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4559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供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直立式电池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照中国大陆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CN1507115A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设有收容槽的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收容槽的导电端子,其中导电端子包括有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的弹性部、由弹性部向下延伸的固持部以及与固持部相连接的焊接部,弹性部包括有一挠曲部以及与挠曲部两端相连的板片部,然而该导电端子的弹性部变形量较小,使得导电端子的柔韧性不足,从而不能很好的保证导电端子的接触功能。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使其在结构上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以克服现有技术领域中所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化端子结构的电池连接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槽的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收容槽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有顶壁、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前壁以及由顶壁左右两侧向下延伸的两侧壁,导电端子包括有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接的弹性部、自弹性部延伸的固持部以及焊接部,导电端子的弹性部包括有开口朝向绝缘本体顶壁的第一挠曲部以及与第一挠曲部相连接且开口朝向绝缘本体底壁的第二挠曲部,固持部自弹性部垂直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电池连接器构形较小的情况下,导电端子仍具有较大的变形量,提高了导电端子的柔韧性,进一步保证了导电端子的良好接触的功能。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中的导电端子的立体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中的绝缘本体的立体视图。
图5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100是一直立式电池连接器,其包括一直立式的绝缘本体1及若干导电端子2。
绝缘本体1包括有一顶壁11、与顶壁11相对设置的底壁17、一前壁13、自顶壁11前端向下倾斜延伸的接触壁12、连接前壁13和接触壁12的斜壁15以及自顶壁11向下延伸并间隔排列形成收容导电端子2的收容槽14的直立壁16,直立壁16后端下方设有一大致呈矩形的切口168,切口168的设置节省了电池连接器100占用电路板的空间,在最外侧的两直立壁16构成绝缘本体1的两侧壁,绝缘本体1的接触壁12上表面与收容槽14一一对应的设有与收容槽14相连通的纵长的开口124,收容槽14向后贯穿绝缘本体1的后端部并与切口168相连通,开口124为两两间隔平行设置,相邻两直立壁16相向的壁面161、162在靠近绝缘本体1底部处分别向收容槽14内突伸有两上下平行的卡块164,在左的卡块164与在右的卡块164并未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同一水平方向上在左的卡块164也可与在右的卡块164连在一起而一体成型,在同一收容槽14的壁面161、162底部处的上下平行的卡块164共同形成可卡持导电端子2的卡制槽165。绝缘本体1的底部分别对应各直立壁16一体成形的向下延伸有隔板163。于左右两端收容槽14的下卡块164上设有向下延伸的两定位柱18,两定位柱18可将电池连接器100定位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导电端子2包括接触电子或电气设备接触面(未图示)的接触部21、用于连接电路板的焊接部24、与接触部21相连接的弹性部22及自弹性部22延伸的可将导电端子2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固持部23。接触部21大致呈“V”形,其接触区域设有凸肋214,自接触部21向后延伸有一自由端部20。弹性部22包括有开口朝向绝缘本体1顶壁11的第一挠曲部223以及开口朝向绝缘本体1底壁17的第二挠曲部224,第一挠曲部223与接触部21的连接处为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板片部221,第一挠曲部223与第二挠曲部224的连接处为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板片部222,第二挠曲部224的后端向下延伸有一沿竖直方向的第三板片部226,固持部23与板片部226相垂直,于板片部226与固持部23之间连接有一过渡的圆弧部27,弹性部22的这种较大的变形结构更好的保证了导电端子2的柔韧性。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4沿水平方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焊接部24自固持部23弯折形成一过渡部29,且固持部23与焊接部24相平行,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及焊接部24位于绝缘本体1的同侧。
请参阅图5所示,组装时,导电端子2由绝缘本体1切口168置入对应收容槽14内,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从接触壁12的纵长开口124处突伸出来,自由端部20因弹性部22的预压力而抵靠于绝缘本体1的顶壁11下表面。弹性部22的第一挠曲部223和第二挠曲部224以及第一板片部221、第二板片部222、第三板片部226均收容在收容槽14内。导电端子2的固持部23卡持在卡制槽165中,以使导电端子2稳固地定位于对应的收容槽14内。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4位于绝缘本体1的前壁13底部下方并突出于绝缘本体1之前壁13,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及焊接部24共同位于绝缘本体1的前方,由于隔板163间隔相邻的焊接部24而可使两相邻的焊接部24不致相接触。
请参阅图5所示,在未向导电端子2施加外力的初期状态下,导电端子2的自由端部20在弹性部22的预应力下以弹压状态抵靠在绝缘本体1顶壁11的下表面。在接触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时,通过沿与接触壁12相垂直的方向即沿箭头a1方向向该电池连接器100插入对接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先与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1对接,此时,通过弹性部22的变形,接触部21沿箭头a1所示方向后退位移,导电端子2的自由端部20与绝缘本体1的顶壁11分离而处于自由释放状态,当对接连接器脱离电池连接器100时,通过沿与接触壁12相垂直的方向即沿箭头a2方向使对接连接器背离该电池连接器100,此时,通过弹性部22的弹性回复,接触部21沿箭头a2所示方向位移,而突伸出开口124,导电端子2的自由端部20重新抵靠在绝缘本体1顶壁11的下表面。
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槽的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收容槽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有顶壁、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前壁以及由顶壁左右两端向下延伸的两侧壁,导电端子包括有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接的弹性部、自弹性部延伸的固持部以及焊接部,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的弹性部包括有开口朝向绝缘本体顶壁的第一挠曲部以及与第一挠曲部相连接且开口朝向绝缘本体底壁的第二挠曲部,固持部自弹性部垂直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进一步设有自接触部延伸的自由端部,该自由端部抵靠于绝缘本体顶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与固持部相连接,焊接部自固持部弯折后水平延伸出绝缘本体而且与绝缘本体底壁相平行,且焊接部与固持部为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弹性部的第一挠曲部与接触部相连接,其连接处为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板片部,第一挠曲部与第二挠曲部相连接,其连接处为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板片部,第二挠曲部与固持部相连接,其连接处为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板片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及焊接部是位于绝缘本体的同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还包括有于顶壁前端向下延伸且与顶壁及前壁呈一定夹角的接触壁,接触壁上设有与收容槽相连通的纵长的开口,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突出于接触壁上纵长的开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设有自顶壁向下延伸并间隔排列形成导电端子的收容槽的直立壁,其中最外侧的两直立壁构成绝缘本体的两侧壁,所述收容槽贯穿绝缘本体的后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绝缘本体直立壁上设有一对上下平行的卡块,该对上下平行的卡块共同形成可卡持导电端子固持部的卡制槽。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的底部分别对应于各直立壁的位置一体成型有向下延伸的若干个隔板。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直立壁后端下方设有一切口,所述收容槽向后贯穿绝缘本体后端部并与切口相连通。
专利摘要一种电池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槽的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收容槽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有顶壁、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前壁以及由顶壁左右两侧向下延伸的两侧壁,导电端子包括有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接的弹性部、自弹性部延伸的固持部以及焊接部,导电端子的弹性部包括有开口朝向绝缘本体顶壁的第一挠曲部以及与第一挠曲部相连接且开口朝向绝缘本体底壁的第二挠曲部,固持部自弹性部垂直延伸。
文档编号H01R12/57GK2874867SQ20052014061
公开日2007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9日
发明者胡兵波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