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3298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计算机使用者都有利用个人计算机收看电视的经验,其方式是在计算机系统上外接一电视盒(TV box),或是在计算机系统中插入一电视卡(TV tunercard)并再对有线或无线的电视信号进行接收之后,便可将个人计算机当成电视机使用而能收看有线或无线的电视节目。随着现在移动运算(mobile computing)技术的进步,相关可携式的移动运算装置是不断地被研发与创新,例如笔记本型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小型液晶显示器等,这些科技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带给使用者相当大的方便性和实用性。就以计算机来收看电视节目的应用而言,使用者可由笔记型计算机上所内建或所外接的电视卡,利用电视卡所配置的天线装置来接收以一种射频(radio frequency)方式所发送出的无线电视信号,并因而能收看到信号所代表的无线电视节目。就目前技术来说,笔记型计算机具有可和电视卡进行安装结合的传输接口,而能将电视卡安装于传输接口上以扩充笔记型计算机的功能,同时当电视卡再和天线装置作连接之后,笔记型本计算机便能够播放出天线装置所接收到的无线电视信号所代表的无线电视节目。而就操作使用来说,天线装置需搭配电视卡一起使用才能完成所需的运作。然而,当使用者在将笔记型计算机、电视卡和天线装置完成连接以进行信号接收与观看的过程中,使用者目前来说还是必须以手动的方式来旋转调整天线装置。换言之,目前市面上还是缺乏可以将天线自动展开的天线装置以利使用者使用。特别是针对具有两支天线的双开天线装置而言,目前市面上的天线装置除了无法自动张开两支天线之外,两支天线也无法对称地张开,而且两支天线的角度更无法固定。若每次使用时都要使用者一一将每支天线展开,势必徒增使用者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不足。为解决习知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面是一种天线装置,其主要是藉由按钮的按压以释放并使具有齿条结构的框体移动,再藉由齿条结构与两组齿轮组的啮合关系带动两组齿轮组进行转动,进而使两支天线自动地、同步地且对称地展开至预设收讯较佳的角度。此外,藉由框体的限位结构,亦可达到使两支天线具有多段可调整的展开角度。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天线装置包含有底座、框体、按钮、第一齿轮组、第一天线、第二齿轮组、第二天线以及第一弹性体。底座包含有抵靠部以及导柱。框体包含有本体部、限位结构以及齿条结构。抵靠部与导柱穿入本体部。限位结构设置于本体部内。限位结构包含有第一卡槽部。齿条结构设置于本体部上。按钮可相对导柱沿第一方向移动。按钮包含凸块。第一卡槽部用以卡合凸块,进而防止本体部相对底座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齿轮组枢接至底座并与齿条结构啮合。第一天线的一端连接至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枢接至底座并与齿条结构啮合。第二天线的一端连接至第二齿轮组。第一弹性体压缩于本体部与抵靠部之间,用以在凸块沿第一方向脱离第一卡槽部时,推挤本体部沿第二方向移动, 进而同时致动第一齿轮组与第二齿轮组,致使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转动。


图IA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立体视图。图IB为绘示图IA中的天线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绘示图IA中的天线装置的立体视图,其中盖体已由底座上取下。图3A为绘示图2中的天线装置沿线段3A-3A的剖面视图。图;3B为绘示图3A中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按钮沿第一方向朝向底座移动。图3C为绘示图:3B中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本体部沿第二方向相对底
座移动第一距离。图3D为绘示图3C中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按钮沿第一方向离开底座。图4为绘示图3D中的天线装置的立体视图。图5A为绘示图4中的天线装置沿线段5A-5A的剖面视图。图5B为绘示图5A中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按钮沿第一方向朝向底座移动。图5C为绘示图5B中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本体部沿第二方向相对底
座移动第二距离。图6为绘示图5C中的天线装置的立体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 天线装置10 盖体
100 孔洞12 底座
120 抵靠部122 导柱
14 框体140 本体部
142 齿条结构142a 第一齿条
142b 第二齿条144 限位结构
144a 第一卡槽部144b 第二卡槽部
144c 第三卡槽部144d:导引部
16 按钮160 凸块
18 第一齿轮组180a 第一传动齿轮
180b 第一从动齿轮20 第一天线
22 第二齿轮组220a 第二传动齿轮
220b 第二从动齿轮24 第二天线
26 第一弹性体28 第二弹性体
30 阻尼模块300a 阻尼器
5
300b 缓冲齿轮Al 第一方向Dl 第一距离α 第一角度
向离方距度
二二角
第第二 信
2 2身
AD: β
3Α-3Α、5Α-5Α 线段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复数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 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本发明的一技术方面是一种天线装置。更具体地说,其主要是藉由按钮的按压以释放并使具有齿条结构的框体移动,再藉由齿条结构与两组齿轮组的啮合关系带动两组齿轮组进行转动,进而使两支天线自动地、同步地且对称地展开至预设收讯较佳的角度。此外,藉由框体的限位结构,亦可达到使两支天线具有多段可调整的展开角度。请参照图IA与图1Β。图IA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天线装置1的立体视图。图IB为绘示图IA中的天线装置1的爆炸图。如图IA与图IB所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可以应用于桌上型计算机(例如,个人计算机或工业计算机)或是可携式计算机(例如,笔记本型计算机或膝上型计算机),但并不以此为限。换言之,应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计算机可以是任何需要接收无线射频讯号的计算机装置,只要计算机所采用的天线装置对于自动地且对称地展开或展开至预定角度的功能具有需求,皆可应用本发明的概念轻易地使天线装置的两支天线自动地进行对称展开的动作。如图I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天线装置1可进一步包含有盖体10、 底座12、框体14、按钮16、第一齿轮组18、第一天线20、第二齿轮组22、第二天线M以及第一弹性体沈。底座12可包含有抵靠部120以及导柱122。框体14可包含有本体部140、限位结构144以及齿条结构142。底座12的抵靠部120与导柱122皆可穿入框体14的本体部140。框体14的限位结构144设置于本体部140内。具体来说,框体14的限位结构144 可设置于本体部140的内壁上。框体14的齿条结构142设置于本体部140上。具体来说, 框体14的齿条结构142可设置于本体部140的外壁上。盖体10可配合以与底座12卡合。 盖体10可包含有孔洞100。孔洞100可用来供按钮16穿过。至于限位结构144的数量与位置,并不以图IB为限,可根据设计所需或制造限制而弹性地改变。如图I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限位结构144可包含有第一卡槽部 IMa。按钮16可相对底座12的导柱122沿第一方向Al移动。换句话说,藉由底座12上的导柱122的导引,按钮16可以大体上沿第一方向Al朝向底座12移动或者是远离底座12 移动。除此之外,底座12上的导柱122还可以对按钮16进行定位,防止按钮16在底座12 上的水平位置跑掉。按钮16可包含有凸块160,因此限位结构144的第一卡槽部14 即可用来卡合按钮16的凸块160,进而防止框体14的本体部140相对底座12沿第二方向A2 移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限位结构144的第一卡槽部14 的开口方向朝向底座12,即可达到防止框体14的本体部140相对底座12沿第二方向A2移动的目的。至于按钮16的凸块160的数量与位置,并不以图IB为限,除了可根据设计所需或制造限制而弹性地改变, 也必须对应上述的限位结构144的数量及位置而设置。如图I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第一齿轮组18可枢接至底座12并与框体14的齿条结构142啮合。第一天线20的一端可连接至第一齿轮组18。第二齿轮组 22可枢接至底座12并与框体14的齿条结构142啮合。第二天线M的一端可连接至第二齿轮组22。第一弹性体沈可压缩于框体14的本体部140与底座12的抵靠部120之间。 藉此,在按钮16的凸块160沿第一方向Al脱离第一卡槽部14 时,第一弹性体沈即可推挤本体部140沿第二方向A2移动,进而同时带动第一齿轮组18与第二齿轮组22,致使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转动。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弹性体沈可以是弹簧,但并不以此为限,只要是由能提供弹力的材料(例如,橡胶)或构件(例如,弹片、扭力弹簧...等) 所组成,皆可使上述第一弹性体沈获得相同的实施效果。如图I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框体14的齿条结构142可以进一步包含有第一齿条14 以及第二齿条142b。第一齿条14 可设置于本体部140的外壁,并可用来与第一齿轮组18啮合。第二齿条142b可设置于本体部140的外壁并与第一齿条 142a对立,并可用来与第二齿轮组22啮合。换言之,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组18与第二齿轮组22位于本体部140的两侧。然而,框体14的齿条结构142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只要能达到同时带动第一齿轮组18以及第二齿轮组22的目的的齿条结构142,框体14 的齿条结构142也可以为完整环绕本体部140的外壁的齿条形式(亦即,外型像履带),或者是仅以一齿条同时带动第一齿轮组18与第二齿轮组22的形式(换言的,第一齿轮组18 与第二齿轮组22位于本体部140的同一侧边),皆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中。如图I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第一齿轮组18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一传动齿轮180a以及第一从动齿轮180b。第一传动齿轮180a可枢接至底座12并与齿条结构142的第一齿条14 啮合。第一从动齿轮180b可枢接至底座12并与第一传动齿轮 180a啮合,并且第一天线20的可与第一齿轮组18的第一从动齿轮180b连接。相对地,第二齿轮组22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二传动齿轮220a以及第二从动齿轮220b。第二传动齿轮 220a可枢接至底座12并与齿条结构142的第二齿条142b啮合。第二从动齿轮220b可枢接至底座12并与第二传动齿轮220a啮合,并且第二天线M的可与第二齿轮组22的第二从动齿轮220b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若仅为了能达到使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同时展开的功能, 第一齿轮组18与第二齿轮组22亦可各别仅包含一个齿轮,同样可达到使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同时展开的功能。但是,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齿轮组18所包含的第一传动齿轮180a与第一从动齿轮180b,以及第二齿轮组22所包含的第二传动齿轮220a与第二从动齿轮220b,即可改变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展开方向,使得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 24展开方向分别与本体部140的移动方向相同。因此,在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天线20、第二天线M以及本体部140之间的相关位置比较靠近,使得天线装置1的体积可以获得有效的缩减。请参照图2、图3A、图3B、图3C以及图3D。图2为绘示图IA中的天线装置1的立体视图,其中盖体10已由底座12上取下。图3A为绘示图2中的天线装置1沿线段3A-3A 的剖面视图。图3B为绘示图3A中的天线装置1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按钮16沿第一方向Al朝向底座12移动。图3C为绘示图:3B中的天线装置1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本体部140 沿第二方向A2相对底座12移动第一距离Dl。图3D为绘示图3C中的天线装置1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按钮16沿第一方向Al离开底座12。如图3A与图:3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天线装置1可进一步包含第二弹性体观。第二弹性体观可设置于按钮16与底座12之间。具体来说,第二弹性体洲可以是弹簧,但并不以此为限,只要是由能提供弹力的材料(例如,橡胶)或构件(例如,弹片、扭力弹簧...等)所组成,皆可使上述第二弹性体观获得相同的实施效果。但若如本实施方式,第二弹性体观以弹簧的形式实施,即可恰好供底座12的导柱122穿过,再由按钮16由外同时套住第二弹性体观与导柱122。藉此,按钮16与第二弹性体观皆能受底座 12的导柱122定位。也由于按钮16与底座1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体28,因此按钮16会受第二弹性体观的推挤而使凸块160受到限位结构144的第一卡槽部14 卡合,进而使得本体部140不会相对底座12沿第二方向A2移动,如图3A所示。接着,当按钮16挤压第二弹性体观以沿第一方向Al朝向底座12移动时,按钮16的凸块160就会脱离限位结构 144的第一卡槽部IMa。当按钮16的凸块160完整脱离限位结构144的第一卡槽部14 时,本体部140就不受限位结构144的第一卡槽部14 的限制而可相对底座12沿第二方向A2移动,如图:3B所示。如图3C与图3D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限位结构144可进一步包含第二卡槽部144b。第二卡槽部144b于第二方向A2上距离限位结构144的第一卡槽部14 第一距离D1。当按钮16的凸块160完全脱离限位结构144的第一卡槽部14 之后,压缩于本体部140与底座12的抵靠部120之间的第一弹性体沈,就可推挤本体部140沿第二方向A2相对底座12移动第一距离D1,如图3C所示。在第一弹性体沈推挤本体部140沿第二方向A2相对底座12移动第一距离Dl之后,设置于按钮16与底座12之间的第二弹性体 28又会再次推挤按钮16沿第一方向Al远离底座12,使得按钮16的凸块160卡合于限位结构144的第二卡槽部144b,进而再次使得本体部140不会相对底座12沿第二方向A2移动,如图3D所示。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限位结构144的第二卡槽部144b的开口方向朝向底座12,即可达到防止框体14的本体部140相对底座12沿第二方向A2移动的目的。此外,如图3C与图3D所示,相对底座12移动第一距离Dl的本体部140,可藉由设置于本体部140的外壁的第一齿条14 与第二齿条142b同时致动第一齿轮组18与第二齿轮组22,进而藉由第一齿轮组18的第一传动齿轮180a与第一从动齿轮180b带动第一天线20转动第一角度α,并同时藉由第二齿轮组22的第二传动齿轮220a与第二从动齿轮220b带动第二天线M转动第一角度α。藉此,即可达到同步且对称地使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对展开的目的。于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角度α可以是90度,但并不以此为限。于一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144亦可包含复数个第二卡槽部144b,并使得按钮16的凸块160每移动至下一个第二卡槽部144b,就会使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张开例如15 度,藉此即可使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达到多段展开角度的功能。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皆能轻易藉由调配第一齿轮组18的第一传动齿轮180a与第一从动齿轮180b的齿轮比,以及第二齿轮组22的第二传动齿轮220a与第二从动齿轮220b的齿轮比,使得本体部140移动第一距离Dl之后,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也会相对应地转动第一角度α, 因此在此不赘述。
8
此外,如图3D所示,限位结构144可进一步包含导引部144d。限位结构144的导引部144d可设置于第一卡槽部14 与第二卡槽部144b之间。并且,限位结构144的导引部144d由第一卡槽部14 朝向第二卡槽部144b倾斜。藉此,若想将已展开第一角度α的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回复至未展开状态,藉由限位结构144的导引部144d的导引, 可直接转动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而不需先按压按钮16,即可使按钮16的凸块160脱离限位结构144的第二卡槽部144b。换句话说,在转动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的过程中,按钮16的凸块160就会受限位结构144的导引部144d的导引,进而使得按钮16沿第一方向Al朝向底座12移动而脱离限位结构144的第二卡槽部144b。请参照图4、图5A、图5B、图5C以及图6。图4为绘示图3D中的天线装置1的立体视图。图5A为绘示图4中的天线装置1沿线段5A-5A的剖面视图。图5B为绘示图5A 中的天线装置1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按钮16沿第一方向Al朝向底座12移动。图5C为绘示图5B中的天线装置1的另一剖面视图,其中本体部140沿第二方向A2相对底座12移动第二距离D2。图6为绘示图5C中的天线装置1的立体视图。如图5A、图5B与图5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限位结构144可进一步包含第三卡槽部lMc。限位结构144的第三卡槽部IMc于第二方向A2上距离第二卡槽部144b第二距离D2。当按钮16挤压第二弹性体观以沿第一方向Al朝向底座12移动时,按钮16的凸块160就会脱离限位结构144的第二卡槽部144b。当按钮16的凸块160 完全脱离限位结构144的第二卡槽部144b时,本体部140就不受限制而可相对底座12移动,如图5B所示。接着,当按钮16的凸块160完整脱离限位结构144的第二卡槽部144b之后,压缩于本体部140与底座12的抵靠部120之间的第一弹性体沈,就可推挤本体部140 沿第二方向A2相对底座12继续移动第二距离D2,如图5C所示。在第一弹性体沈推挤本体部140沿第二方向A2相对底座12移动第二距离D2的后,按钮16的凸块160就会卡合于限位结构144的第三卡槽部lMc,进而使得本体部140不会沿第一方向Al远离底座12 移动,如图3D所示。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限位结构144的第三卡槽部IMc的开口方向沿第二方向A2朝向底座12的抵靠部120,即可达到防止框体14的本体部140沿第一方向Al 远离底座12移动的目的。此外,如图5B与图5C所示,相对底座12移动第二距离D2的本体部140,可藉由设置于本体部140的外壁的第一齿条14 与第二齿条142b同时致动第一齿轮组18与第二齿轮组22,进而藉由第一齿轮组18的第一传动齿轮180a与第一从动齿轮180b带动第一天线 20转动第二角度β,并同时藉由第二齿轮组22的第二传动齿轮220a与第二从动齿轮220b 带动第二天线M转动第二角度β。于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角度β可以是45度,但并不以此为限。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皆能轻易藉由调配第一齿轮组18的第一传动齿轮180a与第一从动齿轮180b的齿轮比,以及第二齿轮组22的第二传动齿轮220a与第二从动齿轮220b的齿轮比,使得本体部140移动第二距离D2之后,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 24也会相对应地转动第二角度β,因此在此不赘述。由于限位结构144的第三卡槽部IMc的开口方向沿第二方向Α2朝向底座12的抵靠部120,因此若想将已展开第二角度β的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回复至仅展开第一角度α的状态,可直接转动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而不需先按压按钮16,即可使按钮16的凸块160脱离限位结构144的第三卡槽部lMc。换句话说,在转动第一天线20与第二天线M的过程中,按钮16的凸块160只会受到限位结构144的第三卡槽部IMc沿第一方向Al远离底座12的移动限制,但本体部140在第二方向A2上相对底座12的移动并不受限位结构144的第三卡槽部IMc限制。此外,如图2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天线装置1可进一步包含有阻尼模块30。阻尼模块30包含有阻尼器300a以及缓冲齿轮300b。阻尼模块30的阻尼器300a可设置于底座12上。阻尼模块30的缓冲齿轮300b可枢接阻尼器300a并与齿条结构142的第一齿条14 或第二齿条142b啮合。藉由阻尼模块30的缓冲,即可减缓本体部140的移动速度,就算按钮16被按压的时间稍微长一点,脱离第一卡槽部14 的凸块 160也不会跳过第二卡槽部144b而直接卡合至第三卡槽部IMc。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要点是藉由按钮的按压以释放并使具有齿条结构的框体移动,再藉由齿条结构与两组齿轮组的啮合关系带动两组齿轮组进行转动,进而使两支天线自动地、同步地且对称地展开至预设收讯较佳的角度。此外,藉由框体的限位结构,亦可达到使两支天线具有多段可调整的展开角度。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10
权利要求
1.一种天线装置,包含一底座,包含一抵靠部以及一导柱; 一框体,包含一本体部,其中该抵靠部与该导柱穿入该本体部;一限位结构,设置于该本体部内,该限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卡槽部;以及一齿条结构,设置于该本体部上;一按钮,可相对该导柱沿一第一方向移动,该按钮包含一凸块,其中该第一卡槽部用以卡合该凸块,进而防止该本体部相对该底座沿一第二方向移动; 一第一齿轮组,枢接至该底座并与该齿条结构啮合; 一第一天线,其一端连接至该第一齿轮组; 一第二齿轮组,枢接至该底座并与该齿条结构啮合; 一第二天线,其一端连接至该第二齿轮组;以及一第一弹性体,压缩于该本体部与该抵靠部之间,用以在该凸块沿该第一方向脱离该第一卡槽部时,推挤该本体部沿一第二方向移动,进而同时带动该第一齿轮组与该第二齿轮组,致使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二天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该齿条结构进一步包含 一第一齿条,设置于该本体部的外壁,用以与该第一齿轮组啮合;以及一第二齿条,设置于该本体部的外壁并与该第一齿条对立,用以与该第二齿轮组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该第一齿轮组进一步包含 一第一传动齿轮,枢接至该底座并与该第一齿条啮合;以及一第一从动齿轮,枢接至该底座并与该第一传动齿轮啮合,并且该第一天线的该端与该第一从动齿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该第二齿轮组进一步包含 一第二传动齿轮,枢接至该底座并与该第二齿条啮合;以及一第二从动齿轮,枢接至该底座并与该第二传动齿轮啮合,并且该第二天线的该端与该第二从动齿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弹性体,设置于该按钮与该底座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该限位结构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卡槽部,于该第二方向上距离该第一卡槽部一第一距离,该第二弹性体用以将该凸块卡合至该第二卡槽部,进而防止该本体部相对该底座沿该第二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移动该第一距离的该本体部同时致动该第一齿轮组与该第二齿轮组,进而分别使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二天线转动一第一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该第一角度为90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该限位结构进一步包含一导引部,设置于该第一卡槽部与该第二卡槽部之间,并且该导引部由该第一卡槽部朝向该第二卡槽部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该限位结构进一步包含一第三卡槽部,于该第二方向上距离该第二卡槽部一第二距离,用以卡合该凸块,并防止该本体部相对该底座沿该第一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移动该第二距离的该本体部同时致动该第一齿轮组与该第二齿轮组,进而分别使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二天线转动一第二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该第二角度为45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进一步包含一阻尼模块,包含 一阻尼器,设置于该底座上;以及一缓冲齿轮,枢接该阻尼器并与该齿条结构啮合,用以减缓该本体部的移动速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盖体,配合以与该底座卡合,该盖体包含一孔洞,用以供该按钮穿过。
全文摘要
一种天线装置,包含底座、框体、按钮、第一齿轮组、第一天线、第二齿轮组、第二天线以及第一弹性体。底座包含抵靠部。框体包含本体部、限位结构以及齿条结构。抵靠部穿入本体部。按钮包含凸块。限位结构卡合凸块以防止本体部相对底座移动。第一齿轮组与第二齿轮组皆枢接至底座并与齿条结构啮合。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一齿轮组。第二天线连接至第二齿轮组。第一弹性体压缩于本体部与抵靠部之间,用以推挤本体部相对底座移动。
文档编号H01Q21/00GK102176530SQ201110006269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0日
发明者严文泽, 孙家骏, 林士博, 陈昭蓉 申请人:圆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