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967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头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头座,插头适于连接至所述插头座,且所述插头座包括外壳,其具有用于将DC电力供应给所述插头的插座单元;及电缆,其连接至所述外壳。
背景技术
:习知上,已知一种具有插座单元的插头座,电装置(诸如,个人计算机或电话)的插头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插座单元,且所述插座单元用以经由所述插头(例如,台用接头(tabletap))将操作电力(AC电力)供应给电装置(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案第H07-211384号(JP07-211384A))。同时,大多数电装置利用直流(DC)电力作为其驱动电力。为此,用AC-DC转换器将自交流电(AC)插座供应的交流(AC)电力转换成DC电力且接着将其馈入至电装置。在AC-DC转换器将AC电力转换成DC电力时,会出现电力损失。在努力防止此电力损失的过程中,已知一种用于将DC电力供应给电装置的DC插座(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案第H07-15835号(JP07-15835A))。DC插座的使用使得有可能省略原本设置于DC插座与电装置之间的AC-DC转换器。在此项技术中已知可用于此DC插座的两种插头,一种具有单个插头插脚(如JP07-15835A中所公开的),且另一种具有遵照IEC标准的两个插头插脚。在具有两个插头插脚的插头中,插头插脚分成正插脚及负插脚。相应地,DC插座具备供插入正插脚用的正插脚插入孔及供插入负插脚用的负插脚插入孔。就两个插头插脚及两个插入孔的构造而论,有时情况为正插脚插入至负插脚插入孔中而负插脚插入至正插脚插入孔中(亦即,发生反向插入)。顾及此情况,DC插座具备用于防止反向插入的结构。与AC插座相比,在DC插座中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若在电力输送期间自DC插座移除插头,则DC插座与插头之间持续产生电弧。为使自插头外部看不见电弧,插头具备用于在外部遮盖插头插脚的包围壁。作为具有包围壁及两个插头插脚的DC插座的实例,存在一种遵照IEC标准的可用DC插座。参看图2IA及图2IB,将对遵照IEC标准的DC插座及插头进行描述。如图21A中绘示,插头100包括用于与DC插座的插座单元(下文中被称作“插座单元110”)电性连接的两个正及负插头插脚101以及用于在外部遮盖插头插脚101的圆柱形包围壁102。向下突出的肋状物103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包围壁102的上端部分中。插头插脚101在竖直方向上配置在与包围壁102的中心CRl相同的位置处,且在水平方向上与中心CRl间隔开。如图21B中所说明,插座单元110包含插入有包围壁102的插入凹槽111及由插入凹槽111包围的插头接纳部分112。插入凹槽111形成为环状形状(在如在插头100的插入方向上所见的平面图中)。键槽(keyway)113(肋状物103插入于其中)沿竖直方向设置于插入凹槽111的上端部分中。在插头接纳部分112中,形成有两个插脚插入孔114,插头100的插头插脚101插入于所述两个插脚插入孔114中。插脚插入孔114在竖直方向上配置在与插入凹槽111的中心CR2相同的位置中,且在水平方向上与中心CR2间隔开。藉由在以下状态下将插头100插入至插座单元110中而使插头100与插座单元110彼此连接插头插脚101与插脚插入孔114对准,包围壁102与插入凹槽111对准,及肋状物103与键槽113对准。为避免插头100反向插入至插座单元110中,插头100需要在插头100的肋状物103与插座单元110的键槽113对准的情况下插入至插座单元110中。换言之,在使用者用视觉确认设置于插头100的包围壁102中的肋状物103的位置后,使用者必需将肋状物103与键槽113对准。因此,将插头100插入至插座单元110中的任务变得繁琐且费劲。作为用于防止反向插入的另一插座结构,能想到要使用以下构造,其中,代替省略该肋状物103,在竖直方向上偏离插头接纳部分的中心的位置中设置插脚插入孔(如图22A中所示)。更具体言之,如图22A中所示,插座单元200具备具有环状形状(在如在前后方向上自前侧所见的平面图中)的插入凹槽201。两个插脚插入孔203设置于由插入凹槽201包围的圆形插头接纳部分202的中心CR3的上侧处。然而,插头接纳部分202的水平宽度随着其在竖直方向上自中心CR3向上延伸而变小。因此,接合两个插脚插入孔203的距离DRl变小。因此,接合插入至插脚插入孔203中的插头的插头插脚(未图示)的距离减小。此情形引起降低插头插脚的介电强度的问题。作为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可想到要使用以下构造,其中,如图22B中所说明,藉由增加插入凹槽201的外径DR2而使插头接纳部分112的尺寸增加。此情形使得有可能增加两个插脚插入孔203之间的距离DR5(使得DR5变得大于DRl)。另外,DC插座可具有以下构造,其中,插脚插入孔呈矩形通孔而非圆形通孔的形式,插头的扁平插脚(未图示)可插入于所述矩形通孔中。更具体言之,如图23A中所示,插座单元300具备具有大体矩形形状(在如在前后方向上所见的平面图中)的插入凹槽301。两个插脚插入孔303设置于由插入凹槽301包围的插头接纳部分302的中心CR4的上侧处(其中该中心CR4表示接合该插头接纳部分302的四个角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插脚插入孔303被形成为长边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在扁平插脚被形成为具有与插头插脚的横截面积相同的横截面积的情况下,扁平插脚的竖直尺寸变成大于插头插脚的竖直尺寸。因此,插脚插入孔303被形成为在竖直方向上长距离地延伸。更具体言之,插脚插入孔303的下端部分向下延伸超过中心CR4。因此,若插头反向插入至插座单元300中,则扁平插脚部分地进入插脚插入孔303中且可与插座单元300的插脚搁置部件(未图示)接触。鉴于此,可想到要采用以下构造,其中,如图2中所绘示,藉由使插入凹槽301的外尺寸DR3及DR4大于图23A中说明的插入凹槽301的外尺寸来使插头接纳部分302的大小增加。因此,插脚插入孔303的整个部分在竖直方向上定位于中心CR4的上侧处,此使得有可能防止反向插入。然而,引起插头接纳部分302的大小的增加会导致插座单元300的大小的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鉴于上述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DC插座,其能够在未按比例增大(scaledup)的情况下防止插头反向插入至其且在插头连接至其时易于将插头与其对准。CN102549851A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插头座,其包括外壳,其具有至少一个插座单元,插头适于连接至所述插座单元以将DC电力供应给所述插头,所述插头包括具有圆杆形状的多个插头插脚;及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包围壁,其用于包围所述插头插脚;及电缆,其连接至所述外壳,用于将DC电力供应给所述外壳,其中所述插座单元包括插头接纳部分,其具有插入有所述插头的所述插头插脚的多个实质上圆形插脚插入孔,所述插头接纳部分自其前侧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及插入凹槽,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周边,所述插入凹槽适于接纳所述插头的所述包围壁且自前侧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且所述插脚接纳孔沿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充当参考侧的一侧而配置且偏离地配置成距所述参考侧较距所述参考侧的相对侧更近。插头接纳部分及插入凹槽中的至少一个自其前面观看时的形状可视供应电压或供应电流的种类而部分地改变。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形状可改变,使得与插头接纳部分自前面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插头接纳部分的区域减小。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形状可视供应电压或供应电流的种类而不同地改变,所述改变是藉由视供应电压或供应电流的种类而切割插头接纳部分的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至少一侧及沿插头接纳部分的外周边形成插入凹槽来进行的。其形状视供应电压或供应电流的种类而改变的插入凹槽的一部分距参考侧的相对侧可较距参考侧更近。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形状可改变,使得与插头接纳部分自前面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插头接纳部分的区域增加。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形状可藉由形成自插入凹槽延伸的延伸凹槽来改变。在此种情况下,延伸凹槽可藉由使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延伸至插头接纳部分中而形成,且延伸凹槽可被设置成距插头接纳部分的参考侧的相对侧较距所述参考侧更近。或者,延伸凹槽可藉由使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向外延伸而形成于插座主体的前表面上。插头接纳部分及插入凹槽中的至少一个自其前面观看时的形状可视充当电力供应源的电力供应电路的种类而部分地改变。在此种情况下,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形状可仅在电力供应电路为安全特低电压(safetyextralowvoltage,SELV)电路时才部分地改变。插头的插头插脚可包括接地插脚,且插头接纳部分的插脚插入孔可包括供插入插头的接地插脚用的接地插脚插入孔。在此种情况下,接地插脚插入孔可偏离地设置成较接近于参考侧的相对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插座单元包括自前面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插头接纳部分,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周边由插入凹槽所包围。在插头接纳部分中,对应于用于供应DC电力的插脚接纳件的两个插脚插入孔沿插头接纳部分的充当参考侧的一侧而配置且偏离成较接近于插头接纳部分的参考侧。因此,有可能易于辨识插头插入至插座单元中的定向。另外,由于插头插入至插座单元中的定向受插头的将插入至绕着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插头接纳部分而设置的插入凹槽中的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包围壁所限制,因此有可能具体化能够易于执行位置对准、防止反向插入且便于使用的DC插座。另外,插头接纳部分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因此,即使当两个插脚插入孔偏离地配置以致较接近于参考侧时,仍有可能获得足够的绝缘距离而无需缩短插脚插入孔之间的距离,以藉此来防止DC插座按比例增大。本发明的目的及特征将自结合附图所给出的以下对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图1为绘示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头座的信息架的示意图。图2A及图2B分别为绘示第一实施例的插头座的外观的透视图及所述插头座的插座的正视图。图3A绘示插头座的正视图、侧视图及仰视图,且图;3B为绘示插头座的内部结构的平面图。图4为绘示可连接至插头座的插头的透视图。图5A至图5D为插头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及部分剖视图。图6A及图6B为绘示插头座与插头之间的连接关系的透视图及绘示插头连接至插头座的状态的正视图。图7A至图7C为分别绘示在插头连接至插头座之前的状态、插头正连接至插头座时的状态及插头已连接至插头座的状态的截面图。图8A为绘示插头连接至插头座的状态的截面图,图8B及图8C为绘示在插头的锁定部分由手指按压时插头与插头座断开的状态的截面图,且图8D为绘示插头与插头座断开的状态的截面图。图9为解释插头反向插入至插头座中的情况的插头座的正视图。图10为插头座的插座单元的正视图,其绘示插座单元的形状视供应电压的种类而进行的改变。图11为配置有各种形状的插座单元的插头座的平面图。图12为绘示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插头座的DC配电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3绘示第二实施例的插头座的透视图。图14为绘示插头座的插座单元的视电力供应电路的种类而定的形状的正视图。图15为绘示配置有各种形状的插座单元的插头座的平面图。图16A及图16B为绘示插座单元的形状的变化例的正视图。图17为配置有各种形状的插座单元的插头座的平面图。图18A至图18C为绘示插头座的插座单元的视供应电流的种类而定的形状的正视图。图19绘示作为比较实例的插座单元的正视图。图20A及图20B为绘示作为另一比较实例的插座单元的正视图。图21A及图21B分别为习知插头座的插头及插座单元的正视图。图22A及图22B绘示作为参考实例的插头座的插座单元的正视图。图23A及图2绘示作为参考实例的插头座的插座单元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将参看图1至图11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插头座,其被实施为附接至用于容纳服务器装置或其类似者的信息架(informationrack)的插座。首先,将参看图1来描述信息架JR与插头座1之间的关系及插头座1的电力供应结构。在图3至图11中,省略插头座1的电缆1C,且在图2中省略插头2。如图1中所示,信息架JR是由形成其外框架的框架体Jl以盒形状来形成。信息架JR包括容纳区段JS,其具有开放的前部部分且充当用于容纳服务器装置(未图示)的空间。另外,信息架JR包括分割部件J2,其用于在上下方向上将容纳区段JS分割成上容纳区段JSl及下容纳区段JS2。框架体Jl具有形成信息架JR的外部部分的外框架体Jll及界定容纳区段JS的内框架体J12,内框架体J12被安置于外框架体Jll内部且同时与外框架体Jll以预定距离隔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实质上平板形插座附接部件J13设置于外框架体Jll与内框架体J12之间。此实施例的插头座1附接至插座附接部件J13的下部部分。具体言之,通过将螺钉SCl插入至分别形成于插头座1的上部部分及下部部分处的上及下螺钉插入通孔ID及IE中且接着将螺钉SCl固定至插座附接部件J13来将插头座1附接至信息架JR。用配电器BR的AC/DC转换器BRl使来自作为商业电源的AC电源AC的AC电力转换成DC电力,且将因此获得的DC电力供应给插头座1。另外,配电器BR与插头座1通过电缆IC而彼此连接。因此,经由电缆IC将DC电力供应给设置于插头座1内部的馈电部件IB见图;3B)。此外,通过将服务器装置的插头(未图示)连接至插头座1而将DC电力供应给服务器装置。电缆IC具有两根电极线及单根接地线。在下文中,将参看图2及图3来解释插头座1的构造。如图2A中所描绘,插头座1包括实质上矩形的平行六面体形状的外壳1A,其形成插头座1的外框架;电力供应部件IB(见图:3B),其容纳于外壳IA中;及电缆1C,用于将DC电力供应给电力供应部件1B。在以下描述中,将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外壳IA的纵向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且将外壳IA的宽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另外,将插头2所在的侧定义为前侧,且将插头座1所在的侧定义为后侧。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彼此垂直。外壳IA包括实质上盒形体10,其具有开放的前部部分且使用树脂材料藉由注射成型而形成;及实质上盒形的盖20,其具有开放的后部部分且使用树脂材料藉由注射成型来形成。此外,由体10及盖20界定的内部空间容纳电力供应部件1B,电力供应部件IB适于连接至插头2以将DC电力供应给插头2。盖20具有第一盖20A,其具备沿上下方向配置的六个插座单元22;及第二盖20B,其用于自前侧遮盖电缆连接部分11(见图:3B),电缆连接部分11连接至电缆1C。DC电力插头2(例如)可拆卸地连接至插座单元22。如图2B中所说明,插座单元22具有自插座单元22的前表面22a向后凹入的插入凹槽23。插入凹槽23具有以下形状;S卩,自前侧观看时的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具体言之,插入凹槽23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以具有倾斜区段23a。由插入凹槽23包围的部分充当插头接纳部分M,其前表面2在前后方向上与前表面2定位于同一平面上。插头接纳部分M的外周边具有以下形状其中根据插入凹槽23的形状来切割自前侧观看时的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右下角及左下角。此外,三个插脚插入孔25形成于插头接纳部分M处。这些插脚插入孔25在自前面观看时为圆形通孔。插脚插入孔25包括两个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及单个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电极插脚插入孔25A沿参考侧24b来配置,参考侧24b对应于插头接纳部分M的外周边的一侧(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亦即,插头接纳部分M的上侧。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的情况相比,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偏离地安置成距参考侧24b的相对侧较距参考侧24b更近。换言之,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的位置低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的位置。更具体言之,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偏离地配置成距参考侧24b较距插头接纳部分24的侧2更近。亦即,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在上下方向上安置于插头接纳部分M的中心Cl(亦即,对角线(虚点线)的交点)上方。另外,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位于中心Cl的左侧及右侧。尤其,电极插脚插入孔25A的面向该侧2的下端2被定位成距参考侧24b较距侧2更近,亦即,位于通过中心Cl的中心线Ll(双点划线)上方。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向下偏离中心Cl。另外,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之间的中心位置处。换言之,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及中心Cl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应地定位。尤其,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的上端2被定位成距该侧2较距参考侧24b更近,亦即,位于中心线Ll下方。倾斜区段23a仅设置于直线Ll下方,使得与倾斜区段设置于中心线Ll上方的情况相比,有可能获得倾斜区段23a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之间的足够距离。插头接纳部分M的上部部分具有实质上相同的水平宽度Hl(见图2B)。因此,即使当两个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向上偏离中心Cl时,仍不需要按比例增大插座单元22。这可抑制图22B中所示的插座单元200的按比例增大。另外,如图23A中所说明,单个接地插脚插入孔304形成于插座单元300的插头接纳部分302的下部部分处。接地插脚插入孔304具有竖直细长的矩形形状,且位于两个电极插脚插入孔303之间的水平中心位置处。为获得面积与本实施例的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的面积相同的接地插脚插入孔304,须使接地插脚插入孔304的上部部分自中心CR4向上延伸。因此,电极插脚插入孔303与接地插脚插入孔304部分地定位于同一水平面处。这使接地插脚插入孔304与每个电极插脚插入孔303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DR6减小。亦即,插头的电极插脚及接地插脚(皆未图示)彼此邻近地配置。因此,如图23B中所示,可通过使插入凹槽301的外径DR3及DR4增加而使插头接纳部分302按比例增大。在此构造中,与图23A中所示的插座单元300中的距离DR6相比,距离DR6可增加。在图23B的上述构造中,插座单元300按比例增大。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电极插脚插入孔25A被形成为圆形形状,使得与电极插脚插入孔303的竖直宽度相比,其竖直宽度可减小。因此,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可形成于插头接纳部分M的中心Cl上方而不会使插座单元22按比例增大。另外,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形成为圆形形状,使得与接地插脚插入孔304的竖直宽度相比,其竖直宽度可减小。为此,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可形成于插头接纳部分M的中心Cl下方而不会使插座单元22按比例增大。归因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与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接地插脚插入孔304与每个电极插脚插入孔303之间的距离DR6(见图23A)相比,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中的每一个与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之间的最小距离可增加。与对应于插座单元300的插头中的情况相比,这允许电极插脚51A中的每一个与接地插脚51B(见图4)之间的最小距离增加。如图3A中所说明,插座单元22被安置成使得电极插脚插入孔25A置放于上部部分处,且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置放于下部部分。此外,所有插座单元22的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同一水平面处。电缆插入通孔IF形成于外壳IA的下端部分处,电缆插入通孔IF在上下方向上穿透外壳IA且允许有电缆IC(见图1)延伸通过。如自图;3B可见,电力供应部件IB包括电缆连接单元11,其连接至电缆IC;插脚接纳件连接部分12,其连接至电缆连接单元11;及插脚接纳件13,其连接至插脚接纳件连接部分12。电缆连接单元11具有第一连接单元11a,其连接至电缆IC;及第二连接单元11b,其具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单元Ila与插脚接纳件连接部分12的三根线。第一连接单元Ila具有两个电极连接部分Ilal及设置于所述两个电极连接部分Ilal之间的接地连接部分lla2。插脚接纳件连接部分12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三个扁平铜板。插脚接纳件连接部分12的下端部分连接至第二连接单元lib。插脚接纳件13被配置成对应于插座单元22的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且连接至插脚接纳件连接部分12。具体言之,在上下方向上以预定间隙彼此隔开的六个插脚接纳件13连接至插脚接纳件连接部分12。下文中,将参看图4及图5来描述插头2的构造。如图4中所示,插头2包括电缆2A及连接至电缆2A的插头主体2B。插头主体2B具有壳体(case),其使用树脂材料藉由注射成型来形成;连接部件(未图示),其容纳于壳体50中且经由电缆2A而被供应电力;及插头插脚51,其连接至所述连接部件。壳体50包含第一壳体52、第二壳体53及包围壁M,所述三者自前侧朝后侧按此次序而配置。第一壳体52中容纳电缆2A的一部分及所述连接部件。电缆2A自第一壳体52的前端面朝前延伸。第二壳体53藉由螺钉SC2而固定至第一壳体52且容纳插头插脚51的前部部分。包围壁M自第二壳体53的后端面向后延伸。第二壳体53与包围壁M形成为一个单元。包围壁M自插头插脚51外部包围插头插脚51。具体言之,包围壁M具有以下形状,其中,自后侧观看时呈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具体言之,包围壁54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被切割以具有倾斜区段Ma。将与插座单元22啮合的锁定单元55设置于第二壳体53的两个侧面处。每个锁定单元55包括按压部分55a、连接部分5及啮合部分55c,所述三者自前侧朝后侧按此次序而配置。锁定单元阳连接至包围壁M。换言之,包围壁M与锁定单元55形成为单一部件。如图5A中所示,插头插脚51包括两个电极插脚51A,其沿第二壳体53的表面50a的一侧(在左右方向上延伸)配置,该侧面向插头座1的插座单元22(见图幻;及单个接地插脚51B,其定位于电极插脚51A下方。电极插脚51A并未突出超过包围壁M的前端。接地插脚51B稍突出而超过包围壁M的前端。电极插脚51A定位于包围壁M的中心C2(亦即,对角线(虚点线)的交点)上方。另外,电极插脚51A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中心C2的两侧处。尤其,电极插脚51A的下端51a定位于穿过中心Cl的中心线L2(双点划线)上方。接地插脚51B设置于中心C2下方。另外,接地插脚51B位于两个电极插脚51A之间的中心位置处(在左右方向上)(亦即,在左右方向上与中心C2位于同一水平面处)。尤其,接地插脚51B的上端51b定位于中心线L2下方。如图5B中所示,朝前凹陷的凹座5形成于第一壳体52的两个侧面的后端部分处,且将与凹座5啮合的突起53a形成于第二壳体53的两个侧面的前端部分处。锁定单元阳与突起53a位于同一高度的水平面处。用于容纳按压部分5及连接部分55b的切除部分5设置于第二壳体53的两个侧面处。切除部分53b的竖直宽度被设定成为大于按压部分5及连接部分55b的竖直宽度。用于容纳啮合部分55c的切除部分54b设置于包围壁M的两个侧面处。另外,将连接至啮合部分55c的锁定单元连接部分5安置于包围壁M的两个侧面的后端部分处。连接部分55b的竖直宽度被设定成为大于按压部分55a的竖直宽度。此外,啮合部分55c的竖直宽度被设定成为大于连接部分55b的竖直宽度。如自图5C可见,按压部分55a自第二壳体53的两个侧面突出。具体言之,按压部分55a中的每一个具有倾斜外表面,所述倾斜外表面与第二壳体53的相应侧面逐渐分离。啮合部分55c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倾斜区段55c1、第二倾斜区段55c2及第三倾斜区段55c3,所述三者自后侧朝前侧按此次序而配置。第一倾斜区段55cl连接至锁定单元连接部分Mc。另外,第一倾斜区段55cl朝前侧倾斜以与包围壁M的两个侧面逐渐分离。第二倾斜区段55c2连接至第一倾斜区段55cl的前端部分。另外,第二倾斜区段55c2朝前侧倾斜以便向外逐渐变宽。第二倾斜区段55c2的倾斜角α2不同于第一倾斜区段55cl的倾斜角α。具体言之,倾斜角α2被设定成大于倾斜角α。第三倾斜区段55c3连接至第二倾斜区段55c2的前端部分及连接部分55b(见图5B)的两侧。另外,第三倾斜区段55c3朝前侧倾斜以便向外逐渐变宽。第三倾斜区段55c3的倾斜角α3被设定为等于倾斜角α1。如图5D中所说明,啮合部分55c的宽度自第二倾斜区段55c2朝着第一倾斜区段55cl(亦即,自前侧朝着后侧)而逐渐减小。插头2具有用于支撑插头插脚51的插脚支撑部分56。插脚支撑部分56具有在插头插脚51的左侧及右侧处向后凹陷的凹座56a。凹座56a中容纳形成于连接部分5处的突起55bl。具体言之,突起55bl与界定凹座56a的右外壁及左外壁接触。此防止各锁定单元55在左右方向上向外过度地变形。下文中,将参看图6A至图8D来描述当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时的构造及在插头2与插头座1分离时的构造。如图6A中所示,在插头1插入至插头座1中时,插头主体2B的包围壁M插入至插座单元22的插入凹槽23中,使得插头插脚51插入至插脚插入孔25中。在由IEC标准来标准化的习知插座单元110中,如图21A及图21B中所描绘,插入凹槽111及包围壁102形成为环的形状。因此,插头100的包围壁102绕着360°的圆周方向而插入至插入凹槽111中。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插入凹槽23及包围壁M具有藉由切割自前侧观看时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右下角及左下角而获得的形状。因此,包围壁M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的定向限于一个定向。由于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的定向为受限的,因此操作员可易于确定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的定向。因此,操作员可易于将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且同时避免反向插入。如图6B中所描绘,插头2的插头主体2B的水平宽度实质上等于插头座1的外壳IA的水平宽度。具体言之,插头2的锁定单元55的按压部分5在左右方向上自外壳IA稍向外突出。各锁定单元55设置于插头2的左侧及右侧处,使得与锁定单元设置于插头2的上侧及下侧处的情况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近的插头1之间的距离可减小。这抑制插头座1在上下方向上按比例增大。具体言之,在各锁定单元设置于插头的上侧及下侧处时,各锁定单元自插头向上且向下突出。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近的插头之间需要用于容纳所述两个锁定单元的空间。另外,需要用于允许操作员用手指操纵锁定单元的空间,使得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近的插头之间的空间将增加。这致使插头座在上下方向上按比例增大。在本实施例中,锁定单元55设置于插头的左侧及右侧处。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近的插头2之间可省略用于容纳锁定单元55的空间及用于允许操作员插入手指的空间。因此,插头座1无需按比例增大。图7A至图7C描述用于将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的过程。将插头2与插头座1分离(图7A)。藉由将插头2的锁定部分55与插头座1的插入凹槽23啮合(图7B),将插头2连接至插头座1(图7C)。下文中将描述此等过程的详细描述。如自图7A可见,插座单元22的插入凹槽23具备包围壁固持部分沈。具体言之,插入凹槽23被形成为由插座单元22的外壁23c及内壁23d界定的凹入空间,内壁23d连接至插头接纳部分24。包围壁固持部分沈被形成为阶梯状形状,其允许插头2的啮合部分55c与外壁23c啮合。另外,接触部分23dl自内壁23d的后端部分朝着外壁23c突出以与插头2的包围壁M接触。如图7B中所示,在插头2正插入至插头座1中的同时,插头2的电极插脚51A插入至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中。尽管未绘示,但接地插脚5IB插入至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中。此外,包围壁M的一部分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此时,第三倾斜区段55c3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且第二倾斜区段55c2与外壁23c接触。因此,啮合部分55c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弹性变形。如图7C中所示,在插头2至插头座1中的插入已完成的状态下,插头2的电极插脚51A插入至插头座1的插脚接纳件13中且藉由插脚接纳件13而固持着。因此,插头座1与插头2彼此电性连接。尽管未绘示,但接地插脚51B亦连接至插头座1。在第二倾斜区段55c2与包围壁固持部分沈啮合时,啮合部分55c藉由恢复力而在左右方向上向外回复。因此,第二倾斜区段55c2的前表面55c4在前后方向上面向包围壁固持部分26的面向面^a。因此,在插头2向前移动时,其移动受表面55c4与该面向面26a之间的接触所限制。另外,包围壁M的后端表面与内壁23d的接触部分23dl接触,以防止插头2向后移动超过接触部分23dl。亦即,插头2相对于插头座1的向前/向后移动受限。图8A至图8D绘示用于将插头2与插头座1分离的过程。插头2处于正插入至插头座1中的状态下(图8A)。操作员握住插头2的锁定单元55以释放锁定单元55与插入凹槽23之间的啮合(图8B),且接着向前拉动插头(图8C)。因此,将插头2与插头座1分离(图8D)。下文中将描述此等过程的详细描述。为将插头2与插头座1分离,操作员握住插头2的按压部分5(如图8A中所示),且接着将该按压部分55a向内按压(如图8B中所说明)。因此,按压部分5及连接部分55b弹性变形,且此允许啮合部分55c向内弹性变形。在此状态下,啮合部分55c的第二倾斜区段55c2的表面55c4定位于插入凹槽23的该面向面的内侧。换言之,表面55c4与所述面向面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并不重叠。接下来,操作员向前拉动插头2(如图8C中所描绘),使得啮合部分55c与包围壁固持部分沈分离。其后,如自图8D可见,操作员进一步向前拉动插头2以使包围壁M及插头插脚51可与插入凹槽23及插脚插入孔25分离。下文中,将参看图9来描述插头2至插头座1中的反向插入。如图9中所说明,在插头2反向插入至插头座1中时,插头2的电极插脚51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插头接纳部分M的中心Cl下方,且接地插脚51B在上下方向上置放于中心Cl上方。因此,电极插脚51A及接地插脚51B与插头接纳部分M的前表面2接触,且插头2不可插入至插头座1中。在此状态下,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与电极插脚51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不对准,且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与接地插脚51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不对准。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插头插脚51反向插入至插脚插入孔25中。下文中,将参看图10来描述插座单元22的视供应电压的种类而定的形状。存在着需要(例如)6V、12V、MV、48V的供应电压的多个电装置,且所述电装置在与插头座1连接时进行操作。在此实施例中,插入凹槽23及插头接纳部分M自前侧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且视供应电压的种类而切割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至少一角,这允许识别出各插座单元22。具体言之,视6V、12V、24V及48V的供应电压而切割插入凹槽23的至少一角以具有倾斜区段23a。另外,切割插头接纳部分M的对应于倾斜区段23a的角以具有倾斜区段。插头2的包围壁M具有符合插入凹槽23的形状的倾斜区段中的倾斜区段,这允许视供应电压的种类而识别插头2。插头2不可插入至插头座1中,除非插头2的包围壁54的形状与插座单元22的插入凹槽23的形状相同。因此,用于不同供应电压的插头2与插头座22不可彼此连接。如图19中所说明,在由IEC标准来标准化的插座单元400中,视供应电压的种类而形成四个切除凹槽404至407。具体言之,插座单元400具有形成为自前侧观看时呈圆环13形状的插入凹槽401。由插入凹槽401包围的插头接纳部分402具有供插入插头的插头插脚(未图示)用的插脚插入孔403。自插入凹槽401向内凹入的切除凹槽404至407形成于插头接纳部分402的外周边的下部部分处。此外,用于防止插头的反向插入的切除凹槽408形成于插头接纳部分402的外周边的上部部分处。各切除凹槽404至407分别对应于6V、12V、24V及48V的供应电压,且在顺时针方向上与切除凹槽408以120°、150°、210°及的角度隔开。另外,插头具有对应于切除凹槽404至407的识别肋状物。藉由将该识别肋状物插入至切除凹槽404至407中的相应者中,可将供应电压与插座单元400的供应电压相同的插头插入至相应的插座单元400中。然而,由于各切除凹槽404至407形成于插脚插入孔403附近,因此插头接纳部分402的强度降低。此外,该识别肋状物形成于包围壁的内表面处,使得操作员难以自插头的前侧检查该识别肋状物的位置。因此,为将插头插入至插座单元400中,操作员应该自插头的后侧检查该识别肋状物的位置,且将插头的识别肋状物与插座单元400的切除部分404至407中的相应者对准。为此,将插头插入至插座单元400中的操作变复杂。在本实施例中,倾斜区段23a设置于插入凹槽23的下部拐角处,使得与插座单元400的构造相比,有可能获得倾斜区段23a与插脚插入孔25之间的足够距离。与插座单元400的构造相比,这可抑制插头接纳部分M的强度降低。此外,插头2的包围壁M的形状视供应电压的种类而改变,使得可自插头2的前侧用视觉来检查插头2与插座单元22之间的对准位置。因此,可易于将插头2插入至插座单元22中。如图11中所示,根据供应电压的种类而具有各种形状的插座单元22配置于插头座1上。因此,插头座1可用于各种供应电压。插座单元22的组合可变化,而不限于图11中所示的组合。此实施例的插头座1可提供以下效果。(1)在此实施例中,插座单元22的插入凹槽23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使得与插入凹槽111及201具有圆环形形状(如图21B、图22A及图22B中所示)的情况相比,插头2插入至包围壁M中的定向受限。这使得操作员能够易于辨识插头2插入至插座单元22中的定向,这便于使用。因此,操作员可易于将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且同时避免反向插入。此外,电极插脚插入孔25A设置于中心Cl上方,且接地插脚插入孔25B设置于中心Cl下方。因此,可防止插头2反向插入至插头座1中而无需在插入凹槽23及包围壁M处形成防反向插入结构。因此,与插头座具备防反向插入结构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插头座1按比例增大。另外,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具有圆形形状,使得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具有矩形形状(如图23A及图2中所示)的情况相比,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中的每一者之间的最小距离可增加。因此,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情况相比,可改良绝缘强度而未使插座单元22按比例增大。此外,由于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形成于插座单元22处,因此插头座1可对应于具有接地插脚51B的插头2以及不具有接地插脚的插头2。(2)在此实施例中,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下方,使得与电极插脚插入孔及接地插脚插入孔位于实质上相同的高度水平面处的情况相比,插头接纳部分M的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与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之间的最小距离可增加。因此,有可能使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与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且同时抑制插头座1按比例增大,且亦有可能抑制插头接纳部分M的强度降低。(3)在此实施例中,电极插脚插入孔25A的下端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中心Cl上方。因此,即使插头2反向插入至插头座1中,电极插脚5IA仍未插入至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中。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反向插入。另外,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与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之间的最小距离可增加。此外,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在上下方向上对应于中心Cl而定位,且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的上端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中心Cl下方。因此,与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自中心Cl偏向右侧或左侧的情况相比,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与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之间的最小距离可增加。此外,与接地插脚插入孔的上端2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中心Cl上方的情况相比,电极插脚插入孔25A与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之间的最小距离可增加。(4)在此实施例中,倾斜区段23a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角处,且因此,包围壁M的形状根据插入凹槽23的形状而改变。包围壁M及插入凹槽34的形状视供应电压的种类而改变,使得可防止插头2插入至用于不同供应电压的插头座1中。此外,操作员可从包围壁M的形状而用视觉来辨识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的定向。因此,操作员可将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且同时避免反向插入。(5)在此实施例中,倾斜区段23a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部部分处(在插头接纳部分M的该侧2附近)。因此,与倾斜区段23a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上部部分处(插头接纳部分M的参考侧Mb附近)的情况相比,可获得倾斜区段23a与插脚插入孔25之间的足够距离。这可增加插头接纳部分M的强度且抑制插头接纳部分M的破裂,所述破裂可能由插头2的插入及分离而引起。(6)在此实施例中,插头接纳部分M的对应于插入凹槽23的倾斜区段23a的部分为倾斜的。因此,该插入凹槽23的宽度并未减小。若插头接纳部分M的对应于插入凹槽23的倾斜区段23a的部分并不倾斜,则仅插入凹槽23的外周边倾斜。因此,插头接纳部分M的外周边与插入凹槽23的外周边之间的宽度在插入凹槽23的倾斜区段23a处减小。然而,在此实施例中,插头接纳部分M具有对应于倾斜区段23a的倾斜区段,使得插入凹槽23的宽度并不减小。(7)在此实施例中,插入凹槽23的倾斜区段23a根据插头接纳部分M的倾斜形状而形成。因此,可简单地藉由斜切该插入凹槽23及插头接纳部分M的角来获得用于防止插头2插入至用于不同供应电压的插头座1中的结构。因此,可易于制造插头座1。(8)在此实施例中,插座单元22的前表面2与插头接纳部分M的前表面2位于同一平面上。另外,插头2的电极插脚51A不延伸超过包围壁M的前端,且接地插脚51B稍延伸超过包围壁讨的前端。归因于此构造,在插头2反向插入至插座单元22中时,在包围壁M插入至插入凹槽23中之前,接地插脚51B与插头接纳部分M接触。因此,操作员可辨识出插头2反向插入至插座单元22中,且插头2在反向插入状态下不连接至插座单元22。因此,有可能防止插头2反向插入至插座单元22中的状态。(9)在此实施例中,插座单元22的插入凹槽23具备将与插头2的啮合部分55c啮合的包围壁固持部分26。为此,插头2的包围壁M藉由插入凹槽23来支撑,且可维持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的状态。因此,在拉动电缆部分2A时可防止插头2无意中与插头座1分离。(10)在此实施例中,包围壁固持部分沈安置于两个电极插脚插入孔25A的左侧及右侧处,使得与啮合部分形成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的一侧处的情况相比,包围壁M可藉由插入凹槽23而稳定地固持着。因此,可稳定地维持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的状态。(11)在此实施例中,插头2的啮合部分55c的第二倾斜区段55c2倾斜成朝着前侧逐渐变宽。因此,在第二倾斜区段55c2藉由插头2插入至插座单元22中而与插入凹槽23的外壁23c接触时,第二倾斜区段55c2藉由第二倾斜区段55c2与外壁23c之间的接触所致的反作用力而逐渐向内弹性变形。因此,啮合部分55c可与包围壁固持部分沈啮合而无需操作员进行握住锁定单元阳的操作,这样便于使用。(12)在此实施例中,各锁定单元55与该包围壁M形成为一个单元。因此,与各锁定单元55与该包围壁M分开形成的情况相比,构成插头2的组件的数目可减少。(13)在此实施例中,插座单元22配置于上下方向上,且电极插脚插入孔25A配置于左右方向上。另外,包围壁固持部分沈配置于左右方向上,使得插头2的锁定单元55配置于左右方向上。因此,在插头2插入至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近的插座单元22中时,可防止插头2的锁定单元55彼此邻近。此可抑制插头座1在上下方向上按比例增大。此外,操作员无需将手指插入于上下方向上彼此邻近的插头2之间,从而便于将多个插头2插入至插头座1中。(14)在此实施例中,插头单元22配置于上下方向上;插座单元22的左或右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应而定位着;且插座单元22的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应而定位着。因此,分别对应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的多个插脚接纳件13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应而定位着,此使得用于连接各插脚接纳件13的插脚接纳件连接部分1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换言之,该插脚接纳件连接部分12的形状可简化。因此,可抑制插头座1在左右方向上按比例增大。(第二实施例)将参看图12至图15来描述第二实施例,其中本发明的插头座被实施为连接至埋入于建筑物的墙壁中的DC插座的台用接头(tabletap)。图15省略对电缆及插头的说明。将参看图12来描述安装于住宅H处的整个DC配电系统70。如图12中所示,住宅H具备用于输出DC电力的DC电力供应单元71;及以DC电力操作的电装置72。经由连接至DC电力供应单元71的输出端子的DC电力供应线Wdc而将DC电力供应给电装置72。此外,DC断路器73设置于DC电力供应单元71与电装置72之间。DC断路器73监视在DC电力供应线Wdc中流动的电流,且在侦测到错误时限制或中断经由DC电力供应线Wdc自DC电力供应单元71至电装置72的DC电力供应。DC电力供应单元71基本上藉由转换自住宅H外部供应的AC电力来产生DC电力。具体言之,来自AC电源AC的AC电力穿过安装于配电器74中的主断路器75。接着,AC电16力输入至包括切换式电源的AC/DC转换器76且转换成DC电力。自AC/DC转换器M输出的DC电力穿过控制单元77且接着输入至DC断路器73。此外,DC断路器73经由电力供应线Wdc而连接至各个DC插座80。DC电力供应单元71具有用于不自AC电源供应电力的时段(例如,AC电源的电力供应故障时段或其类似者)的二次电池78a、用于产生DC电力的太阳能电池56,及燃料电池78c。用于自AC电力产生DC电力的AC/DC转换器76充当主电源79,而太阳能电池78a、二次电池78b及燃料电池78c充当分布式电源78。控制单元77控制来自主电源79的DC电力及来自分布式电源78的DC电力的分配。控制单元77具有AC/DC转换器77a,其用于使来自主电源79及分布式电源78的DC电力的DC电压转换成所需电压。在需要时分配来自主电源79及分布式电源78的DC电力且经由DC插座80而将DC电力供应给电装置77。此处,DC插座80连接至台用接头3(下文中,被称作“接头3”)的插头3C。藉由将电装置72的插头7连接至插头座1的插座单元22,使来自DC电力供应单元71的DC电力供应给电装置72。下文中,将参看图13来描述接头3的构造。此实施例的接头3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插头座1的不同之处在于插座单元22的数目及形状改变了且插头3C设置于电缆:3B处。在以下描述中,将描述接头3与插头座1之间的差异。此外,相同的参考号将用于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且将省略对其的多余描述。如图13中所说明,接头3包括外壳3A;电力供应部件(未图示),其容纳于外壳3A中;电缆3B,其连接至所述电力供应部件且自外壳3A延伸至外部;及插头3C,其设置于电缆3B的与连接至所述电力供应部件的末端部分相反的另一末端部分处。外壳3A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的四个插座单元22。另外,所述电力供应部件及插头3C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力供应部件IB及插头2的构造实质上相同。接下来,将参看图14来描述根据作为电力供应源的电力供应电路(未图示)的种类的插座单元22的形状。所述电力供应电路设置于DC电力供应单元71与DC插座80之间,例如设置于配电器74内部。所述电力供应电路包括至少ELV(特低电压)电路及SELV(安全特低电压)电路。ELV电路及SELV电路由ICE60950-1及IEC60335-1来标准化。电装置72(参见图12)视电力供应电路是ELV电路或是SELV电路而具有不同的内部绝缘结构。换言之,用于ELV的电装置72采用双绝缘结构或加强型绝缘结构。另一方面,用于SELV的电装置72可能不会采用双绝缘结构或加强型绝缘结构,且因此其绝缘结构较用于ELV的电装置72的绝缘结构简单。在用于ELV的电装置72连接至用于SELV的接头3时,不会因电装置72的复杂绝缘结构而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在用于SELV的电装置连接至用于ELV的接头3时,可能会因电装置72的简单绝缘结构而产生以下问题在对电装置72供应危险电压时,电装置72被击穿。因此,将视接头3及插头7适用于ELV或是SELV来识别接头3及插头72a。尤其,应防止用于SELV的电装置72与用于ELV的接头3的错误连接。为此,在用于SELV的插座单元22中,如图14中所说明,在插入凹槽23的左下角处形成延伸凹槽23b。延伸凹槽23b自插入凹槽23的下侧向上连续地延伸。相反,用于ELV的插座单元22不具备延伸凹槽23b(见图13)。以此方式,可识别用于SELV的插座单元22及用于ELV的插座单元22。因此,用于ELV的插头7可插入至用于SELV的插座单元22中,而用于SELV的插头7不可插入至用于ELV的插座单元22中。因此,可防止用于ELV的接头3与用于SELV的电装置72之间的连接。另外,根据电力供应电路的种类,插座单元可具有另一构造,诸如图20A中所示的构造(第一构造),其中,延伸凹槽2与插入凹槽23分开形成;或图20B中所示的构造(第二构造),其中,延伸凹槽2形成于插入凹槽23外部,亦即形成于插头接纳部分M外部。然而,第一构造为不利的,因为插头接纳部分M的强度归因于延伸凹槽2与插脚插入孔25之间的距离减小而降低。在第二构造中,尽管插头接纳部分M的强度并未降低,但插座单元22归因于延伸凹槽2所需的空间而按比例增大。在本实施例中,延伸凹槽2在插入凹槽23的下部部分处自插入凹槽23连续地延伸,使得插脚插入孔25与延伸凹槽2之间的距离长于第一构造中的所述距离。此外,延伸凹槽2在插头接纳部分M中自插入凹槽23向上延伸。因此,可抑制插座单元22按比例增大。亦即,此实施例可解决第一构造及第二构造的问题。如图15中所示,接头3的插座单元22的组合可包括具有用于识别供应电压的种类的构造的插座单元22以及具有用于识别电力供应电路的种类(诸如,SELV电路及ELV电路)的构造的插座单元22。插座单元22的组合可不同地变化,而不限于图15的组合。除了第一实施例的效果(1)至(14)外,此实施例还可提供以下效果。(15)在此实施例中,延伸凹槽23b自插入凹槽23延伸,使得与延伸凹槽2与插入凹槽23分开形成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插座单元22的按比例增大或插头接纳部分M的强度的降低。(16)在此实施例中,延伸凹槽2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侧处,因此,与延伸凹槽形成于插脚插入孔25与插入凹槽23之间的情况相比,可改良插头接纳部分M的强度。这可抑制插头接纳部分M的破裂,所述破裂可能由插头72a的插入及分离而引起。插头座1及接头3可以各种方式修改,而不限于前述实施例的插头座1及接头3。以下修改不仅可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且可应用于具有不同修改组合的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中,藉由插入凹槽23的倾斜区段23a来识别插头座1及接头3的供应电压。然而,用于识别插头座1及接头3的供应电压的构造不限于此。插头座1及接头3的插入凹槽23的形状可改变,使得仅供应电压与插头座1及接头3的供应电压相同的插头2及插头72a的包围壁M可插入于其中。举例而言,如图16A中所示,可藉由切割该插入凹槽23的四个角中的一个来形成阶梯状凹座23e。此外,如图16B中所描绘,在切割该插入凹槽23的一部分后,可形成向外突出的突起23f。根据该插入凹槽23的形状来确定插头2及插头72a的包围壁M自后侧观看时的形状。尽管倾斜区段23a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侧处,但倾斜区段23a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上侧处。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插脚插入孔25的下部部分2定位于高于插头接纳部分24的中心Cl处。然而,下部部分25a的位置不限于此,且可改变,只要在插头2及插头7反向插入至插头座1及接头3中时有可能防止插头插脚51插入至插脚插入孔52中便可。下部部分2可定位于与中心Cl实质上相同的水平面处。尽管插入凹槽23及插头接纳部分M在前述实施例中形成为矩形形状,但插入凹槽23及插头接纳部分M可形成为正方形形状。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插座单元22的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定位于与插头接纳部分24的中心Cl相同的水平面处,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低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处。然而,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的位置不限于此。举例而言,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可自中心Cl向右偏离或向左偏离。或,接地插脚插入孔25B与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可定位于实质上相同高度的水平面处。在第二实施例中,插座单元22的插脚插入孔25包含电极插脚插入孔25A及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然而,插脚插入孔25的构造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如自图17可见,插脚插入孔25可仅包括电极插脚插入孔25A而不具备接地插脚插入孔25B。在第二实施例中,延伸部分2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左下角处。然而,延伸部分23b的位置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延伸凹槽2可形成于插入凹槽的右下角处。延伸凹槽23b并不必须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侧处,且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四个侧中的任一个处。此外,延伸部分2并不必须设置于插头接纳部分M处。举例而言,延伸部分23b可设置于插座单元22的前表面2处。在第二实施例中,延伸凹槽23b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左下角处。然而,延伸凹槽23b的位置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在插脚插入孔25不包括接地插脚插入孔25B的图17中所示的构造中,延伸凹槽2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部中心部分处。在此构造中,延伸凹槽2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下部中心部分处,而与供应电压的类型无关。在上述实施例中,插座单元22的插入凹槽23的形状视供应电压的种类和/或电力供应电路的种类而改变。然而,如图18A至图18C中所说明,插座单元22的插入凹槽23的形状可视供应电流的种类而部分地改变。图18A至图18C绘示用于SELV及48V的插座单元以作为实例。电装置需要多个供应电流,例如6A、12A及16A。在此实施例中,为根据供应电流的类型来识别插座单元22,藉由在插入凹槽23处形成延伸凹槽23a'来改变插入凹槽23自前侧观看时的形状。具体言之,在供应电流为6A的情况下,不形成延伸凹槽,如图18A中所7J\ο在供应电流为12A的情况下,如图18B中所说明,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延伸凹槽23a‘在右倾斜区段23a的上部部分处在左右方向(Y方向)上向内延伸。在供应电流为16A的情况下,如图18C中所示,延伸部分23a'形成于两个倾斜区段23a处。在倾斜区段23不形成于插入凹槽23处时,延伸凹槽23a'自前侧观看时具有四边形横截面。除了供应电流及供应电压的种类外,亦可根据电力供应电路的种类(诸如,SELV电路及ELV电路)来识别插座单元。为此,如图18A至图18C中所示,可在用于SELV的插座单元22处形成延伸部分23b。根据供应电压、供应电流或电力供应电路的种类来改变插座单元22的插入凹槽23的形状的各种实例描述于由本申请案的申请人申请的PCT申请案第PCT/IB2010/001892号中,所述PCT申请案的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在前述实施例中,要与锁定单元55啮合的包围壁固持部分沈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左侧及右侧两者处。然而,包围壁插入部分沈的位置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包围壁固持部分26可形成于插入凹槽23的上侧及下侧两者处。在此情况下,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应(9)。虽然已就各实施例来绘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脱离后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改变及修改。权利要求1.一种插头座,包括外壳,其具有至少一个插座单元,插头适于连接至所述插座单元以将DC电力供应给所述插头,所述插头包括具有圆杆形状的多个插头插脚;及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包围壁,其用于包围所述插头插脚;及电缆,其连接至所述外壳,用于将所述DC电力供应给所述外壳,其中所述插座单元包括插头接纳部分,其具有供所述插头的所述插头插脚插入的多个实质上圆形的插脚插入孔,所述插头接纳部分自其前侧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及插入凹槽,其形成为包围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周边,所述插入凹槽适于接纳所述插头的所述包围壁且自所述前侧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形状;且所述插脚接纳孔沿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充当参考侧的一侧而配置且偏离地配置成距所述参考侧较距所述参考侧的相对侧更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接纳部分及所述插入凹槽中的至少一个自其前面观看时的形状是视供应电压或供应电流的种类而部分地改变。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形状会改变,使得与所述插头接纳部分自前面观看时具有所述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区域减小。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形状视所述供应电压或所述供应电流的所述种类而不同地改变,所述改变是藉由视所述供应电压或所述供应电流的所述种类而切割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所述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至少一个角并沿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外周边形成所述插入凹槽来进行。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其形状视所述供应电压或所述供应电流的所述种类而改变的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距所述参考侧的所述相对侧较距所述参考侧更近。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形状会改变,使得与所述插头接纳部分自前面观看时具有所述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区域增加。7.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形状是藉由形成有自所述插入凹槽延伸的延伸凹槽来部分地改变。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是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插头接纳部分中来形成。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被设置成距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所述参考侧的所述相对侧较距所述参考侧更近。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向外延伸而形成于插座主体的前表面上。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接纳部分及所述插入凹槽中的至少一个自其前面观看时的形状是视充当电力供应源的电力供应电路的种类而部分地改变。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形状被改变成使得,与所述插头接纳部分自前面观看时具有所述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区域减小。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形状视所述电力供应电路的所述种类而不同地改变,所述改变是藉由视所述电力供应电路的所述种类而切割所述插头接纳部分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至少一角并沿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外周边形成所述插入凹槽来进行。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其形状视所述电力供应电路的所述种类而改变的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距所述参考侧的所述相对侧较距所述参考侧更近。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形状被改变成使得与所述插头接纳部分自前面观看时具有所述实质上四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区域增加。16.如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形状是藉由形成自所述插入凹槽延伸的延伸凹槽来部分地改变。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插头接纳部分中来形成。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被设置成距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所述参考侧的所述相对侧较距所述参考侧更近。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凹槽藉由使所述插入凹槽向外延伸而形成于所述插座主体的所述前表面上。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凹槽自前面观看时的所述形状仅在所述电力供应电路为安全特低电压(SELV)电路时才部分地改变。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的所述插头插脚包括接地插脚,且所述插头接纳部分的所述插脚插入孔包括供所述插头的所述接地插脚插入用的接地插脚插入孔。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插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插脚插入孔被偏离地设置成更接近于所述参考侧的所述相对侧。全文摘要一种插头座包括外壳,其具有至少一个插座单元,插头适于连接至插座单元以将DC电力供应给插头;及电缆,其连接至所述外壳,用于将DC电力供应给外壳。插座单元包括插头接纳部分,其具有多个插入有插头的插头插脚的实质上圆形的插脚插入孔;及插入凹槽,其形成为包围插头接纳部分的周边。该插头接纳部分自其前侧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的形状。该插入凹槽适于接纳插头的包围壁且自所述前侧观看时具有实质上四边形的形状。插脚接纳孔沿插头接纳部分的充当参考侧的一侧而配置且偏离地配置成距参考侧较距参考侧的相对侧更近。文档编号H01R13/64GK102549851SQ201080034908公开日2012年7月4日申请日期2010年8月3日优先权日2009年8月7日发明者东出浩二,别所敬介,川本隆司,滝井利之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