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馈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6697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天线馈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可转动天线电连接于具有馈电金属部件的电路板的电路的天线馈电结构。
背景技术
图9是以简化形式示出卡式装置的外部示意图。卡装置41包括卡壳体42;容纳在卡壳体42内的电路板43;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卡壳体42外侧以电连接于形成在电路板43的电路(未图示)的天线44。
由导体构成的天线转动轴45被形成为从天线44的一端凸出,并且用于从卡壳体42外侧将天线转动轴45插入卡壳体42的通孔被形成在卡壳体42的内壁中。天线转动轴45通过将天线转动轴45通过通孔插入卡壳体42以插入天线转动轴而电连接于电路板43的电路。结果,天线44通过天线转动轴45电连接于电路板43的电路。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布2001-339211专利文献2PCT日本翻译专利公布11-504771发明内容发明解决的问题天线转动轴45转动。因此,由于天线转动轴45转动引起的各种原因,因此不希望将天线转动轴45直接连接于电路板43。结果,提出诸如图10的模型图中所示的馈电金属部件46的馈电金属部件的使用。馈电金属部件46将天线转动轴45电连接于电路板43的电路,由此天线转动轴45不直接连接于电路板43。
整个馈电金属部件46由导体构成。馈电金属部件46包括用于安装于电路板43的安装部分47;用于接触和连接于天线转动轴45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以及在安装部分47弹性支承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的弹性支承部分49。弹性支承部分49具有弹性(弹力)以使由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产生的偏压力朝向天线转动轴45。
馈电金属部件46的安装部分47电连接于电路板43的电路。通过使天线转动轴45按压接触于馈电金属部件46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它们被电连接在一起。这使天线44通过天线转动轴45和馈电金属部件46电连接于电路板43的电路。
因此,当使用图10所示的馈电金属部件46时,天线44电连接于电路板43的电路而不直接将天线转动轴45连接于电路板43。然而,当使用图10所示的馈电金属部件46时,会产生下列问题。
尽管天线转动轴45的端表面是球形的,馈电金属部件46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与天线转动轴的接触部分是平面的。因此,天线转动轴45和馈电金属部件46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彼此点接触,其结果是接触面积非常小。此外,由于天线转动轴45趋于因为天线44的转动而摆动,当天线44转动时,馈电金属部件46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与天线转动轴45的接触位置易于改变。这两个问题,即天线转动轴45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以及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与天线转动轴45的接触位置变化,使天线转动轴45稳定地接触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并与之连接(即稳定地电连接天线44和电路板43的电路)变得困难电。
此外,电路板43和天线转动轴45之间的距离由各种因素确定。结果,就电路板43和天线转动轴45之间的距离而言,设计的自由度很低。当有人试图改变天线转动轴45和馈电金属部件46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之间的接触压力时,馈电金属部件46的设计改变,例如改变将馈电金属部件46安装于电路板43或改变馈电金属部件46的弹性支承部分49的弹力。然而,由于电路板43和天线转动轴45之间的距离小,因此馈电金属部件46的安装位置可移动的范围也小。因此,通过调整馈电金属部件46的安装位置基本无法调整天线转动轴45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之间的接触压力。此外,由于馈电金属部件46是考虑各种因素设计的,例如材料成本和制造工艺,因此馈电金属部件46的设计也存在许多约束。因此难以改变设计以改变弹性支承部分49的弹力。结果,图10所示的馈电金属部件46的结构具有难以调整天线转动轴45和馈电金属部件46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48之间的接触压力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作为通过下面的结构解决前述问题的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馈电金属部件将可转动天线电连接于电路板上形成的电路的天线馈电结构。在该天线馈电结构中,由导体构成的天线转动轴被形成为从天线的一端凸出,天线转动轴的一端为球形。馈电金属部件具有安装部分、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以及弹性支承部分。安装部分被安装于电路板。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与天线转动轴的端部接触并与之连接。弹性支承部分在安装部分处支承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并产生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朝向天线转动轴的偏压力。馈电金属部件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具有与天线转动轴端部的球形对应的球形凹壁。天线转动轴的球形端通过天线转动轴的球形端向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球形凹壁的按压接触而连接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
优点根据本发明,从天线的一端凸起的天线转动轴的一端是球形。与天线转动轴的端部形成接触并与之连接的馈电金属部件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具有凹壁,该凹壁具有与天线转动轴端部的球形对应的球形。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球形端被形成以使其按压接触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球形凹壁。通过这种结构,天线转动轴的曲面端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曲面壁彼此接触,由此与平面和曲面彼此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增加接触面积。
由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由弹性支承部分支承,弹性支承部分的弹性变形使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位置移动。天线转动轴的曲面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曲面壁的按压接触以及位置移动能提供下列优点。当天线转动轴的端部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球形凹壁的最深部分按压接触时,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处于最稳定状态。然而,当天线转动轴因为天线转动而摆动或天线转动轴的位置在安装过程中偏移时,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之间的接触和连接状态会变得不稳定。在这种情形下,在本发明中,天线转动轴的端部本身向凹壁最深部分作相对移动,以沿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圆形凹壁滑动。因此,它们的位置可以被自校正以使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之间的接触和连接最稳定。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独特结构使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自对准变得可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使增加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并实现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自对准变得可能。因此,可增加天线转动轴和馈电金属部件(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之间接触和连接的稳定性。即可增加将天线和电路板的电路电连接的可靠性。
如果天线转动轴端部的位置相同,当馈电金属部件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凹壁深度改变时。弹性支承部分的弹性变形量也改变,由此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朝向天线转动轴的偏压力(即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和天线转动轴之间的接触压力)改变。因此,在本发明的结构中,仅通过调整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凹壁深度,能可变地调整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和天线转动轴之间的接触压力。由于能轻易改变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凹壁的深度(即能轻易改变设计),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和天线转动轴之间的偏压力易于被调整至所要求的接触压力。另外,例如当改变天线转动轴的端部和电路板之间距离的设计改变造成当使用设计改变前的馈电金属部件时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之间接触压力的改变的情形下,仅通过可变地调整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凹壁深度,即可使天线转动轴轻易地与之接触并在设计改变前相同的接触压力下连接于天线接触和连接部分。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独特结构可迅速适应设计改变。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的馈电金属部件的俯视图。
图2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的馈电金属部件的侧视图。
图2c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的馈电金属部件的天线接触和连接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2d是沿图2c所示的双箭头b-b剖切得到的剖面示意图。
图3a与图3b一起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整天线馈电结构中的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之间的接触压力的一个例子。
图3b与图3a一起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整天线馈电结构中的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之间的接触压力的一个例子。
图4a与图4b一起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整天线馈电结构中的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另一个例子。
图4b与图4a一起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整天线馈电结构中的天线转动轴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另一个例子。
图5a与图5b一起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实现的优点。
图5b与图5a一起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实现的优点。
图6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中的馈电金属部件的弹性支承部分的一种形式的示意图。
图6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中的馈电金属部件的弹性支承部分的另一种形式的示意图。
图7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在天线馈电结构中弹性支承部分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的侧视图。
图7b是弹性支承部分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从图7a的顶部观察到的平面示意图。
图7c是沿图7b所示双箭头C-C剖切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的模型图。
图9是示意地示出包含天线馈电结构的卡式装置的一种形式的模型图。
图10是示出相关馈电金属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模型图。
参照标号1天线馈电结构2馈电金属部件
3安装部分4弹性支承部分5天线接触连接部分6电路板8凹壁10天线转动轴12可弯曲部分13脊15天线接收板16弹性部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模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诸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的平面示意图。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1被安装在例如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卡装置(例如PC卡)的装置中。图9中示出卡装置的一个例子。天线馈电结构1具有将可转动天线电连接于形成在电路板的电路的馈电金属部件2。图2a是示出该馈电金属部件2的平面示意图。图2b是示出馈电金属部件2从图2a右侧观察到的侧视示意图。
整个馈电金属部件2由导电板构成并包括用于安装于电路板的安装部分3;形成为从安装部分3延伸出的弹性支承部分4;以及设置在弹性支承部分4的延伸部分一端处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
更具体地说,安装部分3是用于将馈电金属部件2安装于电路板的结构性部分。只要安装部分3的形成是为了将馈电金属部件2安装于电路板,安装部分3的结构不受特别限制。在图1、图2a、图2b等中,安装部分3具有方形平坦部分3a;通过基本垂直于平坦部分3a弯曲平坦部分3a的一边而形成的定位板3b;以及沿与定位板3b凸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从平坦部分3a的另一侧延伸出的脚3c。
如图1所示,通过将安装部分3的平坦部分3a设置成与电路板6的壁相对,使定位板3b的表面与电路板6端面接触并将脚3c插入到形成在电路板6中的馈电金属部件安装孔7,安装部分3被设置于电路板6。作为形成于电路板6的电路的天线连接部分的电极焊点(未图示)被形成在安装部分3所在的电路板6外壁处。通过用诸如焊料的导电性结合材料结合电极焊点和安装部分3,馈电金属部件2固定于电路板6并电连接于形成在电路板6的电路。
在第一实施例中,馈电金属部件2的弹性支承部分4由从安装部分3的定位板3b的侧边缘延伸出的板材构成。从定位板3b的侧边缘延伸出的板材沿延伸部分的端部方向回弯。由板材构成的弹性支承部分4被设置成使板材表面沿电路板6的端面延伸。由于弯曲部分的弹性变形,比弹性支承部分4回弯的部分(弯曲部分)更靠近端部地设置的弹性支承部分4的一部分可沿图2a所示双箭头A方向弹性移动。
在第一实施例中,天线转动轴10从天线的一端凸出并具有球形端(参阅图1)。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设置在弹性支承部分4的延伸部分的端部处并且是与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接触和连接的部分。图2c示意地示出从图2a所示箭头S方向观察到的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图2d是沿图2c所示双箭头b-b剖切的剖面示意图。
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具有球形的凹壁,其形状与天线转动轴10端部的球形对应。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与凹壁8形成按压接触。在第一实施例中,凹壁8通过拉伸成形。凹壁8的球形的曲率半径R大于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的球形的曲率半径r(即R>r)。
在第一实施例的天线馈电结构中,基于弹性支承部分4的弯曲部分处的弹力将偏压力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施加于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从而保持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之间接触和连接的稳定状态。不仅通过弹性支承部分4的刚度,还可通过凹壁8的深度明显地调节偏压力的大小。这是因为凹壁8的深度涉及弹性支承部分4的弯曲部分的弹性变形量的确定。
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和电路板6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Da,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的深度为Ha。在这种状态下,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向天线转动轴10的偏压力(即接触压力)大小为F。对比而言,在图3b中,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的深度Hb小于图3a所示的凹壁8的深度Ha。这是图3a和图3b所示状态之间的唯一区别。在图3b所示的情形下,由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更浅,因此弹性支承部分4的弹性变形量相应地大于图3a所示情形中的弹性变形量。因此,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作用于天线转动轴10的偏压力大小F’大于图3a所示情形下的偏压力大小F(即F’>F)。
例如,当设计改变而使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和电路板6的端表面之间的距离从图4a所示距离Da至图4b所示距离Db变得较小时,如果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的深度保持与设计改变前相同,即Hc相同,则弹性支承部分4的弯曲部分的弹性变形量增加。因此,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作用于天线转动轴10的偏压力增加,其结果是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加。相比而言,如图4b所示,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的深度Hd被设置成大于设计改变前的深度Hc,由此弹性支承部分4的弯曲部分的弹性变形量与图4a所示状态中的变形量相同。藉此,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作用于天线转动轴10的偏压力的大小(即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大小)在设计改变前后是相同的。
因此,通过调节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的深度,可调整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作用于天线转动轴10的偏压力的大小,即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之间的接触压力。
在第一实施例中,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曲面凹壁8和天线转动轴10的曲面端彼此按压接触,并且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由可弹性移动的弹性支承部分4支承。这种结构能提供下列优点。例如,如图5b中的横截面所示,当天线转动轴10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接触并与之连接,同时天线转动轴10的回转中轴线Lo穿过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最深部分O的位置,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和天线转动轴10处于最稳定设置的状态。相反,例如当安装天线馈电结构1时,如图5a中的横截面所示,由于天线转动轴10的回转中轴线Lo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最低部分O的位置彼此偏离,天线转动轴10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之间的接触和连接状态有时变得不稳定。在这种情形下,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中,天线转动轴10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可彼此相对地沿一方向移动,在该方向上,通过沿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球形凹壁8移动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而使天线转动轴10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处于稳定状态。换句话说,天线转动轴10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可经历自对准。
即使如图5a所示,作为天线转动轴10因为天线转动而摆动的结果,天线转动轴10的回转中轴线Lo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的最低部分O偏离,可相似地使天线转动轴10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经历如上所述的自对准以允许它们处于最稳定状态。
下面将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应的部分以相同标号给出,并且对其共同特征不再描述。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弹性支承部分4的弯曲部分12比弹性支承部分4的其它部分薄。因此,当偏压力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作用于天线转动轴10所沿的方向以及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通过弹性支承部分4由安装部分3支承的方向被定义为Z轴时,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可沿三个彼此垂直的方向,X、Y、Z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弹性支承部分4的这种薄的弯曲部分12是可弯曲部分。
因此,通过为弹性支承部分4提供可弯曲部分12,天线转动轴10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可更平滑地经受自对准。这使进一步稳定天线转动轴10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之间的接触和连接变得更为容易。在第二实施例中,与可弯曲部分12相关的结构性特征外的结构性特征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的相同。
弹性支承部分4的可弯曲部分12的形式不局限于图6a所示例子的形式。可弯曲部分12可采取任何形式,只要它允许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沿三个方向移动,即彼此垂直的X、Y和Z方向。例如,如图6b所示,可使弹性支承部分4的可弯曲部分12为弯曲部分,并使弯曲部分比弹性支承部分4的其它部分更薄并将其扭曲。通过以图6b所示的形式形成可弯曲部分12,可弯曲部分12允许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比图6a所示例子更平滑地沿X-Y平面移动,以使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能更容易地自对准。
下面将对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例的说明中,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应的部分以相同标号表示,并不对其共同特征进行说明。
图7a示意地示出弹性支承部分4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该部分作为第三实施例的区别特征。图7b是从图7a顶部观察到的弹性支承部分4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的平面示意图。图7c是沿图7b所示的双箭头C-C剖切得到的截面示意图。在第三实施例中,弹性支承部分4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通过拉伸形成有加强肋13。
由于推力从天线转动轴10作用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因此该推力引起的力被作用于弹性支承部分4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该力使弹性支承部分4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弯曲。因此,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作用于天线转动轴10的偏压力有时比设定值弱。在这种情形下,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之间的接触压力减小。接触压力的减小不再使天线转动轴10正确地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接触并与之连接。因此,有时要考虑连接失效的问题,其中天线和形成在电路板上的电路之间的连接状态劣化。因此,如第三实施例,弹性支承部分4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被设有加强肋13。这增强弹性支承部分4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由此可防止弹性支承部分4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由于来自天线转动轴10的推力而变弯。因此能在天线转动轴10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之间的设计接触压力下,方便地保持天线转动轴10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之间的接触和连接状态。结果,天线和形成于电路板的电路可通过天线馈电结构1更可靠地电连接。
在第三实施例中,与加强肋13相关的结构性特征之外的结构性特征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
下面将对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例的说明中,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应的部分以相同标号表示,并不再对其共同特征进行说明。
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弹性支承部分4具有天线接收板15和弹性部分16(16a、16b)。天线接收板15被设置成与电路板6的端面隔开并与之平行地延伸。弹性部分16(16a、16b)在天线接收板15的各端部被回弯。
在天线接收板15的一部分表面上形成球形凹壁8,从而在那里形成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弹性部分16a的一端被连接于安装部分3。弹性部分16b的一端与电路板6的端面接触。因此,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通过弹性支承部分4在两端处得到支承。弹性部分16b的端部可连接于安装部分3,而不是与电路板6的端面接触。
在第四实施例中,当天线转动轴10的一端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8形成按压接触时,则基于弹性部分16a、16b的弹力而将偏压力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作用于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
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由弹性支承部分4支承于两端的结构性特征之外的结构性特征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那些的相同。即,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弹性部分16被形成以作为弹性支承部分4的可弯曲部分12,或者在第三实施例中,可在弹性支承部分4和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设有加强肋13。
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弹性支承于两端,可更稳定地设置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此外,相比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被支承于一端的情形,这样做能增加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所提供的偏压力。
本发明不局限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因此本发明可以有多种其它实施例。例如,尽管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天线馈电结构1被安装在卡装置中,但天线馈电结构1也可被安装在无线通信装置中,而不是卡装置中。
工业应用性本发明可应用于包括可转动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馈电结构。藉由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它能更可靠地电连接天线和形成在电路板上的电路和简单并可靠地连接天线转动轴和馈电金属部件。因此,当应用于小型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馈电结构时,本发明尤为有效。
权利要求
1.一种用馈电金属部件将可转动天线电连接于形成在电路板上的电路的天线馈电结构,其中由导体构成的天线转动轴被形成为从所述天线的一端凸出,所述天线转动轴的一端为球形;所述馈电金属部件具有安装部分、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以及弹性支承部分,所述安装部分被安装于电路板,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与所述天线转动轴的端部接触并与之连接,所述弹性支承部分在安装部分处支承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并产生从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朝向所述天线转动轴的偏压力;所述馈电金属部件的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具有与所述天线转动轴端部的球形对应的球形凹壁;并且所述天线转动轴的球形端通过所述天线转动轴的球形端对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的球形凹壁的按压接触而连接于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馈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金属部件的弹性支承部分具有天线接收板和弹性部分,所述天线接收板被设置成与所述电路板的端面隔开并与之平行地延伸,所述弹性部分通过回弯所述天线接收板的各端部并将每个弯曲部分的端部设置成使每个弯曲部分的端部或接触所述电路板的端面或连接于所述馈电金属部件的安装部分而形成,其中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通过在所述天线接收板的一部分表面上形成球形凹壁而形成,并且所述天线接收板各端部处的弹性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被导电地连接于所述安装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馈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分与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设有加强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馈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分与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被连接在一起的部分设有加强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馈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分具有可弯曲部分,在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在所述安装部分处被支承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向所述天线转动轴施加偏压力的方向被定义成Z方向时,所述可弯曲部分能在三个方向,即相互垂直的X、Y和Z方向上移动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馈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分具有可弯曲部分,在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在所述安装部分处被支承的情况下,当从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向所述天线转动轴施加偏压力的方向被定义成Z方向时,所述可弯曲部分能在三个方向,即相互垂直的X、Y和Z方向上移动所述天线接触连接部分。
全文摘要
在用馈电金属部件将可转动天线电连接于电路板上形成的电路的天线馈电结构中,天线转动轴10被形成为从天线的一端凸出并由具有球形端的导体构成。馈电金属2部分具有安装部分3、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以及弹性支承部分4。安装部分3被安装于电路板6。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与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接触并与之连接。弹性支承部分4在安装部分3支承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并产生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朝向天线转动轴10的偏压力。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具有与天线转动轴10的端部的球形对应的球形凹壁。天线转动轴10的球形端按压接触于天线接触连接部分5的凹壁。
文档编号H01R35/00GK1965441SQ200580019010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10日
发明者金川洁, 冈田雅信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