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转接器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121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转接器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转接器及其组件,尤指一种使两块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的电转接器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第6,152,747号揭示了一种包括一个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用以连接平行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其中,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均包含若干相互平行的模组,每个模组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支撑体、若干设置在所述支撑体一侧的用以传输信号的端子、以及设置在支撑体另一侧的遮蔽片。其中,每个信号端子的尾部连接着焊接球,所述遮蔽片包括若干尾部并分别与一个焊接球连接。上述分别与信号端子、遮蔽片连接的焊接球均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当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分别安装在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时,上述焊接球将被焊接到电路板上的对应连接片上。
有些应用场合会要求上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之间保持较大的距离,现有技术通常是增加插头连接器或插座连接器的高度来满足这种需求。然而,连接器高度的增加给焊接焊接球到电路板增加了难度。
因此,发明一种不必增加插头连接器或插座连接器高度而能使两块远距离电路板电连接的电转接器及其组件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时与焊接在不同电路板上的一对配合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电转接器,以满足不同板距的两块电路板电性连接的需求。
为达成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电转接器,用以使两个配合连接器电性连接,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固持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共同构成一个容纳空间,所述若干模组相互平行地固持在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每一模组包括绝缘框部和若干固持在所述绝缘框部上的导电端子,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中间部、在相反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分别延伸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以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对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两块平行设置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的电转接器组件。
为达成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电转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和电转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别安装在面对面设置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在垂直于自身的方向上相隔一段距离,所述电转接器在所述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所述电转接器包括结构相似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装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容纳空间,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中间部、从所述中间部的两端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分别延伸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以分别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
通过以上设置,本发明不必改变现有配合连接器的高度,即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两块电路板上的配合连接器的电性连接,且只要改变电转接器的高度,即可以实现不同距离的两块电路板上的配合连接器的电性连接。

图1是本发明电转接器的部分组装图;图2是本发明电转接器的组装图;图3是本发明电转接器的第二本体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电转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立体图;图5A是本发明电转接器的差分信号端子模组立体图;图5B是包含本发明电转接器的差分信号端子片的金属料带的立体图;图6A是本发明电转接器单端信号端子模组立体图;图6B是包含本发明电转接器的单端信号端子片的金属料带的立体图;图7A是本发明电转接器的遮蔽模组立体图;图7B是包含本发明电转接器的接地端子片的金属料带的立体图;图8A是本发明电转接器的差分信号端子模组与插头连接器配接时的剖视图8B是本发明电转接器的单端信号端子模组与插头连接器配接时的剖视图;图8C是本发明电转接器的遮蔽模组与插头连接器配接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图8A至图8C,本发明电转接器1具有一对相反的配接部,分别与一对插头连接器对接,其中一个插头连接器安装在第一印刷电路板(未图示),而另外一个插头连接器安装在第二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照图1至图3,上述电转接器1包括一个箱状绝缘本体10,该绝缘本体10由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1对接组合形成。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1均设有底壁12、一对分别从该底壁12的两端延伸且对立的侧壁13、及一对连接上述侧壁13的端壁14。所述底壁12的内表面120、侧壁13和端壁14围成一个收容空间15,当相互配合对装时,所述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1的收容空间15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容纳空间。上述底壁12的配接面121、两侧壁13和端壁14则形成了配合接口16。底壁12的内表面120上设有若干与端壁14平行的狭槽17,配接面121则设有若干排开口18,所述每排开口18均与一对应的狭槽17连通。若干排穿孔19则穿过所述底壁12并沿着与狭槽17平行的方向延伸。侧壁13上设置有若干导引槽170。一突起部130设置在一边侧壁13的顶端,而一挖空部131则设置在另一边侧壁13的顶端。每一侧壁13包括一个突伸出侧壁13顶端的T形弹性臂132、设置在侧壁13外表面的T形收容区133。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本体11的突起部130收容在第二本体11的挖空部131内,弹性臂132起初因受导引部134挤压而向外偏转,此后则被压入第二本体11的收容区133内。
请参照图1所示,电转接器1包括若干收容在上述完整的容纳空间内的差分信号端子模组20、单端信号端子模组30和遮蔽模组40,该等模组20、30、40的两端分别收容在对应的狭槽17内。
请参照图5A所示,每一差分信号端子模组20包括一个绝缘框体21,所述框体21包括中空部210和设置在两端的导引凸缘211,其中中空部210系设置在框体21的中心部位。所述导引凸缘211将滑进侧壁130的对应导引槽170内以使差分信号端子模组20正确插入对应狭槽17。差分信号端子模组20还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对22,每对差分信号端子对22由两对差分信号端子片23(如图5B所示)组成。
请参照图5B所示,金属料带24形成有若干差分信号端子片23。两片金属料带24堆叠且使其差分信号端子片23依形状完全交迭从而形成差分信号端子对22,所述两片堆叠的金属料带24被射出成型到上述绝缘框体21中。组装时,连接相邻差分信号端子片23的连接条25将被切断以使差分信号端子对22间电性隔离。
请参照图5A所示,每一差分信号端子对22包括设置在两端的弹性接触端220,以及连接所述接触端220并部分位于所述中空部210的细长状连接部221。每一对接触端220的自由端上形成为接触部222,该等接触部222穿过对应一个穿孔19而延伸入相应的配合接口16。
请参照图5A所示,单端信号端子模组30具有与差分信号端子模组20类似的绝缘框体结构,其框体31也设置有中空部310和导引凸缘311。所述导引凸缘311将滑进侧壁130的对应导引槽170内以使单端信号端子模组20正确插入对应狭槽17。
请参照图5B并结合图5A所示,单端信号端子模组30号还包括若干单端信号端子32,所述单端信号端子32由一对形状完全相同的单端信号端子片33所组成。两片形成有若干单端信号端子片33的金属料带34呈相反堆叠并使对应的单端信号端子片33部分交迭从而形成单端信号端子32,之后上述堆叠的两片金属料带34被射出成型到绝缘框体31中。组装后,相邻单端信号端子片33之间的连接条35被切除以保证单端信号端子32之间的电性隔离。
每一单端信号端子32的两端均设置有一对接触端320,一连接部321将两端的接触端320连接。每对接触端320穿过绝缘本体10的一个开口18,且其自由端设有一对部分交迭的接触部322。
请参照图7A和图7B所示,每一遮蔽模组40设置在每两个相邻的信号模组20、30之间以达成信号遮蔽的作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种排配方式,为了满足电性要求,其他排配方式并不违背本发明的本质。类似地,遮蔽模组40包括绝缘框体41和若干接地端子42,其中绝缘框体41包括中空部410,每一接地端子42由一对接地端子片43组成。两片形成有若干接地端子片43的金属料带44呈相反堆叠并使对应的接地端子片43部分交迭从而形成接地端子42,之后上述堆叠的两片金属料带44被射出成型到绝缘框体41中。组装后,相邻接地端子片43之间的连接条45被切除以保证接地端子42之间的电性隔离。
每一接地端子42的两端均设置有一对接触端420,一连接部421将两端的接触端420连接。每对接触端420穿过绝缘本体10的一个开口18并延伸入配合接口16(如图2所示),且,其自由端设有一对部分交迭的接触部422。所述接地端子42的连接部421是由接地端子片43的两个互相交搭的过渡部组成,并具有一对交错的侧缘423,从而使接地端子42不仅形成连续的遮蔽平面而且相互之间亦是电性隔离。
请参照图4、图8A至图8C所示,插头连接器8包括绝缘壳体80和若干排平行地固持在该绝缘壳体80内的插头端子83,所述绝缘壳体80的中心区域形成对接空间81,而平台部82延伸入所述对接空间81内。所述插头端子83包括接触部84和焊接部85,所述焊接部85具有一个用以表面安装到上述第一电路板或第二电路板上的焊接球。上述绝缘壳体80的对接空间81的内表面还设有一对导引狭缝86以收容电转接器1的凸肋135。
当电转接器1与一对插头连接器8配合使用时,电转接器1两端的配接部收容在插头连接器8的对接空间81内,而插头连接器8的平台部82则收容在电转接器1的配合接口16内。请参照图8A所示,差分信号端子对22的接触部222弹性地靠紧一对应插头端子83的接触部84。由于每一差分信号端子对22由两个差分信号端子片23组成,每对完全交迭的接触部222具有足够宽的配合面223以与插头端子83的接触部84充分接触。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82的配合面223是在垂直于差分信号端子模组20所在平面上延伸。请参照图8B,当插头连接器8与电转接器1配接时,单端信号端子32的接触端320向外弹性偏移,其一对接触部322将对应一根插头端子83的接触部84弹性地夹持其间。请参照图8C,接地端子42亦由于插头连接器8的插入而向外弹性扩张,其接触部422将对应插头端子83的接触部84弹性地夹持于其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转接器,用以使两个配合连接器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固持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模组,其中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共同构成一个容纳空间,所述若干模组相互平行地固持在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每一模组包括绝缘框部和若干固持在所述绝缘框部上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中间部、在相反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分别延伸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以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对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结构类似,且呈互补关系组装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堆叠的端子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分别包括一对接触部,所述第一对接部的接触部包括一对部分交迭的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地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包括一对接面,所述对接面在垂直于对应模组所在平面上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地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框部的中心部分是一中空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包括信号模组和遮蔽模组,其中所述信号模组和遮蔽模组交替排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模组的每一导电端子的两个端子片的中间部为部分交错排布,从而形成连续的遮蔽平面。
9.一种电转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别安装在面对面设置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在垂直于自身的方向上相隔一段距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转接器组件还包括一电转接器,所述电转接器在所述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所述电转接器包括结构相似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装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中间部、从所述中间部的两端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分别延伸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以分别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转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的结构相似且相对于中间部呈对称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电转接器组件,包括两个配合连接器和电转接器,其中配合连接器分别安装在面对面设置的两块电路板上,所述电转接器位于两个配合连接器之间,并包括结构相似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设成一个容纳空间,其中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中间部、从所述中间部的两端分别朝着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分别延伸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以分别与对应配合连接器对接。通过如此设置,可以不增加配合连接器的高度便可实现两块较远距离电路板的电性连接。
文档编号H01R12/16GK1808790SQ20051007157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0日
发明者约瑟夫·R·考桑斯盖, 乔安妮·E·希普, 罗伯特·W·布朗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