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064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所描述的技术大体涉及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更具体地说,所描述的技术大体涉及具有改进结构的壳体的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与无法再充电的一次电池不同,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再充电和放电。低容量的可 再充电电池通常被用作诸如移动电话、膝上型计算机和可携式摄像机之类的小型便携式电 子设备的电源,而大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通常被用作用于驱动例如混合动力车的电机的电 源。已经开发出使用非水电解质、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大容量高功率可再充电电池,并 且可再充电电池通常通过串联或并联连接多个可再充电电池以大容量高功率可再充电电 池模块形成,以使用可再充电电池来驱动例如需要大量电能的电车的电机之类的设备。进一步地,高功率可再充电电池通常由串联或并联连接的多个可再充电电池形 成,并且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形成为圆柱形或方形。传统的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其中布置有正电极和负电极,隔板被置于正 电极和负电极之间;具有容纳电极组件的空间的金属罐;封闭并密封金属罐的盖板,在盖 板中形成有插入端子的端子孔;以及端子,电连接至电极组件,并且被插入到端子孔,以伸 出到壳体的外部。现有可再充电电池中的锂离子电池被用作小型移动终端电池,使用小型金属罐或 薄膜型袋鞘材料,并且具有通过焊接或熔融形成的安全密封结构以将外部与电池的内部隔罔。然而,袋型电池对于外部冲击来说不耐用,并且不容易散热。另外,由于袋型电池 不具有固定其外部形状的结构,因此很难使用电池模块通过堆叠来制造袋型电池。金属罐型电池强度高,但重量大,且难于将内部的热耗散到外面。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所描述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含并不形成在本国内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所描述的技术致力于提供改善每单位重量的输出并改善散热特性的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具有至少一个端子;壳 体,限定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的凹槽,其中所述壳体包括通向所述凹槽的开口 ;薄膜盖,在 所述开口上方延伸以保护所述壳体的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电极组;以及散热件,位于所述壳 体上、从所述壳体向外延伸以耗散来自容纳所述电极组的所述凹槽的热量。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包括多个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每个所述可再 充电电池包括位于壳体中的凹槽内的电极组,其中所述壳体限定开口,该开口被薄膜盖覆盖,并且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从所述壳体向外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其中所述多个可 再充电电池被堆叠并且连接在一起,以保护所述薄膜盖免遭外部冲击。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包括正电极、负电极以及置于所述 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的隔板的电极组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安装凹槽;在所述安装 凹槽的上端处形成有散热凸缘的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凹槽的上端以密封所述安装凹 槽的薄膜盖。弯折的散热板可以形成在所述散热凸缘中,并且电连接至所述电极组件的端子被 插入其中的端子凹槽可以形成在所述散热凸缘中。围绕端子周边的绝缘层可以形成于所述端子中,所述绝缘层可以插入所述端子凹 槽中,并且所述薄膜盖所附到的密封层可以形成在所述散热凸缘中。所述密封层可以以方格图案或条纹图案被图案化,正端子可以电连接至所述电极 组件的正电极,负端子可以电连接至所述电极组件的负电极,并且所述正端子或所述负端 子可以被附到所述安装凹槽的内表面。绝缘膜可以被涂覆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并且所述薄膜盖可以包括金属箔和布 置在所述金属箔的两个表面处的聚合物层。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形成在所述安装凹槽的底部中的底部散热部分,并且使冷却剂 流通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可以形成于所述底部散热部分内。伸出的散热片可以形成在所述安 装凹槽的外壁面上,并且伸出的散热片可以形成在所述散热凸缘中。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包括包括正电极、负电极以及置于所述 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的隔板的电极组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安装凹槽;在所述安装 凹槽的上端处形成有散热凸缘的壳体;以及多个可再充电电池,包括安装在所述安装凹槽 的上端处以密封所述安装凹槽的薄膜盖;以及在所述可再充电电池上施加压力的固定件。用于容纳固定件的中空间隔部可以安装在相邻可再充电电池的散热凸缘之间,并 且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布置为使其薄膜盖与一侧的可再充电电池相接触,并且使其安 装凹槽的底部与另一侧的可再充电电池相接触。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可以包括电连接至所述电极组件的正电极的正端子和电连接 至所述电极组件的负电极的负端子,所述正端子可以与相邻可再充电电池的正端子相对, 所述负端子可以与相邻可再充电电池的负端子相对,所述正端子可以被焊接到相邻可再充 电电池的正端子,而所述负端子可以被焊接到相邻可再充电电池的负端子。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可以包括电连接至所述电极组件的正电极的正端子以及电连 接至所述电极组件的负电极的负端子,并且在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的一侧,相邻可再充电电 池的正端子和负端子可以通过焊接被联结,而在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的另一侧,相邻可再充 电电池的负端子和正端子可以通过焊接被联结。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形成在所述安装凹槽的底部中的底部散热部分,并且使冷却剂 流通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可以形成于所述底部散热部分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改善可再充电电池的散热特征,并且增加可再充电电 池的每单位重量的输出。进一步地,电池模块可以容易地被紧固并组装。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2是沿图1的线II-II取得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图。图3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壳体的俯视图,并且图3B是示出根据本发 明第一实施例的壳体的修改的示例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后视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壳体和薄膜盖的截面图。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壳体和薄膜盖的截面图。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 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而不超出本发明的 精神或范围。在说明书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并且图2是沿图1 的线II-II取得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截面图。参见图1和图2,根据所示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包括电极组件10,其中隔 板13可以被置于正电极11与负电极12之间;容纳电极组件10的壳体20 ;电连接至电极 组件10的正电极端子31和负电极端子32 ;以及密封壳体20的薄膜盖40。描述锂离子可 再充电电池,作为根据所示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的示例。电极组件10、正电极端子 31和负电极端子32可以构成电极组。正电极11可以被形成为正活性材料被涂覆在正集流体上的结构,而负电极12可 以被形成为负活性材料被涂覆在负集流体上的结构。电极组件10可以被形成为多个正电 极11和负电极12被交替堆叠并且隔板13被置于正电极11与负电极12之间的结构。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并且电极组件10可以被形成为在带形的正电极 11与负电极12之间插入隔板13并且螺旋卷绕正电极11、负电极12和隔板13的结构。在堆叠的电极组件10中,正未涂覆区域和负未涂覆区域可以位于电极组件10的 一个侧端,正电极端子31可以通过焊接被附到正未涂覆区域,而负电极端子32可以通过焊 接被附到负未涂覆区域。在正电极端子31和负电极端子32中,可以形成用于与壳体20绝 缘的绝缘层36,以围绕端子31和32的周边。壳体20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电极组件10的安装凹槽21和从安装凹槽21的上端延 伸到外部的散热凸缘25。安装凹槽21可以具有近似四边形的形状,并且可以被布置在壳体 20的中央。壳体20可以被形成为具有板形,并且安装凹槽21可以通过弯折板形的壳体而形成。壳体可以包括铝、不锈钢、镍或其合金。散热凸缘25可以沿安装凹槽21的周边形成,并且紧固孔25b可以形成在散热凸 缘25的拐角处。在其中插入端子31和32的端子凹槽26可以形成在散热凸缘25中,并且 端子凹槽26可以从散热凸缘25的外端部分到安装凹槽21而形成。绝缘层36可以插入端 子凹槽26中,以在壳体20与薄膜盖40之间进行密封。进一步地,在散热凸缘25中,附着薄膜盖40的密封部分25a可以形成于与安装凹 槽21相接触的部分中。如图3A所示,在密封部分25a中,粘合剂27可以以方格形式被图案化并被涂覆。 进一步地,如图3B中所示,在壳体20’的散热凸缘28中形成的密封部分28a中,粘合剂29 可以以条纹形式被图案化。当密封部分25a和28a以方格形式或条纹形式被图案化时,薄 膜盖40与密封部分25a和28a更紧密地接触,以稳定地密封安装凹槽21。薄膜盖40可以被联结到密封部分25a,形成为近似四边形,并且可以完全地覆盖 安装凹槽21的开口。因此,安装凹槽21完全被薄膜盖40密封。薄膜盖40可以由聚合物 制成,或者可以形成为聚合物被涂覆在金属箔的两个表面上的结构。弯折的散热板23被完全形成在散热凸缘25的一端处。散热板23可以被弯向安 装凹槽21的底部方向,并且可以被形成在与安装凹槽21隔开的位置处。因此,通过经由散热板23耗散热量,壳体20可以被有效地冷却。散热板23可以 与散热凸缘25整体形成,因而壳体20内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凸缘25和散热板23快 速地耗散。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截面图。参见图4,根据第一图示实施例的电池模块500包括多个堆叠的可再充电电池 100、安装在可再充电电池100最外侧的端板46和47,以及穿过并紧固到端板46和47及可 再充电电池100的壳体20的固定件42。可再充电电池100可以被堆叠,以使得安装凹槽21的底部与相邻可再充电电池 100的散热凸缘25相接触,并且相邻可再充电电池100的底部位于薄膜盖40上。因此,薄 膜盖40可以被安全地防止遭受外部冲击。进一步地,安装凹槽21的壁可以被布置为直线, 以便支撑通过相邻壳体20传递的负荷。固定件42可以被插入散热凸缘25中形成的紧固孔25b中,并且固定件42可以穿 过并被紧固到端板46和47以及散热凸缘25。固定件42可以包括连接杆42b和紧固到连接杆42b的螺母42c,在连接杆42b中, 头部分42a形成于其一侧。固定件42可以通过给壳体20施压而整体固定。间隔部45可以安装在相邻可再充电电池100的散热凸缘25之间,并且被形成为 中空形,以便在其中插入固定件42。端板46和47可以分别安装在电池模块500的上部和下部,安装在电池模块500 一侧的端板47可以与壳体20的底部紧密接触,并且安装在电池模块500另一侧的端板46
可以覆盖薄膜盖40。根据所示的实施例,通过堆叠壳体20,可以容易地制造电池模块500,并且当在某 些可再充电电池100中发生故障时,可以容易地更换或修理该可再充电电池100。进一步 地,热量可以通过形成于壳体20中的散热凸缘25被容易地耗散。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参见图5,根据本图示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10包括电极组件51,其中隔板被 置于正电极51a与负电极51b之间;用于容纳电极组件51的壳体50 ;电连接至电极组件51 的正电极端子61和负电极端子62 ;以及用于密封壳体50的薄膜盖40。电极组件51可以通过在带形的正电极51a与负电极51b之间置入隔板并螺旋卷 绕正电极51a、隔板和负电极51b而形成。在螺旋卷绕的电极组件51中,正未涂覆区域可以 形成于电极组件51的一侧端,并且负未涂覆区域可以形成于电极组件51的另一侧端。在 电极组件51中,正电极端子61可以通过辉接被附到正未涂覆区域,而负电极端子62可以通过 焊接被附到负未涂覆区域。相应地,正电极端子61和负电极端子62可以向相反的方向伸出。在正电极端子61和负电极端子62中,可以形成用于与壳体50绝缘的绝缘层64a 和64b,以围绕端子61和62的周边。壳体50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电极组件51的安装凹槽52和从安装凹槽52的上端延 伸到外部的散热凸缘55。安装凹槽52可以具有近似于四边形的形状,并且可以被布置在壳 体50的中央。散热凸缘55可以沿安装凹槽52的周边形成,并且紧固孔55b可以形成在散热凸 缘55的拐角处。在其中插入端子61和62的端子凹槽56可以形成在散热凸缘55中,并且 端子凹槽56可以从散热凸缘55的外端部分到安装凹槽52而形成。绝缘层64a和64b可 以插入端子凹槽56中,以在壳体50与薄膜盖40之间进行密封。进一步地,密封部分55a可以形成在散热凸缘55中,使得薄膜盖40可以被附到与 安装凹槽52相接触的部分。弯折的散热板53可以形成在散热凸缘55的一端。散热板53 可以从散热凸缘55向安装凹槽52的底部方向弯折,并且被形成在与安装凹槽52隔开的位置处。可以在散热板53与安装凹槽52之间的空间供应冷却剂,以有效地冷却壳体50。 散热板53可以与散热凸缘55整体形成,因而壳体50内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凸缘55 和散热板53快速地耗散。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池模块600的侧视图。参见图6,根据本图示实施例的电池模块600包括多个可再充电电池110和电连接 可再充电电池110的连接件65和67。一个可再充电电池110可以被布置为通过薄膜盖40与一侧的可再充电电池110 相接触,并且在安装凹槽52的底部与另一侧的可再充电电池110相接触。因此,由于薄膜 盖40被布置在散热凸缘55之间,因此可以防止薄膜盖40受到外部冲击的损伤。在此情形 下,正电极端子61与相邻可再充电电池110的正电极端子61相对,并且负电极端子62与 相邻可再充电电池110的负电极端子62相对。正电极端子61可以被焊接到相邻可再充电电池110的正电极端子61,并且负电极 端子62可以被焊接至相邻可再充电电池110的负电极端子62,因此两个可再充电电池110 可以被并联连接。连接件65和67可以电连接两个可再充电电池110,并且在本图示的实施 例中,可再充电电池110被并联连接。根据本图示的实施例,通过电连接多个小的可再充电 电池110,可以形成大容量的电池模块,并且可以提高电池模块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电池模块 的输出重量比。
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并且连接件65和67可以通过串联连接两个可再充电电池110来连接具有2S3P结构的六个可再充电电池110。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池模块700的侧视图。参见图7,根据本图示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10以与根据所描述的第二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10相同的结构形成,因此不再给出其详细描述。一个可再充电电池110可以被布置为通过薄膜盖40与一侧的可再充电电池110相接触,并且在安装凹槽52的底部与另一侧的可再充电电池110相接触。在此情形下,正 电极端子61与相邻可再充电电池110的负电极端子62相对,并且负电极端子62与相邻可 再充电电池110的正电极端子61相对。在一侧,相邻的正电极端子61和负电极端子62可以通过焊接被联结,而在另一侧,远离的负电极端子62和正电极端子61可以通过焊接被联结。因此,可再充电电池110 可以在不置入间隔件的情况下被串联连接。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参见图8,根据本图示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20包括电极组件51,其中隔板被 置于正电极51a与负电极51b之间;用于容纳电极组件51的壳体70 ;电连接至电极组件51 的正电极端子76和负电极端子78 ;以及用于密封壳体70的薄膜盖40。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51可以以与第二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相同的结构形成, 因此不再给出其详细描述。壳体70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电极组件51的安装凹槽71和从安装凹槽71的上端延 伸到外部的散热凸缘75。安装凹槽71可以具有近似于四边形的形状,并且可以被布置在壳 体70的中央。在电极组件51中,正电极端子76可以通过焊接被附到电极组件51的正电极51a, 而负电极端子78可以通过焊接被附到电极组件51的负电极51b。相应地,正电极端子76 和负电极端子78可以向相反的方向伸出。在正电极端子76中,用于与壳体70绝缘的绝缘层79可以被形成,以围绕正电极 端子76的周边。负电极端子78可以弯向安装凹槽71的底部,并通过焊接被附到安装凹槽 71的内壁面。这样,壳体70可以具有负极性。因此,可再充电电池120可以被堆叠,并且可 再充电电池120可以通过焊接简单地将正电极端子76附到相邻可再充电电池120的壳体 70而容易地被串联连接。散热凸缘75可以沿安装凹槽71的周边形成,并且紧固孔75b可以形成在散热凸 缘75的拐角处。在其中可以插入正电极端子76的端子凹槽74可以形成在散热凸缘75中, 并且绝缘层79可以被插入端子凹槽74中,以在壳体70与薄膜盖40之间进行密封。进一步地,密封部分75a可以形成在散热凸缘75中,使得薄膜盖40可以被附到与安装凹槽71相接触的部分。弯折的散热板73可以形成在散热凸缘75的一侧处。散热板 73可以从散热凸缘75向安装凹槽71的底部方向弯折,并且被形成在与安装凹槽71隔开的 位置处。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并且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后视图。参见图9和图10,根据本图示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30包括壳体85、插入壳体85中的电极组件88、电连接至电极组件88并伸出到壳体85外部的正电极端子81和负电 极端子82,以及密封壳体85的薄膜盖84。壳体85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电极组件88的安装凹槽86和从安装凹槽86的上端向 外延伸的散热凸缘87。安装凹槽86可以具有近似于四边形的形状,并且可以被布置在壳体 85的中央。散热凸缘87可以沿安装凹槽86的周边形成,并且弯折的散热板89可以形成在散 热凸缘87的一侧端。正电极端子81可以电连接至电极组件88的正电极88a,以穿过安装凹槽86的壁 面伸出到外面,而负电极端子82可以电连接至电极组件88的负电极88b,以穿过安装凹槽 86的壁面并伸出到外面。在这种情况下,用于绝缘的衬垫83可以被安装在壳体85与端子 81和82之间。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壳体和薄膜盖的截面图。参见图11,根据本图示实施例的壳体220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电极组件的安装凹槽 221和从安装凹槽221的上端向外延伸的散热凸缘250。安装凹槽221可以具有近似于四 边形的形状,并且可以被布置在壳体220的中央。散热凸缘250可以沿安装凹槽221的周边形成,并且弯折的散热板223可以形成 在散热凸缘250的一侧端。用于绝缘的绝缘膜230可以被涂覆于壳体220的内表面上。作为一个示例,绝缘 膜230可以由聚合物制成。进一步地,在散热凸缘250中,粘合层260可以形成在散热凸缘 250的可附着薄膜盖的上表面上,因此薄膜盖240可以稳定地被附到散热凸缘250。薄膜盖240可以包括被布置在薄膜盖240中心的金属箔241以及被布置在金属箔 241的两个表面处的聚合物层242和243。因此,由于聚合物层242和243以及粘合层260 通过热压缩被联结,因此薄膜盖240可以被稳定地固定到壳体220,并且金属箔241可以给 薄膜盖240提供预定的强度。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壳体和薄膜盖的截面图。参见图12,根据本图示实施例的壳体320包括用于容纳电极组件的安装凹槽321 和从安装凹槽321的上端向外延伸的散热凸缘325。安装凹槽321可以具有近似于四边形 的形状,并且可以被布置在壳体320的中央。覆盖安装凹槽321的薄膜盖340可以被安装 在壳体320中。散热凸缘325可以沿安装凹槽321的周边形成,并且弯折的散热板327可以形成 在散热凸缘325的一侧端。底部冷却部件324可以形成在安装凹槽321的底部,并且冷却 剂可以在其中移动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4a可以形成在底部冷却部件324内。进一步地,平 行于散热凸缘325伸出的散热片328可以形成在安装凹槽321的外壁面中。平行于散热板327伸出的散热片329可以形成在可以形成有散热板327的散热凸 缘325中。根据本图示实施例,散热片328和329以及冷却剂流动路径324a可以形成在壳体 320中,以容易地耗散壳体320内产生的热量。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参见图13,根据本图示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壳体201不包括散热板(图1中的附图标记23)。这样,壳体201具有简单的结构,从而减少了制造壳体201的时间和成本。在图13中,除壳体之外的元件都与图1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然而,本发明 不限于此。因此,不具有散热板的壳体可以应用于第二至第七实施例。尽管已经结合目前所认为的实际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 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相反,本发明意在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 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具有至少一个端子;壳体,限定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的凹槽,其中所述壳体包括通向所述凹槽的开口 ;薄膜盖,在所述开口上方延伸以保护所述壳体的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电极组;以及散热件,位于所述壳体上、从所述壳体向外延伸以耗散来自容纳所述电极组的所述凹 槽的热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散热件包括凸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包括至少一个正电极、至少一 个负电极、置于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隔板、电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正 电极的正电极端子,以及电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负电极的负电极端子,其中所述正电极端 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从所述凹槽向外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开口具有多个横向侧边,其中所述正 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在第一横向侧边上从所述开口向外延伸,并且其中所述正电极 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被置于所述薄膜盖和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开口相邻的部分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开口具有多个横向侧边,其中所述正 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分别在第一横向侧边和第二横向侧边上从所述开口向外延伸, 并且其中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被置于所述薄膜盖和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开口 相邻的部分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凹槽在所述壳体中限定 至少一个侧壁,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端子从所述壳体通过所述侧壁向外延伸,以与所述 壳体中的所述开口隔开。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开口具有多个横向侧边,其中所述正 电极端子在第一横向侧边上从所述开口向外延伸,并且与所述壳体绝缘,并且其中所述负 电极端子被连接至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壳体限定所述电池组件的负电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位于所述壳体 的所述凹槽内部,从而被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极组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绝缘件,所述至少一个绝 缘件被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端子与所述壳体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薄膜盖使用密封件粘附到所述壳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薄膜盖包括金属箔,所述金属箔的两 侧上被覆盖有聚合物层。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凸缘,所述散热凸缘 在邻近所述开口处被整体附到所述壳体,以沿第一方向从所述壳体向外延伸,从而限定外 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散热凸缘限定端子凹槽,所述电极 组的所述至少一个端子通过所述端子凹槽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散热板,所述至少一个 散热板连接至所述散热凸缘的外端并且沿第二方向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散热板包括与所述散热凸缘形成一体且被弯折以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散热板包括被安装到所述 散热凸缘以沿所述第二方向彼此平行延伸的多个散热板。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壳体的至少一部分限定至少一个冷 却剂流动路径,通过所述冷却剂流动路径容纳冷却剂。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散热件包括从所述壳体向外延伸的 至少一个散热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散热片位于所述壳体上以与所述开口隔开。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散热片包括从所述壳体向 外延伸从而彼此平行的多个散热片。
20.—种电池模块,包括多个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每个所述可再充电电池包括位于壳体中的凹槽内的电极组, 其中所述壳体限定开口,该开口被薄膜盖覆盖,并且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从所述壳体向外延 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其中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被堆叠并且连接在一起,以保护所述薄膜盖免遭外部冲击ο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包括从所述壳体向 外延伸并且位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开口周围的散热凸缘。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被堆叠,使得所述多 个可再充电电池中的至少一些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薄膜盖被布置为与堆中下一相邻可再 充电电池的所述壳体的底面相邻。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被堆叠,使得相邻可 再充电电池的所述薄膜盖被布置为彼此相邻,使得所述相邻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至少一个 第一散热件被布置为彼此接触。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块,进一步包括分别位于可再充电电池的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及连接至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并且进一步连接至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多 个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的互连组件。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互连组件被布置为使得所述第一板和所 述第二板上的外力通过所述互连组件至少部分地从一个板传递到另一个板。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散热件,所述至 少一个第二散热件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以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向外延 伸,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被堆叠,使得所述可再充电电池中的至少一些可再充 电电池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散热件被布置为与相邻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 热件相邻,从而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散热件之间传递外力。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互连组件包括在所述两个板之间延伸 并且延伸通过多个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的至少一个杆,以及被布置于 所述至少一个杆的在相邻可再充电电池上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之间延伸的部分周 围的多个间隔部,其中所述间隔部进一步与相邻可再充电电池上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 件相接触。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沿至少两个方向从 所述壳体向外延伸,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杆包括分别在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壳 体的两侧上延伸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的第一杆和第二杆。
29.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电极组包括从 所述壳体向外延伸的多个正电极端子和多个负电极端子,并且其中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的所 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被互连,使得所述可再充电电池被并联连接。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池模块,进一步包括连接至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 多个正电极端子中每个正电极端子的正端子互连件,以及连接至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的 所述多个负电极端子中每个负电极端子的负端子互连件。
3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多个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电极组包括从 所述壳体向外延伸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并且其中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正电极 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被互连,使得所述可再充电电池被串联连接。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第一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正电极端子和第二 可再充电电池的所述负电极端子被布置为彼此相邻,并且被弯折以被布置为彼此接近并彼 此电互连。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该可再充电电池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端子的电极组;限定用于容纳电极组的凹槽的壳体,其中壳体包括通向凹槽的开口;在开口上延伸以保护壳体的凹槽内的电极组的薄膜盖;以及位于壳体上、从壳体向外延伸以耗散来自容纳电极组的凹槽的热量的散热件。该电池组件包括多个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每个可再充电电池包括位于壳体中的凹槽内的电极组,其中壳体限定被薄膜盖覆盖的开口,并且其中壳体包括从壳体向外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散热件;其中多个可再充电电池被堆叠并连接在一起,以保护所述薄膜盖免遭外部冲击。因此,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的散热特性得到改善。
文档编号H01M10/50GK101997094SQ20101025895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8日
发明者崔南顺, 申政淳, 金俊植, 金兑根, 金性洙, 鲁世源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