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的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0630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工具的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工具的电池组(battery pack),上述电池组具备用于保持多个蓄电池的电池保持器,其收纳在壳体主体部的内侧;用于将上述蓄电池连接在电动工具上的放电用端子或者连接在充电器上的充电用端子;以及控制部,其根据来自上述蓄电池的信号监视上述蓄电池的充电、放电状态。
背景技术
与上述的电池组相关的技术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 在上述电池组中,多个蓄电池以纵向的状态保持在电池保持器上,这些蓄电池与
电池保持器一起收纳在壳体主体部中。[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8809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电池组中,由于电池保持器相对于壳体主体部的内壁面并不是完全的非解除状态,因此例如当从外部对壳体主体部施加冲击时,该冲击在未被充分地吸收的状态下施加在内部的蓄电池和电池保持器上。因此,有可能通过冲击引起蓄电池的破损或者端子的接触不良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当从外部对电池组的壳体主体部施加冲击时,能够充分地缓和对内部的蓄电池和电池保持器施加的冲击。 上述的课题通过下述各方面的发明来解决。 对于第一方面的发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具备保持多个蓄电池的电池保持器,其收纳在壳体主体部的内侧;用于将所述蓄电池连接在电动工具上的放电用端子或者用于将所述蓄电池连接在充电器上的充电用端子;以及控制部,其根据来自所述蓄电池的信号监视上述蓄电池的充电、放电状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保持器和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内壁面之间配置有缓冲体,通过该缓冲体的作用,所述电池保持器和蓄电池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内壁面保持在非接触状态。 根据本发明,电池保持器隔着缓冲体被收纳在壳体主体部的内侧,电池保持器和蓄电池与壳体主体部的内壁面保持在非接触状态。因此,当从外部对电池组的壳体主体部施加冲击时,能够通过缓冲体的变形充分地吸收该冲击,能够缓和对蓄电池和电池保持器施加的冲击。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第一缓冲体具备配置在所述电池保持器的上部四角处的四个缓冲块。 因此,能够利用少量的缓冲材料有效地承受来自外部的冲击。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缓冲块具备与设在电池保持器上的轴部嵌合的轴支承部。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缓冲块。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第二缓冲体形成为敷设在所述壳体主体部的
底面上且至少能够承受所述电池保持器的下角部的片状。 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上下方向的冲击。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构成控制部的控制电路基板配置在电池保持器的左右两侧,具备所述充放电用端子的接线条基板配置在电池保持器的上表面上。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控制电路基板和接线条基板通过柔性基板连接。 因此,与利用多条缆线连接控制电路基板和接线条基板的情况相比,能够縮小布线空间。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柔性基板成形为能够伸縮的形状。 因此,即便通过振动等导致控制电路基板和接线条基板之间的距离变化,也不会
发生柔性基板相对于控制电路基板、接线条基板的连接不良。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接线条基板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电池保持器变位。 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条基板以隔着第三缓冲体的状态设置在所述电池保持器的上表面上。 根据第十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电池保持器是能够横向收纳蓄电池的结构,且
由能够在横向分割的第一保持器片和第二保持器片构成。 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蓄电池收纳在电池保持器中。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持器片和第二保持器片构成为单面敞开形的壳体且可使相互的开口边缘配合在一起,所述第一保持器片和第二保持器片的侧壁板根据蓄电池的外周面的形状形成凹凸的波纹状,并且在该侧壁板的凹部的位置通过螺钉将所述第一保持器片的开口边缘和第二保持器片的开口边缘相互紧固在一起。
因此,螺钉等不会从电池保持器的壁部突出,能够使电池保持器的尺寸紧凑。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保持器片的内侧底面和蓄电池的一端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保持器片的内侧底面和所述蓄电池的另一端面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绝缘片。 因此,能够防止蓄电池短路,并且能够防止电池保持器和蓄电池之间晃动。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绝缘片的表面上粘贴有绝缘纸。
因此,绝缘片的绝缘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缓和从外部对电池组的壳体主体部施加冲击时对蓄电池和电池保持器施加的冲击,因此能够防止由冲击导致的蓄电池的破损或端子的接触不良。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池组的盖部相对于壳体主体部被打开后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盖部的背面立体图(A图)以及A图的B部放大图(B图)。
图3是电池保持器的后方立体图(A图)以及A图的B部放大图(B图)。
图4是电池保持器的侧视图。
4
图5是电池保持器的前方立体图。 图6是电池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电池保持器的纵剖视图(A图)以及A图的B部放大图(B图)。 图8是从外侧观察构成电池保持器的右保持器片的立体图(A图)、从内侧观察右
保持器片的立体图(B图)、A图的C向视放大图、以及B图的D向视放大图(D图)。 图9是示出蓄电池的收纳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蓄电池的收纳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蓄电池的连接系统图(A图、B图)。 图12是引线板的立体图(A图、B图)。 图13是引线板的立体图。 图14是柔性基板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如下 12**壳体主体部;14* .盖部;15' '橡胶片(第二缓冲体);
22..接线条基板;26..控制电路基板;30..电池保持器;31..橡胶板(第三缓冲体);33* *左保持器片(第一保持器片);34* *右保持器片
(第二保持器片);52绝缘片;60柔性基板;75缓冲块(第一缓
冲体);Nt* *充放电端子(充电用端子、放电用端子);Pt* *充放电端子(充电用端子、放电用端子);Se* *蓄电池。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图1至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是在大型电动工具中使用的电池组,且能够利用充电器充电。此处,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的盖部相对于壳体主体部被打开后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盖部的背面立体图等。图3 图8是电池保持器的外形立体图、分解立体图等,图9 图11是表示蓄电池的收纳状态的立体图、蓄电池的连接系统图等。并且,图12 图14是将蓄电池相互之间连接在一起的引线板的立体图、以及连接控制电路基板和接线条基板的柔性基板的立体图。 另外,图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与电池组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对应。
〈关于电池组10的概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10具备上部敞开型的壳体主体部12和闭合该壳体主体部12的开口 12h的盖部14。壳体主体部12和盖部14形成俯视大致方形,盖部14能够相对于该壳体主体部12在周围8个部位以螺钉紧固。即,壳体主体部12和盖部14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主体部。 在壳体主体部12的底面12b上敷设有橡胶制作的橡胶片15,保持蓄电池Se的电池保持器30收纳在敷设有橡胶片15的壳体主体部12内。如图9、图10所示,在电池保持器30上例如以三级重叠的状态收纳有20个(No. 1 No. 20)圆柱形的蓄电池Se。如图11 (A) 、 (B)所示,20个蓄电池Se两个两个并联连接,且并联连接后的两个蓄电池Se的组10组串联连接。进而,20个蓄电池Se的集合体的正侧(在图ll(A)、 (B)中为+侧)经由正极线P、熔丝F与正侧的充放电端子Pt连接。并且,上述蓄电池Se的集合体的负侧(在图11(A)、(B)中为-侧)通过负极线N与负侧的充放电端子Nt连接。正侧、负侧的充放电端子Pt、Nt能够与充电器(省略图示)的正侧、负侧的板状端子或者电动工具(省略图示)的正侧、负侧的板状端子连接。 如图1、图3等所示,正侧、负侧的充放电端子Pt、Nt设在接线条基板22的左右端部,该接线条基板22水平地配置在电池保持器30的上表面后部。在接线条基板22上,在左右的充放电端子Pt、 Nt之间设有监视蓄电池Se的充放电状态的控制电路(省略图示)的输出连接器23。输出连接器23指向前方,上述充电器或者上述电动工具的连接器从前方连接在该输出连接器23上。如图4所示,接线条基板22以隔着橡胶板31的状态设在电池保持器30的上表面后部,位置可在水平方向上变动一定尺寸。
S卩,橡胶板3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缓冲体。 如图1所示,在电池组10的盖部14上,在左右两侧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滑动导轨16。左右的滑动导轨16由导轨主体部16m和从该导轨主体部16m的上侧面朝宽度方向外 侧突出一定尺寸的突条部16t构成。并且,在导轨主体部16m的后端位置形成有止挡部16u。 设在充电器或者电动工具上的连结部(省略图示)从前方嵌合在上述盖部14的左右的滑动导轨16上,进一步该连结部能够在嵌合状态下沿着上述滑动导轨16朝后方滑动直到与止挡部16u抵接为止。 并且,在左右的滑动导轨16的宽度方向内侧形成有用于将充电器或者电动工具
的板状端子分别引导到正侧、负侧的充放电端子Pt、 Nt的引导狭缝17。进一步,在左右的
引导狭缝17之间形成有用于使控制电路的输出连接器23露出的开口 14x。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上述充电器或者上述电动工具的连结部从前方嵌合在盖部
14的滑动导轨16上,并使其朝后方滑动直到与止挡部16u抵接为止,由此上述充电器或者
上述电动工具的板状端子和连接器分别连接在电池组10的充放电端子Pt、 Nt以及输出连
接器23上。〈关于电池保持器30> 如图6所示,电池保持器30具备流道板(flow plate) 40,其将蓄电池Se保持为横向的三级重叠状态,并在蓄电池Se的周围形成大致均等的空气流;绝缘板51,其覆盖这些蓄电池Se的左端面、右端面的电极周缘;导电性的引线板101 120,其在上述蓄电池Se的左端面侧、右端面侧电连接各个蓄电池Se ;具有弹性的绝缘片52,其从上述引线板101 120的外侧覆盖蓄电池Se的左端面、右端面;以及左保持器片33、右保持器片34,它们分别从左方向、右方向覆盖这些蓄电池Se。
〈关于流道板40〉 如图9、图10所示,流道板40具备第一板部41,其覆盖在上级的No. 14 No. 20蓄电池Se的上表面上;第二板部42,其夹在上级的No. 14 No. 20蓄电池Se和中级的No. 8 No. 13蓄电池Se之间;以及第三板部43,其夹在中级的No. 8 No. 13蓄电池Se和下级的No. 1 No. 7蓄电池Se之间。第一板部41是用于使从左保持器片33、右保持器片34的后部上表面的空气流入口 35(参照图6等)流入的空气容易朝前方流动的板。第一板部41以前侧逐渐变宽、并且沿着上级的蓄电池Se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波纹板状。如图10所示,在第一板部41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引导空气的引导壁41w。进一步,在 第一板部41的前后方向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将空气引导至下方的贯通孔41a、41b、41c。
第二板部42、第三板部43以沿着上侧和下侧的蓄电池Se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俯 视大致方形的波纹板状,且具备使空气沿上下方向通过的多个贯通孔42h、43h和沿前后方 向引导空气的多个隔片42s、43s。
〈关于引线板101 120〉 如图11(A)所示,引线板101 120由以下引线板构成连接各个蓄电池Se的18 个中间引线板102 105、107 120 ;设在20个蓄电池Se的集合体的正侧的正侧引线板 101 ;以及设在负侧的负侧引线板106构成。 由于上述18个中间引线板102 105、 107 120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作为代表对 中间引线板102进行说明。如图6、图9、图11(A)所示,中间引线板102是用于连接下级的 No. 2蓄电池Se的负极和中级的No. 9蓄电池Se的正极、并将该部位的电压信号输入控制电 路基板26(后述)的导体。如图12(A)所示,中间引线板102由用于连接No.2蓄电池Se 和No. 9蓄电池Se的引线板主体部102m和连接在控制电路基板26上的带板状的信号用端 子部102s构成。 信号用端子部102s形成为其基端部通过第一弯曲部102u和第二弯曲部102v形 成阶梯状,通过比第二弯曲部102v还靠前端侧的第三弯曲部102w,信号用端子部102s相对 于引线板主体部102m呈直角。并且,在信号用端子部102s的前端部分上设有连接在控制 电路基板26上的折回部102x。并且,在信号用端子部102s和引线板主体部102m的边界位 置,夹着信号用端子部102s在其两侧形成有半圆状的缺口 102c。由此,能够分散施加在信 号用端子部102s和引线板主体部102m之间的边界部分上的应力。并且,由于信号用端子 部102s通过第一弯曲部102u、第二弯曲部102v以及第三弯曲部102w弯曲成大致Z字状, 因此能够利用该部分吸收冲击。 另外,代替将信号用端子部102s弯曲成大致Z字形,如图12 (B)所示,也可以将信 号用端子部102s弯曲成大致半圆形。 由于正侧引线板101和负侧引线板106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作为代表对正侧引线 板101进行说明。如图6、图9、图11所示,正侧引线板101是用于连接下级的No. 1蓄电池 Se的正极和中级的No. 8蓄电池Se的正极、并将这些No. 1、 No. 8蓄电池Se的正极连接在 上述正极线P上的导体。 如图13所示,正极引线板101由用于连接No. l蓄电池Se和No.8蓄电池Se的引 线板主体部101m和供上述正极线P连接的一对电源端子部10lp构成。这样,通过设置两 个电源端子部lOlp,能够縮小各个电源端子部lOlp的宽度尺寸从而容易进行上述正极线P 的焊接。 在各个电源端子部lOlp的基端部上形成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lOlr,通过该 弯曲部lOlr,各个电源端子部101p沿与引线板主体部lOlm成直角的方向延伸。并且,在各 个电源端子部lOlp的前端部分上设有供正极线P连接的折回部101x。进一步,在电源端子 部101p和引线板主体部lOlm之间的边界位置上,在电源端子部10lp的旁边形成有半圆状 的缺口 101c。由此,能够分散施加在电源端子部101p和引线板主体部lOlm之间的边界部 分上的应力。并且,由于电源端子部lOlp的基端部弯曲成圆弧 ,因此能够利用该部分吸收冲击。〈关于绝缘片52> 如图6所示,在中间引线板102 105U07 120、正侧引线板101以及负侧引线 板106设置在No. 1 No. 20蓄电池Se的左端面、右端面上的状态下,在这些引线板101 120上覆盖有绝缘性的绝缘片52。绝缘片52配置在左保持器片33的内侧底面和No. 1 No. 20蓄电池Se的左端面之间、以及右保持器片34的内侧底面和No. 1 No. 20蓄电池Se 的右端面之间,是用于防止蓄电池Se和左右的保持片33、34之间的晃动、并防止各引线板 101 120之间短路的片。 在左右的绝缘片52上,在与各引线板101 120的信号用端子部102s和电源端 子部101p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这些信号用端子部102s、电源端子部101p通过的开口 52h。
〈关于左保持器片33、右保持器片34> 如图3、图5所示,左保持器片33、右保持器片34是构成电池保持器30的壳体的 部件。左保持器片33、右保持器片34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如图7(A)所示,左保持器片33 的开口边缘33e和右保持器片34的开口边缘34e从左右方向配合。如图7(B)所示,在左 保持器片33的开口边缘33e上形成有多个与形成在右保持器片34的开口边缘34e上的多 个定位孔34h嵌合的定位突起33p。由此,能够使左保持器片33的开口边缘33e和右保持 器片34的开口边缘34e始终以一定的位置关系配合。另外,图7(B)是图7(A)的B向视放 大图。 即,左保持器片3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保持器片,右保持器片34相当于本发明的 第二保持器片。 此处,由于左保持器片33和右保持器片34除了定位突起33p和定位孔34h等之 外的部分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以下作为代表对右保持器片34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右保持器片34是收纳通过流道板40以横向的三级重叠状态保持的 No. 1 No. 20蓄电池Se的右半部分的单面敞开形的壳体。如图8(A) 、 (B)所示,右保持器 片34由保持器底板部340和保持器侧壁部345构成,保持器侧壁部345以沿着上述蓄电池 Se的外周面和流道板40的上表面的方式成形为波纹板状。在保持器侧壁部345上,在形 成电池保持器30的上表面的部分的后部形成有构成上述的空气流入口 35的流入口一侧部 35a。并且,在保持器侧壁部345上,在流入口一侧部35a的前侧的位置设有卡合爪部346, 该卡合爪部346与接线条基板22的卡合孔22h(参照图3等)卡合以将该接线条基板22 保持在电池保持器30上。另外,接线条基板22的卡合孔22h形成为在该卡合孔22h与卡 合爪部346卡合的状态下接线条基板22能够在前后左右变位一定尺寸的大小。
右保持器片34的保持器底板部340的内侧面由上述的绝缘性的绝缘片52覆盖, 引线板用开口 343形成在与该绝缘片52的开口 52h重叠的位置。引线板用开口 343是上 述的引线板101 120的各信号用端子部102s以及各电源端子部101p所通过的开口,如 图8(C)所示,开口周缘在保持器底板部340的表面侧稍稍突出。并且,在保持器底板部340 的背侧(内侧面)上,引线板用开口 343的开口周缘343k如图8(D)所示那样凹陷成凹棱 锥状。因此,当将No. 1 No. 20蓄电池Se的右半部分收纳在右保持器片34中时,容易使 引线板101 120的各信号用端子部102s和各电源端子部101p通过保持器底板部340的 引线板用开口 343。另外,图8(C)表示图8(A)的C向视放大图,图8(D)表示图8(B)的D
8向视放大图。 如图6、图8 (A)、图8 (B)所示,在右保持器片34的开口边缘34e上,在成形为波纹 板状的保持器侧壁部345的凹部的位置形成有螺纹孔347。进而,右保持器片34的开口边 缘34e和左保持器片33的开口边缘33e利用上述螺纹孔347借助螺钉紧固在一起。此处, 右保持器片34的深度尺寸和左保持器片33的深度尺寸之和设定成比从覆盖上述蓄电池Se 的左端面的绝缘片52的表面到覆盖上述蓄电池Se的右端面的绝缘片52的表面的距离稍 小。因此,通过将上述蓄电池Se等收纳在右保持器片34和左保持器片33中,并将右保持 器片34的开口边缘34e和左保持器片33的开口边缘33e以螺钉紧固在一起,绝缘片52在 厚度方向被按压变形,能够防止左右的保持器片33、34和蓄电池Se之间的晃动。
〈关于控制电路基板26> 如图1、图3等所示,在右保持器片34的保持器底板部340的表面和左保持器片 33的保持器底板部330的表面、即电池保持器30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根据各个蓄电池Se的 电压等监视充放电状态的控制电路的基板26(控制电路基板26)。 在左侧的控制电路基板26上电连接有从左保持器片33的引线板用开口 333 (参 照图6)突出的中间引线板102 105、 107 110的信号用端子102s。并且,如图4、图5等 所示,从左保持器片33的引线板用开口 333突出的正侧引线板101的电源端子部101p和 负侧引线板106的电源端子部106p以电绝缘的状态贯穿插入左侧的控制电路基板26。进 而,如上所述,正极线P和负极线N分别连接在正侧引线板101的电源端子部101p和负侧 引线板106的电源端子部106p上。此处,如图5等所示,设在正极线P的中途的熔丝F配 置在电池保持器30的前端面的凹陷部中。 从右保持器片34的引线板用开口 343(参照图8)突出的中间引线板111 120 的信号用端子电连接在右侧的控制电路基板26上。
〈关于柔性基板60> 如图1、图3等所示,左右的控制电路基板26通过柔性基板60与具有输出连接器 23的接线条基板22电连接。 如图5、图14所示,柔性基板60由薄膜状的基板主体部62和埋入在该基板主体 部62中的多条信号线(省略图示)构成。基板主体部62由在接线条基板22的前侧以横 穿电池保持器30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的主基板63和从该主基板63分支的分支基板64构 成,在该主基板63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分别与左右的控制电路基板26连接的连接器部65。 并且,在分支基板64的前端形成有与接线条基板22连接的中央连接器部66。在主基板63 的中途位置形成有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63u,以使主基板63能够沿长度方向(左右方向) 伸縮。并且,在分支基板64的中途位置形成有大致S字形的弯曲部64s,以使分支基板64 能够沿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伸縮。
〈关于电池保持器30的缓冲机构70> 在电池保持器30上,在控制电路基板26的上侧的四角上设有缓冲机构70。
如图3 (A) 、 (B)等所示,缓冲机构70由从电池保持器30的左右侧面成直角地突出 的轴部71、从两个方向包围该轴部71的L字形壁部73、以及装配在上述轴部71上的方形 的缓冲块75构成。如图3(B)所示,缓冲块75在中央具备轴支承部75j,轴部71贯通该轴 支承部75j。并且,缓冲块75的外周面75r与形成在L字形壁部73上的多条突条73t抵接。此处,上述L字形壁部73突出到比上述控制电路基板26的位置还靠外侧的位置。进 而,上述缓冲块75的外侧的端面75t突出到比L字形壁部73还靠外侧的位置,并且该端面 75t形成锥状。 如图1所示,设在电池保持器30的上部四角处的缓冲块75构成为当将该电池保 持器30收纳在壳体主体部12中时四角的缓冲块75的各端面75t与壳体主体部12的内壁 面抵接。即,通过设在电池保持器30的上部四角处的缓冲块75的作用,电池保持器30的 外侧面和壳体主体部12的内壁面不会接触。并且,如上所述,由于在电池保持器30的下表 面和壳体主体部12的底面12b之间配置有橡胶制作的橡胶片15,因此电池保持器30的下 表面不会与壳体主体部12的底面12b接触。S卩,电池保持器30通过缓冲机构70、橡胶片 15的作用以浮动状态收纳在壳体主体部12中。 如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部12的盖部14上,在内侧的四角的位置形成有承压部
78,电池保持器30的缓冲机构70的缓冲块75抵接在该承压部78上。承压部78由从上方
与缓冲块75抵接的上承压面78u以及从缓冲块75的在前后方向与L字形壁部73相反的
一侧与缓冲块75抵接的横承压面78y构成。因此,在盖部14固定在壳体主体部12上的状
态下,电池保持器30通过缓冲机构70的作用相对于盖部14被保持在浮动状态。 S卩,上述缓冲机构70的缓冲块7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缓冲体,橡胶片15相当
于本发明的第二缓冲体。〈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10的长处>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10,电池保持器30隔着缓冲机构70、橡胶片 15(缓冲体)被收纳在壳体主体部12的内侧,电池保持器30和壳体主体部12的内壁面保 持非接触状态。因此,当从外部对电池组10的壳体主体部12施加冲击时,该冲击通过缓冲 机构70、橡胶片15(缓冲体)的变形被吸收,能够缓和施加在蓄电池Se和电池保持器30上 的冲击。 并且,由于缓冲机构70配置在电池保持器30的上部四角处,因此能够以少量的缓 冲材料有效地承受来自外部的冲击。 并且,能够通过敷设在壳体主体部12的底面上以支承电池保持器30的下表面的 橡胶片15来有效地吸收上下方向的冲击。 并且,由于左右的控制电路基板26和接线条基板22通过柔性基板60连接,因此 与利用多条缆线连接控制电路基板26和接线条基板22的情况相比,能够縮小布线空间。
并且,由于柔性基板60成形为能够沿长度方向伸縮的形状,因此即便通过振动等 导致控制电路基板26和接线条基板22之间的距离变化,也不会发生柔性基板60相对于控 制电路基板26、接线条基板22的连接不良。 并且,由于电池保持器30是能够横向收纳蓄电池Se的结构,且由能够在横向分割 的左保持器片33和右保持器片34构成,因此容易将蓄电池Se收纳在电池保持器30中。
并且,左保持器片33和右保持器片34的侧壁部根据蓄电池Se的外周面的形状形 成凹凸的波纹板状,并且左保持器片33的侧壁部的凹部位置和右保持器片34的侧壁部的 凹部位置相互被螺钉紧固。因此,螺钉不会从电池保持器30的侧面突出,能够使电池保持 器30的尺寸紧凑。 并且,由于在左保持器片33的内侧底面和蓄电池Se的左端面之间、以及右保持器
10片34的内侧底面和蓄电池Se的右端面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绝缘片52,因此能够防止蓄电 池Se之间短路,并且能够防止电池保持器30和蓄电池Se之间晃动。 另外,如果将绝缘纸粘贴在绝缘片52的表面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片52的绝 缘性。〈变形例〉 此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 行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备20个蓄电池Se的电池组10的例子,但是蓄电 池Se的个数能够适当变更。 并且,示出了缓冲机构70由轴部71、 L字形壁部73以及方形的缓冲块75构成的 结构的例子,但是,L字形壁部73的形状、缓冲块75的形状能够适当变更。
并且,示出了在电池保持器30的下表面和壳体主体部12的底面12b之间配置有 橡胶制作的橡胶片15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代替橡胶片15利用橡胶制作的块等支承电池 保持器30的下表面四角的结构。
权利要求
一种电动工具的电池组,所述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具备收纳在壳体主体部的内侧且保持多个蓄电池的电池保持器;用于将所述蓄电池连接在电动工具上的放电用端子或者用于将所述蓄电池连接在充电器上的充电用端子;以及根据来自所述蓄电池的信号监视上述蓄电池的充电、放电状态的控制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保持器和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内壁面之间配置有缓冲体,通过该缓冲体的作用,所述电池保持器和蓄电池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内壁面保持为非接触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第一缓冲体具备配置在所述电池保持器的上部四角处的四个缓冲块。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块具备与设在电池保持器上的轴部嵌合的轴支承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第二缓冲体形成为敷设在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底面上且至少能够承受所述电池保持器的下角部的片状。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控制部的控制电路基板配置在所述电池保持器的左右两侧,具备所述充放电用端子的接线条基板配置在所述电池保持器的上表面上。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基板和所述接线条基板通过柔性基板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板成形为能够伸縮的形状。
8. 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条基板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电池保持器变位。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条基板以中间隔着第三缓冲体的状态设置在所述电池保持器的上表面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持器是能够横向收纳蓄电池的结构,且由能够在横向分割的第一保持器片和第二保持器片构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器片和第二保持器片构成为单面敞开形的壳体且相互的开口边缘可相互配合,所述第一保持器片和第二保持器片的侧壁板配合所述蓄电池的外周面的形状而形成为凹凸的波纹状,并且在该侧壁板的凹部的位置通过螺钉将所述第一保持器片的开口边缘和第二保持器片的开口边缘相互紧固在一起。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保持器片的内侧底面和所述蓄电池的一端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保持器片的内侧底面和所述蓄电池的另一端面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绝缘片。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绝缘片的表面上粘贴有绝缘纸。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缓和当从外部对电池组的壳体主体部施加冲击时施加在内部的蓄电池和电池保持器上的冲击。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电池组具备收纳在壳体主体部(12)的内侧而保持多个蓄电池的电池保持器(30);用于将蓄电池连接在电动工具上的放电用端子(Pt、Nt)或者用于将蓄电池连接在充电器上的充电用端子(Pt、Nt);以及控制部,其根据来自蓄电池的信号监视上述蓄电池的充电、放电状态,在电池保持器(30)和壳体主体部(12)的内壁面之间配置有缓冲体(75、15),通过该缓冲体(75、15)的作用,电池保持器(30)和蓄电池相对于壳体主体部(12)的内壁面保持为非接触状态。
文档编号H01M2/20GK101752590SQ20091020704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9日
发明者村山刚, 林秀和, 田贺秀行, 荻野一俊, 铃木均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