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感应型的能量变换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963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电感应型的能量变换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感应型的能量变换元件,具体地说,涉及用于利用环境振动等来进行发电的静电感应型的能量变换元件。
背景技术
在搭载有传感器和致动器的分散型器件和便携设备等中,由于难以进行基于导线布线(电线)的直接供电,作为电源使用硬币型一次电池或充电电池。然而,在监测车辆的轮胎空气压力的TPMS(轮胎压力监测系统)、飞机、大楼、桥梁等的安全监测、大规模的流通管理中,由于电池更换是困难的,或者电池更换费功夫,或者需要大量的电池更换,因而将电池用作电源是不方便的。并且,在心脏的起搏器和胶囊内窥镜等的用途中,为了进行电池更换而需要患者手术,身体负担变大,因而电池搭载是不优选的。并且,即使在充电电池的情况下,关于充电作业也存在与电池更换相同的不便。因此,以这些领域为首的各种领域中,要求电源免维护(不需要充电和不需要电池更换)的技术。作为免维护之一的候选,有这样的小型能量变换元件可从在移动体(车辆、飞机等)、建筑物(大楼、桥梁等)中产生的、或者由装置、人的动作产生的数Hz 数十Hz的振动(以下将这样的振动称为环境振动)取出电力。利用环境振动进行发电的能量变换元件主要有3种电磁感应型,压电型,以及静电感应型。电磁感应型的元件由于发电量与振动数的平方成正比,因而要实现低频率化困难,并且,存在尺寸和重量大型化的问题。压电型的元件存在可靠性、组装时的处理等批量生产性、成本的问题。因此,期待静电感应型的元件。静电感应型的能量变换元件由于发电量与振动数成正比,因而适合于利用环境振动来获得电力,然而为了获得大的发电量,有必要向驻极体电极注入大量电荷。并且,当增多驻极体电极的电荷量时,由放电引起的发电效率的恶化成为问题。然而,在现有的静电感应型能量变换元件中,这些问题未得到解决,不能向驻极体注入足够的电荷,并且也未能充分防止由放电引起的发电效率的恶化。以下,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能量变换元件为例具体说明这些问题。(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元件)图1示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能量变换元件11 (静电感应型变换元件)的结构。 在该能量变换元件11中,在固定基板12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呈长方形形状的基电极13,在各基电极13上方设有驻极体14。并且,在与固定基板12对置的对置基板15的下表面,以与基电极13相同的间距设有对置电极16。驻极体14是在绝缘材料的表面附近注入电荷而形成的。特别是,作为驻极体14的材料,通过由在主链内具有含氟脂肪族环结构的聚合体构成,提高了表面电荷密度。并且, 在专利文献1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驻极体14的上表面形成由聚对二甲苯或者其衍生物构成的防湿膜(聚对二甲基苯膜),防止由湿度引起的恶化。
在这种结构的能量变换元件11中,在2个电极13、16之间连接负荷17,当使对置基板15朝图1的箭头所示的方向运动时,与对置电极16为相反极的电荷被注入到驻极体 14的电荷静电感应,电流流入负荷17,能用于发电。(第1问题…注入电荷量的减少)作为向驻极体14注入电荷的方法,一般是基于电晕放电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 如图2所示,使用电晕放电用的探针18,使用直流高压电源19来向探针18和基电极13之间施加高电压,以预定电压放电预定时间,向驻极体14注入电荷使其带电。然而,由于驻极体14形成在基电极13的上表面,因而基电极13的侧壁从驻极体 14露出。因此,如朝着图2左侧的驻极体14那样,从探针18放出的电荷(电子)有很多被感应到基电极13而回到高压电源19(图2中的带箭头的线表示放电时的电荷流动),注入到驻极体14的电荷量相应地减少。并且,驻极体14和基电极13通过半导体工艺(光刻工序)形成,然而即使驻极体 14和基电极13被设计成以相同面积形成,也由于制造工序中的对准偏差、或者驻极体14的过度蚀刻等的工艺误差而容易使横向宽度产生偏差。因此,如朝着图2右侧的驻极体14那样,容易发生基电极13的边缘从驻极体14露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感应到基电极13 的电荷量进一步增加,注入到驻极体14内的电荷量更加减少。(第2问题…由放电引起的恶化)为了利用环境振动(IOHz左右)来获得0. Imff以上的发电量,有必要使上下电极 16、13之间的间隙为50μπι左右(参照非专利文献1)。然而,当使上下电极16、13之间的间隙为50 μ m左右时,即使使用由0. 3 μ m厚的聚对二甲基苯膜构成的防湿膜覆盖驻极体14 的表面,也在空气和0.3μπι厚的防湿膜中,由于电荷电压超过基板间的绝缘耐压而在上下电极间产生放电,存在由驻极体14保持的电荷消失的问题(参照非专利文献2)。为了提高绝缘耐压,可以增大防湿膜的膜厚,然而当使防湿膜的膜厚变厚时,成本增高而变得不利。并且,由于聚对二甲基苯的比介电常数高,因而在增大了防湿膜的膜厚的情况下,能量变换元件11的发电量降低的可能性增高。因此,根据非专利文献1的记载,有必要使用SF6对能量变换元件进行密封。因此,以往,有必要使用陶瓷封装等对能量变换元件进行密封,能量变换元件的封装价格增高。并且,由于绝缘耐压是由上下电极间的距离决定的,因而作为放电对策,要求制作与电极间距离没有关系且不超过绝缘耐压的元件。特别是,优选的是,与上下电极间的距离没有关系,从表面电位是1000V的驻极体不产生放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2006-180450号公报非专利文献# # ^lJ i K 1 :Y. Arakawa, Y. Suzuki, N. Kasagi> ‘‘ Micro Seismic Power Generatorusing Electret Polymer Film" 、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icro andNanotechnology for Power Generation and Energy Conversion Applications Power MEMS2004、November 28-30,2004,Kyoto,Japan、p. 187-190非专利文献2:·」> > i ii”、[online]、日本"'J ^ >株式会社、[平成20 年 6 月 16 日検索]、4 > 夕一本 7 卜、<URL :http://www. parylene. co. jp/about % 20parylene-2. htm>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课题而作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向驻极体内注入大量电荷的静电感应型的能量变换元件。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由放电引起的恶化少、可靠性高的静电感应型的能量变换元件。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该能量变换元件具有隔开预定间隔对置、且能彼此相对移动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的彼此对置的面上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导电性部件,所述导电性部件均具有多个电极和电极焊盘,在所述导电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导电性部件上,对应于各电极形成有驻极体,所述驻极体覆盖各电极的表面中的固定在任一基板上的面的相反面,并以5μπι以上的覆盖厚度覆盖各电极的外周面。在本发明的能量变换元件中,在设有电极和驻极体的基板中,各驻极体覆盖各电极的表面中的固定在任一基板上的面的相反面,并以5μπι以上的覆盖厚度覆盖各电极的外周面,因而在向驻极体注入电荷来使其带电时,电荷难以由电极感应,可防止注入到驻极体的电荷量的下降。因此,可通过驻极体保持大量电荷,可提高驻极体的表面电位,可增大发电量。在本发明涉及的能量变换元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所述驻极体的电极的外周面被驻极体以10 μ m以上的覆盖厚度覆盖。根据该实施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驻极体的表面电位,并可减小表面电位的偏差。在本发明涉及的能量变换元件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具有相互平行地凹进设置的多个槽,在该槽内配设所述电极,在该槽内埋设所述驻极体并由驻极体覆盖所述槽内的电极。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由埋设在槽内的驻极体覆盖配设在槽内的电极,因而能可靠地由驻极体覆盖电极,元件的可靠性提高。并且,通过将电极埋入槽内,能更可靠地防止在电荷注入时电荷流入电极,可进一步提高驻极体的表面电位,可增大发电量。作为所述槽的形状,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可以是内角部弯曲的矩形形状,可以是开口部的宽度比底面的宽度宽的梯形形状,可以是在开口侧变宽的三角形状。根据这些形状的槽,气泡难以进入埋入在槽内的驻极体内。并且,容易向槽内注入驻极体。在基板是玻璃基板、半导体基板或者树脂基板的情况下,所述槽可通过对该基板进行干式蚀刻来形成。并且,在具有槽的基板或者该基板的一部分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使树脂材料成形时使用转印技术来使槽成形。并且,在具有槽的基板是Si基板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各向异性蚀刻来在基板上形成槽,并在该槽的表面形成由Si02、SiN 或者SiON构成的绝缘膜。根据这些方法,可精度良好地制作细微的槽。在本发明涉及的能量变换元件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 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的对置面上,所述导电性部件的除了形成有所述电极焊盘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全体由绝缘覆膜覆盖。当向驻极体注入的电荷量增加时,在第1和第2基板的电极间、或者在驻极体和电极间容易产生放电。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除了形成有电极焊盘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全体由绝缘覆膜覆盖,因而可提高电极间的绝缘耐压,可抑制驻极体的表面电位的下降,并可提高能量变换元件的可靠性。并且,为了防止第1和第2基板的导电性部件之间的放电,优选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由绝缘覆膜覆盖第1和第2基板的对置面的大致全体。然而,即使绝缘覆膜仅覆盖未由驻极体覆盖的电极,也能提高绝缘耐压。并且,可以在相邻的驻极体之间设置保护电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中,绝缘覆膜可以仅覆盖未由驻极体覆盖的电极和保护电极。作为上述绝缘覆膜,可以使用BCB(benzocyclobutene,苯并环丁烯)树脂或SiLK 树脂(夕·々· > S力 > 公司制造)那样的绝缘性高分子材料,也可以使用Si02、SiN、SrTi03、 SiON^TiO2等绝缘性无机材料。只要使用由这些材质构成的绝缘覆膜,就能进一步提高导电性部件间的绝缘耐压。另外,本发明中的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具有将以上说明的构成要素适当组合后的特征,本发明能进行基于该构成要素组合的许多变形。


图1是示出专利文献1公开的能量变换元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在上述的能量变换元件中、向驻极体内注入电荷的状况的概略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能量变换元件的结构的概略正面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能量变换元件的要部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形成在固定基板上的基电极用的导电性部件和保护电极用的导电性部件的平面图。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能量变换元件中、向驻极体内注入电荷的状况的概略图。图7是表示实验求出现有例和实施方式1中的驻极体的表面电位和驻极体的电极覆盖宽度的关系的结果的图。图8是表示示出上下电极间的绝缘耐压的帕邢(Paschen)曲线的图。图9是将图8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图。图10是示出使用图11的样本基板来测定出其表面电位的结果的图。图11是示出用于获得图10的数据的样本基板的概略图。图12是示出能量变换元件的壳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一个变形例中的可动基板的概略正面图。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另一变形例中的固定基板的概略正面图。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能量变换元件的结构的概略正面图。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一个变形例中的固定基板的概略正面图。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另一变形例中的固定基板的概略正面图。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又一变形例中的固定基板的概略正面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又一变形例中的固定基板的概略正面图。图20(a)、(b)是示出在基板上形成槽的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图21(a) (c)是示出在基板上形成槽的另一方法的概略图。图22(a)、(b)是示出在基板上形成槽的又一方法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3 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能量变换元件的结构的概略正面图,图4是示出其要部的立体图。根据图3、图4说明实施方式1的能量变换元件21(发电元件)的结构。实施方式1的能量变换元件21具有固定基板22和可动基板23,两个基板22、23 隔开预定间隔彼此平行对置。固定基板22和可动基板23是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等具有绝缘性的基板。固定基板22和可动基板23被收纳在壳体M内,固定基板22固定在壳体M 内,可动基板23以在保持与固定基板22平行的状态下可朝一个方向平行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壳体M内。在可动基板23的上表面突设有弹簧固定部25,在弹簧固定部25和壳体M之间设有多个弹簧26 (拉伸弹簧)。弹簧沈在弹簧固定部25的两侧分别各配置1个或多个,与可动基板23的移动方向平行地延伸。可动基板23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例如环境振动而被强制地平行移动(振动),而在未从外部施加力时,可动基板23由于左右的弹簧沈的弹力平衡而静止或恢复到预定的初始位置。并且,弹簧26具有这样的作用当对可动基板23施加了冲击或大的振动时,吸收施加给可动基板23的冲击等来保护可动基板23。而且,在施加了大的振动的情况下,弹簧26可吸收来自外部的振动能量而将其暂时保持为弹性能量, 通过释放该弹性能量,可使可动基板23振动,因而可有效地利用振动能量来发电。在固定基板22的内面(上表面),在一个方向上每隔一定间距、且相互平行地设有长方形形状的基电极27 (电极)。基电极27的长度方向与可动基板23的移动方向正交, 基电极27的排列方向与可动基板23的移动方向平行。固定基板22具有信号取出用焊盘 30 (电极焊盘),基电极27均通过布线图形与信号取出用焊盘30电连接。并且,在基电极 27之间,与基电极27平行地设有长方形形状的保护电极四。保护电极四可以接地,也可以处于与大地绝缘的状态。在各个基电极27的上表面,使用特氟龙(注册商标)、氟树脂等形成有驻极体观。 驻极体28的宽度W比基电极27的宽度w宽(也就是说,W > w),基电极27的上表面和外周面整体被驻极体观覆盖。在图3、图4中,虽然基电极27的长度方向端面从驻极体观露出而可见,而基电极27的宽度方向两侧面和长度方向两端面也被驻极体28覆盖。基电极27和保护电极四实际上为图5所示的图形形状。在固定基板22上设有 呈梳状的基电极用的导电性部件100,和呈梳状的保护电极用的导电性部件101。导电性部件100由以下构成以一定间距排列的基电极27 ;连接各基电极27的导通路径102 ;以及信号取出用焊盘30。导电性部件101由以下构成以一定间距排列的保护电极四;连接各保护电极四的导通路径103 ;以及电极焊盘104。然后,导电性部件100和101配置成啮合, 基电极27和保护电极四交替排列。然后,关于导电性部件100,从固定基板22露出的面中的除了信号取出用焊盘30以外的区域整体被驻极体观覆盖。特别是,基电极27的宽度方向两侧面27a、长度方向端面27b、导通路径102的两侧面由驻极体观覆盖。而且,驻极体观、保护电极四以及固定基板22的露出部分(即,设有信号取出用焊盘30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由绝缘覆膜31覆盖。在可动基板23的内面(下表面),相互平行地设有在一个方向呈长的长方形形状的对置电极32 (电极)。对置电极32的长度方向与可动基板23的移动方向正交,对置电极 32的排列方向与可动基板23的移动方向平行。对置电极32具有与基电极27的宽度w或驻极体观的宽度W相等的宽度、或者两者的宽度w、W的中间值的宽度,以与基电极27相等的间距排列。可动基板23具有信号取出用焊盘34,对置电极32均通过布线图形与信号取出用焊盘34(电极焊盘)电连接。而且,对置电极32和可动基板23的露出部分(即,设有信号取出用焊盘34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由绝缘覆膜33覆盖。另外,尽管未图示,然而对置电极32和信号取出用焊盘34也与基电极27和信号取出用焊盘30 —样,为呈梳状的导电性部件的一部分,对置电极32之间通过导通路径连接。绝缘覆膜31、33可以是将绝缘耐压高的材料即Si02、SiN、Si0N、SrTi03、Ti&等绝缘性无机材料通过溅射法、CVD法等成膜在焊盘区域以外的整面上而得到的绝缘覆膜,也可以是将低介电常数的聚酰亚胺、BCB树脂、SiLK树脂等绝缘性高分子材料涂覆在焊盘区域以外的整面上而得到的绝缘覆膜。这些绝缘覆膜31、33还具有吸湿效果。并且,为了提高绝缘耐压,优选的是在固定基板22和可动基板23双方上设置绝缘覆膜31和33,然而也可以仅在固定基板22和可动基板23中的任一方上设置绝缘覆膜31或33。信号取出用焊盘30接地,在信号取出用焊盘34和信号取出用焊盘30之间连接有负荷35。另外,在固定基板22是无绝缘性的基板或者绝缘性不充分的基板的情况下,可以在固定基板22的上表面形成由Si02、SiN、Si0N、SrTi03、Ti&等构成的绝缘膜,在该绝缘膜的表面上形成基电极27、驻极体观、保护电极四、信号取出用焊盘30。同样,在固定基板23 是无绝缘性的基板或者绝缘性不充分的基板的情况下,可以在可动基板23的下表面形成由Si02、SiN、Si0N、SrTi03、Ti&等构成的绝缘膜,在该绝缘膜的表面上形成对置电极32、信号取出用焊盘;34。并且,优选的是,在所述的可动基板23的初始位置,可动基板23的对置电极32和固定基板22的基电极27是正对的。(电荷注入方法)向所述驻极体观的表面注入电荷并使电荷固定。作为向驻极体观注入电荷的方法,使用电晕放电的方法等。图6示出用于电荷注入的装置的结构,该装置由以下构成探针36 ;配置在探针36的下方的格栅38 ;配置在格栅38的下方的加热器40 ;用于向探针36 施加负电压的高压电源37 (例如,-SkV的直流电源);以及用于向格栅38施加负电压的格栅电压电源39 (例如,-600V的直流电源)。形成有基电极27和驻极体28的固定基板22 设置在加热器40和格栅38之间,由加热器40预热到120°C左右。然后,接上直流高压电源37以使探针36侧为负电压,向探针36和基电极27之间施加高压,使探针36的前端周边产生空中放电,从而向驻极体观内注入电荷。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能量变换元件21中,由于基电极27的上表面和宽度方向两侧面全体由驻极体观覆盖,因而如图6的带箭头线所示,从探针36放出的电荷(电子)不会进入基电极27的两侧面而产生损失,可增大注入到驻极体观的电荷量,可提高驻极体观的表面电位,可提高发电效率。另外,由格栅电压电源39向格栅38施加比高压电源37弱的负电压,通过整体扩展从探针36放出的电荷并调整格栅电压,能控制施加给驻极体观的电场。(驻极体的表面电位)图7表示在现有例和本实施方式中,实验求出在施加相同电压并注入了电荷时的驻极体的表面电位和驻极体的电极覆盖宽度的关系的结果。图7的横轴表示电极覆盖宽度 [μ m],纵轴表示驻极体14或观的表面电位[V]。电极覆盖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从驻极体观的宽度W减去基电极27的宽度w后的值,在现有例中表示从驻极体14的宽度减去基电极13的宽度后的值。另外,在获得图7的数据时,使驻极体14、观的宽度恒定(300 μ m), 并使基电极13或基电极27的宽度变化。关于图7中的区域A内的测定点,如朝着图2右侧的现有例所示,表示基电极13 的两侧端从驻极体14突出的情况。关于图7中的区域B内的测定点,如朝着图2左侧的现有例所示,表示基电极13的两侧面和驻极体14的两侧面对齐的情况。并且,关于图7中的区域A、B内的测定点以外的测定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表示基电极27的两侧面由驻极体观覆盖的情况,特别是区域C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情况。根据图7可知,通过用驻极体28覆盖基电极27的两侧面,可增大驻极体28的表面电位。而且,其电极覆盖宽度越大,驻极体观的表面电位就越大。另一方面,当电极覆盖宽度增大到某种程度时,驻极体观的表面电位的上升率钝化,已经不能期待增大电极覆盖宽度的优点。相反,具有这样的缺点随着电极覆盖宽度增大,基板面积增大,或者可形成在相同基板面积上的基电极27的个数减少。因此,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极覆盖宽度,优选的是10 μ m以上且30 μ m以下,特别优选的是20 μ m以上且30 μ m以下(区域C)。如果用基电极27的宽度方向两侧面或长度方向端面等的驻极体观的(单侧)覆盖厚度来重新表达的话,则是指,优选的是5 μ m以上且15 μ m以下的覆盖厚度,特别优选的是10 μ m以上且 15 μ m以下。并且,图7示出可获得这样的效果在电极覆盖宽度是20 μ m以上(覆盖厚度是 IOym)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减小驻极体观的表面电位的偏差。即,图7表示在电极覆盖宽度是4 μ m、10 μ m、20 μ m的情况下的各表面电位的标准偏差M Dev (Standard Deviation)。 在图7中,对于这些电极覆盖宽度,测定值仅用代表性的3点表示,而标准偏差是还加上除此以外的测定值来计算得到的值。这样在求出标准偏差M Dev时,获得以下的结果电极覆盖宽度=4μπι时,标准偏差St Dev = 99[V]电极覆盖宽度=10 μ m时,标准偏差M Dev = 93 [V]电极覆盖宽度=20 μ m时,标准偏差M Dev = 65 [V]根据该实验可知,通过使电极覆盖宽度为20 μ m以上(或者驻极体的覆盖厚度为 10 μ m以上),可减小驻极体28的表面电位的偏差。
并且,通过用驻极体观覆盖基电极27,可减小由基电极27的宽度偏差引起的驻极体观的表面电位偏差,因而能量变换元件21的制造工艺也变得容易。而且,由于基电极 27由驻极体观覆盖,因而可防止在使用时的基电极27和对置电极32之间的放电,能量变换元件21的可靠性提高。(使用方法)该能量变换元件21设置在产生振动的场所和对象物上。例如当能量变换元件21 安装在车辆等上时,感知其振动(环境振动)。当能量变换元件21感知出来自外部的振动时,由于该振动而使可动基板23以与固定基板22平行的方式进行往复运动。由可动基板 23的对置电极32感应的电荷量在对置电极32与驻极体28正对而使得与驻极体28的重合面积最大时成为最大,随着可动基板23偏移、对置电极32和驻极体28的重合面积减少, 由对置电极32感应的电荷量减少。反之,随着可动基板23沿原来方向返回且对置电极32 和驻极体观的重合面积增大,由对置电极32感应的电荷量增加。其结果,在连接在基电极 27和对置电极32之间的负荷35中流过交流电流。也就是说,由于施加给能量变换元件21 的振动,在基电极27和对置电极32之间产生交流电动势e。可知,当选择了最佳负荷电阻时,可动基板23以频率f进行正弦波振动的能量变换元件21的最大输出Pmax由以下的算式1表示(参照专利文献2)。[算式1]
Pmax- a2nS*27rfmax~ ε參SfiZS^g , ···(算式 1)
α α式中使用的记号如下。Pmax 最大输出(功率的最大值)σ 驻极体的表面电荷密度η:对置电极32的个数d:驻极体的厚度S 基电极27和对置电极32的重合最大面积f:振动频率g 对置电极32和驻极体28的间隙(电极间的间隙)ε 驻极体观的比介电常数ε Q:空气的介电常数在本实施方式的能量变换元件21中,如上所述,由于可增大在电荷注入时注入到驻极体观的电荷量(表面电荷密度σ),因而从上述算式1可知,可增大能量变换元件21 的输出,可提高发电效率。(绝缘覆膜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能量变换元件21中,如上所述,可增大驻极体观的电荷量,然而当驻极体观的电荷量增加时,相应地在对置电极32和基电极27之间容易产生放电。当产生放电时,驻极体观的电荷溜出,电荷量减少。为了防止放电,可以增大电极间的间隙g,然而当电极间的间隙g增大时,发电效率下降。因此,在现有例中,使用由聚对二甲基苯构成的防湿膜来防止放电。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固定基板22和可动基板23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由S^2等绝缘性无机材料、或聚酰亚胺、BCB树脂、SiLK树脂等绝缘性高分子材料构成的绝缘覆膜31、33,因而可比聚对二甲基苯膜提高绝缘耐压,可提高能量变换元件21的可靠性。下表1示出Si02、BCB树脂、SiLK树脂、聚酰亚胺、C型的聚对二甲基苯、N型的聚对二甲基苯、空气和SF6的每单位厚度的绝缘耐压。[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该能量变换元件具有隔开预定间隔对置、且能彼此相对移动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 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的彼此对置的面上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导电性部件, 所述导电性部件均具有多个电极和电极焊盘,在所述导电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导电性部件上,对应于各电极形成有驻极体, 所述驻极体覆盖各电极的表面中的固定在任一基板上的面的相反面,并以5μπι以上的覆盖厚度覆盖各电极的外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驻极体的电极的外周面被驻极体以10 μ m以上的覆盖厚度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具有相互平行地凹进设置的多个槽,在该槽内配设所述电极,在该槽内埋设所述驻极体并由驻极体覆盖所述槽内的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的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是内角部弯曲的矩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的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是开口部的宽度比底面的宽度宽的梯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的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是在开口侧变宽的三角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槽的基板由玻璃基板、半导体基板或者树脂基板构成, 所述槽是在该基板上通过干式蚀刻来凹进设置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槽的基板或者该基板的一部分由树脂材料形成,所述槽是在使所述树脂材料成形时使用转印技术来凹进设置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槽的基板由Si基板构成,所述槽是在该基板上使用各向异性蚀刻来凹进设置的, 在所述槽的表面形成有由Si02、SiN或者SiON构成的绝缘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的对置面上,所述导电性部件的除了形成有所述电极焊盘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全体被绝缘覆膜覆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仅未被所述驻极体覆盖的电极被绝缘覆膜覆盖。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的所述驻极体间设有保护电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中,仅未被所述驻极体覆盖的电极和所述保护电极被绝缘覆膜覆盖。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覆膜由绝缘性高分子材料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能量变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覆膜由Si02、SiN、SrTiO3> SiON、TiO2等绝缘性无机材料构成。
全文摘要
在固定基板(22)的上表面平行排列有呈长方形形状的多个基电极(27),在各基电极(27)上方分别形成有驻极体(28)。驻极体(28)的宽度比基电极(27)的宽度宽,驻极体(28)覆盖基电极(27)的露出面。与固定基板(22)的设有驻极体(28)等的面对置地平行配置有可动基板(23),可动基板(23)能相对于固定基板(22)移动。在可动基板(23)的对置面上,与基电极(27)对置地分别形成长方形形状的对置电极(32)。
文档编号H01G7/02GK102246407SQ20098014918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8日
发明者樱井显治, 正木达章, 铃木雄二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