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锁定件意外脱离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515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锁定件意外脱离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锁定件的连接器,该锁定件用于锁定连接器和匹 配连接器之间的配合状态。
背景技术
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JP-A2005-267970公开了一种连接器, 其中绝缘体具有适于容纳锁紧机构的接收部。上述锁紧机构具有主体; 从主体的一侧延伸的锁紧部分;从主体的另一侧延伸的弹簧部分,该弹簧 部分用于在连接器与匹配连接器接合的接合方向上持续压迫锁紧部分;和 用于利用锁紧部分解除锁定状态的操作部分。锁紧机构进一步具有形成在 主体中的孔状轴部,轴部用于和形成在容纳部分中的销状旋转轴接合。通 过将该锁紧机构容纳在接收部中,旋转轴和轴部互相接合。从而,锁紧机 构由绝缘体可旋转地保持。然而,由于绝缘体设置有将与锁紧机构的孔状轴部接合的销状旋转 轴,所以将锁紧机构装入绝缘体中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劳动力。这将导致装 配质量变差。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JP-U) H5-11362公开了一种设置 有锁紧弹簧的阳性连接器,所述锁紧弹簧具有分别形成在一端和另一端处 的接合爪及按钮。锁紧弹簧在大致中间的位置处固定到阳性连接器的外 壳。接合爪从该阳性连接器的连接端面突出。按钮在阳性连接器的外壳的 横向侧突出。当按钮向内按压入外壳中时,锁紧弹簧旋转并且接合爪向外 移动。但是,锁紧弹簧的接合爪具有弹性,所以接合爪的位置是不稳定的,
并且锁紧强度也是不稳定的。如果锁紧弹簧和阳性连接器的外壳之间存在 间隙或游隙,锁紧弹簧就不能执行平滑稳定的转动。此外,锁紧弹簧也很 容易脱离外壳。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示例性目标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允许锁定件的平衡的旋转并且能够防止锁定件从壳(housing)脱离。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在锁定件 旋转到锁定状态时保持锁定件的恒定数量的突出,从而确保稳定的锁定强 度。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将随说明的进行而变得清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至少 一个触点;壳,所述壳保持至少一个触点并且具有锁定接收部;和锁定件, 所述锁定件容纳在锁定接收部中,以用于锁定与匹配连接器的配合状态; 其中所述锁定件包括轴部;所述锁定接收部包括在其轴向方向上与轴部 相对的底表面以及用于导引轴部的转动的侧表面;并且所述锁定件和锁定 接收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向底表面按压轴部的弹簧部分。


图l是当其连接到连接对象时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俯 视图;图2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连接器装配前的透视图; 图4为图1和图2所示的锁定件的透视图; 图5为沿图2中V-V线截取的剖视图;图6为图5所示的连接器的锁定接收部和锁定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7为图5所示的锁定接收部和锁定件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8为沿图ivni-vn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9为局部透视图,显示了图7所示锁定件半插入连接器的锁定接收部
中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到图3,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在图1到图3中,诸如FFC (柔性扁平电缆)的电缆51作为连接对象被 连接到连接器l。电缆51在以下将被称为扁平电缆51。扁平电缆51包括 多个薄带状导体(未示出),诸如金属箔,所述导体彼此平行地布置并且 互相之间留有空间;和夹紧并保持导体的柔性绝缘体盖55。连接器l包括多个触点ll;保持触点11的绝缘壳21;连接到壳21的 一对锁定件31;以及联接到壳21的导电罩部件41。壳21具有大致为矩形 板形状的主体22;和一对锁定接收部23,其中锁定接收部23形成于主体22 的纵向相对端上。锁定接收部23分别容纳锁定件31。锁定件31用于在连接 器1被连接到匹配连接器后将连接器1和匹配连接器(图5和图6中的附图标 记61所示)彼此锁定。主体22具有板状配合部25,将与匹配连接器的匹配配合部连接,这一 部分在后续说明中会描述。配合部25具有一个表面,在这个表面上,触点 11沿配合部25的纵向方向彼此平行地布置且触点之间留有空间(间隔)。 扁平电缆51具有一个端部,通过移除绝缘体盖55导体在所述端部处露出。在所述一个端部处的导体一一对应地连接到触点ll。 同样参照图4,将描述锁定件31。每个锁定件31都具有保持部分32;连接到保持部分32—侧的轴部33; 从轴部33延伸到其一侧的锁定部34;从保持部分32的另一侧延伸的操作部 分36;以及从操作部分36延伸并弯成大致U形的操作弹簧部分35。操作部 分36用于使锁定部34与连接器1及匹配连接器61接合或者脱离。锁定部34为将与匹配连接器的配合锁定部分相接合的部分。轴部33设 置有弹簧部33a,弹簧部33a通过切割并提升锁定件31的板部分形成。锁定 部34具有在其端部形成的钩部34a。钩部34a适于在连接器l配合到匹配连 接器61时与形成在匹配连接器61的匹配接合部61b中的匹配接合孔61c接合。操作弹簧部35在连接器1与匹配连接器61相接合的接合方向上持续地
挤压锁定部34,并且在锁定部34的锁定状态解锁成解锁状态后,施加弹簧 力以使得锁定部34回到正常位置。操作弹簧部35用于使操作部分36平衡地 移动或操作。操作部分36具有沿着操作弹簧部35的U型部分弯曲的自由端36a。操作 弹簧部35以及操作部分36的自由端36a位于锁定接收部31内,而与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无关。通过利用压力机冲压金属板并然后利用切割和提升形成弹簧部33a, 来形成锁定件31。参考图5到图7,锁定件31在锁定状态下位于锁定位置。在图5和图6 所示的锁定状态下,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连接器1与匹配连接器61配合到彼 此并防止彼此松开。同样如图8所示,壳21的每一个锁定接收部23都包括上部板部分23a; 下部板部分23b,所述下部板部分23b和上部板部分23a相对,且两者之间 留有空间;和内壁部分23j,所述内壁部分23j连接上部板部分23a和下部 板部分23b。下部板部分23b所具有的内表面设置有轴承部分24a,所述 轴承部分24a在俯视图中为凹陷的形状且具有大致圆形的形状,并适于容 纳锁定件31的轴部33;适于容纳操作弹簧部分35和操作部分36的第一接收 部24e;和适于容纳锁定部34的第二接收部24f。轴承部分24a具有底表面 24b和侧表面24c用于导引锁定件31的轴部33的转动。在锁定部31容纳在锁定接收部23中的状态下,轴部33容纳在轴承部分 24a中并且被可旋转地保持。另外,同样如图8所示,弹簧部分33a向轴承 部分24a的底表面24b按压轴部33。参考图9,锁定件31在到达锁定接收部23的预定位置之前半插入。锁 定接收部23设置有形成在其插入侧上的倾斜表面24g,以便于将锁定件31 的轴部33顺利地插入到轴承部分24a。如图9所示,当锁定件31容纳在锁定 接收部23中时,轴33与轴承部分24a接合,并且锁定件31由壳21可旋转地 保持。锁定接收部23的第一接收部24e具有入口23r,该入口23r与锁定件31 的插入方向相对应。入口23r在与钩接触部23p的相对侧上形成在锁定接收 部23中的第一接收部24e处。当在钩部分34a朝前的情况下锁定件31通过入 口23r插入、并且锁定部34容纳在第二接收部24f中时,轴部33配合到轴承 部分24a。在此状态下,锁定件31在插入方向A及与插入方向A相对的释放 方向上由锁定接收部23保持,并且在垂直方向上由上部板部分23a和下部 板部分23b保持。容纳在轴承部分24a中的轴部33变得可旋转。锁定件31的固定部分32,轴部33,除了钩部34a的锁定部分34,以及 操作杠杆部分36的自由端36a位于锁定接收部23的内部,并防止被手指直 接接触到。锁定件31的操作杠杆部分36的大部分,除了自由端36a以外, 都通过锁定接收部23的开口23m突出到锁定接收部23的外侧。操作弹簧部分35的自由端35a具有稍稍插入凹槽状接触部分23n中的 接触表面,所述接触部分23n形成在锁定接收部23的内壁表面23j上。接触 部分23n的凹槽限制自由端35a的垂直运动以防止操作弹簧部分35的变形。 操作部分36的自由端36a具有端面,该端面与内壁表面23j接触以防止在按 压和操作操作部分36时过度的按压。锁定接收部23在垂直方向上覆盖锁定 件31。另外,沿着插入方向A,锁定件31被容纳在锁定接收部23中。因此, 除了作用到操作部分36的操作力,锁定件31不受到外部力。进一步,锁定 件31的钩部34a在锁定部34附近。锁定接收部23设置有钩接触部23p,所述 钩接触部23p将与处于锁定位置的钩部34a接触。罩部件41包括第一板部分43,所述第一板部分43连接到主体22以面 对主体22的第一表面22a;和第二板部分44,所述第二板部分44连接到主 体22以面对与第一表面22a相对的第二表面22b。通过冲压并然后将金属片 弯折为板状形状而形成罩部件41,从而覆盖除锁定接收部23和配合部25 以外的主体22。从图3所示的状态,第一板部分43弯折至与第二板部分44 相对从而第一板部分43和第一表面22a相对。第二板部分44与第二表面22b 相对。从而,罩部件41由主体22保持。第一板部分43设置有多个爪部43a,所述爪部43a通过切割和提升第一 板部分43而形成。爪部43a通过形成在主体22的第一表面22a上的多个窗口 22d与电缆51的绝缘体盖55接触。电缆51—端处的导体连接到触点11从配 合部25延伸至主体22中的部分。下面将描述锁定和解锁连接器1和匹配连接器61的操作。首先,从图l,图5到图7所示的锁定状态,通过手指将操作部分36推 向壳21的内壁表面23j。然后,操作弹簧部分35位移,并且轴部33在轴承 部分24a内转动。此时,锁定部34沿图6纸页上的顺时针方向在第二接收部 24f内转动。钩部34a也沿相似的方向转动。因此,钩部34a从匹配连接器 61的匹配接合部61b的匹配接合孔61c中释放出来,因此锁定状态解除。在利用锁定件31的锁定状态中,在操作弹簧部分35的自由端35a利用 弹簧力进入锁定接收部23的接触部分23n中的状态下,钩部34a接触钩接触 部23p。因此,锁定件31的转动被限制到预定转动角度。另外,锁定件31 的钩部34a的突出量可以保持常量,这样就可以保证稳定的锁紧强度。当连接器1和匹配连接器61彼此配合并互相锁定时,匹配连接器61的 匹配接合部分61b插入到配合部分25中并且在锁定件31位于锁定位置时插 入到锁定接收部23之间。通过上述操作,锁定部分34由匹配接合部61b推 入第二接收部24f。当连接器l和匹配连接器61互相配合并且钩部34a到达 匹配接合部61b的匹配接合孔61c时,锁定部34利用操作弹簧部35的弹簧力 逆时针旋转,并且钩部34a插入到匹配接和孔61c中,以实现锁定状态。如上所述,轴部33和轴承部分24a仅由两个部件、即每一个锁定件31 和壳21形成。罩部件41也用于提供电接地和增强壳21的机械强度。然而, 如果不需要考虑电接地或者壳21的机械强度,连接器1不需要罩部件41。利用上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轴部33容纳在轴承部分24a中, 从而锁定件31被可旋转地保持。另外,弹簧部分33a向轴承部分24a的底表 面按压轴部33。利用此结构,锁定件31平稳地旋转并避免与壳21脱离。此外,当钩部34a转动到锁定位置时,可维持钩部34a的恒定量的突出。 因此,可稳定地维持锁定状态从而保证稳定的锁定强度。此外,通过简单地将锁定件31装入壳21的锁定接收部23中,轴部33 被轴承部分24a可旋转地保持。因此,轴部33和轴承部分24a可以仅仅由两 个部件、即每一个锁定件31和壳21形成。因而可以简化装配过程并且减少 部件数目。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部分33a形成于锁定件31的轴部33处。 然而,弹簧部分33a可以形成在轴部33附近。可选择地,此弹簧部分可形 成在壳21的锁定接收部23处。在弹簧部分形成在锁定接收部23处的情况 下,轴部33必然被弹簧部分弹性地按压。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也可以制成插塞式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支持高速传 输,并且用于将电信号从设备主体传输到作为连接对象的电子设备。尽管至此已联系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易于以各种其它方式实施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触点;壳,所述壳保持至少一个触点并且具有锁定接收部;和锁定件,所述锁定件容纳在锁定接收部中,以用于锁定与匹配连接器的配合状态;其中所述锁定件包括轴部;所述锁定接收部包括在其轴向方向上与轴部相对的底表面以及用于导引轴部的转动的侧表面;并且所述锁定件和锁定接收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向底表面按压轴部的弹簧部分。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锁定件包括-钩部,所述钩部连接到轴部并且适于与匹配连接器相接合;并且 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连接到轴部以用于操作钩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钩部和操作部分沿彼此相反的方 向从轴部延伸。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操作弹簧部分,所述操作弹簧部分连接到轴部以用于在与匹配连接器 接合的方向上挤压钩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操作弹簧部分从操作部分延 伸并且与壳接合。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具有钩接触部,所述钩接 触部用于在与匹配连接器接合的方向上锁定钩部的运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操作部分的至少自由端和操作弹 簧部分位于锁定接收部内,而与锁定件的位置无关。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轴部具有板状形状;并且 所述弹簧部分通过切割和提升轴部的一部分而形成。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器,其中锁定接收部包括上部板部分和下部板部分,所述上部板部分和下部板 部分彼此相对并且其间留有空间;并且下部板部分包括轴承部分,所述轴承部分呈凹形并容纳轴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下部板部分进一步包括第一接收部分,所述第一接收部分容纳操作部分和操作弹簧部分;和 第二接收部分,所述第二接收部分容纳锁定部分。
全文摘要
一种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触点和保持至少一个触点的壳,锁定件容纳在壳的锁定接收部中并用于锁紧与匹配连接器的配合状态。锁定件包括轴部。锁定接收部包括在其轴向上与轴部相对的底表面以及用于导引轴部旋转的侧表面。锁定件和锁定接收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向底表面按压轴部的弹簧部分。
文档编号H01R13/627GK101150234SQ20071015341
公开日2008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1日
发明者山路崇洋, 川濑浩司, 镰田一史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弘前航空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