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二次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7478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二次线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焊接变压器涉及的一种电器元器件,尤其涉及一种 应用于焊接变压器的二次线圈。
技术背景在焊接变压器等低电压大电流设备中,我们把接电源的一侧叫一 次侧,也叫原边; 一次侧线圈叫一次线圈,也叫原线圈。把变压器接 负载的一侧叫二次侧,也叫副边;二次侧线圈叫二次线圈,也叫副线 圈。在使用时,由于二次线圈通过数万安培电流,传统的设计线圈每 平方毫米的电流密度只能在1.5A-2A,故需较大截面积二次线圈,才 能满足电流通过,当设计截面积不当,冷却达不到要求时,二次线圈 会产生较大热量,二次线圈过热会导致一次线圈烧毁,同时为了保证 二次线圈的导电率,其用料特别铜材,目前价格以是前二年的数倍, 以至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性能好,又能 节省铜材的一种新型二次线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导体、下导体,连 接上导体和下导体的前二次线圈体和后二次线圈体,前二次线圈体和 后二次线圈体由焊接在导体上的铜管组成,导体上设有和铜管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把二次线圈传统设汁,改为铜管通水二次线圈,使其 散热性能得到了提高,由于采用强水流动冷却,在设计时是每平方毫米电流密度达到15A-20A,故使得能以较小的线圈导体就能确保所需 的导电率,节省了原材料,生产成本得到降低,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铜管、2为上导体、3为下导体。图2、 3、 4、 5为图1各实施例的仰视图图中4为前二次线圈体、5为后二次线圈体。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导体2、下导体3,连接上导体2 和下导体3的前二次线圈体4和后二次线圈体5,上导体2内设有进 出水口 ,前二次线圈体4和后二次线圈体5均为铜管1焊接在导体上 而成,前二次线圈体4一端和进水口连通,后二次线圈体5—端和出 水口连通,前后二次线圈体的另一端均延伸至下导体3上,下导体3 内设有连通前后二次线圈体的通道。本实用新型工作时上导体2进水口进水,通过铜管流动,达到线 圈冷却,最后通过上导体2的出水口出水。本实用新型前二次线圈体 4和后二次线圈体5均为铜管焊接而成,每组二次线圈体可根据变压器功率,输出电流的大小而优选不同的直径和数量的铜管1进行焊 接。实施例2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导体2、下导体3,连接上导体2 和下导体3的前二次线圈体4和后二次线圈体5,下导体3内设有进 出水口,前二次线圈体4和后二次线圈体5均为铜管1焊接而成,前 二次线圈体4 一端和进水口连通,后二次线圈体5 —端和出水口连通, 前后二次线圈体的另一端均延伸至上导体2上,上导体2内设有连通 前后二次线圈体的通道。本实用新型工作时下导体3进水口进水,通过铜管流动,达到线 圈冷却,最后通过下导体3的出水口出水。本实用新型前二次线圈体 4和后二次线圈体5均为铜管焊接而成,每组二次线圈体可根据变压 器功率,输出电流的大小而优选不同的直径和数量的铜管1进行焊 接。实施例3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导体2、下导体3,连接上导体2 和下导体3的前二次线圈体4和后二次线圈体5,前二次线圈体4和 后二次线圈体5由焊接在导体上的铜管1组成,上导体2和下导体3 上分别设有和铜管1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工作时,上导体2和下导体3的进水口分别进水,通 过各自对应的线圈体流动,最后沿着对应的出水口出水,达到冷却目 的。实施例4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导体2、下导体3,连接上导体2 和下导体3的前二次线圈体4和后二次线圈体5,前二次线圈体4和 后二次线圈体5由成一体结构的螺旋状铜管1组成,导体上设有和铜 管1连通的进出水口。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导体上的进水口进水,通过螺旋状的铜管l 流动,使二次线圈得到冷却,最后通过导体上的出水口出水。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二次线圈,包括上导体、下导体,连接上导体和下导体的前二次线圈体和后二次线圈体,其特征在于,前二次线圈体和后二次线圈体由焊接在导体上的铜管组成,导体上设有和铜管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二次线圈。本实用新型涉焊接变压器涉及的一种电器元器件。它包括上导体、下导体,连接上导体和下导体的前二次线圈体和后二次线圈体,前二次线圈体和后二次线圈体由焊接在导体上的铜管组成,导体上设有和铜管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把二次线圈传统设汁,改为铜管通水二次线圈,使其散热性能得到了提高,由于采用强水流动冷却,在设计时是每平方毫米电流密度达到15A-20A,故使得能以较小的线圈导体就能确保所需的导电率,节省了原材料,生产成本得到降低,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
文档编号H01F27/16GK201112076SQ20072004615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7日
发明者董学荣 申请人:董学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