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半硬导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7266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位半硬导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电导线,尤其是一种换位半硬导线。
背景技术
变压器在正常运行时,由于多种原因,会引起各种短路电流,使变压器的绕组承受 各种电磁力的冲击,当线圈不断受力变形,形成整个变压器各种故障,甚至击穿,并且随着 发电机组越做越大,变压器电压和容量也随之加大。处于对电网线路安全考虑,对铜导体的 机械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铜导体具有不同的金相结构,其导体抗拉强度,延伸率 及导电率也随之不同的特性,所以在软铜与硬铜之间,定义一种半硬绕组线,目前半硬绕组 线半硬程度RpO. 2最高定义至^OMpa,如需硬度再往上则需将纯铜更换为铜银合金方可达 到,牺牲很大一部分电性能。如使用高半硬值导线制作换位导线的难度又非常之大,对于导 线的漆膜绝缘、变形、润滑有非常严厉的要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半硬程度大于^OMpa 的换位半硬导线、可以用于更高容量的变压器之中的换位半硬导线。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位半硬导线,它包括耐高温绝缘外套、左 侧漆包扁线、右侧漆包扁线、顶部漆包扁线与隔热衬物,左侧漆包扁线与右侧漆包扁线数量 相同,左侧漆包扁线层叠堆积在耐高温绝缘外套内腔左侧,右侧漆包扁线层叠堆积在耐高 温绝缘外套内腔右侧,在左侧漆包扁线与右侧漆包扁线之间设有隔热衬物,在耐高温绝缘 外套内设有顶部漆包扁线,位于最底层的顶部漆包扁线的左侧下表面搭接在位于最顶层的 左侧漆包扁线上,位于最底层的顶部漆包扁线的右侧下表面搭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右侧漆包 扁线上。所述左侧漆包扁线由第一铜扁线导体、第一缩醛绝缘层与第一自粘层构成,第一 缩醛绝缘层紧密套接在第一铜扁线导体外部,第一自粘层套接在第一缩醛绝缘层外部。所述右侧漆包扁线由第二铜扁线导体、第二缩醛绝缘层与第二自粘层构成,第二 缩醛绝缘层紧密套接在第二铜扁线导体外部,第二自粘层套接在第二缩醛绝缘层外部。所述顶部漆包扁线由第三铜扁线导体、第三缩醛绝缘层与第三自粘层构成,第三 缩醛绝缘层紧密套接在第三铜扁线导体外部,第三自粘层套接在第三缩醛绝缘层外部。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中的单根漆包扁线的半硬程度极高,比已知最高的还提高了 8% ;2、本实用新型结构并非只注重提高产品的刚性强度提高,实际上还降低了各单线 之间的电阻不平衡率;3、本实用新型厚面较小的结构特征,实际上的降低了换位导线的换位应力,自粘 结构又辅助加强了整体刚性强度,缓解了绕组线饼的变形;4、本实用新型具有很好的耐受短路冲击影响性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左侧漆包扁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右侧漆包扁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顶部漆包扁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耐高温绝缘外套1、左侧漆包扁线2、第一铜扁线导 体2. 1、第一缩醛绝缘层2. 2、第一自粘层2. 3、右侧漆包扁线3、第二铜扁线导体3. 1、第二缩 醛绝缘层3. 2、第二自粘层3. 3、顶部漆包扁线4、第三铜扁线导体4. 1、第三缩醛绝缘层4. 2、 第三自粘层4. 3与隔热衬物5等构成。该换位半硬导线,它包括耐高温绝缘外套1、左侧漆包扁线2、右侧漆包扁线3、顶 部漆包扁线4与隔热衬物5,左侧漆包扁线2与右侧漆包扁线3数量相同,左侧漆包扁线2 层叠堆积在耐高温绝缘外套1内腔左侧,右侧漆包扁线3层叠堆积在耐高温绝缘外套1内 腔右侧,在左侧漆包扁线2与右侧漆包扁线3之间设有隔热衬物5,在耐高温绝缘外套1内 设有顶部漆包扁线4,位于最底层的顶部漆包扁线4的左侧下表面搭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左 侧漆包扁线2上,位于最底层的顶部漆包扁线4的右侧下表面搭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右侧漆 包扁线3上。本实用新型半硬程度大于^OMpa的换位半硬导线中左侧漆包扁线2、右侧漆包扁 线3与顶部漆包扁线4的整体根数可在4 80根数之间选取,包括偶数根,本实用新型实 施例中选取七根漆包扁线,包括3根左侧漆包扁线2、3根右侧漆包扁线3与1根顶部漆包 扁线4。如图2所示,所述左侧漆包扁线2由第一铜扁线导体2. 1、第一缩醛绝缘层2. 2与 第一自粘层2. 3构成,第一缩醛绝缘层2. 2紧密套接在第一铜扁线导体2. 1外部,第一自粘 层2. 3套接在第一缩醛绝缘层2. 2外部。如图3所示,所述右侧漆包扁线3由第二铜扁线导体3. 1、第二缩醛绝缘层3. 2与 第二自粘层3. 3构成,第二缩醛绝缘层3. 2紧密套接在第二铜扁线导体3. 1外部,第二自粘 层3. 3套接在第二缩醛绝缘层3. 2外部。如图4所示,所述顶部漆包扁线4由第三铜扁线导体4. 1、第三缩醛绝缘层4. 2与 第三自粘层4. 3构成,第三缩醛绝缘层4. 2紧密套接在第三铜扁线导体4. 1外部,第三自粘 层4. 3套接在第三缩醛绝缘层4. 2外部。当然所述的漆包扁线绝缘也可为其他纤维、纸、膜等其他结构等。为制备合格的本实用新型的换位半硬导线,经过5个主要工序完成本产品的整个 制备工序A (导体成型)一工序B (硬线涂漆)一工序C (漆包扁线集束)一工序D (硬线 换位)一工序E (牵引收线)。其中在工序A(导体成型)过程中使用A-A(冷轧)+A_B(挤压)+A_C(拉拔)组合工艺,不仅逐步将铜材尺寸变形至所需规格,还将铜导体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适宜的排列,使 得导体在硬态-软态-硬态之间转变,最终塑性变形产生所需要的规格尺寸;在工序B (硬线涂漆)中因为导体硬度很大,以至于在涂漆过程中存在难度,使用 薄漆多涂的方式涂制,第一道漆层相对应导体规格有严格尺寸要求,涂制时使用到自由专 利漆包扁线涂漆用分离式模具,其专利号为ZL200820186848. 8,在生产左侧漆包扁线2时, 保证第一缩醛绝缘层2. 2附着性能良好,在固化好第一缩醛绝缘层2. 2后,使用普通钨钢模 具涂覆第一自粘层2-3并进行固化,其示意图如图2 ;在生产右侧漆包扁线3与顶部漆包扁 线4时,制造工艺与左侧漆包扁线2制造工艺相同。工序C (漆包扁线集束)就是将规定根数的漆包扁线按照圆周角平均分配,并且合 并成窄边相互接触的两列,按照实施例规定根数为7根;在工序D (硬线换位)时,在漆包扁线垂直方向施加限制,满足在给漆包扁线进行 窄边平行弯曲而无侧翻,弯曲应变f (已知)公式f = l/[r+a+l],r为换位半径,a为漆包 扁线厚度,根据漆包扁线厚度倒推换位半径。限位工装D-A和换位工装D-B调整装配。工序E (牵引收线)是将所有漆包扁线换位好之后加衬耐热衬物5,绕包耐高温绝 缘外套1,经牵引压实后利用龙门收线系统收卷即成。
权利要求1.一种换位半硬导线,其特征是它包括耐高温绝缘外套(1)、左侧漆包扁线O)、右侧 漆包扁线(3)、顶部漆包扁线⑷与隔热衬物(5),左侧漆包扁线⑵与右侧漆包扁线(3) 数量相同,左侧漆包扁线( 层叠堆积在耐高温绝缘外套(1)内腔左侧,右侧漆包扁线(3) 层叠堆积在耐高温绝缘外套(1)内腔右侧,在左侧漆包扁线( 与右侧漆包扁线( 之间 设有隔热衬物(5),在耐高温绝缘外套(1)内设有顶部漆包扁线G),位于最底层的顶部漆 包扁线的左侧下表面搭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左侧漆包扁线(2)上,位于最底层的顶部漆 包扁线的右侧下表面搭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右侧漆包扁线(3)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位半硬导线,其特征是所述左侧漆包扁线O)由第一铜扁 线导体(2. 1)、第一缩醛绝缘层(2. 2)与第一自粘层(2. 3)构成,第一缩醛绝缘层(2. 2)紧 密套接在第一铜扁线导体(2. 1)外部,第一自粘层(2. 3)套接在第一缩醛绝缘层(2. 2)外 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位半硬导线,其特征是所述右侧漆包扁线(3)由第二铜扁 线导体(3. 1)、第二缩醛绝缘层(3. 2)与第二自粘层(3. 3)构成,第二缩醛绝缘层(3. 2)紧 密套接在第二铜扁线导体(3. 1)外部,第二自粘层(3. 3)套接在第二缩醛绝缘层(3. 2)外 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位半硬导线,其特征是所述顶部漆包扁线由第三铜扁 线导体(4. 1)、第三缩醛绝缘层(4. 2)与第三自粘层(4. 3)构成,第三缩醛绝缘层(4. 2)紧 密套接在第三铜扁线导体(4. 1)外部,第三自粘层(4. 3)套接在第三缩醛绝缘层(4. 2)外 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位半硬导线,包括耐高温绝缘外套、左侧漆包扁线、右侧漆包扁线、顶部漆包扁线与隔热衬物,左侧漆包扁线层叠堆积在耐高温绝缘外套内腔左侧,右侧漆包扁线层叠堆积在耐高温绝缘外套内腔右侧,在左侧漆包扁线与右侧漆包扁线之间设有隔热衬物,在耐高温绝缘外套内设有顶部漆包扁线,位于最底层的顶部漆包扁线的左侧下表面搭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左侧漆包扁线上,位于最底层的顶部漆包扁线的右侧下表面搭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右侧漆包扁线上。本实用新型中的单根漆包扁线的半硬程度极高,比已知最高的还提高8%;本实用新型结构并非只注重提高产品的刚性强度提高,实际上还降低了各单线之间的电阻不平衡率。
文档编号H01B7/02GK201904096SQ20102018407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9日
发明者廖和安, 陆炳兴 申请人:无锡环宇电磁线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