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4189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对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机械上及电气上与个人计算机连接,从而扩展该个人计算机 的功能的对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考虑到移动性而构成为小型轻量的便携式个人计算机(以下,称
之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并简称为"笔记本PC,,)广泛地普及。作为在 不损害该笔记本PC的移动性的情况下进行笔记本PC的功能的扩展的装置已
知的有对接装置。
对接装置是具备串联端口或并联端口等连接端子、CD-ROM驱动器或 DVD驱动器等驱动器以及PCI槽等扩展槽等的箱型的设备,在其上面设有与 笔记本PC的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在该对接装置的上面安装笔记本PC,在 对接装置侧的连接器上结合(对接)笔记本PC侧的连接器,从而可以将对接 装置具有的功能作为笔记本PC的功能来使用,能够扩展笔记本PC的功能(例 如,参照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0 - 305656号公才艮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 - 269848号公报
另外,笔记本PC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装卸地安装已封装化的电池(以下, 称之为"电池組件"),并将此作为电源使用,以便在不能使用商用电源的场所 也能驱动。于是,在上述对接装置中,考虑到具备对安装在笔记本PC上的电 池组件另外准备的电池组件进行充电的功能的装置。具备电池组件的充电功能 的对接装置在其侧面设有充电用连接器,并通过在该充电用连接器上连接电池 组件的电池连接器,能够对电池组件进行充电。
然而,在处于电池连接器与对接装置的充电用连接器连接的状态时,例如 由使用者举起对接装置的场合,由于电池组件从桌子等放置面脱离,使电池组 件的自重施加在与对接装置的连接部,从而可能使电池组件从对接装置脱落。而且,在从位于高处的对接装置脱落的电池组件与地板(地面)碰撞了时,因
该碰撞可能导致电池组件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使电池组件破损 之类的从高处的落下的对接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对接装置在与利用可装卸的电池组件供电的
个人计算机电连接的对接装置中,其特征是具备装置机箱和充电用连接器, 该充电用连接器设置在上述装置机箱的侧面部且通过与设置在上述电池组件 上的电池连接器连接而对上述电池组件进行充电,上述充电用连接器在处于上 述电池组件与上述装置机箱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时可与上述电池连接器 连接,在处于与上述电池连接器连接的状态时在上述装置机箱从上述平面的移 动在规定高度以内的情况下,维持与上述电池连接器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 在上述装置机箱从上述平面的移动超过规定高度的情况下,利用上述电池组件 的自重使上述电池连接器从充电用连接器脱离。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最好上述充电用连接器具备在上述装置机 箱的侧面部可绕水平轴摆动的板状部件,所述充电用连接器包括有端子部,所 述端子部配置在所述板状部件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最好构成为,上述充电用连接器还具备配
部在上述装置机箱沿水平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维持与上述槽部的配合并维持 上述充电用连接器与上述电池连接器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在上述装置机箱 沿上下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解除与上述槽部的配合并使上述电池连接器从上 述充电用连接器脱离。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最好上述板状部件具备在上述充电用连接
引导的导向部件。
另外,才艮据本发明的优选法方式,最好由弹性体构成上述导向部件。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装置,在装置机箱从放置面超过规定的高度移动了情况下,利用电池组件的自重使电池连接器从充电用连接器脱离,从而能够防止有
可能使电池组件破损之类的电池组件从高处落下的情况。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对接装置、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及电池组件的配 置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从上观察在本实施方式的对接装置的充电用连接器上连接了电池 组件的状态的图。
图3是放大表示对接装置的充电用连接器和电池组件的电池连接器的图。 图4是充电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 - 1是用于说明使充电用连接器20摆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 - 2是用于说明4吏充电用连接器20摆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 - 3是用于说明使充电用连接器20摆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A方向观察图3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从图6的状态将电池用连接器连接在充电用连接器上的状态的 俯视图。
图8是说明电池连接器与充电用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9是说明电池连接器与充电用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10是说明使电池连接器从充电用连接器脱离的状态的图。 图中
l-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2-主体机箱,3-盖体,4-键盘,4a-键顶部, 5-掌上区域,6-显示装置,7-铰链部,10-对接装置,ll-装置机箱,lla -上面部,llb-前面部,llc-背面部,lld-左侧面部,lle-右侧面部,12 -计算机连接用连接器,13-充电用指示器,14-推出部,20-充电用连接器, 30-板状部件,31-端子设置板,32-导向板,33-角部,34-水平轴,35 -端子设置板的与导向板相对的面,36-导向板的与端子设置板相对的面,40 一端子部,41一4翁头,42 —导向j牛,43 —酉己纟戋,50-钩部,51-爪善卩,60 —罩 部,70-电池连接器,71-电池容纳部,72-电池容纳部侧面,73-连接器安 装部,74-连接器安装部上面,80-电池连接器,81、 82-切口, 83-端子, 84-槽部,85-凸部,100-平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对接装置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l是表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l (以下,简称为"笔记本PC1")、在机 械上及电气上与该笔记本PC1连接的对接装置10、通过与该对接装置10的充 电用连接器20连接而进行充电的电池组件70的配置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2 是从上观察将图1所示的对接装置10和电池组件70配置在桌子等平面100 上,并将电池组件70与对接装置10的充电用连接器20连接的状态的图。而 且,在图2中省略了笔记本PC1的图示。
在此举例说明的笔记本PC1是除了通过电源线(未图示)供给的商用电 源之外,也可以利用从安装在笔记本PC1内部的电池组件(未图示)供给的 电源驱动的便携式计算机。该笔记本PC1具备主体机箱2及盖体3而构成。
主体机箱2是在其内部容纳了作为控制单元的CPU和作为存储单元的存 储器等的构成部件(未图示)的箱体。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主体机箱2的底面 成为前侧的部位,凹下设置电池安装部,在该电池安装部安装与图l所示的电 池组件70相同形状的电池组件。在电池组件安装在笔记本PC1的电池容纳部 的状态下,设在电池组件70上的电池连接器80与电池安装部内的连接器电连 接,对笔记本PC1供给驱动电力。
另外,在主体机箱2的上面,设有配置多个键顶部4a而构成的作为输入 装置的键盘4,在位于该键盘4的前侧的部位确保了掌上区域5。而且,虽然 在图1中未图示,但在主体机箱2的底面,设有与后述的对接装置10的计算 机连接用连接器12连接的对接装置连接用连接器。
盖体3是容纳了液晶显示器(LCD)或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装置6的箱 体,如图1所示,其基端部在主体机箱2的后侧边缘部利用铰链部7可转动地 被支撑。该盖体3在相对主体机箱2打开的场合使显示装置6向主体机箱2 的前侧露出,并成为打开了主体机箱2的上面的状态。另一方面,若通过铰链 部7使其转动,则作为同时覆盖主体机箱2的上面及显示装置6的罩起作用。
对接装置10是在机械上及电气上与上述笔记本PC1连接而扩展笔记本 PC1的功能的装置,利用通过电源线(未图示)供给的商用电源驱动。对接装 置IO具备对接装置机箱11 (以下,简称为"装置机箱11")和设在该装置机箱11上并对电池组件70进行充电的充电用连接器20而构成。
装置机箱11是由金属等的薄板构成的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并包括 安装笔记本PC1的上面部lla、作为装置前侧的侧面的前面部llb、作为装置 后侧的侧面的背面部llc、 /人装置前侧看作为左侧的侧面的左侧面部lld、作 为右側的侧面的右侧面部lle以及与桌子等平面100接触的底面部(未图示)。 在该装置机箱11的内部容纳了利用从商用电源供给的电力使装置驱动的电源 装置、对后述的电池组件70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CD-ROM驱动器、DVD 驱动器等驱动装置(均未图示)等。
装置机箱11的上面部lla是安装笔记本PCl的面,形成为与笔记本PC1 的底面大致相同的尺寸。在该上面部lla的大致中央部,如图1及图2所示, 突出设置与设在笔记本PC1的主体机箱2的底面上的对接装置用连接器连接 的计算机连接用连接器12。该计算机连接用连接器12与容纳在装置机箱11 内部的上述驱动装置和后述的连接端子、扩展口等连接。而且,虽然未图示, 但在上面部lla的规定位置上,设有相对上面部lla可装卸地固定笔记本PCl 的闩销。
在装置机箱11的背面部llc及右侧面部11e,配置有串联端口、并联端口、 SUB端口、外部显示器输出用连接器等的连接端子和PCI槽等的扩展槽(均 未图示)。而且,在装置机箱11的左侧面部lld,设有后述的充电用连接器20、 显示充电中的电池组件70的充电量的指示器13以及解除安装在上面部lla上 的笔记本PC1与上面部lla的闩销的配合的推出部14。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对接装置10中,在装置机箱11的上面部lla安装笔记 本PC,在对接装置10的计算机连接用连接器12上结合(对接)笔记本PC 的对接装置连接用连接器,从而将对接装置所具有的功能作为笔记本PC的功 能利用,能够扩展笔记本PC的功能。而且,若操作推出部14,则设在装置机 箱11的上面lla上的闩锁与笔记本PC1的配合被解除,可以从对接装置10 拆卸笔记本PC1。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对接装置10不限于上述结构,还包括仅具备串联 端口 、并联端口等连接端子的端口复制器之类的小型的扩展单元。
充电用连接器20如图1所示,配置在装置机箱11的左侧面部lld的后侧。如以下说明,充电用连接器20与电池组件70的电池连接器80连接而对电池 组件70供给电力。而且,由充电用连接器20充电的电池组件70是与安装在 笔记本PC1的电池安装部上的电池组件另行准备的备用的电池组件70。即, 本实施方式的对接装置IO可以在使用笔记本PCI的同时对备用的电池组件70 进行充电。而且,在未安装笔记本PCl,而单独使用对接装置10的场合,也 能进行电池组件70的充电。以下,对设在对接装置10上的充电用连接器20 和由该充电用连接器20充电的电池组件70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对接装置10的充电用连接器20和电池组件70 的电池连接器80的部分的图。而且,图4是充电用连接器20的侧视图,图5 -1~图5-3是用于说明使充电用连接器20摆动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 6是从A方向观察图3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从图6的状态将电池用连接器 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连接的状态的俯视图。
充电用连接器20如图3所示,包括在形成于装置机箱11的左侧面部lld 的后侧的开口部15所配置的电池保持用板状部件(以下,简称为"板状部件 30")、设在该板状部件30上的端子部40、设在端子部40的两侧的一对钩部 50、 50、以及覆盖端子部40的上部的罩部60。
板状部件30如图3及图4所示,截面形状呈L字型,并包括形成为与开 口部15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大小的俯视呈矩形的端子设置板31、和形成为与该 端子设置板31大致相同大小并从端子设置板31的一端部垂直延伸的导向板 32。如图3及图4所示,端子设置板31与导向板32相交的角部33轴支撑在 沿着装置机箱11的左侧面部lld的底面配置的水平轴34上,板状部件30如 图5-1~图5-3所示,可绕该水平轴34摆动地被轴支撑。
端子设置板31由塑料等材质构成。在该端子设置板31的与导向板32相 对的面35上,突出设置上述端子部40、钩部50及罩部60。
端子部40具备通过与后述的电池连接器80的切口 81嵌合而与形成于 切口 81的端子83电连接的多个金属制的插头41;以及与电池连接器80的切 口 82嵌合的塑料制的导向件42。各插头41形成为平板状,如图4所示,分 别通过配线43与装置机箱11内部的充电装置连接。这些插头41形成为与各 自嵌合的电池连接器80的切口 81的大小一致。导向件42是将其宽度尺寸及突出长度形成为比各插头41还大一圈的平板状的部件,在将电池连接器80 与充电用连接器20连接时,先于插头41与切口 82嵌合而进行定位。而且, 从插头41及导向件42的下端部至导向板32的空间成为后述的电池组件70 的连接器安装部73的配置空间。
一对钩部50、 50在端子部40的两侧的上方部分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各前 端部向内侧(端子部40侧)形成爪部51、 51。爪部51、 51在电池组件70的 电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连接时,可与形成于电池连接器80上的一 对槽部84、 84分别配合。如图7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钩部50在装置机箱 11沿水平方向移动了的场合,维持与槽部84的配合,并维持充电用连接器20 与电池连接器80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在装置机箱11沿上下方向移动了的 场合,可以解除与槽部84的配合并使电池连接器80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
罩部60通过覆盖端子部40的上方来保护端子部40以免与外部接触等。 罩部60如图6所示,将从端子设置板31的突出长度形成为比端子部40的插 头41的长度还长。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塑料构成罩部60和钩部50、 50,并 将两者成形为一体。
导向板32如图3及图5-3所示,在处于端子部40向外部露出的状态时, 具有引导电池连接器80的作为导向件的作用,以使电池连接器80准确地与充 电用连接器20连接。另一方面,如图5-l所示,在处于端子部40容纳于装 置机箱11的内部的状态时,具有堵塞装置机箱11的开口 15的作为盖部件的 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导向板32由弹性材料等弹性体构成。
电池组件70如上所述,通过安装在笔记本PC1的电池安装部而对笔记本 PC1供给驱动电力。电池组件70如图l及图2所示,包括呈高度尺寸相对于 纵横尺寸小的薄型的长方体形状的电池容纳部71、和以^v该电池容纳部71的 长度方向侧面72延伸的状态设置并形成为高度尺寸比电池容纳部71还小的连 接器安装部73。在电池容纳部71的内部,容纳有将从充电用连接器20供给 的电力进行蓄电的电池单元(未图示)。而且,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安装部 73的上面74,设有可与上述对接装置10的充电用连接器20连接的电池连接 器80。
电池连接器80由具有绝缘性的塑料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具备插入上述充电用连接器20的插头41的切口 81、和插入导向件42的切口 82。这些切 口 81、 82如图3及图6所示,沿电池连接器80的厚度方向减小厚度,并且前 部(即与充电用连接器20相对的一侧)及上部进行了开口。
插入充电用连接器20的插头41的切口 81如图3及图6所示共设有7个, 在各个切口 8i的内壁,相对地配置与插头41接触的一对金属制的端子83。 而且,在图3中,仅表示了一侧的端子83。另外,插入充电用连接器20的导 向件42的切口 82形成为宽度尺寸及深度尺寸比切口 81还大,并在内壁面未 设置端子83。
另外,在电池连接器80的上面和两侧面的会合部分,设有一对槽部84、 84。 一对槽部84、 84是在电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连接了时配合充 电用连接器20中的钩部50、 50的爪部51、 51的部分。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对接装置10形成为在装置机箱11的左侧面部 lld的前侧配置了推出部14等的结构。因此,如图2所示,将电池组件70配 置成从对接装置10的后侧端部的侧方进一步向后方突出,以免充电中的电池 组件70妨碍推出部14的才喿作。
另夕卜,电池组件70的形状、大小不限于图1所示,根据使用的笔记本PC1 的机型而不同,而设在各电池组件70上的电池连接器80采用相同的种类而通 用化。因此,可以用对接装置10的充电用连接器20对形状、大小不同的多种 电池组件70进行充电。另外,电池连接器80的高度尺寸和连接器安装部73 的高度尺寸的总和也对各电池通用。
接着,参照图8~图10,对在充电用连接器20上连接电池连接器80的动 作以及使电池连接器80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充电用连接器20上连接电池连接器80时,如图2所示,将对接装置 10和电池组件70的双方配置在桌子等平面IOO上进行。首先,将对接装置10 的充电用连接器20中的板状部件30从图5 - 1所示的状态摆动适当的角度, 做成如图5 -3所示使端子部40向外部露出的状态。然后,将电池组件70的 电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相对地进行配置。
然后,使电池组件70水平移动并靠近充电用连接器20的正面。从该状态, 稍微举起电池组件70的连接器安装部73,在使连接器安装部73的底面与板状部件30的导向板32的上面36滑动接触的同时,使电池连接器80的切口 81、 82的位置与充电用连接器20的端子部40—致。接着,在切口82插入导 向件42,并在各切口 81插入各插头41。在该插入中途,通过钩部50的爪部 51被电池连接器80的凸部85按压而使钩部50弹性变形,并进一步压入电池 连接器80,从而使爪部51与槽部84配合。由此,充电用连接器20的各插头 41与电池连接器80的各切口 81的端子83接触而电连接,成为可充电的状态。
如图8所示,在结束了连接的状态下,利用钩部50 (爪部51)可靠地保 持连接状态,并且利用导向板32支撑连接器安装部73。在该状态下,即使使 装置机箱11沿水平方向移动,电池连接器80也不会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 而且,电池组件70在底部与平面100接地的状态下与充电用连接器20连接, 因此能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充电。
在电池组件70的充电结束之后,将电池连接器80向下方按压并使导向板 32向下方弹性变形,则电池连接器80向下方移动,因此钩部50与槽部84的 配合被解除,可以从充电用连接器20拆卸电池组件70。
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作为电池组件70应用了其底面形成为平面 状的电池组件,但作为电池组件70,如图9所示,使用了具有连接器安装部 73的底面从平面IOO分离的形状(即,与图8所示的电池组件70相比连接器 安装部73位于更高的位置上的形状)的电池组件的场合,使充电用连接器20 的板状部件30从图8所示的位置绕顺时针方向稍微摆动。然后,在使电池组 件70的连接器安装部73的底面与充电用连接器20的导向板32的上面36滑 动接触的同时,将电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连接。在图9所示的例子 中,也是在电池组件70的底部与平面100接地的状态下与充电用连接器20 连接,因此能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充电。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作为电池组件70,应用了与图9所示的相比连 接器73位于进一步高的位置上的电池组件的场合,通过使板状部件90如图9 所示进一步绕顺时针方向摆动,与图8及图9所示的例子同样,能够以电池组 件70的底部与平面IOO接地的状态安装。
如图8及图9所示,在充电用连接器20与电池连接器80处于连接状态时, 例如由使用者举起装置机箱11的场合,电池组件70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落而与地面碰撞,因该碰撞可能使电池组件磨损。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充
电用连接器20与电池连接器80处于连接状态时,在装置机箱11从平面100 举起规定高度以内的场合,可以维持充电用连接器20与电池连接器80的连接 状态,另一方面,在装置机箱11从平面100超过规定高度举起的场合,利用 电池组件70的自重可以使电池连接器80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
在这里,将装置机箱11举起多高时电池组件70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 是由电池组件70的重量、导向板32的弹力及板状部件30的摆动角度等的平 衡来决定。
以下说明例如以在电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的连接部分施加了电 池组件70的全部自重的场合使导向板32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充电用连接器 20的情况。如图8及图9所示,在电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连接的 状态下举起装置机箱11的场合,在电池组件70的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平面 IOO接触的状态下,在电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的连接部分仅施加电 池连接器80的一部分自重,因此导向板32几乎不会弹性变形。其结果,电池 连接器80不会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维持两者的连接状态。
从该状态,如图10所示,进一步向上方举起装置机箱11,则在电池组件 70的底部从平面100完全分离的时刻,在电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 的连接部分施加电池组件70的全部自重,导向^反32向下方弹性变形,电池连 接器80 (电池安装部73 )向下方移动。其结果,电池连接器80的槽部84与 充电用连接器20的爪部51的配合被解除,插头41及导向件42从切口 81、 82的上部开口脱离,电池连接器80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
即,在上述例子中,在装置机箱11从平面IOO举起的场合,电池组件70 的底部与平面IOO接触的期间,维持电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的连接 状态,另一方面,在装置机箱ll举到图IO所示的高度,使电池组件70的底 部从平面IOO脱离的时刻,电池连接器80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
另外,上述结构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电池连 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的连接部分施加了电池组件70的一部分自重的时 刻,使电池连接器80脱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接装置10,在充电用连接器20与电池连接器80处于连接状态时在装置机箱11从平面100移动了规定高度以内的场 合,维持充电用连接器20与电池连接器80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在装置机 箱ll从平面100超过规定高度移动了的场合,利用电池组件70的自重使电池 连接器80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从而能够防止电池组件70有可能破损的 电池组件从高处落下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接装置10,通过构成为在装置机箱11的侧面 部(左侧面部)11d可绕水平轴34摆动地配置板状部件30,并在该板状部件 30上保持充电用连接器20,从而可以进行连接器安装部73的高度位置不同的 多种电池组件70的充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接装置10,通过在充电用连接器20上设置与 形成于电池连接器80的槽部84配合的钩部50,在装置机箱11沿水平方向移 动了的场合,维持与槽部84的配合并维持充电用连接器20与电池连接器80 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在装置机箱11沿上下方向移动了的场合,解除与槽 84的配合而使电池连接器80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从而能可靠地保持电 池连接器80与充电用连接器20的连接状态,并且在由使用者举起装置机箱 11的场合,可以使电池连接器80迅速从充电用连接器80脱离。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接装置10,通过具备在充电用连接器20上连 接电池连接器80时将电池连接器80向充电用连接器20引导的导向板32,能 够将电池连接器80准确地连接在充电用连接器20上。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接装置10,通过将导向板32由弹性体构成, 与由硬质的部件构成导向板32的情况比较,能够使电池连接器80迅速且安全 地从充电用连接器20脱离。
权利要求
1.一种对接装置,与利用可装卸的电池组件供电的个人计算机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装置机箱;以及,充电用连接器,设置在所述装置机箱的侧面部,且通过与设置在所述电池组件上的电池连接器连接而对所述电池组件进行充电,所述充电用连接器在处于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装置机箱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时可与所述电池连接器连接,所述充电用连接器在处于与所述电池连接器连接的状态时,在所述装置机箱从所述平面的移动在规定高度以内的情况下,维持与所述电池连接器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在所述装置机箱从所述平面的移动超过所述规定高度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电池组件的自重使所述电池连接器从所述充电用连接器脱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用连接器具备在所述装置机箱的侧面部可绕水平轴摆动的板状部件,所述充电用连接器包括有端子部,所述端子部配置在所述板状部件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用连接器还具备配置在所述板状部件上且与形成于所述电池连接器上的槽部配合的钩部,所述钩部在所述装置机箱沿水平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维持与所述槽部的 配合并维持所述充电用连接器与所述电池连接器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在所述装置机箱沿上下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解除与所述槽部的配合并使所述电池 连接器从所述充电用连接器脱离。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件具备在所述充电用连接器上连接所述电池连接器时将所述电池连接器向所述充电用连接器的端子部引导的导向部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弹性体构成所述导向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防止使电池组件破损之类的从高处的落下的对接装置。本发明的对接装置(10)具备装置机箱(11)和充电用连接器(20),该充电用连接器(20)设置在装置机箱的侧面部且通过与电池组件(70)的电池连接器(80)连接而对电池组件进行充电。充电用连接器在处于电池组件与装置机箱配置在同一平面(100)上的状态时可与电池连接器连接,在处于充电用连接器与电池连接器连接的状态时在装置机箱从平面的移动在规定高度以内的情况下,维持充电用连接器与电池连接器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在装置机箱从平面的移动超过规定高度的场合,利用电池组件的自重使电池连接器从充电用连接器脱离。
文档编号H01R31/06GK101587364SQ200910139100
公开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19日
发明者县广明, 堀内光雄, 田村文雄 申请人: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