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接触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616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型接触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L型连接器的L型接触件。
背景技术
在与连接器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引出电线用的L型连接器为现有 公知技术,作为装设于该L型连接器的端子零件的L型接触件,可例 举如特开2005—71892号日本专利公报中所公开的L型接触件。
这种接触件在多数情况下通过对1个金属板进行沖压加工所形 成,且包括设置在前端且用于与相对接触件接触的接触传导部、设置 在基端且用于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接触传导部和电线连接部具 有角度而配置成L型。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L型接触件,虽然在从电线连接部到接触传 导部的中途设置有以L型弯曲的部分,在该弯曲部的强度弱的情况下, 在对电线施加过度外力时会存在导致接触件变形的缺点。特别是为制 造的方便或结构的简便而将金属板向厚度方向弯曲而形成所述弯曲部 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强度不足,因此该问题有待解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不足,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可增强弯曲部强度、 且耐变性强的L型接触件为目的。
本发明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L型接触件, 由金属板沖压加工品所形成,且包括设置在前端且用于与相对接触件 接触的接触传导部、设置在基端且用于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所 述接触传导部和所述电线连接部配置成L型,其中,
在从所述电线连接部到所述接触传导部的弯曲部的内侧设置有用 于保持弯曲部角度的肋。
并且,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基板到接触传导部的基板,是由向厚度方向弯曲的连续的带板所构成;
所述肋设置在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基板的两侧边缘,是向所述接触 传导部延伸的保持臂;
所述各保持臂的前端卡合于在所述接触传导部的基板的两侧边缘 弯曲形成的侧板的切口部。
并且,在所述各保持臂的前端设置有包围部,所述各保持臂的包 围部卡合于从所述接触传导部的切口部露出的基板的两侧边缘的、在 所述弯曲部的外侧的面。
并且,在所述各保持臂的前端形成抵接部,所述各保持臂的抵接 部可抵接于所述接触传导部的所述切口部的、在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 面。
并且,从所述电线连接部到所述接触传导部的弯曲部的角度设置 成直角。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从电线连接部到接触传导部的弯曲部的内侧 设置有肋,从而即使由电线向电线连接部施加过度外力的情况下也可 防止接触件的变形。例如,在将电线压力粘结后将接触件组装于连接 器外壳的阶段,虽然存在从多个方向受力的可能性,但因在所述组装 工序中可防止接触件的变形,可简单进行适合的组装。并且,由于电 线连接部和接触传导部以预定的角度所固定,从而角度的精度变高, 组装变得简单。
根据本发明,由于保持臂具有肋的功能,可通过简单结构增加接 触件强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保持臂前端的包围部卡合于从接触传导部的 切口部露出的基板的两侧边缘的上面(在弯曲部的外侧的面),可增强 在弯曲部角度扩大方向的弯曲强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保持臂的前端的抵接部抵接于向着接触传导 部的切口部的下侧的面(在弯曲部的内侧的面),可增强在弯曲部角度 变小方向的弯曲强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弯曲部的角度为直角而具有紧凑的形状且设计简单。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可增强弯曲部强度、且耐变性强的L型接 触件。


图l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L型接触件的连接器装置的 嵌合前状态的整体立体图2是表示同一连接器装置嵌合时将双重锁定部件压入双重锁定 位置前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3是表示将双重锁定部件压入到双重锁定位置的状态的整体立 体图
图4是表示图2或闺3的状态的主视图5是表示将所述双重锁定部件压入双重锁定位置前的状态的图
4的V-V向剖一见图6是表示将所述双重锁定部件压入到双重锁定位置的状态的图
4的V-V向剖;视图7是表示省略接触件图示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8是表示同一插座连接器的其他角度的示意图9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IO是表示从下方观察插塞式连接器外壳结构的立体图11是表示关闭同一插塞式连接器的盖子盖体的状态的概略剖
视图12是表示关闭同一盖子盖体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的组装完成状态的立体图; 图14表示将容纳在插塞式连接器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附有电 线的L型接触件的立体图15是同一接触件的扩大立体图; 图16是同一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向剖浮见图; 图18是图16的XVIII-XVIII向剖浮见图;图19是表示嵌合插座连接器和插塞式连接器的状态的卡合部分 结构的省略多余部分的水平剖视图20是表示该卡合部分的锁定解除杆位于通常位置时的状态的 省略多余部分的垂直剖视图21是表示相同卡合部分的锁定解除杆位于解锁位置时的状态 的省略多余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在图1~圓21中,W、电线,19、相对接触件,200、 L型接触 件,201、接触传导部,203、侧板,204、电线连接部,204a、基 板,210、基板,213、侧板,215、保护臂(肋),216、切口部,216a、 抵接面(弯曲部的内侧的面),217、包围部,218、抵接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在以下 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附图 仅用于图示本发明,如厚度和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比例等与 实际产品也可以有所不同。
在此,对使用实施方式的L型接触件的连接器装置的整体结构进 行说明,通过该说明进一步明确实施方式的L型接触件。
首先,对说明时所使用的附图进行叙述。
图l是表示适用实施方式中L型接触件的连接器装置的嵌合前状 态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表示同一连接器装置嵌合时将双重锁定部件 压入双重锁定位置前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双重锁定部 件压入到双重锁定位置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2或图3 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将所述双重锁定部件压入双重锁定位置 前的状态的图4的V-V向剖视图;图6是表示将所述双重锁定部件压 入到双重锁定位置的状态的图4的V-V向剖视图。
并且,图7是表示省略接触件图示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8 是表示同一插座连接器的其他角度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安装有实施 方式中L型接触件的插塞式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0 是表示从下方观察插塞式连接器的外壳的立体图;图ll是表示关闭同
6一插塞式连接器的盖子盖体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12是表示关闭同 一盖体的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13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的装配完成状 态的立体图。
并且,图14是表示将设置在插塞式连接器的、实施方式中附有电 线的L型接触件的立体图;图15是同一接触件的扩大立体图;图16 是同一接触件的侧视图;图17是图16的XVII-XVII向剖视图;图18 是图16的XVIII-XVIII向剖浮见图。
并且,图19是表示嵌合插座连接器和插塞式连接器的状态的卡合 部分结构的省略多余部分的水平剖视图;图20是表示该卡合部分的锁 定解除杆位于通常位置时的状态的省略多余部分的垂直剖视图;图21 是表示相同卡合部分的锁定解除杆位于解锁位置时的状态的省略多余 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如图1~图4所示的整体结构,该连接器装置包括固定于基板的 插座连接器(另一側的连接器)10和相对该插座连接器10拔出插入的插 塞式连接器(一侧的连接器)20。其中,插座连接器IO作为阴性连接器, 插塞式连接器20作为可嵌合到插座连接器10的内部的阳性连接器。
如图5~图8所示,在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的嵌合孔18内, 阳性连接器侧的多个接触件19的前端部与连接器嵌合方向平行地突 出,以使阳性连接器侧的多个接触件19的前端部与相对侧接触件嵌 合。并且,在设置于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20A的各接触件容纳室 24,容纳有安装于各电线W的前端的阴性连接器侧的接触件200的接 触传导部201及卡止固定部202。
在此情况下的阴性连接器侧的接触件200(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 如为在后所述的L型的结构,电线W从与连接器IO、 20的嵌合方向 正交的下侧方向引出。并且,与此对应地,在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 10A的下壁17设置有切口 17a,所述切口 17a用于导出插塞式连接器 20的下側部分(在后所述的电缆引出部盖子32或电线W)。
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IOA和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20A的嵌合 部分均为矩形,分别由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所形成。插座连接器10包括由树脂所成形的外壳10A和装设于所述外壳10A内部的多个接触件 19,插塞式连接器20包括由树脂所成形的外壳20A和装设于所述外 壳20A内部的多个L型接触件200和从后方装设于外壳20A的树脂 制双重锁定部件50。 <两连接器锁定机构的构成>
如图19所示,在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和插塞式连接器20 的外壳20A—体设置有第1、第2锁定部15、 23,以在两连接器IO、 20嵌合于正规位置时,由嵌合动作联动而彼此卡合,由此将两连接器 10、 20锁定为嵌合状态。
并且,在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的内面,在将插塞式连接器 20侧的笫2锁定部23下压到解除与插座连接器10侧的第l锁定部15 的卡合的位置时,在该位置设置有用于保持第2锁定部23而作为解除 状态保持才几构的凹部14。
由于第1、第2锁定部15、 23配置于在将两连接器10、 20嵌合 及脱离时彼此干涉的位置,通过将第2锁定部23设置在后述的锁定解 除杆22的左右臂21,从而可根据左右臂21的弯曲从与第l锁定部15 干涉的位置自由变位到非干涉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非千涉的位置配 置有所述解除状态保持用的凹部14,所述凹部14用于接受第2锁定 部23。
如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如图7、图8、图20、图21所示,在插 座连接器10的外壳IOA的左右侧壁,具有第l锁定部15的可弯曲锁 定臂11与外壳IOA设置成一体。所述可弯曲锁定臂ll,在第2锁定 部23伴随连接器10、 11的嵌合动作(插塞式连接器20向图19的箭头 D方向的插入操作)干涉第1锁定部15时,通过自身向外侧(图19的 箭头E方向)弯曲而允许第2锁定部23的通过,在两连接器10、 20 嵌合到正规位置时,通过从弯曲状态复位而使第1、第2锁定部15、 23的卡合面15a、 23b之间卡合。
并且,在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20A的左右侧壁的外侧,设置 有锁定解除杆22的左右臂21,所述左右臂21在外侧面具有第2锁定部23。该锁定解除杆22,在与插座连接器10侧的可弯曲锁定臂11 的弯曲方向正交的方向具有可弯曲性,通过从图20所示的通常位置弯 曲到图21所示的解锁位置,相对第1锁定部15使第2锁定部23变位 到非干涉的位置。
而且,在插座连接器IO侧的可弯曲锁定臂11的内面设置有所述 解除状态保持用的凹部14,所述凹部14通过将锁定解除杆22保持在 弯曲状态,使第2锁定部23保持在相对第l锁定部15非干涉的位置。
在此,将插座连接器IO側的可弯曲锁定臂11的弯曲方向设定为 左右方向的同时将锁定解除杆22的弯曲方向设定为上下方向,解除状 态保持用的凹部14设置于第l锁定部15的下侧位置。
并且,分别具有第l锁定部15及第2锁定部23的可弯曲锁定臂 11和锁定解除杆22的左右臂21,成对地设置于各插座连接器10和插 塞式连接器20的各外壳IOA、 20A的左右侧部。
如图7、图8所示,插座连接器IO侧的可弯曲锁定臂11,由设置 在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的左右侧壁的两个切口之间的壁体所构 成,所述切口是从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前端向后端方向大致平行地进入 所形成。并且,第1锁定部15,由槽13(也可以是内面的凹部)前侧的 剩余壁部所构成,所述槽13是在由所述壁体所构成的可弯曲锁定臂 11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前端隔开一定间距的位置形成,所述壁部的连 接器嵌合方向的后端面作为相对第2锁定部23的第1锁定部15的卡 合面15a。
并且,如图9、图19所示,插塞式连接器20侧的锁定解除杆22 在俯视时呈3字状,且包括左右臂21和用于连接左右臂21的端部之 间的操作杆22b。左右臂21,在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20A的左右 侧壁的外侧,与该左右侧壁大致平行地从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前端向后 端方向延伸,形成将所述前端作为支点21a、可在上下方向弯曲的悬 臂梁。并且,第2锁定部23,作为锁定爪突设于所述作为悬臂梁而形 成的左右臂21的自由端21b侧的外侧面,该锁定爪的连接器嵌合方向 的后端面,作为相对第1锁定部15的第2锁定部23的卡合面23b。并且,如图20、图21所示,在插座连接器IO侧的可弯曲锁定臂 11的内面设置有解除状态保持用的凹部14,在所述凹部14可嵌合作 为第2锁定部23而突设的锁定爪。在此情况下,在凹部14的上端面 和第2锁定部23的上端面,设置有与第2可弯曲锁定臂21的弯曲方 向正交且彼此卡合的卡合面14d、 23d。
并且,第1锁定部15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前端面和第2锁定部 23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前端面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引导斜面,在伴随 连接器10、 20的嵌合动作而第1锁定部15和第2锁定部23干涉时, 所述引导斜面可将第1可弯曲锁定臂11向弯曲方向诱导变位。如图 19所示,在本例中仅在第2锁定部23侧设置有引导斜面23a。
并且,如图20、图21所示,在第2锁定部23和所述第2锁定部 23从第1锁定部15干涉的位置移动到解除状态保持用的凹部14的路 程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引导斜面13b、 23c,所述引导斜面13b、 23c 向外侧弯曲可弯曲锁定臂11,从而在弯曲第2可弯曲锁定臂21时使 得第2锁定部23向所述解除状态保持用的凹部14嵌合。
以下对(l)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20A的除上述结构外的结构和 (2)可容纳于所述外壳20A的L型接触件200的结构和(3)作为锁定解 除杆22的弯曲控制机构的双重锁定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双重锁定机 构由双重锁定部件50构成,通过所述双重锁定部件50的控制而使得 锁定解除杆22不能从通常位置变位到解锁位置。 (1)<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20A的除上述结构外的结构>
如图9、 IO所示,该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20A为,通过容纳 并列的多个L型接触件200而形成插塞式连接器20的结构,包括上 侧部分的外壳本体31和下侧部分的电缆引出部盖子32。 L型接触件 200包括,设置在前端且与相对接触件19接触的接触传导部201、设 置在基端的电线连接部204,并且将接触传导部201和电线连接部204 设置成L型的结构,以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外壳本体31将前侧部分作为与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的嵌合 部分,电缆引出部盖子32通过一体设置于外壳本体31的后部下侧,与外壳本体31共通构成对应于L型接触件200的侧视L型的形状。
在外壳本体3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1容纳室24,所述多个第1 容纳室24用于容纳通过外壳本体31的下部开口部从下側插入的各接 触件200的接触传导部201。各第1容纳室24,从下面侧的下部开口 部观察时呈平行的槽状结构,在各第1容纳室24分别连通有插入孔 25,所述插入孔25形成于外壳本体31的前壁部且用于插入相对侧的 接触件19。并且,如图5、图6所示,在各第1容纳室24的内侧壁设 置有接触件卡止用的卡止爪26,通过所述卡止爪26与从下插入的L
' 并且,在电缆引出部盖子32的口内部设置有第2容纳室(容纳槽34), 通过第2容纳室与各第1容纳室24连通,从而容纳各接触件200的电 线连接部204及电线W的一部分。
电缆引出部盖子32包括盖子本体33和连接于盖子本体33的盖子 盖体35。盖子本体33通过固定地一体设置于外壳本体31而构成电缆 引出部盖子32的后面侧的壁部,在该前面侧具有构成各第2容纳室的 前面开放的多个容纳室34。所述各容纳室34分别与以槽状形成于外 壳本体31的内部的各第l容纳室24连接。
盖子盖体35为侧视L字型的盖部件,用于开闭从外壳本体31的 下部开口部到盖子本体31的开放的前面的连续的开放部分,所述盖子 盖体35通过铰链36可在上下方向(图13中箭头A方向)转动地一体设 置于外壳本体31的下部开口部的前缘部。
盖子本体33包括,垂直形成于盖子本体31的下面的背面壁33a、 在该背面壁33a的左右两侧边缘向前方突出地一体设置的左右侧壁 33b、通过将左右侧壁33b之间的空间分割成多个部分而形成所述各 容纳槽34的分割壁33c,且在左右侧壁33b的外面具有用于与盖子盖 体35卡合的卡合孔(卡合部)37。
并且,盖子盖体35包括通过基端边缘以薄肉状的铰链36连接于 外壳本体31而堵住外壳本体31下部开口部的下面覆板35a、通过正 交地一体设置于该下面覆板35a的前端边缘而堵住盖子本体33的前面开放部的前面覆板35b、用于保持所述下面覆板35a和所述前面覆板 35b的角度而设置于弯曲部的内侧的肋35c、在前面覆板35b的前端侧 的两侧边缘向着盖子本体33侧一体设置且在将盖子盖体35操作到关 闭位置时在盖子本体33的左右侧壁33b的外面重叠的左右侧板35d。 在左右侧板35d的内面,设置有与设置在盖子本体33的左右侧壁 33b的卡合孔37卡合的卡合突起(卡合部)38。并且,在前面覆板35b 的内面设置有多个细槽42和定位突起39、 40,在将盖子盖体35转动 到堵住盖子本体33的前面的位置时,将盖子本体33侧的左右侧壁33b 及分割壁33c的前端边缘嵌入所述多个细槽42,所述定位突起39、 40 用于定位L型端子200的电线连接部204。并且,下面覆板35a的内 面设置有卡止部44(参照图5、图6),在将盖子盖体35转动到堵住盖 子本体33的前面的位置时,所述卡止部44用于定位之前预容纳的L 型端子200的接触传导部201。
(2)<插塞式连接器20侧的L型接触件200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形态的L型接触件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4 图16所示,插塞式连接器20侧的接触件200,由对一 个金属板沖压加工品所形成,且包括设置在前端且用于与相对接触件 19(参照图5、图6)接触的接触传导部201、设置在基端且用于连接电 线W的电线连接部204,且形成将接触传导部201、电线连接部204 以90。角度配置成L型的结构。具体为,在接触传导部201的后侧设 置有补助性的卡止固定部202,在卡止固定部202的下侧,通过側板 203设置有电线连接部204。在此,卡止固定部202作为接触传导部 201的一部分而设置,侧板203作为电线连接部204的一部分而i殳置。 从电线连接部204的基板204a到接触传导部201的基板210,由 向厚度方向以直角弯曲的连续的带板所构成,在接触传导部201的基 板210的两侧边缘向上侧弯曲的方式立设有一对前侧侧板211,通过 该一对前侧侧板211构成可容纳相对接触件19的接触传导部201的主 要部分。在接触传导部201的前侧側板211的后侧,隔着切口212形 成有卡止固定部202的一对后侧侧板213。卡止固定部202的后侧侧板213,也同样地将连续的相同基板210的两侧边缘立设而形成,在 卡止固定部202的后侧侧板213的后端边缘突设有卡止用突片213a, 从而在将接触件200插入到外壳本体31的第l容纳室24时,所述卡 止用突片213a与设置在第1容纳室24的内侧壁的接触件卡止用的卡 止爪26卡合。并且,在接触传导部201的下侧设置有接触件固定用梁214,所 述接触件固定用梁214由基板210的前端延伸并向电线连接部204弯 曲而形成板簧状。所述接触件固定用梁214为,在将接触件200的接 触传导部201和卡止固定部202插入外壳本体31的第1容纳室24后, 将盖子盖体35转动到关闭位置时,与盖子盖体35的内面(上面)抵接 的部分,通过使在抵接的状态下的接触件固定用梁214的前端214a 与盖子盖体35内面的卡止部44卡合,不可移动地保持接触件200。并且,在从电线连接部204到接触传导部201的弯曲部(构成基板 204a、 210的带板以直角弯曲的部分)的内侧设置有具有肋的功能的保 持臂215,所述保持臂215用于保持电线连接部204和接触传导部201 的设置角度。所述保持臂215,是通过从电线连接部204的基板204a 的两侧边缘向接触传导部201延伸所形成,各保持臂215的前端与側 板213的切口部216卡止,所述侧板213通过将基板210的两侧边缘 弯曲所形成,所述基板210是指从接触传导部201到卡止固定部202。即,在各保持臂215的前端形成有包围部217和抵接部218,如 图17所示,包围部217卡止于从卡止固定部202的切口部216露出的 基板210的两侧边缘的上面(基板210、 204a的弯曲部的外侧的面)。 并且,如图18所示,各保持臂的抵接部218抵接于所述切口部216 的上侧的抵接壁216a(基板210、 204a的弯曲部的内侧的面),从而使 保持臂215具有保持电线连接部204和接触传导部201的角度的肋的 功能。(3)<双重锁定才几构的结构>如图9所示,在锁定解除杆22的左右臂21的自由端21b的上侧 设置有垂直上升壁部22a 3通过操作杆22b连接所述垂直上升壁部22a的上端,构成俯视形状为3字状(:2为日语)且侧视形状为L状的 锁定解除杆22。在此情况下,锁定解除杆22的操作杆22b位于外壳20A的上面 的上侧位置,在该操作杆22b和外壳20A的上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所 述间隙用于插入双重锁定部件50的中间突出壁53。双重锁定部件50包括与连接器10、 20的嵌合方向垂直的背面板 51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双重锁定部件50前面侧的上段、中段、下段且 与连接器IO、 20的嵌合方向平行的3个突出壁52、 53、 54。如图5、 图6所示,上段的突出壁52和中段的突出壁53的间隔设置成可夹隔 锁定解除杆22的操作杆22b。并且,中段的突出壁53的厚度设置成, 在将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本体31嵌合于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 的状态下可插入如下间隙的厚度,即,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的 上面和通常位置的锁定解除杆22的操作杆22b之间的间隙。并且,中 段的突出壁53和下段的突出壁54的间隙设置成如下厚度,即,在将 连接器IO、 20嵌合的状态下,可夹隔从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的 上面到外壳本体31的后端部31h的下面的厚度。并且,双重锁定部件50设置成,在装设于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 壳20A的状态下,可在如图2、图5所示的临时卡止位置和图3、图6 所示的实际卡止位置之间选择性地切换。并且,如图9所示,为在临 时固定位置临时固定,在双重锁定部件50的上段的突出壁52的下面 和中段的突出壁53的上面设置有临时固定用的卡止突起55a、 55b、 55c。并且,为在实际固定位置进行实际固定,在双重锁定部件50的 上段的突出壁52的下面和下段的突出壁54的上面设置有实际固定用 的卡止突起55b、 55d。在此,卡止突起55b同时作为临时固定用和实 际固定用。上段和中段的突出壁52、 53的卡止突起55a、 55b、 55c 与锁定解除杆22的操作杆22b卡合,下段的突出壁54的卡止突起55d 与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本体31的后端部31h的下端卡合。并且,在双重锁定部件50位于如图5所示的临时卡止位置时,通 过作为第1卡合机构的上段的突出壁52和中段的突出壁53卡合于锁定解除杆22的操作杆22b,在两个连接器10、 20嵌合的状态下可将 锁定解除杆22从通常位置变位到解锁位置(向着下方),并且,在双重 锁定部件50位于如图6所示的实际卡止位置时,通过作为第l卡合机 构的上段的突出壁52和中段的突出壁53卡合于锁定解除杆22的操作 杆22b,且作为第2卡合机构的中段的突出壁53和下段的突出壁54 卡合于连接器10、 20的外壳IOA、 20A的本体部分,在两个连接器 10、 20嵌合的状态下双重锁定部件50可阻止锁定解除杆22变位到解 锁位置。并且,在双重锁定部件50的下段的突出壁54上面的左右端设置有凹部56,所述凹部56用于与外壳本体31的后端部31h的左右端卡合,并作为装设于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20A的状态下的防止横向移动的机构,在双重锁定部件50的上段和中段的突出壁52、 53之间的背面壁51设置有切口 57,所述切口 57用于嵌合锁定解除杆22的垂直上升部22a。并且,在背面壁51的下端设置有脱模孔55e,所述脱模孔55e用于卡止突起55d的成型。<作用>以下对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在插塞式连接器20的组装工序中,如图9所示,通过将盖 子盖体35处于开启的状态,从而开放外壳本体31的下部开口部和盖 子本体33的前面,通过在该状态下利用开放部分,将安装在电线W 的前端的接触件200从下侧插入到外壳20A。即,在将接触件200的 接触传导部201及卡止固定部202从下侧插入到第1容纳室24的同时, 将接触件200的侧板203或电线连接部204及与此连接的电线W的一 部分容纳于外壳本体33的容纳槽34。在以如上所述方法将接触件200 插入时,在将接触件200的接触传导部201及卡止固定部202插入到 第1容纳室24时,卡止固定部202的后端的卡止用突片213a将卡止 于第1容纳室24的内侧壁的卡止爪26,从而可防止接触件200从连 接器外壳20A脱离,使接触件200的组装变得简单。并且,在该状态下,如图13的箭头A所示的方式转动而将盖子盖体35关闭,使盖子盖体35的卡合突起38卡合于盖子本体33的卡 合孔37。根据如上所述,可通过盖子盖体35完全堵住外壳本体31的 下部开口部和盖子本体33的前面,从而确实地保持固定接触件200 的全部及电线W的一部分。如上所述,虽然是装设比较难的L型接触件200,但通过利用外 壳本体31的下部开口部或盖子本体33的前面开放部将接触件200从 下侧插入而设置,从而使连接有电线W的状态下的接触件200的组装 变为简单。并且,在装设接触件200之后,仅通过利用铰链36将盖子 盖体35转动到关闭位置而防止了接触件或电线W的脱离而可确实地 保持固定,从而可达到防止因外力而导致的接触件200的变形。并且, 盖子盖体35与外壳本体31或盖子本体33 —体成形,因此管理简单且 制造成本低。并且,通过如上所述的方式关闭盖子盖体35,如图5、图6所示, 使接触件固定用梁214的前端214a与盖子盖体35内面的卡止部44 卡合,可在无响声不可移动的条件下将接触件200容纳于连接器外壳 20A内部。并且,如图14~图18所示,所使用的L型接触件200,因设置 成在从电线连接部204到接触传导部201的弯曲部的内侧设置有具有 肋的功能的保持臂215的结构,即使从电线W向电线连接部204施加 过度外力时也可防止接触件200的变形。例如,在电线W压力粘结后 将接触件200组装到连接器外壳20A的工序中虽存在从多个方向受力 的可能性,但因在所述组装工序中可防止接触件200的变形,从而能 够简单进行适合的组装。并且,由于电线连接部204和接触传导部201以直角固定,从而 角度的精度变高,组装变得简单。并且,因保持臂215具有肋的功能, 可通过简单的结构增加接触件200的强度。具体为,由于将保持臂215的前端的包围部217卡合于从接触传 导部201的切口部216露出的基板210的两侧边缘的上面(弯曲部的外 侧的面),可增强在弯曲部角度扩大的方向的弯曲强度。并且,由于将保持臂215的前端的突当抵接部218突当抵接于向着接触传导部201 的切口部216的下侧的突当抵接面216a(弯曲部的内侧的面),可增强 在弯曲部角度变小的方向的弯曲强度。通过如上所述,可进一步提高 保持接触传导部201和电线连接部204的直角度的强度,耐变性强。并且,接触传导部201和电线连接部204的角度并非仅限于直角, 也可以是接近直角的结构,可满足接触件形状的紧凑和设计的简单化 的结构均可适用。如图2所示,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将如上构成的插塞式连接器 20嵌合到正规位置时,通过第1、第2的锁定部15、 23自动地彼此卡 合,使两个连接器IO、 20以嵌合状态锁定。即,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将插塞式连接器20向图19所示的箭头 D方向嵌合,随着所述嵌合操作,第1、第2锁定部15、 23彼此干涉, 可弯曲锁定臂11向箭头E方向弯曲。并且,在插塞式连接器20和插 座连接器10嵌合到正规位置时,可弯曲锁定臂11将从弯曲状态复位, 彼此干涉的第1、第2锁定部15、 23的卡合面15a、 23b之间彼此卡 合,两个连接器10、 20以嵌合状态锁定。在此状态下,两个连接器 10、 20的接触件19、 200之间彼此结合而实现电连接。此时,卡合部 分的垂直截面具有如图20所示的结构。一般,在该阶段通过将如图2所示的预先暂时卡止于插塞式连接 器20的外壳20A的后部的双重锁定部件50压入到如图3所示的实际 卡止位置,控制锁定解除杆22使之不能移动(双重锁定)。这是为了防 止由于某种原因锁定解除杆22移动到解除侧。以下,首先对解除锁定 操作进行说明,此后继续对防止锁定解除的双重锁定功能进行说明。在解除锁定使连接器IO、 20脱离的情况为,首先,向如图13中 箭头B方向压下锁定解除杆22的操作杆22b,使左右臂21向下弯曲, 使第2锁定部23变位到与第1锁定部15非干涉的位置。从而通过使 锁定解除杆22从通常位置变位到解锁位置,解除锁定部15、 23之间 的卡合,如图21所示,通过第2锁定部23嵌合于解除状态保持用的 凹部14,在该位置保持第2锁定部23。从而,之后在保持该状态的情况下,可从插座连接器10拔出插塞式连接器20。如上所述,由于可独立进行连接器10、 20的锁定解除操作和连接 器IO、 20的拔出操作,即使在不能同时进行所述两个操作的情况下, 也可确实地使连接器IO、 20脱离,从而可达到提高操作性的目的。另 外,在此情况下,无需另行设置夹具或附加其它部件,从而可在不增 加部件数的条件下以小型、廉价地提高操作性。并且,在该连接器的情况下,可通过利用可弯曲锁定臂11和锁定 解除杆22的左右臂21的弯曲来进行第1、第2锁定部15、 23的锁定 及锁定解除操作而结构简单,且不花费外壳IOA、 20A的成形成本。 并且,插座连接器10侧的可弯曲锁定臂11和插塞式连接器20侧的锁 定解除杆22的弯曲方向设置为彼此正交的方向,从而彼此不干涉对方 的弯曲。并且,由于设置成通过压下锁定解除杆22的方式将第2锁定部 23卡合于解除状态保持用的凹部14,从而使锁定解除操作变得简单, 可在此状态下使连接器10、 20脱离。并且,由于在外壳IOA、 20A的左右设置有可弯曲锁定臂11和锁 定解除杆22的左右臂21,可均衡坚固地锁定的同时,仅通过压下操 作杆22而在均衡性良好的状态下简单实现锁定解除操作。并且,由于可弯曲锁定臂11通过在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的 左右侧壁仅设置两个切口 12所构成,第1锁定部15,未设置成在可 弯曲锁定臂11的内面突出的凸部,而设置成由可弯曲锁定臂11本身 的壁部所构成的结构,从而可在不增加多余厚度的情况下,仅以外壳 10A的侧壁厚度范围紧凑设置所必需的功能部件。并且,锁定解除杆22的左右臂22设置成以前端为支点21a的悬 臂梁,将作为锁定爪的第2锁定部23突设于左右臂21的自由端21b 侧的外侧面,从而可提高操作性。并且,通过引导斜面23a的作用, 可平滑地卡合第1、第2锁定部15、 23,通过引导斜面13b、 23c的作 用,可使第2锁定部23平滑地卡合于解除状态保持用的凹部14。以下对双重锁定的设定和作用进行说明。在进行如上所述的锁定解除操作前,锁定解除杆22位于通常位 置。在此阶段,通过卡止突起55a、 55b、 55c与操作杆22b的卡合, 使双重锁定部件50保持在如图5所示的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从而可 自由操作锁定解除杆22。并且,为控制锁定解除杆22的自由操作, 将双重锁定部件50向前方(图13中箭头C方向)压入。从而,如图6所示,通过将双重锁定部件50的中段的突出壁53 插入到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的上面和锁定解除杆22的操作杆 22b之间的间隙,从而阻止锁定解除杆22向下侧(解锁位置)的变位。 从而,可确实地保持连接器IO、 20处于不能解除锁定的状态。即,可 确实地制止锁定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被简单地解除而使连接器10、 20 分离,提高了连接器IO、 20嵌合的信赖性。此外,如未将双重锁定部件50压入到双重锁定位置,而将锁定解 除杆22错误地操作到解锁位置时,会维持锁定解除状态。因此,会导 致作业者未想到的情况下拔出嵌合状态的连接器10、 20,在某些情况 下会导致连接器IO、 20完全脱离。如果采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可避免发生如上所述的 脱离。并且,通过将双重锁定部件50装设于适当的位置(双重锁定位 置),可确认连接器IO、 20的锁定是否正常进行。并且,在该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在锁定解除杆22由于某种原因 错误地操作到解锁位置,通过解除状态保持机构(凹部14)保持在解锁 位置时,通过中段的突出壁53和外壳IOA、 20A干涉而不能将双重锁 定部件50装设到双重锁定位置(预定位置),由此可预先告知锁定解除 杆22未位于通常位置,从而可事先避免连接器10、 20的不完整的嵌 合。并且,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可将双重锁定部件 50预置于插塞式连接器20的外壳20A,从而可相继进行从连接器10、 20之间的嵌合到锁定部15、 23之间的卡合、通过双重锁定部件50完 成双重锁定操作等的一连串操作,从而提高了操作性。并且,由于预 置了双重锁定部件50,从而无需单独管理双重锁定部件50,具有可避19免部件管理的繁瑣的优点。并且,在该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在将双重锁定部件50定位于实 际卡止位置时,由于双重锁定部件50的上段和中段的突出壁52、53(第 1卡合机构)卡合于锁定解除杆22的同时,中段和下段的突出壁53、 54(第2卡合机构)卡合于插座连接器10的外壳10A或插塞式连接器 20的外壳本体31,可确实地阻止锁定解除杆22移向解锁位置的操作, 可提高锁定的信赖性。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L型接触件200的电线连接部204 到接触传导部201的弯曲角度设定为直角,也可将该弯曲角度设定为 除直角外其他适当的角度。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 于上述范围,各部件的结构,可用具有相同功能的任意结构所替换。
权利要求
1、一种L型接触件,由金属板冲压加工品所形成,且包括设置在前端且用于与相对接触件接触的接触传导部、设置在基端且用于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所述接触传导部和所述电线连接部配置成L型,其中,在从所述电线连接部到所述接触传导部的弯曲部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保持所述弯曲部角度的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型接触件,其中, 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基板到接触传导部的基板,是由向厚度方向弯曲的连续的带板所构成;所述肋设置在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基板的两侧边缘,是向所述接触 传导部延伸的保持臂;所述各保持臂的前端卡合于在所述接触传导部的基板的两侧边缘 弯曲形成的侧板的切口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型接触件,其中,在所述各保持臂 的前端设置有包围部,所述各保持臂的包围部卡合于从所述接触传导 部的切口部露出的基板的两侧边缘的、在所述弯曲部的外侧的面。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型接触件,其中,在所述各保持臂 的前端形成抵接部,所述各保持臂的抵接部可抵接于所述接触传导部 的所述切口部的、在所述弯曲部的内侧的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型接触件,其中,从所述电线连接 部到所述接触传导部的弯曲部的角度设置成直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L型接触件,由金属板冲压加工品所形成,且包括设置在前端且用于与相对接触件接触的接触传导部、设置在基端且用于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接触传导部和电线连接部配置成L型,其中,在从所述电线连接部到接触传导部的弯曲部的内侧设置有具有用于保持弯曲部角度的肋的功能的保持臂,所述保持臂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基板的两侧边缘向所述接触传导部延伸,各前端卡合于在接触传导部的基板的两侧边缘弯曲形成的侧板的切口部。通过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可增强弯曲部强度、且耐变性强的L型接触件。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1295830SQ20081009317
公开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6日
发明者安部慎太郎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