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0075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路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力系统的配电盘等中使用的配线用断路器或者漏电断路器 等电路断路器。
背景技术
在通常的电路断路器中,在采用使用肘杆的触点预合机构的情况下,上连杆经由 主弹簧被间接驱动。此时,为了确保操作的余量而将驱动主弹簧的手柄臂的动作行程设定 地较大,但为了使与手柄臂一体地进行动作的操作手柄的操作感稳定,需要将操作手柄的 转动角度抑制为较小。因此,手柄臂的转动轴心配置在尽可能接近绝缘外壳底面的相间位 置上。该手柄臂由固定在接近绝缘外壳底部的相间位置上的支撑框架可转动地支撑。对于 该手柄臂,需要防止其沿横杆的延长方向横向偏移。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路断路器,其在手柄臂的下端部形成圆弧状凸部, 在支撑框架的上表面形成与该圆弧状凸部对应的凹圆弧部,通过向该支撑框架的凹圆弧部 中嵌入手柄臂的圆弧状凸部,将手柄臂由支撑框架可转动地支撑,在该电路断路器中,使手 柄臂和支撑框架的一部分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弯曲部,将这些弯曲部均与对方侧的外侧面卡 合,从而防止横向偏移。上述弯曲部超出手柄臂或者支撑框架的所需宽度,向外侧较大地凸 出ο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平2-104549号说明书,特别是图1 图3及其说明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弯曲部超出手柄臂或者支撑框架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较大 地凸出的情况下,需要使配置手柄臂以及支撑框架的相间间隔增大,其结果,由于使电路断 路器的宽度尺寸增加,所以妨碍电路断路器的小型化。另外,在手柄臂的下方配置用于保持可动接触件的横杆,但在确保该可动接触件 的相间绝缘时,向手柄臂以及支撑框架的外侧较大地凸出的弯曲部使绝缘性降低,妨碍断 路性能的提高。另外,已知为了防止手柄臂的横向偏移,还存在替代专利文献1的弯曲部而使用 其他部件的技术,但在使用该其他部件的情况下,也存在部件成本以及组装成本上升而导 致高价格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可以改善上述课题的改良后的电路断路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具有固定触点,其配置在绝缘基台上;可动接触件, 其具有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横杆,其可旋转地配置在所述绝缘基台上, 保持所述可动接触件;手柄臂,其安装在手动操作的手柄上;支撑框架,其固定在所述绝缘 基台上,可转动地轴支撑所述手柄臂;转动杆,其与跳间装置的弹键卡合,在跳间时进行转 动;下连杆,其驱动所述横杆;上连杆,其轴支撑在所述转动杆上,经由弹簧销与所述下连 杆结合而构成肘杆;以及主弹簧,其驱动侧与所述手柄臂连结,从动侧与所述弹簧销结合,
该电路断路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臂由金属板构成,在其端部具有与手柄臂基 体部分一体形成的转动中心部,另外,所述支撑框架由金属板构成,在其端部具有与框架基 体部分一体形成并与所述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接触的转动支撑部,在所述手柄臂基体部分 和所述框架基体部分中的任意一个上,一体形成与所述转动中心部或者所述转动支撑部邻 接的薄壁,该薄壁形成为,其内表面或外表面位于包含所述手柄臂基体部分或者所述框架 基体部分的外表面的平面和包含所述手柄臂基体部分或者所述框架基体部分的内表面的 平面之间,防止所述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沿所述横杆的延长方向偏移。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由于手柄臂由金属板构成,在其端部具有与手 柄臂基体部分一体形成的转动中心部,另外,支撑框架由金属板构成,在其端部具有与框架 基体部分一体形成、并与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接触的转动支撑部,在手柄臂基体部分和框 架基体部分中的任意一个上,一体形成与转动中心部或者转动支撑部邻接的薄壁,该薄壁 形成为,其内表面或外表面位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或者框架基体部分的外表面的平面和 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或者框架基体部分的内表面的平面之间,防止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沿 横杆的延长方向偏移,所以可以使电路断路器小型化,并且在确保相间绝缘性能的同时降 低部件成本。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1在跳闸状态下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在跳闸状态下的侧面侧剖面图。图3是提取出图2中的手柄臂、上连杆、下连杆、支撑框架而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在断开状态下的侧面侧剖面图。图5是提取出图4中的手柄臂、上连杆、下连杆、支撑框架而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在接通状态下的侧面侧剖面图。图7是提取出图6中的手柄臂、上连杆、下连杆、支撑框架而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8是将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剖切开并与关联部件一起表示的正视 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分解图。图10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2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剖切 开并与关联部件一起表示的正视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分解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3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4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5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6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7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8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9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10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11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一些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1在跳闸状态下的斜视图,图 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在跳闸状态下的侧面侧剖面图,图3是提取出图2 中的手柄臂、上连杆、下连杆、支撑框架而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 的电路断路器在断开状态下的侧面侧剖面图,图5是提取出图4中的手柄臂、上连杆、下连 杆、支撑框架而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在接通状态 下的侧面侧剖面图,图7是提取出图6中的手柄臂、上连杆、下连杆、支撑框架而进行表示的 侧视图,图8是将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剖切开并与关联部件一起表示的正视 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分解图。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是三相电路断路器,如图1所示使用绝缘外壳10 而构成。绝缘外壳10具有绝缘基台11和绝缘罩12。在绝缘基台11上,彼此并列地配置 三相中各相的电路断路单元20A、20B、20C,在中央的电路断路单元20B的上部配置操作机 构40。绝缘基台11具有一对外壁IlAUlB和一对分隔壁11C、11D。在外壁IlA和分隔 壁IlC之间配置电路断路单元20A,在分隔壁IlCUlD之间配置电路断路单元20B,在分隔 壁IlD和外壁IlB之间配置电路断路单元20C。绝缘罩12覆盖绝缘基台11上的各相的电 路断路单元20A、20B、20C和操作机构40,操作机构40的操作手柄41凸出于绝缘罩12。此 外,在图1中,将绝缘罩12的覆盖电路断路单元20A、20B的部分切去,而对它们的内部进行 图示。各相的电路断路单元20A、20B、20C彼此相同地构成,其具体结构在图2、图4、图6 中示出。图2、图4、图6示出中央的电路断路单元20B,但其他电路断路单元20A、20C也相 同地构成。在各相的电路断路单元20A、20B、20C中共通地配置横杆30。该横杆30以与各 相的电路断路单元20A、20B、20C正交的方式配置在绝缘基台11上,在图2、图4、图6中示
出ο各相的电路断路单元20A、20B、20C具有固定触点21、可动触点22、可动接触件23、 以及一对端子24、25。固定触点21配置在绝缘基台11上,与端子24连接。可动触点22与 固定触点21相对地配置在可动接触件23上,通过该可动接触件23的转动,与固定触点21接触/分离。该可动接触件23与端子25连接。如果可动触点22与固定触点21接触,则 端子24、25之间的电路接通,另外,如果可动触点22与固定触点21分离,则端子24、25之 间的电路断开。横杆30在图2、图4、图6中进行图示。该横杆30配置在绝缘基台11的底部,以 与图2、图4、图6的纸面正交的方式延长。该横杆30通过操作机构40而以其轴心为中心 进行转动。在横杆30上安装各相的电路断路单元20A、20B、20C中的可动接触件23。在横 杆30以其轴心为中心进行转动时,各相的电路断路单元20A、20B、20C的可动接触件23同 时转动,通过该可动接触件23的转动,使可动触点22与固定触点21接触/分离。操作机构40具有操作手柄41、手柄臂42、支撑框架43、转动杆44、上连杆45、下 连杆46、弹簧销47、以及主弹簧48。操作手柄41通过手动进行操作。手柄臂42安装在操 作手柄41上。支撑框架43固定在绝缘基台11的分隔壁IlCUlD上。手柄臂42被支撑框 架43可转动地支撑。该手柄臂42的转动中心点P在图2 图7中进行图示。操作手柄41 从绝缘罩12向其上部凸出,通过手动操作而以转动中心点P为中心进行转动。通过该操作 手柄41的转动,手柄臂42也与操作手柄41 一起以转动中心点P为中心进行转动。手柄臂 42在图2所示的跳闸状态下位于中间位置,在图4所示的断开状态下位于向左倾斜位置,另 外,在图6所示的接通状态下位于向右倾斜位置。转动杆44与由过电流跳闸装置33进行驱动的弹键34协同动作。转动杆44被主 弹簧48持续向顺时针方向预紧,但在过电流跳闸装置33没有检测到过电流的状态下,转动 杆44与弹键34卡合而被保持。如果过电流跳间装置33检测到过电流而使弹键34跳闸, 则转动杆44与弹键34分离,并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对于上连杆45,其上端可转动地支撑在转动杆44的连杆支撑点Q上。该连杆支撑 点Q在图2、图4、图6中示出。对于下连杆46,其上端经由弹簧销47而可转动地与上连杆 45的下端连结,与上连杆45 —起构成肘杆。该下连杆46的下端可转动地与横杆30连结。 主弹簧48具有驱动侧48a和从动侧48b,该驱动侧48a与手柄臂42结合,该从动侧48b与 弹簧销47结合。说明可动触点22相对于固定触点21的接通、断开动作。在图4所示的断开状态 下,可动触点22与固定触点21分离,这些固定触点21和可动触点22处于断开状态。在该 断开状态下,手柄臂42位于向左倾斜位置,下连杆46处于横置状态。在该图4所示的断开 状态下,如果将操作手柄41向顺时针方向操作,则与该操作手柄41 一起,手柄臂42以转动 中心点P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手柄臂42转动至图6所示的向右倾斜位置。通过该手 柄臂42的转动,主弹簧48的驱动侧48a以手柄臂42的转动中心点P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 移动。通过该主弹簧48的驱动侧48a的移动,主弹簧48的负荷方向发生变化,使弹簧销47 从图4所示的位置向其右方移动。通过该弹簧销47的移动,如图6所示,下连杆46成为直 立状态,横杆30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可动接触件23上的可动触点22与固定触点21接触, 从而成为接通状态。在图6所示的接通状态下,如果将操作手柄41向逆时针方向操作,则与该操作手 柄41 一起,手柄臂42以转动中心点P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手柄臂42转动至图4所 示的向左倾斜位置。通过该手柄臂42的转动,主弹簧48的驱动侧48a以手柄臂42的转动 中心点P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移动。通过该主弹簧48的驱动侧48a的移动,使主弹簧48
6的负荷方向发生变化,使弹簧销47从图6所示的位置向左方移动。由于该弹簧销47移动, 而如图4所示,下连杆46恢复横置状态,横杆3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可动接触件23上的 可动触点22与固定触点21分离,从而成为断开状态。另外,在图6所示的接通状态下,如果过电流跳闸装置33动作,则使弹键34进行 动作,解除该弹键34和转动杆44之间的卡合。由于转动杆44被主弹簧48持续向顺时针 方向预紧,所以通过解除与弹键34的卡合,转动杆44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杆44 的转动,手柄臂42以转动中心点P为中心,从图6所示的向右倾斜位置转动至图2所示的 中间位置。通过该手柄臂42的转动,使主弹簧48的驱动侧48a与弹簧销47相比相对地移 动至右侧,开始向弹簧销47作用向上方的力。通过使该弹簧销47向上方移动,而使横杆30 向上方向抬起,下连杆46成为图2所示的中间直立状态,可动接触件23上的可动触点22 与固定触点21分离,从而成为图2所示的跳闸状态。另外,在图2所示的跳闸状态、图4所示的断开状态、以及图6所示的接通状态下, 提取出手柄臂42、上连杆45、下连杆46和支撑框架43而在图3、图5、图7中示出它们的关 系。在图3中,将图2所示的跳闸状态下的手柄臂42、上连杆45、下连杆46和支撑框架43 从图2中提取出而示出它们的关系。在图5中,将图4所示的断开状态下的手柄臂42、上连 杆45、下连杆46和支撑框架43从图4中提取出而示出它们的关系。在图7中,将图6所示 的接通状态下的手柄臂42、上连杆45、下连杆46和支撑框架43从图6中提取出而示出它 们的关系。由于支撑框架43固定在绝缘基台11的分隔壁IlCUlD上,所以在图2、3所示的 跳闸状态、图4、5所示的断开状态、以及图6、7所示的接通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下,均位 于相同的位置。手柄臂42被支撑框架43在转动中心点P处可转动地进行支撑,以该转动 中心点P为中心进行转动。该手柄臂42在图2、3所示的跳闸状态下处于中间位置,在图4、 5所示的断开状态下,成为从中间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的向左倾斜位置,在图6、7所示 的接通状态下,成为从中间位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后的向右倾斜位置。下连杆46在图2、3 所示的跳闸状态下成为中间直立状态,在图4、5所示的断开状态下成为横置状态,另外,在 图6、7所示的接通状态下成为直立状态。图8是将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臂42和支撑框架43局部剖切开并与关联部件一起 表示的正视图。对于手柄臂42,具体地说是将由例如铁板构成的厚度均勻的金属板弯曲而 形成的,如图8所示,具有上板421以及一对侧板422、423。一对侧板422、423从上板421 的两端彼此实质上平行地延伸。一对侧板422、423具有彼此相同的板厚,另外,具有彼此相 同的侧面形状。在一对侧板422、423之间,配置一对转动杆441、442、一对上连杆451、452、 一对下连杆461、462、弹簧销47、以及一对主弹簧481、482。一对转动杆441、442使用彼此相同板厚的铁板,形成彼此相同的侧面形状,配置 在手柄臂42的各侧板422、423的内表面,构成转动杆44。一对上连杆451、452也使用彼此 相同板厚的铁板,形成彼此相同的侧面形状,构成上连杆45。一对下连杆461、462也使用彼 此相同板厚的铁板,形成彼此相同的侧面形状,构成下连杆46。一对下连杆461、462利用弹 簧销47与一对上连杆451、452连结。一对主弹簧481、482也形成为形状以及尺寸彼此相 同的螺旋弹簧,构成主弹簧48。主弹簧481、482的驱动侧48a卡止在手柄臂42的上板421 的下表面上,另外,它们的从动侧48b与弹簧销47卡止。
7
支撑框架43由一对框架板431、432构成。该一对框架板431、432由例如铁板构 成的金属板形成彼此相同的侧面形状。在实施方式1中,各框架板431、432各自使用与手 柄臂42相同板厚的铁板成形,各框架板431、432具有与手柄臂42的各侧板422、423相同 的板厚。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臂42和支撑框架43的分解图,图9 (a)是手柄臂 42的正视图,图9(b)是表示支撑框架43的正面侧剖面图,图9(c)是手柄臂42的左侧视 图。手柄臂42的一对侧板422、423各自具有手柄臂基体部分AB、转动中心部RC,转动 中心部RC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端部连续而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 —体形成。手柄臂基 体部分AB形成侧板422、423的主要部分,其板厚为t0。该手柄臂基体部分AB具有内表面 sll和外表面s21,这些内表面sll和外表面s21彼此平行。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 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隔着间隔D彼此相对。转动中心部RC是构成手柄臂42的转动中心的部分,该转动中心部RC被支撑框架 43的一对框架板431、432可转动地支撑。转动中心部RC的板厚为tl。在该转动中心部RC 的板厚tl和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t0之间,存在下述算式(1)的关系。从式(1)明确 可知,板厚tl比板厚t0小尺寸A0tl = tO-A(1)转动中心部RC具有内表面sl2和外表面s22,这些内表面sl2和外表面s22彼此 平行。转动中心部RC的内表面sl2位于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相同的平面 上,一对侧板422、423的各转动中心部RC的内表面s 12也隔着间隔D彼此相对。转动中心 部RC的外表面s22位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的平面、和包含该手柄臂基 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之间,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以尺 寸A向包含内表面sll的平面靠近。手柄臂42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转动中心部RC,在实施方式1中,向支撑框架 43的一对框架板431、432凸出,在该凸出端面上形成凸出形状的圆弧状转动面CR。在实施 方式1中,该转动中心部RC形成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t0的范围内,没有从该手柄 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t0的范围向其外侧凸出。支撑框架43的一对框架板431、432各自具有框架基体部分FB、转动支撑部RS、以 及薄壁TW。转动支撑部RS和薄壁TW形成在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框架基体部分FB 形成一对框架板431、432的主要部分,板厚为t0。该板厚t0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 相等。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具有内表面s31和外表面s41,这些内表 面s31和外表面s41彼此平行。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 隔着间隔D彼此相对。该间隔D与手柄臂42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 的内表面sll之间的间隔相等。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转动支撑部RS可转动地支撑手柄臂42的一对侧板422、 423的各转动中心部RC。各转动支撑部RS在实施方式1中为凹陷形状,具有凹陷形状的圆 弧状支撑面CS。该圆弧状支撑面CS的直径与所对应的转动中心部RC的圆弧状转动面CR 大致相等。这些圆弧状转动面CR和圆弧状支撑面CS在图2 图7所示的转动中心点P上 彼此接触,手柄臂42以该转动中心点P为中心进行转动。
圆弧状支撑面CS形成为从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开始具有宽度B。该宽 度B由下述算式⑵表示。B = tl(2)在这里,tl为算式(1)中的板厚tl。在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转动支撑部RS和与其邻 接的薄壁TW与框架基体部分FB —体形成。该薄壁TW在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 体部分FB的端部上,形成于该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面s41侧,沿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 的外表面s41的平面,向手柄臂42的转动中心部RC延长。薄壁TW具有厚度A。该厚度A 与算式(1)中的尺寸A相等。该薄壁TW具有内表面s32和外表面s42,这些内表面s32和 外表面s42彼此平行。在本实施方式1中,薄壁TW的外表面s42位于与框架基体部分冊 的外表面s41相同的平面上。薄壁TW的内表面s32存在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 s31的平面和包含其外表面s41的平面之间。薄壁TW与转动支撑部RS均形成于框架板431、432上的框架基体部分FB的板厚 to的范围内,没有从该板厚to的范围向外部凸出。形成在一对框架板431、432上的各薄 壁TW的内表面s32,在转动支撑部RS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转动中心部RC的圆弧状转动面 CR接触的状态下,与转动中心部RC的外表面s22接触,防止手柄臂42向图9(a)的左右方 向、即横杆30的延长方向偏移。形成在一对框架板431、432上的各薄壁TW的外表面s42, 在转动支撑部RS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转动中心部RC的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 位于包含手柄臂42的一对侧板422、423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上。在实施方式1中,在手柄臂42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 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中心部RC,另外,在支撑框架43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 体部分FB的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支撑部RS和薄壁TW,其结果,转动中心部RC、转动 支撑部RS、以及薄壁TW全部位于板厚t0的范围内,没有从该板厚t0的范围向外部凸出。 因此,这些转动中心部RC、转动支撑部RS、以及薄壁TW不会超出手柄臂42或者支撑框架43 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凸出,可以将手柄臂42以及支撑框架43限制在所需宽度内,可以减小 电路断路器的宽度尺寸,实现电路断路器的小型化。另外,由于转动中心部RC、转动支撑部RS、以及薄壁TW不会超出手柄臂42或者支 撑框架43的所需宽度向外侧凸出,所以在确保保持在横杆30上的可动接触件23的相间绝 缘时,转动中心部RC、转动支撑部RS、以及薄壁TW不会使绝缘性降低,可以确保断路性能, 另外,由于薄壁TW也与支撑框架43的框架基体部分FB —体地形成,所以可以实现部件成 本的减少,将组装成本抑制为较低。实施方式2图10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2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局部 剖切开并与关联部件一起表示的正视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 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分解图。图11(a)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手柄臂的 正视图,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图 11(c)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手柄臂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实施方式1中的支撑框架43的一对框架 板431、432变形为具有薄壁TW1。该薄壁TWl与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支撑框架43中的薄壁TW相比较,形成为与该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面s41相比略向外侧凸出。支撑框架43的 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中的支撑框架43相同地构成。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其 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手柄臂42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在实施方式2所使用的支撑框架43中,从图10、11明确可知,具有厚度Al的薄壁 TW1,在一对框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以与转动支撑部RS邻接的方式 与该框架基体部分FB —体形成。该薄壁TWl在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 的外表面s41侧,从该外表面s41略微凸出,与包含该外表面s41的平面平行地延长。厚度 Al与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支撑框架43的薄壁TW的厚度A相比较大,为Al >A。该薄壁TWl 的外表面s42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面s41的平面相比位于略外侧,但薄壁TWl的 内表面s32位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面s41的平面、和包含该框架基体部分FB的 内表面s31的平面之间。由于该薄壁TWl的内表面s32位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 面s41的平面和包含该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的平面之间,所以即使将薄壁TWl的 外表面s42从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面s41凸出的尺寸,设为小于或等于框架基体部分FB 的板厚t0的例如1/4,薄壁TWl的厚度Al也足以使薄壁TWl具有所需的强度。在形成于支撑框架43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端部上的各转动支撑部RS的圆弧 状支撑面CS,与形成于手柄臂42的一对侧板422、423的端部上的转动中心部RC的圆弧状 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形成于一对框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的薄壁 Tffl的内表面s32与转动中心部RC的外表面s22接触,防止手柄臂42向图11(a)的左右方 向、即横杆30的延长方向偏移。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在手柄臂42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 的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中心部RC,另外,在支撑框架43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 架基体部分FB的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支撑部RS,而且,对于薄壁TW1,其内表面s32 位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面s41的平面和包含该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的 平面之间,所以可以使薄壁TWl的外表面s42从框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 面s41凸出的尺寸减小。因此,这些转动中心部RC、转动支撑部RS、以及薄壁TWl不会超出 手柄臂42或者支撑框架43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大幅凸出,可以将手柄臂42以及支撑框架 43大致限制在所需宽度内,可以减小电路断路器的宽度尺寸,实现电路断路器的小型化。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转动中心部RC、转动支撑部RS、以及薄壁TWl不会超 出手柄臂42或者支撑框架43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较大地凸出,所以在确保保持于横杆30 上的可动接触件23的相间绝缘时,转动中心部RC、转动支撑部RS、以及薄壁TWl不会使绝 缘性降低,可以确保断路性能,而且,由于薄壁TWl也与支撑框架43的框架基体部分FB — 体形成,所以可以实现部件成本的减少,将组装成本抑制为较低。实施方式3图1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3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2(a)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手柄臂的正视图,图12(b)是实 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图12(c)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 的电路断路器的手柄臂的左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3中,手柄臂42A和支撑框架43由厚度不同的铁板等金属板构成。 具体地说,在实施方式3中,使用图12所示的支撑框架43和手柄臂42A。支撑框架43与实施方式1中的支撑框架43相同,但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 隔着间隔Dl相对。该间隔Dl与实施方式1中的支撑框架43的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 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的间隔D相比较小。手柄臂42A与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臂42相比,由厚度较薄的金属板构成。该手柄 臂42A由板厚为t2的铁板构成,该板厚t2为t2 < t0。手柄臂42A与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 臂42相同地,具有上板421和一对侧板422、423,这些上板421和一对侧板422、423由板 厚为t2的铁板构成。实施方式3中的手柄臂42A的一对侧板422、423如图12(a)所示,具 有板厚为t2的手柄臂基体部分AB和板厚为t2的转动中心部RC1。一对侧板422、423的 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隔着间隔Dl彼此相对。转动中心部RCl形成为从手柄 臂基体部分AB向外侧凸出,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端部连续而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体 形成。其结果,一对侧板422、423的各转动中心部RCl的内表面sl2,隔着比间隔Dl大的 间隔D2彼此相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 转动中心部RCl具有彼此平行的内表面sl2和外表面s22,另外,在其凸出端上具有凸出形 状的圆弧状转动面CR。在实施方式3中,使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支撑框架43,该支撑框架43中的一对 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板厚为t0,该板厚t0为t0 > t2。在本实施方式3 中,薄壁TW形成为在形成于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的转动支 撑部RS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形成于手柄臂42A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 分AB的端部上的转动中心部RCl的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该薄壁TW与转动支撑 部RS邻接。该薄壁TW与一对框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体形成。在圆弧状支 撑面CS与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薄壁TW的内表面s32与转动中心部RCl的外表 面s22接触,防止手柄臂42A向图12(a)的左右方向、即横杆30的延长方向偏移。在实施方式3中,圆弧状支撑面CS的宽度B与圆弧状转动面CR的宽度、即转动中 心部RCl的板厚t2相比较大,为B > t2。因此,在转动中心部RCl的外表面s22与薄壁TW 的内表面s32接触的状态下,圆弧状转动面CR被限制在圆弧状支撑面CS的宽度B内。在本实施方式3中,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而且,在实施方式3中,支 撑框架43可以与手柄臂42A进行组合,可以实现支撑框架43的标准化,其中,手柄臂42A 由与支撑框架43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的板厚t0不同的板厚t2的铁 板构成。实施方式4图1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4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分解 图,图13(a)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手柄臂的正视图,图13(b)表示实施方 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4中,使用图13(a)、(b)所示的手柄臂42B和支撑框架43B。在手 柄臂42B中,形成于一对侧板422、423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端部上的转动中心部RC2的 外表面s22,处于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相同的平面上,转动中心部RC2的内表 面sl2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的平面相比以尺寸A位于外侧。另外,在支 撑框架43B中,在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的内表面s31侧,沿包 含该内表面s31的平面延长的薄壁TW与转动支撑部RS2邻接,与框架基体部分FB连续而一体形成。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在手柄臂42B中,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i 1隔着间 隔D相对。在该手柄臂42B中,形成于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端部上 的转动中心部RC2的内表面sl2,隔着与间隔D相比大“2XA”的间隔D3相对。在支撑框架 43B中,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隔着间隔D相对,另外,在 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的内表面s31侧形成的薄壁TW的内表面 s32,位于与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相同的平面上,隔着间隔D相对。在本实施方式4中,薄壁TW与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 —体形 成。该薄壁TW在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以与转动支撑部RS2 邻接的方式形成。在形成于一对框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的转动支撑 部RS2的圆弧状支撑面CS,和形成于手柄臂42B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 AB的端部上的转动中心部RC2的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该薄壁TW的外表面s42 与转动中心部RC2的内表面sl2接触,防止手柄臂42B向图13(a)的左右方向、即横杆30 的延长方向偏移。在本实施方式4中,由于手柄臂42B的转动中心部RC2处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 板厚t0的范围内,支撑框架43B的转动支撑部RS2和薄壁TW处于框架基体部分FB的板厚 to的范围内,所以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实施方式5图1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5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4(a)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手柄臂的正视图,图14(b)是表 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5中,将实施方式4中的支撑框架43B的薄壁TW置换为与实施方式 2中的薄壁TWl相同的薄壁TWl。实施方式5的支撑框架43B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4相 同地构成。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4相同地构成。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支撑框架43B上,薄壁TWl与转动支撑部RS2邻接,而与框 架基体部分FB连续地一体形成,其中,该薄壁TWl位于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 部分FB的端部的内表面s31侧,与该内表面s31相比略向内侧凸出,并沿包含该内表面s31 的平面延长。该薄壁TWl具有厚度Al。该薄壁TWl的内表面s32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 的内表面s31的平面相比位于略内侧,但该薄壁TWl的外表面s42位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 FB的外表面s41的平面和包含该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的平面之间。由于薄壁TWl 的外表面s42位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面s41的平面和包含该框架基体部分FB的 内表面s31的平面之间,所以即使将薄壁TWl的内表面s32从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 s31凸出的尺寸,例如设为小于或等于框架基体部分FB的板厚t0的1/4,薄壁TWl的厚度 Al也足以使薄壁TWl具有所需的强度。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形成于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 的转动支撑部RS2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形成于手柄臂42B的一对侧板422、423的手柄臂 基体部分AB的端部上的转动中心部RC2的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形成于一对框 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的薄壁TWl的外表面s42,与转动中心部RC2的 内表面sl2接触,防止手柄臂42B向图14(a)的左右方向、即横杆30的延长方向偏移。
在实施方式5中,由于在手柄臂42B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 的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中心部RC2,另外,在支撑框架43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 框架基体部分FB的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支撑部RS2,而且,对于薄壁TW1,其内表面 s32从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略凸出,但其外表面S42位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的 外表面s41的平面和包含该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的平面之间,所以不会从框架板 431,432向外侧凸出。因此,这些转动中心部RC2、转动支撑部RS2、以及薄壁TWl不会超出 手柄臂42B或者支撑框架43B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凸出,可以将手柄臂42B以及支撑框架 43B限制在所需宽度内,可以减小电路断路器的宽度尺寸,实现电路断路器的小型化。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由于转动中心部RC2、转动支撑部RS2、以及薄壁TWl没有 超出手柄臂42B或者支撑框架43B的所需宽度向外侧凸出,所以在确保横杆30所保持的可 动接触件23的相间绝缘时,转动中心部RC2、转动支撑部RS2、以及薄壁TWl不会使绝缘性 降低,可以确保断路性能,而且,由于薄壁TWl也与支撑框架43B的框架基体部分FB —体形 成,所以可以实现部件成本的减少,将组装成本抑制为较低。实施方式6图1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6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5(a)是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手柄臂的正视图,图15(b)是 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图15(c)是表示实施 方式6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手柄臂的侧视图,图15(d)是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 路断路器中的支撑框架的侧视图。在实施方式6中,使用图15(a) (d)所示的手柄臂42C和支撑框架43C。手柄臂 42C是将实施方式4中的手柄臂42B变形而得到的,转动中心部RC3变形为,在其端面上具 有凹陷形状的圆弧状转动面CR。手柄臂42C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4中的手柄臂42B相同 地构成。支撑框架43C是将实施方式4中的支撑框架43B变形而得到的,转动支撑部RS3 变形为具有凸出形状的圆弧状支撑面CS。该转动支撑部RS3如图15(d)所示,在两侧的凹 部C1、C2之间形成凸出形状。支撑框架43C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4中的支撑框架43B相 同地构成。在实施方式6中,薄壁TW从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与 该端部连续并与该框架基体部分FB —体形成。该薄壁TW与凸出形状的转动支撑部RS3在 其两端的凹部C1、C2的内端邻接,沿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的平面延长至比转 动支撑部RS3高的位置。在形成于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的 转动支撑部RS3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形成于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 端部上的转动中心部RC3的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薄壁TW的外表面s42与转动 中心部RC3的内表面sl2接触,防止手柄臂42C向图15(a)的左右方向、即横杆30的延长 方向偏移。根据本实施方式6,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可以使薄壁TW 从侧面观察下的面积增加,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薄壁TW的机械强度。实施方式7图1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7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6(a)是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手柄臂的正视图,图16(b)是
13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图16(c)是表示实施 方式7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手柄臂的侧视图,图16(d)是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 路断路器中的支撑框架的侧视图。在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使用图16(a) (d)所示的手柄臂42D和 支撑框架43D。手柄臂42D是将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臂42变形而得到的,支撑框架43D是 将实施方式1中的支撑框架43变形而得到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其他部 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手柄臂42D的一对侧板422、423各自具有手柄臂基体部分AB和转动中心部RC4, 转动中心部RC4在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端部上,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连续而与手柄臂基 体部分AB —体形成。手柄臂基体部分AB形成侧板422、423的主要部分,其板厚为t0。该 手柄臂基体部分AB具有内表面sll和外表面s21,这些内表面sll和外表面s21彼此平行。 手柄臂42D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隔着间隔D彼此相 对。手柄臂42D的转动中心部RC4是成为手柄臂42D的转动中心的部分,该转动中心 部RC4被支撑框架43D的一对框架板431、432可转动地支撑。转动中心部RC4的板厚为 tl。在该转动中心部RC4的板厚tl和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t0之间,存在算式(1)的 关系。从式(1)明确可知,板厚tl比板厚t0小尺寸A。手柄臂42D的转动中心部RC4具有内表面sl2和外表面s22,这些内表面sl2和 外表面s22彼此平行。手柄臂42D的转动中心部RC4的内表面sl2位于与手柄臂基体部分 AB的内表面sll相同的平面上,一对侧板422、423的各转动中心部RC4的内表面sl2也隔 着间隔D彼此相对。手柄臂42D的转动中心部RC4的外表面s22,位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 分AB的内表面sll的平面和包含该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之间,从包含 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以尺寸A向包含内表面sll的平面靠近。手柄臂42D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转动中心部RC4,在实施方式7中向支撑框架 43D的一对框架板431、432凸出,在其凸出端面上形成凸出形状的圆弧状转动面CR。在手柄臂42D上,薄壁TW2与转动中心部RC4的外表面s22邻接地形成。该薄壁 TW2的厚度为A。该薄壁TW2与一对侧板422、423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端部连续,而与 手柄臂基体部分AB —体形成。该薄壁TW2具有内表面s32和外表面s42,这些内表面s32 和外表面s42彼此平行。薄壁TW2如图16(c)所示,在较大角度范围内形成圆弧状,覆盖转 动中心部RC4的外表面s22,并且超出该外表面s22而向外周凸出。该薄壁TW2的内表面 s32与转动中心部RC4的外表面s22接触,但该薄壁TW2的内表面s32也超出转动中心部 RC4的外表面s22而进一步向外周凸出。在实施方式7中,转动中心部RC4和薄壁TW2形成在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t0 的范围内,没有从该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t0的范围向其外侧凸出。支撑框架43D的一对框架板431、432各自具有框架基体部分FB和转动支撑部 RS4。转动支撑部RS4形成在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上。框架基体部分FB形成一对框架 板431、432的主要部分,板厚为t0。该板厚t0与手柄臂42D的一对侧板422、423的手柄臂 基体部分AB的厚度相等。支撑框架43D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具有内 表面s31和外表面s41,这些内表面s31和外表面s41彼此平行。支撑框架43D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隔着间隔D彼此相对。该间隔D与手柄臂 42D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之间的间隔相等。转动支撑部RS4与支撑框架43D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 端部连续,而与框架基体部分FB —体形成。该转动支撑部RS4转动地支撑手柄臂42D的一 对侧板422、423的转动中心部RC4。该转动支撑部RS4在实施方式7中为凹陷形状,具有凹 陷形状的圆弧状支撑面CS。该圆弧状支撑面CS的直径与所对应的转动中心部RC4的圆弧 状转动面CR大致相等。这些圆弧状转动面CR和圆弧状支撑面CS,在图2 图7所示的转 动中心点P上彼此接触,手柄臂42D以该转动中心点P为中心进行转动。转动支撑部RS4的圆弧状支撑面CS形成为从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的内表面 s31开始具有宽度B。该宽度B由算式(2)表示。转动支撑部RS4具有内表面s51和外表 面s61,这些内表面s51和外表面s61彼此平行,该内表面s51位于与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 表面s31相同的平面上。其结果,转动支撑部RS4的外表面s61从包含框架基体部分FB的 外表面s41的平面以尺寸A向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靠近。在实施方式7中,支撑框架43D的转动支撑部RS4形成在该框架基体部分FB的板 厚to的范围内,没有从该板厚to的范围向外侧凸出。在实施方式7中,形成于手柄臂42D的一对侧板422、423上的薄壁TW2的内表面 s32,在转动支撑部RS4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手柄臂42D的转动中心部RC4的圆弧状转动 面CR接触的状态下,与转动支撑部RS4的外表面s61接触,防止手柄臂42D向图16(a)的 左右方向、即横杆30的延长方向偏移。在转动支撑部RS4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手柄臂42D 的转动中心部RC4的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薄壁TW2的外表面s42位于包含支撑 框架43D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的外表面s41的平面上。在实施方式7中,在手柄臂42D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 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中心部RC4和薄壁TW2,另外,在支撑框架43D的一对框架板 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支撑部RS4,其结果,转动中心 部RC4、薄壁TW2、以及转动支撑部RS4均位于板厚t0的范围内,没有从该板厚t0的范围向 外部凸出。因此,这些转动中心部RC4、薄壁TW2、以及转动支撑部RS4,不会超出手柄臂42D 或者支撑框架43D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凸出,可以将手柄臂42D以及支撑框架43D限制在 所需宽度内,可以减小电路断路器的宽度尺寸,实现电路断路器的小型化。另外,在实施方式7中,由于转动中心部RC4、薄壁TW2、以及转动支撑部RS4不会 超出手柄臂42D或者支撑框架43D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凸出,所以在确保横杆30所保持的 可动接触件23的相间绝缘时,转动中心部RC4、薄壁TW2、以及转动支撑部RS4不会使绝缘 性降低,可以确保断路性能,而且,由于薄壁TW2也与手柄臂42D的手柄臂基体部分AB —体 形成,所以可以实现部件成本的减少,将组装成本抑制为较低。而且,可以利用薄壁TW2以 较宽的范围覆盖圆弧状转动面CR和圆弧状支撑面CS之间的接触部,可以可靠地维持该接 触部中的润滑剂,而且可靠地防止粉尘向该接触部的侵入。实施方式8图1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8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7(a)是表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手柄臂的正视图,图17(b)是 表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图17(c)是表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手柄臂的侧视图,图17(d)是表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 路断路器中的支撑框架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将实施方式7中的手柄臂42D的一对框 架板422、423变形,使其具有薄壁TW3。该薄壁TW3与实施方式7所使用的手柄臂42D中的 薄壁TW2相比较,形成为与其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41相比略向外侧凸出。实施方 式8中的手柄臂42D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7中的手柄臂42D相同地构成。实施方式8所 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7相同地构成,支撑框架43D也与实施方式7相 同地构成。在实施方式8所使用的手柄臂42D中,从图17 (a)明确可知,具有厚度Al的薄壁 TW3,在一对侧板422、423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端部上,以与转动中心部RC4邻接的方式 与该手柄臂基体部分AB —体形成。该薄壁TW3在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 AB的端部的外表面s21侧,从该外表面s21略微凸出,与包含该外表面s21的平面平行地 延长。厚度Al与实施方式7所使用的手柄臂42D的薄壁TW2的厚度A相比较大,为Al > A0该薄壁TW3的外表面s42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相比位于略外 侧,但该薄壁TW3的内表面s32位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和包含该 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的平面之间。由于该薄壁TW3的内表面s32位于包含手 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和包含该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的平面之 间,所以即使将薄壁TW3的外表面s42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凸出的尺寸,设 为例如小于或等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t0的1/4,薄壁TW3的厚度Al也足以使薄壁 TW3具有所需的强度。在实施方式8中,在形成于支撑框架43D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端部上的转动 支撑部RS4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形成于手柄臂42D的一对侧板422、423的端部上的转动 中心部RC4的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形成于一对侧板422、423的端部上的薄壁 TW3的内表面s32与转动支撑部RS4的外表面s61接触,防止手柄臂42D向图17 (a)的左右 方向、即横杆30的延长方向偏移。在实施方式8中,由于在手柄臂42D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 的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中心部RC4,另外,在支撑框架43D的一对框架板431、432的 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支撑部RS4,而且,对于薄壁TW3,其内表面 s32位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和包含该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 面sll的平面之间,所以可以使该薄壁TW3的外表面s42从侧板422、423的手柄臂基体部 分AB的外表面s21凸出的尺寸减小。因此,这些转动中心部RC4、薄壁TW3、以及转动支撑 部RS4不会超出手柄臂42D或者支撑框架43D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较大地凸出,可以将手 柄臂42D以及支撑框架43D大致限制在所需宽度内,可以减小电路断路器的宽度尺寸,实现 电路断路器的小型化。另外,在实施方式8中,由于转动中心部RC4、薄壁TW3、以及转动支撑部RS4不会 超出手柄臂42D或者支撑框架43D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较大地凸出,所以在确保横杆30所 保持的可动接触件23的相间绝缘时,转动中心部RC4、薄壁TW3、以及转动支撑部RS4不会 使绝缘性降低,可以确保断路性能,而且,由于薄壁TW3也与手柄臂42D的手柄臂基体部分 AB—体形成,所以可以实现部件成本的减少,将组装成本抑制为较低。
实施方式9图1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9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8(a)是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手柄臂的正视图,图18(b)是 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图18(c)是表示实施 方式9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手柄臂的侧视图,图18(d)是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 路断路器中的支撑框架的侧视图。在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使用图18(a) (d)所示的手柄臂42E和 支撑框架43E。手柄臂42E是将实施方式1中的手柄臂42变形后得到的,支撑框架43E是 将实施方式1中的支撑框架43变形后得到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其他部 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手柄臂42E的一对侧板422、423各自具有手柄臂基体部分AB和转动中心部RC5, 转动中心部RC5在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端部,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连续而与手柄臂基体 部分AB—体形成。手柄臂基体部分AB形成侧板422、423的主要部分,其板厚为t0。该手 柄臂基体部分AB具有内表面sll和外表面s21,这些内表面sll和外表面s21彼此平行。 手柄臂42E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隔着间隔D彼此相 对。转动中心部RC5是作为手柄臂42E的转动中心的部分,该转动中心部RC5被支撑 框架43E的一对框架板431、432可转动地支撑。该转动中心部RC5在实施方式9中为凹陷 形状,具有凹陷形状的圆弧状转动面CR。该圆弧状转动面CR形成为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 AB的外表面s21的平面开始具有宽度B。该宽度BWB = tO_A表示。在转动中心部RC5上,与其邻接而形成薄壁TW4。该薄壁TW4与手柄臂基体部分 AB连续而与该手柄臂基体部分AB —体形成,向支撑框架43E的一对框架板431、432延长。 该薄壁TW4具有厚度A。薄壁TW4具有内表面s32和外表面s42,这些内表面s32和外表面 s42彼此平行。薄壁TW4的内表面s32位于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相同的平面 上。从图18(c)明确可知,薄壁TW4覆盖圆弧状转动面CR的内表面侧。在实施方式9中,转动中心部RC5和薄壁TW4形成于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t0 的范围内,没有从该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厚t0的范围向其外侧凸出。支撑框架43E的一对框架板431、432各自具有框架基体部分FB和转动支撑部 RS5。支撑框架43E的转动支撑部RS5在框架基体部分FB的端部与其一体形成。该框架基 体部分FB形成一对框架板431、432的主要部分,板厚为t0。该板厚t0与手柄臂42E的一 对侧板422、423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厚度相等。支撑框架43E的一对框架板431、432 的框架基体部分FB具有内表面s31和外表面s41,这些内表面s31和外表面s41彼此平行。 一对框架板431、432的各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隔着间隔D彼此相对。该间隔D 与手柄臂42E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内表面sll之间的间隔相等。形成于支撑框架43E的一对框架板431、432上的转动支撑部RS5,可转动地支撑形 成于手柄臂42E的一对侧板422、423上的转动中心部RC5。转动支撑部RS5在实施方式9 中形成凸出形状,具有凸出形状的圆弧状支撑面CS。该圆弧状支撑面CS的直径与所对应的 转动中心部RC5的圆弧状转动面CR大致相等。这些圆弧状转动面CR和圆弧状支撑面CS, 在图2 图7所示的转动中心点P上彼此接触,手柄臂42E以该转动中心点P为中心进行
17转动。形成于手柄臂42E的一对侧板422、423上的薄壁TW4的外表面s42,在转动支撑 部RS5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手柄臂42E的转动中心部RC5的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 下,与转动支撑部RS5的内表面s51接触,防止手柄臂42E向图18 (a)的左右方向、S卩横杆 30的延长方向偏移。在转动支撑部RS5的圆弧状支撑面CS与手柄臂42E的转动中心部RC5 的圆弧状转动面CR接触的状态下,薄壁TW4的内表面S32位于包含支撑框架43E的一对框 架板431、432的框架基体部分FB的内表面s31的平面上。在实施方式9中,在手柄臂42E的一对侧板422、423的各手柄臂基体部分AB的板 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中心部RC5和薄壁TW4,另外,在支撑框架43E的一对框架板431、 432的板厚t0的范围内形成转动支撑部RS5,其结果,转动中心部RC5、薄壁TW4、以及转动 支撑部RS5均位于板厚t0的范围内,没有从该板厚t0的范围向外部凸出。因此,这些转动 中心部RC5、薄壁TW4、以及转动支撑部RS5不会超出手柄臂42E或者支撑框架43E的所需 宽度而向外侧凸出,可以将手柄臂42E以及支撑框架43E限制在所需宽度内,可以减小电路 断路器的宽度尺寸,实现电路断路器的小型化。另外,在实施方式9中,由于转动中心部RC5、薄壁TW4、以及转动支撑部RS5不会 超出手柄臂42E或者支撑框架43E的所需宽度而向外侧凸出,所以在确保横杆30所保持的 可动接触件23的相间绝缘时,转动中心部RC5、薄壁TW4、以及转动支撑部RS5不会使绝缘 性降低,可以确保断路性能,而且,由于薄壁TW4也与手柄臂42E的手柄臂基体部分AB —体 形成,所以可以实现部件成本的减少,将组装成本抑制为较低。而且,由于薄壁TW4形成在 手柄臂42E上,所以在薄壁TW4发生变形或者损伤时,可以容易地与手柄臂42E —起更换。实施方式10图19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10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19(a)是表示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手柄臂的正视图,图19(b)是 表示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10中,使实施方式1中的形成于手柄臂42上的圆弧状转动面CR变 更为圆弧状转动倾斜面CR1,另外,使实施方式1中的形成于支撑框架43上的圆弧状支撑面 CS变更为圆弧状支撑倾斜面CSl。本实施方式10的手柄臂42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相 同地构成,另外,实施方式10的支撑框架43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另外,实施方式10 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构成。在实施方式10中,圆弧状转动倾斜面CRl以转动中心部RC的外表面s22侧的直 径比其内表面sl2侧的直径大的方式,沿横杆30的延长方向倾斜地形成。圆弧状支撑倾斜 面CSl与圆弧状转动倾斜面CRl的倾斜对应地,以转动支撑部RS的外表面s41侧的直径比 其内表面s31侧的直径大的方式,沿横杆30的延长方向倾斜地形成。手柄臂42被主弹簧48向支撑框架43的方向预紧,该支撑框架43的方向的预紧 力,在圆弧状转动倾斜面CRl和圆弧状支撑倾斜面CSl之间的接触面上,产生使转动中心部 RC向外侧移动的分力。基于该分力,将转动中心部RC的外表面s22向薄壁TW的内表面s32 按压,防止手柄臂42脱落。如上述所示,在实施方式10中,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而且,通过圆 弧状转动倾斜面CRl和圆弧状支撑倾斜面CSl将转动中心部RC向薄壁TW按压,可以防止手柄臂42脱落。实施方式11图2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实施方式11中的手柄臂和支撑框架的 分解图,图20(a)是表示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手柄臂的正视图,图20(b)是 表示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支撑框架的正面侧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11中,使实施方式2中的形成于手柄臂42上的圆弧状转动面CR变 更为圆弧状转动倾斜面CRl,另外,使实施方式2中的形成于支撑框架43上的圆弧状支撑面 CS变更为圆弧状支撑倾斜面CSl。本实施方式11的手柄臂42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2相 同地构成,另外,实施方式11的支撑框架43也与实施方式2相同地构成。另外,实施方式 1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2相同地构成。在实施方式11中,圆弧状转动倾斜面CRl以转动中心部RC的外表面s22侧的直 径比其内表面sl2侧的直径大的方式,沿横杆30的延长方向倾斜地形成。圆弧状支撑倾斜 面CSl与圆弧状转动倾斜面CRl的倾斜对应地,以转动支撑部RS的外表面s41侧的直径比 其内表面s31侧的直径大的方式,沿横杆30的延长方向倾斜地形成。手柄臂42被主弹簧48向支撑框架43的方向预紧,该支撑框架43的方向的预紧 力,在圆弧状转动倾斜面CRl和圆弧状支撑倾斜面CSl之间的接触面上,产生使转动中心部 RC向外侧移动的分力。基于该分力,将转动中心部RC的外表面s22向薄壁TW的内表面s32 按压,防止手柄臂42脱落。如上述所示,在实施方式11中,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而且,通过圆 弧状转动倾斜面CRl和圆弧状支撑倾斜面CSl将转动中心部RC向薄壁TW按压,可以防止 手柄臂42脱落。此外,也可以取代实施方式3 9中的圆弧状转动面CR和圆弧状支撑面CS,而使 用实施方式10以及实施方式11中的圆弧状转动倾斜面CRl和圆弧状支撑倾斜面CS1。工业实用性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可以用作为配电用断路器或者漏电断路器等。
19
权利要求
一种电路断路器,其具有固定触点,其配置在绝缘基台上;可动接触件,其具有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横杆,其可旋转地配置在所述绝缘基台上,保持所述可动接触件;手柄臂,其安装在手动操作的手柄上;支撑框架,其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台上,可转动地轴支撑所述手柄臂;转动杆,其与跳闸装置的弹键卡合,在跳闸时进行转动;下连杆,其驱动所述横杆;上连杆,其轴支撑在所述转动杆上,经由弹簧销与所述下连杆结合而构成肘杆;以及主弹簧,其驱动侧与所述手柄臂连结,从动侧与所述弹簧销结合,该电路断路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臂由金属板构成,在其端部具有与手柄臂基体部分一体形成的转动中心部,另外,所述支撑框架由金属板构成,在其端部具有与框架基体部分一体形成并与所述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接触的转动支撑部,在所述手柄臂基体部分和所述框架基体部分中的任意一个上,一体形成与所述转动中心部或者所述转动支撑部邻接的薄壁,该薄壁形成为,其内表面或外表面位于包含所述手柄臂基体部分或者所述框架基体部分的外表面的平面和包含所述手柄臂基体部分或者所述框架基体部分的内表面的平面之间,防止所述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沿所述横杆的延长方向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具有凸出形状的圆弧状转动面,所述支撑框架的转动支撑部 具有凹陷形状的圆弧状支撑面,所述薄壁与所述圆弧状支撑面邻接而与所述框架基体部分 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具有凹陷形状的圆弧状转动面,所述支撑框架的转动支撑部 具有凸出形状的圆弧状支撑面,所述薄壁与所述圆弧状支撑面邻接而与所述框架基体部分 一体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具有凸出形状的圆弧状转动面,所述支撑框架的转动支撑部 具有凹陷形状的圆弧状支撑面,所述薄壁与所述圆弧状转动面邻接而与所述手柄臂基体部 分一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具有凹陷形状的圆弧状转动面,所述支撑框架的转动支撑部 具有凸出形状的圆弧状支撑面,所述薄壁与所述圆弧状转动面邻接而与所述手柄臂基体部 分一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弧状转动面和所述圆弧状支撑面的直径大致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状转动面和所述圆弧状支撑面沿所述横杆的延长方向倾斜地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路断路器,其可以实现小型化,并且在确保相间绝缘性能的同时减少部件成本。手柄臂由金属板构成,在其端部具有与手柄臂基体部分一体形成的转动中心部,支撑框架由金属板构成,在其端部具有与框架基体部分一体形成并与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接触的转动支撑部。在手柄臂基体部分和框架基体部分中的任意一个上,一体形成与转动中心部或者转动支撑部邻接的薄壁,该薄壁形成为,其内表面位于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或者框架基体部分的外表面的平面和包含手柄臂基体部分或者框架基体部分的内表面的平面之间,防止手柄臂的转动中心部沿横杆的延长方向偏移。
文档编号H01H73/02GK101923996SQ201010103288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9日
发明者千种真一, 渡边和昌, 高桥进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