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极式锌锰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7968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极式锌锰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生活之用的干电池,特别是一种内极式锌锰电池。
背景技术
传统的锌锰电池是插在电池中央的石墨棒作正极,顶端有一铜帽;在石墨棒周围填满二氧化锰和炭黑的混合物,正极与负极之间用浆层纸(纸板电池)或浆糊(糊式电池)作隔膜;最外层是由锌筒制成的干电池外壳并以此作为电池的负极;电池顶部用蜡和火漆封口。这种电池锌筒两用,既作容器又作负极故存在产品先天不足,储存期短,产品容易受外界因素损伤,而且在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气涨或漏液,并对电器造成损伤。同时,它用巨毒化学物质汞作缓蚀剂,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中国专利98251761“内极式锌锰电池”公开了一种包裹有隔离纸的阳极锌筒,置于壳体中部,锌筒底部有一带有集流脚的集流底,集流脚从外壳底部的孔中穿出,作为负极;锌筒内、外有二氧化锰电芯体;同时,其上部设有由封口剂、塑料塞、空气层和纸层构成的封口层,起密封作用。这种结构的锌锰电池虽然提高了锌材的利用率,也达到了批量生产无汞环保电池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锌筒穿孔”和“漏液”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但是“漏液”问题并没得到根本解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根本上解决电池“漏液”的内极式锌锰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内极式锌锰电池,包括外壳、碳棒、上盖、包裹有浆层纸或纤维浆料涂层的锌筒和阴极电芯体,阴极电芯体表面设有由两层纸元夹封口剂组成的封口层;封口层的外缘与内缘分别与外壳内壁和碳棒外壁紧密结合;封口层与上盖之间留有间隙;上盖内设有空气室。
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加强筋;所述封口剂为液态沥青。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两层纸元之间填充液态沥青作封口剂,当电池工作产生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穿过液态封口层进入空气室,当压力小时液态封口层会自行关闭,确保电解液不外泄,从而保证了整体的密封性,解决了“漏液”现象,不会对上盖及外壳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外壳的底部设置加强筋,增加了外壳的承受力,使其更加可靠耐用。本结构的内极式锌锰电池可有效防止电池“漏液”现象,不会因“漏液”而损坏电器用具,适合于各种小功率及移动照明的场合。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内极式锌锰电池由大盖帽1、上盖2、两层纸元3、封口剂4、锌筒6、碳棒7、外壳8和阴极电芯体9组成。本实施例的阴极电芯体9为锰粉。锌筒6置于外壳内中部,锌筒6内外包裹有浆层纸或烘干的高分子纤维浆料涂层5,锌筒6底部设有集流脚16与锌筒6连为一体,集流脚16从外壳底部穿出,小铜帽12罩住集流脚16将其锁紧,大铜帽13焊接在金属底盖14上,再将小铜帽12套装于大铜帽13内。锌筒6的侧壁上有对流孔,以使阴极电芯体9即锰粉充分反应;碳棒7插于阴极电芯体9之中,上表面设有由两层纸元3夹作封口剂的液态沥青4组成封口层;封口层的外缘与内缘分别与外壳8内壁和碳棒7外壁紧密结合;封口层与上盖之间留有间隙;上盖2内设有空气槽15。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方法是将塑料筒作外壳8,装入包覆有浆层纸5的锌筒6,使其位于壳体内底部的圆形定位槽内,锌筒6底部的集流脚16从外壳底部穿出,由金属底盖14与其压合连接;将锰粉装入外壳内并在锌筒内外填满;再在锌筒6的中央插入碳棒7,并装入封口层,然后配置上盖2和大盖帽1;最后包装装饰层即可。在本实用新型锌锰电池锌筒6的下部,依次设置有牛皮纸底碗10、绝缘垫11、小铜帽12、大铜帽13作为锌阳极的引出电极。小铜帽12罩住集流脚16将其锁紧,大铜帽13焊接在金属底盖14上,再将小铜帽12套装于大铜帽13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可直接在金属底盖14上冲压一大铜帽形状的凹槽以取代大铜帽13。
本实用新型电池的外壳底部设置6条加强筋,不但增强了外壳的承受力,使产品更加可靠耐用,而且保证了产品技术指标。
权利要求1.内极式锌锰电池,包括外壳(8)、碳棒(7)、上盖(2)、包裹有浆层纸或高分子纤维浆料涂层(5)的锌筒(6)和阴极电芯体(9),其特征在于阴极电芯体(9)表面设有由两层纸元(3)夹封口剂(4)组成的封口层;封口层的外缘与内缘分别与外壳(8)内壁和碳棒(7)外壁紧密结合;上盖(2)内设有空气室(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极式锌锰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8)的底部(14)设置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极式锌锰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剂(4)为液态沥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极式锌锰电池,包括外壳、碳棒、上盖、包裹有浆层纸或高分子纤维浆料涂层的锌筒和阴极电芯体,阴极电芯体表面设有由两层纸元夹封口剂组成的封口层;封口层的外缘与内缘分别与外壳内壁和碳棒外壁紧密结合;上盖内设有空气室。本实用新型当电池工作产生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穿过液态封口层进入空气室,当压力小时液态封口层会自行关闭,确保电解液不外泄,从而保证了整体的密封性,解决了“漏液”现象,不会对上盖及外壳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外壳的底部设置加强筋,增加了外壳的承受力,使其更加可靠耐用。
文档编号H01M6/06GK2710175SQ200420034058
公开日2005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5日
发明者张维生, 曾红斌 申请人:重庆红岩环保电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