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触点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6597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触点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电气线路、电器设备提供接通,分断的开关,特别涉及一种带触点的开关。
背景技术
传统的带触点开关,通常包括底座、上盖相扣合构成的壳体以及呈相对活动配合的操作杆与动触架,所述操作杆驱动动触架在壳体内活动实现接通与断开过程相转换。当前市场上的带触点开关从接通后再断开,开关回复到初始断开位置的过程中,不能实现突跳的功能,动作时间较慢,触点损伤严重,开关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接通后再断开,开关回复到初始断开位置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突跳功能的带触点开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触点开关,包括底座、上盖相扣合构成的壳体以及呈相对活动配合的操作杆与动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止动架,所述止动架与动触架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所述止动架与操作杆之间设置解锁机构;所述动触架设有两端部位置,动触架处于端部位置时,止动架与动触架之间通过锁止机构相锁止;所述操作杆在其行程中设置有解锁点,通过调节解锁点在操作杆行程的位置点达到合适的解锁时机;当所述操作杆行程到达解锁点后,通过操作杆与止动架之间的解锁机构解锁止动架与动触架之间的锁止机构;所述止动架与动触架之间的锁止机构解锁后,操作杆可通过弹性元件驱动动触架在壳体内活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触点开关从断开状态转换至接通状态后,止动架与动触架实现锁止,使得带触点开关复位到断开状态过程中,在解锁机构动作前,动触架不动作,当操作杆运动到解锁点后,止动架与操作杆之间的解锁机构对锁止机构进行解锁,动触架在操作杆与动触架之间的弹性元件作用下快速动作,动触架上的动触点与壳体上的静触点快速分离,动触架回到断开状态,达到突跳的功能。本发明还采用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止动架包括锁止部、解锁部、复位部、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壳体上设有的限位部链接,所述锁止部与所述动触架上设有的卡位部相配合构成锁止机构;所述复位部一端与壳体抵触形成复位力,促成所述锁止部与所述动触架上的卡位部接靠,所述锁止机构锁止;所述操作杆上设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抵压所述解锁部,克服所述复位部的复位力, 促成所述锁止部与所述动触架上的卡位部分离,所述锁止机构解锁,构成解锁机构。本发明还可被设置为所述止动架包括锁止部、解锁部、复位部、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壳体上设有的限位部链接,所述锁止部与所述动触架上设有的卡位部相配合构成锁止机构;所述复位部一端与操作杆抵触并被安置在操作杆上一槽内可随操作杆滑动,所述复位部随操作杆运动到所述锁止部一侧时,形成顺时针复位力,促成所述锁止部与所述动动触架上的卡位部接靠,所述锁止机构锁止;所述复位部随操作杆运动到所述解锁部一侧时,形成逆时针解锁力,促成所述锁止部与所述动动触架上的卡位部分离,所述锁止机构解锁,构成解锁机构。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部为一杆件,所述限位部为一缺口,所述定位部可在所述限位部内转动。所述复位部为一弹性元件。所述定位部为一直面,所述限位部为一直面,所述定位部可在所述限位部上滑动。所述抵靠部为一斜面,所述解锁部为一斜面,斜面抵靠斜面形成分析,克服所述复位部的复位力。所述动触架设有两端部位置分别为开关的接通位置和断开位置;所述动触架在开关的接通位置时的端部位置,所述止动架与所述动触架之间通过锁止机构相锁止。所述动触架设有动触点,所述壳体上设有静触点,在开关的接通位置时,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贴合,形成通路导通电路;在开关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导通电路被切断,形成断路。通过调节合适的解锁点,达到所述动触架在所述壳体内从接通位置运动到断开位置所需时间较短。采用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在操作杆2和动触架3之间增加了止动架4,操作杆2在其运动行程中而未到达解锁点前,虽然操作杆2通过弹性元件加对动触架 3产生向右的分断力,但动触架被卡位部3a锁止部如构成锁止机构锁止,不能产生分断动作;操作杆2在其运动行程中到达解锁点后,通过其上的抵靠部2b抵压解锁部4b,解锁机构动作,促使锁止机构中的锁止部如和卡位部3a分离,动触架3开始在弹性元件加的弹力作用下快速动作,动触架3上的动触点北和壳体1上的静触点Ia分离,产生分断动作, 有效避免了因操纵人员对操作杆的动作而影响触点分离动作的快慢的人为因素,触点的分断稳定性大大提高,进一步延长触点的使用寿命,提高开关的稳定性。(2)本发明在动触架上增加了锁止机构,虽然动触架通过弹性元件作用于动触架的弹力在其行程中不断变化, 但锁止机构的增加避免了因为弹性元件的弹力变化到一定数值导致触点的压力减小到接近于零而开关未断开的情况,只有当操作杆运动到解锁点后,动触点与静触点才分离,避免触点无压力烧粘而不能切断电路,大大提高开关的安全性。(3)本发明在动触架上增加了锁止机构,开关从断开位置到接通位置过程时,由于动触架在弹性元件作用下加速并产生一定的速度,动触点与静触点接通后,动触架被锁止,避免了动触架因冲击壳体反弹进而带动动触点与静触头分离而后再次接通形成二次接通电弧的危险,大大降低了触点的烧弧损耗,提高了触点和开关的寿命。(4)本发明在动触架上增加了锁止机构,开关在其使用寿命中,触点的压力不会因为弹性元件的弹力变小而受影响,触点与触点之间的接通压力更加有保证,开关的安全性更加有保证。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拆分示意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初始断开状态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接通过程局部剖视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接通状态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接通结束后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释放过程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释放过程解锁点时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释放过程解锁点后局部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回复初始断开状态局部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止动架正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初始断开状态局部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拆分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分断过程局部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分断后局部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拆分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初始打开状态局部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闭合过程局部剖视图一;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闭合过程局部剖视图二 ;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闭合状态局部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释放过程局部剖视图一;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释放过程局部剖视图二 ;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回复初始打开状态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带触点开关,包括底座11、上盖12相扣合构成的壳体1以及呈相对活动配合的操作杆2与动触架3,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止动架4,所述止动架4与动触架3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5,所述止动架4与操作杆2之间设置解锁机构6 ;所述动触架3 设有两端部位置,动触架3处于端部位置时,止动架4与动触架3之间通过锁止机构5相锁止;所述操作杆2在其行程中设置有解锁点,通过调节解锁点在操作杆2行程的位置点达到合适的解锁时机;当所述操作杆2行程到达解锁点后,通过操作杆2与止动架4之间的解锁机构6解锁止动架4与动触架3之间的锁止机构5 ;所述止动架4与动触架3之间的锁止机构5解锁后,操作杆2可通过弹性元件加驱动动触架3在壳体1内活动。如此设置,带触点的开关从断开状态转换至接通状态时,止动架4与动触架3实现锁止,使得带触点的开关复位到断开状态过程中,在解锁机构6动作前,动触架3不动作,当操作杆2运动到解锁点后,止动架4与操作杆2之间的解锁机构6对锁止机构5进行解锁,动触架3在操作杆2 与动触架3之间的弹性元件加作用下快速动作,动触点北与静触点Ila快速分离,切断电路,动触架3回到断开状态,达到突跳的功能。本发明止动架4与锁止机构5以及解锁机构 6可采用多种不同方式设置。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图1中操作杆2虚线箭头所指为操作杆2的另一视图,图1中止动架4虚线箭头所指为止动架4的另一视图,图1中上盖12虚线箭头所指为上盖12的另一视图,所述止动架4包括锁止部如、解锁部4b、复位部如、定位部4d,所述定位部4d与所述壳体上1 设有的限位部Ia链接,所述锁止部如与所述动触架3上设有的卡位部3a相配合构成锁止机构5 ;所述复位部如一端与壳体抵触形成复位力,促成所述锁止部如与所述动触架上3 的卡位部3a接靠,所述锁止机构5锁止;所述操作杆2上设有抵靠部2b,所述抵靠部2b抵压所述解锁部4b,克服所述复位部如的复位力,促成所述锁止部如与所述动触架上3的卡位部3a分离,所述锁止机构5解锁,构成解锁机构6。参见附图2至附图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触点开关在断开状态至接通状态过程中,操作杆2向右运动,通过弹性元件加作用,促使动触架3向左移动,当动触架3运动到接通位置时,动触架3上的动触点北与壳体 1上的静触点Ia接通,复位部如为一弹簧,复位部如抵压壳体1,形成向下反作用力,所述止动架4顺时针转动,所述锁止部如与卡位部3a接靠后,阻止动触架3向右移动,使得动触架3与止动架4实现锁止;参见附图6至附图9,带触点开关在接通状态至断开状态过程中,通过弹性元件加作用,促使动触架3产生向右的弹力,所述锁止部如与卡位部3a分离前,动触架3不产生运动,当操作杆2向左运动到解锁点后,所述抵靠部2b上斜面抵压解锁部4b上斜面,克服复位力作用,止动架4逆时针转动,所述锁止部如与卡位部3a分离,进而使得动触架3与止动架4相解锁,动触架3在操作杆2与动触架3之间的弹性元件加作用下快速向右动作,动触点北与静触点Ila快速分离,切断电路,动触架3回到断开状态, 达到突跳的功能。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10,图10中止动架4虚线箭头所指为止动架4的另一视图,参见附图1至图 11,本实例是实施例一中替换附图1至附图9中的动架4形式成图10中的动触架4形式, 复位部4c被设计成片状形式,抵压外壳1用以通过片状的变形而产生顺时针复位力。实施例三
参见附图12,图12中止动架4虚线箭头所指为止动架4的另一视图,参见附图1至图 9、图12至图14,本实例是实施例一中替换附图1至附图9中的止动架4形式成图12中的止动架4形式,替换附图1至附图9中的限位部Ia形式成图12中的限位部Ia形式,本实例定位部4d从原来的旋转形式被设计成滑移形式形式,复位部如抵压外壳1用以产生向下复位力,抵靠部2b上斜面抵压解锁部4b上斜面,产生向上解锁力。上述三种方案只是提供了止动架4的三种具体结构。但并不限于这三种结构,只要能够起到当动触架3到接通状态后,复位部如抵压外壳1产生复位力,促使止动架4和动触架3锁止;当操作杆2向左运动到解锁点后,所述抵靠部2b抵压解锁部4b,实现解锁即可。实施例四
参见附图15,图15中操作杆2虚线箭头所指为操作杆2的另一视图,图15中止动架 4虚线箭头所指为止动架4的另一视图,图15中上盖12虚线箭头所指为上盖12的另一视图,所述止动架4包括锁止部如、解锁部4b、复位部如、定位部4d,所述定位部4d与所述壳体1上设有的限位部Ia链接,所述锁止部4b与所述动触架上3设有的卡位部3a相配合构成锁止机构5 ;所述复位部如一端与操作杆2抵触并被安置在操作杆2上一槽内2c可随操作杆2活动,所述复位部4c随操作杆2运动到所述锁止部如一侧时,形成顺时针复位力, 促成所述锁止部如与所述动动触架上3的卡位部3a接靠,所述锁止机构5锁止;所述复位部4c随操作杆2运动到所述解锁部4b —侧时,形成逆时针解锁力,促成所述锁止部如与所述动动触架上3的卡位部3a分离,所述锁止机构5解锁,构成解锁机构6。参见附图16 至图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触点开关在断开状态至接通状态过程中,操作杆2向右运动,通过弹性元件加作用,促使动触架3向左移动,当动触架3运动到接通位置时,动触架3上的动触点北与壳体1上的静触点Ia接通,复位部如为一弹簧,复位部如抵压操作杆2,形成向下反作用力,所述止动架4顺时针转动,所述锁止部如与卡位部3a接靠后,阻止动触架3向右移动,使得动触架3与止动架4实现锁止;参见附图20至附图22,带触点开关在接通状态至断开状态过程中,通过弹性元件加作用,促使动触架3产生向右的弹力,所述锁止部如与卡位部3a分离前,动触架3不产生运动,当操作杆2向左运动到解锁点后, 所述复位部4c抵压解锁部4b上斜面,产生解锁力,止动架4逆时针转动,所述锁止部如与卡位部3a分离,进而使得动触架3与止动架4相解锁,动触架3在操作杆2与动触架3之间的弹性元件加作用下快速向右动作,动触点北与静触点Ila快速分离,切断电路,动触架3回到断开状态,达到突跳的功能。实施例四方案只是提供了止动架4的一种具体结构。但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只要能够起到当动触架3到接通状态后,复位部如抵压操作杆2产生复位力,促使止动架4和动触架3锁止;当操作杆2向左运动到解锁点后,所述复位部如抵压解锁部4b,实现解锁即可。上述四种方案只是提供了操作杆2,动触架3,弹性元件加的一种具体结构。但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形式,其结构形式可以为旋转,摆动等,只要能够起到操作杆2—个方向运动为开关上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贴合,操作杆2另外一个方向运动为开关上的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带触点开关,包括底座(11)、上盖(12)相扣合构成的壳体(1)以及呈相对活动配合的操作杆(2)与动触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止动架(4),所述止动架(4)与动触架(3)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5),所述止动架(4)与操作杆(2)之间设置解锁机构(6);所述动触架(3)设有两端部位置,动触架处于端部位置时,止动架(4)与动触架(3)之间通过锁止机构(5)相锁止;所述操作杆(2)在其行程中设置有解锁点,通过调节解锁点在操作杆(2)行程的位置点达到合适的解锁时机;当所述操作杆(2)行程到达解锁点后,通过操作杆(2)与止动架(4)之间的解锁机构(6)解锁止动架(4)与动触架(3)之间的锁止机构(5);所述止动架(4)与动触架(3)之间的锁止机构(5)解锁后,操作杆(2)可通过弹性元件 (2a)驱动动触架(3)在壳体(1)内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架(4)包括锁止部(4a)、 解锁部(4b)、复位部(4c)、定位部(4d),所述定位部(4d)与所述壳体上(1)设有的限位部 (Ia)链接,所述锁止部(4a)与所述动触架(3)上设有的卡位部(3a)相配合构成锁止机构 (5);所述复位部(4c) 一端与壳体抵触形成复位力,促成所述锁止部(4a)与所述动触架上 (3)的卡位部(3a)接靠,所述锁止机构(5)锁止;所述操作杆(2)上设有抵靠部(2b),所述抵靠部(2b )抵压所述解锁部(4b ),克服所述复位部(4c )的复位力,促成所述锁止部(4a)与所述动触架上(3)的卡位部(3a)分离,所述锁止机构(5)解锁,构成解锁机构(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架(4)包括锁止部(4a)、 解锁部(4b)、复位部(4c)、定位部(4d),所述定位部(4d)与所述壳体(1)上设有的限位部 (Ia)链接,所述锁止部(4a)与所述动触架上(3)设有的卡位部(3a)相配合构成锁止机构 (5);所述复位部(4c) 一端与操作杆(2)抵触并被安置在操作杆(2)上一槽内Qc)可随操作杆(2)活动,所述复位部(4c)随操作杆(2)运动到所述锁止部(4a)—侧时,形成顺时针复位力,促成所述锁止部(4a)与所述动动触架上(3)的卡位部(3a)接靠,所述锁止机构(5) 锁止;所述复位部(4c)随操作杆(2)运动到所述解锁部(4b)—侧时,形成逆时针解锁力,促成所述锁止部(4a)与所述动动触架上(3)的卡位部(3a)分离,所述锁止机构(5)解锁,构成解锁机构(6)。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4d)为一杆件,所述限位部(la)为一缺口,所述定位部(4d)可在所述限位部(la)内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部(4c)为一弹性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4d)为一直面,所述限位部(la)为一直面,所述定位部(4d)可在所述限位部(la)上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2b)为一斜面,所述解锁部(4b)为一斜面,斜面抵靠斜面形成分力,克服所述复位部(4c)的复位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架(3)设有两端部位置分别为开关的接通位置和断开位置;所述动触架(3)在开关的接通位置时的端部位置,所述止动架(4)与所述动触架(3)之间通过锁止机构( 相锁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架(3)设有动触点(3b), 所述壳体(3)上设有静触点(la),在开关的接通位置时,所述动触点(3b)和静触点(la)贴合,形成通路导通电路;在开关的断开位置时,所述动触点(3b)和静触点(la)分离,导通电路被切断,形成断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合适的解锁点,达到所述动触架(3)在所述壳体(1)内从接通位置运动到断开位置所需时间较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触点开关,包括底座、上盖相扣合构成的壳体以及呈相对活动配合的操作杆与动触架,壳体内还设置有止动架,止动架与动触架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止动架与操作杆之间设置解锁机构;动触架设有两端部位置,动触架处于端部位置时,止动架与动触架之间通过锁止机构相锁止;操作杆在其行程中设置有解锁点,通过调节解锁点在操作杆行程的位置点达到合适的解锁时机;当所述操作杆行程到达解锁点后,通过操作杆与止动架之间的解锁机构解锁止动架与动触架之间的锁止机构;止动架与动触架之间的锁止机构解锁后,操作杆可通过弹性元件驱动动触架在壳体内活动。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稳定性更高、安全性更好、寿命更长的效果。
文档编号H01H13/58GK102290269SQ20111021216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7日
发明者郑春开 申请人:浙江科都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