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187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且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环保意识抬头,近几年来绿色能源发展与应用更趋频繁且成熟,许多如建筑 与消费电子产品也尝试与绿色能源做结合。在绿色能源方面,太阳能是一种具有永不耗尽且无污染的能源,在解决目前石化 能源所面临的污染与短缺的问题时,一直是受瞩目的焦点。然而,一般电子产品往往不易与太阳能板结合。举例来说,常见市售键盘为不透明 与半透明的有颜色材料所构成,但即使是透明效果的材料,其穿透性仍然有限,无法与太阳 能板迭合。由此可见,现有的电子产品与再生能源结合方面,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 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领域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 一直未见适用的方式被发展完成。因此,如何能更无碍地将电子产品与再生能源结合,实属 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也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触控及有显示功能 外,兼与再生能源结合,有效利用再生能源。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光电转换单元、第 一隔绝层、显示单元以及触传感器。光电转换单元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第一隔绝层设置于光 电转换单元上,显示单元设置于第一隔绝层上,触传感器位于第二基板与显示单元之间,其 中第一、第二基板之间未设有其它基板。其中,更包含一第二隔绝层,位于该触传感器与该显示单元之间。其中,该第二隔绝层与该第一绝隔层的材料包含硅氧化物或硅氮化物。其中,该显示单元包含一第一透明导电膜,形成于该第一隔绝层上;一图案层, 形成于该第一透明导电膜上;一第二透明导电膜,位于该图案层上方;以及一显示介质层, 配置于该第一、第二透明导电膜之间。其中,该图案层包含多个图案区域,彼此分隔地配置于该第一透明导电膜上。其中,该显示介质层包含一聚合物液晶层、一胆固醇液晶层或一电泳显示介质。其中,该图案层的材料为负型光刻胶、硅氧化物或硅氮化物。其中,该光电转换单元包含一第一电极层,形成于该第一基板上;一光电转换 层,形成于该第一电极层上;以及一第二电极层,形成于该光电转换层上。其中,该第一电极层为透明导电膜。其中,该第二电极层为金属层。
其中,该第一电极层具有多个沟槽,该光电转换层包含多个光电转换区,彼此相 间隔地配置于该第一电极层上,并分别延伸于该些沟槽中,而与该第一基板接触。其中,该第二电极层包含多个电极区,各自配置于该些光电转换区上。其中,该第一隔绝层配置于该第二电极层上,并延伸至该些电极区的间隔及该些 光电转换区的间隔中,并与该第一电极层接触。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通过 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占.
^ \\\ ·1.增加太阳能的吸收利用率。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可减少对市电与电池的需求, 延长电器时使用时间;以及2.由于第一、第二基板之间未设有其它基板,使得电子装置的结构有薄化作用,减 低材料成本以及物体体积。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方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具f其中,附图标记100 电子装置112:第二基板121 第一电极层122b:第一电极区123a 沟槽124:第二电极层125b:第二电极区127a:光电转换区128 间隔132 第二隔绝层141:第一透明导电膜143:图案层145a:图案区域145c:图案区域210 触控面板
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子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110 第一基板 120 光电转换单元 122a 第一电极区 122c 第一电极区 123b 沟槽 125a 第二电极区 126 光电转换层 127b 光电转换区 130 第一隔绝层 140 显示单元 142 第二透明导电膜 144 显示介质层 145b 图案区域 150 触传感器 220 太阳能板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所附的图式及以下所述各种实施 例,图式中相同的号码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元件与步骤并未描述 于实施例中,以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限制。请参照图1,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12、光电转换单元120、第一隔绝层130、显 示单元140以及触传感器150。在结构上,光电转换单元120设置于第一基板110上,第一 隔绝层130设置于光电转换单元120上,显示单元140设置于第一隔绝层130上,触传感器 150位于第二基板112与显示单元140之间,其中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12之间未设有 其它基板,藉以减少电子装置100的厚度。在制造上,可于第一基板110制作光电转换单元120,接着在光电转换单元120 上形成第一隔绝层130,例如以化学气相沉积法涂布一绝缘层,绝缘层的材料例如无机材 质(如硅氧化物、硅氮化物、氮氧化硅、碳化硅、氧化铪、氧化铝、或其它材质、或上述的组 合)、有机材质(如光刻胶、苯并环丁烯、环烯类、聚酰亚胺类、聚酰胺类、聚酯类、聚醇类、 聚环氧乙烷类、聚苯类、树脂类、聚醚类、聚酮类、或其它材料、或上述的组合)、或上述的组 合。若第一隔绝层130中含可挠性材质(如塑料、聚碳酸酯、聚甲基丙酰酸甲酯、…等), 则可达到可挠式效果。另外,可在第二基板112制作触传感器150。然后,于第一基板110 与第二基板112之间进行显示单元140的工艺。由上述可知,电子装置100并非以太阳能电池模块,显示器与触控面板三元件各 自完成后,再用胶料贴合而成。因此,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12之间无须设置其它基 板来作粘贴面或承载之用,使得电子装置100的结构有薄化作用,减低材料成本以及物体 体积。第二基板112与触传感器150可构成一触控面板210,若使用者触碰第二基板112 时,触传感器150可检测接触点所在的位置。在工艺上,可先在第二基板112形成一透光 导电材料层(未绘示),例如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铟锡锌氧化物、氧化铪、氧化锌、氧化 铝、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镉锡氧化物、镉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材料、或上述的组合,再 通过适当的工艺方法图案化该透光导电材料层,以形成触传感器150。借此,触传感器150 的材质可为铟锡氧化物或其它上述的透光导电材料。光电转换单元120与第一基板110可构成一太阳能板结构220,若光线由第一基 板110下方入射进来,光电转换单元120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电能可再经由导线传输至 触传感器150、显示单元140与/或负载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当视当时需要弹性选择之。显示单元140位于太阳能板结构220与触控面板210之间,用以显示影像。实作 上,显示单元140例如可为液晶显示单元(如穿透型显示单元、半穿透型显示单元、反射 型显示单元、彩色滤光片于主动层上(color filter on array)的显示单元、主动层于彩色 滤光片上(array on color filter)的显示单元、垂直配向型(VA)显示单元、水平切换型 (IPS)显示单元、多域垂直配向型(MVA)显示单元、扭曲向列型(TN)显示单元、超扭曲向列 型(STN)显示单元、图案垂直配向型(PVA)显示单元、超级图案垂直配向型(S-PVA)显示 单元、先进大视角型(ASV)显示单元、边缘电场切换型(FFS)显示单元、连续焰火状排列型 (CPA)显示单元、轴对称排列微胞型(ASM)显示单元、光学补偿弯曲排列型(OCB)显示单元、 超级水平切换型(S-IPS)显示单元、先进超级水平切换型(AS-IPS)显示单元、极端边缘电 场切换型(UFFS)显示单元、高分子稳定配向型显示单元、双视角型(dual-view)显示单元、 三视角型(triple-view)显示单元、三维显示单元(three-dimensional)或其它型显示单 元、或上述的组合);或者,显示单元140例如可为电激发光显示单元(如磷光电激发光显 示单元、荧光电激发光显示单元、或上述的组合)。若显示单元140中的显示介质同时包含液晶材料及电激发光材料,则此显示面板称的为混合式显示单元或半自发光显示单元。第一基板110与/或第二基板112为透明基板。举例来说,第一基板110与第二 基板112的材质均可为无机透明材质(如玻璃、石英、或其它合适材质、或上述的组合)、 有机透明材质(如聚烯类、聚酼类、聚醇类、聚酯类、橡胶、热塑性聚合物、热固性聚合物、 聚芳香烃类、聚甲基丙酰酸甲酯类、塑料、聚碳酸酯类、或其它合适材质、或上述的衍生物、 或上述的组合)、或上述的组合。实作上,若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12中含可挠性材质 (如塑料、聚碳酸酯、聚甲基丙酰酸甲酯、…等),则可达到可挠式效果。于应用上,电子装置100可作为具充电模块的透明键盘。光电转换单元120具备 充电模块的功能,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再经由导线传输至触传感器150与显示单元140使 用。显示单元140可显示键盘的多个字符,若使用者透过触碰第二基板112以选择某一字 符时,触传感器150可检测接触点所在的位置。请参照图2,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子装置100的结构剖面 图。如图2所示,除了第一隔绝层130以外,电子装置100也可包括第二隔绝层132。在结 构上,第二隔绝层132位于触传感器150与显示单元140之间,用以隔离触传感器150与显 示单元140。实作上,第二隔绝层132的材料可与上述第一绝隔层130的材料相同。于图2中,显示单元140为反射式显示装置(reflection display device),其包 括第一透明导电膜141、第二透明导电膜142、图案层143与显示介质层144。在结构上,第 一透明导电膜141形成于第一隔绝层130上,图案层143形成于第一透明导电膜141上,第 二透明导电膜142位于图案层143上方,显示介质层144配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膜141与第 二透明导电膜142之间。在材料方面,显示介质层144可为聚合物液晶层、胆固醇液晶层、 电泳显示介质、或其它合适材质、或上述的衍生物、或上述的组合。图案层143包括多个图案区域145a、145b、145c。在结构上,这些图案区域145a、 145b、145c彼此分隔地配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膜130上,借以增加反射效率。另外,图案层143 的材质可为光刻胶材料(如有机光刻胶或无机光刻胶)、或其它合适材质、或上述的衍生 物、或上述的组合。在工艺上,可利用ultra-high-aperture (UHA)技术来制作图案层143, 其中图案层143可为负型光刻胶(如具高穿透度的负型光刻胶),或是如硅氧化物、硅氮 化物等无机材料。光电转换单元120包括第一电极层121、第二电极层124与光电转换层126。在结 构上,第一电极层121形成于第一基板110上,光电转换层126形成于第一电极层121上, 第二电极层124形成于光电转换层126上。在材料方面,第一电极层121为透明导电膜,第 二电极层124为金属层。在光电转换单元120中,光电转换层126可由ρ型半导体、本质(intrinsic)半导 体、η型半导体堆栈形成p-i-n的结构,光线由第一基板110下方入射进来,透过光电转换 层126吸收产生电子及电洞对,经由第一电极层121与第二电极层124之间的电场将电子 与电洞对分离而形成电压与电流,再经由导线传输至显示单元140、触传感器150与/或负 载使用。为了提升光电转换单元120的效率,可将第一电极层121的表面制成金字塔形 (pyramid)结构或粗纹化(textured)结构,以减少光的反射量。另外,光电转换层可采用非 晶硅薄膜,但因为其能隙通常介于1. 7至1. SeV之间,只能吸收波长小于SOOnm的太阳光,为了增加光的利用,可再堆栈一层微晶(micro-crystalline or nano-crystalline)硅薄 膜,形成p-i-n/p-i-n的堆栈型(tandem)结构,微晶硅的能隙通常介于1. 1至1. 2eV之间, 可以吸收波长小于IlOOnm的光。在结构上,第一电极层121具有多个沟槽123a、123b,通过沟槽123a、123b划分成 多个第一电极区122a、122b、122c,使得这些第一电极区122a、122b、122c间隔着沟槽123a、 123b排列。光电转换层126包括多个光电转换区127a、127b。这些光电转换区127a、127b 彼此相间隔地配置于第一电极层121上,并分别延伸于这些沟槽123a、123b中,而与第一基 板110接触。第二电极层124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区125a、125b。这些电极区125a、125b各自配 置于光电转换区127a、127b上。在工艺上,可利用雷射切割(laser scribing)方式移除部 分第二电极层124与光电转换层126,而形成间隔128。第一隔绝层130配置于第二电极层124上,并延伸至第二电极区125a、125b及光 电转换区127a、127b的间隔128中,而与第一电极层121接触。如此,第一隔绝层130不仅 可隔离光电转换单元120与显示单元140,也可防止第二电极层124与第一电极层121之间 有不当的短路状况发生。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 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光电转换单元,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一第一隔绝层,设置于该光电转换单元上;一显示单元,设置于该第一隔绝层上;以及至少一触传感器,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显示单元之间,其中该第一、第二基板之间未设有其它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二隔绝层,位于该触传感器与该显示单元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隔绝层与该第一绝隔层的材 料包含硅氧化物或硅氮化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单元包含 一第一透明导电膜,形成于该第一隔绝层上;一图案层,形成于该第一透明导电膜上; 一第二透明导电膜,位于该图案层上方;以及 一显示介质层,配置于该第一、第二透明导电膜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层包含 多个图案区域,彼此分隔地配置于该第一透明导电膜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介质层包含一聚合物液晶层、 一胆固醇液晶层或一电泳显示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案层的材料为负型光刻胶、硅氧 化物或硅氮化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电转换单元包含 一第一电极层,形成于该第一基板上;一光电转换层,形成于该第一电极层上;以及 一第二电极层,形成于该光电转换层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层为透明导电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层为金属层。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层具有多个沟槽,该光 电转换层包含多个光电转换区,彼此相间隔地配置于该第一电极层上,并分别延伸于该些沟槽中,而 与该第一基板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层包含 多个电极区,各自配置于该些光电转换区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隔绝层配置于该第二电极 层上,并延伸至该些电极区的间隔及该些光电转换区的间隔中,并与该第一电极层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光电转换单元、第一隔绝层、显示单元以及触传感器。光电转换单元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第一隔绝层设置于光电转换单元上,显示单元设置于第一隔绝层上,触传感器位于第二基板与显示单元之间,其中第一、第二基板之间未设有其它基板。采用本发明增加了太阳能的吸收利用率。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可减少对市电与电池的需求,延长电器时使用时间;并且由于第一、第二基板之间未设有其它基板,使得电子装置的结构有薄化作用,减低材料成本以及物体体积。
文档编号H01L31/04GK101976140SQ20101027453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日
发明者刘育荣, 张钧杰, 涂峻豪, 詹仁宏, 连伟志, 陈伯纶, 龚国森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