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物设置用支架、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施工方法、构造物连接构造、该构造物连接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9640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构造物设置用支架、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施工方法、构造物连接构造、该构造物连接构 ...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设置以及连接太阳能电池模块等构造物的构造物用设置支架、构造物连接构造、该构造物连接构造所使用的连接部件及其施工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在太阳能电池系统中,将作为构造物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固定支承在支架上。 该支架不仅要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载荷,还必须承受太阳能电池模块所受到的风压等, 要求高强度。由于平板状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容易受到较大的风压,因此,需对支架的强度加以足够的注意。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安装构造中,对组合多个筒状体而得到的支承导轨进行固定,利用该支承导轨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端部。由于筒状体自身的截面系数较大,因此, 利用多个筒状体的组合来提高支承导轨的强度。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安装构造中,并列设置具有帽型的截面形状的多个框架,在这些框架上固定支承有太阳能电池模块。该帽型的框架的截面系数也比较大,框架强度也比较高。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1-16471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9-235844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由于以向住宅等设置太阳能电池模块为前提,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设置面积受限,认为支承导轨、框架即使较长也仅是几m左右。然而,在大规模的发电厂等中,由于并列设置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因此,若是应用专利文献1的支承导轨、专利文献2的框架,则需要延长上述部件。在专利文献1中,在两根支承导轨中的一方的端部设置筒状部,并且在另一方的端部设置棒状部,使上述端部的筒状部和棒状部相互嵌合,连接两根支承导轨,由此,能够延长支承导轨。然而,如果设置上述筒状部、棒状部,则支承导轨的形状复杂化,部件数量增大。并且,为了使两根支承导轨的筒状部与棒状部嵌合,需要将上述支承导轨支承为直线状,该操作并不容易。因此,如果将这样的支承导轨应用于大规模发电厂等,则成本变得非常高,难以进行施工作业。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关于框架的延长的记载,不考虑在大规模发电厂等中应用该框架。 并且,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安装构造中,以向住宅等的屋顶设置太阳能电池模块为前提,太阳能电池模块倒置于屋顶上,由于仅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侧受到较大的风压,因此,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只要能够承受该受光面侧所受到的风压即可。
在专利文献1的安装构造中,虽然将罩材料重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端部,将该罩材料螺纹固定于支承框架的顶板,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承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侧所受到的风压。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安装构造中,虽然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端部卡止于形成在框架的顶板上的挂钩,但依然需要承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侧所受到的风压。然而,在大规模的发电厂等中,由于以使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向地面倾斜的方式并列设置该太阳能电池模块,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表面和背面受到风压。因此,若仅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将太阳能电池模块螺纹固定于支承框架的顶板,或者仅如专利文献2 所示那样,利用框架的顶板上的挂钩卡止太阳能电池模块,则在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背面侧受到风压时,螺钉从支承框架的顶板脱落,基于挂钩的卡止脱开,太阳能电池模块被吹走的可能性变高,作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安装构造,强度不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也能够稳固地支承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部件数量少,且容易进行其施工作业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施工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系统。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表面和背面受到风压,也能够稳固地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在该构造物连接构造中使用的连接部件及其施工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系统。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具备用于设置多个构造物的梁, 上述梁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上述梁通过连接多个梁部件而形成, 该梁部件形成为利用上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上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形成为上述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主板端部或侧板端部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在该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下,连接上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上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这样的梁部件形成为槽型或者近似槽型的截面形状,其截面系数较大,梁部件的强度增高。因此,连接有多个梁部件的梁的强度也增高。并且,上述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主板端部和各侧板端部的一部分沿着上述方向被切除,或者在主板端部和各侧板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着上述方向的切口。由此,易于将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进而,在该状态下,由于连接各梁部件端部,因此在各梁部件的连接位置,两侧的侧板形成两层构造,其强度增高。并且,即使为了延长梁而增加梁部件的根数,由于仅是重复以将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的工序,因此,容易进行施工作业。例如,只要沿着上述方向切除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主板端部和各侧板端部的一部分,或者在主板端部与各侧板端部之间形成沿着上述方向的切口即可。在这样的连接构造中,即使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主板的宽度相同,也能够连结各梁部件。此外,上述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主板的宽度相同。并且,在上述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主板端部被切除的情况下,当以上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被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连接上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上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时,在上述被切除的主板端部的部
7位,该各梁部件的主板分离。由此,各梁部件的主板不会相互干涉,各梁部件的端部的连接变得容易。此外,该各侧板弹性变形,以使上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利用各侧板的弹性变形,能够将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的外侧或者内侧。并且,在上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下,将管配置于上述一方或者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内侧,使螺栓通过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孔、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孔以及上述管,通过将螺母拧入上述螺栓的端部并拧紧,由此连接上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上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一个螺栓、一根管以及一个螺母连接各梁部件端部,能够抑制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时的增大。在上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下,将筒状内螺纹部件配置于上述一方或者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内侧,使两个螺栓通过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孔以及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孔从上述筒状内螺纹部件的两端分别拧入该筒状内螺纹部件内侧的内螺纹并拧紧,由此连接上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上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两个螺栓、一个筒状内螺纹部件连接各梁部件端部,能够抑制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时的增大。并且,以上述各侧板的间隔随着离开上述主板而增大的方式设定该各侧板相对于该主板的弯折角度。S卩,梁部件的开口侧扩大。在该情况下,仅使一方的梁部件的各侧板覆盖于另一方的梁部件的各侧板,就能够容易地在一方的梁部件的各侧板内侧重叠另一方的梁部件的各侧板。此外,梁部件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连结各侧板的对置一边的主板、以及在各侧板的边缘弯折的各锷构成的帽型截面。该帽型截面的截面系数比槽型截面的截面系数大,梁部件的强度增高。并且,梁部件通过进行辊轧成形加工而形成。该辊轧成形加工适合梁部件的大量生产,能够减少梁部件的成本。此外,支承为了构成梁而连接的多个梁部件的连接位置附近,且架设该梁。通过支承该连接位置附近能够加强该连接位置。并且,并列架设三根梁,将各构造物架设并搭载于上述梁之间,仅在并列的各梁中的中央的梁附设加强部件。在此,在将各构造物架设并搭载于三根梁之间的情况下,对中央的梁施加较大的载荷,对两侧的梁施加较小的载荷。因此,根据施加于两侧的梁的小载荷设定三根梁的强度,如果使各梁通用化,则能够实现各梁的轻量化和成本的减少。但是,由于中央的梁的强度不足,因此,在该中央的梁附设加强部件。换言之,利用仅对各梁中的中央的梁附设加强部件这样的构造,以对两侧的梁施加的较小载荷为基准,设定三根梁的强度,从而能够实现各梁的轻量化和成本的减少。如果根据施加于中央的梁的较大载荷来设定三根梁的强度,虽然能够使各梁通用化,但各梁变重,成本也增高。
8
加强部件仅附设于中央的梁的梁部件的一端部即可。如果将加强部件附设于梁部件的两端部,则加强部件的个数增多,施工作业变得繁琐,成本增高。例如,加强部件也可以具有桁架构造。并且,即使仅在中央的梁设置沿着梁的长边方向重叠固定于该梁的中央附近的加强件,也能够加强中央的梁。此外,如果将该加强件兼用于将构造物连结于梁,则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大。接下来,在其他本发明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中,具备并列设置的各基梁、分别突出设置于各基梁的一端的各臂、分别架设并固定于各基梁的另一端和各臂的上端的各纵梁、 以及配置为与各纵梁正交,并列设置在该各纵梁上,搭载并排列有各构造物的各横梁,各横梁通过连接多个上述梁部件而形成。因此,横梁的强度增高,并且能够容易地利用多个梁部件的连接来延长横梁,容易进行施工作业。并且,不仅是各梁部件,各基梁、各臂以及各纵梁也由包括与上述梁部件相同的截面的部件构成。因此,在使基梁、臂以及纵梁的不同种类的梁连接而构成支架时,能够将梁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其他梁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能够连接端部彼此,能够使施工作业简单化。此外,将各横梁、各基梁、各臂以及各纵梁的截面形状设为帽型截面,也可以实现上述部件的强度的提高。并且,各横梁、各基梁、各臂以及各纵梁的梁部件通过辊轧成形加工而形成,也可以实现伴随着梁部件的大量生产而引发的成本减少。并且,本发明的施工方法是上述本发明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施工方法,在将上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上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内侧或者外侧之后, 连接上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上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因此,即使为了延长梁而增加梁部件的根数,也仅是重复这样的连接作业,因而容易进行施工作业。并且,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系统具备上述本发明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在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横梁上搭载有作为构造物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由此,由于太阳能电池模块为平板状并且倾斜配置,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表面和背面容易受到较大的风压。因此,上述本发明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适合用作太阳能电池系统的支架。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构造物连接构造是用于连接并固定构造物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具备搭载上述构造物的梁、以及将上述构造物连接并固定于上述梁的连接部件,上述梁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形成为利用上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上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上述连接部件重叠并固定于上述梁的侧板,该连接部件与上述构造物的连接位置位于上述梁的中心线上的位置或者相对于该中心线呈线对称的位置。S卩,上述梁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上述梁形成为利用上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上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这样的梁的截面系数较大, 梁的强度增高。并且,由于连接部件重叠并固定于梁的侧板,因此,构造物的连接强度提高。
此外,连接部件与构造物的连接位置位于梁的中心线上的位置或者相对于该中心线呈线对称的位置。因此,在构造物受到风压时,该风压不会以偏离梁的中心线的方式作用。由此,提高了梁的耐载荷性。假设在风压作用于从梁中心线偏离的部位的情况下,由于作用有扭转梁的力,因此,梁的强度降低。并且,由于构造物与连接部件连接,因此,即使不增加梁的强度,仅增高连接部件的强度,也能够提高构造物的连接位置的强度。例如,连接部件以一对为一组,一对连接部件分别重叠并固定于梁的各侧板,构造物与相对于梁的中心线呈线对称的该各连接部件的位置连接。或者,连接部件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该连接部件形成为利用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上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连接部件配置为连接部件的截面重叠于梁的截面的内侧,构造物经由梁的主板的中心线上的孔与连接部件的主板连接。在任意一方的结构中,均提高了构造物的连接部位的强度,并且,由于构造物所受到的风压不会以偏离梁的中心线的方式作用,因此提高了梁的耐载荷性。并且,连接部件配置为连接部件的截面与梁的截面的内侧重叠,连接部件的各侧板与梁的各侧板重叠。由此,各侧板形成两层构造,提高了该两层构造的部分的强度。并且,上述连接部件还具备加强部件,加强部件的截面配置于梁的截面的内侧,力口强部件的各侧板重叠于梁的各侧板的部分,利用加强部件的主板闭合上述梁的型截面的开口部。即,利用加强部件使梁的截面形状形成闭合构造。由此,梁的截面系数进一步增大, 梁的强度进一步增高。或者,具备配置于梁的截面的内侧的管、通过梁的各侧板的孔以及管并被固定的轴。利用这样的管以及轴,也能够提高梁的强度。此外,由于连接部件具备在梁的主板上突出的突起部,因此,能够将构造物载置在梁的主板上并使其卡止于连接部件的突起部,由此能够对构造物进行定位。并且,梁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连结各侧板的主板、以及在各侧板的边缘弯折的各锷构成的帽型截面。该帽型截面的截面系数比仅由主板以及各侧板构成的截面的截面系数大,梁的强度增高。并且,由于连接部件对构造物的支承位置位于比梁的主板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 构造物从梁浮起,在构造物与梁之间形成水的路径,防止水积存。接下来,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构造物连接构造中使用的连接部件以一对为一组,具有侧板以及在侧板的边缘弯折的主板,在各连接部件的主板形成构造物固定用的孔,在各连接部件的主板突出设置有突起部。并且,在连接部件的主板形成有多个构造物固定用的孔,以能够在上述各孔间的空间配置上述构造物的方式设定上述各孔的间隔。或者,本发明的连接部件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该连接部件形成为利用上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上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在主板的中心线上形成有构造物固定用的孔,在主板上突出设置有突起部。这样的本发明的连接部件为了实施上述本发明的构造物连接构造而使用。接下来,在本发明的施工方法中,作为上述本发明的构造物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 上述连接部件具备在上述梁的主板上突出的突起部,上述构造物载置在上述梁的主板上,通过卡止于上述连接部件的突起部而被定位。由此,当构造物载置在梁的主板上时,由于该构造物通过卡止于连接部件的突起部而被定位,困此,容易进行施工作业。并且,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系统使用上述本发明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将作为构造物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连接并固定在上述梁上。此外,上述太阳能电池系统还具备与固定于上述梁的连接部件对置配置的固定部件,通过将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水流方向的侧边夹持在上述连接部件与上述固定部件之间,对该太阳能电池模块进行固定。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系统中,由于使用上述本发明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因此,能够将太阳能电池模块稳固地与梁连接,进而固定在该梁上。此外,还具备与固定于梁的连接部件对置配置的固定部件,通过将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水流方向的侧边夹持在连接部件与固定部件之间,对该太阳能电池模块进行固定。在该情况下,即使在比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水流方向的侧边短的间隔的两个位置固定该侧边, 也能够对太阳能电池模块进行固定。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以及固定部件的配置间隔变窄, 能够使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支架等小型化。由于本发明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即使是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也能够稳固地支承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部件数量变少,能够容易地进行其施工作业。并且,即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表面和背面受到风压,也能够稳固地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的后视图。图3是局部放大示出图1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基梁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臂的立体图。图6(a)以及图6(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纵梁的立体图以及俯视图。图7(a)以及图7(b)示出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横梁的梁部件,图7(a)是立体图,图7(b)是俯视图。图8是示出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横梁的其他梁部件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桁架的立体图。图10是简要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基梁、臂、横梁以及桁架等的截面形状的图。图11(a)以及图11(b)示出由基梁、臂以及纵梁构成的三角构造,图11 (a)是立体图,图11(b)是主视图。图12是示出在基梁的固定中使用的加强配件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臂和基梁的连接构造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在将横梁连接固定于纵梁的作业中使用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将安装配件安装于纵梁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使横梁与纵梁连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7(a)以及图17(b)示出各梁部件的连接构造,图17 (a)是立体图,图17(b)是剖视图。图18是示出架设于基梁与中央的横梁之间的各桁架的主视图。图19是示出图18的各桁架的侧视图。图20(a)以及图20(b)示出用于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基梁和桁架的连接配件,图20(a)是立体图,图20(b)是侧视图。图21 (a)、图21 (b)以及图21 (c)示出在中央的横梁中配置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背面侧的第一连接配件,图21 (a)是主视图,图21 (b)是第一连接配件的立体图,图21 (c)是从相反一侧观察第一连接配件而示出的立体图。图22(a)以及图22(b)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连接构造的加强配件,图22 (a) 是立体图,图22(b)是俯视图。图23是示出配置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侧的第一固定配件的立体图。图M是示出配置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侧的第二固定配件的立体图。图25是示出将第一连接配件以及加强配件安装于中央的横梁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沈仏)是使用第一连接配件、加强配件以及第一固定配件,将上下左右4个太阳能电池模决安装于中央的横梁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6(b)是沿着图26(a)的B-B线剖开后的剖视图,图26(c)是沿着图^Ua)的C-C线剖开后的剖视图。图27是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侧观察图^(a)的安装状态并示出的立体图。图观是示出使用第一连接配件、加强配件以及第二固定配件,将太阳能电池模块安装于横梁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四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连接构造的第二连接配件的立体图。图30的图30(a)是示出图四中的第二连接配件的俯视图,图30(b)是其侧视图。图31是示出将第二连接配件安装于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2的图32(a)是示出使用第二连接配件以及第一固定配件,将左右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安装于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2(b)是沿着图32(a)的B-B 线剖开后的剖视图,图32(c)是沿着图32(a)的C-C线剖开后的剖视图。图33是示出使用第二连接配件、加强配件以及第二固定配件将太阳能电池模块安装于横梁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4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将基梁固定于混凝土基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5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将臂突出设置并固定于基梁的后端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6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将纵梁倾斜架设并固定于基体的前端部和臂的上端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7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将安装配件安装于纵梁的一对的T字形孔的工序的立体图。图38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将由基梁、臂以及纵梁构成的三角构造构筑于多个混凝土基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9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将第一连接配件以及加强配件安装于中央的横梁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0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将第二连接配件以及加强配件安装于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1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将三个梁部件架设于最右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纵梁之间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2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将梁部件架设于第一个梁部件和第三个纵梁之间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3是将图42局部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44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构筑桁架构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5是示出在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中,安装上下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6(a)是示出梁部件端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46 (b)是示出图46(a)中的梁部件端部与其他梁部件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图46(c)是示出图46(a)中的梁部件端部与其他梁部件端部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图47是示出各梁部件的连接构造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48是示出用于将太阳能电池模块安装于中央的横梁的第一连接配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49是示出将图48中的第一连接配件安装于中央的横梁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0是示出使用图48中的第一连接配件以及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将太阳能电池模块安装于横梁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1是示出第一连接配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图52是示出将图51中的第一连接配件安装于中央的横梁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施工方法、构造物连接构造、该构造物连接构造的连接部件及施工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系统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的立体图。并且,图2 是示出图1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的后视图,图3是局部放大示出图1中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的立体图。在该太阳能电池系统中,以在大规模发电厂中实现作为前提,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设置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在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中,将多个混凝土基体11等间隔地铺设在地面上,将各基梁12固定于各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1,等间隔地并列设置上述基梁12,以使各臂13与各基梁12的后端部12-1连接的方式立起设置该
13臂13,将各纵梁14倾斜架设并固定于各基体12的前端部12-2与各臂13的上端部13_1, 将三个横梁15配置为与各纵梁14正交,将各横梁15并列设置在各纵梁14上。并且,在图 1中,在将最右侧的基梁12设为第一个时,在每个第偶数个基梁12、且是在基梁12与中央的横梁15之间架设两根桁架16,从而构筑用于加强中央的横梁15的桁架构造。另外,在图1、图2以及图3中,将各混凝土基体11排列的方向设为X方向(左右方向),将与该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前后方向)。在这种结构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中,在上侧的横梁15和中央的横梁15,以横向排成一列的方式搭载有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在下侧的横梁15和中央的横梁15,也以横向排成一列的方式搭载有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因此,在三根横梁15上,并排搭载有两列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并且,在左右相邻的两个纵梁14之间,分配有六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太阳能电池模块17利用框部件19保持沿行列方向配置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而形成的太阳能电池面板18。接下来,对构成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混凝土基体11、基梁12、臂13、纵梁14、横梁 15以及桁架16等进行说明。在地面上形成有型箱,将混凝土浇入该型箱并硬化而形成各混凝土基体11。各混凝土基体11等间隔配置,各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1形成为水平并且在相同高度形成为一个表面。上述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1作为水平的基础面而使用,在该基础面上等间隔并且平行地固定有各基梁12,此外,组装各基梁12、各臂13、各纵梁14、各横梁15以及各桁架16等并进行连接,从而构筑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当然,也可以代替多个混凝土基体11 而使用将混凝土同样地浇入支架的设置域整体而形成的席形基体等其他构造的基体。图4是示出基梁12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基梁12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 12a、连结各侧板12a的对置一边的主板12b、以及在各侧板12a的边缘向外侧弯折的各锷 12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在基梁12的前端部12-2切除各锷12c,该基梁12的前端部12_2 形成为由各侧板12a以及主板12b构成的槽型截面形状。在该基梁12的主板12b的两端附近分别形成有长形孔12d,在各侧板12a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螺栓孔12e,在各锷12c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螺栓孔12f。图5是示出臂13的立体图以及俯视图。如图5所示,臂13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13a、连结各侧板13a的对置一边的主板13b、以及在各侧板13a的边缘向外侧弯折的各锷13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在臂13的下端部13-2切除主板13b以及各锷13c,仅保留各侧板13a。并且,在臂13的上端部13-1也切除主板13b以及各锷13c,仅保留各侧板 13a。此外,在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螺栓孔13d。图6 (a)以及图6(b)示出纵梁14。如图6(a)所示,纵梁14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14a、连结各侧板14a的对置一边的主板14b、以及在各侧板14a的边缘向外侧弯折的各锷14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在该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两端附近以及中央分别形成有一对T字形孔14d。并且,在各侧板14a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螺栓孔14e,在从各侧板14a的中央部靠近后端部的部位也分别形成有螺栓孔He。图7(a)、图7(b)以及图8示出构成横梁15的梁部件。如图1所示,由于横梁15在X方向非常长,不可能利用单一的部件构成横梁15,因此,通过连接多个梁部件来构成横梁15。图7(a)以及图7(b)是在图1中以横梁15中的最右侧的梁部件151作为第一个时,示出该第一个梁部件151的立体图以及俯视图。如图7所示,第一个梁部件151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15a、连结各侧板15a的对置一边的主板15b、以及在各侧板15a的边缘向外侧弯折的各锷15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换言之,梁部件151因利用主板1 连结各侧板1 的沿着长边方向延伸的各边,由此,各锷15c具有从各自的侧板15a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在该梁部件151的主板15b的四个位置分别形成有一对狭缝15d和螺栓孔15e。 此外,在各侧板15a的多个位置分别形成有螺栓孔15f,在各锷15c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长形孔15g。并且,梁部件151的长度设置为比图1所示的各纵梁14的间隔稍长,由此能够将梁部件151架设在各纵梁14之间。图8是在图1中以最右侧的梁部件151作为第一个时,示出比该第一个靠左侧的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152的立体图。与图7中的梁部件151相同,如图8所示,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152也具有由一对侧板15a、主板15b以及各锷15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并且, 在主板1 的三个位置分别形成有一对狭缝15d和螺栓孔15e,在各侧板1 的多个位置分别形成有螺栓孔15f,在各锷15c的一端部分别形成有长形孔15g。此外,在梁部件152的单侧端部152-1切除沿着主板15b以及各侧板15a的一边的部分,仅保留各侧板15a以及各锷15c。并且,梁部件152的长度与图1所示的各纵梁14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设置为比梁部件151稍短。图9是示出桁架16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桁架16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 16a、连结各侧板16a的对置一边的主板16b、以及在各侧板16a的边缘向外侧弯折的各锷 16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在该桁架16的一端部16-1,切除主板16b以及各锷16c,仅保留各侧板16a。并且,在桁架16的另一端部16-2,也切除主板16b以及各锷16c,仅保留各侧板16a。此外,在桁架16的各侧板16a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螺栓孔16d。在此,基梁12、臂13、纵梁14、横梁15以及桁架16中的任意一方均具有由各侧板、 连结各侧板的对置一边的主板、以及在各侧板的边缘向外侧弯折的各锷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并且,任意一方的帽型截面形状均为相同尺寸。换言之,主板的宽度以及侧板的宽度相同。此外,上述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均在对相同厚度的电镀钢板进行切断或者打孔加工之后, 通过对电镀钢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因此,能够使材料以及加工装置通用化,能够实现成本的大幅度减少。此外,为了将电镀钢板成型为帽型截面形状,可以应用辊轧成形加工。在该情况下,能够迅速地进行大量生产,能够更大幅度地减少成本。如上所述,由于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太阳能电池系统以在大规模发电厂中实现作为前提,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个数非常多,支架的规模也比较大。因此,基梁12、臂13、纵梁14、横梁15以及桁架16的使用数量多,为了迅速地大量生产上述部件,可以将上述截面形状以及尺寸设置为相同,应用辊轧成形加工,作为其结果,能够大幅减少成本。并且,如图10所示,基梁12、臂13、纵梁14、横梁15以及桁架16的帽型截面形状是以各侧板S的间隔随着离开主板M而加宽的方式设定了各侧板S相对于主板M的弯折角度α的形状。即,在梁的帽型截面形状的开口部一侧,各侧板S扩大,主板M的宽度比梁的开口部的宽度窄。因此,如后所述,容易进行将梁端部的各侧板重叠于其他梁端部这样的施工作业。接下来,对通过将基梁12、臂13以及纵梁14组装在混凝土基体11上而形成的三角构造进行说明。图11 (a)、图11(b)是示出由基梁12、臂13以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构造。如图 11(a)所示,将基梁12固定于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1,以使臂13与基梁12的后端部 12-1连接的方式立起设置该臂13,将纵梁14倾斜架设并固定于基体12的前端部12-2和臂13的上端部13-1,由此,构筑由基梁12、臂13以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构造。在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1预先突出设置有两个螺栓21,使上述螺栓21插通基梁12的主板12b的各长形孔12d,使基梁12的主板12b与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_1 抵接,从而载置基梁12。此时,由于能够使基梁12以及各螺栓21沿着各长形孔12d(图1 的Y方向)移动,因此,使基梁12沿Y方向移动来调节基梁12在Y方向的位置。图12是示出在基梁12的固定中使用的加强配件22的立体图。该加强配件22具有主板22a、在主板22a的两边缘弯折的各侧板22b,在主板22a的中央形成有螺栓孔22c。使用两个这样的加强配件22。在将基梁12的主板1 载置于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1之后,使螺栓21分别通过两个加强配件22的孔,将各加强配件22配置于基梁12 的内侧。此时,如图13所示,将加强配件22的方向设定为,加强配件22的各侧板22b与基梁12的各侧板12a正交,使加强配件22的各侧板22b与基梁12的主板12b抵接。进而, 将螺母分别拧入各螺栓21并拧紧,由此,将基梁12固定于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1。在该状态下,加强配件22的各侧板22b与基梁12的主板12b压接,从而加强基梁 12的主板12b。并且,由于加强配件22的各侧板22b的宽度设定为与基梁12的各侧板12a 的间隔大致相同,因此,加强了基梁12的各侧板12a。之后,以使臂13与基梁12的后端部12-1连接的方式立起设置该臂13。在臂13 的下端部13-2,切除主板13b以及各锷13c,仅保留各侧板13a。并且,如图10所示,基梁 12的各侧板1 在帽型截面形状的开口部侧扩大。因此,各侧板13a的下端部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弹性变形,能够容易地将各侧板13a的下端部插入基梁12的各侧板1 的后端部内侧并夹持,能够使各侧板12a的后端部与各侧板13a的下端部重叠。此时,臂13独立,容易进行接下来的臂13的连接作业。在该臂13独立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将管25插入臂13的各侧板13a之间,对准管25、臂13的各侧板13a的螺栓孔13d以及基梁12的各侧板1 的螺栓孔1 的位置, 使螺栓沈通过管25、臂13的各侧板13a的螺栓孔13d、基梁12的各侧板12a的螺栓孔12e 以及垫圈,将螺母27拧入螺栓沈的一端并拧紧,将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下端部连接于基梁12的各侧板12a。如此,使螺栓沈通过管25、臂13的各侧板13a以及基梁12的各侧板12a,当拧紧螺母27时,管25被夹持在各侧板13a、1 之间,加强该各侧板,能够防止臂13以及基梁12的帽型截面形状(图10所示)的变形。并且,管25的长度与梁的各侧板之间的分离距离相等,与螺母等相比较,由于管25的尺寸较大,因此提高了手工作业的施工性。并且,由于管25、螺栓沈以及螺母27等每次只使用一个,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工时以及成本。接下来,将纵梁14倾斜架设并固定于基体12的前端部12-2和臂13的上端部 13-1。在基梁12的前端部切除各锷12c。并且,如图10所示,纵梁14的各侧板1 在帽型截面形状的开口部侧扩大。因此,能够一边使基梁12的各侧板12a的前端部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弹性变形,一边容易地将其插入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前端部内侧,能够使各侧板 12a的前端部与各侧板14a的前端部重合。在该状态下,与图13相同,将管插入基梁12的各侧板1 之间,对准管、基梁12的各侧板12a的螺栓孔12e以及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螺栓孔14e的位置,使螺栓通过管、 基梁12的各侧板12a的螺栓孔12e、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螺栓孔14e以及垫圈,将螺母拧入螺栓的一端并拧紧,使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前端部与基梁12的各侧板1 连接。同样地,由于在臂13的上端部13-1也切除主板13b以及各锷13c,仅保留各侧板 13a,因此,能够一边使各侧板13a的上端部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弹性变形,一边将各侧板13a 的上端部插入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内侧。在该状态下,与图13相同,将管插入臂13的各侧板13a之间,对准管、臂13的各侧板13a的螺栓孔13d以及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螺栓孔14e的位置,使螺栓通过管、臂 13的各侧板13a的螺栓孔13d、纵梁14的各侧板14a的螺栓孔14e以及垫圈,将螺母拧入螺栓的一端并拧紧,使臂13的上端部13-1与纵梁14的各侧板1 连接。通过这样来构筑由基梁12、臂13以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构造。在该三角构造中, 即使不额外增加部件数量,也能够充分承受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中任一方向的力。接下来,对用于将构成横梁15的梁部件151、152连接固定于纵梁14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在将横梁15的梁部件151、152连接固定于纵梁14的作业中使用的安装配件31的立体图。该安装配件31在主板31a形成两个螺纹孔31b,在主板31a的两侧设置侧板31c,并且,在主板31a的前后均设置侧板31d,并弯折成两层,使T字型的支承片 31e分别从各侧板31d的中央突出。如图6以及图11所示,在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两端附近以及中央分别形成有一对T字形孔14d。在该一对T字形孔14d中的每一个,将安装配件31安装于纵梁14的主板 14b,在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中央以及两端附近的三个位置分别配置安装配件31。如图15所示,将安装配件31的各支承片31e的头部分别插入T字形孔14d的狭缝14f,使各支承片31e向各自的T字形孔14d的卡合孔14g移动,使各支承片31e的头部分别钩住T字形孔14d的卡合孔14g,将安装配件31安装于纵梁14的主板14b。如图1以及图16所示,将梁部件151、152以与纵梁14正交的方式载置在该纵梁 14的主板14b上,将梁部件151、152的各锷15c配置于安装配件31的各支承片31e的头部之间。然后,经由纵梁14的主板14b的各T字形孔14d,使梁部件151、152的各锷15c的长形孔15g与安装配件31的各螺纹孔31b重叠,经由梁部件151、152的各锷15c的长形孔 15g以及纵梁14的主板14b的各T字形孔14d,将各螺栓32拧入安装配件31的各螺纹孔 31b,并临时固定于各螺纹孔31b。
在该临时固定状态下,由于能够使各螺栓32沿着梁部件151、152的各锷15c的长形孔15g移动,因此,能够使梁部件151、152沿着各长形孔15g(图1的X方向)移动来调节梁部件151、152在X方向的位置。并且,能够使安装配件31沿着纵梁14的主板14b的各T字形孔14d(纵梁14的长边方向)移动,也能够使梁部件151、152与该安装配件31—起移动。利用梁部件151、 152朝向该纵梁14的长边方向的移动,调节配置在纵梁14上的三根横梁15的间隔。如此,调节三根横梁15的X方向的位置,在调节各横梁15的间隔之后,拧紧各个安装配件31的各螺栓32,将各横梁15固定在纵梁14上。如此,能够调节横梁15的X方向的位置。并且,如上所述,由于能够使基梁12沿 Y方向移动来调节该基梁12在Y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基梁12的位置调节来调节横梁15的Y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进行横梁15的XY方向的位置调节。此外,能够对各横梁15的间隔进行调节。因此,即使各混凝土基体11的位置存在误差,也能够利用各横梁15 的XY方向的位置调节以及各横梁15的间隔的调节来准确地进行各横梁15的定位,进而能够准确地进行安装在各横梁15上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定位。接下来,对构成横梁15的多个梁部件151、152的连接构造进行说明。图7所示的梁部件151是图1中的横梁15的最右侧的第一个梁部件,该梁部件 151架设于图1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的各混凝土基体11的纵梁14之间,使用安装配件31 将该梁部件151固定于上述纵梁14。并且,图8所示的梁部件152是图1中的横梁15的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架设在一个之前顺序的梁部件的左侧端部与下一个纵梁14之间。例如,第二个梁部件152架设在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左侧端部与第三个纵梁14之间,并且,第三个梁部件152架设在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与第四个纵梁14之间,以下同样,第η个梁部件152架设在第(η_1) 个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与第(η+1)个纵梁14之间。进而,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152也使用安装配件31分别固定于纵梁14。如图7(a)、(b)所示,在第一个梁部件151的两端部均不切除主板15b。并且,如图 8所示,在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152的单侧端部152-1,切除沿着主板15b以及各侧板15a 的一边的部分,仅保留各侧板15a以及各锷15c。进而,如图1以及图3所示,第二个以后的各梁部件152的单侧端部152-1与一个之前顺序的梁部件的左侧端部连接。例如,如图17(a)所示,将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 的左侧端部插入并夹特于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单侧端部内侧。如图10所示,由于各侧板1 在横梁 15 (梁部件151、152)的帽型截面形状的开口部侧扩大,因此,仅使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单侧端部覆盖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就能够将第一个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插入并夹持于第二个各侧板15a的单侧端部内侧。在该状态下,如图17(b)所示,将管25插入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 之间, 对准管25、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5a的螺栓孔15f、以及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 15a的螺栓孔15f的位置,使螺栓沈通过管25、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5a的螺栓孔 15f、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螺栓孔15f以及垫圈,将螺母27拧入螺栓沈的一端并拧紧,使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 与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 连接。并且,使第三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单侧端部覆盖第二个梁部件151的各
18侧板15a的左侧端部,将第二个的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插入并夹持于第三个梁部件152 的各侧板15a的单侧端部内侧,使用管25、螺栓沈、螺母27以及垫圈,使第三个梁部件152 的各侧板15a与第二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 连接。同样,将第(n-1)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插入并夹持于第η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5a的单侧端部内侧,使用管25、螺栓沈、螺母27以及垫圈,使第η个的各侧板1 与第(n-1)个的各侧板1 连接。如此,通过连接多个梁部件151、152,由此,构成一根长的横梁15。从图17(a)以及图17(b)明显可知,在各梁部件151、152的连接位置,两侧的侧板 1 形成两层构造,提高了其强度。并且,为了延长横梁15,即使增加梁部件151、152的根数,由于仅是反复同样的连接工序,因此容易进行施工作业。并且,由于在梁部件152的单侧端部152-1切除了主板15b,因此,在各梁部件的连接位置,该各梁部件的主板1 分离。因此,各梁部件的主板1 不会相互干涉,各梁部件的端部的连接变得容易。接下来,对用于加强中央的横梁15的桁架构造进行说明。在此,如图1所示,由于在三根横梁15上并排搭载有两列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 因此,对中央的横梁15施加有比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大的载荷。例如,在图1中,当着眼于位于最右侧的上下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时,可以认为,对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分别施加0. 5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载荷,对中央的横梁15施加1. 0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 的载荷。因此,与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相比较,对中央的横梁15施加约2倍的载荷。因此,如果根据施加于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的较小载荷设定三根横梁15的强度,使各横梁15通用化,则能够实现各横梁15的轻量化和成本的减少。但是,由于中央的横梁15的强度不足,因此,如图1所示,在基梁12和中央的横梁15之间架设两根桁架16, 从而构筑用于加强中央的横梁15的桁架构造。换言之,利用仅加强各横梁15中的中央的横梁15这一构造,以施加于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的较小载荷为基准,设定三根横梁15的强度,实现各横梁15的轻量化和成本的减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排列有两列太阳能电池模块17,但也可以排列三列以上。在该情况下,上端的横梁以及下端的横梁以外的横梁相当于上述中央的横梁,并附设桁架。并且,在图1中,当以最右侧的基梁12作为第一个时,在每个第偶数个基梁12分别配置有桁架构造。由此,仅利用一根桁架16加强中央的横梁15的各梁部件151、152,从而抑制桁架16的根数,抑制施工作业的复杂化以及成本的上升。图18以及图19是示出架设于基梁12和中央的横梁15之间的各桁架16的主视图以及侧视图。从图19明显可知,当从侧方观察各桁架16时,将各桁架16配置为相对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7垂直。这是由于桁架16不会因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载荷或风压而倾倒的缘故。并且,为了将各桁架16配置为相对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7垂直,需要将各桁架16 倾斜支承于基梁12,因此,使用于连接基梁12和两个桁架16的连接配件31的各侧板31b 倾斜。图20(a)、(b)是示出用于连接基梁12和两根桁架16的连接配件31的立体图以及侧视图。该连接配件31具有主板31a以及在主板31a的两边缘弯折的各侧板31b,各侧板31b相对于主板31a斜向倾斜。在主板31a形成有两根长形孔31c,在各侧板31b分别形成有螺栓孔31d以及螺纹孔31e。将该连接配件31的主板31a载置于第偶数个基梁12的各锷12c的大致中央,使主板31a的两个的长形孔31c与各锷12c的螺栓孔12f重叠,使两个螺栓通过主板31a的各长形孔31c和各锷12c的螺栓孔12f,将螺母分别拧入上述螺栓的一端,将连接配件31临时固定在基梁12的各锷12c上。在该临时固定的状态下,由于使各螺栓通过连接配件31的主板31a的各长形孔 31c,因此,能够使连接配件31沿着各长形孔31c (图1的X方向)移动。在该连接配件31的临时固定之后,使两根桁架16的两端部与连接配件31和中央的横梁15连接。此时,两根桁架16的各侧板16a的端部(图9中的一端部16_1)和连接配件31的各侧板31b以相互不同的方式重叠。进而,将管插入相互对置的最内侧的各侧板之间,对准管、各桁架16的各侧板16a的螺栓孔16d、以及连接配件31的各侧板31b的孔 31d、31e的位置,使螺栓通过管、两根桁架16的各侧板16a的螺栓孔16d、连接配件31的侧板31b的螺栓孔31d以及垫圈,将螺栓的一端拧入连接配件31的侧板31b的螺纹孔31e,使两根桁架16的端部临时固定于连接配件31。并且,两根桁架16均一边使桁架16的各侧板16a的端部(图9中的另一端部 16-2)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弹性变形,一边将上述侧板16a的端部插入中央的横梁15的梁部件151或者152的各侧板15a的内侧。进而,将管插入桁架16的各侧板16a之间,对准管、 桁架16的各侧板16a的螺栓孔16d、以及梁部件151或者152的各侧板15a的螺栓孔15f 的位置,使螺栓通过管、桁架16的各侧板16a的螺栓孔16d、梁部件151或者152的各侧板 15a的螺栓孔15f以及垫圈,将螺母拧入螺栓的一端,使各桁架16的端部临时固定于梁部件 151 或者 152。在进行这样的各桁架16的安装时,需要一边使连接配件31沿着各长形孔31c (图 1的X方向)移动,一边调节各桁架16的各侧板16a的端部(图9中的另一端部16_2)的位置,进行各侧板16a的端部的螺栓孔16d与梁部件151或者152的各侧板15a的螺栓孔 15f的对位。这是由于如上所述使横梁15的梁部件151、152沿X方向移动来调节横梁15 在X方向的位置,因此,也需要使各桁架16的位置偏离该横梁15的X方向的位置的调节量。如此,在将各桁架16的两端部与连接配件31和中央的横梁15连接之后,拧紧用于连接各桁架16的两端部的各螺栓,固定各桁架16。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即用于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7连接到横梁15上进行安装的构造进行说明。在此,从图1明显可知,中央的横梁15支承上下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端部,并且, 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支承上侧或者下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端部。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连接构造(安装构造)在中央的横梁15和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不同。因此,分开对上述连接构造进行说明。图21示出在中央的横梁15中配置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背面侧的第一连接配件。该第一连接配件41具有侧板41a以及在侧板41a的上边缘弯折的主板41b。在主板 41b形成有在该主板41b的一边中央部弯折而垂下的垂下片41e、以及在该主板41b的一边两端部弯折而立起的各突起部41f。并且,在主板41b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螺纹孔41d,在侧板41a形成有螺栓孔41c。侧板41a的高度与横梁15的侧板15a的高度大致相等。图22示出与图21中的第一连接配件41 一起使用的加强配件。该加强配件42具有有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42a、连结各侧板42a的对置一边的主板42b、以及在各侧板42a 的边缘弯折而向外侧突出的各锷42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并设定为与横梁15的内侧嵌合的宽度。在该加强配件42的各侧板4 分别形成有螺纹孔42d,并且,在各锷42c分别形成有长形孔42e。图23是示出配置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受光面侧的第一固定配件的立体图。该第一固定配件43在按压板43a的前后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弯折的突起片43b,在按压板43a 的中央部形成有螺栓孔43c。图M是示出配置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受光面侧的第二固定配件的立体图。该第二固定配件44在按压板44a的前后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弯折的突起片44b,在按压板44a 的中央部形成有螺栓孔44c,从按压板44a的一端缘形成垂直弯曲的立壁44d,使立壁44d 的下端缘弯折而形成底部片44e。第一连接配件41、加强配件42、第一以及第二固定配件43、44均通过对比基梁12、 臂13、纵梁14、横梁15以及桁架16厚很多的钢板进行加工而得到,具有高强度。在此,第一连接配件41以两个为一组分别配置于中央的横梁15的梁部件151、152 的主板15b中的一对的狭缝15d、和螺栓孔15e的形成位置,如图25所示,两个第一连接配件41的侧板41a与横梁15的各侧板1 重叠,上述第一连接配件41的主板41b从横梁15 向外突出,上述第一连接配件41的各突起部41f从横梁15的主板15b向上方突出。并且,与第一连接配件41相同,加强配件42也配置于中央的横梁15的主板15b 中的一对狭缝15d、和螺栓孔15e的形成位置,嵌合于横梁15的内侧,如图25所示,辅助配件42的各侧板4 与横梁15的各侧板15a的下侧部分重叠,辅助配件42的各锷42c与横梁15的各锷15c重叠。进而,如图25所示,两个螺栓经由第一连接配件41的各侧板41a的螺栓孔41c以及横梁15的各侧板1 的螺栓孔15f,分别拧入辅助配件42的各侧板4 的螺纹孔42d并拧紧。因此,在第一连接配件41的部位,侧板以及锷形成为两层或三层构造,该部位的强度增高。另外,如图7所示,由于在图1中的中央的横梁15的最右侧的第一个梁部件151、 且是在四个位置形成有一对狭缝15d和螺栓孔15e,因此,在该四个位置各设置两个第一连接配件41,在该四个位置各设置一个辅助配件42。并且,如图8所示,由于在横梁15的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151、且是在三个位置形成有一对狭缝15d和螺栓孔15e,因此,在该三个位置各设置两个第一连接配件41,在该三个位置各设置一个辅助配件42。并且,在图7所示的梁部件151的两端部,辅助配件42的各锷42c的长形孔4 与梁部件151的各锷15c的长形孔15g重叠。此外,在图8所示的梁部件152的一端部,辅助配件42的各锷42c的长形孔4 也与梁部件152的各锷15c的长形孔15g重叠。因此,无需利用辅助配件42的各锷42c堵塞梁部件151、152的各锷15c的长形孔15g,或者限制该长形孔15g的长度,不会阻碍梁部件151、152沿着各长形孔15g(图1的X方向)的移动。
图沈仏)是示出使用第一连接配件41、加强配件42以及第一固定配件43,将上下左右四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安装于中央的横梁15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并且,图26(b)是沿着图^Ua)的B-B线剖开后的剖视图,图25 (c)是沿着C-C线剖开后的剖视图。此外,图 27是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侧观察图沈的状态并示出的立体图。如图沈⑷ (c)所示,将下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装入下侧的第一连接配件41的各突起部41f之间并载置在横梁15的主板1 上。此时,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在横梁15的主板1 上滑落直至下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内缘19a与下侧的第一连接配件41的各突起部41f抵接为止,由此对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上下位置进行定位。进而,如图26 (a)、图沈(b)以及图27所示,将第一固定配件43的各突起片4 插入下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之间,使该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 19分离恒定间隔,同时,如图26(b)所示,使该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底边突起部19b与第一连接配件41的各突起部41f抵接,对该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左右位置进行定位。接下来,经由第一固定配件43的螺栓孔43c以及下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 的框部件19的间隙,将螺栓45拧入第一连接配件41的主板41的螺纹孔41d并拧紧。由此,在第一固定配件43与横梁15的主板1 之间,夹持并固定有下侧左右的各太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同样地,将上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装入上侧的第一连接配件41的各突起部41f之间并载置在横梁15的主板1 上。此时,使上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与下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抵接,对上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上下位置进行定位。进而,将第一固定配件43的各突起片43b 插入上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之间,使该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底边突起部19b与第一连接配件41的各突起部41f抵接,对该各太阳能电池模块 17的左右位置进行定位。接下来,经由第一固定配件43的螺栓孔43c以及上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 的框部件19的间隙,将螺栓45拧入第一连接配件41的主板41的螺纹孔41d并拧紧,固定上侧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另一方面,第二固定配件44为了对图1中位于最右侧或者左侧的上下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进行固定而使用。如图观所示,将最右侧或者左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装入第一连接配件41的各突起部41f之间并载置在横梁15的主板1 上。进而,将第二固定配件44的底部片Me载置在横梁15的主板1 上,使第二固定配件44的各突起片44b按压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底边突起部19b与第一连接配件41的突起部41f抵接,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左右位置进行定位。进而,经由第二固定配件44的螺栓孔44c,将螺栓45拧入第一连接配件41的主板 41b的螺纹孔41d并拧紧。由此,在第二固定配件44与横梁15的主板1 之间,夹持并固定有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在此,如上所述,在第一连接配件41以及辅助配件42的部位,横梁15的侧板15a、
22第一连接配件41的侧板41a、以及辅助配件42的侧板4 重叠两层或者三层,并且,由于横梁15的锷15c以及辅助配件42的锷42c重叠为两层,因此,该部位的强度增高。并且,横梁15的主板15b、各侧板15a、以及辅助配件42的主板42形成四边状的闭合构造,由此,该部位的强度也增高。并且,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表面和背面受到强风压时,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中央部因风压而挠曲,因其影响而产生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从其卡止位置脱离的强力。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表面和背面受到风压,由于第一连接配件41的突起部41f钩住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内侧,太阳能电池模块17 的框部件19被夹持在第一连接配件41与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43、44之间,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不会脱落。此外,两个一组的第一连接配件41经由横梁15对置配置,并相对于横梁15的中心线S(图26(a)所示)上下对称地配置。进而,用于对上下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进行固定的各螺栓45分别拧入第一连接配件41的螺纹孔41d,该各螺栓45也配置为相对于横梁15的中心线S上下对称。虽然在风压的影响下,在第一连接配件41的突起部41f和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 43,44的位置产生力,但如果弄错该配置设计,则该力以扭转横梁15、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方式作用,上述部件变形。然而,如图沈所示,由于两个一组的第一连接配件 41的突起部41大体配置在与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43、44的螺栓45以及梁15的中心线 S平行的直线上,并且,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43、44的螺栓45以及突起部41f配置为相对于横梁15的中心线S上下对称,因此,因风压的影响而产生的力不会以扭转横梁15、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方式作用,上述部件不会变形。为了防止该扭转力,虽然优选将两个第一连接配件41的突起部41f以及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43、44的螺栓45配置在横梁15的中心线S上,但从图沈明显可知,由于无法将上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均固定在横梁15的中心线S上,因此,将两个第一连接配件41的突起部41f以及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43、44的螺栓45设置于相对于横梁15的中心线S对称的位置。并且,由于将各螺栓45拧入比横梁15厚得多的第一连接配件41的螺纹孔41d,因此,各螺栓45也不会因太阳能电池模块17所受到的风压而被拔出。S卩,利用横梁15、第一连接配件41以及辅助配件42构成两层或者三层构造以及闭合构造,并且,用于固定上下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各突起部41f以及各螺栓45配置为相对于横梁15的中心线S而上下对称,并且,通过将各螺栓45拧入足够厚的第一连接配件 41的螺纹孔41d,由此,大幅提高了横梁15的耐载荷性。图四是示出在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中配置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背面侧的第二连接配件的立体图。并且,图30是示出图四中的第二连接配件的俯视图(a)以及侧视图(b)。该第二连接配件51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51a、连结各侧板51a的对置一边的主板51b、以及在各侧板51a的边缘弯折而向外侧突出的各锷51c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设定为可嵌合于横梁15的内侧的形状以及尺寸。从该第二连接配件51的主板51b的两端向内侧分别形成有大致L字形的切口,上述L字形的切口的内侧立起,形成各突起部51f。并且,在第二连接配件51的各侧板51a分别形成有螺纹孔51d,在主板51b的中心线上形成有螺纹孔51e,在各锷51c分别形成有长形孔51g。与第一连接配件41、加强配件42、第一以及第二固定配件43、44相同,该第二连接配件51也通过对足够厚的钢板进行加工而得到,具有高强度。这样的第二连接配件51分别配置于位于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的主板1 的一对狭缝15d、和螺栓孔15e的形成位置,嵌合于横梁15的内侧。如图31所示,当第二连接配件51嵌合于横梁15的内侧时,第二连接配件51的主板51b的各突起部51f从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一对狭缝15d向上方突出。并且,第二连接配件51的各侧板51a与横梁15的各侧板1 重叠,主板51b与横梁15的主板1 重叠,各锷51c与横梁15的各锷15c重叠。在该状态下,两个螺栓经由横梁15的各侧板1 的螺栓孔15f被拧入第二连接配件51的各侧板51a的螺纹孔51d并拧紧。因此,在第二连接配件51的部位,主板、侧板以及锷形成两层构造,该部位的强度增高。另外,如图7所示,由于在图1中的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的最右侧的第一个梁部件151、且是在四个位置形成有一对狭缝15d和螺栓孔15e,因此,在该四个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配件51。并且,如图8所示,由于在横梁15的第二个以后的梁部件151、且是在三个位置形成有一对狭缝15d和螺栓孔15e,因此,在该三个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配件51。并且,在图7所示的梁部件151的两端部,第二连接配件51的各锷51c的长形孔 51g与梁部件151的各锷15c的长形孔15g重叠。此外,在图8所示的梁部件152的一端部,第二连接配件51的各锷51c的长形孔51g也与梁部件152的各锷15c的长形孔15g重叠。因此,无需利用第二连接配件51的各锷51c堵塞梁部件151、152的各锷15c的长形孔 15g,或者限制各锷15c的长形孔15g的长度,不会阻止梁部件151、152沿着各长形孔15g 的移动。图32(a)是示出使用第二连接配件51以及第一固定配件43,将左右的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安装于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并且,图32(b)是沿着图 32(a)的B-B线剖开后的剖视图,图32(c)是沿着C-C线剖开后的剖视图。如图32(a) (c)所示,将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装入第二连接配件51的各突起部51f之间并载置在横梁15的主板1 上。进而,将第一固定配件43 的各突起片4 插入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之间,使该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分离恒定间隔,同时,使该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底边突起部19b与第二连接配件51的各突起部51f抵接,对该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左右位置进行定位。接下来,经由第一固定配件43的螺栓孔43c、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间隙、以及横梁15的主板15b的螺栓孔15e,将螺栓45拧入第二连接配件51的主板51的螺纹孔51e并拧紧。由此,在第一固定配件43与横梁15的主板1 之间,夹持并固定有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般来说,考虑到施工性,将连接配件配置为支承下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下侧的侧边。然而,由于利用之前使用的第一连接配件41在中央的横梁15进行上下方向的定位,因此,基于第二连接配件51的固定位置是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水流方向的侧边即可。
24因此,不会损失施工性,而能够使连接配件41、51的间隔比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水流方向的侧边短。支承于下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并定位的上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连接配件41、51的间隔也相同。由此,能够使纵梁14比上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水流方向的长度短,进而,能够实现支架的小型化。并且,第二固定配件44为了对在图1中位于最右侧或者左侧的上下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进行固定而使用。如图33所示,将最右侧或者最左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装入第二连接配件51的各突起部51f之间并载置在横梁15的主板1 上。进而, 将第二固定配件44的底部片Me载置在横梁15的主板1 上,将第二固定配件44的各突起片44b按压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底边突起部19b与第二连接配件51的突起部51f抵接,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左右位置进行定位,经由第二固定配件44的螺栓孔43c以及横梁15的主板15b的螺栓孔15e,将螺栓45 拧入第二连接配件51的主板51的螺纹孔51e并拧紧。由此,在第二固定配件44和横梁15 的主板1 之间,夹持并固定有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在此,如上所述,在第二连接配件51的部位,由于侧板、主板以及锷形成两层构造,因此该部位的强度增高。并且,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表面和背面受到强风压时,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中央部因风压而挠曲,因该影响而产生想要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从其卡止位置脱落的强力。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表面和背面受到风压,由于第二连接配件51的突起部51f钩住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内侧,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被夹持在第二连接配件51与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43、44之间,因此, 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不会脱落。并且,在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中心线S(图32(a)所示)上形成有螺栓孔15e,在第二连接配件51的主板51b的中心线S上形成有螺纹孔51e。进而,经由螺栓孔1 将用于固定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螺栓45拧入螺纹孔51e,螺栓45配置在横梁15的主板15b以及第二连接配件51的主板51b的中心线S上。如此,由于第二连接配件51的突起部51f大体配置在横梁15的中心线S上,并且, 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43、44的螺栓45也配置在横梁15的中心线S上,因此,因风压的影响而产生的力几乎不会以扭转横梁15、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方式作用,上述部件不会变形。为了防止该扭转力,虽然第二连接配件51的突起部51f与螺栓45位于横梁15的中心线S上的情况是理想的,但从第二连接配件51的强度方面的观点来看,需要确保用于形成突起部51f的L字型切口区域和侧板51a之间的距离,因此,突起部51f设置于从中心线S稍微偏离的位置。然而,由于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43、44的螺栓45位于横梁15的中心线S上,因此,扭转力的影响被抑制地非常小。并且,由于将螺栓45拧入比横梁15厚得多的第二连接配件51的螺纹孔51e,因此,螺栓45也不会因太阳能电池模块17所受到的风压而被拔出。S卩,利用横梁15以及第二连接配件51构成两层构造,并且,将用于固定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突起部51f以及螺栓45配置在横梁15的中心线S上,并且,通过将螺栓45拧入足够厚的第二连接配件51的螺纹孔51e,由此,大幅提高了横梁15的耐载荷性。
接下来,参照图34 45对图1中的太阳光发电系统的施工顺序进行整理并说明。首先,如图1所示,在地面上等间隔地形成多个混凝土基体11,使其上表面11-1水平并且形成同一平面,从而形成水平的基础面。如图34所示,将基梁12固定于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_1。此时,如上所述,将混凝土基体11的上表面11-1的两个螺栓21插通基梁12的主板12b的各长形孔12d,载置基梁12,使基梁12沿Y方向移动来调节该基梁12在Y方向的位置。进而,使螺栓21分别通过两个加强配件22的孔,将各加强配件22配置于基梁12的内侧,将螺母分别拧入各螺栓21并拧紧,固定基梁12。如图35所示,在基梁12的后端部内侧插入并夹持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下端部, 使臂13独立,如上所述,将管插入臂13的各侧板13a之间,使螺栓通过管、臂13的各侧板 13a的螺栓孔13d、基梁12的各侧板12a的螺栓孔12e以及垫圈,将螺母拧入螺栓的一端并拧紧,将臂13的各侧板13a的下端部固定于基梁12的各侧板12a。如图36所示,将纵梁14倾斜架设固定于基体12的前端部与臂13的上端部。在基体12的前端部与纵梁14之间,以及臂13的上端部与纵梁14之间,也使用管、螺栓、垫圈以及螺母等连接两者。如图37所示,将安装配件31安装于在纵梁14的主板14b形成的一对T字形孔 14d。由于在纵梁14的主板14b的三个位置分别形成有一对T字形孔14d,因此,将安装配件31安装于各位置。如图38所示,针对每个混凝土基体11,分别构筑由基梁12、臂13以及纵梁14构成的三角构造。并且,各纵梁14中的任意一个均在主板14b的三个位置安装安装配件31。如图39所示,将第一连接配件41以及加强配件42安装于成为中央的横梁15的梁部件151、152。如图40所示,将第二连接配件51安装于成为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的梁部件 151、152。如图41所示,在最右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的各混凝土基体11的纵梁14之间架设三根梁部件151,利用纵梁14的三个位置的安装配件31将各梁部件151分别固定于每个纵梁14。如图39所示,中央的梁部件151安装有第一连接配件41以及加强配件42,如图40 所示,上侧以及下侧的梁部件151安装有第二连接配件51。此时,使各梁部件151沿X方向移动来调节各梁部件151在X方向的位置。并且调节各梁部件151的间隔。如图42所示,各梁部件151比各纵梁14的间隔稍长,各梁部件151的左侧端部超过第二个纵梁14而突出。如图42以及图43所示,将第二个下侧的梁部件152的单侧端部152_1载置于从第二个的纵梁14突出的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左侧端部,利用管、螺栓、垫圈以及螺母等连接各梁部件151、13的端部。此时,如图10所示,由于各侧板1 在梁部件151、152的帽型截面形状的开口部侧扩大,因此,仅使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 的单侧端部覆盖第一个梁部件151的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就能够将第一个的各侧板15a的左侧端部插入并夹持于第二个的各侧板15a的单侧端部内侧。同时,将第二个下侧的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载置在第三个纵梁14上,利用纵梁14的安装配件31固定该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按照同样的顺序,将第二个中央以及上侧的各梁部件152架设在第一个中央以及上侧的各梁部件151的左侧端部与第三个纵梁14之间。关于第三个梁部件152,如图42所示,由于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超过第三个纵梁14而突出,因此,将第三个梁部件152架设并固定于第二个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和第四个纵梁14之间。以下相同,第η个梁部件152架设并固定在第(η_1)个梁部件152的左侧端部与第(η+1)个纵梁14之间。从图42以及图43明显可知,在各梁部件151、152的连接位置附近载置纵梁14, 架设横梁15。由此,各梁部件151、152的连接位置被加强,实现了横梁15整体的强度的提
尚ο如图44所示,在每个第偶数个基梁12,在基梁12与中央的横梁15之间架设两根桁架16,构筑用于加强中央的横梁15的桁架构造。如图45所示,利用第一连接配件41、第二连接配件51、第一固定配件43以及第二固定配件44固定上下左右的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此时,如上所述,在中央的横梁15上,使下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内缘19a与下侧的第一连接配件41 的突起部41f抵接,对下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上下位置进行定位,之后,使上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与下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抵接,对上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上下位置进行定位。从图45明显可知,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侧边,各设置两个第一或者第二固定配件43、44,各设置一个第一以及第二连接配件41、51,在比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侧边短的间隔的两个位置固定该侧边。因此,使固定配件以及连接配件的配置间隔变窄,使纵梁14的长度比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侧边短,由此能够实现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小型化。以上,虽然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实施了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畴内的设计变更等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架通过组合基梁、臂、纵梁、横梁、桁架而构筑,但也可以采用其他构造,也可以使用代替基梁、臂、纵梁、桁架的部件来架设横梁。并且,虽然通过连接多个梁部件而构成横梁,但即使是纵梁、基梁等其他种类的梁,在其长度较长,难以利用单一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连接多个梁部件来构成其他种类的梁。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虽然在梁部件152的单侧端部152_1切除沿着主板1 以及各侧板1 的一边的部分,仅保留各侧板1 以及各锷15c,但如图46 (a) 所示,也可以在梁部件152的单侧端部152-1,切除沿着各侧板1 的对置一边的部分15h, 仅使各侧板15a从主板1 分离。如图46(b)、(c)所示,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其他梁部件151或者152的各侧板1 的端部重叠于梁部件152的各侧板1 的单侧端部152-1 的内侧或者外侧。并且,即使是图8以及图46(a)中任意一个梁部件152的单侧端部152_1,也能够以覆盖的方式使其他梁部件151或者152的端部与单侧端部152-1的外侧重合,也能够连接各梁部件的端部。此外,如图17(b)等所示,不仅可以使用管、螺栓、螺母使各梁相互连接,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进行连接。例如,如图47所示,也可以将筒状内螺纹部件61插入梁部件的各侧
27板1 之间,通过各梁部件的各侧板1 的螺栓孔15f将两个螺栓62从筒状内螺纹部件61 两端分别拧入该筒状内螺纹部件61内侧的内螺纹并拧紧,由此,连接各梁部件。在该情况下,筒状内螺纹部件61被夹持在各侧板1 之间,加强该各侧板,能够防止梁部件的帽型截面形状的变形。并且,筒状内螺纹部件61的长度与各侧板之间的分离距离相等,与螺母等相比较,由于筒状内螺纹部件61的尺寸较大,因此提高了手工操作的施工性。并且,由于仅使用筒状内螺纹部件61以及两个螺栓62,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工时以及成本。并且,作为基梁、臂、纵梁、横梁、桁架,虽然举例示出了具有由一对侧板、连结各侧板的对置一边的主板、以及在各侧板的边缘向外侧弯折的各锷构成的帽型截面形状的部件,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应用具有由一对侧板以及连结各侧板的对置一边的主板构成的槽型截面形状的部件。或者,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截面形状。此外,虽然同时采用了第一连接配件41和加强配件42,但也可以设置与第二连接配件51的内侧嵌合的加强配件。这些加强配件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帽字型以及槽型中的任意一方,无论是哪一方,都能够将横梁15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四边状的闭合构造,能够提高横梁15的强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架中,虽然支承太阳能电池模块,但取而代之,也可以支承在太阳能发电中使用的反射镜面板。由此,能够构筑太阳能发电系统。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采用切除了主板端部以及侧板端部的一部分的形状, 但仅凭借在主板与侧板连接的部分(主板和侧板间的一边)加入切口,也能够使各侧板端部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其他梁部件的各侧板端部与梁部件的各侧板端部的内侧或者外侧重合,能够连接各梁部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两个一组的第一连接配件41配置为相对于梁15的中心线S上下对称,并且各螺栓45也配置为相对于横梁15的中心线S上下对称,但在能够得到相同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将各第一连接配件41或各螺栓45配置为从上下对称的位
置稍微偏离。同样地,虽然将横梁15的主板15b的螺栓孔1 形成在中心线S上,将第二连接配件51的螺纹孔51e形成在中心线S上,但在能够得到相同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将螺栓孔1 或者螺纹孔51e形成为从中心线S稍微偏离。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架中,虽然主要使用钢铁作为材料,但为了利用相同尺寸以及相同截面形状的梁部件彼此使一方的梁部件的各侧板端部与另一方的梁部件的各侧板端部重叠,需要利用人力使梁部件的各侧板端部弹性变形该各侧板的板厚的量。因此,优选至少将梁部件的板厚设置为2. Omm以下,为了实现良好的施工性,优选为1. 6mm以下。另一方面,由于需要确保为了支承构造物的梁部件的强度,因此,优选将梁部件的板厚设置为 0. 5mm以上。此外,也可以适当地改变第一或第二连接配件的形状、构造。图48是示出用于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7安装于中央的横梁15的第一连接配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并且,图49 是示出将图48中的第一连接配件安装于中央的横梁后的状态的剖视图。该变形例中的第IA连接配件71具有侧板71a、在侧板71a的下缘弯折的底板71b、 在侧板71a的上缘弯折的主板71c、在主板71c的一边两端部弯折而立起的各突起部71e、 形成于主板71c的大致中央的螺纹孔71f、以及形成于侧板71a的大致中央的螺栓孔71g。
并且,在第IA连接配件71的侧板71a的螺栓孔71g的上侧位置加入矩形的切口, 该矩形切口的内侧部分从侧板71a向与底板71b以及主板71c相反的一侧突出,形成为爪部 71h。从第IA连接配件71的底板71b的下表面到主板71c的上表面的高度比从中央的横梁15的锷15c的上表面到主板15b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具体地说,使到第IA连接配件 71的主板71c的上表面的高度比到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出配件的板厚的量。与图21(a) (c)中的第一连接配件41相同,该第IA连接配件71分别以两个一组配置于中央的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一对狭缝15d、和螺栓孔1 (参照图3等)的形成位置,两个第IA连接配件71的侧板71a重叠于横梁15的各侧板15a,各第IA连接配件71 的主板71c从横梁15向外侧突出,各第IA连接配件71的各突起部71e比横梁15的主板 15b更朝上方突出。此时,各第IA连接配件71的侧板71a的爪部71h卡合于横梁15的各侧板15a的卡合孔(未图示),各第IA连接配件71临时固定于横梁15的各侧板15a。在此,在横梁15 的各侧板15a的适当位置形成有卡合孔。并且,根据从上述第IA连接配件71的底板71b的下表面到主板71c的上表面的高度设定,使第IA连接配件71的主板71c的上表面比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上表面高出配件的板厚的量。在该状态下,将管72插入横梁15的各侧板1 之间,对准管72、横梁15的各侧板 15a的螺栓孔15f、以及各第IA连接配件71的侧板71a的螺栓孔71g的位置,使螺栓73通过管72、横梁15的各侧板1 的螺栓孔15f、各第IA连接配件71的侧板71a的螺栓孔71g 以及垫圈,将螺母74拧入螺栓73的一端并拧紧,将各第IA连接配件71固定于横梁15。进而,如图50所示,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装入第IA连接配件71的各突起部71e之间并载置在主板71c上,将第二固定配件44 (或者第一固定配件4 抵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经由第二固定配件44的螺栓孔Mc (或者第一固定配件 43的螺栓孔43c)将螺栓45拧入第IA连接配件71的主板71c的螺纹孔71f并拧紧,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夹持并固定于第二固定配件44 (或者第一固定配件4 与第 IA连接配件71的主板71c之间。在该状态下,由于第IA连接配件71的主板71c的上表面比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上表面高出配件的板厚的量,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从横梁15的主板15b 的上表面浮起。因此,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与横梁15的主板1 之间形成有排出水的路径,能够防止部件生锈。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配件的板厚较高,但为了实现该目的,即使梁的板厚较高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当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角部分形成排水孔,从该排水孔漏出的水长时间积存时,虽然这成为部件生锈的原因,但如果该水通过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 19与横梁15的主板1 之间的路径被排出,则能够防止部件生锈。图51是示出第一连接配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该变形例中的第IB连接配件 81具有侧板81a、在侧板81a的下缘弯折的底板81b、在侧板81a的上缘弯折的主板81c、 在主板81c的一边的多个位置弯折而立起的各突起部81e、形成于主板81c的两个螺纹孔81f、形成于侧板81a的多个位置的螺栓孔(未图示)、以及两个爪部81h。该第IB连接配件81设为比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宽度长。各突起部Sle存在有5个,在各突起部81e之间形成有共计四个切口部81i、81j, 在两端的两个切口部81i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主板81c的螺纹孔81f。两个螺栓孔81f之间的距离设为比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宽度稍长。从第IB连接配件81的底板81b的下表面到主板81c的上表面的高度设置为,比从中央的横梁15的锷15c的上表面到主板15b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出配件的板厚的量。如图52所示,第IB连接配件81与图48以及图49中的第IA连接配件71 —起使用。第IB连接配件81以两个一组的方式配置于中央的横梁15的中央部,并且,第IA连接配件71以两个一组的方式分别配置于中央的横梁15的两端部。关于第IA连接配件71以及第IB连接配件81中的任意一方,其侧板71a、81a重叠于横梁15的各侧板15a,其主板 71c,81c从横梁15向外侧突出,其突起部71e、81e比横梁15的主板1 更朝上方突出。并且,其侧板71a、81a的爪部71h、81h卡合于横梁15的各侧板15a的卡合孔(未图示),第IA 连接配件71以及第IB连接配件81临时固定于横梁15的各侧板15a。此外,其主板71c、 81c的上表面比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上表面高出配件的板厚的量。在该状态下,关于第IA连接配件71,与图49相同,将管72插入横梁15的各侧板 1 之间,使螺栓73通过管72、横梁15的各侧板15a的螺栓孔15f、各第IA连接配件71的侧板71a的螺栓孔71g以及垫圈,将螺母74拧入螺栓73的一端并拧紧,将各第IA连接配件71固定于横梁15。并且,关于第IB连接配件81,也将管72插入横梁15的各侧板15a 之间,使螺栓73通过管72、横梁15的各侧板15a的螺栓孔15f、各第IB连接配件81的侧板81a的螺栓孔以及垫圈,将螺母74拧入螺栓73的一端并拧紧,将各第IB连接配件81固定于横梁15。由于在第IB连接配件81的侧板81a形成有四个螺栓孔,因此,除了上述螺栓孔,还使用管72、螺栓73以及螺母74将第IB连接配件81固定于横梁15。之后,在横梁15的一端部的第IA连接配件71与第IB连接配件81之间载置有上下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在第IB连接配件81也载置有上下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在横梁15的另一端部的第IA连接配件71与第IB连接配件81之间也载置有上下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在一根横梁15载置有合计六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在第IA连接配件71中,如图50所示,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进行固定。并且,在第IB连接配件81中,两端的两个切口部81i的位置相当于第IA连接配件71的各突起部71e之间的空间,将左右相邻的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放入切口部81的位置并载置在主板81c上,与图27相同,将第一固定配件43插入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之间,经由第一固定配件43的螺栓孔43c,将螺栓45拧入第IB连接配件81的主板81c的螺纹孔81f并拧紧,在第一固定配件43与第IB连接配件81的主板 81c之间夹持并固定各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并且,在第IB连接配件81设置有两个切口部81 i,在上述切口部81 i配置一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的两边,第一固定配件43分别抵靠于该太阳能电池模块17 的框部件19的两边,两个螺栓45分别经由第一固定配件43的螺栓孔43c拧入第IB连接配件81的主板81c的螺纹孔81f。因此,为了能够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7配置于两个螺栓孔 81f之间的空间,必须使各螺栓孔81f之间的距离比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宽度稍长。在与第IA连接配件71 —起使用这样的第IB连接配件81的情况下,由于第IA连接配件71的主板71c的上表面以及第IB连接配件81的主板81c的上表面比横梁15的主板15b的上表面浮起配件的板厚的量,因此,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与横梁15 的主板1 之间形成排出水的路径,能够防止部件生锈。并且,由于第IB连接配件81比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宽度长,因此,第IB连接配件81的侧板81a以及底板81b重叠于中央的横梁15的侧板15a以及锷15c的距离增长, 当第IB连接配件81被固定于中央的横梁15时,有效地加强了该中央的横梁15。因此,第 IB连接配件81不仅支承三个太阳能电池模块17的框部件19,还发挥作为中央的横梁15 的加强件的作用。由于对中央的横梁15施加有比上侧以及下侧的横梁15大的载荷,因此, 这样的中央的横梁15的加强是有益处的。此外,本发明不脱离其精神或者主要特征而能够以其他各种形式加以实施。因此, 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点仅是单纯的例示,并不可限定性地进行解释。本发明的范围利用权利要求的范围示出,在说明书正文中不受任何拘束。此外,从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均等范围内的变形、变更全部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本申请主张基于2009年8月7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2009-185047以及专利 2009-185050的优先权,并且主张基于2009年10月30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2009_251;345 以及专利2009-251346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都通过援引而包括于本说明书。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全部使用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符号说明11 混凝土基体;12 基梁;13 臂;14 纵梁;15 横梁;16 桁架;17 太阳能电池模块;18 太阳能电池面板;19 框部件;21,26,32,45 螺栓;22 加强配件;25 管;27 螺母;31 安装配件;41 第一连接配件;42 加强配件;43 第一固定配件;44 第二固定配件;51 第二连接配件;71 第IA连接配件;81 第IB连接配件。
权利要求
1.一种构造物设置用支架,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具备用于设置多个构造物的梁,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特征在于,所述梁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所述梁通过连接多个梁部件而形成,该梁部件形成为利用所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所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形成为所述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主板端部或侧板端部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在该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下,连接所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所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主板端部和各侧板端部的一部分沿着所述方向被切除,或者在主板端部与各侧板端部之间形成有沿着所述方向的切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主板的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主板端部被切除的情况下,当以所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连接所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与所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时,在所述被切除的主板端部的部位,该各梁部件的主板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该各侧板弹性变形,以使所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下,将管配置于所述一方或者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内侧,使螺栓通过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孔、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孔以及所述管,将螺母拧入所述螺栓的端部并拧紧,由此连接所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所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下,将筒状内螺纹部件配置于所述一方或者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内侧,使两个螺栓通过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孔以及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孔从所述筒状内螺纹部件两端分别拧入该筒状内螺纹部件内侧的内螺纹并拧紧,由此连接所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所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各侧板的间隔随着离开所述主板而扩大的方式设定该各侧板相对于该主板的弯折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部件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连结该各侧板的对置一边的主板、以及在所述各侧板的边缘弯折的各锷构成的帽型截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部件通过辊轧成形加工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支承为了构成所述梁而连接的多个梁部件的连接位置附近,且架设该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并列架设三根所述梁,将所述各构造物架设并搭载于所述梁之间,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还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仅附设于所述并列的各梁中的中央的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附设于所述中央的梁的梁部件的一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桁架构造。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并列架设三根所述梁,将所述各构造物架设并搭载于所述梁之间,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还具备加强件,该加强件仅附设于所述并列的各梁中的中央梁, 所述加强件沿着梁的长边方向重叠固定于该梁的中央附近。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将所述构造物连结于所述梁。
17.—种构造物设置用支架,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用于设置多个构造物, 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特征在于,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具备 并列设置的多个基梁;多个臂,该多个臂分别突出设置于所述各基梁的一端;多个纵梁,该多个纵梁分别架设并固定于所述各基梁的另一端和所述各臂的上端;以及多个横梁,该多个横梁配置为与所述各纵梁正交,该多个横梁并列设置在该各纵梁上, 搭载并排列有所述各构造物,所述横梁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所述横梁通过连接多个梁部件而形成,该梁部件形成为利用所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所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所述被连接的各梁部件的至少一方的主板端部或侧板端部的一部分形成为被切除的形状,在该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下,连接所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所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基梁、所述各臂以及所述各纵梁由包括与所述梁部件相同的截面的部件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横梁、所述各基梁、所述各臂以及所述各纵梁的梁部件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连结该各侧板的主板、以及在所述各侧板的边缘弯折的各锷构成的帽型截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7 19中任一项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横梁、所述各基梁、所述各臂以及所述各纵梁的梁部件通过辊轧成形加工而形成。
21.—种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施工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或17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各梁部件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所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内侧或者外侧之后,连接所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所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
22.—种太阳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电池系统具备权利要求1或17所述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在该构造物设置用支架的横梁上搭载有作为构造物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23.—种构造物连接构造,该构造物连接构造用于连接并固定构造物,该构造物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该构造物连接构造具备搭载所述构造物的梁、以及将所述构造物连接并固定于所述梁的连接部件,所述梁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所述梁形成为利用所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所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所述连接部件重叠并固定于所述梁的侧板,该连接部件与所述构造物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梁的中心线上的位置或者相对于该中心线呈线对称的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以一对为一组,所述一对连接部件分别重叠并固定于所述梁的各侧板,所述构造物与相对于所述梁的中心线呈线对称的该各连接部件的位置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所述连接部件形成为利用所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所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所述连接部件配置为所述连接部件的截面重叠于所述梁的截面的内侧,所述构造物经由所述梁的主板的中心线上的孔与所述连接部件的主板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所述连接部件形成为利用所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所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所述连接部件配置为所述连接部件的截面重叠于所述梁的截面的内侧,所述连接部件的各侧板与所述梁的各侧板重叠。
27.根据权利要求M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构造物连接构造具备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该加强部件形成为利用所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所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所述加强部件的截面配置于所述梁的截面的内侧,所述加强部件的各侧板重叠于所述梁的各侧板的部分,利用所述加强部件的主板闭合所述梁的截面的开口部。
28.根据权利要求M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构造物连接构造具备配置于所述梁的截面的内侧的管、通过所述梁的各侧板的孔以及所述管并被固定的轴。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备在所述梁的主板上突出的突起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具有由相互对置的一对侧板、连结该各侧板的主板、以及在所述各侧板的边缘弯折的各锷构成的帽型截面。
31.根据权利要求23、24、27 30中任一项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对所述构造物的支承位置位于比所述梁的主板更靠上方的位置。
32.一种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在用于连接并固定构造物的构造物连接构造中使用, 该连接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以一对为一组,具有侧板以及在侧板的边缘弯折的主板, 在所述各连接部件的主板形成有构造物固定用的孔,在所述各连接部件的主板突出设置有突起部。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部件的主板形成有多个构造物固定用的孔,以能够在所述各孔间的空间配置所述构造物的方式设定所述各孔的间隔。
34.一种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在用于连接并固定构造物的构造物连接构造中使用, 该连接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主板以及一对侧板,所述连接部件形成为利用所述主板连结该一对侧板的沿着所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在所述主板的中心线上形成有构造物固定用的孔,在所述主板上突出设置有突起部。
35.一种构造物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其是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备在所述梁的主板上突出的突起部,所述构造物载置在所述梁的主板上,通过卡止于所述连接部件的突起部而被定位。
36.一种太阳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电池系统使用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构造物连接构造,将作为构造物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连接并固定在所述梁上。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电池系统具备与固定于所述梁的连接部件对置配置的固定部件, 通过将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水流方向的侧边夹持在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对该太阳能电池模块进行固定。
全文摘要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构造物设置用支架,横梁(15)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一对侧板,横梁(15)通过连接多个梁部件(151、152)而形成,该梁部件(151、152)形成为利用主板连结一对侧板的沿着上述方向延伸的各边而成的形状。被连接的各梁部件(151、152)形成为至少一方的主板端部或侧板端部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在各梁部件(151、152)的一方的各侧板端部重叠于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的外侧或者内侧的状态下,连接上述一方的各侧板端部和上述另一方的各侧板端部。
文档编号H01L31/042GK102473777SQ20108003456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7日
发明者嵯峨山健一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