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996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入输出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入输出连接器,尤其指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上用以传输数据或电源的输入输出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照美国公告专利第6,312,295号。该专利揭示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收容空间及一与该收容空间导通的开口,而导电端子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收容空间内的弹性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开口的接触部。所述绝缘本体收容空间内壁上设有一凸部,该凸部位于导电端子弹性部与接触部之间的交界处。由于弹性部弹性力的作用,该接触部位于设置所述凸部的一侧绝缘本体内壁上。当对接连接器与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接触部对接时,导电端子受正向压力向后运动,导电端子接触部收容进收容空间内,其中该接触部抵接在所述绝缘本体的凸部上而产生运动方向变化,从而使得该接触部前端(即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点)在对接连接器的对接表面形成刮擦。然,该专利揭示的电连接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接触部前端与对接连接器接触过于紧密而使得接触部抵接在凸部上后仅是其后部发生运动方向变化,而其前端并不会在对接连接器对接表面产生位移而形成刮擦或刮擦效果不明显。另外,所述导电端子接触部依靠弹性部的弹性力而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壁面上,如长期使用很容易发生弹性部弹性力不足而使得接触部无法抵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壁处,从而在对接过程中导电端子无法与设置在绝缘本体内壁上的凸部相抵接或只能部分抵接而无法实现刮擦或刮擦效果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刮擦效果、电气性能较佳的输入输出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输入输出连接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端子收容槽,导电端子收容于该端子收容槽内,包括一用以与其他电子装置电性连接的焊接部、由焊接部一端延伸的弹性部及由弹性部前端延伸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其中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壁设有凸部,而导电端子接触部上设有与之配合的配合凹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通过其中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壁设有凸部,而导电端子接触部上设有与之配合的配合凹部,而使得刮擦效果更稳定、可靠,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包括上盖1、端子模组2、下盖3、电路板4及线缆连接部5,该输入输出连接器100通过设置在其后部的线缆连接部5而与线缆(未标号)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端子模组2与电路板4收容于由上盖1与下盖3相扣持形成的收容空间(未标号)内。
上盖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1、用以连接两第一侧面11的第一基面12及位于第一基面12后缘的第一尾部13。所述两第一侧面11的中端为对称设置用以与下盖3上的按压结构312相配合的一弧形凹部111(容后补述),其中在该弧形凹部111内表面的前端设有一挡止部1110。且,两第一侧面11前端及靠近所述弧形凹部111处凸伸设有用以与上盖1相扣合的凸伸部112。所述上盖1第一基面12内表面前端设有一对第一凹槽121和一对位于该第一凹槽121之间的第一梯形凸块122,所述第一梯形凸块122之间形成一卡持端子模组2的卡持空间(未标号)。在第一基面12上还设有若干与端子模组2配合的第一支撑板123。另外,所述第一尾部13设有若干用以将线缆连接部5相扣合的第一卡扣槽130。
端子模组2包括大致由呈“U”型的绝缘本体21及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21内的导电端子22和卡持端子23。所述绝缘本体21包括上壁210、下壁211、两侧壁212、容置导电端子22的若干端子收容槽213、位于绝缘本体21前端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的对接部214及位于“U”型绝缘本体21两侧的翼部215,其中上壁210上设有一对第一扣持凸块2101及设于该第一扣持凸块2101之间的第一弧形干涉块2102,而所述下壁211上设有一对第二扣持凸块2111及设于该第二扣持凸块2111之间的第二弧形干涉块2112。所述绝缘本体21侧壁212两侧对称设有呈前后排布的第一、第二狭槽2121、2122。所述对接部214的对接表面(未标号)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端子收容槽213相导通的开口2140。而所述端子收容槽213靠近开口2140处的内壁上凸伸设有一凸部2130,该凸部2130靠近开口2140的一侧还设有一导引斜面2131。
结合图4、图6及图7所示,导电端子22包括竖直片状结构并用以与绝缘本体21相固持定位的固持部221、设于固持部221后端用以与电路板4电性连接的焊接部222、位于该固持部221前端的弹性部223以及由该弹性部223自由末端直接水平向前延伸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224。该导电端子22接触部224具有一水平部2240,该水平部2240前端设有一刮擦部2241,其中所述水平部2240中部设有一与绝缘本体21端子收容槽213凸部2130对应的配合凹部2242。另外,所述固持部221上设有倒刺结构(未标号)。
卡持端子23包括设在其后端的卡持部231、由该卡持部231后端向前弯折延伸的弹性臂232及位于该弹性臂232前端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扣持的倒钩部233。其中,所述弹性臂232中部向外微凸设有一按压部2320。
下盖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第二侧面31、与该两第二侧面31相连接的第二基面32及位于该第二基面32后缘的第二尾部33。所述第二侧面31包括位于该第二侧面31上缘用以与第一侧面11上凸伸部112配合的接合部311及位于第二侧面31中端用以与上盖1第一侧面11的弧形凹部110相定位配合的按压结构312。其中,所述按压结构312前端内侧突伸设有与上盖1第一侧面11上的挡止部1110相配合的定位部3120。所述第二基面32内表面前端设有一对第二凹槽321及一对位于所述第二凹槽321之间的第二梯形凸块322,其中所述第二梯形凸块322之间形成另一用以卡持绝缘本体21下壁211第二弧形干涉块2112的卡持空间(未标号)。且,在第二基面32内表面后端设有若干第二支撑板323。另外,下盖3第二尾部33上设有若干用以与线缆连接部5相卡扣的第二卡扣槽330。
电路板4上设有若干用以将导电端子22焊接部221与线缆电性连接的导电路径(未图示)。
线缆连接部5用以连接线缆(未标号)与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其前端设有用以与上、下盖1、3卡扣的卡扣环51。
参照图1至图7所示,组装时,可先将导电端子22、卡持端子23与绝缘本体21相固持。所述导电端子22的固持部221及弹性部223收容与绝缘本体21的端子收容槽213内,其中固持部221与该端子收容槽213卡持,而其焊接部222延伸出该端子收容槽213后部,又,接触部224水平部2240的配合凹部2242与端子收容槽213的凸部2130相耦合,接触部224前端的刮擦部2241则延伸出绝缘本体21对接部214的开口2140并露于对接部214的对接表面,以利于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由于该刮擦部2241为接触部224水平部2240弯折延伸,故其靠近该开口2140的上端处。所述卡持端子23固持于绝缘本体21两侧,其中卡持端子23的卡持部231与“U”型绝缘本体21的两翼部215相卡持,而弹性臂232位于绝缘本体21侧壁212的外侧,其部分可收容于该绝缘本体21侧壁212第二狭槽2122内,其中弹性臂232的按压部2320位于该第二狭槽2122的外侧,又卡持端子23的倒钩部233位于绝缘本体21侧壁212第一狭槽2121内并突出该第一狭槽2121。其次,将组装好的端子模组2与电路板4与下盖3安装在一起(参照图5)。所述端子模组2绝缘本体下壁211上的一对第二扣持凸块2111及第二弧形干涉块2112分别与下盖3上的一对第二凹槽321与由第二梯形凸块322所形成的卡持空间相配合,而所述端子模组2绝缘本体21的两翼部215下表面与下盖3第二基面32上的若干支撑板323相抵接,其中所述电路板4抵靠在所述绝缘本体21两翼部215的上表面并通过其上的导电路径与端子模组2的导电端子22焊接部222相接触导通。此时,端子模组2绝缘本体21两侧处的卡持端子23弹性臂232的按压部2320位于所述下盖3第二侧面31按压结构312的内侧。再次,将线缆连接部5组装到下盖3上,其中下盖3的第二卡扣槽330收容线缆连接部5卡扣环51的下半部分,而所述线缆(未图示)通过该线缆连接部5与电路板4上的导电路径相焊接导通。最后,将上盖1扣合于下盖3之上,使得整个端子模组2、电路板4及线缆连接部5完全固定。所述对称设置在上盖1第一侧面11中端的弧形凹部111与位于下盖3第二侧面31上的按压结构312扣持,其中所述上盖1弧形凹部110前端的挡止部1110与下盖3按压结构312的定位部3120相配合,而所述上盖1第一侧面11上的凸伸部112也分别与下盖3第二侧面31上的接合部311相配合。所述上盖1第一基面12上的一对第一凹槽121及由两第一梯形凸块122所形成的卡持空间分别与端子模组2绝缘本体21上壁210上的一对第一扣持凸块2101及第一弧形干涉块2102配合固持,且上盖1第一基面12上的若干第一支撑板123抵接在绝缘本体21两翼部215的上表面上。另外,该上盖1第一尾部13上的第一卡扣槽130将线缆连接部5的卡扣环51的上半部分收容,从而与下盖3第二尾部33上的第二卡扣槽330一起将所述线缆连接部5固定于整个输入输出连接器100上。
使用时,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对接配合。其中,使用者通过按压位于输入输出连接器100两侧的按压结构312,导致该按压结构312施力于卡持端子23弹性臂232的按压部2320并使卡持端子232弹性臂232向绝缘本体21的第二狭槽2122内部运动,该弹性臂232带动位于绝缘本体21的第一狭槽2121处的卡持端子23倒钩部233,使得该倒钩部233向第一狭槽2121内运动。当输入输出连接器100对接部214进入到对接连接器内部时,解除对按压结构312的压力使得卡持端子23恢复原位,进而使得该倒钩部233与对接连接器相应扣持部位扣持固定。如需解除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的配合,遵照上述步骤,按压按压结构312解除所述倒钩部233与对接连接器的扣持即可。其中,输入输出连接器100两侧的按压结构312上的定位部3120抵接于上盖1第一侧面11的挡止部1110上,可防止该按压结构312在按压过程中发生弹出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的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参照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对接过程中,位于导电端子22接触部224前端的刮擦部2241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位9相接触。当对接连接器施力于导电端子22时,其向端子收容槽213内部运动,所述导电端子22的水平部2240的配合凹部2242沿着端子收容槽213凸部2130的导引斜面2131脱离该凸部2130而斜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整个水平部2240及刮擦部2241一起作上升运动,从而该刮擦部2241顶端在对接连接器的对接表面形成刮擦,从而提高连接器100之间的接触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在绝缘本体21端子收容槽213内设置凸部2130,而在导电端子22接触部224的水平部2240上相应的设置一配合凹部2242,从而使得导电端子22与端子收容槽213配合更紧密,当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该导电端子22接触部224的配合凹部2242从端子收容槽213的凸部2130滑出而使得刮擦部2241在对接连接器对接表面产生位移而形成刮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实现刮擦的效果更稳定、可靠而提高了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及电气性能。
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的上盖1、下盖3、电路板4及线缆连接部5均为可选结构,其中本实用新型连接器100端子模组2可一体成型于其他电子结构中而与线缆连接,而导电端子22也可直接通过其焊接部222而与线缆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输入输出连接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端子收容槽,导电端子收容于该端子收容槽内,包括一用以与其他电子装置电性连接的焊接部、由焊接部一端延伸的弹性部及由弹性部前端延伸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壁设有凸部,而导电端子接触部上设有与之配合的配合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表面上设有与端子收容槽相通的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为靠近开口处的端子收容槽的一侧内壁凸伸而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靠近开口一侧设有导引斜面。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何一项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接触部包括一水平部及位于该水平部前端的刮擦部,所述配合凹部设置在该水平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还包括上、下盖,该上、下盖形成一用以收容由所述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所构成的端子模组的收容空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两侧分别设有一按压结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还包括一用以连接导电端子焊接部及线缆的电路板。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还包括一用以固持线缆于输入输出连接器上的线缆连接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端子收容槽,导电端子收容于该端子收容槽内,包括一用以与其他电子装置电性连接的焊接部、由焊接部一端延伸的弹性部及由弹性部前端延伸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其中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壁设有凸部,而导电端子接触部上设有与之配合的配合凹部。这样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产生的刮擦效果更稳定、可靠,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文档编号H01R13/22GK2660717SQ0327877
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3日
发明者张洪波, 林义胜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