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触点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378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八触点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 (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实际上使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的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应用极为广泛。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继电器的不足是加工单件化,成本较高,体积重量大,使用寿命短,驱动功耗大,开关速度低。而国外使用的一些微机械继电器,对多回路触点的开合控制性还不能满足同步闭合,且线圈耗能较高,产品一致性差。同时,有些继电器在使用时还与被控制的电器元件并联或串联,继电器在工作状态下其吸合电流(即继电器产生闭合动作所需要的最小电流)或释放电流(即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所需要的最大电流)也在不断交替变化, 而实际应用中,闭合电流远远大于释放电流,继电器的这种不稳定特性,往往对电路中的被控电器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吸合电流往往要高出给定电流的I. 5倍,才能确保继电器的正常工作,电磁线圈在高低变化的电流作用下,极易发热以致损毁线圈。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为解决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而公开的一种八触点继电器。主要包括线圈(I)、基板(2)、罩壳(3)、轭铁(4)、衔铁(5)、簧片(6a、6b、6c、6d)、常闭触点插脚(7a、7b、7c、7d)、常开触点插脚(8a、8b、8c、8d)、输入极插脚(9a、9b、9c、9d)、正极插脚
(10)、负极插脚(10’)、动触点(lla、lla’、llb、llb’、llc、llc’、lld、lld’)、常闭触点(12a、 12b、12c、12d)、常开触点(13a、13b、13c、13d)、绝缘平衡板(14)、线圈加固件(15)、支架
(16)、拉簧(17)、挂钩(18)、下绝缘板(19)、上绝缘板(19’)、螺丝(20)、正极连接线(21)、 负极连接线(21,)、导线(22a、22b、22c、22d)、搭钩(2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轭铁(4)穿过线圈(I)的圆心,底端穿过下绝缘板(19)固置在线圈加固件(15)上,轭铁(4)的上端套置上绝缘板(19’),将线圈(I)固置在下绝缘板(19)和上绝缘板(19’ )之间,所述的加固件(15)经所述的螺丝(20)固置在所述的基板(2)上,所述的常闭触点插脚(7a、7b、 7c、7d)、常开触点插脚(8a、8b、8c、8d)、输入极插脚(9a、9b、9c、9d)、正极插脚(10)、负极插脚(10’ )预置在所述的基板(2)上,并上下相互对应,所述的衔铁(5)与所述的绝缘平衡板(14)热压固置,所述的簧片(6a、6b、6c、6d)热压固置在绝缘平衡板(14)上,所述的衔铁
(5)卡置在所述的支架(16)上,所述的拉簧(17)挂接所述的挂钩(18)和搭钩(23)上,并使簧片(6a、6b、6c、6d)的前端分别置于常闭触点插脚(7a、7b、7c、7d)和常开触点插脚(8a、 8b、8c、8d)上的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及常开触点(13a、13b、13c、13d)之间,且在拉簧(17)的作用下,所述的动触点(11a’、lib’、11c’、lid’)与常闭触点(12a、12b、12c、12d) 处于常闭状态,所述的输入极插脚(9a、9b、9c、9d)分别经导线(22a、22b、22c、22d)与簧片 (6a、6b、6c、6d)连接,所述的正极插脚(10)负极插脚(10,)分别经正极连接线(21)、负极连接线(21’)与线圈连接,所述的罩壳(3)与所述的基板(2)在真空箱内密封固接;线圈加固件(15)包括与线圈加固件(15)的板面形成90度夹角的立面体(15’ )和支架(16),三者一体成型并形成截面呈“L”状的结构,支架(16)上端部设置“U”形缺口,底部靠近线圈加固件(15)的中间设置挂钩(18),支架(16)与线圈加固件(15)板面垂直,立面体(15’ ) 通过螺丝(20)镙接固置在基板(2)上;基板(2)是一长方形胶木板体,其内侧置有一与其形状相同面积略小的板体,且与基板⑵一体成型,其边缘部形成梯状;衔铁(5)是一呈长方形的软磁性材料制成的板体,后端中间部设置搭钩(23),衔铁(5)靠近搭钩(23)的部位对称设置两个圆孔,绝缘平衡板(14)是由胶木制成的长方形板体,在其上部两侧靠近搭钩 (23)的部位设置两凸起部(14’),两凸起部之间经条状体(24)连接,条状体(24)、两凸起部 (14’)与绝缘平衡板(14)均一体成型,绝缘平衡板(14)贴置在衔铁(5)的上面,并通过绝缘平衡板(14)的余料热压固置在衔铁(5)上两个圆孔内,使绝缘平衡板(14)与衔铁(5)固接,簧片有四块,分别为簧片(6a、6b、6c、6d),簧片(6a、6b、6c、6d)并列分布在绝缘平衡板
(14)的上面,后部穿过条状体(24)和绝缘平衡板(14)之间热压固定,其末端向上翘起为焊接部,簧片(6a、6b、6c、6d)均呈长条状,为铜质材料,每个簧片的前端均设置上下两个动触点(lla、lla’、llb、llb’、llc、llc’、lld、lld’),并上下对应固置在簧片上,衔铁(5)后端卡置在支架(16)上端的缺口内,拉簧(17)上端挂在搭钩(23)上,下端挂接在支架(16)下部的挂钩(18)上,使衔铁(5)以支架(16)为支点与轭铁(4)成张角分离状,常闭触点插脚有四个(7a、7b、7c、7d),并排预置在基板(2)的靠近上端部位,其内侧的端部分别固置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并使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向下分别与簧片(6a、6b、6c、 6d)端部的上动触点(11a,、lib,、11c,、lid,)相对应,常开触点插脚有四个(8a、8b、8c、8d) 分别与常闭触点插脚上下对应,其后端部分别固置常开触点(13a、13b、13c、13d),使常开触点(13a、13b、13c、13d)向上并在衔铁(5)闭合时与簧片(6a、6b、6c、6d)的下动触点(11a、 llb、llc、lld) 闭合,即簧片(6a、6b、6c、6d)的前端置于常闭触点(12a、12b、12c、12d) 和常开触点(13a、13b、13c、13d)之间,并在拉簧(17)的作用下上动触点(11a’、lib’、11c’、 lid’)分别与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处于常闭状态;输入极插脚有四个(9a、9b、9c、 9d)分别并列预置在基板(2)上,处于常开触点插脚(8a、8b、8c、8d)的下方且上下对应,输入极插脚(9a、9b、9c、9d)的内侧末端通过导线(22a、22b、22c、22d)连接到簧片(6a、6b、6c、 6d)的后端焊接部;正极插脚(10)和负极插脚(10’)分别并列预置在基板(2)上处于立面体(15’)的两侧,与立面体(15’)两侧保持间隙,并分别经正极连接线(21)和负极连接线 (21’)连接到线圈(I)的正负极,罩壳(3)是一透明塑料制件,呈长方体,与基板(2)相对应的一面为敞口状,并与基板(2)的梯状部卡接密闭(由于附图1、2、3分别是该发明的侧视、 后视及俯视结构示意图,故下动触点I Ib、11c、11d,常开触点插脚8b、8c、8d,常开触点13b、 13c、13d,输入极插脚9b、9c、9d和负极连接线21’图中均未标示)。该实用新型由于采用真空密闭和四路输入及驱动分流的方式,耗能低、体积小、安装简便,即插即用,由于采用了绝缘平衡板装置,确保了触点的开合同步运行,适应于双路控制产品的一致性高。

参见附图,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000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幅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征作进一步说明。参见附图I、图2及图3,主要包括线圈(I)、基板(2)、罩壳(3)、轭铁(4)、衔铁
(5)、簧片(6a、6b、6c、6d)、常闭触点插脚(7a、7b、7c、7d)、常开触点插脚(8a、8b、8c、8d)、输入极插脚(9a、9b、9c、9d)、正极插脚(10)、负极插脚(10,)、动触点(11a、11a,、lib、lib,、 llc、llc,、lld、lld,)、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常开触点(13a、13b、13c、13d)、绝缘平衡板(14)、线圈加固件(15)、支架(16)、拉簧(17)、挂钩(18)、下绝缘板(19)、上绝缘板(19,)、螺丝(20)、正极连接线(21)、负极连接线(21,)、导线(22a、22b、22c、22d)、搭钩
(23);将上述各组件安装完毕后,在真空箱内将罩壳(3)与基板(2)密封固接;将该实用新型并入电路,当对线圈⑴输入直流电流时,衔铁(5)在轭铁⑷的磁力作用下,克服拉簧
(17)的拉力向轭铁⑷靠近,带动簧片使常闭触点与动触点分离,向下与常开触点闭合,改变了输入极的电流路径,从而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
权利要求1.八触点继电器,主要包括线圈(I)、基板(2)、罩壳(3)、轭铁(4)、衔铁(5)、簧片 (6a、6b、6c、6d)、常闭触点插脚(7a、7b、7c、7d)、常开触点插脚(8a、8b、8c、8d)、输入极插脚 (9a、9b、9c、9d)、正极插脚(10)、负极插脚(10,)、动触点(11a、11a’、lib、lib’、11c、He’、 lid、I Id’)、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常开触点(13a、13b、13c、13d)、绝缘平衡板(14)、线圈加固件(15)、支架(16)、拉簧(17)、挂钩(18)、下绝缘板(19)、上绝缘板(19,)、 螺丝(20)、正极连接线(21)、负极连接线(21,)、导线(22a、22b、22c、22d)、搭钩(2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轭铁(4)穿过线圈(I)的圆心,底端穿过下绝缘板(19)固置在线圈加固件(15)上,轭铁(4)的上端套置上绝缘板(19’),将线圈(I)固置在下绝缘板(19)和上绝缘板(19’ )之间,所述的加固件(15)经所述的螺丝(20)固置在所述的基板(2)上,所述的常闭触点插脚(7a、7b、7c、7d)、常开触点插脚(8a、8b、8c、8d)、输入极插脚(9a、9b、9c、9d)、 正极插脚(10)、负极插脚(10’ )预置在所述的基板(2)上,并上下相互对应,所述的衔铁(5)与所述的绝缘平衡板(14)热压固置,所述的簧片(6a、6b、6c、6d)热压固置在绝缘平衡板(14)上,所述的衔铁(5)卡置在所述的支架(16)上,所述的拉簧(17)挂接所述的挂钩(18)和搭钩(23)上,并使簧片(6a、6b、6c、6d)的前端分别置于常闭触点插脚(7a、7b、7c、 7d)和常开触点插脚(8a、8b、8c、8d)上的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及常开触点(13a、 13b、13c、13d)之间,且在拉簧(17)的作用下,所述的动触点(11a’、lib’、11c’、lid’)与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处于常闭状态,所述的输入极插脚(9a、9b、9c、9d)分别经导线 (22a、22b、22c、22d)与簧片(6a、6b、6c、6d)连接,所述的正极插脚(10)负极插脚(10,)分别经正极连接线(21)、负极连接线(21’ )与线圈连接,所述的罩壳(3)与所述的基板(2) 在真空箱内密封固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八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加固件(15)包括与线圈加固件(15)的板面形成90度夹角的立面体(15’)和支架(16),三者一体成型并形成截面呈“L”状的结构,所述的支架(16)上端部设置“U”形缺口,底部靠近线圈加固件(15) 的中间设置挂钩(18),支架(16)与线圈加固件(15)板面垂直,所述的立面体(15’ )通过螺丝(20)镙接固置在基板(2)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八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2)是一长方形胶木板体,其内侧置有一与其形状相同面积略小的板体,且与所述的基板(2) —体成型,其边缘部形成梯状;所述的衔铁(5)是一呈长方形的软磁性材料制成的板体,后端中间部设置搭钩(23),所述的衔铁(5)靠近搭钩(23)的部位对称设置两个圆孔,所述的绝缘平衡板(14)是由胶木制成的长方形板体,在其上部两侧靠近搭钩(23)的部位设置两凸起部 (14’),两凸起部之间经条状体(24)连接,所述的条状体(24)、两凸起部(14’ )与绝缘平衡板(14)均一体成型,所述的绝缘平衡板(14)贴置在衔铁(5)的上面,并通过绝缘平衡板 (14)的余料热压固置在衔铁(5)上两个圆孔内,使绝缘平衡板(14)与衔铁(5)固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八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簧片有四块,分别为簧片 (6a、6b、6c、6d),所述的簧片并列分布在绝缘平衡板(14)的上面,后部穿过条状体(24)和绝缘平衡板(14)之间热压固定,其末端向上翘起为焊接部,所述的簧片(6a、6b、6c、6d)均呈长条状,为铜质材料,每个簧片的前端均设置上下两个动触点(lla、lla’、llb、llb’、llc、 llc’、lld、lld’),并上下对应固置在簧片上,衔铁(5)后端卡置在支架(16)上端的缺口内, 拉簧(17)上端挂在搭钩(23)上,下端挂接在支架(16)下部的挂钩(18)上,使衔铁(5)以支架(16)为支点与轭铁(4)成张角分离状。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八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常闭触点插脚有四个 (7a、7b、7c、7d),并排预置在基板(2)的靠近上端部位,其内侧的端部分别固置常闭触点 (12a、12b、12c、12d),并使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向下分别与簧片(6a、6b、6c、6d)端部的上动触点(lla’、llb’、llc’、lld’ )相对应;所述的常开触点插脚有四个(8a、8b、8c、 8d)分别与常闭触点插脚(7a、7b、7c、7d)上下对应,其后端部分别固置常开触点(13a、13b、 13c、13d),使常开触点向上并在衔铁(5)闭合时与簧片(6a、6b、6c、6d)的下动触点(11a、 llb、llc、lld) 闭合,即簧片的前端置于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和常开触点 (13a、13b、13c、13d)之间,并在拉簧(17)的作用下上动触点(11a,、lib,、11c,、lid,)分别与常闭触点(12a、12b、12c、12d)处于常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八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极插脚有四个(9a、 9b、9c、9d),分别并列预置在所述的基板(2)上,处于常开触点插脚(8a、8b、8c、8d)的下方且上下对应,所述的输入极插脚(9a、9b、9c、9d)的内侧末端通过导线(22a、22b、22c、22d) 连接到簧片(6a、6b、6c、6d)的后端焊接部;所述的正极插脚(10)和负极插脚(10’ )分别并列预置在基板(2)上处于立面体(15’ )的两侧,与立面体(15’ )两侧保持间隙,并分别经正极连接线(21)和负极连接线(21’ )连接到线圈(I)的正负极;所述的罩壳(3)是一透明塑料制件,呈长方体,与基板(2)相对应的一面为敞口状,并与基板(2)的梯状部卡接密闭。
专利摘要八触点继电器,包括线圈、基板、罩壳、轭铁、衔铁、簧片、常闭触点插脚、常开触点插脚、输入极插脚、正负极插脚、动触点、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绝缘平衡板、线圈加固件、支架、拉簧、挂钩、绝缘板、正负极连接线;特征在于轭铁穿过线圈固置在线圈加固件上,支架上端部设横置的“[”形缺口,绝缘平衡板与衔铁固接,簧片并列分布在绝缘平衡板上面热压固定,簧片的前端均设置两个动触点,衔铁卡置在支架上,拉簧挂接在搭钩和挂钩上,常闭触点插脚固置常闭触点并与动触点对应,常开触点插脚的常开触点向上与动触点对应,在拉簧的作用下动触点与常闭触点处于常闭状态;输入极插脚通过导线与簧片连接,正负极插脚经连接线与线圈连接。
文档编号H01H50/18GK202352585SQ201120363520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
发明者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江苏正启电气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