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3186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化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需要轻量、小型、且能够长时间连续驱动的二次电池等的电化学装置。现有的二次电池使用了金属的外装壳,但是,以锂聚合物电池为代表,通过将薄且轻的薄膜用于外装袋,从而能够减轻电池重量,增大设计的自由度。一直以来,在将这样的薄膜用于外装袋的电池中产生某些异常的情况虽然取决于所使用的电解质的种类,但是有时产生气体,严重时导致着火。例如,将充电器设定为,如果达到规定的时间或电压,则停止充电,但是,在充电因某些理由而不停止的情况下,将超过电化学装置的容量,成为过充电。如果过充电状态进一步持续,则电解质分解,产生气体,并且内部变形导致外装袋膨胀,引起内部短路,存在着外装袋破裂或电化学装置着火的危险。另外,已知,如果使用锂离子的二次电池超过某个温度,则容易引起热失控。热失控产生气体和更多的热,引起电池的破裂或着火。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态,例如,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幵第2000-100399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第11-312506号公报中所述,研讨了设置安全阀并根据内压的上升而释放气体的机构。
发明内容但是,上述的安全阀的工作并不一定稳定,而且,如果在安全阀进行工作之前,内压导致外装体膨胀,电极素体受到压力,则电极素体变形,引起内部短路,正极因内部的发热而引起热失控,严重时存在着破裂、着火的危险。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因外装体内部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破裂和着火并飞跃地提高安全性的电化学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具备电极素体,含有正极和负极隔着第1分隔层而层叠的层叠构造;以及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分别配置在上述电极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个端面上,其中,上述第1虚拟电极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的一方与上述电极素体中的正极电连接,另一方与上述电极素体中的负极电连接,上述第1虚拟电极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在上述电极素体的外周部具有隔着第2分隔层而相互相对的相对部分,上述第1虚拟电极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的一方或双方至少在上述相对部分的相互相对的一侧具有阻抗控制层,上述阻抗控制层具有上述第1虚拟电极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之间的内部短路估计电流成为相当于0.09C相当于l.OOC的范围的阻抗值,以作为上述第1虚拟电极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的合计的阻抗值,隔着上述第2分隔层而相对的上述第1虚拟电极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以在比上述电极素体中的隔着第1分隔层而相对的正极和负极更低的温度下发生短路的方式构成。在此,本发明中的"内部短路估计电流"是指在异常高温时,当本发明中的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发生短路时在安全上所能够允许的电流。即,意味着在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之间产生内部短路时的电流的安全范围。关于内部短路估计电流,能够基于单电池的容量和充满电时的电池电压,从欧姆定律(V=IR)计算出该值。例如,如果假定单电池的容量为2(Ah),充满电时的电池电压为4.2(V),则为了使内部短路估计电流为相当于1C,根据4.2(V)+(2XI)(A),必要的阻抗值为2.1(Q)。另外,为了使相同的单电池的内部短路估计电流为相当于0.1C,根据4.2(V)+(2X0.1)(A),必要的阻抗值为21(Q)。此外,相当于1C是指与充放电相当于单电池容量的电流1小时的量相当的电流。发明者悉心研讨,结果发现,设置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并通过设定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的厚度方向的阻抗值的合计,使得内部短路估计电流成为相当于0.09C相当于l.OOC的范围,从而能够确保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即,依照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那么,在因外装体内部的温度上升而处于危险的温度氛围的情况下,使缓慢的自放电产生,使得用于电化学装置的活性物质变化为更进一步的热稳定领域,能够飞跃地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获得相关的效果是因为在上述电化学装置中,在电极素体中的正极和负极发生短路之前,通过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隔着阻抗控制层进行电接触,从而产生缓和的内部短路。此外,例如因第2分隔层的收縮、熔融等,使得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隔着阻抗控制层进行电接触,从而产生短路。如此,由于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隔着阻抗控制层而缓和地短路,因而能够安全地使电池容量降低,避免因硬短路时的焦耳热而引起的热失控,防止外装体的破裂或电化学装置的着火,飞跃地提高在异常高温氛围下的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在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中,优选上述第1虚拟电极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的双方具有上述阻抗控制层,上述第1虚拟电极的上述阻抗控制层的厚度方向的阻抗值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的上述阻抗控制层的厚度方向的阻抗值的合计值在上述的范围内。或者,在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中,优选上述第1虚拟电极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的一方具有上述阻抗控制层,该阻抗控制层的厚度方向的阻抗值在上述的范围内。艮口,阻抗控制层可以设在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的任意一方的电极上,也可以设在双方的电极上,但是,优选以在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之间成为上述的范围的方式调节其厚度方向的阻抗值。在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之间产生短路的情况下,通过具有上述阻抗值的阻抗控制层介于其间,能够产生极安全且缓和的内部短路,能够飞跃地提高在异常高温氛围下的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另外,在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中,优选上述阻抗控制层为含有碳黑、粘合剂、以及陶瓷粒子而构成的层。于是,阻抗控制层的厚度方向的阻抗值的调节变得容易,能够形成薄且具有恰当的阻抗值的阻抗控制层,能够进一步提高在异常高温氛围下的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在此,在上述阻抗控制层中,优选上述碳黑、与上述粘合剂和上述陶瓷粒子的含量的比以质量比计,为1:99-10:90。通过使各成分的含量的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容易地形成薄且具有恰当的阻抗值的阻抗控制层,能够进一步提高在异常高温氛围下的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另外,在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中,优选上述阻抗控制层为由高阻抗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形成的层。在该情况下,阻抗控制层的厚度方向的阻抗值的调节也变得容易,能够形成薄且具有恰当的阻抗值的阻抗控制层,能够进一步提高在异常高温氛围下的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另外,在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中,优选上述第2分隔层为由延展聚烯烃形成的分隔层。由于延展聚烯烃向延展方向的收縮率较高且收縮方向容易控制,因而在比电极素体中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短路更优先地产生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之间的短路的方面非常有效。另外,在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中,优选上述第1分隔层为由聚丙烯腈或聚酰胺酰亚胺形成的分隔层。聚丙烯腈和聚酰胺酰亚胺,例如与上述的延展膜类的第2分隔层相比,由于收縮率较低,因而电极素体中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短路在更高的温度也不易产生,所以在优先地产生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之间的短路的方面非常有效。此外,在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中,优选上述第1虚拟电极和上述第2虚拟电极的至少一方被收纳于具有开口部的袋状的上述第2分隔层内。在此情况下,当第2分隔层收縮时,容纳于内部的虚拟电极从袋状的分隔层的开口部露出。如上所述,由于能够控制第2分隔层的收縮方向,因而通过在其开口部附近形成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的相对部分,能够更切实地产生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之间的短路。另外,能够防止上述开口部附近以外的不可预料的短路,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如上所述,依照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防止因外装体内部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破裂和着火并飞跃地提高安全性的电化学装置。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断裂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线的模式截面图。图3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式截面图。图4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式截面图。图5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式截面图。图6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式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且,在附图中,用相同的符号标注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就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且,附图的尺寸比例并不限于图示的比例。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断裂立体图。另外,图2是沿着图1的I-I线的模式截面图。但是,在图2中,省略了外装体5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主要由层叠构造体1、以密闭的状态容纳层叠构造体1的的壳体(外装体)50、以及用于连接层叠构造体1和壳体50的外部的引线12和引线22构成。层叠构造体l由电极素体85、第1虚拟电极60、以及第2虚拟电极70构成,该电极素体85由负极10、正极20、以及第1分隔层40层叠而成,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隔着第2分隔层45而层叠于电极素体85的外部。如图2所示,电极素体85从上依次将第1分隔层40、负极10、第1分隔层40、正极20、第1分隔层40、负极10、第1分隔层40、正极20、第1分隔层40、负极IO、第1分隔层40层叠。在此,在本说明书中,"负极"是指以电池的放电时的极性为基准的电极,是指因放电时的氧化反应而放出电子的电极。而且,"正极"是指以电池的放电时的极性为基准的电极,是指因放电时的还原反应而接受电子的电极。此外,电解质溶液(图中未显示)与层叠构造体1一起被容纳于壳体50内,浸渍于电极素体85中。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负极10由负极集电体16、以及形成于该负极集电体16的两个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构成。负极集电体16,只要是能够充分地进行电荷向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的移动的良导体,就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集电体。负极集电体16,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出由铜或镍等形成的金属箔。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以及粘合剂等的层。负极活性物质,只要能够可逆性地进行锂离子的吸藏和放出、锂离子的脱离和嵌入、或者锂离子和该锂离子的共存阴离子(例如,CKV)的掺杂和去掺杂,就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与公知的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MesocarbonMicrobeads)、中间相碳纤维(MCF)、焦炭类、玻璃状碳、有机化合物烧成体等的碳素材料,Al、Si、Sn等能够与锂化合的金属,以Si02、Sn02等氧化物为主体的非晶化合物,钛酸锂(Li4Ti5012)等。另夕卜,优选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的厚度为1580)am。并且,优选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上的负极活性物质的担载量为2~12mg/cm2。在此,担载量是指负极集电体16的表面的每单位面积上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导电助剂,只要是使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的导电性良好的物质,就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导电助剂。例如,可以列举出碳黑类、碳素材料,铜、镍、不锈钢、铁等金属微粉末,碳素材料和金属微粉末的混合物,以及ITO等的导电性氧化物。粘合剂,只要能够将上述的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子和导电助剂的粒子粘合于负极集电体16,就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粘合剂。例如,可以列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四氟乙烯-全氟(垸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三氟氯乙烯(PCTFE)、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聚氟化乙烯(PVF)等的氟树脂以及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正极20由正极集电体26、以及形成于该正极集电体26的两个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构成。正极集电体26,只要是能够充分地进行电荷向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的移动的良导体,就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集电体。正极集电体26,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出由铝等形成的金属箔。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以及粘合剂等的层。正极活性物质,只要能够可逆性地进行锂离子的吸藏和放出、锂离子的脱离以及嵌入(intercalation)、或者锂离子和该锂离子的共存阴离子(例如,CKV)的掺杂和去惨杂,就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电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列举出钴酸锂(LiCo02)、镍酸锂(LiNi02)、锂锰尖晶石(LiMn204)、以及以通式LiNixCoyMnz02,(x+y+z=l)表示的复合金属氧化物、锂钒化合物(LiV205)、橄榄石型LiMP04(其中,M表示Co、Ni、Mn、或Fe)、钛酸锂(Li4Ti5012)等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在此,优选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的厚度为15~9(Vm。并且,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上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担载量,能够对应于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的负极活性物质的担载量而任意恰当地设定,例如,优选为5~25mg/cm2。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外的各构成要素,能够使用与构成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的物质相同的物质。并且,优选在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中也含有与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相同的导电助剂。第1分隔层40由电绝缘性的多孔体形成。另外,第1分隔层40的材料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分隔层材料。例如,作为电绝缘性的多孔体,可以列举出由聚丙烯腈、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或者聚烯烃等形成的薄膜的层叠体或上述树脂的混合物的延展膜,或者,由从纤维素、聚酯、以及聚丙烯中选出的至少1种构成材料形成的纤维无纺布等。另外,从抑制在高温氛围下的收缩的观点出发,优选第1分隔层40为将聚偏氟乙烯涂布于玻璃、聚丙烯腈、以及聚酰胺酰亚胺等纤维无纺布上的材料。在此,如图2所示,电极素体85在平面视图中按照第1分隔层40、负极IO、以及正极20的顺序,面积逐渐变小,并且,负极10的端面比正极20的端面更突出至外侧,第1分隔层40的端面比负极10的端面更突出至外侧。因此,即使因制造时的误差而使得各层在与层叠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引起一些位置偏差,在电极素体85中使正极20的整个面与负极10相对依然容易。所以,从正极20放出的锂离子经由第1分隔层40充分地进入负极10。在锂离子未充分地进入负极10的情况下,由于未进入负极10的锂离子析出,电能的载体减少,因而电池的能量容量有时劣化。而且,第1分隔层40比正极20和负极10大,且从正极20和负极IO的端面突出,因而能够抑制因正极20和负极IO接触而产生短路。第1虚拟电极60由导体层62、以及形成于该导体层62的单面上的阻抗控制层64构成。第2虚拟电极70由导体层72、形成于该导体层72的单面上的阻抗控制层74构成。另外,如图2所示,第1虚拟电极60的导体层62通过设在该导体层62上的舌状部62a而电连接于正极20的正极集电体26,第2虚拟电极70的导体层72通过设在该导体层72上的舌状部72a而电连接于负极10的负极集电体16。此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舌状部62a可以设在集电体的无舌状部(例如16a、16a、16a)的面侧,也可以设在与集电体的舌状部相同的面侧。另外,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具有在电极素体85的外周部隔着第2分隔层45而相互相对的相对部分80。而且,在该相对部分80,隔着第2分隔层45而相对的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以在比电极素体85中的隔着第1分隔层40而相对的正极20和负极10低的温度下发生短路的方式构成。导体层62和导体层72,优选使用与所连接的集电体相同的金属箔。S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于正极集电体26的导体层62,与正极集电体26相同,优选使用由铝等形成的金属箔。另外,连接于负极集电体16的导体层72,与负极集电体16相同,优选使用由铜或镍等形成的金属箔。阻抗控制层64和阻抗控制层74,只要能够产生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之间的缓和的短路,就没有特别的限制。所涉及的阻抗控制层64、74的阻抗值,从电化学装置的单电池容量或内部短路估计电流计算出并被调整,以成为相当于0.09C1.00C的内部短路估计电流的方式被调整。如果阻抗控制层64、74的阻抗值为内部短路估计电流不足相当于0.09C的阻抗值,则不进行充分的自放电,难以达到热稳定的充电状态。另外,如果为内部短路估计电流超过相当于l.OOC的阻抗值,则因自放电而引起的焦耳发热过剩,电池的温度急剧上升。基于同样的理由,优选内部短路估计电流为最大2A的电流值。该阻抗值能够根据阻抗控制层64、74的材质和厚度等而进行调节。由于阻抗控制层64、74以充分薄的厚度获得稳定的阻抗值,因而优选为含有导电性材料、高阻抗材料、以及粘合剂而构成的层,由高阻抗金属材料形成的层,或者由陶瓷材料形成的层。在阻抗控制层64、74为含有导电性材料、高阻抗材料、以及粘合剂而构成的层的情况下,作为导电性材料,可以列举出碳黑、石墨、碳纳米管、乙炔黑、科琴黑(ketjenbkck)等,其中,优选碳黑。另外,作为高阻抗材料,可以列举出陶瓷粒子、树脂粒子等,其中,优选陶瓷粒子。作为陶瓷粒子,可以列举出由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锆、以及氧化钛等形成的粒子。另外,作为粘合剂,可以列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等。在阻抗控制层64、74为含有导电性材料、高阻抗材料、以及粘合剂而构成的层的情况下,优选导电性材料、与粘合剂和高阻抗材料的含量比以质量比计,为1:9910:90,更优选为3:975:95。如果导电性材料的含量少于上述的比例,则由于阻抗调整层的阻抗升高至必要以上,因而不进行充分的自放电,存在着放电不进行至热稳定的充电状态的倾向;如果导电性材料的含量多于上述的比例,则由于阻抗调整层的阻抗降低,因而,因自放电而引起的焦耳发热变大,存在着电池温度异常上升的倾向。另外,在阻抗控制层64、74为由高阻抗金属材料形成的层的情况下,作为高阻抗金属材料,可以列举出钨、钽、镍-铬合金等。其中,从膜厚控制性良好和容易调整阻抗值的观点出发,优选钨。另外,在阻抗控制层64、74为由陶瓷材料形成的层的情况下,作为陶瓷材料,可以列举出非晶硅、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等。其中,从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变形具有柔软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非晶硅。此外,阻抗控制层64和阻抗控制层74的材料和厚度等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2分隔层45由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由于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缩率,因而优选由多孔体或延展膜形成。第2分隔层45的材料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分隔层材料。例如,作为第2分隔层45,可以列举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腈、聚乙烯、聚丙烯、或者聚烯烃等形成的薄膜的层叠体或上述树脂的混合物的延展膜,或者由从纤维素、聚酯、以及聚丙烯中选出的至少1种构成材料形成的纤维无纺布等和延展膜。其中,优选聚烯烃的延展膜。另外,从比电极素体85的正极20和负极IO之间的短路更优先地产生第l和第2虚拟电极60、70之间的短路的观点出发,优选第2分隔层45为在120"C具有0.5~10%左右的收缩率的物质,更优选为具有38%左右的收缩率的物质。优选第2分隔层45的平面视图中的面积,至少在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的相对部分80上,大于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并且,第2分隔层45的端面比第1和第2虚拟电极60、70的端面更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抑制因制造时的误差等而无意地使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相接触并产生短路。另外,优选第2分隔层45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袋状,并优选在其内部容纳电极。此外,优选开口部设在第1和第2虚拟电极60、70的相对部分80侧的一边。通过使用这样的第2分隔层45,能够控制第2分隔层45的收缩方向,因而能够更切实地产生第1和第2虚拟电极60、70之间的短路。以在比正极20和负极10更低的温度下产生短路的方式构成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出调节各分隔层的材质和物性、各分隔层和各电极的形状和尺寸、配置等的方法等。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出使第2分隔层45在比第1分隔层40更低的温度下进行收縮的方法;使第2分隔层45的收缩率高于第1分隔层40的方法;以及使第2分隔层45的端面上的比虚拟电极的端面更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小于第1分隔层40的端面上的比电极的端面更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并且在第2分隔层45和第1分隔层40收縮相同程度的情况下,虚拟电极彼此也先接触的方法等。另外,也能够使用将虚拟电极容纳于如上述般具有开口部的袋状的第2分隔层45内并控制第2分隔层45的收缩方向的方法。此外,也能够使用将电极容纳于无开口部的袋状的第1分隔层40内并抑制因第1分隔层40的收縮而引起的电极的露出的方法。另外,也能够将这些方法组合多个后使用。电解质溶液被包含于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和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以及第1分隔层40的孔的内部。电解质溶液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含有锂盐的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水溶液、使用有机溶剂的电解液)。但是,电解质水溶液的电化学分解电压较低,使得充电时的耐用电压被限制得较低,因而优选使用有机溶剂的电解质溶液(非水电解质溶液)。作为二次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优选使用将锂盐溶解于非水溶剂(有机溶剂)的溶液。作为锂盐,例如可以使用LiPF6、LiC104、LiBF4、LiAsF6、LiCF3S03、LiCF3、LiCF2S03、LiC(CF3S02)3、LiN(CF3S02)2、LiN(CF3CF2S02)2、LiN(CF3S02)(C4F9S02)、LiN(CF3CF2CO)2等的盐。此外,这些盐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另外,作为有机溶剂,能够使用公知的用于二次电池的溶剂。例如,优选列举出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以及碳酸二乙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任意的比例将2种以上混合后使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解质溶液也可以为除液状以外的通过添加凝胶化剂而得到的凝胶状电解质。另外,也可以含有固体电解质(固体高分子电解质或由离子传导性无机材料形成的电解质)以代替电解质溶液。如图1所示,引线22和引线12呈带状的外形,从壳体50内通过密封部50b而向外部突出。引线22由金属等的导体材料形成。该导体材料,例如能够采用铝等。如图1所示,引线22的壳体50内的端部通过电阻焊接等而与各正极集电体26、26的各舌状部26a、26a接合,引线22经由各正极集电体26而与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电连接。另一方面,引线12也由金属等的导体材料形成。该导体材料,例如能够利用铜或镍等的导电材料。引线12的壳体50内的端部与负极集电体16、16、16的各舌状部16a、16a、16a熔接,引线12经由各负极集电体16而电连接于各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另外,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密封性,引线22、12上的被壳体50的密封部50b夹着的部分被树脂等的绝缘体24、14覆盖。绝缘体24、14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例如分别由合成树脂形成。引线22和引线12在与电极素体85的层叠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分离。壳体50,只要能够将层叠构造体1封闭且防止空气和水分进入壳体内部,就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使用公知的用于二次电池要素的壳体。例如,能够使用环氧树脂等的合成树脂、或者在铝等金属薄片上层压树脂后的材料。如图1所示,壳体50通过在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将矩形状的可挠性的薄片51C对折而形成,从层叠方向(上下方向)的两侧将层叠构造体1夹入。在对折后的薄片51C的端部中,除去折返部分50a后的3边密封部50b通过热密封或粘合剂而粘合,从而将层叠构造体l封闭于内部。另外,壳体50通过在密封部50b上与绝缘体24、14粘合,从而将引线22、12密封。接着,对上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首先,准备上述的第1分隔层40、负极集电体16、以及正极集电体26。接着,分别调制含有构成材料的涂布液(浆料),该构成材料用于形成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和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的电极层。负极用涂布液是具有上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以及粘合剂等的溶剂,正极用涂布液是具有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以及粘合剂等的溶剂。用于涂布液的溶剂,只要能够溶解粘合剂且能够将活性物质和导电助剂分散,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其次,将负极用涂布液涂布于负极集电体16的两面上并使其干燥,从而在两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并且,将其冲裁成具有舌状部16a的矩形形状,得到3个负极10。同样,将正极用涂布液涂布于正极集电体26的两面上并使其干燥,从而在两面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8,并且,将其冲裁成具有舌状部26a的矩形形状,得到2个正极20。在此,将涂布液涂布于集电体时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集电体用金属板的材质和形状等而适当地决定。例如,可以列举出金属掩模印刷法、静电涂装法、浸渍涂层法、喷涂法、辊涂法、刮刀法、凹版涂层法、以及丝网印刷法等。涂布后,在必要时,通过平版压制、砑光辊等进行压延处理。接着,以将第1分隔层40夹在其间的方式按照图2的顺序,即以第1分隔层40/负极10/第1分隔层40/正极20/第1分隔层40/负极10/第1分隔层40/正极20/第1分隔层40/负极10/第1分隔层40的方式层叠负极10和正极20,并夹着层叠方向的两侧的面内中央部分并进行加热,从而得到图2所示的电极素体85。然后,准备如图1所示的引线12、22,用树脂等的绝缘体14、24分别覆盖长度方向中央部。接着,如图1所示,熔接各舌状部16a和引线12的端部,熔接各舌状部26a和引线22的端部。由此,完成了连接有引线12和引线22的电极素体85。另外,准备上述的第2分隔层45、导体层62、以及导体层72。接着,在导体层62的一个面上形成阻抗控制层64,在导体层72的一个面上形成阻抗控制层74。这时,在阻抗控制层64、74为含有导电性材料、高阻抗材料、以及粘合剂而构成的层的情况下,通过调制含有用于形成该阻抗控制层64、74的上述构成材料的涂布液(浆料),将该涂布液涂布于导体层62、72的单面上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阻抗控制层64、74。用于涂布液的溶剂,只要能够溶解粘合剂且能够将活性物质和导电助剂分散,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使用N-甲基-2-吡咯垸酮、N,N-二甲基甲酰胺、以及丙酮等。在此,将涂布液涂布于导体层62、72时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导体层用金属板的材质和形状等而适当地决定。例如,可以列举出金属掩模印刷法、静电涂装法、浸渍涂层法、喷涂法、辊涂法、刮刀法、凹版涂层法、以及丝网印刷法等。涂布后,在必要时,通过平版压制、砑光辊等进行压延处理。另外,在阻抗控制层64、74为由高阻抗金属材料形成的层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蒸镀法、溅射法、以及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等的成膜方法来形成阻抗控制层64、74。此外,在阻抗控制层64、74为由陶瓷材料形成的层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蒸镀法、溅射法、以及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等的成膜方法来形成阻抗控制层64、74。然后,将在导体层62、72上层叠有阻抗控制层64、74的层叠体冲裁成具有舌状部62a、72a的矩形状,分别得到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接着,以在电极素体85的外周部具有相对部分80的方式,分别在电极素体85的一个主面上隔着第2分隔层45层叠第1虚拟电极60,在电极素体85的另一个主面上隔着第2分隔层45层叠第2虚拟电极70。接着,夹着并加热将电极素体85夹着的部分的层叠方向的两侧的面内中央部分,并且,夹着并加热相对部分80的层叠方向的面内中央部分,通过舌状部62a、72a而将虚拟电极和电极素体85内的电极连接,从而得到图1所示的层叠构造体1。接着,准备袋状的壳体50,该壳体50由用热粘合性树脂层层压铝后的薄片形成,从开口部插入层叠构造体l,在真空容器内将电解质溶液注入壳体50内,使层叠构造体l浸渍于电解质溶液中。随后,从壳体50内分别使引线22和引线12的一部分向外部突出,并使用热密封机,将壳体50的开口部50c密封。由此,完成了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制作。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选取各种各样的变形方式。图3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式截面图。在图3中,省略了外装体50。如图3所示,在层叠构造体l中,第1虚拟电极60可以不隔着第2分隔层45而直接层叠于电极素体85的一个主面上。在此情况下,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在相对部分80上,仅隔着层叠于第2虚拟电极70上的第2分隔层45而相对。此外,在图3中,虽然显示了在第1虚拟电极60上未层叠有第2分隔层45的情况,但是,如果在第l虚拟电极60上层叠有第2分隔层45,那么,反过来,在第2虚拟电极70上也可以不层叠有第2分隔层45。图4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式截面图。在图4中,省略了外装体50。如图4所示,在层叠构造体1中,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均不隔着第2分隔层45而直接层叠于电极素体85的两个主面上。在此情况下,至少在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的相对部分80配置第2分隔层45。图5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式截面图。在图5中,省略了外装体50。如图5所示,在层叠构造体1中,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可以分别被容纳于袋状的第2分隔层45内。在此,袋状的第2分隔层45在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的相对部分80侧具有开口部,由此,控制了加热收缩时的收缩方向。另外,在图5中,虽然显示了将虚拟电极容纳于袋状的分隔层内的情况,但是,优选将电极素体85中的负极10及/或正极20容纳于袋状的第1分隔层40内。在此情况下,优选袋状的第1分隔层40不具有开口部。图6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式截面图。在图6中,省略了外装体50。如图6所示,在层叠构造体l中,第1虚拟电极60也可以不具有阻抗控制层64。在此情况下,当第1虚拟电极60和第2虚拟电极70在相对部分80发生短路时,仅隔着第2虚拟电极70的阻抗控制层74进行短路。此外,在图6中,虽然显示了第l虚拟电极60不具有阻抗控制层64的情况,但是,如果第1虚拟电极60具有阻抗控制层64,那么,反过来,第2虚拟电极70也可以不具有阻抗控制层7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极素体85虽然具有4个作为单电池的二次电池要素,即负极/分隔层/正极的组合,但是,也可以具有4个以上,或者3个以下,例如l个。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列举了电极素体85的最外部的2个电极为分别在负极集电体16的两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的3层构造的负极10的方式,但是,即使最外部的2个电极的任意一方或双方为在负极集电体16的单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18的2层构造的负极,也能够实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列举了电极素体85的最外部的2个电极分别为负极10的方式,但是,即使最外部的2个电极为正极20和负极10、或者为正极20和正极20,也能够实施本发明。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列举了电极素体85的2个最外层为第1分隔层40的方式,但是,只要确保了电极素体85的最外部的电极和邻接于该电极的虚拟电极的绝缘性,那么,最外层可以不为第1分隔层40,可以将电极作为最外层。另外,在没有必要使最外部的电极和邻接于该电极的虚拟电极绝缘的情况下,最外层可以不为第1分隔层40,可以将电极作为最外层。例如,在图2图5中,由于导体层62和正极集电体26原本就电连接,因而第2虚拟电极70和与其邻接的正极20之间不一定需要配置第1分隔层4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虽然说明了电化学装置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电化学装置并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金属锂二次电池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或者双电层电容器、模拟电容电容器、赝电容电容器(pseudocapacitor)、氧化还原电容器(redoxcapacitor)等电化学电容器等。此外,在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外的电化学装置的情况下,电极活性物质使用适合于各个电化学装置的物质即可。例如,在为双电层电容器的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中所含有的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乙炔黑、石墨、活性碳等。以下,基于实施例和比较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以设计电压值4.2V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为对象。[实施例1](负极的制作)依照以下的顺序制作了负极。首先,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90质量份的中间相碳微球(MCMB)(日本大阪瓦斯株式会社制)和1质量份的石墨(商品名KS-6,日本LONZA社制)、作为导电助剂的2质量份的炭黑(商品名DAB,日本电化学工业(株)制)、以及作为粘合剂的7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商品名KYNAR761,日本ATOFINA社制)混合分散之后,适量投入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垸酮(NMP)并调节粘度,从而调制出桨料状的负极用涂布液。接着,准备作为负极集电体的铜箔(厚度20,),将负极用涂布液涂布于铜箔的两面上并使其干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厚度各为75pm)。以活性物质含有层面成为144mmxl02mm的大小且成为在集电体上具有作为外部输出端子的舌状部的形状的方式冲裁所得到的负极薄片,得到负极。(正极的制作)依照以下的顺序制作了正极。首先,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91质量份的钴酸锂(LiCo02)(商品名Selion,日本清美化学株式会社制)和4质量份的石墨(商品名KS-6,日本LONZA社制)、作为导体助剂的2质量份的炭黑(商品名DAB,日本电化学工业(株)制)、以及作为粘合剂的3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商品名KYNAR761,日本ATOFINA社制)混合分散之后,适量投入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垸酮(NMP)并调节粘度,从而调制出浆料状的正极用涂布液。接着,准备作为正极集电体的铝箔(厚度15pm),将正极用涂布液涂布于铝箔的两面上并使其干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厚度各为95pm)。以活性物质含有层面成为尺寸142mmxl00mm的大小且成为在集电体上具有作为外部输出端子的舌状部的形状的方式冲裁所得到的正极薄片,得到正极。(电极素体的制作)准备作为分隔层(第1分隔层)的聚丙烯腈树脂(PAN)制的多孔膜(148mmxl06mm,厚度24pm)。然后,一边夹着分隔层一边交替地层叠4片负极和3片正极,并在层叠体的两面上分隔层层叠分隔层,从而得到具有除了改变电极和分隔层的层叠片数之外与图2所示的层叠构造相同的层叠构造的电极素体。(虚拟电极的制作)将10质量份的炭黑(商品名DAB,日本电化学工业(株)制)、作为粘合剂的40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商品名KYNAR761,日本ATOFINA社制)、以及50质量份的氧化锆粒子(商品名氧化锆,日本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制,平均粒径lpm)混合分散之后,适量投入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并调节粘度,从而调制出浆料状的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接着,准备作为导体层的铝箔(厚度20,),将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涂布于导体层的单面上并使其干燥,形成阻抗控制层(厚度20pm)。以阻抗控制层面成为尺寸144mmxl02mm的大小且成为在导体层上具有用于与电极素体的集电体相连接的舌状部的形状的方式冲裁所得到的虚拟电极薄片,得到第1虚拟电极。另外,准备作为导体层的铜箔(厚度20,),将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涂布于导体层的单面上并使其干燥,形成阻抗控制层(厚度20|am)。以阻抗控制层面成为尺寸144mmxl02mm的大小且成为在导体层上具有用于与电极素体的集电体相连接的舌状部的形状的方式冲裁所得到的虚拟电极薄片,得到第2虚拟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作)准备延展聚烯烃制的多孔膜(商品名SV722,日本旭化成工业社制,148mmxl06mm,厚度22)am),以作为分隔层(第2分隔层)。将该分隔层层叠于上述虚拟电极的阻抗控制层上,得到带有分隔层的虚拟电极。接着,在上述电极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个端面上层叠上述带有分隔层的虚拟电极,并且,在电极素体的外周部形成第1和第2虚拟电极隔着第2分隔层而相对的相对部分。此外,通过设在导体层的舌状部,将第1虚拟电极的导体层和正极集电体电连接,将第2虚拟电极的导体层和负极集电体电连接。由此,得到具有除了改变电极和分隔层的层叠片数之外与图2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构造的层叠构造体。接着,将所得的层叠构造体放入由铝层压膜形成的外装体内,注入以体积比为2:1:7的碳酸丙烯酯(PC)、碳酸乙烯酯(EC)、以及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液为溶剂,以1.5mol/L的LiPF6为溶质的电解液并进行密闭,得到具有与图1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构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虚拟电极的制作中,将5质量份的炭黑(商品名DAB,日本电化学工业(株)制)、作为粘合剂的40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商品名KYNAR761,日本ATOFINA社制)、以及55质量份的氧化锆粒子(商品名氧化锆,日本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制,平均粒径lpm)混合分散之后,适量投入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并调节粘度,从而调制出浆料状的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除了使用该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虚拟电极的制作中,将3质量份的炭黑(商品名DAB,日本电化学工业(株)制)、作为粘合剂的40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商品名KYNAR761,日本ATOFINA社制)、以及57质量份的氧化锆粒子(商品名氧化锆,日本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制,平均粒径:lpm)混合分散之后,适量投入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并调节粘度,从而调制出浆料状的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除了使用该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虚拟电极的制作中,将2质量份的炭黑(商品名DAB,日本电化学工业(株)制)、作为粘合剂的40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商品名KYNAR761,日本ATOFINA社制)、以及58质量份的氧化锆粒子(商品名氧化锆,日本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制,平均粒径:lpm)混合分散之后,适量投入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并调节粘度,从而调制出浆料状的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除了使用该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在电极素体的制作中,除了负极的数目为19片且正极的数目为18片之外,其余与实施例l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实施例6]在电极素体的制作中,除了负极的数目为19片且正极的数目为18片之外,其余与实施例2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比较例1]除了不设置虚拟电极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虚拟电极的制作中,将20质量份的炭黑(商品名DAB,日本电化学工业(株)制)、作为粘合剂的40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商品名KYNAR761,日本ATOFINA社制)、以及40质量份的氧化锆粒子(商品名氧化锆,日本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制,平均粒径:l,)混合分散之后,适量投入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并调节粘度,从而调制出桨料状的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除了使用该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虚拟电极的制作中,将1质量份的炭黑(商品名DAB,日本电化学工业(株)制)、作为粘合剂的40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商品名KYNAR761,日本ATOFINA社制)、以及59质量份的氧化锆粒子(商品名氧化锆,日本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制,平均粒径:lnm)混合分散之后,适量投入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并调节粘度,从而调制出浆料状的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除了使用该阻抗控制层用涂布液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除了不设置虚拟电极之外,其余与实施例5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放电容量的测定〉通过在用相当于0.5C的电流进行4.2V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之后,用相当于0.5C的电流放电至电压3.3V,从而测量实施例16和比较例14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结果如表1所示。〈阻抗控制层的阻抗值测定〉通过以下的方法测量了用于实施例16和比较例23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虚拟电极的厚度方向的阻抗值。即,用cp0.3mm的探针电极夹着虚拟电极的两侧(阻抗控制层侧和集电体侧),使用恒电位仪(potentio-galvanostat)(日本北斗电工社制,商品名HA-151),测量施加50mA的恒定电流时的电压,计算阻抗调整层的阻抗值。分别对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测量上述阻抗值,求出其合计值。结果如表1所示。〈电池电压的测定〉可以确认,实施例16和比较例1~4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满电时的电池电压为设计值的4.2V。具体而言,通过电压测量装置(日本日置电机株式会社制,商品名BATTERYHiTESTER3555)测量出充满电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压。结果,确认了所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满电时的电池电压与设计值相同,为4.2V。〈内部短路估计电流的计算〉基于下述式(1),计算实施例1~6和比较例14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内部短路估计电流。此外,用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式中的放电容量、阻抗控制层的阻抗值、以及充满电时的电池电压。结果如表1所示。内,短格化+由萨.充满电时的电池电压(V)…,、内部fe路估计电流(C)-放电容量(Ah)x阻抗控制层的阻抗值(Q)")〈安全性的评价〉对实施例1~6和比较例14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在充满电状态下的155"C加热试验,评价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安全性。具体而言,以相当于0.5C的电流对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4.2V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的充电,将充电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保持在高温槽之中,以升温速度5'C/min升温至155°C,然后,在155。C保持1小时。这时,测量升温和保温之间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变化,即达到温度,评价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稳定性。例如,在热稳定性低的电池中,在升温途中(大约12(TC附近),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温度上升具有比高温槽的升温曲线更急剧的倾向。据推测,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内部产生气体。而对于热稳定性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而言,由于来自电池内部的发热较小,因而显示出与高温槽的升温曲线相同的热性能。结果如表1所示。并且,达到温度越低,安全性越高。另外,在上述试验中,对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发现有膨胀和冒烟,具有安全性的问题的情况,记作"膨胀、冒烟"。(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5</column></row><table>依照以下的顺序制作了虚拟电极。即,准备作为导体层的铝箔(厚度20pm),通过溅射法,在该导体层上形成由钨(电阻率5.65xl(T3mQcm)形成的阻抗控制层(厚度0.18pm)。将所得到的虚拟电极薄片冲裁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形状,从而得到第1虚拟电极。另外,准备作为导体层的铜箔(厚度20|im),通过溅射法,在该导体层上形成由钨(电阻率5.65xlO'3mQ*cm)形成的阻抗控制层(厚度0.18pm)。将所得到的虚拟电极薄片冲裁成与实施例l相同的形状,从而得到第2虚拟电极。除了使用这些第1和第2虚拟电极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实施例8]在第1和第2虚拟电极上,除了由钩形成的阻抗控制层的厚度为0.88p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7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实施例9]在第1和第2虚拟电极上,除了由钩形成的阻抗控制层的厚度为1.60p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7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实施例10]依照以下的顺序制作了虚拟电极。即,准备作为导体层的铝箔(厚度20pm),通过使用SiH4+H2气体的CVD法,在该导体层上形成由非晶硅(电阻率3.4xl(^mQ,cm)形成的阻抗控制层(厚度0.28pm)。将所得到的虚拟电极薄片冲裁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形状,从而得到第1虚拟电极。另外,准备作为导体层的铜箔(厚度20,),通过与第l虚拟电极相同的CVD法,在该导体层上形成由非晶硅(电阻率3.4xl(T3mQCm)形成的阻抗控制层(厚度0.28pm)。将所得到的虚拟电极薄片冲裁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形状,从而得到第2虚拟电极。除了使用这些第1和第2虚拟电极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在第1和第2虚拟电极上,除了由非晶硅形成的阻抗控制层的厚度为1.43p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0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实施例12]在第1和第2虚拟电极上,除了由非晶硅形成的阻抗控制层的厚度为2.57p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0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比较例5]在第1和第2虚拟电极上,除了由钨形成的阻抗控制层的厚度为O.l(Hmi之外,其余与实施例7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比较例6]在第1和第2虚拟电极上,除了由钨形成的阻抗控制层的厚度为2.65p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7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比较例7]在第1和第2虚拟电极上,除了由非晶硅形成的阻抗控制层的厚度为0.21p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0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比较例8]在第1和第2虚拟电极上,除了由非晶硅形成的阻抗控制层的厚度为4.24fi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0相同,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特性的评价〉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对实施例7~12和比较例5~8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电池的各个特性的评价,即放电容量、阻抗控制层的阻抗值和电池电压的测量、内部短路估计电流的计算、以及安全性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7</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一种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极素体,含有正极和负极隔着第1分隔层而层叠的层叠构造;以及第1虚拟电极和第2虚拟电极,分别配置在所述电极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个端面上,其中,所述第1虚拟电极和所述第2虚拟电极的一方与所述电极素体中的正极电连接,另一方与所述电极素体中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1虚拟电极和所述第2虚拟电极在所述电极素体的外周部具有隔着第2分隔层而相互相对的相对部分,所述第1虚拟电极和所述第2虚拟电极的一方或双方至少在所述相对部分的相互相对的一侧具有阻抗控制层,所述阻抗控制层具有所述第1虚拟电极和所述第2虚拟电极之间的内部短路估计电流成为相当于0.09C~相当于1.00C的范围的阻抗值,以作为所述第1虚拟电极和所述第2虚拟电极的合计的阻抗值,隔着所述第2分隔层而相对的所述第1虚拟电极和所述第2虚拟电极,以在比所述电极素体中的隔着第1分隔层而相对的正极和负极更低的温度下发生短路的方式构成。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虚拟电极和所述第2虚拟电极的双方具有所述阻抗控制层。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虚拟电极和所述第2虚拟电极的一方具有所述阻抗控制层。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控制层为含有碳黑、粘合剂、以及陶瓷粒子而构成的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阻抗控制层中,所述碳黑、与所述粘合剂和所述陶瓷粒子的含量的比以质量比计,为1:9910:90。6.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控制层为由高阻抗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形成的层。7.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分隔层为由延展聚烯烃形成的分隔层。8.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分隔层为由聚丙烯腈或聚酰胺酰亚胺形成的分隔层。9.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虚拟电极和所述第2虚拟电极的至少一方被收纳于具有开口部的袋状的所述第2分隔层内。全文摘要一种电化学装置,具备含有正极(20)、负极(10)、以及第1分隔层(40)的层叠构造的电极素体(85),以及分别与正极(20)和负极(10)电连接的第1和第2虚拟电极(60、70);第1和第2虚拟电极(60、70)在电极素体(85)的外周部具有隔着第2分隔层(45)而相对的相对部分(80),第1和第2虚拟电极(60、70)的一方或双方至少在相对部分(80)的相互相对的一侧具有阻抗控制层,阻抗控制层具有第1和第2虚拟电极(60、70)之间的内部短路估计电流成为相当于0.09C~相当于1.00C的范围的阻抗值,第1和第2虚拟电极(60、70)以在比正极(20)和负极(10)更低的温度下发生短路的方式构成。文档编号H01M10/38GK101546846SQ20091012945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申请日期2009年3月20日优先权日2008年3月26日发明者向后美津雄,直井克夫,西泽建治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