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4571阅读:9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辊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辊子,其在着色装置中沿着电线移动方向上设置在用于将着色剂喷出到沿电线长度方向移动的电线的外表面的顶部上的着色单元的下游侧,并且具有一对锥形表面,所述锥形表面与电线的外表面接触且随着逼近旋转轴线而彼此靠近。
背景技术
:在诸如汽车这样的机动车辆内安装有各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布有线束,用于传送来自电源的电力或来自计算机的控制信号。线束包括多根电线和与电线端部相接的连接件。电线具有导电线芯和用于覆盖该线芯的由绝缘合成树脂制成的套。这种电线即为所谓的包线。电线被要求能关于线芯的尺寸、绝缘套的材料(因存在热阻而引起的材料变化)以及应用被区别开。所述应用例如为机动车内的空气嚢、ABS(防抱死制动装置)或系统,其中使用了用于传送诸如汽车速度或动力传动系统信息这样的控制信号的电线。线束的电线在各自的外表面上施加有标记,以区分这些应用(系统)。图7所示的用于施加每个标记的电线着色装置100已被提出(专利文献1)。如图7所示,着色装置100是用于在电线300的外表面300a的一部分上施加标记400的装置。如图7所示,电线着色装置100包括位于上述引导辊102与前进辊103之间的着色喷嘴104,以及管105。在图中,框架的附图标记为101。框架101例如被安装在工厂的地板上。框架101沿水平方向延伸。引导辊102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框架101的一端。在施加标记之前,引导辊102将长的电线300缠绕起来。引导辊102将电线300依次地提供给着色喷嘴104和管105。3在框架101的另一端设有一对前进辊103。这对前进辊由框架101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且在与地板垂直的方向上对齐。这对前进辊103在图8中是沿与地板垂直的方向排列,但是也可以水平地对齐。在马达(未示出)在作用下,前进辊103以相同的旋转速度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这对前进辊103抓住位于其间的电线300,并沿着电线300的长度方向牵引来自引导辊102的电线300。因此,电线300沿着图7中的箭头K的方向从引导辊102处移向前进辊103。着色喷嘴104将着色剂500喷向电线300的外表面300a。管105被设置在前进辊103的从电线着色装置100中的着色喷嘴104开始的那侧,且位于着色喷嘴104与前进辊103之间。管105用于干燥施加在电线300的外表面300a上的着色剂。管105形成为软管状(tube-shape)以让电线300穿过其内部。类似真空泵的抽吸单元(未示出)与管105相连。抽吸单元抽出管105内的气体以防止着色剂500中的溶剂和分散剂弥漫到电线着色装置100的外面。专利文献1为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4-15722。
发明内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根据在上文中提及的电线着色装置100,在电线300高速移动时,电线300会产生摆动运动。这种摆动运动导致标记400不能纟皮施加在电线300的指定位置上。考虑将辊子106设置在引导辊102与前进辊103之间,如图7所示。围绕辊子106的圆周形成V形凹槽106a,如图8所示。辊子106配有一对锥形表面106b,所述锥形表面随着逼近旋转轴线C而彼此靠近。辊子106的这对锥形表面106b接触电线300的外表面。辊子106在电线300的外表面300a的两个点PpP2上通过接触支撑电线300。这两个点PpP2是辊子106与电线300的接触点。在移动电线300的方向K上,着色剂500在紧接在着色喷嘴104的后面的下游侧处仍然没有变干。接触点PpP2上的着色剂500被辊子106拖动(drag)以致电线受到污染且不能形成指定的标记400,其中如图9所示,在电线300的移动方向K上,所述辊子106设在着色喷嘴104的下游侧。考虑减小着色剂500在电线300上的着色角0ad以防止将着色刑500施加到接触点PpP2上。为了减小着色角GAD,需要减小着色喷嘴104的用于喷射着色剂500的开口。然而,开口的减小是有限的。换句话说,着色角0AD的减小是有限的。另外,在减小着色角0AD时,区别性能将会减弱。因此,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即使着色角9AD减至极限,由于电线将会在着色喷嘴104与辊子106之间发生扭转,因此着色剂500会接触接触点PpP2并被拖动。将参考图10来解释扭转发生原因的实例。在图7示出的根据现有技术给出的实例中,电线300在作标记之前被缠绕在引导辊102上。引导辊102的缠绕轴线的方向与电线300的移动方向K平行。可以考虑这样一种结构,其中电线300由另一个辊子107而不是引导辊102导引,且由引导辊102在移动方向K上引导,如图10所示那样。在这种情况下,辊子107的缠绕轴线的方向不与电线300的移动方向K平行,而是与图10中的移动方向K垂直。在这种结构中,电线300容易在着色喷嘴104与辊子106之间发生扭转。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辊子,其能够防止拖动喷射在电线上且尚未变干的着色剂。如何实现本发明的目标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辊子在电线移动方向上设置在用于将着色剂喷出到沿电线长度方向移动的电线的外表面的顶部上的着色单元的下游侧,且所述辊子具有一对锥形表面,所述锥形表面与电线的外表面接触且随着逼近旋转轴线而彼此靠近,对于直径为1.2mm的电线,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具有在至少6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的值。根据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对于直径为1.2mm的电线,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在至少6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该辊子,其中由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在至少6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在直径为1.2mm的电线上的着色剂的着色区域中不具有辊子的锥形表面与该电线的接触点。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辊子在电线移动方向上设置在用于将着色剂喷出到沿电线长度方向移动的电线的外表面的顶部上的着色单元的下游侧,且所述辊子配有一对锥形表面,所述锥形表面与电线的外表面接触且随着逼近旋转轴线而彼此靠近,对于直径为2.8mm的电线,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具有在至少3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的值。根据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对于直径为2.8mm的电线,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在至少3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该辊子,其中由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在至少3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在直径为2.8mm的电线上的着色剂的着色区域中不具有辊子的锥形表面与该电线的接触点。对于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辊子,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至少不超过120度。根据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至少小于120度。因此,形成至少不超过120度角的这对锥形表面能够以可移动的方式牢固地支撑电线。本发明的效果根据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对于直径为1.2mm的电线,所述辊子,其中由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在至少6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在电线上的着色剂的着色区域中不具有辊子的锥形表面与该电线的接触点。因此,在喷射到电线上的着色剂没有变干时,能够防止拖动着色剂。根据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对于直径为2.8mm的电线,所述辊子,其中由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在至少3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在电线上的着色剂的着色区域中不具有辊子的锥形表面与该电线的接触点。因此,在喷射到电线上的着色剂没有变干时,能够防止拖动着色剂。根据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至少不超过120度,因此能够以可移动的方式牢固地支撑电线。图l是示出了电线着色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所述装置包括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辊子;图2是构造图l所示的电线着色装置的引导辊的透视图;图3A和3B是图2所示的引导辊的前视图;图4是沿图1中的线III-III所取得的电线着色单元的横截面图;图5是图4所示的着色单元的局部放大视图;图6A是被图1所示的电线着色装置着色的电线的透视图;图6B是图6A所示的电线的俯视图;图7是现有技术的电线着色装置的实例的示图;图8是沿图7所示的电线着色装置的线I-I所取得的横截面图;图9是用于解释现有技术的问题的电线的透视图;图IO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着色装置实例的局部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将参考图1-6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辊子。电线着色装置1(在下文中叫着色装置)是用于将电线切割成所需要的长度并在电线3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上作标记6的装置,其中组装有本发明的辊子。着色装置l对电线3的外表面3a进行着色、亦即进行标记。电线3构成布线在诸如汽车这样的机动车中的线束。如图6A所示,电线3包括导电线芯4和绝缘套5。线芯4通过搓捻多根导线而成。构成线芯4的导线由金属制成。线芯可以由一根导线构成。绝缘套5由合成树脂制成,诸如聚氯乙稀(PVC)。绝缘套5覆盖线芯4。电线3的外表面3a与绝缘套5的外表面相对应。绝缘套5具有单独的颜色P。通过将预定的着色剂混合在形成绝缘套5的合成树脂中,电线3的外表面3a可被着色成单独的颜色P。在合成树脂中未混合有着色剂的情况下,合成树脂本身的颜色可被定义为单独的颜色P。在合成树脂中未混合有着色剂,单独的颜色P为合成树脂本身的颜色时,电线3的外表面3a被叫做"未着色的"。在本文中,"未着色的"指在用于绝缘套5的合成树脂中仅混合了白色的单色着色剂,或者指合成树脂中未混有着色剂,电线3的外表面3a具有合成树脂自身的颜色。在合成树脂是透明的而未混有着色剂时,可以看透电线。因此,优选地,将白色的单色着色剂混合在用于绝缘套5的合成树脂中。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施加由多个点7形成的标记6。点7具有颜色B(在图6A、6B中用阴影示出)。颜色B不同于单独的颜色P。如图6B所示,点7在平面视图中的形状为圆形。沿着电线3的长度方向按照预定的图案设置多个点7。在图中的实例里,沿着电线3的长度方向以均匀的间隔设置点7。相邻的点7的中心间隔是预先设定的。电线3被集成一束且在末端处与连接器相连以构成线束。所述连接器与机动车中的各种电子设备的各个连接器相连,线束(即电线3)将各种信号和电功率发送到各种电子设备。通过将标记6的各点7的颜色改成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各根电线3。在图中的实例里,所有的点7都具有相同的颜色B。根据需要,通过改变各点7的颜色B,点7的颜色B可以彼此互不相同。标记6的点7的颜色B可被用来区分线束的各根电线3的尺寸、颜色、电线类型和系统。标记6的点7的颜色B可^L用来区分线束的各^L电线3的应用。着色装置l包括作为主体的巻线盘9,框架IO,引导辊ll,作为传送设备的前进辊12,作为牵引设备的矫直单元13,作为松弛吸收器的松弛吸收单元14,引导单元50,着色单元15,管16,引导单元60,作为测量设备的编码器17,作为工作设备的切割单元18,以及作为控制设备的控制器19。在作标记6之前,巻线盘9将长的电线3缠绕起来。巻线盘9安装在工厂的地板上以便与地板垂直地设置缠绕轴线的方向。在图1中示出的实例里,巻线盘9被安装成与地板垂直地设置缠绕轴线的方向,但是也可以被安装成水平地设置缠绕轴线的方向。框架IO装配在工厂地板上。框架10沿水平方向延伸。引导辊ll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框架10的端部上。引导辊11将电线3的线头从巻线盘9依次地传送到矫直单元13、松弛吸收单元14、引导单元50、着色单元15、管16、编码器17和切割单元18。一对前进辊12装配在框架10的另一端。这对前进辊12由框架1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且设置成与地板垂直。在图1示出的实例中,这对前进辊12被设置成与地板垂直,但是也可以设置成相对于地板水平。在马达(未示出)的作用下,前进辊12以相同的旋转速度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前进辊12抓住位于其间的电线3,并沿着电线3的长度方向牵引来自引导辊ll的电线3。前进辊12用作为牵引设备,用于沿着电线3的长度方向牵引和传送电线3。前进辊12沿着电线3的长度方向传送电线3,并将着色单元15的下文描述的着色喷嘴31和电线3沿着电线3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因此,电线3沿着图1中的箭头K从引导辊11移向前进辊12。箭头K示出了电线3的移动方向。矫直单元13被设置在引导辊11的靠近前进辊12的那侧,位于引导辊11和前进辊12之间。换句话说,在移动方向K上,矫直单元13设于引导辊11的下游侧和前进辊12的上游侧。矫直单元13包括板式单元主体20、多个第一辊子21和多个第二辊子22。单元主体20安装在框架10上。第一和第二辊子21、22分别由单元主体2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多个第一辊子21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方向K)设置于电线3上方。多个第二辊子22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方向K)设置于电线3下方。如图l所示,交错地设置第一辊子21和第二辊子22。矫直单元13在笫一辊子21和第二辊子22之间抓住在前进辊12的作用下从引导辊11处向前运动的电线3。矫直单元13矫直电线3。另外,通过抓住第一辊子21和第二辊子22之间的电线3,矫直单元13将摩擦力施加到电线3上。换句话说,矫直单元13将第一偏置力Hl的摩擦力施加到电线3上,所述第一偏置力Hl的方向与前进辊12牵引电线3的方向(前述的移动方向K)相反。第一偏置力Hl小于由前进辊12牵引电线3的作用力。因此,矫直单元13沿长度方向向电线3施加拉力,用于拉直电线3。松弛吸收单元14设在矫直单元13的靠近前进辊12的那侧,位于矫直单元13和前进辊12之间。换句话说,在移动方向K上,松弛吸收单元14设在矫直单元13的下游侧和前进辊12的上游侧。松弛吸收单元14设在矫直单元13与引导单元50之间。松弛吸收单元14包括一对引导辊支撑框架23,一对引导辊24,可移动辊支撑框架25,可移动辊26,以及作为偏置设备的气缸27。引导辊支撑框架23安装在框架10上。该引导辊支撑框架23从框架10处向上延伸。沿着电线3的移动方向K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地设置这对引导辊支撑框架23。一对引导辊24由引导辊支撑框架23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引导辊24设在电线3的下方,且使其外表面紧靠电线3以便引导电线3,防止电线3移离移动方向K。因此,引导辊24在移动方向K上引导电线3。可移动辊支撑框架25安装在框架10上。可移动辊支撑框架25从框架IO处向上延伸。可移动辊支撑框架25设在上述那对引导辊支撑框架23之间。可移动辊26被可移动辊支撑框架25以可旋转且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可移动辊26被设置在电线3的上方。可移动辊26以可沿着竖直方向、即沿着与电线3的移动方向K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得到支撑。可移动辊支撑框架25设在引导辊24之间的中心处。气缸27包括气缸主体28以及用于伸出和缩回气釭主体28的可伸展杆29。气缸主体28安装在可移动辊支撑框架25上,并设置在电线3的上方。可伸展杆29向下伸出气缸主体28。换句话说,可伸展杆29伸出气缸主体28以接近电线3。可移动辊26装配在可延伸杆29上。通过将加压气体供应到气缸主体28内,气缸27用第二偏置力H2(如图1所示)沿垂直(横断)移动方向K的方向向下偏置可延伸杆29,亦即可移动辊26。因此,气缸27用第二偏置力H2偏置可移动辊26使其接近电线3。第二偏置力H2小于第一偏置力Hl。当电线3暂时停下以便被切割单元18中彼此靠近的一对切割刀片48、49切割时,电线3在惯性作用下沿箭头K移动且在一对引导辊24之间变松,其中所述一对切割刀片将在下文中描述。在如上所述那样构造而成的松弛吸收单元14中,气缸27以第二偏置力H2偏置可移动辊26,以使气缸27的可伸展杆29延伸移动到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longdasheddouble-shortdashedline)示出的位置。松弛吸收单元14沿着与移动方向K垂直的方向偏置在引导辊24之间变松的电线3,并且通过吸收松弛保持电线3处于拉伸状态。引导单元50被设置在松弛吸收单元14与前进辊12之间,位于松弛吸收单元14的靠近前进辊12的那侧。换句话说,在移动方向K上,引导单元50设在松弛吸收单元14的下游侧和前进辊12的上游侧。引导单元50设在松弛吸收单元14和着色喷嘴31之间。引导单元50刚好设在着色单元15的上游侧,用于控制电线3在着色喷嘴31的喷射点处的摆动。如图1、2所示,引导单元50包括引导辊支撑框架51和一对引导辊52、53。引导辊支撑框架51安装在框架10上。引导辊支撑框架51从框架10处向上延伸。引导辊52设在电线3的上方,且使其外表面紧靠在电线3上以便引导电线3,防止电线3移离移动方向K。引导辊53设在电线3的下方,且使其外表面紧靠电线3以便引导电线3,防止电线3移离移动方向K。因此,引导辊52、53在移动方向K上引导电线3。ii着色单元15被设置在引导单元50的靠近前进辊12的那侧,位于引导单元50与前进辊12之间。换句话说,在移动方向K上,着色单元15设在引导单元50的下游侧和前进辊12的上游侧。着色单元15、亦即下文所述的着色喷嘴31设在前进辊12和引导单元50之间。如图4所示,着色单元15包括单元主体30,多个着色喷嘴31,多个着色剂供应源32(在图4中示出了其中一个,而其他的着色剂供应源被省略了),以及加压气体供应源33。单元主体30安装在框架10上。单元主体30支撑多个着色喷嘴31。如图l所示,着色喷嘴31面对在一对前进辊12的作用下沿着箭头K移动的电线3。如图4所示,各着色喷嘴31分别具有输入管31a,着色剂可流过这些输入管。输入管31a直线地伸向电线3的外表面3a。输入管31a的开口31b面对在一对前进辊12的作用下沿着箭头K移动的电线3。各着色喷嘴31都具有面向电线3的开口31b。开口31b可以让着色剂在内部流动。着色剂从着色剂供应源32处供应到着色喷嘴31的输入管31a。着色喷嘴31在输入管31a处配有阀31c。着色剂供应源32与加压气体供应源33相连。加压气体供应源33将加压气体供应到各着色剂供应源32中。当阀31c被打开时,在由加压气体供应源33供应的加压气体的作用下,着色喷嘴31的输入管31a中的着色剂穿过开口31b喷向电线3的外表面。因此,着色喷嘴31将着色剂穿过与电线3的外表面3a相对的开口31b喷射。着色喷嘴31与输入管31a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喷射着色剂。当阀31c被关闭时,停止喷射着色喷嘴31中的着色剂。根据在上文中提及的结构,阀31c通过来自控制器19的信号按照预定的周期被打开,因此,着色喷嘴31向电线3的外表面3a喷射预定量的着色剂。多个着色喷嘴31被装配在单元主体30上,以便沿电线3的移动方向K和电线3的圆周方向设置。在图中的实例里,单元主体30沿着电线3的移动方向K设置有5个着色喷嘴。单元主体30在电线3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3个着色喷嘴31。如图5所示,各着色喷嘴31由单元主体30支撑以将电线3的外表面的最高点3b定位在输入管31a的轴线R(在图5中用点划线(longdashedshortdashedline)示出)上。最高点3b对应于电线外表面在竖直方向上的顶部。着色喷嘴31沿着轴线R喷射着色剂。因此,着色喷嘴31每次向电线3的最高点3b喷射预定量的着色剂。着色喷嘴31对应于说明书中描述的着色单元。着色剂对应于本申请中描述的着色剂,且为通过将彩色材料(工业有机物质)溶解在水或其它溶剂中制得的液体材料。作为所述有机物质的有染料或色素(大多数材料是有机和合成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色素被用作染料,或染料被用作色素。实际上,着色剂是着色液体或涂层材料。着色液体是通过将染料溶解或分散到溶剂中得到的材料。涂层材料是通过将色素分散到分散剂中得到的材料。因此,在将着色液体施加到电线3的外表面3a上时,染料会渗入绝缘套5。当将涂层材料施加到电线3的外表面3a上时,色素不会渗入绝缘套5,而是粘附在外表面3a上。因此,着色单元15用染料对电线3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进行染色,或用色素涂覆电线3的外表面3a。因此,对电线3的外表面3a进行着色是指用染料对电线外表面的一部分进行染色(染色),和用色素涂覆电线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优选地,溶剂和分散剂对形成绝缘套5的合成树脂具有亲和性。因此,染料能够牢固地渗入绝缘套5中,或者色素能够牢固地粘附到外表面3a上。喷射意味着液滴形状、即为滴状的液体着色剂从着色喷嘴31处被偏置和喷射到电线3的外表面3a上。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的着色装置1的着色喷嘴31向电线3的外表面3a偏置和喷射液滴形状、即为滴状的着色剂。管16被设置在着色单元15的靠近前进辊12的那侧,位于着色单元15和前进辊12之间。换句话说,在移动方向K上,管16设在着色单元15的下游侧和前进辊12的上游侧。管16形成为管道状以让电线3穿过其内部。管105形成为软管状(tube)以让电线3穿过其内部。类似真空泵的抽吸单元(未示出)与管16相连。抽吸单元抽出管16内的气体以防止着色剂中的溶剂和分散剂填充到着色装置1的外面。在电线3的移动方向K上,编码器17被设置在前进辊12的下游侧。如图1所示,编码器17具有一对旋转辊47。旋转辊47以可围绕它们各自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撑。旋转辊47的外表面接触在一对前进辊12之间被抓住的电线3的外表面3a。当线芯4,亦即电线3沿着箭头K行进(移动)时,使旋转辊47旋转。换句话说,随着线芯4、亦即电线3沿箭头K行进(移动),旋转辊47围绕轴线旋转。线芯4、亦即电线3沿箭头K方向的行进(移动)量正比于旋转辊47的转动圏数。编码器17与控制器19相连。当旋转辊47每旋转预定角度时,编码器17向控制器19输出脉冲信号。换句话说,编码器17向控制器19输出与电线3在箭头K方向上的移动量有关的信息。因此,编码器17测量与电线3的移动量有关的数据,并向控制器19输出所述与电线3的移动量有关的数据。编码器17输出与电线3的移动量有关的脉沖信号,其中所述移动是由电线3与旋转辊47之间的摩擦引起的。脉冲数与电线外表面3a的移动量不符时,通过获得其它点上的速度数据并反馈该数据,可以执行比较操作。在电线3移动方向上,切割单元18被设置在编码器17的那对旋转辊47的下游侧。切割单元18包括一对切割刀片48、49。所述一对切割刀片48、49在垂直于地板的方向上排列。这对切割刀片48、49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靠近和分开。这对切割刀片48、49相互靠近,并抓住位于刀片之间的、在电线3位于其间的所述那对前进辊12的作用下向前运动的电线3,然后对电线3进行切割。当这对切割刀片48、49彼此分开时,这对刀片48、49与电线3分开。在图8的实例中,这对切割刀片48、49被设置在与地板垂直的方向上,但是也可以被设置成相对于地板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这对切割刀片48、49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近和分开。控制器19是包括RAM、ROM和CPU的计算机。控制器19与前进辊12、编码器17、切割单元18和着色喷嘴31相连,以控制它们的运动和完全控制着色装置1。前进辊12和切割单元19可以由其他控制器来控制。通过从其他控制器接收编码器17给出的前进数据,控制器19能够连接和控制着色喷嘴31。控制器19预先储存标记6的图案。当从编码器17处输入预定的脉沖信号,亦即与电线3的移动量有关的数据时,控制器19向着色喷嘴31的预定的阀31c提供电力,以便每次从着色喷嘴31处向电线3喷射预定量的着色剂。根据所储存的标记6的图案,当电线3的移动速度变大时,控制器19减少着色喷嘴31喷射着色剂的时间周期,而在电线3的移动速度变小时,控制器19增加着色喷嘴31喷射着色剂的时间周期。因此,控制器19根据所储存的图案对电线进行着色。根据编码器17所测量的电线3的移动量,控制器19每次让着色喷嘴31喷射预定量的着色剂。当根据来自编码器17的数据判断电线3移过预定量时,控制器19停下前进辊12,并让一对切割刀片48、49相互靠近以切割电线3。如上所述,在切割单元18由另一个控制器控制的情况下,当控制器19从另一个控制器处接收到编码器17的数据并根据来自编码器17的数据判断电线3移动预定量时,控制器19停下前进辊12,并将停下前进辊12的数据发送给另一个控制器。根据来自控制器19的停止数据,另一个控制器让一对切割刀片48、49相互靠近以切割电线3。根据在上文中构造的着色装置,当对电线3的外表面3a被作了标记6、亦即对电线3的外表面3a进行着色时,首先要将引导辊ll装配在框架10上。让一对切割刀片48、49彼此分开,并让缠绕在引导辊11上的电线3依次地通过矫直单元13、松弛吸收单元14、着色单元15和管16,电线3被夹在一对前进辊12之间。着色喷嘴31被装配在着色单元15的单元主体30的预定位置上,并连接到着色剂供应源32。另外,着色剂供应源32被连接到加压气体供应源33,并用抽吸单元抽出管16中的气体。驱动前进辊12使其转动,牵引引导辊11处的电线3以使电线3沿长度方向移动,通过矫直单元13将第一偏置力Hl施加在电线3上,电线3处于拉伸状态。在气缸27的作用下,由可移动辊26将第二偏置力H2施加到电线3上。当来自编码器17的预定序列的脉冲信号被输入控制器19中时,控制器19以预定周期和预定间隔向预定的着色喷嘴31的线圏40供应电力。因此,着色喷嘴31每次向电线3的外表面3a喷射预定量的着色剂。施加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剂中的溶剂或分散剂蒸发掉,电线3的外表面3a被染料染色或涂有色素。从施加在电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剂中蒸发出来的溶剂或分散剂由抽吸单元从管16抽离。因此,电线3的外表面3a着有颜色。当控制器19通过来自编码器17的数据判断推进了预定长度的电线时,控制器19停下前进辊12。此时,电线3在松弛吸收单元14与一对引导辊24之间变松,受到第二偏置力H2偏置的可移动辊26移到图1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因此,松弛吸收单元14中的气缸27的可延伸杆29延伸。松弛吸收单元14于是吸收电线3的松弛。一对切割刀片48、49相互靠近以将电线3夹在其中并对其进行切割。至此,得到了在外表面3a上形成有标记6的电线3。引导单元60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电线,用于防止电线3摆动。引导单元60被设置在着色喷嘴31的靠近前进辊12的那侧,且位于着色喷嘴31和前进辊12之间。换句话说,引导单元60在移动方向K上设于着色喷嘴31的下游侧和前进辊12的上游侧。在此实施例中,引导单元60被设置在管16中。如图l所示,引导单元60包括引导辊支撑框架61和引导辊62。引导辊支撑框架61被安装在框架10中。引导辊支撑框架从框架10处向上延伸。如图2、3所示,引导辊62被设置在电线的下方,以便接触外表面3a,防止电线3摆动并在移动方向K上引导电线3。如图2、3所示,引导辊62沿其圆周形成有V形凹槽62a。换句话说,引导辊62形成有一对锥形表面62b,所述锥形表面62b随着接近旋转轴C而彼此靠近。引导辊62接触电线3的外表面3a。换句话说,引导辊62接触电线3的外表面3a的两个点PpP2以支撑电线3。所述两个点PpP2对应于引导辊62和电线3的接触点。着色剂Cm通过着色喷嘴31喷向电线3的外表面3a的最高点3b。因此,如图6b所示,着色剂Cm被施加在以外表面3a的最高点3b为中心的预定着色区域中。着色剂Cm的施加区域几乎是相同的,与电线3的半径REw无关。通过比较图3A和图3B,可以清楚地看到,着色剂Cm的着色角eAD随电线3的半径REw变化。随着电线3的半径Rew的咸小,着色角0AD变大。相反地,随着电线3的半径REw的变大,着色角0AD变小。在本文中,着色角eAD被定义为与着色剂Cm的着色区域相对应的绕电线3的轴线中心的圆周角。这可以通过图3A、3B得以了解。图3A示出的电线3的半径REW小于图3B示出的电线3的半径Rew。固3A示出的电线3的着色角9AD大于图3B示出的电线3的着色角eAD。通过比较图3A和图3B,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6t交小,接触点PpP2接近最高点3b,亦即接近着色剂Cm的着色区域。相反地,随着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变大,接触点Pi、P2远离最高点3b,亦即远离着色剂Cm的着色区域。随着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变小,引导辊62对电线3的引导性能得到改善。相反地,随着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变大,引导辊62对电线3的引导性能下降。在本发明的引导辊62中,对于半径REw为1.2mm的电线3,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被设计为至少60度,且不超过120度。换句话说,当电线3的半径REw为1.2mm时,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被设计在至少60度但小于180度的范围内。因此,引导辊62的锥形表面62b和电线3的接触点PpP2不落在电线3的着色剂Cm的着色区域内,从而能够防止着色剂的拖动(drag),即使喷射在电线3上的着色剂尚未变干。在本发明的引导辊62中,对于半径REw为2.8mm的电线3,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被设计为至少30度,且不超过120度。换句话说,当电线3的半径REw为2.8mm时,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被设计在至少30度但小于180度的范围内。因此,引导辊62的锥形表面62b和电线3的接触点PpP2不落在电线3的着色剂Cm的着色区域内,从而能够防止着色剂的拖动,即使喷射在电线3上的着色剂尚未变干。如上所述,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e"皮设计为至少不超过120度。因此,能够以可移动的方式牢固地支撑电线3。本发明的发明人检验了通过引导辊62施加到直径为1.2mm的电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剂Cm的拖动存在情况,以及在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辊62的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变化为30、40、50、60、90、120、140、160和180度时引导辊62的引导性能。结果在表1中示出。表l对于直径为1.2mm的电线:角度0t拖动引导性能对照30度差好对照40度差好对照50度稍差好本发明60度好好本发明90度好好本发明120度好好对照140度好稍差对照160度好差对照180度好差如表l所示,当角0T为30、40度时,由引导辊62形成的着色剂的拖动可被发现。当角0T为5O度时,由引导辊62形成的着色剂的拖18动也可以被发现,但是拖动程度小于在角0T为30、40度时的拖动程度。另一方面,当角0T为60、90、120、140、160和180度时,未发现由引导辊62形成的着色剂的拖动,直径为1.2mm的电线3未受污染。此外,当角0T为30、40、50、60、90和120度时,发现电线3不会发生摆动和不会从引导辊62上掉下。当角0T为140度时,发现电线3的摆动很大。同样,当角0T为160和180度时,发现电线3会从引导辊62上掉下。本发明的发明人检验了通过引导辊62施加到直径为2.8mm的电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剂Cm的拖动存在情况,以及在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辊62的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变化为10、20、25、30、90、120、140、160和180度时引导辊62的引导性能。结果在表2中示出。表2对于直径为2.8mm的电线:<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9</column></row><table>如表2所示,当角0T为10、20度时,由引导辊62形成的着色剂的拖动可被发现。当角0T为25度时,由引导辊62形成的着色剂的拖动也可被发现,但是拖动程度小于在角0T为10、20度时的拖动程度。另一方面,当角0T为30、90、120、140、160和180度时,未发现由引导辊62形成的着色剂的拖动,直径为2.8mm的电线3未被污染。此外,当角0T为10、20、25、30、90和120度时,发现电线3不会发生摆动和不会从引导辊62上掉下。当角0T为140度时,发现电线3的摆动很大。同样,当角0T为160和180度时,发现电线3会从引导辊62上掉下。如在上文中提及的那样,随着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变小,引导辊62对电线3的引导性能会变好。因此,在与电线3的半径REw相对应的角度ei范围内,选用最小值是最合适的。当电线3的直径为1.2mm时,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最合适地设计为30度。当电线3的直径为2.8mm时,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最合适地应被设计为30度。通过进行最合适地设计,随着电线3的半径REw变小,引导辊62的一对锥形表面62b所形成的角0T变大。根据上述实施例,引导辊62被设置在管16内。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引导辊62可以在电线3的移动方向K上被设置于着色喷嘴31的下游侧。为了更加合适,可以将引导辊62设置在着色喷嘴31的下游侧与施加在电线3上的着色剂Cm完全变干的点之间。例如,引导辊62可以被设置在着色喷嘴31与管16之间。同样,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一对锥形表面62b形成的角度0T被设计成不超过6x角的度数。本发明不限于此。换句话说,当电线3的直径为1.2mm时,假设不存在电线3从引导辊62上掉下的问题,由一对锥形表面62b形成的角度0T可被设计为至少60度且小于180度。当电线3的直径为2.8mm时,由一对锥形表面62b形成的角度0t可净皮设计为至少30度且小于180度。在上文中提及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典型实例。本发明不受该实施例的限制。可以进行改进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辊子,其在电线移动方向上设置在用于将着色剂喷出到沿电线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电线的外表面的顶部上的着色单元的下游侧,包括一对锥形表面,所述锥形表面与所述电线的外表面接触,且随着逼近旋转轴线而彼此靠近;其中,对于直径为1.2mm的电线,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具有在至少6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的值。2.—种辊子,其在电线移动方向上设置在用于将着色剂喷出到沿电线长度方向移动的电线的外表面的顶部上的着色单元的下游侧,包括一对锥形表面,所述锥形表面与所述电线的外表面接触,且随着逼近旋转轴线而彼此靠近;其中,对于直径为2.8mm的电线,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具有在至少30度到小于180度的范围内的值。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辊子,其中所述一对锥形表面形成的角度具有至少不超过120度的值。全文摘要提供一种辊子以防止拖动喷射到电线上且尚未变干的着色剂,引导辊(62)在电线(3)的移动方向上被设置在着色喷嘴(31)的下游侧,所述着色喷嘴(31)将着色剂Cm喷向沿电线(3)长度方向移动的电线(3)的外表面的最高点(3b)。引导辊(62)形成有一对锥形表面(62b),所述锥形表面抓住并支撑电线(3),且随着逼近旋转轴线(C)而彼此靠近。当电线(3)的半径R<sub>EW</sub>为1.2mm时,由所述一对锥形表面(62b)形成的角θ<sub>T</sub>被设计为至少60度且不超过θ<sub>X</sub>度。文档编号H01B13/34GK101326594SQ200680046128公开日2008年12月17日申请日期2006年12月5日优先权日2005年12月9日发明者县正彦,市川宽明,长田达雄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