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8544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源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分离设置的端子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中,其具有内、外两层端子并分别充当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电源连接器就是通过端子的正负极来为电子元件提供工作电压。有关这种电源连接器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49135号、美国专利公告第4,702,707号、第5,376,012号、第6,319,075号、第6,190,215号等案及网址http//www.j acks.com.tw/dir5.htm,该网页中揭示了几种业界常规的电源连接器。上述第6,190,215号美国专利揭示了一种可与具有不同长度端子的公连接器相对接的电源连接器,其端子是由金属板体冲压再经折弯、切断等步骤而成型,其包括成圆筒状排布的若干对接部及与对接部一体相连的焊接尾部,在端子的对接部上设有突起以防止对接端子沿轴线方向的窜动,在端子的安装部上设有横向突出部来防止端子绕轴线旋转。然而上述专利所揭示的电源连接器端子具有如下缺点一体冲制出对接部及焊接尾部所需模具结构复杂,模具设计及制造难度大,成本高;折弯及切断步骤难度大,不良率高;装配过程复杂,整体制造成本高昂。
所以,需要对上述电源连接器的端子结构进行改良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端子结构简单,模具设计及制造容易,模具开发成本低,成型过程简单,装配容易,节省制造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组,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的收容腔以及用以收容导电端子组中对应端子的若干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组包括若干对接端子及用以连接所述对接端子与上述印刷电路板的转接端子,其中上述对接端子组设于位于上述收容腔周侧的绝缘本体内,每一对接端子具有突伸至所述收容腔内并可与对接电源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相接触的对接部,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对应收容槽内的固持部,上述转接端子包括有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的脚部、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对应收容槽内的固持部及可与所述对接端子相接触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对接端子中至少一个对接端子的固持部相抵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分离设置成对接端子与转接端子两部分,分别成型然后再组装,每部分端子结构简单,模具设计及制造容易,模具开发成本低,冲压、折弯、切断过程简单,装配容易,节省制造成本。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前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后视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1沿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第一对接端子与第一转接端子配合的前视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第一对接端子与第一转接端子配合的后视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第二对接端子与第二转接端子配合的前视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第二对接端子与第二转接端子配合的后视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底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包括有绝缘本体2、用于传输电力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200、300、信号端子9及遮蔽壳体1。
上述绝缘本体2包括有略呈正方体构形并于中央形成有收容腔3的第一本体21及自绝缘本体2的后部延伸入上述收容腔3中的圆柱状第二本体22。在第二本体22纵长轴线位置处形成有一直径较小的收容孔4。第一本体21的顶面前端具有一凸台(未标号),并在该凸台中部向后延伸有一凸块211。在绝缘本体2的后端面的对角线上对称分布有四个第一收容槽25,距顶面、底面及两侧面一定距离处对称分布有四个第二收容槽24,上述第一收容槽25所构成的圆周位于上述第二收容槽24所构成的圆周外围,其中两个第二收容槽24分别位于绝缘本体2后端面的上、下部,另外两个第二收容槽24位于后端面的左、右两侧。位于上方的第二收容槽24上方设有一第三收容槽23,其与该第二收容槽24对齐。邻近位于左、右侧的第二收容槽24外侧分别设置有一对凹槽27。于绝缘本体2中央开设有一条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形成且与收容孔4相通的狭槽26。
请配合参阅图5、6、7、8,第一导电端子组200包括有对称分布的四个第一对接端子6及一个第一转接端子7,第二导电端子组300包括有对称分布的四个第二对接端子5及一个第二转接端子8。其中每一第一对接端子6具有固持部61及自固持部61前端先向内倾斜延伸再向外弯折延伸而形成的对接部63,第二对接端子5具有固持部51及自固持部51前端先向外倾斜延伸再向内弯折延伸而形成的对接部53。其中固持部51、61两侧边缘形成有若干倒刺510、610。
上述第一转接端子7具有固持部71及自固持部71后部两侧缘向外并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抵接部72。其中固持部71左、右两侧缘前部形成有若干倒刺710,每一抵接部72后部自前向后并向上偏折而形成有抵接片720,固持部71前后两侧缘分别向下延伸形成脚部73,于该脚部73中央设有可容纳焊锡的短凹槽731。
上述第二转接端子8呈“n”形,其具有位于上方的横梁81及自该横梁81两端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板状腿部82。自上述横梁81的中部向前凸伸有上固持部811,自每一腿部82的内、外两侧缘分别向前延伸形成有一位于内侧的内抵接部83及位于外侧的外固持部84,其中内抵接部83的上方中部自前向后并向外偏折而形成有抵接片830,在每一外固持部84的上、下边缘均设有倒刺841。在腿部82中央设有可容纳焊锡的长凹槽821,该长凹槽821延伸超越腿部82而形成脚部85。
上述信号端子9具有音叉状的对接端91及自对接端91末端竖直向下形成的尾部93,其中对接端91上、下侧缘的中后部设有若干倒刺92,尾部93具有于其中部形成的支撑部931及位于支撑部931下方的焊接部932。
上述遮蔽壳体1呈“n”形,其具有顶壁及与顶壁相连的左、右侧壁(均未标号)。其中壳体1顶壁的前端中央形成有一个缺口13,自壳体1左、右侧壁的下端中央向内并向上弯折形成有一对锁扣部12,左、右侧壁的前、后部分别向下一体延伸形成有脚部11,每一脚部11中央形成有可容纳焊锡的凹槽(未标号)。
组装时,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对接端子6充当电源的负极并收容于绝缘本体2的第一本体21的四个角落。上述第二对接端子5充当电源的正极,收容于绝缘本体2的第二本体22中并位于第二本体22的外周,其中两根第二对接端子5的分别位于第二本体22的上、下两侧,另外两根分别位于第二本体22的左、右两侧。上述第二、第一对接端子5、6的固持部51、61分别组入绝缘本体2后端的第二收容槽24及第一收容槽25中,并通过固持部51、61侧缘的倒刺510、610与上述第二、第一收容槽24、25干涉配合来将第二、第一对接端子5、6固持在绝缘本体2中。第二、第一对接端子5、6的对接部53、63部分突露于收容腔3中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相对接。信号端子9收容于第二本体22的收容孔4中,并通过位于对接端91上的倒刺92与收容孔4干涉来将信号端子9固持在第二本体22中,尾部93收容于绝缘本体2后端的狭槽26中,其支撑部931支撑于印刷电路板上(未图示),焊接部932则用来安装信号端子9至印刷电路板上。遮蔽壳体1遮覆在绝缘本体2外周,其缺口13与绝缘本体2的凸块211相配合,其一对锁扣部12扣入绝缘本体2底部的凹陷部28中以使绝缘本体2与遮蔽壳体1能够紧密结合(请参阅图9),其脚部11用来焊接至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阅图3、图5及图6,其清楚揭示了第一转接端子7是如何与第一对接端子6电性连接的。第一转接端子7自位于绝缘本体2底部并与位于下部的两个第一收容槽25一体相连的狭缝中组入绝缘本体2中,固持部71通过倒刺710与狭缝干涉配合,抵接部72固持组入第一收容槽25中并通过抵接片720与位于下方的第一对接端子6的相应固持部61相抵接以达成电性连接。第一转接端子7的脚部73用来焊接至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阅图3、图7及图8,其揭示第二转接端子8是如何与第二对接端子5电性连接的。第二转接端子8自绝缘本体2后方组入后,其上固持部811组入上述第三收容槽23中并与之紧密干涉,上述一对内抵接部83分别固持组入绝缘本体2后部左、右两侧的第二收容槽24中,外固持部84分别组入绝缘本体2后部的一对凹槽27中并通过倒刺841与凹槽27相干涉。内抵接部83的抵接片830与同样组入左、右侧的第二收容槽24的第二对接端子5的相应固持部51相抵接以达成电性连接。第二转接端子8的脚部85用来焊接至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
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200、300分别包含有四个充当电源负极的第一对接端子6和四个充当电源正极的第二对接端子5,而第一、第二转接端子7、8分别具有一对抵接片720、820来与第一、第二对接端子6、5的固持部61、51电性连接,这样只有两个第一、第二对接端子6、5是用来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电性对接的,另外两个则不提供电性通路,仅提供机械支撑作用,使对接连接器在圆周方向上受力均匀;此外,由于第一、第二转接端子7、8与第一、第二对接端子6、5分别成型制造,使得每一端子结构简单,模具设计及制造简单,大大降低了模具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其它实施方式上述第一导电端子组6与第二导电端子组5中仅有一组(当然,可以是任意一组)采用分离设置对接端子和转接端子的方式,而另一组采用一体设置对接端子和转接端子的方式。
权利要求1.一种电源连接器,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以与对接电源连接器相对接来传输电力,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组,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的收容腔以及用以收容导电端子组中对应端子的若干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组包括若干对接端子,这些对接端子组设于位于上述收容腔周侧的绝缘本体内,每一对接端子具有突伸至所述收容腔内并可与对接电源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相接触的对接部,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对应收容槽内的固持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端子组还包括用以连接所述对接端子与上述印刷电路板的转接端子,所述转接端子包括有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的脚部、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对应收容槽内的固持部及可与所述对接端子相接触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对接端子中至少一个对接端子的固持部相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是位于外层的第一本体,绝缘本体还包括自第一本体后部延伸入收容腔中并与第一本体同轴线的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外周设有若干收容槽并沿纵长轴线方向设有收容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组是具有若干第一对接端子和第一转接端子的第一导电端子组,电源连接器还包括有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具有组设在上述第二本体外周的收容槽中的若干第二对接端子和用以连接所述第二对接端子与上述印刷电路板的第二转接端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绝缘本体的后端面的对角线上对称分布有四个第一收容槽,距绝缘本体顶面、底面及两侧面一定距离处对称分布有四个第二收容槽,上述第一收容槽所构成的圆周位于上述第二收容槽所构成的圆周外围,其中两个第二收容槽分别位于绝缘本体后端面的上、下部,另外两个第二收容槽分别位于后端面的左、右两侧,位于上方的第二收容槽上方设有一第三收容槽,其与该第二收容槽对齐,邻近位于左、右侧的第二收容槽外侧分别设置有一对凹槽,于绝缘本体中央开设有一条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形成且与上述收容孔相通的狭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源连接器还包括有一信号端子,其具有收容在上述第二本体的收容孔中的对接端及自对接端末端竖直向下形成并收容于上述狭槽中的尾部,所述尾部具有于其中部形成的可支撑于印刷电路板上的支撑部及用来安装至上述印刷电路板上的焊接部,在所述对接端后部的上、下侧缘还设有若干倒刺与收容孔相干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源连接器还包括有遮覆在绝缘本体外周的遮蔽壳体,其具有一对可与绝缘本体底部相扣合的锁扣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分别自绝缘本体后部的第一收容槽组入第一本体内周的四根第一对接端子,其中位于下方的两根第一对接端子与上述对接电源连接器电性对接,位于上方的另外两根对接端子不提供电性通路,而仅在圆周方向上机械支撑对接电源连接器,每一第一导电端子具有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前端先向内倾斜延伸再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对接部,其中固持部设有倒刺与第一收容槽干涉配合。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具有四根第二对接端子,其中位于左、右侧的两根第二对接端子与上述对接电源连接器电性对接,位于上、下部的另外两根对接端子不提供电性通路,而仅在圆周方向上机械支撑对接电源连接器,每一第二对接端子具有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前端先向外倾斜延伸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的对接部,其中固持部设有倒刺与第二收容槽干涉配合。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端子具有固持部及自固持部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抵接部,其中每一抵接部设有一抵接片来与上述第一对接端子的相应固持部抵接,该第一转接端子的固持部左、右侧缘前部设有若干倒刺与绝缘本体相干涉用以将第二转接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端子具有横梁及自该横梁向下延伸形成并用来安装至印刷电路板的一对脚部,自横梁中部延伸形成有一上固持部并与上述第三收容槽干涉配合,自每一腿部两侧各延伸形成有一个具有抵接片的内抵接部及一个外固持部,其中内抵接部固持组入上述第二收容槽中并通过抵接片与上述第二对接端子的相应固持部抵接,外固持部组入上述邻近第二收容槽的凹槽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组,其中绝缘本体内形成有用以收容对接电源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的收容腔以及用以收容导电端子组中对应端子的若干收容槽。导电端子组包括若干对接端子及用以连接所述对接端子与印刷电路板的转接端子,其中对接端子组设于位于上述收容腔周侧的绝缘本体内,每一对接端子具有突伸至所述收容腔内并可与对接电源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相接触的对接部,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对应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转接端子包括有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的脚部、固持于绝缘本体内对应收容槽中的固持部及可与对接端子中至少一个对接端子的固持部相抵接的抵接部。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模具设计制造容易且开发成本低,装配容易,节省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H01R24/02GK2548318SQ0223136
公开日2003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30日
发明者朱自强, 胡金奎, 赵期俊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