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479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装置。
技术背景专利文献1公开了零序变流器。该零序变流器设有磁芯片、巻绕于该 磁芯片上的次级绕组、以及用于缠绕该次级绕组的末端的末端接合端子。专利文献l: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0-348957号(说明书摘要、权利 要求书、第0025段落等)发明内容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巻绕于磁芯片等的绕线的末端,缠绕在被称为 末端接合端子等的束端子上。由此,绕线能够与其他电子器件电连接。但是,在这样将巻绕于磁芯片等的绕线末端缠绕在束端子上而进行连 接的情况下,存在该绕线的一部分形成例如从磁芯片等的凸缘部向外侧突 出的状态,从而形成所谓的"空中配线部"(flying-lead,飞线部)的情况。然后,如果形成该空中配线部的话,例如在使用于车辆的无钥匙进入 系统(keyless entry system)的天线装置等中,在该空中配线部及其周围产 生绕线断线的可能性变高。由于施加于天线装置的振动或热等,绕线的空 中配线部及其周围部分容易与凸缘部的边缘反复发生碰撞、或者绕线容易 断线。为了使因绕线上形成有空中配线部而引起的断线不易发生,在现有技 术下的天线装置中,例如,将绕线中的、成为空中配线部的危险性大的部 位折叠后作为绞线构造而提高强度,或者在绕线中的、成为空中配线部的 危险性大的部位上涂敷粘接剂(处理剂)。但是,为了在折叠绕线之后形成 绞线构造,必须追加用于形成该绞线的复杂的操作工序。另外,为了涂敷 粘接剂(处理剂),必须追加用于进行该涂敷及干燥固化的工序。在对每一个天线装置实施这些对策的情况下,天线装置的制造成本与一般线圈元件 的制造成本相比上升。本申请发明人基于这种天线装置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从而,完 成了本申请发明。图io是现有技术下的天线装置中的绕线巻绕方法种类的说明图。图10(A) (D)的四种天线装置的绕线用部件,设有圆柱形状的巻轴部41和 配设于巻轴部41的轴向两端上的一对凸缘部42。另外, 一对束端子43 以相互平行的姿态,配设于呈圆盘形状的凸缘部42上。在图IO(A)中, 一对束端子43在适当地将凸缘部42分为两部分的情 况下,配设于凸缘部42的同一侧上。通常,如两条点划线所示, 一对束 端子43以巻轴部41为基准配设于90度以下角度的位置上。绕线44在施 加张力的同时,首先缠绕于图中左上方的开始侧的束端子43上,接着以 逆时针方向巻绕于巻轴部41上,最后缠绕于右上方的结束侧的束端子43 上。在该图IO(A)的情况下,被缠绕于开始侧的束端子43上的部位和被 巻绕于巻轴部41上的部位之间的、绕线44的部位(以下,称为开始侧绕 线44的引出部位45),不会成为从凸缘部42向外侧突出的空中配线部。 被巻绕于巻轴部41上的部位和被缠绕于结束侧的束端子43上的部位之间 的、绕线44的部位(以下,称为结束侧绕线44的引出部位46),不会成 为从凸缘部42向外侧突出的空中配线部。在图10(B)中, 一对束端子43与图IO(A)同样地,配设于凸缘部42 的同一侧上。绕线44在施加张力的同时,首先缠绕于左上方的开始侧的 束端子43上,接着以顺时针方向巻绕于巻轴部41上,最后缠绕于右上方 的结束侧的束端子43上。在该图IO(B)的情况下,开始侧绕线44的引出 部位45,在巻轴部41的直径变大从而巻轴部41相对于开始侧束端子43 的突出部分的根部在图中处于上侧时,成为空中配线部。结束侧绕线44 的引出部位46在大部分情况下成为空中配线部。在图IO(C)中, 一对束端子43配设于凸缘部42的相反侧(对边)上。 具体地说, 一对束端子43配设于凸缘部42上的、将巻轴部41介于中间 空间的相反侧的位置上。绕线44在施加张力的同时,首先缠绕于左上方 的开始侧的束端子43上,接着以逆时针方向巻绕于巻轴部41上,最后缠 绕于右下方的结束侧的束端子43上。在该图IO(C)的情况下,开始侧绕 线44的引出部位45,不会成为空中配线部。结束侧绕线44的引出部位 46,在大部分情况下成为空中配线部。在图10(D)中, 一对束端子43与图IO(C)同样地,配设于凸缘部42 的相反侧(对边)上。绕线44在施加张力的同时,首先缠绕于左上方的开 始侧的束端子43上,接着以顺时针方向巻绕于巻轴部41上,最后缠绕于 右下方的结束侧的束端子43上。在该图IO(D)的情况下,开始侧绕线44 的引出部位45,在巻轴部41的直径变大从而巻轴部41相对于开始侧束 端子43的突出部分的根部在图中处于上侧时,成为空中配线部。结束侧 绕线44的引出部位46不会成为空中配线部。如该图10(A) (D)的四个例子所示,现有技术下的天线装置的绕线 44上,有可能会形成从凸缘部42向外侧突出的空中配线部。特别是,如 图IO(C)及(D)所示那样,在一对束端子43配设于凸缘部42的相反侧上 的情况下,即使向巻轴部41的巻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也 会在绕线44上形成空中配线部。相对于此,在一对束端子43配设于凸缘 部42的同一侧上、且采用图IO(A)的巻绕方向的情况下,不会形成空中 配线部。但是,在图IO(B)的情况下形成空中配线部。另外,在图IO(A)、 (B)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空中配线部的产生必须以图IO(A)的方向巻绕绕线 44,因此天线装置的制造工序上会产生制约。如果要不使空中配线部形成 的话,则绕线44的巻绕方向或匝数被限定。这样在现有技术下的天线装 置中,在一对束端子43配设于凸缘部42的相反恻的情况下,与一对束端 子43配设于凸缘部42的同一侧的情况相比,形成空中配线部的可能性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在将绕线巻绕于一对束端子及绕线用部 件时,在绕线上基本上不形成从凸缘部向外侧突出的空中配线部的天线装 置。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涉及的天线装置,设有:具有略呈圆柱形状的巻轴部、和在巻 轴部的轴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端部上从巻轴部向外侧突出而被配设的 凸缘部的绕线用部件,在至少一个凸缘部中、从凸缘部向外侧突出而被配 设的一对束端子,以及两端被缠绕于一对束端子上的绕线。而且,配设有 束端子的凸缘部略呈圆盘形状。一对束端子中的至少一方的束端子的配设
方向是,沿着相对于配设有该至少一方束端子的凸缘部外周略呈垂直的方 向而被配设。如果采用该构成的话,在一边施加张力一边将绕线缠绕于一对束端子 上、且巻绕于巻轴部上时,绕线与绕线对巻轴部的巻绕方向等无关地缠绕 于一对束端子的根部部分(从凸缘部突出的根部部分)。因此,绕线上基 本上不会形成从凸缘部向外侧突出的空中配线部。本发明涉及的天线装置,在上述发明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以下特征, 即, 一对束端子在将巻轴部介于中间空间的相反侧的位置上,沿着略垂直 于略呈圆盘形状的凸缘部外周的径向而被配设。例如,在图IO的现有技术下的天线装置中,在一对束端子将巻轴部夹持于中间而配设在相对的相反侧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形成空中配线部的 可能性高。相对于此,如该构成那样,通过将一对束端子在该相反侧的位 置上朝向沿着略垂直于凸缘部外周的方向而进行配设,绕线上不会形成空 中配线部。绕线与对于巻轴部的巻绕方向等无关地缠绕于一对束端子的根 部部分(从凸缘部突出的根部部分)。绕线上不会形成从凸缘部向外侧突 出的空中配线部。本发明涉及的天线装置,在上述发明的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以下特 征,即, 一对束端子与用于安装该天线装置的一对用户端子一对一地被整 体化、且配设于同一凸缘部上。在将用户端子和束端子整体化的基础上配设于共同的一个凸缘部上 的情况下,天线装置以配设有该一对束端子的一侧(即,配设有用户端子 的一侧)安装于印刷电路板等上。 一对束端子及缠绕于束端子上的绕线两 端部,在安装时容易与印刷电路板等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扰。如果保持该状 态不变的话,天线装置有可能在其用户端子从印刷电路板浮起的状态下被 安装。因此,与用户端子整体化的束端子必须事先进行弯曲,以在安装状态中与用户端子相比更从印刷电路板离开。另外,例如在图io中现有技术下的天线装置中,为了减少成为空中配线部的配线因振动等而与凸缘部 反复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以较大地弯曲一对束端子为佳。相对于此,如果采用该构成的话,由于绕线缠绕于束端子的根部上, 因此不易形成空中配线部。因此, 一对束端子不需要为了降低因振动等引 起的断线的可能性而较大地弯曲。一对束端子虽然为了在安装状态中与用
户端子相比更从印刷电路板离开(浮起)而需要事先稍微进行弯曲,但是只 要轻微地弯曲成不易与印刷电路板发生干扰的程度即可。因此,被整体化 的用户端子及束端子,其整体形成为略呈扁平的平板形状,并通过在树脂铸型(mold)成形时进行镶嵌(insert)成形,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定位、并且能 够容易地配设于凸缘部上。在与束端子整体化的状态下,通过进行树脂铸 型成形,能够确保用户端子作为表面安装部件的端子位置精度。本发明涉及的天线装置,在上述发明的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以下特 征,即,被整体化的束端子及用户端子,通过在将绕线用部件进行树脂铸 型成形时的镶嵌成形,配设于绕线用部件上。如果采用该构成的话,被整体化的束端子及用户端子,能够高精度地 配设于被成形的绕线用部件上。另外,被整体化的束端子及用户端子,不 需要另外的操作而配设于绕线用部件上。本发明涉及的天线装置,在上述发明的各构成的基础上还具有以下特 征,即,束端子及用户端子,以各自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扩大的略呈V 字形状被整体化。如果采用该构成的话,在束端子沿着略垂直于凸缘部外周的方向而被 配设的状态下,用户端子也能够沿着略垂直于凸缘部外周的方向而被配 设。束端子和用户端子之间的间隔不会变窄,在向束端子进行绕线作业时 能够使接近的用户端子不会成为障碍。发明效果如果采用本发明的话,在将绕线巻绕于一对束端子及绕线用部件上 时,能够使从凸缘部向外侧突出的空中配线部不易形成。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天线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绕线用部件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端子板的示意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天线装置中的绕线巻绕方法的模式图。 图5是用于说明相对于图1的天线装置巻轴部被大直径化的天线装 置中的、绕线巻绕方法的模式图。 图6是比较例的天线装置中的端子板的正视图。 图7是一对束端子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的同一侧的天线装置的一例 示意图。图8是绕线用部件的大直径凸缘部及巻轴部为椭圆形状的变形例中 的、 一对束端子配设方向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互相电连接的束端子和用户端子配设于不同的凸缘部上 的情况下的、端子板的构造及配设状态的剖面图。图10是现有技术下的天线装置中的绕线的巻绕方法种类的说明图。符号说明1 天线装置2 绕线用部件 5 端子板4 绕线10 巻轴部12 小直径凸缘部(凸缘部)13 大直径凸缘部(凸缘部)21 用户端子22 束端子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天线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天线装置1的示意图。图l(A)是天线装置1的正视图,图l(B)是天线装置1的侧视图,图l(C)是天线装置1的仰视图。天线装置1以该底面安装于印刷电路板等上。该天线装置1是,被利用于汽车等车辆的无钥匙进入系统上的天线装置1。特别是,该天线装置1被内装于无钥匙进入系统的遥控单元(remotecontrol unit)。天线装置l设有采用非磁性部件形成为线架形状的绕线用部件2, 保护壳3,巻绕于绕线用部件2上的绕线4,以及缠绕有绕线4的两端的 一对端子板5。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绕线用部件2的构成的侧视图。绕线用部件2 设有圆柱形状的巻轴部10。巻轴部10的中心上设有,从巻轴部10的顶 面贯穿至底面的、长椭圆形状的贯穿孔ll。在巻轴部IO的轴向两端部中的一方端部(图2中为上侧的端部)上, 形成有作为凸缘部的小直径凸缘部12。小直径凸缘部12呈直径大于巻轴 部10的圆盘状。小直径凸缘部12从巻轴部10向外侧突出。巻轴部10的轴向两端部中的另一方端部(图2中为下侧的端部)上, 形成有作为凸缘部的大直径凸缘部13。大直径凸缘部13形成为直径大于 小直径凸缘部12的圆盘状。大直径凸缘部13从巻轴部10向外侧突出。 另外,大直径凸缘部13设有切口部14。通过该切口部14,大直径凸缘 部13的剖面略呈D字形状。小直径凸缘部12和大直径凸缘部13,互相略呈平行地配设于巻轴部 IO的上下。大直径凸缘部13包括形成切口部14的部位,相对于小直径 凸缘部12向外侧突出。由这些巻轴部10、小直径凸缘部12及大直径凸缘部13构成的绕线 用部件2,通过将树脂材料进行铸型成形而被整体形成。绕线用部件2的 外形,其直径约为10毫米 20毫米、厚度约为1毫米 3毫米。保护壳3是将耐热性的塑料材料形成为圆盘形状的部件。保护壳3 的直径比大直径凸缘部13的直径小一圈、并且大于小直径凸缘部12的 直径。保护壳3重叠粘接于小直径凸缘部12上,以使其中心与绕线用部 件2的中心一致。图3是图1中的端子板5的示意图。图3(A)是端子板5的正视图, 图3(B)是端子板5的侧视图。在图3中,以虚线表示相对于端子板5的 大直径凸缘部13的边缘。端子板5设有用户端子21和束端子22。用户端子21,在将天线装 置1安装于印刷电路板等上时被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束端子22是缠绕 并固定绕线4的端部的部件。用户端子21及束端子22呈矩形形状、即 端子的侧面上没有突起的直线形状。矩形形状的用户端子21和矩形形状 的束端子22,在底端侧通过连接部件23被连接,以形成各自前端侧彼此 之间的间隔扩大的略呈V字形状的配置。在连接部件23及用户端子21 的底端侧的部位上,设有多个贯穿孔24。
由用户端子21、束端子22及连接部件23构成的端子板5,是通过 将使用于电子器件的端子等的薄金属板利用加压成形进行冲裁而被整体 形成的。端子板5的厚度约为0.1毫米 1毫米。如图3(B)的侧视图所示, 端子板5略呈扁平的平板形状,但是束端子22的前端部稍微向绕线用部 件2侧弯曲。由此,在将天线装置1安装于印刷电路板等上时,束端子 22的前端稍微从印刷电路板的表面离开(浮起)。如图1所示, 一对端子板5配设于绕线用部件2的大直径凸缘部13 上。 一对束端子22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的相反侧。 一对用户端子21 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的相反侧。也就是说,为了使一对束端子22与 巻轴部10排列于一直线上、并且使一对用户端子21与巻轴部10排列于 一直线上, 一对端子板5配设于将巻轴部IO夹持于中间的相反侧的位置 上。另外, 一对端子板5在其相反侧的位置上,以一对束端子22及一对 用户端子21朝向沿着略垂直于大直径凸缘部13及圆柱形状的巻轴部10 外周面的方向(垂直方向、或者按照可以得到同样效果的方向的方向,即 图1中以点划线所示的方向)的姿态,即以朝向沿着从圆形的绕线用部件 2的中心呈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向的姿态而被配设。另外,由于矩形形状的用户端子21和矩形形状的束端子22被连接 为形成各自前端侧彼此之间的间隔扩大的略呈V字形状的配置,因此, 在束端子22朝向沿着略垂直于大直径凸缘部13外周的方向而被配设的 状态下,用户端子21也可以朝向沿着略垂直于大直径凸缘部13外周的 方向而被配设。束端子22和用户端子21之间的间隔不会变窄,向束端 子22的绕线的巻绕作业容易。束端子22和用户端子21之间的间隔不会 变窄,在向束端子22进行绕线作业时可以使接近的用户端子21不会成 为障碍。一对端子板5,例如只要在将绕线用部件2通过树脂铸型而成形时, 通过在成形模范围内进行镶嵌成形而配设于绕线用部件2的凸缘部上即 可。 一对端子板5,通过树脂进入贯穿孔24内而固定于绕线用部件2上。 通过利用镶嵌成形将一对端子板5配设于绕线用部件2上,再加上端子 板的形状为并不过于弯曲的薄平板形状(简单的形状),因此相对于大直径 凸缘部13,能够高精度地将一对端子板5配设于上述所希望的姿态及位 绕线4是剖面为圆形状(圆线形状)或四角形形状(扁平形状)的漆包 线。绕线4的粗细,例如只要为0.03毫米 0.5毫米左右即可。绕线4被 巻绕于巻轴部10上。绕线4的两端部,在漆皮被剥落的基础上缠绕并焊 接于一对束端子22上。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天线装置1中绕线4的巻绕方法的模式图。 图4(A)是,将绕线4首先缠绕于图上侧的束端子22上、接着以逆时针方 向巻绕于巻轴部10上、最后缠绕于图下侧的束端子22上的巻绕情况下 的、天线装置l的模式图。图4(B)是,将绕线4首先缠绕于图上侧的束 端子22上、接着以顺时针方向巻绕于巻轴部10上、最后缠绕于图下侧 的束端子22上的巻绕情况下的、天线装置l的模式图。这样,在图l的 天线装置1中,相对于巻轴部10能够以两种方向巻绕绕线4。具体地说,绕线4通过在缠绕于图上侧的束端子22之后将绕线用部 件2固定(夹紧)于旋转体上,并以该状态一边对绕线4施加拉伸张力,一 边使绕线用部件2及旋转体进行旋转,而巻绕于巻轴部10上。另外,绕 线4在巻绕于绕线用部件2之后, 一边对绕线4施加拉伸张力, 一边缠 绕并焊接于图下侧的束端子22上。这样,通过一边对绕线4施加拉伸张力一边巻绕于巻轴部10上,或 者一边对绕线4施加拉伸张力一边缠绕于束端子22上,绕线4不会松驰 地巻绕于巻轴部10及一对束端子22上。绕线4以'排队的状态巻绕于巻 轴部10上。绕线4以所希望的匝数巻绕于绕线用部件2上。绕线4如图 l(B)所示,以所希望的匝数巻绕于绕线用部件2的大直径凸缘部13和保 护壳3之间的间隙内。另外,如图3(B)所示,束端子22的前端向绕线用部件2侧弯曲。束 端子22的前端,在将天线装置1安装于印刷电路板等上时稍微从印刷电 路板的表面离开(浮起)。从而,在绕线4焊接于束端子22的前端部上的 状态下,将天线装置1安装于印刷电路板上时,用户端子21不会从印刷 电路板的表面浮起。另外, 一对束端子22在大直径凸缘部13中配设于相反侧上。 一对 束端子22配设于,以巻轴部IO为基准偏离180度的成为一直线的位置 上(在大直径凸缘部13中成为相反侧的位置)。另外, 一对束端子22在其 相反侧的位置上,以朝向沿着略垂直于大直径凸缘部13及巻轴部10外 周面的方向的姿态而被配设。因此,如果一边施加拉伸张力一边将绕线4巻绕于一对束端子22及 巻轴部IO上的话,绕线4被缠绕于一对束端子22的根部部分(从大直径 凸缘部13突出的根部部分)。如图4所示,绕线4与绕线4对于巻轴部 10的巻绕方向无关地缠绕于一对束端子22的根部部分(从大直径凸缘部 13突出的根部部分)。另外,如图5所示,绕线4即使在巻轴部IO的直径大的情况下,也 被缠绕于一对束端子22的根部部分(从大直径凸缘部13突出的根部部 分)。图5是用于说明相对于图1的天线装置1巻轴部10被大直径化的天 线装置1中的、绕线4的巻绕方法的模式图。其结果是,在该实施形态一的天线装置1中,绕线4与对于巻轴部 10的绕线4的巻绕方向或巻轴部10的直径大小无关地缠绕于一对束端子 22的根部部分(从大直径凸缘部13突出的根部部分)。在绕线4上,不会 存在与对于巻轴部10的巻绕方向或巻轴部10的直径大小无关地、在绕 线4的开始侧的引出部位及结束侧的引出部位上形成空中配线部的情况。图6是比较例的天线装置1中的端子板31的正视图。该比较例的端 子板31设有,矩形形状的用户端子21和矩形形状的侧面上形成有一对 突起部32的束端子33。而且,用户端子21和束端子33通过连接部件 23被连接、以形成略呈平行的配置。在图6中,以虚线表示相对于比较 例的端子板31的大直径凸缘部13的边缘。比较例的端子板31如一对突 起部32沿着大直径凸缘部13的外周边缘那样被定位,并被配设于大直 径凸缘部13上。在该图6的比较例的端子板31中,在将绕线4缠绕于束端子33上 时,绕线4被挂在一对突起部32上。绕线4不会从一对突起部32偏向 束端子33的前端侧。因此,绕线4被缠绕于相对于一对突起部32更内 侧的、 一对束端子33的根部部分(从大直径凸缘部13突出的根部部分)。 在绕线4上,不容易与对于巻轴部10的巻绕方向或巻轴部10的直径大 小无关地、在绕线4的开始侧的引出部位及结束侧的引出部位上形成空 中配线部。但是,图6的比较例的端子板31,作为相对于大直径凸缘部13的边
缘的位置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通过将绕线4挂在一对突起部32上 从而使绕线4缠绕于一对束端子33的根部部分(从大直径凸缘部13突出 的根部部分), 一对突起部32必须高精度地配设于与大直径凸缘部13的 外周边缘邻接的位置上。如果一对突起部32远离大直径凸缘部13的外 周边缘而被配设的话,绕线4会缠绕在相对于一对束端子33的根部部分 靠近前端侧的部分。绕线4上有可能形成空中配线部。因此,在该图6 的比较例的端子板31中,对于大直径凸缘部13的外周边缘的对位操作 很麻烦。难以通过镶嵌成形,以充分的精度将比较例的端子板31配设于 大直径凸缘部13上。相对于此,如该实施形态那样,在只是将束端子22形成为矩形形状 (直线形状)、并且将绕线4缠绕于该矩形形状的(直线形状)的束端子22 上的情况下,即使在束端子22相对于大直径凸缘部13的边缘的位置精 度不高的情况下,绕线4也牢固地缠绕于一对束端子22的根部部分(从大 直径凸缘部13突出的根部部分)。绕线4不会偏向束端子22的前端侧而 被缠绕。在该实施形态的矩形形状的束端子22中,作为相对于大直径凸 缘部13的外周边缘的位置精度,不要求高位置精度。如上所述,如果采用该实施形态的话,设有用户端子21及束端子22 的一对端子板5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上。该一对束端子22,在如与巻 轴部IO排列于一直线上那样地将巻轴部IO夹持于中间的相反侧的位置 上,以朝向沿着略垂直于大直径凸缘部13及巻轴部IO外周面的方向、 即朝向沿着从绕线用部件2的中心呈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向而被配设。因此,绕线4在一边施加张力一边缠绕于一对束端子22时,通过张 力被拉伸后缠绕于一对束端子22的根部部分(从大直径凸缘部13突出的 根部部分)。绕线4与绕线4对于巻轴部10的巻绕方向等无关地缠绕于一 对束端子22的根部部分(从大直径凸缘部13突出的根部部分)。因此,绕 线4上不会形成从大直径凸缘部13的外周边缘向外侧突出的空中配线 部。绕线4的开始侧的引出部位及结束侧的引出部位上不会形成空中配 线部。另外,在现有技术下的天线装置1中,如在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部分中所说明的那样,在一对束端子22将巻轴部IO夹持于中间而配设 于相对的相反侧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形成空中配线部的可能性高。 其结果是,在该实施形态的天线装置1中,即使使用于车辆的无钥匙进入系统等而被施加振动或热等,绕线4的开始侧的引出部位及结束 侧的引出部位也不会反复地与凸缘部的边缘发生碰撞。'绕线4不易断线。 另外,即使不将绕线4的开始侧的引出部位及结束侧的引出部位形成为 绞线构造、或者不利用粘接剂进行固定,绕线4也不易断线。另外,该实施形态的天线装置1,不需要用于防止绕线4的引出部位 的断线的、绞线工序或粘接工序等,因此不会产生因这些工序而引起的 工序数的增加或成本提高的问题。该实施形态的天线装置1,可以通过与 采用绕线4的其他线圈元件同样的工序数及成本来形成。另外,在该实施形态中,束端子22与用于安装天线装置1的用户端 子21—对一地被整体化。另外, 一对束端子22与一对用户端子21—起 共同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上。在将与用户端子21整体化的一对束端子22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 等的同一凸缘部上的情况下,天线装置以配设有该一对束端子22的一侧 安装于印刷电路板等上。在安装时, 一对束端子22及缠绕于束端子上的 绕线4的两端部,容易与印刷电路板等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扰。因此,一 般来说,必须使一对束端子22等弯曲,以在安装状态下一对束端子22 相对于一对用户端子21更从印刷电路板等上离开。另外,为了减少绕线 4因振动等而与大直径凸缘部13等发生碰撞的情况,以较大地弯曲一对 束端子22为佳。相对于此,在该实施形态中,绕线4缠绕于束端子22的根部,不形 成空中配线部。不需要为了降低断线的可能性而较大地弯曲一对束端子 22等。 一对束端子22等只要轻微地弯曲成不易与印刷电路板等的其他部 件发生干扰的程度即可。因此,能够通过在树脂铸型成形时进行镶嵌成 形,高精度地对一对束端子22及一对用户端子21进行定位,并且能够 容易地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等。以上的实施形态,虽然是本发明适宜的实施形态的例子,但是本发 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或变 更。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一对束端子22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的相反 侧。其他例如, 一对束端子22也可以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或小直径
凸缘部12的同一侧上。图7是一对束端子22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的同一侧的天线装置1 的一例示意图。即使在该变形例的天线装置1中, 一对束端子22也朝向 沿着略垂直于大直径凸缘部13及巻轴部IO外周面的方向、即朝向沿着 从绕线用部件2的中心呈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向而被配设。然后,通过形 成这种一对束端子22的配设姿态,如图7(A)所示,即使相对于巻轴部10 绕线4以逆时针方向被巻绕,如图7(B)所示,即使相对于巻轴部10绕线 4以顺时针方向被巻绕,绕线4的开始侧的引出部位及结束侧的引出部位 上也不会形成空中配线部。通过施加张力后将绕线4缠绕于一对束端子 22上,不会形成空中配线部。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一对束端子22均朝向沿着略垂直于大直径凸缘 部13及巻轴部IO外周面的方向、即朝向沿着从绕线用部件2的中心呈 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向而被配设。其他例如,也可以一对束端子22中的仅 一方的束端子,朝向沿着略垂直于大直径凸缘部13及巻轴部IO外周面 的方向、即朝向沿着从绕线用部件2的中心呈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向而被 配设。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绕线用部件2的大直径凸缘部13形成为设有切 口部14的圆盘形状,巻轴部IO形成为圆柱形状。其他例如,绕线用部 件2的大直径凸缘部13及巻轴部10,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或卵形形状 这样的略呈圆柱形状、略呈圆盘形状。另外,也可以是大直径凸缘部13 及巻轴部IO中的一方为从圆形状、椭圆形状及卵形形状中选择的一个形 状,而另一方为从剩余中选择的一个形状。即使是这些变形例中的绕线用部件2的形状,例如在图8中举例说 明绕线用部件2的大直径凸缘部13及巻轴部10为椭圆形状的情况那样, 一对束端子22只要朝向沿着略垂直于大直径凸缘部13及巻轴部10外周 的方向而被配设即可。由此,绕线4在一边施加张力一边缠绕于一对束 端子22上时,通过张力而被拉伸,并被缠绕于一对束端子22的根部部 分(从大直径凸缘部13突出的根部部分)。绕线4与绕线4对于巻轴部 10的巻绕方向无关地缠绕于一对束端子22的根部部分上(从大直径凸缘 部13突出的根部部分)。图8是绕线用部件2的大直径凸缘部13及巻轴 部10为椭圆形状的变形例中的、 一对束端子22的配设方向的说明图。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一对束端子22及一对用户端子21共同配设于 大直径凸缘部13上。其他例如,也可以一对束端子22及一对用户端子 21中的至少一个端子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及小直径凸缘部12中的一 方的凸缘部上,而剩余的端子配设于另一方的凸缘部上。图9是表示互相电连接的束端子22和用户端子21配设于不同的凸 缘部的情况下的、端子板5的构造及配设状态的剖面图。在该剖面图中, 束端子22配设于图上侧的小直径凸缘部12上,用户端子21配设于图下 侧的大直径凸缘部13上。用户端子21被弯曲,且与下侧的大直径凸缘 部13的底面形成同一平面。另外,束端子22和用户端子21在绕线用部 件2的内部通过连接部件23被整体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端子板5的束端子22向绕线用部件2侧弯曲。 其他例如,端子板5的用户端子21也可以向绕线用部件2的相反侧弯曲。 另外,端子板5的束端子22向绕线用部件2侧弯曲,并且用户端子21 向绕线用部件2的相反侧弯曲也可以。在上述实施形态中, 一对端子板5(—对束端子22及一对用户端子 21),通过在将绕线用部件2采用树脂进行铸型成形时进行镶嵌成形,而 固定于大直径凸缘部13上。由此, 一对端子板5(—对束端子22及一对 用户端子21),高精度地定位并配设于大直径凸缘部13等上。在与束端 子22整体化的状态下,通过进行树脂铸型成形,能够确保用户端子21 作为表面安装部件的端子位置精度。其他例如, 一对端子板5(—对束端 子22及一对用户端子21),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粘贴于被铸型成形的大 直径凸缘部13或小直径凸缘部12上。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绕线4巻绕于由树脂材料构成的非磁性的绕线 用部件2上。其他例如,通过在绕线用部件2的中心形成贯穿孔,在该 贯穿孔内配置,在由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构成的十字形状的磁芯上巻绕 两根绕线、且将一方作为X轴用绕线、另一方作为Y轴用绕线的部件, 并且将巻绕于巻轴部IO上的绕线4作为Z轴用绕线,从而形成三轴天线 装置也可以。另外,也可以在绕线用部件2中心的贯穿孔内配置电容器、 开关等其他电子器件。进而例如,绕线4也可以巻绕在将磁性材料形成 为略呈线架形状而构成的磁芯上,以此来代替绕线用部件2。此时, 一对 端子板5(—对束端子22及一对用户端子21),例如只要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磁芯上即可。上述实施形态的天线装置l,是利用于汽车等车辆中的无钥匙进入系 统上的天线装置。其他例如,天线装置l也可以作为,利用于车辆的发动机防盗锁止系统(immobilizer)上的天线装置、为了钥匙的开闭等而设置 于住房等的天线装置、利用于在发动机起动时或行车时通知轮胎气压等 的监督系统上的天线装置、以及利用于便携式仪器或电波表等的天线装 置等而进行利用。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适合利用于,在车辆的无钥匙进入系统等中所使用的天线装置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具有略呈圆柱形状的卷轴部、和在上述卷轴部的轴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端部上从上述卷轴部向外侧突出而被配设的凸缘部的绕线用部件,在至少一个的上述凸缘部中从上述凸缘部向外侧突出而被配设的一对束 端子,以及两端被缠绕于上述一对束端子上的绕线;配设有上述束端子的上述凸缘部,略呈圆盘形状;上述一对束端子中的至少一方的束端子的配设方向是,沿着相对于配设有上述一方束端子的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略垂直的方向而被配设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一对束端子, 在将上述巻轴部介于中间空间的相反侧的位置上,沿着略垂直于略呈圆 盘形状的上述凸缘部外周的径向方向而被配设。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一对束端子, 与用于安装该天线装置的一对用户端子一对一地被整体化,并且配设于 同一上述凸缘部上。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被整体化的所说的 束端子及用户端子,通过在将上述绕线用部件进行树脂铸型成形时的镶 嵌成形,配设于上述绕线用部件上。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束端子及用 户端子,以各自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扩大的略呈V字形状被整体化。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绕线卷绕于一对束端子及绕线用部件上时,基本上不形成从凸缘部向外侧突出的空中配线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设有具有略呈圆柱形状的卷轴部(10)、和在卷轴部(10)的轴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端部上从卷轴部(10)向外侧突出而被配设的凸缘部(12、13)的绕线用部件(2),在至少一个凸缘部(13)中从凸缘部(13)向外侧突出而被配设的一对束端子(22),以及两端被缠绕于一对束端子(22)上的绕线(4);配设有束端子(22)的凸缘部(13)略呈圆盘形状;至少一方的束端子(22),朝向沿着相对于配设有该一方束端子的凸缘部(13)的外周略呈垂直的方向而被配设。
文档编号H01F38/28GK101154499SQ20071014876
公开日2008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8日
发明者佐藤刚, 森本泰德 申请人: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