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4284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通过其中心端子的移动以实现讯号的回路切换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无线通讯装置,如移动电话,提供现代人便利的通讯方式。移动电话具有一内藏式天线,以对外收发讯号。移动电话进一步设有一同轴连接器,以对接一外接式天线的对接连接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讯号的强度。
现有的同轴连接器,如公告于2002年8月11日的台湾专利第499085号所揭示的一种「自动跳接式同轴线缆连接器」,其包括一连接器外壳、一第一绝缘主体、一第二绝缘主体、一第一导电片、一第二导电片、一推顶板、和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限位于该第二绝缘主体的凹槽内,且该弹性组件的二端分别抵住该凹槽的壁面和该推顶板的导通板,使得该导通板搭接于该第一导电片的接触片和该第二导电片的接触片。该第一导电片的前端设有一接触部,以接触一对接连接器的插头端子。
该同轴连接器设于一移动电话。该推顶板的导通板接触该第一导电片的接触片和该第二导电片的接触片以形成一短路状态,从而导通该移动电话的内藏式天线的电气回路。因此,无线电频率(RF)讯号自该第一导电片、经由该推顶板、传输至该第二导电片。
当一外接式天线的对接连接器对接于该同轴连接器时,该对接连接器的插头端子推动该推顶板的顶针和该第一导电片的接触部,使得该推顶板的导通板离开该第一导电片的接触片和该第二导电片的接触片以形成一开路状态,从而导通该外接式天线的电气回路。因此,无线电频率(RF)讯号自该第一导电片传输至该对接连接器的插头端子。
上述现有的同轴连接器,该第一导电片和该第二导电片所冲压成型的撕裂状接触片的强度不佳而容易变形。结果,该导通板难以可靠地接触该第一导电片的接触片和该第二导电片的接触片,导致该内藏式天线的电气回路的导通品质不稳定。
此外,该第一导电片的接触部以侧向压抵于该对接连接器的插头端子。结果,该插头端子难以准确地推动该推顶板的顶针,导致该内藏式天线的电气回路的导通品质不稳定。
再者,该第一导电片的接触部的结构复杂。结果,该第一导电片需作特殊的弯折成型,导致其成本增加。
因此,由上可知,上述现有的同轴连接器,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缺陷存在,而有待加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以提升其组件的强度,从而改善其使用时的电气回路的导通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以提升其对接一对接连接器的准确性,从而改善其使用时的电气回路的导通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以简化其组件的结构,从而降低其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以供设于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具有一第一导电部和一第二导电部,该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一第一导电片、一第二导电片、一中心端子、一弹性组件、以及一本体;该本体设有一收容空间和一中空孔,该中空孔贯穿该本体且连通该收容空间;该绝缘壳收容于该本体的收容空间内,且该绝缘壳内形成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导电片具有一第一焊接部和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伸入该容置空间内,该第一焊接部焊接于该第一导电部的一端;该第二导电片具有一第二焊接部和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伸入该容置空间内,该第二焊接部焊接于该第二导电部;该中心端子具有一端子接触部、一抵靠部、和一压接部,该端子接触部伸入至该本体的中空孔,该抵靠部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压接部可活动地伸出该绝缘壳且对应于该第一导电部的另一端;该弹性组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弹性组件推顶该抵靠部以接触该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接触部。
该第一导电片的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导电片的第二接触部的强度大而不易变形,使得该中心端子的抵靠部能够可靠地接触该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接触部,从而能够改善其使用时的电气回路的导通品质。
该中心端子的端子接触部直接提供一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的对接,且该对接端子呈一直线对准该中心端子,使得该中心端子的压接部能够直接且可靠地接触该电路板的第一导电部的另一端,从而能够改善其使用时的电气回路的导通品质。
该第一导电片和该第二导电片的结构简化,从而能够降低其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一电路板和一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一电路板和一对接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立体组合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安装于一电路板上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安装于一电路板上且对接一对接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一电路板和一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一电路板和一对接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安装于一电路板上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安装于一电路板上且对接一对接连接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一种同轴连接器,以供设于一电路板8上。该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一第一导电片1、一第二导电片2、一中心端子3、一弹性组件4、以及一本体5。该电路板8具有一接地部80、一第一导电部81、和一第二导电部82。
该绝缘壳包括一上盖6和一底盖7,且该绝缘壳内形成一容置空间601。该上盖6设有二个插孔602和二个嵌槽603。这些插孔602连通于该容置空间601。这些嵌槽603分别邻接于这些插孔602。本实施例中,该上盖6具有一下凸部60和一上板部61。该容置空间601形成于该下凸部60的底面。这些插孔602和这些嵌槽603设于该下凸部60的侧面。该上板部61设有一上穿孔611,且该上穿孔611连通于该容置空间601。该底盖7的顶面形成一容槽701。该底盖7的底面设有一下穿孔711,且该下穿孔711连通于该容槽701。该底盖7的侧面进一步设有二个缺口702。
该第一导电片1具有一第一焊接部10、一第一上折部11、和一第一接触部12。该第一上折部11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焊接部10和该第一接触部12以形成一阶梯状。
该第二导电片2具有一第二焊接部20、一第二上折部21和一第二接触部22。该第二上折部21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焊接部20和该第二接触部22以形成一阶梯状。
该中心端子3具有一端子接触部30、一抵靠部31、和一压接部32。该抵靠部31位于该端子接触部30和该压接部32之间且呈一板状。本实施例中,该中心端子3为一公端子。诚然,该中心端子3亦可为一母端子。
该弹性组件4在本实施例中为一弹簧。
该本体5设有一收容空间。本实施例中,该本体5的底面设有一下凹部50以形成该收容空间,用以收容该绝缘壳。该本体5的顶面设有一上凹部51,用以对接一对接连接器9。该本体5设有一中空孔501,该中空孔501贯穿该本体5且连通该下凹部50(该收容空间)和该上凹部51。该本体5的底面进一步设有二个破口502,且这些破口502连通于该下凹部50(该收容空间)。
组装时,首先,该第一导电片1的第一接触部12和该第二导电片2的第二接触部22分别穿过该上盖6的插孔602。如此,使得该第一接触部12和该第二接触部22伸入该容置空间601内,且该第一上折部11和该第二上折部21分别收容于该上盖6的嵌槽603内。
其次,该中心端子3的端子接触部30自该容置空间601穿出该上盖6的上穿孔611。该端子接触部30伸入至该本体5的中空孔501,且该中心端子3的抵靠部31位于该容置空间601内。
接着,该弹性组件4(该弹簧)套接于该中心端子3的压接部32外,且该弹性组件4位于该上盖6的容置空间601内。
该底盖7盖合该上盖6的容置空间601,使得该上盖6的下凸部60收容于该底盖7的容槽701内,从而使得该上盖6和该底盖7相接合。该底盖7的下穿孔711连通于该上盖6的容置空间601。如此,使得该中心端子3的压接部32可活动地伸出该绝缘壳的下穿孔711且该弹性组件4推顶该中心端子3的抵靠部31以接触该第一导电片1的第一接触部12和该第二导电片2的第二接触部22。此外,该底盖7的缺口702分别对应于该上盖6的嵌槽603,以利于该第一导电片1的第一焊接部10和该第二导电片2的第二焊接部20的组装。
最后,该绝缘壳收容于该本体5的下凹部50(收容空间)内。该中心端子3的端子接触部30穿出该绝缘壳至该本体5的中空孔501。该端子接触部30可位于该中空孔501内,或位于该本体5的上凹部51内(如图5所示)。该第一导电片1的第一焊接部10和该第二导电片2的第二焊接部20分别伸出该本体5的破口502,以利于焊接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设于该电路板8上。该第一导电片1的第一焊接部10以焊料83焊接于该第一导电部81的一端,该第二导电片2的第二焊接部20以焊料83焊接于该第二导电部82,且该本体5的底面以焊料83焊接于该接地部80。该中心端子3的压接部32并对应于该第一导电部81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可设于一移动电话,亦可设于需要作讯号的回路切换的电气设备。该弹性组件4推顶该中心端子3的抵靠部31接触该第一导电片1的第一接触部12和该第二导电片2的第二接触部22以形成一短路状态,从而导通该移动电话的内藏式天线的电气回路。因此,无线电频率(RF)讯号自该电路板8的第一导电部81、经由该第一导电片1、再经由该中心端子3、再经由该第二导电片2、传输至该电路板8的第二导电部82。
当一外接式天线的对接连接器9对接于该同轴连接器时,该对接连接器9插入该本体5的上凹部51内。该对接连接器9的对接端子90呈一直线对准该中心端子3。该对接端子90对接于该中心端子3的端子接触部30且推动该中心端子3,使得该中心端子3的抵靠部31离开该第一导电片1的第一接触部12和该第二导电片2的第二接触部22以形成一开路状态,且使得该中心端子3的压接部32接触该电路板8的第一导电部81的另一端,从而导通该外接式天线的电气回路。因此,无线电频率(RF)讯号自该电路板8的第一导电部81、经由该中心端子3、传输至该对接连接器9的对接端子90。
请参阅图7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差异为该弹性组件4′。在第二实施例中,该弹性组件4′为一凸盘状弹片。该凸盘状弹片设有一通孔40′,且该中心端子3的压接部32穿过该通孔40′。
因此,透过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具有如下述的特点1、该第一导电片的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导电片的第二接触部的强度大而不易变形,使得该中心端子的抵靠部能够可靠地接触该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接触部,从而能够改善其使用时的电气回路的导通品质。
2、该中心端子的端子接触部直接提供一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的对接,且该对接端子呈一直线对准该中心端子,使得该中心端子的压接部能够直接且可靠地接触该电路板的第一导电部的另一端,从而能够改善其使用时的电气回路的导通品质。
3、该第一导电片和该第二导电片的结构简化,从而能够降低其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同轴连接器,以供设于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具有一第一导电部和一第二导电部,其特征在于,该同轴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其设有一收容空间和一中空孔,该中空孔贯穿该本体且连通该收容空间;一绝缘壳,其收容于该本体的收容空间内,且该绝缘壳内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第一导电片,其具有一第一焊接部和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伸入该容置空间内,该第一焊接部焊接于该第一导电部的一端;一第二导电片,其具有一第二焊接部和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伸入该容置空间内,该第二焊接部焊接于该第二导电部;一中心端子,其具有一端子接触部、一抵靠部、和一压接部,该端子接触部伸入至该本体的中空孔,该抵靠部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压接部可活动地伸出该绝缘壳且对应于该第一导电部的另一端;以及一弹性组件,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弹性组件推顶该抵靠部以接触该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包括一上盖和一底盖,且该上盖和该底盖相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盖设有二个插孔,且该第一导电片的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导电片的第二接触部分别穿过这些插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盖设有二个嵌槽,这些嵌槽分别邻接于这些插孔,该第一导电片具有一第一上折部,该第一上折部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焊接部和该第一接触部,该第二导电片具有一第二上折部,该第二上折部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焊接部和该第二接触部,且该第一上折部和该第二上折部分别收容于这些嵌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盖具有一下凸部和一上板部,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下凸部的底面,这些插孔和这些嵌槽设于该下凸部的侧面,该上板部设有一上穿孔,该上穿孔连通于该容置空间,且该中心端子的端子接触部穿出该上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底盖的顶面形成一容槽,该底盖的底面设有一下穿孔,该上盖的下凸部收容于该容槽内,该下穿孔连通于该容置空间,且该中心端子的压接部可活动地伸出该下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底盖的侧面设有二个缺口,这些缺口分别对应于这些嵌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组件为一弹簧,且该弹簧套接于该中心端子的压接部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组件为一凸盘状弹片,该凸盘状弹片设有一通孔,且该中心端子的压接部穿过该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具有一接地部,且该本体的底面焊接于该接地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底面设有一下凹部以形成该收容空间,且该绝缘壳收容于该下凹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顶面设有一上凹部,该本体的中空孔连通该下凹部和该上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底面设有二个破口,这些破口连通于该下凹部,且该第一导电片的第一焊接部和该第二导电片的第二焊接部分别伸出这些破口。
专利摘要一种同轴连接器,设于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具有一第一导电部和一第二导电部,该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一第一导电片、一第二导电片、一中心端子、一弹性组件、以及一本体;该第一导电片的第一焊接部焊接于该第一导电部的一端;该第二导电片的第二焊接部焊接于该第二导电部;该弹性组件推顶该中心端子的抵靠部以接触该第一导电片的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导电片的第二接触部以形成一短路状态;当一对接连接器对接于该同轴连接器时,该中心端子的抵靠部离开该第一接触部和该第二接触部以形成一开路状态,且该中心端子的压接部接触该电路板的第一导电部的另一端。
文档编号H01R13/71GK2865068SQ20052013271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1日
发明者曹荣宗 申请人:美国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