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窗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7148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窗玻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窗玻璃,具体地涉及设置有防止雾化的除雾器和天线的车辆用 窗玻璃。
背景技术
当天线安装在设有除雾器的后窗时,天线设置在除雾器和车体顶部的金属部之间 的狭窄空间中。安装的天线包括AM天线和FM天线(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表2003-500870号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近来,已经进行了将DTV天线提供给AM天线和FM天线的尝试,以接收数字地面电 视(DTV)广播。当DTV天线、AM天线和FM天线,特别是,当DTV天线和AM天线设置在除雾器和车 体顶部的金属部之间的狭窄空间中时,AM天线位于DTV天线附近,因此降低了 DTV天线的 灵敏度。特别地,当水平天线元件安装在DTV天线下方时,降低了 DTV天线的灵敏度。这是 因为由于水平天线元件的影响,DTV天线相对于水平极化波的仰角的指向性从水平方向改 变为天顶方向,这对于地面波的接收是不利的并导致灵敏度的降低。基于上述原因,如果AM天线不能靠近并设置在DTV天线的下方,那么不能确保天 线元件的封装面积,因此不能有效地确保AM天线的灵敏度。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车辆用窗玻璃,利用该车辆用窗玻璃,即使将AM天线 和FM天线安装在DTV天线下面,也能够获得高灵敏度的DTV天线,并且能够确保AM天线和 FM天线的灵敏度。解决方案根据本发明,使用了下列装置。(1)除雾器的热线图案的形状为,具有凸形热线图案部分,该凸形热线图案部分在 将窗玻璃安装在车辆上时的上部的中间部分呈凸起状。凸形热线图案部分的两侧都凹进, 并且确保无热量产生区位于DTV天线和向下凹进的热线图案部分之间。AM天线具有面向凸 形热线图案部分且平行于形成凸形热线图案部分的热线的多个第一元件,以及布置在无热 量产生区的第二元件。因此,保持DTV天线和位于DTV天线下方的AM天线的第二元件之间 的距离,由此降低了 AM天线对DTV接收水平极化波的影响。(2)布置在DTV天线下面的AM天线的第二元件的图案具有曲折形状或梳子形状,由此进一步降低了 AM天线对DTV接收水平极化波的影响。另外,虽然AM天线需要封装面 积,但是AM天线的第二元件能够布置在无热量产生区。因此,能够确保封装面积,由此确保 了 AM天线的灵敏度。(3)当提供FM天线时,布置在AM天线的第二元件下面的FM天线的元件具有沿着 凸形热线图案部分所形成的图案。因此,能够保持DTV天线和位于DTV天线下方的FM天线 之间的距离,由此降低了 FM天线对DTV接收水平极化波的影响。而且,能够确保FM天线的 封装面积,由此确保了 FM天线的灵敏度。(4) AM天线和FM天线的馈电终端设在后窗的两侧。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利用车辆用窗玻璃,即使将AM天线安装在DTV天线下面也能够获得 高灵敏度的DTV天线,并且能够确保AM天线的灵敏度。而且,因为能够自后窗的两侧向AM 天线馈送电力,所以AM放大器能够安装在车辆上,由此增强了设计车辆的自由度。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窗玻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图2是示出了车辆用窗玻璃的对比实施例的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窗玻璃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图4是包含凸形热线图案部分的除雾器的左侧部分的部分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根据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窗玻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本实施方式的车 辆用窗玻璃10具有在后窗12的车辆内表面上形成的除雾器14。除雾器14包含有横向连 接在设置于后窗12两侧的总线16a和16b之间的多个热线18。这些热线的图案为凸形热 线图案,其中在将车辆用窗玻璃10安装在车辆上时,上部的中间部分向上方凸起,而其两 侧向下凹进。凸形部分(凸形热线图案部分)30包括五条横向的热线18,且凸形热线图案 部分的两侧设置有纵向的热线20a和20b,这五条横向的热线18连接到该纵向的热线20a 和20b。纵向的热线20a和20b的下端部通过横向热线2 和22b分别连接到总线16a和 16b的上端部。由于将凸形热线图案部分30连接到总线的热线20a和22a、以及热线20b和22b 中有用于五条横向的热线的电流流过,因此,如果它们具有与横向热线18相同的线宽,那 么产生的热量将大于其他部分产生的热量。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这些热线的线宽应该大于 横向热线18的线宽。能够设置天线的无热量产生区在以这种凸形热线图案为形状的除雾器14和靠近 车身顶部的金属部的玻璃的上卷边M之间延伸。具体地,凸形热线图案部分30的两侧,宽 阔的无热量产生区在玻璃的上卷边M之间延伸。在这种无热量产生区中,布置有通过导线 分别形成的AM天线、FM天线和DTV天线。DTV天线分别设置在后窗12的车辆内表面的上部的两侧,并且分别包含有靠近窗玻璃的上卷边M布置的U形DTV天线元件3 和32b。这些DTV天线元件布置在宽阔的无 热量产生区的上部,该宽阔的无热量产生区在凸形热线图案部分30的两侧延伸。馈电终端 34a和34b分别连接到这些DTV天线元件。FM天线沿着除雾器的凸形热线图案部分30分别设置在除雾器的两侧,并且分别 包含有L形天线元件26a和^b。馈电终端28a和28b分别连接到这些FM天线元件。如上所述,左右对称地布置DTV天线和FM天线,使得它们能够以多种方式构成。AM天线布置在除雾器14和FM天线的上面、在DTV天线的下面。如图1所示,AM天 线包含有矩形天线元件(第一元件)36以及曲折形状的天线元件(第二元件)38a和38b, 矩形天线元件36通过在横向方向平行地排列多个导线而形成,并被布置在除雾器14的凸 形热线图案部分30的上方,曲折形状的天线元件38a和38b分别被布置在矩形天线元件的 两侧。第二元件38a和38b纵向地和横向地曲折成矩形形状,并且每个元件的一端连接到 第一元件36,第二元件38a的另一端连接到馈电终端40而第二元件38b的另一端是开路。如图1所示,AM天线的第二元件38a和38b分别布置在形成于凸形热线图案部分 的两侧的无热量产生区,该无热量产生区在DTV天线元件3 和32b的下方。以这种方式, 由于分别位于DTV天线元件3 和32b下方的第二元件是曲折的,所以降低了对DTV天线 的灵敏度的影响。而且,在除雾器14的凸形热线图案部分30的两侧,确保了足够放置FM天线元件 和AM天线元件的无热量产生区。因此,能够分别地保持DTV天线元件3 和AM天线的第 二元件38a之间和DTV天线元件3 和AM天线的第二元件3 之间的距离,由此进一步降 低了 AM天线的第二元件对DTV灵敏度的影响。AM天线的第二元件的曲折形状不限于如图所示的矩形曲折形状,且该曲折形状能 够是正弦曲折形状。而且,纵向曲折宽度不必是恒定的,且可根据曲折而改变。而且,位于 DTV天线元件下面的第二元件的形状不限于曲折形状,且能够是例如,梳子形状。不必成为 曲折形状,以保持AM天线和DTV天线之间的距离并由此降低了 AM天线对DTV接收水平极 化波的影响。(对比实施例)如图2所示,为了确认实施方式1的无热量产生区的作用,准备了在除雾器60的 上方设有AM天线36、38a和38b以及DTV天线3 和32b的车辆用窗玻璃作为对比实施例, AM天线36、38a和38b具有曲折形状,除雾器60为没有形成凸形热线图案部分的普通型除 雾器,并且就实施方式1和对比实施例来对AM天线和DTV天线的平均灵敏度分别进行了测定。表1示出了每个AM天线的平均灵敏度的测量值。(表 1)
对比实施例实施方式1平均值(dBuV)41. 547. 5表2示出了每个DTV天线的平均灵敏度。(表 2)
权利要求
1.将除雾器、设在所述除雾器上面的DTV天线以及AM天线在后窗的表面形成的车辆用 窗玻璃,其中,所述除雾器的热线图案的形状为,具有凸形热线图案部分,所述凸形热线图案部分在 将所述窗玻璃安装在车辆上时的上部的中间部分呈凸起状,无热量产生区设置在所述凸形 热线图案部分的两侧;DTV天线设置在所述无热量产生区的上方且靠近所述车辆顶部的金属部;所述AM天线的元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无热量产生区内,并与所述DTV天线保持距1 O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窗玻璃,其中,所述AM天线包括多个第一元件,面向所述凸形热线图案部分并平行于形成所述凸形热线图案部分的热 线;以及第二元件,布置在所述无热量产生区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窗玻璃,其中,布置在所述无热量产生区内的所述AM天 线的所述第二元件具有曲线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窗玻璃,其中,布置在所述无热量产生区的所述AM天线 的所述第二元件具有梳子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窗玻璃,其中,构成所述凸形热线图案部分的四条或更 多横向热线被分成两部分,所述横向热线分别连接到宽度大于所述横向热线的热线,且所 述热线连接到所述除雾器的总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窗玻璃,其中,所述AM天线的馈电终端设置在所述后窗 的一侧。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窗玻璃,利用该车辆用窗玻璃,即使将AM天线安装在DTV天线下面,也能够获得高灵敏度的DTV天线,并且能够确保AM天线的灵敏度。所述除雾器(14)的热线图案呈下述形状即,具有凸形热线图案部分(30),所述凸形热线图案部分面向车顶的金属部(24),中间部分呈凸起状,无热量产生区设置在所述凸形热线图案部分的两侧。DTV天线(32a、32b)设置在该空间的上方且靠近所述车辆顶部的金属部,所述AM天线的元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无热量产生区,并与所述DTV天线保持距离,以及FM天线沿着无热量产生区中的凸形热线图案部分布置。
文档编号H01Q1/32GK102067379SQ200980123268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6日
发明者杮沢均, 森下浩成 申请人: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