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底座及应用该底座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992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底座及应用该底座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尤其涉及带有底座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装置,例如手机或MP5播放器等,通常于其底侧上开设有接口,供使用者传输数据或充电用。通常,为方便使用者充电或为供使用者放置电子装置,会有针对该电子装置设计的充电底座或固定底座等。一般来说,这些底座上开设有电子装置上的接口相配合的插槽,使用者可通过将电子装置插置于该底座的该插槽中而实现底座及该电子装置之间的电气连接或机构配合。而当使用者需要取出电子装置时,一般需要用一只手按压住该底座,另一只手则施力将该电子装置取出。在使用者施力的过程中,就容易导致该电子装置接口的损坏,尤其是对于接口中设置有多个端子的电子装置,在使用者施力不正确的情况下端子便容易被弯折掉或断掉,从而造成整个电子装置的损坏。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底座,其能够使插置于其上的电子装置可被轻易取出且不易被损坏。一种电子装置底座,用于供电子装置沿一插接方向插接于其上,该电子装置底座包括弹出机构,该弹出机构能够对插接于该底座上的电子装置施加一与该插接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该电子装置与底座之间的插接解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运用该底座的电子设备,包括底座及沿一插接方向插接于该底座上的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底座包括弹出机构,该弹出机构能够对插接于该底座上的电子装置施加一与该插接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该电子装置与底座之间的插接解除。本发明通过于底座上设置弹出机构,令该电子装置可于该底座上弹出,令使用者可轻易地将该电子装置取出,而无需采用一只手按压住底座,另一只手用力将电子装置取出的传统方式,并且也避免了电子装置的接口或插头因使用者施力不当而变形受损坏。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弹出机构处于缩回位置。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弹出机构处于弹出位置。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底座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操作单元、限位单元及弹出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沿图3中VI-VI线剖视图。图7为沿图4中VII-VII线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电子设备10CN 102544957 A
底座20基座200上盖201下盖202容置部203底部204第一通孔205第二通孔206插头207固定部208基板210固定孔211连接槽212抵挡块213配合面214操作单元220操作柄221第一斜面222弹簧223垫片224限位单元230移动杆231第三通孔232第二斜面233连接部234第一引导面235抵接面236第一弹性件237弹出机构240弹起座241第四通孔242支撑柱243第二弹性件M4连接柱245配合部246第二引导面247限位部248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电子设备10包括底座20及插接于底座20上的电子装置3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为手机,其底侧上开设有插口(图未示),以作为电子装置30的充电接口,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可为PDA或MP5播放装置等,且插口不限于为充电接口, 亦可为数据传输接口等。底座20可放置于一承载面上,包括基座200、基板210、操作单元220、限位单元 230及弹出机构M0。参考图2及图3,基座200大致呈长方体体状,其上盖201沿Z轴方向呈现一定弧度,而其下盖202卡合于上盖201上,大致呈长方形状,便于与承载面平稳接触。 基座200于其上盖201上向下凹陷形成有容置部203,于其容置部203底部204上开设第一通孔205,于其上盖201上邻近容置部203处开设有第二通孔206,于其容置部203底部 204上对应电子装置30的插口的位置凸设有插头207。插头207部分显露于容置部203底部204上,部分则延伸于基座200内部中并通过其固定部208固定于基座200上。结合图4至图7,基板210、操作单元220、限位单元230及弹出机构240设置于基座200的内部空间中并部分通过第一通孔205而显露于容置部203中。请同时结合三维坐标轴X、Y、Z。基板210固定于基座200的下盖202上,其上开设有两固定孔211及两连接槽212。 此外,基板210于其上表面上中间部分往其中一端处还垂直向上凸设有两抵挡块213,且每一抵挡块213于其一端上形成朝向Y轴正方向的配合面214。操作单元220包括操作柄221、弹簧223及垫片224。其中,操作柄221对应基座 200上的第二通孔206,且具有朝向Y轴负方向的第一斜面222。弹簧223沿Z轴方向套设于操作柄221上,用于提供沿Z轴正方向的作用力至操作柄221。垫片224位于弹簧223下方,用于缓冲操作柄221的作用力。限位单元230包括移动杆231、连接部234及第一弹性件237。移动杆231位于垫片2Μ的下方并部分收容于基板210两抵挡块213所形成的夹掣轨道中,大致呈长条形,其长度略大于各抵挡块213的长度而宽度则略小于基板210的宽度。移动杆231上开设有第三通孔232。此外,移动杆231于其第三通孔232中的孔壁上形成有第二斜面233。第二斜面233的大小对应第一斜面222且其朝向与第一斜面222的朝向相反。连接部234则形成于第三通孔232的孔壁上与第二斜面233正对的另一侧上,由孔壁上延伸而出而显露于第三通孔232中。同时,移动杆231于其远离第二斜面233的另一端外侧上形成有第一引导面235及抵接面236,第一引导面235的朝向大致于第二斜面233的朝向相同,抵接面236 则位于第一引导面235下方并导致呈Γ形。第一弹性件237沿Y轴方向套设于连接部234 上,一端固定于插头207的固定部208上,另一端则连接至连接部234,用于提供沿Y轴正方向的作用力至移动杆231。弹出机构240包括弹起座Ml、两支撑柱M3、第二弹性件M4、两连接柱245及配合部M6。其中,弹起座241与容置部203的底部204相对应,大致呈长方形且其上开设有供插头207穿设的第四通孔M2。两支撑柱243由弹起座241上延伸而出并位于弹起座Ml 及基板210之间,用于支撑弹起座Ml。两第二弹性件244分别套设于两支撑柱243上,一端连接至支撑柱对3,另一端则连接至基板210并收容于连接槽212中,用于提供沿Z轴正方向的作用力至弹起座对1。两连接柱M5由弹起座241设置有两支撑柱M3的一面上沿 Z轴负方向延伸而出,且其高度即沿Z轴方向上的长度略大于基座200的高度。配合部246设置于两连接柱245中间,大致沿X轴方向延伸,呈长方体状且其宽度与基板210的宽度大致相同。配合部246靠近抵挡块213处的一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引导面M7,其朝向与第一斜面222大致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弹出机构240还具有两限位部M8,两限位部248分别由两连接柱 245外侧上沿X轴正方向及负方向延伸而出,大致位于两连接柱245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且其与弹起座241之间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大致插头207在Z轴方向上的长度相同。组装时,可先利用螺钉穿过两固定孔211将基板210固定于基座200的下盖202 上,而后将垫片2M放置于移动杆231上,将弹簧223套设于操作柄221上。接着,将移动杆231放置于两抵挡块213所形成的夹掣轨道中,将一端已固定于固定部208上的第一弹性件237套设于连接部234上即可将限位单元230组成好。然后,将一端已固定于基板210 两连接槽212中的两第二弹性件244套设于两支撑柱243上即可将弹出机构240组装好。 最后可将上盖201卡合于下盖202上,完成整个底座20的组装。使用者使用底座20前,插头207显露于容置部203的底部204上;在弹簧223及第二弹性件244的作用下,操作柄221的顶端穿过第二通孔206而部分显露于基座200的上盖201上,弹起座241的上表面则穿过第一通孔205而显露于容置部203的底部204上,也即,由于此时没有外力的作用,弹出机构240稳定地处于该位置,也即弹出位置上。而同时配合部M6由于连接至弹起座241而一同在第二弹性件244的作用下而沿Z轴正方向位于移动杆231上方,移动杆231因此对弹出机构240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处于一解锁位置上。使用时,使用者将电子装置30的插口对准插头207后沿Z轴负方向,也即插接方向便可将电子装置30插接于底座20上。在电子装置30插接于底座20上的过程中,电子装置30的底侧下压弹起座M1,带动配合部246及两支撑柱243沿Z轴负方向下压两第二弹性件M4。当配合部M6向下移动至靠近移动杆231时,其第二引导面247与移动杆231 的第一引导面235滑动配合,并对移动杆231产生一沿Y轴负方向,也即垂直该插接方向并远离该配合部246的作用力。配合部246继续沿Z负方向移动至第一引导面235与抵接面 236相交的地方时,移动杆231在第一弹性件237回复形变的作用力下沿Y轴正方向移动, 从而令抵接面236抵顶住配合部M6,移动杆231因此处于锁定位置,限制住配合部M6,使其不至因第二弹性件M4回复形变的作用力下沿Z轴正方向移动。如图2及图6所示,此时整个弹出机构240无法沿Z轴正方向移动,稳定地处于该位置,也即缩回位置上。从而, 电子装置30与插头207之间的电性连接处于稳定状态。当电子装置30完全插置于底座20 上后,其底侧部分则与弹起座Ml的上表面相接触。结合图3及图7,当使用者欲取下电子装置30时,可通过操作单元220来实现按压操作柄221,令其受到沿Z轴负方向的作用力,其第一斜面222对移动杆231的第二斜面 233产生一沿Y轴负方向,即远离垂直该插接方向并远离配合部246方向的作用力,导致移动杆231整体沿Y轴负方向远离弹出机构M0,移动杆231因此处于解锁位置,不再对弹出机构240产生限制作用。此时,整个弹出机构MO由缩回位置回复到弹出位置,弹起座241 则在第二弹性件M4的作用下沿Z轴正方向远离移动杆231,并对设置于其上的电子装置 30的底侧产生一沿Z轴正方向的支撑力,使得电子装置30沿Z轴正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解除电子装置30与底座20之间的插接状态,使用者此时便可轻易将电子装置30从底座20 上取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弹出机构240具有限位部M8,且限位部248与配合部246弹起座241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插头207的于Z轴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在电子装置30沿Z轴正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限位部248在基座200的内部中抵顶住容置部203的底部204的边缘,导致弹起座241无法继续沿Z轴正方向移动,而不至于使得弹起座241的移动距离大于插头207的高度,避免电子装置30因第一弹性件237的支撑力作用而被弹离出底座20。本发明通过于底座20上设置操作单元220、限位单元230及弹出机构M0,令使用者可通过操作操作柄221而轻易将电子装置30从底座20上弹出,而无需采用一只手按压住底座20,另一只手用力将电子装置30取出的传统方式,并且也避免了电子装置30的插口或插头207因使用者施力不当而变形受损坏。同时,在两限位部248的作用下,电子装置 30不至于被弹出过大的距离,避免电子装置30被弹出底座20的外部而受损害。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 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装置底座,用于供一电子装置沿一插接方向插接于其上,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底座包括弹出机构,该弹出机构能够对插接于该底座上的电子装置施加一与该插接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该电子装置与底座之间的插接解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底座,其特征在于该弹出机构包括弹起座及与该弹起座配合的第二弹性件,该弹起座能够在平行于该插接方向的方向上的弹出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来回移动,该第二弹性件用于给该弹起座提供与该插接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底座,其特征在于该弹出机构包括一个限位单元,用于将该弹起座限制在所述缩回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底座,其特征在于该限位单元包括移动杆及与该移动杆配合的第二弹性件,该移动杆可在与该插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于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来回移动,该第二弹性件用于给该移动杆提供由该解锁位置到该锁定位置方向的弹性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底座,其特征在于该移动杆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包括第一引导面及连接至该第一引导面的抵接面,该弹出机构具有第二引导面,该弹出机构通过该第二引导面与该第一引导面滑动配合对该移动杆产生沿该锁合位置到该解锁位置方向的作用力,该弹出机构通过该第二引导面抵接于该抵接面上而定位于该缩回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底座,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还包括一个操作单元,用于驱动该限位单元由该锁定位置移动到该解锁位置,解除该限位单元对该弹出机构的限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底座,其特征在于该操作单元与该移动杆之间具有滑动配合的两斜面,该操作单元通过该两斜面驱动该移动杆沿与该插接方向交叉的方向远离该弹出机构。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还包括凸设于其上与该电子装置的一插口相配合的插头,该弹出机构还包括凸设于该弹起座下方的限位部,用于在平行该插接方向的方向上限制该弹起座,该限位部与该弹起座之间的距离小于该插头于该插接方向上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底座,其特征在于该底座为用于对该电子装置进行充电的充电座。
10.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装置底座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装置及底座,该底座用于供该电子装置沿一插接方向插接于其上,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底座还包括弹出机构,用于解除该电子装置与该底座之间的配合并使该电子装置沿与该插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全文摘要
一种电子装置底座,用于供一电子装置沿一插接方向插接于其上,该电子装置底座具有弹出机构,该弹出机构能够对插接于该底座上的电子装置施加一与该插接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该电子装置与底座之间的插接解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运用该底座的电子设备,包括底座及沿一插接方向插接于该底座上的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底座包括弹出机构,该弹出机构能够对插接于该底座上的电子装置施加一与该插接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该电子装置与底座之间的插接解除。本发明通过于底座上设置弹出机构,令该电子装置可于该底座上弹出,使用者可轻易地将该电子装置取出,而无需采用一只手按压住底座,另一只手用力将电子装置取出的传统方式。
文档编号H01R13/635GK102544957SQ2010106043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4日
发明者周丛兵, 程权昌 申请人: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