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接地极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1148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功能性接地极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地极,本发明功能性接地极通过电连接的相同极性上的两点有效放电,有力地保护电力和通信系统;此外,本发明还涉及该接地极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已处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电力及通信设施也随着社会的整体趋势向前发展,但是用来保护这些设备不受电力、通信线路免遭各种非正常条件及过电压之破坏的装置却相对落后。
电力及通信设备故障引起的破坏会波及较广泛的范围,可能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混乱,发生事故时必须查明原因,采取妥当的措施。但是,因自然现象引起的事故不仅难以预测,而且规模较大,对相关单位而言,准确的分析故障原因,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对策是迫在眉睫的。
电力系统发生线路事故时的故障电流和因雷击引起的雷击电流都有非常高的电压,都具有短时间抵达峰值的陡波特性,会对与线路连接的设备产生波及效果。因此,需要一种对此类电压和电流的瞬间性的陡波现象进行逆用、具备短时间内去除相当于其大小及陡度之能力的保护设备。
在这些保护设备中,电力及通信领域中的接地能够起到保护电气设备、防止人体触电或产生火灾的重要作用。
但是,迄今为止的有关接地的概念都把重点放在几种接地原理、接地时利用和接地极一同使用的接地电阻降阻剂改进施工方法、设计接地时或接地施工后对大地电势上升的分析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上,而接地极的改进和发展却基本被忽略,这就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若干研究人员曾力图利用电力系统发生的多种非正常现象改进接地极,但却因为成为非正常现象主要原因的过电压或过度现象等不可预测、经过改进的接地极又将引起其它问题等诸多理由,这些努力频频受挫。
例如,常规的接地极为了降低接地电阻,施工时通常采用深打法或钻孔法埋设到地中,然后并列地增加接地极直至获得希望的接地电阻。这种方法虽然在大地固有电阻较低的地方比较见效,但在主要由砂土或岩石组成的高电阻性土壤中却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另外,就上述方法而言,如果在极短时间内达到极高电压的雷击或开关过电压等电压流入接地极,不仅接地极周围的大地电势会瞬间上升,附近的其它接地极也会产生瞬间的过电压,这些问题使这种方法显得相对脆弱。这种大地电势的瞬间上升不仅会伴随着接地极周围设备的破坏,有时甚至会引起人员伤亡。
形态呈网状的网状接地极的基本原理为将建筑物底部的钢筋用电连接起来,当过电压流入时使建筑物内部各个设备产生的电压几乎保持等电势,消除电势差,但由于施工面积广阔,而且需要从设计阶段开始准备,很难进行进一步的接地完善作业。
另外,前面提及的两种方法的性能均由取决于大地固有电阻及施工方法的结构性参数所左右。
与此相反的是,国外着眼于电涌电压极高和它的放电作用能够对高电压进行消弧的特点,开发出了针状接地棒。该接地棒如图1所示,在常规的接地棒上装上一些针,引导其向地放电。该针状接地棒在高电阻性土壤中如果增加电涌等高电压,可以向地放电,有效地抑制大地电势瞬间上升,但在低电阻性土壤中却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且随着向地放电的频度的累积,放电产生的热量及瞬间的压力膨胀会使土壤成分发生经年劣化,正常状态下的接地电阻反倒增加,而且施工不方便,所以在韩国,这种针状接地棒只在电力公司送电线路的部分地点和通信公司的通信线路及电话分局之类少数地方才部分性地予以应用,一般情况下不会采用。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有人开发出了专利号为0339924(2002年5月27日注册)的电弧感应式带针接地棒。
如图2及图3所示,这种电弧感应式带针接地棒由于接地棒(9)上端的引线端子(11)接电,发生雷击时故障电流通过引线端子(11)先流入地下,通过引线端子(11)流入地下的故障电流流经沿着接地棒(9)上的针固定器(5-8)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可移动的针(1-4),通过接在接地棒(9)下端的电弧感应线圈(13)传达到放电管(10)中。
但是这种常规的电弧感应式带针接地棒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为诱导放电在接地棒和放电管之间进行连接的电弧感应线圈增加了电弧感应式接地棒回路的电阻之外,还有电弧感应式带针接地棒内部的水分流入、雷击时电弧感应线圈对大电流的持久性等,主要是用于诱导电弧的电弧感应线圈引起多种副作用,所以不大可能应用到电力系统之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电连接的相同极性的有效放电,对应侵入电力系统的非正常的陡波电涌,通过增加的接地极表面积放出正常状态下运行的电力系统的三相负载不平衡引起的中性点残压,不仅可以有效地进行处理,在使用直接接地方式的韩国国内接地环境中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还可以保证继电器正常工作,从而提高全盘性的电力及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带有圆筒形放流管和沿着放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轴上、并与放流管的下端电连接的芯棒的接地极的制作方法,芯棒的外轴面螺旋形地设有多个放电电极,以分散放电,芯棒下端比上端细,以在增加电涌时,产生延迟前进波电涌的速度之效果和反射波及趋肤效应,上面裹覆介电质,而与几个放电电极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几个孔,以通过触发管方便地放电;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功能性接地极,它包括下列结构上下端开放、由不锈钢制成、两末端的内周缘设有放流管螺栓槽、设有螺旋状排列的触发管孔以形成触发管放电的放流管;由不锈钢制成、上端与引线端子形成一体、下端比上端和中央部分细、下部末端的外周缘设有芯棒用螺栓槽、可沿着长度方向插入放流管的内部而与接地极尖端电连接的芯棒;以钨或镍铬铁合金材料为材料、呈上端尖细下端较粗的针状、在与各个触发管孔相对应的位置上呈螺旋状附在芯棒的中央部分的几个放电电极;附着在芯棒下端外周缘的介电质;由绝缘材料制成、呈中央开放的空圆筒状、上端有用于固定芯棒的芯棒固定孔、将芯棒上端通过芯棒固定孔插入内部的绝缘体;由不锈钢制成、内部设有与绝缘体大小对应的绝缘体固定用贯通孔、下端的外周缘设有芯棒孔螺栓槽、可在将绝缘体插入绝缘体固定用贯通孔(161)的状态下连接固定放流管用螺栓槽和芯棒孔用螺栓槽的芯棒孔;由不锈钢制成、上端厚度和放流管相同、下端呈楔子形、上端中央部分沿垂直方向设有可与芯棒用螺栓槽结合且大小相对应的接地极尖端用螺栓孔的接地极尖端,其上设有接地极尖端用螺栓槽,可与放流管下端的放流管用螺栓槽结合,固定到放流管上。
上述结构中,绝缘体侧面下部的两端设有固定用螺栓孔;芯棒孔与绝缘体的固定螺栓孔相对应的位置一侧面中央部分的两端设有连接并列追加接地极的螺栓孔,并列追加接地极用螺栓孔的底面中央设有相同形状的固定用螺栓孔,以与绝缘体的固定用螺拴孔连接。
上述结构中,在接地极尖端用螺栓孔和接地极尖端用螺栓槽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至少要设置一个以上的排水及排压孔,以便将侵入放流管内部的水分排到地下,并将放电时发生的压力排到外部。并在接地极尖端底部设置可由底部中央向上端压入固定串联追加接地极的固定槽。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图1为现有常规针状接地棒结构的示意2为现有常规电弧感应式带针接地棒的截面3为现有常规电弧感应式带针接地棒的分解4为根据本发明研制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结构的截面5为根据本发明研制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结构的分解6为表现在本电力功能性接地极上附着并列追加接地极和串联追加接地极的情形的平面7a为表现诱发接地极启动的电涌基本波形的波形7b为到图7a的波头长为止的波形的波形放大7c为电涌侵入接地极时大地电势的上升概念8a为增加在电力功能性接地极上的电流波形的波形8b及图8c为显示在电力功能性接地极上电涌侵入处(引线端子)测量的电压波形的波形中主要符号说明110、放流管 113、触发管孔120、芯棒 130、放电电极140、介电质 150、介电质160、芯棒孔 170、接地极尖端具体实施方式
图4为根据本发明研制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结构的截面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研制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结构的分解图;图6为表现在本电力功能性接地极上附着并列追加接地极和串联追加接地极的情形的平面图。
如图4~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研制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由放流管110、芯棒120、放电电极130、介电质140、绝缘体150、芯棒孔160及接地极尖端170组成。
首先,放流管110是实现内部放电的重要部位,为耐住放电时瞬间增加的温度及压力上升,由具有优秀的耐热和耐蚀特性、机械强度非常强、价格相对低廉的不锈钢制成。放流管110上、下均开放,两末端的内周缘设有放流管螺栓槽111。另外,放流管110上还有与将在后面说明的各个放电电极130的位置相对应的触发管孔113,以形成触发管放电。
芯棒120由不锈钢制成,上端与引线端子121形成一体,下端比上端和中央部分细,下部末端的外周缘设有芯棒用螺栓槽123,可沿着长度方向插入放流管110的内部。之所以将芯棒120的下端制作得比上端细,是因为如果在趋肤效应—即电压和频率越高电流越向导体表明移动—的作用下在电涌移动过程中出现瓶颈,到达下端的电涌电荷就会瞬间积累到上端,因此可以形成极容易放电的环境。在这里,芯棒120的引线端子121应当具备与外部的引下线进行电连接和机械连接的引下线连接螺母125。
为了提高耐热特性,放电电极130选用熔融点高的钨或镍铬铁合金为材料,呈上端尖细、下端较粗的针状,呈螺旋状附在芯棒120的中央部分。在这里,放电电极130利用针对平板放流管的侧面电极的不均匀电场的形成比其它任何形态的电极更利害这一点,并利用电涌是前进波这一特性,呈螺旋状分散排列,有效分散热量,以防止集中到一个部位上的内部发生热量引起放电电极130及放流管110的损坏。
另外,介电质140附在芯棒120下端的外周缘上。介电质140采用了环氧化物、酚醛塑料、聚苯乙烯、特氟纶、交联聚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苯乙烯玻璃等材料。在这里之所以使用介电质140,是因为通过芯棒120流入内部的电涌以光速移动,介电质140能将电涌的移动速度减少相当于其物理特性—介电常数的平方根的大小,在增加到放电电极130的电势和与大地连接的放流管110之间引起较大的电势差。另外,介电质140能在电涌通过双重介质时向电涌进行方向的反方向产生反射波,提高增加到放电电极130上的电压,从而增加与放流管110的电势差。
绝缘体150由绝缘材料制成,上端有用于固定芯棒120的芯棒固定孔151,呈中央开放的圆筒形,引线端子121通过芯棒固定孔151插入内部,确保引线端子121和放流管110之间的绝缘距离。在这里,绝缘体150侧面下部的两端设有固定用螺栓孔153,以通过固定螺拴105固定到芯棒孔160上。
芯棒孔160由不锈钢制成,内部设有与绝缘体150大小对应的绝缘体固定用贯通孔161,下端的外周缘设有芯棒孔螺栓槽163,可在将绝缘体150插入绝缘体固定用贯通孔161的状态下连接固定放流管用螺栓槽111和芯棒孔用螺栓槽163。芯棒孔160的侧面中央部分的两端设有并列追加接地极用螺栓孔165,并列追加接地极用螺栓孔165的底面与绝缘体150的固定用螺栓孔153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相同形状的固定用螺栓孔167,以连接固定螺拴105。当仅用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难以获得希望的接地电阻时,可以如图6所示,在芯棒孔160侧面中央部分两端的并列追加接地极用螺栓孔165上连接并列追加接地极101。在这里之所以用绝缘材料制成绝缘体150,是为了防止电涌侵入时过电压在到达放电电极130之前排放,通过芯棒120的引线端子121流入的电涌将在短时间内抵达极高的峰值。这不仅会在到达放电电极130之前在芯棒120的引线端子121及放流管110之间产生表面放电,使土壤从化学上经年劣化,还会引起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的工作障碍。因此,为了使放电只在放流管110的内部发生,需要保持适当的表面距离,所以在引线端子121及放流管110之间插入绝缘体。
接地极尖端170由不锈钢制成,上端厚度和放流管110相同,下端呈楔子形,上端中央部分沿垂直方向设有可与芯棒用螺栓槽123结合的、大小相对应的接地极尖端用螺栓孔171。接地极尖端170上没有接地极尖端用螺栓槽173,可与放流管110下端的放流管用螺栓槽111结合,固定到放流管110上。在这里,在接地极尖端用螺栓孔171和接地极尖端用螺栓槽173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至少要设置一个以上的排水及排压孔175,以便将侵入放流管110内部的水分排到地下,并将放电时发生的压力排到外部。此外,当仅凭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难以获得希望的接地电阻时,可如图5所示,在接地极尖端170设置可由底部中央向上端压入固定串联追加接地极103的固定槽177,以便连接串联追加接地极103,不需追加连接串联追加接地极103时,可在固定槽177上钉入一端尖细的芯省略图,以便于深打。
下面将结合图4至图8c,对根据本发明研制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的工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7a为表示引发接地极动作的电涌基本波形的波形图;图7b为显示到图7a的波头长为止的放大波形的波形图;图7b为接地极侵入电涌时的大地电势上升概念图;图8a为显示增加到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的电流波形的波形图;图8b及图8c为显示在电力功能性接地极上电涌侵入处引线端子测量的电压波形的波形图。
首先,要在系统正常运行的状态下迅速地去除系统的中性点残压,这与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的接地电阻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为了顺利地去除中性点残压,接地电阻越低越好,当将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埋设到地下时,接地电阻根据下列数学式1减少。
数学式1R=ρ2πI·ln2Ir[Ω]]]>其中R代表接地电阻,ρ代表大地固有电阻,l代表接地极的长度,r代表接地极的半径。
在和韩国一样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的环境中,当系统发生异常时,为了保护线路上的设备,必须使与系统联动的保护继电器迅速启动,由于保护继电器的性能与故障电流的大小有关,所以数学式1中的接地电阻的值越低,保护性能越高。根据本发明研制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可以将与大地的接触面积增加数倍以上,不仅可以迅速处理中性点残压,还可以保障保护继电器的正常工作。
同时,当系统中侵入雷电涌或开闭电涌等过电压时,也应当迅速地从系统中去除,从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流入的电涌可通过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内部的进行特性进行消弧。
在频率为60Hz,低于电涌,处于正常状态时,只需考虑较小的谐波成分,这时中性点残压的处理能力只取决于接地电阻值,但当电涌等过电压侵入时,电涌的消弧能力取决于引发放电的电压的大小能降至何种程度。换句话说,如果由该值非常大、在短时间内可抵达极高峰值这一特点获得该值,就可以逆算出可引发放电电势差的相同极性的两点间的距离。
为了增进理解,下面将结合图7a至图7c,对有关电涌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如果连接到系统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中侵入了波形如图7a所示的电涌,随着电涌沿着引下线向下到引线端子121,大地电势会开始上升。大地电势的上升如图7c所示,在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图A的埋设部位达到最高,与从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的距离成指数函数性反比减少。当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对电涌不进行内部放电时,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和间隔“S”的其它接地极图B上升同图所示的ΔV大小的电势。但是,当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内部发生放电时,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埋设部位的电势就会迅速降低,于是增加到其它接地极的电势也随之降低。
电涌侵入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后,通过引线端子121抵达芯棒120的放电电极130和与此对应的触发管用孔113,而周围根据电涌的陡度形成非常不均匀的电场,当该值超过被视为空气绝缘破坏电压的30/cm时,就会发生内部放电。
如图7b所示,电涌的波头长Tf及波尾长Tt非常短,在韩国,电压通常使用1.2×50值。换句话说,在韩国,产生雷击后,抵达波高值1亿10亿V所需要的时间为1.2。
电涌在没有裹覆介电质的裸线中以光速3×508移动,抵达峰值的1.2内电涌电压的移动距离近似360m。换句话说,就360m的裸线的电涌电压而言,一端是峰值,而另一端在1.2之内达到0V。
这时,裸线的各个点之间分布着各自不同的电势,所以发生电涌时相同裸线的不同两点间会产生电势差。如果这个电势差超过一般被看作气体绝缘破坏强度的3dc每mm,就会发生放电。
决定这个放电开始电压的参数包括气体的湿度、温度及使用的电极种类等多种,但由于地下一般存在水分及各种离子性物质,所以具备轻松发生放电的多个条件,低于理论值条件的电压下更容易发生放电,但实际上成为问题的是波高值为雷击电涌1亿时,间隔1mm的区对区间距中可产生3电压的到两点的距离。计算数值虽然不过1.08cm,但从试验上看实际上在这个距离内放电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需要一种几乎不改变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的电阻、又能引起陡波电涌放电的其它措施,为此,本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中,芯棒120的下端较上端略细,上面附着了介电质140。这种处理能够将通过双重介质的电涌的反射波的发生和取决于电压和频率的趋肤效应极大化,在介电质140的作用下,经过芯棒120抵达介电质140的电涌的进行速度如下面的数学式2所示,与介电质所具有的介电常数的平方根成反比地延迟,使放电电极130和放流管110之间的电势差增加,而通过双重介质时发生的反射波和芯棒120下端直径处发生的如下面的数学式3所示的高频率性电涌的趋肤效应引起电势的同时上升,使放电电极130和放流管110之间的电势差进一步增加。从这个值超过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的内部绝缘媒介的绝缘破坏强度的瞬间起,便开始内部放电。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的内部放电沿着螺旋型附着的各个放电电极130连续进行,将电涌能力转换为光、热及声音能量,使与该能量相当的大地电势的上升得到遏制。
数学式2V=1ϵ×3×103[m/s]]]>数学式3I1ωρμ]]>其中l代表电流的渗透深度,ω是2πf,f代表频率,ρ代表材料的导电率,μ代表材料的渗透性。
根据上述的工作原理,电涌流入时大地电势的上升得到抑制,抑制程度与侵入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的电涌电压的陡波的高度成正比。抑制的效果如图7c所示,能够有效地保护接地极埋设处的设备及人员。
我们为增进对本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的工作的理解而进行了试验,得到了如图8a至图8c所示的结果。
试验方法是,在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的引线端子121上连接冲击电流发生装置省略图,将放流管110接地。这里的冲击电流发生装置是可以测量增加的电流及电压的波形的测量器内置型。
另外,为了用冲击电流发生装置增加冲击电流,测量在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内部发生放电时放电电极130所消耗的电涌电流的大小,将CT互感器省略图设置在放电电极的下方,将CT的输出端连接到另外的测量器示波镜图片省略上。
最初为了与发生内部放电的情形进行比较,对不发生内部放电的情形进行了试验,为此在试验前去掉了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内部的放电电极130,然后增加冲击电流,结果如图8a和图8b所示。
图8a为表示增加到电力功能性接地极上的电流波形的波形图,图片上的x轴和y轴每个刻度分别表示5μs及10kA,如图所示,增加了具有8×20μs的波头、波尾长的峰值在25kA左右的电流。
图8b为表示在电力功能性接地极上的电涌流入处引线端子测量的电压波形的波形图,x轴和y轴每个刻度分别表示20μs及2kV,如图所示,测量到波头、波尾长为1.2×50μs的6kV左右的电压。
同时,为了了解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内部放电时对大地电势上升的抑制效果,设置了放电电极130,增加了相同条件的冲击电流,使其在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的内部放电,结果如图8c所示。
这时在引线端子121处测量的冲击电流的波形是与去掉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上的放电电极130后的波形大小相同的波形,如图8a所示的,因此予以省略。图8c是x轴和y轴每刻度分别为20μs及2kV,如图所示,测量到了具有1.2×40μs的波头、波尾长的3.8kV左右的电压,由此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相对于没有放电的情形,电势上升被抑制了大约1/3。
在本实验中获得的结果是以韩国发生的雷击电流平均值25kA进行试验获得的结果,雷击电压大小在1亿V以上,因此本试验没有考虑。如果假定电压的大小为相当于雷击的1亿V以上,那么在1.2μs内上升的电压将更加陡突,那么根据本发明研制的电力功能性接地极100将会更加有效地工作。
因此,本发明不仅可以通过大地有效地去除正常运行时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残压,保证非正常运行时起到切断故障电流之作用的保护继电器的工作性能,还能在电力系统中侵入各种过电压时将电涌电压/电流通过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内部的放电有效地进行消弧,抑制接地极周围的大地电势的上升,降低步幅电压,从而保护电力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施工方法则包括比较容易在地下埋设的深打法和钻孔施工方法,还可以为降低接地电阻而增加串联、并联接地极,并在较狭小的空间施工。
此外,本发明在电极结构中引进了触发管,使得能够在较低电压下有效地处理流入电力功能性接地极的电涌,并利用了过电压为前进波这一特性,将接地极内部电极呈螺旋型排列,同时具备排压孔,能够适当地分散和排放接地极内部的能量,防止接地极因内部压力膨胀而遭到破坏,并设有排水孔,能够有效地去除流入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内部的水分。
发明效果如上说述,利用本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及制作方法,可以促使在相同极性有效放电,对应侵入电力系统的非正常的陡波电涌产生的电压和电流,还可处理正常状态下运行的电力系统的三相负载不平衡引起的中性点残压,从而保证保护继电器正常工作,有效地处理雷击等过电压,因此可以应用到设置电力及通信设备的所有设施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有圆筒形放流管和沿着放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轴上、并与放流管的下端电连接的芯棒的功能性接地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芯棒的外轴面螺旋形地设有多个放电电极,以分散放电,芯棒下端比上端细,以在增加电涌时,产生延迟前进波电涌的速度之效果和反射波及趋肤效应,上面裹覆介电质,而与几个放电电极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几个孔,以通过触发管方便地放电。
2.一种功能性接地极,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结构上下端开放、由不锈钢制成、两末端的内周缘设有放流管螺栓槽、设有螺旋状排列的触发管孔以形成触发管放电的放流管;由不锈钢制成、上端与引线端子形成一体、下端比上端和中央部分细、下部末端的外周缘设有芯棒用螺栓槽、可沿着长度方向插入放流管的内部而与接地极尖端电连接的芯棒;以钨或镍铬铁合金材料为材料、呈上端尖细下端较粗的针状、在与各个触发管孔相对应的位置上呈螺旋状附在芯棒的中央部分的几个放电电极;附着在芯棒下端外周缘的介电质;由绝缘材料制成、呈中央开放的空圆筒状、上端有用于固定芯棒的芯棒固定孔、将芯棒上端通过芯棒固定孔插入内部的绝缘体;由不锈钢制成、内部设有与绝缘体大小对应的绝缘体固定用贯通孔、下端的外周缘设有芯棒孔螺栓槽、可在将绝缘体插入绝缘体固定用贯通孔的状态下连接固定放流管用螺栓槽和芯棒孔用螺栓槽的芯棒孔;由不锈钢制成、上端与放流管厚度相同、下端呈楔子形、上端中央部分沿垂直方向设有可与芯棒用螺栓槽结合且大小相对应的接地极尖端用螺栓孔的接地极尖端,其上设有接地极尖端用螺栓槽,可与放流管下端的放流管用螺栓槽结合,固定到放流管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能性接地极,其特征是绝缘体侧面下部的两端设有固定用螺栓孔;芯棒孔与绝缘体的固定螺栓孔相对应的位置一侧面中央部分的两端设有连接并列追加接地极的螺栓孔,并列追加接地极用螺栓孔的底面中央设有相同形状的固定用螺栓孔,以与绝缘体的固定用螺拴孔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能性接地极,其特征是在接地极尖端用螺栓孔和接地极尖端用螺栓槽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至少要设置一个以上的排水及排压孔,以便将侵入放流管内部的水分排到地下,并将放电时发生的压力排到外部。并在接地极尖端底部设置可由底部中央向上端压入固定串联追加接地极的固定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力功能性接地极及制作方法,它主要由圆筒形放流管和沿着放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轴上,与放流管的下端电连接的芯棒组成。本发明的特点为芯棒的外轴面螺旋形地设有多个放电电极,以分散放电,芯棒下端比上端细,以在增加电涌时,产生延迟前进波电涌的速度之效果和反射波及趋肤效应,上面裹覆介电质,几个放电电极在对应位置上设有孔,以通过触发管放电。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促使在相同极性有效放电,对应侵入电力系统的非正常的陡波电涌产生的电压和电流,还可处理正常状态下运行的电力系统的三相负载不平衡引起的中性点残压,从而保证保护继电器正常工作,有效地处理雷击等过电压。
文档编号H01R4/66GK1630136SQ20041004798
公开日2005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18日
发明者郑钟旭 申请人:郑钟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