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486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真空灭弧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开关,具体指一种应用在真空断路器和真空负荷开关等电力开关中的真空灭弧室。
背景技术
真空灭弧室是中、高压电力开关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电力的输配电控制系统中,其工作原理是,依靠密封在真空室中的一对触头来实现电力电路的通断功能,通过室内真空所具备的优良绝缘性使中、高压电路切断电源后能迅速熄弧并抑制电流,避免事故和意外的发生。在三相工业用电领域往往需要配置三相真空灭弧室,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三个单相独立的真空灭弧室组装而成,这种三相真空灭弧室的主要不足是首先,采用每相独立的真空灭弧室结构,使得整个三相真空灭弧室的体积较大,整体结构不够紧凑,这不但增加了产品的制造成本而且还不适合应用于小型化的智能电网中;其次,由于每相独立工作, 使得三相联体操作较为复杂,而且用外部驱动源对各相进行同步操作时,容易产生三相开断同步性较差的问题,这会对真空灭弧室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因而,有待对现有的这类真空灭弧室作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紧凑、 体积较小、成本较低且三相联体操作简单方便的真空灭弧室。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真空灭弧室,包括具有真空内腔的绝缘外壳和相互对应的动、静触头组件,上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静触头位于所述绝缘外壳的内腔中,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导电杆部分露于所述的绝缘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静触头组件有三对,分别间隔分布于所述的绝缘外壳中;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静触头为两个,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导电杆由一端分别与各静触头的外侧相连接的两静导电杆组成,各静导电杆的另一端间隔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的侧壁上,各对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为一个;所述绝缘外壳内设有能驱动各动触头同时与各自对应的两静触头相接触或相断开的驱动件。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绝缘外壳包括壳体和分别位于壳体上下端的第一、 第二盖板,在所述第一、第二盖板中的其中一盖板上开有通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固定在所述第一、二盖板中的另一盖板上的导向座,所述驱动件包括能沿所述壳体轴向中心上下运动的操作杆和三对连杆,其中操作杆的一端插设在所述导向座中,另一端穿过一密封件及所述通孔后露于所述的其中一盖板外;所述的三个动触头固定在各自的基座上,所述各对连杆由一端同时与各所述基座相铰接的第一、二连杆组成,各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均铰接在所述的操作杆上,各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的导向座相铰接。这样,通过上下移动操作杆即可实现三相联体操作,不仅操作简单,同时还能在三相之间实现较好的开断同步性。[0006]进一步地,所述的绝缘外壳内还设有将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动、静触头罩设在其内的屏蔽筒,各所述的静导电杆的另一端穿过该屏蔽筒的侧壁后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的侧壁上。通过屏蔽筒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真空灭弧室的绝缘程度,使用安全性可得以进一步保障。作为上述任一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两个静导电杆在绝缘外壳的侧壁上上下间隔分布,且在所述绝缘外壳的侧壁外设有将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两个静导电杆进行分隔的绝缘隔板。绝缘隔板的设置可以增加各上下相邻静导电杆之间的爬电距离,使得在保证使用安全性的基础上,各相邻静导电杆之间的间距可以减小,从而进一步缩小真空灭弧室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更进一步改进,三对所述的动、静触头组件分别间隔均布于所述的绝缘外壳中。这样,真空灭弧室的整体结构布局更为合理。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有三对动、静触头组件间隔分布在绝缘外壳上, 即三对动、静触头位于同一绝缘外壳的真空内腔内,通过这种三相共处一室的结构,可使真空灭弧室的整体结构较为紧凑,体积较小,制造成本低。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设有对三对动、 静触头实现同步操作的驱动件,便于三相联体操作并且三相开断同步性能更好。故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三相一起开断的断路器或负荷开关中,尤其值得在小型化的智能电网中推广应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静触头相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动、静触头断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该真空灭弧室的绝缘外壳包括圆筒状的壳体1和安装在壳体1 上下两端的第一盖板2、第二盖板3,在绝缘外壳内部形成真空内腔。在绝缘外壳内间隔均布三对动、静触头组件,其中每一对动、静触头组件均包括有一个动触头4、两个静触头5和两根静导电杆7,如图1和图2的剖视部分示出了其中一对动、静触头组件的结构,其中动触头4和两静触头5位于真空内腔中,两静导电杆7的一端分别与两静触头5相连接,两静导电杆7的另一端横向伸出并上下间隔地固定在壳体1的侧壁上,其余两对动、静触头组件的安装结构与此相同,这样,安装完毕后,三对动、静触头组件分别间隔均布于绝缘外壳中。通过三对动、静触头共处同一真空内腔中,使真空灭弧室的整体结构较为紧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特别适合应用于小型化的智能电网中。本实施例还设有能对三对动、静触头组件进行同步操作的驱动件。具体地,该驱动件包括沿壳体1轴向中心上下运动的操作杆13和三对连杆,其中操作杆13的下端插设固定在第二盖板3上端面上的导向座12中,操作杆13的上端依次穿过波纹管8和第一盖板 2上的通孔后伸出于第一盖板2外,本实施例采用波纹管8作为密封件,能有效提高真空灭弧室的气密性。三对动、静触头组件中的三个动触头4固定在各自的基座11上,上述各对连杆均由一端同时与各基座11相铰接的第一连杆141、第二连杆142组成,各第一连杆141 的另一端均铰接在操作杆13上,各第二连杆142的另一端则均与导向座12相铰接。这样, 三相联体操作可通过上下移动操作杆13来实现,向上移动操作杆13,动、静触头断开,向下移动操作杆13,则动、静触头接触,不但操作简单,而且还具有较好的三相开断同步性,使真空灭弧室运行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以有效保障。为进一步提高真空灭弧室的绝缘程度,在壳体1内部设有一个纵向布置的屏蔽筒 9,该屏蔽筒9将三对动、静触头罩设在其内部,相应地,在屏蔽筒9侧壁上开设有容各静导电杆7穿过的通孔,各静导电杆7的外端穿过屏蔽筒9侧壁上各自对应的通孔后横向伸出并固定在壳体1的侧壁上。为了增加爬电距离,在壳体1侧壁外设有将各对静导电杆7上下分隔的绝缘隔板 6,通过设置绝缘隔板6,在保证使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可以减小上下静导电杆7之间的间距,从而进一步缩小真空灭弧室的体积,使真空灭弧室的制造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市场
竞争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真空灭弧室,包括具有真空内腔的绝缘外壳和相互对应的动、静触头组件,上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G)、静触头( 位于所述绝缘外壳的内腔中,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导电杆部分露于所述的绝缘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静触头组件有三对,分别间隔分布于所述的绝缘外壳中;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静触头( 为两个,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导电杆由一端分别与各静触头(5)的外侧相连接的两静导电杆(7)组成,各静导电杆(7)的另一端间隔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的侧壁上,各对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4)为一个;所述绝缘外壳内设有能驱动各动触头同时与各自对应的两静触头 (5)相接触或相断开的驱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外壳包括壳体(1)和分别位于壳体(1)上下端的第一、第二盖板0、3),在所述第一、第二盖板(2、;3)中的其中一盖板上开有通孔,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固定在所述第一、二盖板中(2、;3)的另一盖板上的导向座(12),所述驱动件包括能沿所述壳体(1)轴向中心上下运动的操作杆(1 和三对连杆,其中操作杆(1 的一端插设在所述导向座(1 中,另一端穿过一密封件及所述通孔后露于所述的其中一盖板外;所述的三个动触头固定在各自的基座(11)上,所述各对连杆由一端同时与各所述基座(11)相铰接的第一、二连杆(141、14幻组成,各所述第一连杆 (141)的另一端均铰接在所述的操作杆(1 上,各所述第二连杆(14 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的导向座(12)相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外壳内还设有将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动、静触头G、5)罩设在其内的屏蔽筒(9),各所述的静导电杆(7)的另一端穿过该屏蔽筒(9)的侧壁后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两个静导电杆(7)在绝缘外壳的侧壁上上下间隔分布,且在所述绝缘外壳的侧壁外设有将各对所述动、静触头组件中的两个静导电杆(7)进行分隔的绝缘隔板(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三对所述的动、静触头组件分别间隔均布于所述的绝缘外壳中。
专利摘要一种真空灭弧室,包括具有真空内腔的绝缘外壳和相互对应的动、静触头组件,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动、静触头位于绝缘外壳内,动、静触头组件中的导电杆部分露于绝缘外壳,其特征在于动、静触头组件有三对且间隔分布于绝缘外壳中,各对动、静触头组件包括有一个动触头、两个静触头和两根静导电杆,静导电杆的一端连接在静触头外侧,另一端间隔伸出并固定在绝缘外壳侧壁上;绝缘外壳内设有能驱动各动触头同时与各自对应的两静触头相接触或相断开的驱动件。本实用新型采用三相共处一室结构,具有结构紧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的优点,同时通过驱动件使三相联体操作较为简单,且三相间具有更好的开断同步性,尤其值得在小型化的智能电网中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H01H33/664GK202183331SQ20112029606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2日
发明者王永法 申请人:王永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