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化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2471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组化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散热器,尤指一种模组化散热器。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是已知的散热器的后视图,如图所示,传统的散热器1其热交换管10是呈错位方式排列,造成热交换管10阻挡风扇11的流场,促使风扇11与散热器1之间的风阻较大,又由于散热器1的热交换管10呈错位方式排列,使得整体散热器1的体积较大。
请参阅图2,是已知的液冷式电脑散热器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液冷式电脑散热器1的热交换管10是一体固设于散热鳍片12内,使得前排与后排的热交换管10、并因靠近风扇11与否所形成的热流区13与次热流区14,于散热鳍片12上会造成直接的热传导,如此会影响整体散热器1的散热效率。此外,亦由于液冷式电脑散热器1的热交换管10是一体固设于散热鳍片12内,使得散热器1的散热效率于一开始便已固定,而不具有应变设计与扩充的可能性,并非十分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组化散热器,具有体积小和便于应变设计与扩充容易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模组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二散热模组,是彼此前后排列在一起;其中,每一散热模组包括有复数个散热鳍片、复数个热交换管、二固定板、复数个第一弯管、及复数个第二弯管,该等散热鳍片是彼此横向平行排列、并沿纵向彼此间隔一特定距离,且每一散热鳍片上开设有相互对应的复数个纵向通孔,该等热交换管是彼此平行并分别纵向穿设于该等纵向通孔内,该二固定板是分别平行组设于该等散热鳍片的第一纵向外侧及第二纵向外侧,且该二固定板开设有复数个纵向贯孔其是分别对应套设于该等热交换管的二端外壁,该等第一弯管是分别连结于该第一纵向外侧的二相邻热交换管之间,且该等第二弯管是分别连结于该第二纵向外侧的二相邻热交换管之间,并且该等第一弯管分别与该等第二弯管交错设置,并分别与该等热交换管串接形成一连续的S型管路,每一S型管路包括有一入口、与一出口;以及至少一连接管,是由其中一散热模组的S型管路的出口连接到下一散热模组的S型管路的入口。
其还包括有至少一风扇,其是提供一流动空气流场平行于该等散热鳍片,并由该等散热鳍片的特定距离间流过。
其中,该至少一风扇是组设于该至少二散热模组排列后的同一外侧。
其中,该至少一风扇是组设于该至少二散热模组之间。
其中,该至少二散热模组是彼此前后并排叠置在一起,且二相邻的固定板分别于其相邻的内侧缘设有一固定片并彼此固定组合在一起。
其中,该二相邻的固定片分别开设有一固定孔,并以一螺丝穿经该二固定孔锁固。
其还包括有至少一隔热垫片,该至少一隔热垫片是组设于该二相邻的固定片之间。
本实用新型是由互相排列的至少二散热模组以及至少一连接管,可避免已知热交换管错位排列所造成的风阻,如此亦可减少整体散热器的使用体积。此外,散热模组是采用模组化方式设计,而可依不同需求加以增加排列,如此可增加散热器的应变设计与扩充的可能性。另外,模组化设计并且互相排列的散热模组可改善已知直接热传导的问题,而可提升整体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如上所述,更可包括有至少一风扇,其是可提供一流动空气流场平行于散热鳍片,并由散热鳍片的特定距离间流过。前述的至少一风扇可组设于至少二散热模组排列后的同一外侧,或是可组设于至少二散热模组之间。
此外,上述至少二散热模组是可彼此前后并排叠置在一起,且二相邻的固定板可分别于其相邻的内侧缘设有一固定片并彼此固定组合在一起,其中,二相邻的固定片可分别开设有一固定孔,并以一螺丝穿经二固定孔锁固,或定可搭配一螺母锁固,亦可于固定孔以自攻牙直接锁固。另外,可于二相邻的固定片之间组设有至少一隔热垫片,如此更可使热流区与次热流区的热能有效区隔。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1是已知的散热器的后视图。
图2是已知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模组化散热器的前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模组化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模组化散热器的上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模组化散热器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是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模组化散热器的前视图、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模组化散热器的立体图及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模组化散热器的上视图,在本例中,显示有一模组化散热器2,其包括有二散热模组3、一连接管350、及一风扇36。
上述的二散热模组3是彼此前后并排叠置在一起,且每一散热模组3包括有复数个散热鳍片30、复数个热交换管31、二固定板32、复数个第一弯管33、及复数个第二弯管34,于本例中,散热鳍片30是彼此横向平行排列、并沿纵向彼此间隔一特定距离,且每一散热鳍片30上开设有相互对应的复数个纵向通孔301,而热交换管31则是彼此平行并分别纵向穿设于前述纵向通孔301内。
此外,于本例中,二固定板32是分别平行组设于散热鳍片30的第一纵向外侧302及第二纵向外侧303,且二固定板32开设有复数个纵向贯孔320其是分别对应套设于热交换管31的二端外壁,如图所示,且第一弯管33是分别连结于第一纵向外侧302的二相邻热交换管31之间,第二弯管34是分别连结于第二纵向外侧303的二相邻热交换管31之间,并且第一弯管33分别与第二弯管34交错设置,并分别与热交换管31串接形成一连续的S型管路35,每一S型管路35包括有一入口351、与一出口352。
另外,连接管350如图所示是由其中一散热模组3的S型管路35的出口352连接到下一散热模组3的S型管路的入口351,以形成各个散热模组3的串接。
又于本例中,风扇36是组设于二散热模组3并排叠置后的同一外侧,其是提供一流动空气流场360平行于散热鳍片30,并由散热鳍片30的特定距离见流过。
如上所述,其中,二相邻的固定板32分别于其相邻的内侧缘323设有一固定片321并彼此固定组合在一起,且二相邻的固定片321分别开设有一固定孔322,并以一螺丝37穿经该二固定孔322锁固,当然可搭配一螺母锁固,或定可于其中一固定孔322以自攻牙直接锁固。
又于本例中,尚包括有四个隔热垫片38,此四个隔热垫片38是组设于二相邻的固定片321之间,使二散热模组3之间的热流区与次热流区的热能有效区隔。
因此,利用上述结构,可避免已知热交换管错位排列所造成的风阻,如此亦可减少整体模组化散热器2的使用体积。此外,散热模组3是采用模组化方式设计,而可依不同需求加以增加排列,如此可增加模组化散热器2的应变设计与扩充的可能性。另外,模组化设计并且互相排列的散热模组3可改善已知直接热传导的问题,而可提升整体模组化散热器2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模组化散热器的分解图,其主要结构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唯差别在于本例中是使用四个散热模组60及三台风扇61,如图所示,散热模组60除了可以直接叠置外,亦可彼此前后间隔一段距离排列,如此除可达成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各种功效外,将风扇61组设于散热模组60之间亦可加速散热模组60的散热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模组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二散热模组,是彼此前后排列在一起;其中,每一散热模组包括有复数个散热鳍片、复数个热交换管、二固定板、复数个第一弯管、及复数个第二弯管,该等散热鳍片是彼此横向平行排列、并沿纵向彼此间隔一特定距离,且每一散热鳍片上开设有相互对应的复数个纵向通孔,该等热交换管是彼此平行并分别纵向穿设于该等纵向通孔内,该二固定板是分别平行组设于该等散热鳍片的第一纵向外侧及第二纵向外侧,且该二固定板开设有复数个纵向贯孔其是分别对应套设于该等热交换管的二端外壁,该等第一弯管是分别连结于该第一纵向外侧的二相邻热交换管之间,且该等第二弯管是分别连结于该第二纵向外侧的二相邻热交换管之间,并且该等第一弯管分别与该等第二弯管交错设置,并分别与该等热交换管串接形成一连续的S型管路,每一S型管路包括有一入口、与一出口;以及至少一连接管,是由其中一散热模组的S型管路的出口连接到下一散热模组的S型管路的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至少一风扇,其是提供一流动空气流场平行于该等散热鳍片,并由该等散热鳍片的特定距离间流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组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一风扇是组设于该至少二散热模组排列后的同一外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组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一风扇是组设于该至少二散热模组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二散热模组是彼此前后并排叠置在一起,且二相邻的固定板分别于其相邻的内侧缘设有一固定片并彼此固定组合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二相邻的固定片分别开设有一固定孔,并以一螺丝穿经该二固定孔锁固。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至少一隔热垫片,该至少一隔热垫片是组设于该二相邻的固定片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模组化散热器包括至少二前后排列的散热模组、及至少一连接管。其中,每一散热模组包括有复数个散热鳍片、复数个热交换管、二固定板、复数个第一弯管、及复数个第二弯管;复数个第一弯管是分别连结于第一纵向外侧的二相邻热交换管,复数个第二弯管是分别连结于第二纵向外侧的二相邻热交换管,并因此与热交换管串接形成一连续的S型管路,每一S型管路包括有一入口、与一出口,而连接管是连接其中一散热模组的S型管路的出口与下一散热模组的S型管路的入口。由散热模组可达成模组化设计,进而可提升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H01L23/34GK2758851SQ200420117479
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30日
发明者黄荣峰, 黄志坚 申请人: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