时发热;以及双金属片,由于发热线圈而弯曲并用于产生驱动力。另外,脱扣单元可以由一线圈和一操动机构构成,该线圈用于在发生过电流时产生拉力,该操动机构用于由于该线圈作用产生驱动力。
连杆机构108包括卡爪130,由卡爪座126锁定或释开;上连杆132,由一销钉连接在卡爪130的中心部分,并且当卡爪130由锁定状态释开并逆时针旋转(如图1中所示)时,与卡爪130一起逆时针旋转;下连杆134,其上端部利用一销钉136与上连杆132相连接,其下端部与支承架116相连接,由于上连杆132的逆时针旋转而顺时针旋转,用于顺时针旋转支承架116;弹簧138,其下端部与销钉136相连接,其上端部与一和手柄14相连接的支承件相连接,用于提供弹性能,以便当释开卡爪130时旋转上连杆132和下连杆134。
下面将解释按照上述结构的现有技术的断路器的操作。
当产生过电流时,脱扣单元122检测过电流,并提供用于脱扣操作的驱动力,按照该驱动力钉形件124旋转。
然后,卡爪座126随着钉形件124的旋转而旋转,使得由卡爪130锁定的卡爪座126释开。
相应地,随着弹簧138由拉伸状态进行收缩和将销钉136向上拉,上连杆132逆时针旋转,下连杆134顺时针旋转。这时,利用销钉与上连杆132相连接的卡爪130也逆时针旋转。
当下连杆134顺时针旋转时,利用销钉与下连杆134相连接的支承架116也顺时针旋转。
随着支承架116的逆时针旋转,由支承架116共同支承的4个动触头元件106同时顺时针旋转,并因此每个动触头元件106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104及第二固定触头元件102分离。因此断开电源和负荷之间的电路。
在负荷回路中产生过电流的原因消除之后,为了将断路器返回ON位置,当用户将手柄112移动到ON位置时,将弹簧138拉紧以向下推动销钉136,使得上连杆132顺时针旋转,下连杆134逆时针旋转。
然后,支承架116逆时针旋转,由支承架116支承的4个动触头元件106逆时针旋转,同时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104及第二固定触头元件102接通。相应地,将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闭合。
同时,在接通回路时,中性极触头即中性极动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的接通,早于其它极触头(其它极动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的接通;在断开回路时,中性极触头断开则迟于其它极触头的断开。
其原因是因为需要接地,所以在切换回路时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电流消耗,或者在负荷回路中或在电源回路中可能产生的漏电流消耗,为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通过将路径接地,在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接通之前接地,以及为了更加谨慎安全,在断开回路之后持续预定时间。
然而,在常规的双触头型断路器中,由于接地的中性极动触头元件和固定触头元件,具有与其它极动触头元件和固定触头元件相同的结构,当接地的中性极动触头元件与固定触头元件接通和断开时的时间点,与其它极动触头元件与固定触头元件接通和断开时的时间点相同,产生的问题是不能保证人身和电负荷单元的安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其中当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接通时,中性极触头的接触早于其它极触头的接触,与其它极触头的断开相比较,中性极触头的断开在延迟一预定时间之后,因此提高了安全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它优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本说明书中所体现的和广泛介绍的,提供一种双触头型断路器,包括3个第一固定触头元件,分别具有一触头并与三相AC电源相连接;1个第二固定触头元件,其具有一触头并接地;3个第三固定触头元件,分别具有一触头并与电负荷相连接,以向负荷提供三相AC电源;3个第一动触头元件,分别具有一对触头,并可移动到一位置,在该位置一对触头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接通,或者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断开,以便向负荷提供三相AC电源,或者断开三相AC电源和负荷之间的供电回路;1个第二动触头元件,其具有一触头,其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的触头接通或断开,并可移动到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的触头接通的位置,或可移动到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的触头分离的位置,其中第二动触头元件旋转,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的触头接通或分离的移动角度,小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旋转,和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接通或分离的移动角度;以及支承架,用于支承需同时驱动的第一和第二动触头元件。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介绍,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各个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所包含的附图组合到本说明书中并构成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这些附图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连同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其中图1是按照现有技术的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的断面图;图2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的断面图;图3表示按照本实用新型,当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与一回路接通时,第一动触头元件和连杆机构操作状态侧视图;图4表示按照本实用新型,当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与一回路断开时,第一动触头元件和连杆机构操作状态侧视图;图5表示按照本实用新型,在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中的4个动触头元件和支承架之间的连接和支承关系的底视图;图6是沿图5中的断面线II-II所取的的断面图,表示按照本实用新型,当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中的第一动触头元件和固定触头元件接通和断开时的移动角度;图7表示当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处于ON(接通)时,接地中性极触头和连杆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表示当双触头型断路器处于断开时,接地中性极触头和连杆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沿图5中的断面线III-III所取的的断面图,表示按照本实用新型,当双触头型断路器中的接地中性极动触头元件和固定触头元件接通和断开时的移动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附图表示其中的一些实例。
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几个实施例,下面将介绍更为优选的实施例。
图2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的断面图。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包括3个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分别具有一触头4′a并与三相AC电源相连接;1个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分别具有一触头4a并接地;3个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分别具有一触头2a并与负荷相连接,以向负荷提供三相AC电源;3个第一动触头元件38,分别具有一对触头40和42,并可移动到一其中一对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接通,或者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断开的位置,以便向负荷提供三相AC电源,或者断开三相AC电源和负荷之间的供电回路;1个第二动触头元件50,分别具有一触头54,其与第二动触头元件4的触头4a接通或断开,并可移动到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的触头4a接通的位置,或可移动到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的触头4a断开的位置,其中第二动触头元件50旋转以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的触头4a接通或分离的移动角度,小于第一动触头元件38旋转,以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接通或断开的移动角度;以及支承架36,用于支承需同时驱动的第一动触头元件38和第二动触头元件50。
图2是表示接地中性极触头的断面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结构,其中由于该断路器所取断面主要为表示接地中性极触头,所以未表示其它三相AC电极触头。
因此,虽然在图中未表示固定触头元件4′和其触头4a′、第一动触头元件38和其触头40和42以及固定触头元件2和其触头2a,但它们可以参照图6。
下面介绍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征结构。
作为与在图1中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的元件,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还包括连杆机构10,与支承架36相连接并用于驱动支承架36旋转;脱扣操动机构12,用于驱动连杆机构10,以便当检测到过电流时断开一回路;开关手柄14,用于手动切换所述断路器,使回路处于接通(ON)或断开(OFF)位置;灭弧单元16,安装位置靠近触头,并用于当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和2与动触头元件38彼此接通或断开时熄灭产生的电弧。
4个动触头元件,即3个第一动触头元件38和第二动触头元件50,利用销钉(未示出)与支承架36相连接,并由支承架36支承。
支承架36由断路器主体13转动地支承。
4个动触头元件38和50与支承架36的连接和支承结构可以参照图5,图5表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4个动触头元件和支承架之间的结构的底视图。
3个第一动触头元件(图5中左侧3个动触头元件38)执行负荷和三相AC电源之间的切换功能,其余一个第二固定触头元件(图5中最右侧1个动触头元件50)是具有接地功能的中性极触头元件。
如图2中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与现有技术不同点在于,其不通过固定触头元件与负荷相连接。
相反,作为一个用于将第二动触头元件50接通到负荷的连接装置,引线56与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朝向负荷的端部相连接,并装有端接板58和螺钉件(未用标号标示)作为连接端,以便将引线56与负荷相连接。
例如利用焊接的方法将端接板58与引线56相连接,该螺钉件穿过端接板58中安装。
通过螺钉件将接地引线和负荷相连接,实现连接装置和负荷之间的连接。
通过扭绞多根软铜线或通过叠装多个软薄铜片提供引线56,使得不干扰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旋转。
第二动触头元件50移动到一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接通或断开的位置时的移动角度,小于第一动触头元件38移动到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的触头2a接通或断开位置时的移动角度,下面参照有关附图进行详细的介绍。
脱扣操动机构12包括脱扣单元18,用于检测过电流和负荷回路中由于漏电流或短路引起的过电流产生驱动力;钉形件19,通过脱扣单元的驱动力而旋转;以及卡爪座20,用于根据钉形件19的旋转而驱动连杆机构10。
脱扣单元18通常可以包括发热线圈,在发生过电流时发热;以及一双金属片,由于发热线圈而弯曲并用于产生驱动力。另外,脱扣单元可以由一线圈和一操动机构构成,该线圈用于在发生过电流时产生拉力,操动机构由于线圈受拉而产生驱动力。
连杆机构10包括卡爪24,由卡爪座20锁定或释开;上连杆26,由一销钉连接在卡爪24的中心部分,并且当卡爪24由锁定状态释开并逆时针旋转(如图2中所示)时,与卡爪24一起逆时针旋转;下连杆28,其上端部利用一销钉30与上连杆26相连接,其下端部与支承架36相连接,由于上连杆26的逆时针旋转而顺时针旋转,以便顺时针旋转支承架36;弹簧34,其下端部与销钉130相连接,其上端部与一和手柄14相连接的支承件相连接,用于提供弹性能,以便当释开卡爪24时旋转上连杆26和下连杆28。
灭弧单元16通常通过叠装多个U形灭弧片构成。
图3表示按照本实用新型,当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与一回路接通时,第一动触头元件和连杆机构操作状态侧视图。
如图3中所示,作为第一动触头元件38,提供用于三相AC电极的3个动触头元件,对应于三相AC中的每一相;触头40和42沿纵向附着到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两端部,面向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
3个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纵向中心部分,利用销钉(未示出)与支承架36相连接,因此由支承架36支承第一动触头元件38。
下连杆28的下端部利用销钉(未用标号标示)与支承架36相连接,其上端部利用销钉30与上连杆26相连接。
上连杆26的上部利用销钉(未示出)与卡爪24的纵向中心部分相连接。
弹簧34的上端部与一和手柄14的连接件(未用标号标示)相连接,弹簧34的下端部与销钉30相连接。作为弹簧34,最好使用一螺旋弹簧,当其受拉时存储弹性能。
参照图3,当用户将手柄14置于ON(接通)位置时,弹簧34受拉,在这种状态下,来自弹簧34的作用力通过销钉30顺时针方向施加到上连杆26,来自弹簧34的作用力通过销钉30逆时针方向施加到下连杆28。这时,卡爪座20锁定卡爪24,如图2中所示。
相应地,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触头40和42维持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及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相接通的状态。
图4表示当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断开时,第一动触头元件和连杆机构操作状态侧视图。
如图4中所示,第一动触头元件和连杆机构的结构,与参照图2和图3中所介绍的相同,因此,不再对其描述,而对断路器断开时的第一动触头元件和连杆机构的操作进行介绍。
与现有技术相类似,当在负荷回路中由于漏电和短路产生过电流时,脱扣单元18检测过电流和提供对于钉形件19的驱动力。
然后,由于脱扣单元18的驱动力使钉形件19旋转,由于其旋转卡爪座20也旋转,使卡爪24从锁定状态释开。
然后,拉伸的弹簧34收缩向上拉动销钉30,因此,上连杆26和卡爪24逆时针旋转(从图上看)。
相应地,下连杆28围绕销钉30中心顺时针旋转,利用销钉与下连杆28相连接的支承架36也顺时针旋转,因而,由支承架36支承的第一动触头元件38旋转角度θ,使得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及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断开,这样将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断开。
图5表示按照本实用新型,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中的4个动触头元件和支承架之间的连接和支承关系的底视图。
如图5中所示,支承架36共同支承4个动触头元件,支承架36包括支承部分,用于支承多个动触头元件和用于连接该支承部分的轴部分。支承架36是通过模压合成树脂材料整体制造的。
在图5中,在左侧提供3个第一动触头元件38,作为用于三相AC电的3个动触头元件,在最右侧提供第二动触头元件50,作为接地中性极动触头元件。
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及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相接通或断开的触头40和42,附着到每个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纵向两端部。
虽然触头52附加到面向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的端部。附加到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另一端部的触头52实际上是无用的,因而可以不必附加。
其原因是,如参照图2所介绍的,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另一端部经常通过引线56与端接板58和螺钉形件相连接,并且没有对应于触头54的固定触头。
第二动触头元件50移动到一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的触头4a接通或断开位置的移动角度,小于第一动触头元件38移动到一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接通或断开的位置的移动角度,下面参照图6和9介绍这一结构特征。
首先,如图6中所示,用于三相AC电极的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纵向中心,插入安装的第一铰接销钉44穿过其中心部分(见支承架36支承部分的断面图),因此由支承架36支承。
弹簧46插入在支承架36和第一动触头元件38之间,以便当第一动触头元件38的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接通时,施加维持接通的力。
更详细地说,弹簧46的中心部分绕在第一铰接销钉44上,弹簧46的一个端部与在支承架36侧突出的突起48相衔接,其另一个端部与动触头元件38的一个上表面相衔接。
相应地,当支承架36逆时针旋转,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接通时,一弹性力施加到第一动触头元件38,弹性力方向使它们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接通,即逆时针方向。
在这方面,如参照图2到4所介绍的弹簧46的弹性力小于弹簧32的弹性力。
当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由于产生过电流而断开时,第一动触头元件38顺时针旋转角度与移动角度即旋转角度α相同,使得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按照角度α彼此断开。
相反,当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接通时,第一动触头元件38逆时针旋转角度与移动角度即旋转角度α相同,使得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相互接通。
同时,如图9中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用于接地中性极的第二固定触头元件50的纵向中心插入第二铰接销钉62,铰接销钉62安装穿过其下部从中心部分起达一预定距离,(见支承架36支承部分的断面图)。
弹簧60插入支承架36和第二动触头元件50之间,以便当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触头54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接通时,施加维持接通的力。
更详细地说,弹簧60的中心部分绕在第二铰接销钉62上,弹簧46的一个端部与在支承架36侧突出的突起64相衔接,其另一个端部与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一个上表面相衔接。
相应地,当支承架36逆时针旋转和触头54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接通时,一弹性力施加到第二动触头元件50,弹性力方向使它们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接通,即逆时针方向。
在这一方面,弹簧60的弹性力小于如参照图2到4所介绍的弹簧32的弹性力。
当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由于产生过电流而断开时,第二动触头元件50顺时针旋转角度与移动角度即旋转角度β相同,使得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的触头5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按照角度β彼此断开。
这时,鉴于作为基准的支承架36,与第一动触头元件38相比,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安装更接近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和4。因此当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断开时,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的触头5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断开的时间点,迟于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断开的时间点。
相反,当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接通时,第二动触头元件50逆时针旋转角度与移动角度即旋转角度β相同,使得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的触头5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彼此断开。
这时,当支承架36作为基准时,与第一动触头元件38相比,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安装更接近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和4,即,换句话说,如图6和9中所示,旋转角度β小于旋转角度α,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的触头5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接通的时间点,早于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2中的触头2a接通的时间点。
按照安装中性极的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方法,其中与第一动触头元件38相比,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安装更接近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和4,第二动触头元件40中的纵向中心可以插入第二铰接销钉62并由其支承,销钉62的安装穿过其下部从支承架36支承部分的断面中心位置起达一预定距离。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插入由支承架36支承第二动触头元件50的铰接销钉,穿过支承架36的中心部分,而与第一动触头元件38安装角度不同,第二动触头元件50可以安装在铰接销钉上,与第一动触头元件38相比更接近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和4。
图7表示当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处于ON(接通)时,接地中性极触头和连杆单元的状态侧视图;如图7中所示,作为用于接地的动触头元件,提供一个第二动触头元件50,触头54附着到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纵向上的一个端部,面向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
引线56的一个端部与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纵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接。
如上所述,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的另一个端部是无用的,因此可以去掉。
引线56的另一个端部与端接板58相连接。
第二动触头元件50纵向上的中心部分利用一销钉(未示出)与支承架36相连接,使得由支承架36支承第二动触头元件50。
下连杆28的下端部利用一销钉(未用标号标示)与支承架38相连接,上端部利用一销钉30与上连杆26相连接。
上连杆26的上端部利用一销钉(未示出)与卡爪24纵向上的中心部分相连接。
弹簧34与一和手柄14的连接件(未用标号标示)相连接,弹簧34的下端部与销钉30相连接。
作为弹簧34,最好使用一螺旋弹簧,当其受拉伸时存储弹性能。
如图7中所示,当用户将手柄14置于ON(接通)位置时,弹簧34处于受拉状态,因此由于弹簧34通过销钉30,分别将上连杆26顺时针推动,将下连杆28逆时针推动。
这时,由于卡爪座20使卡爪24处于被锁定状态,如图2所示。
相应地,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的触头54维持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的接通状态,并将负荷和接地回路接通。
图8表示当双触头型断路器处于断开时,接地中性极触头和连杆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8所示,第二动触头元件和连杆机构的结构与参照图2和图7所介绍的相同,因此,不再对其介绍,而对当断路器断开时的第一动触头元件和连杆机构的操作进行介绍。
下面对当回路断开时的第二动触头元件和连杆机构的操作进行介绍。
与现有技术中相似,当在负荷回路中由于漏电和短路产生过电流时,脱扣单元18检测过电流和对钉形件19提供驱动力。
通过脱扣单元18的驱动力使钉形件19旋转,卡爪座20随着钉形件19的旋转也旋转,并使得卡爪24由被锁定的状态释开。
然后,已拉伸的弹簧34收缩将销钉向上拉,相应地,上连杆26和卡爪24逆时针旋转(从图面上看)。
相应地,下连杆28围绕销钉30中心顺时针旋转,利用销钉与下连杆28相连接的支承架36也顺时针旋转,并且由支承架36支承的第二动触头元件50也顺时针旋转,使得触头54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分离,将负荷回路和地之间的回路连接断开。
下面参照图2到9解释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如上所述的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的总体操作。
当在负荷回路中由于漏电和短路产生过电流时,脱扣单元18检测过电流和对钉形件19提供驱动力。
然后,由脱扣单元18的驱动力使钉形件19旋转,卡爪座20随着钉形件19的旋转也旋转,并使得卡爪24由被锁定的状态释开。
然后,已拉伸的弹簧34收缩,将销钉30向上拉,相应地,上连杆26和卡爪24逆时针旋转(从图面上看)。
相应地,下连杆28围绕销钉30中心顺时针旋转,利用销钉与下连杆28相连接的支承架36也顺时针旋转。
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断开,第二动触头元件40中触头54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延迟断开,该延迟时间对应于角度α和β之间的差,因此实现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的断开。
在负荷回路中产生过电流的原因消除之后,为了将断路器返回ON状态,当用户将手柄14移动到ON位置时,将弹簧34拉紧,上连杆26通过销钉30受到来自弹簧34的顺时针推力,下连杆通过销钉30受到来自弹簧34的逆时针推力,转为图3和7中所示的状态。
这时,通过卡爪座20将卡爪24锁定,如图2中所示。
这时,第二动触头元件50中的触头54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较早接通,较早时间对应于角度α和β之间的差,以便接通接地回路来保证安全,然后,第一动触头元件38中的触头40和42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4′中的触头4a′接通,使得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回路接通。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具有如下优点。
当回路断开时,由于三相AC电极的动触头与固定触头断开,在延迟一预定时间之后,接地中性极触头与接地固定触头断开。同时当该回路接通时,在三相AC电极的动触头与固定触头接通之前,接地中性极动触头较早地与用于接地的固定触头接通。因此可以提高断路器的安全和可靠性。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按几种形式体现,应理解,上述实施例并不由上述说明书中的细节所局限,除非另外规定,而应按照所提出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构思和范围广义构成,因此,落入权利要求书内的所有变化和改进或者等同物,均由提出的权利要求书所包含。
权利要求1.一种双触头型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该断路器包括3个第一固定触头元件,分别具有一触头并与三相AC电源相连接;1个第二固定触头元件,其具有一触头并接地;3个第三固定触头元件,分别具有一触头并与电负荷相连接,以向负荷提供三相AC电源;3个第一动触头元件,分别具有一对触头,并可移动到一位置,在该位置一对触头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接通,或者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断开,以便向负荷提供三相AC电源,或者断开三相AC电源和负荷之间的供电回路;1个第二动触头元件,其具有一触头,该触头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的触头接通或断开,并可移动到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的触头接通的位置,或可移动到与第二固定触头元件的触头分离的位置,其中第二动触头元件旋转,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的触头接通或分离的移动角度,小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旋转,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接通或分离的移动角度;以及支承架,支承同时驱动的第一和第二动触头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将第二动触头元件连接到负荷的连接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引线和将引线连接到负荷的连接端。
专利摘要一种双触头型四极断路器,包括3个第一固定触头元件,分别具有一触头并与三相AC电源相连接;1个第二固定触头元件,具有一触头并接地;3个第三固定触头元件,分别具有一触头并与负荷相连接,以向负荷提供三相AC电源;3个第一动触头元件,分别具有一对触头,并可移动到一位置,在该位置一对触头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接通,或者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断开;1个第二动触头元件,其具有一触头,与第二动触头元件的触头接通或断开,其中第二动触头元件旋转以和第二固定触头元件的触头接通或分离的移动角度,小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与第一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和第三固定触头元件中的触头接通或断开的移动角度;以及支承架。
文档编号H01H71/08GK2553506SQ0223076
公开日2003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13日
发明者金起永 申请人:Lg产电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