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171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其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好 型汽车(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能够被用于在传递大容量电力时使用的电线束的连 接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 在如马达与变频器之间或变频器与电池之间连接机器之间的传递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 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有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凸端子和 容纳该凸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凸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凸端子连接的凹端子和容纳 该凹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凹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全部零 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车辆驱动用的从马达拉出的多相的导电部件的 连接端子与从驱动马达的变频器拉出的多相的电力电缆的连接端子连接的车辆用电连接 结构中,导电部件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连接端子重叠,并且在与 连接端子的重叠面相反一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叠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绝缘部 件通过设置在贯穿它们的位置的单独的螺钉在重叠方向上连接固定。S卩,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将单独的螺钉在重叠方向紧固,将作为连接端子的 重叠面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接点多点一并夹住,从而使连接端子之间以在接点固定并且电连 接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具有易于实现小型化的优点。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0-208177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7-258010号公报然而,在传递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由于传递的电力容量较大,需要对 在接点处产生的热进行散热,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成为了问题之一。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没有完成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在 若使第一终端壳体与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多个第二连接 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与绝缘板处于层叠状 态的情况下,能够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具备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 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 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 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上述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 设置有连接部件,其具有由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构成的主体部,该轴部贯通上述多 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通过以上述 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 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并具有 导热性;将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连接部件、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 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此外,也可以通过使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 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将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 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此外,上述连接部件还具有由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覆盖除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 部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外周的非导电部,并且,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及上述轴部由金 属构成,使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 进行热的紧密接触。此外,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形成为阳螺纹,通过将上述轴部的前端部 与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的阴螺纹进行螺纹结合,从而使上 述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并固定。此外,在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设置有用于防止手指等接触变成高温的上述连接部 件的隔热盖。此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的外周上一体地形成 有用于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固定在外部的机器的壳体上的突缘, 并且,通过该突缘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与上述机器等壳体进行热 的紧密接触,通过上述连接部件、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能够使从上 述各个接点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传递的热通过上述突缘向上述 机器侧进行散热。此外,也可以以具有非导电性及导热性的材料形成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还通过 使上述绝缘板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 接触,从而将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绝缘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 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散热。此外,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 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 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 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 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上述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有 连接部件,其通过以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 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并具有导热性;以具有非导电性且为导热性的材料形成上述绝缘板,并且,通过使上述绝缘板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 /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将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绝缘 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散热。此外,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可以由金属构成。此外,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也可以由导热性树脂构成。发明的效果是,根据本发明,能够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 立体图。图2是在图1的连接器中,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立体图。图3是在图1的连接器中,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的侧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4的第一连接器部的第一连接端子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部的侧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6的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7(a)为侧视图,图7 (b) 为仰视图。图8是表示图6的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8(a)为侧视图,图8 (b) 为仰视图。图9是在图1的连接器中,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前的侧剖视图。图10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散热路线的图。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散热路线的图。其中1-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乜 4c-第一连接端子,5_第一终 端壳体,6a 6c-第二连接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 8c_第一绝缘板,8d_第二绝缘板, 9-连接部件,12-主体部,12a-轴部,12b-头部,13-非导电层(非导电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对作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 立体图(表示非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连 接器的立体图(表示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 时的连接器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至图4、图6、图9至图11中,虽然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 12b的上面形成有与六角扳手(也称为内六角扳手)嵌合的凹部,但其被省略。如图1 图3所示,连接器1由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构成,通过嵌合 这些连接器部2、3,该连接器1被用于将多个电源线一并连接。更具体地说,连接器1具备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一连接端子(凸端 子) 如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第一连接器部2;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连接端子(凹端子)6a 6c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第二连接器部3 ;以及排列并容纳在第一终 端壳体5内的多个绝缘板8a 8d ;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 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的各个端子与多个第二连接端 子6a 6的各个端子成对(第一连接端子如与第二连接端子6a,第一连接端子4b与第 二连接端手6b,第一连接端子如与第二连接端子6c各对)地相互面对,并且,多个绝缘板 8a 8d处于配置成夹住成对的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与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层叠状 态。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是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部 3的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如 4c、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以及 多个绝缘板8a 8d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的连接器。该连接器1被用于例如车辆驱动用的马达与驱动该马达的变频器的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壳体5(图1左侧的部分)与马达的保护壳体 嵌合,并且从第一壳体5露出的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的部分与设置在马达的保护壳体内 的端子座的各个端子连接。通过嵌合该第一连接器部2与变频器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部3, 则马达与变频器电连接。上述内容虽然是涉及马达一侧的连接,但对涉及变频器一侧的连 接也是一样。下面,对两个连接器部2、3的各自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首先,说明第一连接器部。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部2具有第一终端壳体5、绝缘板8a 8d以及连接部 件9,该第一终端壳体5在其内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有三个第一连接端子 4a 如,其排列并容纳有三个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该多个绝缘板8a 8d为大致长方 体形状,其设置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对各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进行绝缘;该连接部件 9由头部12b和与头部12b连接的轴部1 构成,轴部1 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如 4c 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各个接点以及多个绝缘板8a 8d,并且,通过以头部12b 挤压邻接的绝缘板8a,从而使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 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是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其 具有导热性。此外,第一终端壳体5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是凸(凸侧终端壳体)也可以是凹(凹 侧终端壳体)。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对第一终端壳体5为凸侧终端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为板状的端子,其被由非导电性树脂(例如,PPS (聚亚苯 基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 酯),环氧类树脂)构成,作为第一终端壳体5的一部分的树脂成形体10以规定间隔分离 并排列保持。作为由树脂成形体10保持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的方法,例如有在树脂成形 体10的成形时先插入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进行成形再固化树脂而保持的方法或是将第 一连接端子如 4c压入预先成形的树脂成形体10并保持的方法。对各个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供给不同电压及/或电流的电。例如,在本实施方 式中假定为用于马达、变频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对各个第一连接端子如 4c供给 120度相位差的不同的交流电。出于降低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目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 4a 如可以由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稍稍具 有挠性。
多个绝缘板8a 8d排列并容纳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且包括在多个第一连接 端子如 4c的另一面上(与和第二连接端子6a 6c接合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分别固定 成一体的多个第一绝缘板8a 8c以及第二绝缘板8d,该第二绝缘板8d设置成,在设置为 一体地固定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表面并且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与多个第二连接端 子6a 6c处于层叠状态时,其与位于最外侧的位置的第二连接端子6c的另一面(与第一 连接端子4c接合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对置。多个绝缘板8a 8d被固定在向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的前端侧突出的位置。对 这些各个绝缘板8a 8d的插拔第二连接端子6a 6c —侧的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此外,如图5所示,在多个第一绝缘板8a 8c的固定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的各 个面上形成有补足第一连接端子如 4c的阶梯的突起部11,使得多个第一绝缘板8a 8c 的下表面(图示下层的面)与第一连接端子如 4c的下表面(图示下层的面)为同一个 面。通过这些结构,在嵌合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时,由于第一连接端子如 4c的前端部与被插入的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前端部不接触,因而有利于提高第二连接 端子6a 6c的插入性。此外,在图5中,简化了第一绝缘板8a的结构,并将第一绝缘板 8a 8c画为相同。其次,说明连接部件,第一终端壳体。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中,在后面有详细的叙述,将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 连接部件9、第一终端壳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散热。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构成将由各个接点产生 的热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散热的散热路线。在后面对散热路线进行详细叙述,在此,对 连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说明。首先,对连接部件9进行说明。再次参照图4,连接部件9具有由头部12b和与该头部12b连接的贯通各个接点 的轴部12a构成的主体部12,以及由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覆盖除主体部12的轴部12a的 前端部12c以外的部分的外周的非导电层(非导电部)13。并且,如后文所述,主体部12(头 部12b及轴部12a)由金属构成。此外,为使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易于传导,希望连接部件 9与构成各个接点的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及/或第二连接端子6a 6c进行热的紧密接 触。如上述那样,该连接部件9通过向层叠方向挤压第一连接端子如 如、第二连接 端子6a 6c以及绝缘板8a 8d,在各个接点将其一并固定并电连接,并且,构成将由各个 接点产生的热积极地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的散热路线的一部分。主体部12是由例如SUS不锈钢、铁、铜合金等金属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金 属制的螺钉(带六角孔螺钉)来作为主体部12。在轴部12a的前端部12c形成有阳螺纹 18。非导电层13由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非导 电性树脂(例如,PPS(聚亚苯基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 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类树脂等)中混合了陶瓷(例如,氧化铝、氮化铝 等)填充剂的混合物作为非导电层13所使用的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非导电层13所使用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此,既可以仅使用未混有填充剂的非导电性树脂,也可以仅使用陶瓷。但是,由于在仅使用非导电性树脂的情况下非导电层13的导热性可能不够,此外,在仅使用陶瓷的情况下成本变高,因而非导电层13所使用的材料希 望使用在非导电性树脂中混合了陶瓷的填充剂的混合物。另外,作为非导电层13所使用的 非导电性树脂,为了防止潜伸,优选使用线膨胀系数与构成主体部12的金属相近的材料。此外,作为连接部件9,其也能够全部使用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来形成。 但是,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与金属相比,由于强度、导热性都较低,因而由强度和 导热性的观点来看,使用以非导电层13覆盖金属制的主体部12的轴部12a的外周的部件 作为连接部件9较为适合。换句话说,通过由金属制的主体部12与覆盖其轴部12a的外周 的非导电层13来构成连接部件9与整个连接部件9由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树脂形成 的的情况相比,能够同时提高强度和导热性。在连接部件9的主体部12的头部12b(在下面为了简化将其称为连接部件9的头 部12b)设置有用于防止手指等接触变为高温的连接部件9的隔热盖12d。隔热盖12d由非 导热性的树脂形成。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外周设置有防止水浸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密封件 14。此外,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下表面与其正下方的第一绝缘板8a的上表面之间设 置有对第一绝缘板8a施加规定的挤压力的弹性部件15。弹性部件15例如由金属(例如 SUS不锈钢等)构成的弹簧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位于作为连接部件9 的一部分的位置。即,连接部件9包括金属制的弹性部件15,该弹性部件15被配置在头部 12b和作为与其邻接的绝缘板的第一绝缘板8a之间,并在层叠方向上(图3中从上向下的 方向)依次挤压多个第一绝缘板8a Sc。在与弹性部件15的下部接触的第一绝缘板8a的上表面,即,在与头部12b相邻接 的第一绝缘板8a的与弹性部件15相接的面的一侧形成有容纳弹性部件15的下部的凹部 16,在凹部16的底部(即,与弹性部件15的下部接触的底座的部分放置有支承弹性部件15 的防止由非导电性树脂构成的第一绝缘板8a的损伤的金属(例如SUS不锈钢等)制的支 承部件17。该连接部件9从固定有第一绝缘板8a 8c的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面一侧 (图3的上表面侧)插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通过使形成于轴部12a的前端部12c的阳螺纹 18与形成于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的阴螺纹(螺孔)19螺纹结合,从而使得从连接部件 9的头部12b朝向轴部12a的前端部(图3的从上向下)进行挤压而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 4a 4c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接下来,对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说明。第一终端壳体5由横剖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20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 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而保护各个接点,并且构成了将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积极地向第一 终端壳体5的外部散热的散热路线的一部分。考虑到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性,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 的外周部形成为楔形。此外,在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设置有密封第一连接器部2 与第二连接器部3之间的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包括在筒状体20的 开口侧的外周部形成的凹部22,以及设置在凹部22的0型环等的密封件23。在筒状体20内的另一端侧(图示左侧),容纳有排列并保持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树脂成形体10。在筒状体20的另一端侧的外周,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将第一连接 器部2 (第一终端壳体5)固定在外部机器(例如,马达的护壳体)等的壳体上的突缘24 (省 略安装孔)。第一终端壳体5通过突缘24与机器等的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能够使 来自第一终端壳体5的热向机器侧散热。在突缘24的边缘周部25也可以设置密封机器等 的壳体与第一连接器部2之间的密封件等。在筒状体20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用于插入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插入孔 26。连接部件插入孔26形成为筒状,该筒状的下端部(图示下侧)向内侧折弯。通过连接 部件9的头部12b的下表面与该被折弯的部分的边缘圆周部的接触而限制了连接部件9的 行程。换句话说,如图3所示,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下表面,即,与第一绝缘板8a对 置的面的边缘圆周部与第一终端壳体5接触,从而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如上述那样,连接部 件9的主体部12的轴部12a(在下面,为了简化将其称为连接部件9的轴部12a),由于在其 前端部12c形成的阳螺纹18与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形成的阴螺纹19螺纹结合而进行热的 紧密接触,因而,连接部件9便以其头部12b及轴部12a的前端部12c两者而与第一终端壳 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

为了提高保护性能、散热性能以及实现连接器1的轻型化,第一终端壳体5 (筒状 体20)优选为由导电率、导热率高的轻型的铝等金属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导热 性的树脂等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体20以铝形成。这样,通过以铝形成筒状体 20,在将连接部件9与螺孔19螺纹结合时,与以绝缘性树脂形成筒状体20的情况相比,具 有能够牢固地紧固的效果。下面,说明第二连接器部。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部3具有在其内部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连接 端子(凹端子)6a 6c的第二终端壳体7。此外,在此将具有凹端子的一侧的连接器部称 为第二连接器部3。换句话说,第二终端壳体7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为凸(凸侧终端壳体) 也可以为凹(凹侧终端壳体)。在此,对应于作为凸侧终端壳体的第一终端壳体5,对第二 终端壳体7为凹侧终端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各一端侧分别与从变频器一侧延伸来的电缆27a 27c 连接。这些各个电缆27a 27c由于通过第二连接端子6a 6c与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电连接,从而分别向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供给相对应的电压及/或电流的电。电缆 27a 27c在导体28的外周上形成有绝缘层29。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剖面面积为20mm2 的导体28。通过多连筒状(连结多个筒的状态)的电缆保持部件30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 保持各个电缆27a 27c。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通过该电缆保持 部件30定位并保持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使其位于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成 对地面对(即,连接对象)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下方。为了使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相互绝缘从而防止短路,电缆保持部件30由非 导电性树脂等构成。通过该电缆保持部件30,即使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连接的各 个电缆27a 27c是具有良好挠性的电缆,也能够将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保持在规 定的位置。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用具有良好挠性的电缆作为电缆27a 27c,因而能 够提高敷设电缆27a 27c时的布线自由度。此外,电缆保持部件30虽然为了通过保持电缆27a 27c,更详细的说,通过在靠 近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位置保持电缆27a 27c的端部一侧而将第二连接端子6a 6c保持在规定位置并进行了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定位,但也可以在保持电缆27a 27c 的同时直接保持第二连接端子6a 6c,并进行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定位。此外,电缆 保持部件30也可以改变为不是保持电缆27a 27c,而是直接保持第二连接端子6a 6c 的连接端子保持部件。对于电缆保持部件30,通过未直接保持第二连接端子6a 6c而是保持电缆 27a 27c来进行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定位时,即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情况,由于电缆 27a 27c具有挠性,可以使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前端侧相对于第二终端壳体7具有柔 软性。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第一连接器部2中,通过连接部件9的挤压,第一连接端子4a 4c发生变形,即使插入第二连接端子的部分变动,也能够柔软地进行对应。此外,出于提高保护性能的目的,在从第二终端壳体7拉出的电缆27a 27c的部 分上卷绕有编织保护层31。该编织保护层31与后述筒状保护体41接触,通过筒状保护体 41与第一终端壳体5电连接(被作为同电位(接地GND))。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图 的简化,编织保护层31未予表示。如图7、图8所示,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具有用于铆接从电缆27a 27c的 前端部露出的导体28的铆接部32和与铆接部32形成为一体的U字形接点33。在U字形 接点33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提高插入性的楔部34。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 3嵌合,则能将U字形接点33以夹住连接部件9的轴部12a的方式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各个电缆27a 27c构成为尽量无 间隙地排列并被保持。因此,如图7所示,在排列时通过折弯与配置在中央的电缆27b连接 的第二连接端子6b的躯体部35,从而使第二连接端子6a 6c配置为以相同的间隔分离。出于降低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的目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可以由导电 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稍稍具有挠性。再次参照图6,第二终端壳体7由横剖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36构成。由 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考虑到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嵌合性,与第一终 端壳体5嵌合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图示左侧)的内周部形成为楔形。此外,与此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在 这种情况下,最好使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内周部形成为楔形,构成 第二终端壳体7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为楔形,在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 部形成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图示右侧)容纳有排列并保持有各个电缆27a 27c 的电缆保持部件30。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电缆插入侧形成有无密封气密部37,从而防止 水通过电缆27a 27c浸入第二终端壳体7内。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设置有与第 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接触的密封件38。换句话说,连接器1具有由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 的密封件23与设置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上的密封件38构成的双重防水结构。在电缆27a 27c被拉出的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外周上还覆盖有防止水浸入 筒状体36内的橡胶套39。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简化,未表示橡胶套39。
此外,在筒状体36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用于在使第二连接器部3与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时,操作设置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在第 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之后,该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还兼具有作为用于能够 使连接部件9相对第一终端壳体5插拔的贯通孔的作用。通过该贯通孔的作用,即使第一 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处于嵌合状态,由于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能够拔出连接部 件9,例如,即使在设置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外周的密封件14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腐蚀 而不得不更换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第二连接器部3从第一连接器部2上取下就能够拔出 连接部件9并进行修理或更换,从而具有便于维护的效果。虽然出于保护性能、散热性能以及连接器1的轻型化的目的,优选由导电率、导热 率高的轻型的铝等金属来形成筒状体36,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筒状体36。在本实施方式 中,由于筒状体36由非导电性树脂形成,为了提高其保护性能和散热性能,在筒状体36的 另一端侧的内周面设置有铝制的筒状保护体41。筒状保护体41具有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与铝制的第一 终端壳体5的外周接触的接触部42,通过该接触部42其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连接及电 连接。由此,提高了保护性能和散热性能。下面,说明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嵌合。若从图9所示的非嵌合状态成为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的图3 所示的嵌合状态,则将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插入成对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 与绝缘板8a 8d之间。然后,通过该插入,使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各自的一面与多个第二连接端 子6a 6c的各自的一面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第一连接端子4a 4c、第二连接端子6a 6c以及绝缘板8a 8d被交互地配置,即,处于绝缘板8a 8d配置成夹住成对的第一连接 端子4a 4c及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层叠状态。此时,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由于各个绝缘板8a 8c被固定在以规定间隔分 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的第一连接端子4a 4c的前端侧,因而即使未单独地设置用于保持 各绝缘板8a 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参照专利文献2),也能够保持各绝缘板8a 8c 的间隔。由此,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能够容易地插入成对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绝缘板8a 8d之间。即,未降低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插拔性。此外,由于也可以 不设置用于保持绝缘板8a 8c的间隔的保持用夹具,与以往相比在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 化方面具有非常有益的效果。此外,第一连接端子4a(或者4b)与第二连接端子6a(或者6b)的接点被固定在 构成接点的第一连接端子4a(或者4b)上的第一绝缘板8a(或者8b)与固定在构成其它接 点的第一连接端子4b (或者4c)上的第一绝缘板8b (或者8c)夹住。同样地,第一连接端 子4c与第二连接端子6c的接点被固定在构成接点的第一连接端子4c上的第一绝缘板8c 与固定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表面的第二绝缘板8d夹住。然后,如图3所示,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操作连接部件9,使连接部件9的螺纹 部18螺纹结合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螺孔19内并紧固,连接部件9旋转并挤入螺孔19的底 部,并且通过弹性部件15按顺序挤压第一绝缘板8a、第一绝缘板Sb、第一绝缘板8c以及第 二绝缘板8d,各个接点以被绝缘板8a 8d的任意两个夹住的方式被挤压,从而使各个接点以相互绝缘的状态接触。此时,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 由于来自绝缘板8a 8d的挤压而稍有挠曲地在大范围接触。 由此,即使在由车辆等产生振动的环境中,各个接点也牢固地接触并被固定。换句 话说,通过连接部件9挤压多对接点和多个绝缘板8a 8d,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 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以及多个绝缘板8a 8d分别被牢固地接触固定,从而抑制相 对于各自的相互的微滑动所产生的相对移动。下面,说明散热路线。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散热路线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在用于传递大容量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的连接器1中,由于传递 的电力容量较大,因而由接点产生的热如何散热成了重要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中,将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部件9、第一终端壳 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更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首先通过与各个接点接触的连接 部件9的非导电层13传递给主体部12的轴部12a。此时,由于非导电层13由具有非导电 性及导热性的树脂形成,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顺畅地传导至由金属构成的主体部12的轴 部 12a。主体部12由于以其头部12b和轴部12a的前端部12c两者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 行热的紧密接触,因而从各个接点传递给轴部12a的热在轴部12a的轴向上传递,通过头部 12b或轴部12a的前端部12c向第一终端壳体5传导。传递至第一终端壳体5的热通过突缘24向机器侧散热,或从第一终端壳体5的表 面直接向外部(第一终端壳体5的周围的大气中)散热。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中,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 部件9、第一终端壳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由于连接部件9通过挤压邻接的绝缘板8a,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及多个 第二连接端子6a 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并且兼作为将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 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的散热路线,因而不增加零部件件数就能够构建有效的 散热路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非导电层13由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形成, 在保持各个接点间的绝缘的同时,能够向金属制的主体部12顺畅地传导在各个接点产生 的热,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周还一体地形成有突缘24,通过该 突缘24使第一终端壳体5与机器等的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能够将从各个接点传给 第一终端壳体5的热通过突缘24向机器侧进行散热。由于与连接器1连接的机器一般设计成热容量较大,通过使第一终端壳体5与机 器等的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将从各个接点传递给第一终端壳体5的热向机器侧引导, 从而能够高效地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散热。此外,通过形成突缘24,由于第一终端壳 体5的表面积变大,增加了第一终端壳体5的从表面的散热量,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 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处设置有隔热盖12d,因而能 够防止手指等接触成为高温的连接部件9,能够提高安全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某两个绝缘板8a 8d夹住并挤压各个接点,能够 将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 能够稳定各个接点的结合力。由此,对易于产生振动的汽车能够实现特别有效的连接器。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形成突缘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 不局限于此,既可以将突缘24设置在第二连接器部3上,也可以将突缘24设置在第一连接 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这两者上。此外,也可以是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都 未固定在机器等的壳体上的自由状态。例如,在第二终端壳体7上形成突缘的情况下,最好以导热性的树脂或金属形成 第二终端壳体7,并且使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由此,在各 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部件9、第一终端壳体5以及第二终端壳体7向机器侧进行散热。 虽然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没有被特别限定为进行热的紧密接触的结构,但例 如图3所示的连接器1那样,只要通过筒状保护体41的接触部42使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 二终端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即可。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和轴部12a的前端部12c的两 者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仅有其中任意一方与 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连接部件9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通过第一终端壳体5,而是直接使连接部件9与第二终端 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该结构对于在第二终端壳体7上形成有突缘的情况(使第二终 端壳体7与机器等的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的情况)特别有效。此外,没有对使连接部件9与第二终端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的结构进行特别 的限定,例如,通过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不是形成阴螺纹19而是形成贯通孔,在第二终端壳 体7上形成与阳螺纹18螺纹结合的阴螺纹,并使阳螺纹18与第二终端壳体7的阴螺纹进 行螺纹结合,使连接部件9与第二终端壳体7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即可。此外,也能够形成跨 过第一终端壳体5侧及第二终端壳体7侧两者的螺孔。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散热路线是从接点经由连接部件9向与外部接触 的第一终端壳体5,传导在各个接点产生的热的路线,可将其称为连接部件经由型散热路 线。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经由型散热路线中,对存在通过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 的路线和通过连接部件9的轴部12a的前端部的路线的两条路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 可以仅有其中之一的路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散热路线中,通过使连接部件9贯通各个接点, 由于能够从作为温度最容易上升的部分的接点直接进行散热,散热效果非常好。另外,由于 能够以连接部件9这样一个部件对从多个接点产生的热进行散热,因而与对各个接点各构 建一个散热路线的情况相比,在减少零部件件数方面也是有效的。下面,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所示的连接器110虽然基本上与图1的连接器1具有相同的结构,但由各个 接点产生的热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的散热路线不同。
更具体地说,在连接器110中,通过以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形成绝缘板8a 8d,并且绝缘板8a 8d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将由各 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绝缘板8a 8d、第一终端壳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 此外,在连接器110中,连接部件9是由非导热性材料形成。换句话说,在连接器110中,以绝缘板8a 8d取代了连接部件9来构成散热路 线。作为绝缘板8a 8d所使用的具有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材料,可以使用在非导电性树脂 (例如PPS (聚亚苯基硫醚)树脂、PPA (聚邻苯二酰胺)树脂、PA (聚酰胺)树脂、PBT (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类树脂等)中混合了陶瓷(例如氧化铝、氮化铝等)的填充剂 的混合物。在连接器110中,在绝缘板8a 8d中,使配置在处于层叠状态的层叠方向的两端 的第一绝缘板8a和第二绝缘板8d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第一绝缘板8a 通过弹性部件15、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热的紧密接触。此外,第二 绝缘板8d与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形成的阴螺纹19的周边接触,从而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 行热的紧密接触。采用连接器110,由于能够将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绝缘板8a 8d、第一终端 壳体5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与图1的连接器1同样地不增加零部件件数就 能够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更详细地说,其它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散热路线是从接点经由绝缘板8a 8d 向与外部接触的第一终端壳体5传导在各个接点产生的热的路线,可将其称为绝缘板经由 型散热路线。此外,在连接器110中,虽然连接部件9是由非导热性的材料形成的,但连接部件9 当然也可以由导热性材料构成。换句话说,也可以同时构成在图10中说明的散热路线(连 接部件经由型散热路线)。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构建更有效的散热路线。此外, 在这种情况下,即,在构建连接部件经由型散热路线和绝缘板经由型散热路线两者的情况 下,若使连接部件9与第一绝缘板8a 8c紧贴,由于连接部件9与第一绝缘板8a 8c之 间也能够进行热的传导,因而能够构建更加有效的散热路线。此外,在不仅是连接部件9,弹性部件15也具有导热性的情况下,也能够按照绝缘 板、弹性部件15、第一终端壳体5的顺序,构建传导在各个接点产生的热的散热路线。此外, 在图11中,虽然设置有隔热盖12d,但与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由于连接部件9的温度 没有上升,也能够选择不设置隔热盖12d。下面,说明变形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未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定了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但只要采用本发明的技 术思想,也可以做成例如,将作为汽车用的连接器,用于马达、变频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 源线,空调用的直流二相电源线等不同用途的电线一并连接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 能够以一个连接器一并连接多个用途的电源线,因而不需要按每种用途准备不同连接器, 从而能对省空间化和低成本化等有所贡献。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以面与面接触,但也可以做成在与作为接点侧的面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接触的第一连接端子4a 4c侧的各自的面上形成凸部,在该凸部上嵌入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 U字形接点33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稳定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 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结合力。即,对于与连接部件9垂直的方向的振动特别有效。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使第二连接端子6a 6c的U字形接点33的分叉的 前端部的长度为相同的长度,但也可以使任意一方的长度形成为较长的J字形接点。通过 形成为J字形接点那样的形状,即使从相对于电缆的长度方向为倾斜的方向也能够将第二 连接器部3插入连接部件9的轴部12a。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中,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侧观察,各 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与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构成为成直线状地接触,但也可以 做成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侧观察,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 相对于第二连接器部3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成直角地交叉并接触的方式构成第一 终端壳体5和第二终端壳体7。即,也可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成L字 形。同样地,也能够构成为使第二终端壳体7及第二连接端子6a 6c相对于第一终端壳 体5及第一连接端子4a 4c倾斜地配置。这样,若应用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使第二连接 器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插拔方向多样化。换句话说,可以使从连接器拉出电缆的 方向与设置部位的形状一致,从而能对省空间化有所贡献。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二连接端子6a 6c不同,在第一连接端子 4a 4c的一端侧未连接电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未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即,本实施方 式的连接器也能够用于将电缆彼此连接的情况。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27a 27c使用了挠性良好的电缆,但也 可以使用刚性的电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阴螺纹19形成于与连接部件9的前端侧的阳螺纹18 螺纹结合的位置,但也可以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 —侧形成阳螺纹,并形成与在该头部 12b —侧形成的阳螺纹进行螺纹结合的阴螺纹19。例如,也可以是在头部12b本身上形成 阳螺纹,在第一终端壳体5上形成阴螺纹19的结构。此外,在这种情况下,S卩,在头部12b —侧形成阳螺纹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如下 的连接结构省略连接部件9的轴部12a,构成为连接部件9未贯通各个接点,通过由连接 部件9的头部12b及弹性部件15挤压第一绝缘板8a,从而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 4c和 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 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的连接结构。对于这样的连接结 构,图11表示的散热路线,即,绝缘板经由型散热路线较为有效。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部件9以螺钉1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其主 旨未将连接部件9的结构限定为螺钉形状,例如,也可以将固定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 器部3的嵌合的CPA杆(CPA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连接器位置保证)的轴部 作为连接部件9,旋转CPA杆使其固定嵌合,并紧固连接部件9。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部件9的主体部12以螺钉为例进行了说 明,但其主旨未将连接部件9的的主体部12的结构限定为螺钉形状,例如,也可以构成 为将固定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的CPA杆(CPA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连接器位置保证)的轴部与连接部件9连结,旋转CPA杆来固定嵌合,并且从连接部件9的头部12a向轴部12b的前端挤压连接部件9 (或者紧固)。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上表面上使用了形成有与 六角扳手(也称为内六角扳手)嵌合的凹部的结构,其假定为使用一般销售的六角扳手,但 是也可以做成假定为使用不是市场销售的形状的专用工具,在连接部件9的头部12b的上 表面形成与该专用工具对应的形状的凹部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朝向,既可以是连接部件9为大 致水平状态,也可以是大致垂直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使用条件中,使用状 态的朝向不作为要件。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 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上述第 二连接端子与上述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有连接部件,其具有由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构成的主体部,该轴部贯通上 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通过以 上述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 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并 具有导热性;将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连接部件、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 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通过使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 的紧密接触,从而将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上述第一终端 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上述连接部件还具有由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覆盖除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 以外的部分的外周的非导电部,并且,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及上述轴部由金属构成,使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 行热的紧密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形成为阳螺纹,通过将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与在上述第 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的阴螺纹进行螺纹结合,从而使上述连接部件 相对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并固定。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设置有用于防止手指等接触变成高温的上述连接部件的隔热盖。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的外周上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将上述第 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固定在外部的机器的壳体上的突缘,并且,通过该突缘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与上述机器等壳体进行热 的紧密接触,通过上述连接部件、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能够使从上述各个 接点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传递的热通过上述突缘向上述机器侧 进行散热。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以具有非导电性及导热性的材料形成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还通过使上述绝缘板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 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将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绝缘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 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散热。
8.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 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上述第 二连接端子与上述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有连接部件,其通过以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而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 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并具有导热性;以具有非导电性且为导热性的材料形成上述绝缘板,并且,通过使上述绝缘板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 热的紧密接触,从而将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绝缘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 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散热。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由金属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由导热性树脂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的连接结构。设置有连接部件(9),其具有由头部(12b)和与头部(12b)连接的轴部(12a)构成的主体部(12),轴部(12a)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个接点和多个绝缘板(8a~8d),并且通过以头部(12b)挤压邻接的绝缘板(8a),从而使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热性。使由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部件(9)、第一终端壳体(5)及/或第二终端壳体(7)向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进行散热。
文档编号H01R13/436GK102082348SQ20101027209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30日
发明者片冈裕太, 福田州洋, 竹原秀明, 铃木幸雄 申请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