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4757阅读:8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压器骨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变压器骨架。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现代社会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器件之一,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功能化,变压器的体积相对减小,由此导致变压器的安全性能要求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如何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变压器骨架,其绕线过程通常是一个工人对应一台机器,人工绕线一层后,然后进行包胶,然后再绕制另一层绕线,该层绕线结束后,再包胶,如此重复进行。人工作业非常慢,而且质量不易保证。另外,在变压器技术中,要求其必须符合安全爬电距离标准,即线圈与铁芯间在一定耐压要求下具有一定的爬电距离,以防空间耐压击穿。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爬电距离的需要,变压器骨架往往设置得比较厚,导致变压器整体体积较大,且存在浪费铜线、成本较高等缺陷。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可自动化绕线、生产效率高、爬电距离符合安规要求、体积小、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的变压器骨架甚为必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变压器骨架,该变压器骨架可采用自动化方式绕线、生产效率高,且其爬电距离符合安规要求,具有体积小、 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压器骨架,设置有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 第二侧盖、上铁芯和下铁芯;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所述第二绕线骨架,所述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分别卡装于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和所述第二绕线骨架的两侧,所述上铁芯和所述下铁芯分别从上部和下部卡箍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引脚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引脚及多个过线槽,所述第一引脚端设置的所述过线槽和所述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引脚端设置的所述过线槽和所述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引脚端。上述第一主体设置有第一上面板、第一连接件、第一下面板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0012]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上面板、第二连接件、第二下面板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上面板和所述第二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相匹配;所述第一侧盖设置有第一上盖板、第一侧板和第一下盖板,所述第一上盖板和所述第一下盖板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所述第二侧盖设置有第二上盖板、第二侧板和第二下盖板,所述第二上盖板和所述第二下盖板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两端;所述上铁芯设置有上基板、第一上卡脚、第二上卡脚和第三上卡脚,所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设置于所述上基板的同侧,所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分别与所述上基板固定连接;所述下铁芯设置有下基板、第一下卡脚、第二下卡脚和第三下卡脚,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设置于所述下基板的同侧,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分别与所述下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两端,所述第二上面板设置有上定位装配面,所述第二下面板设置有下定位装配面,所述第一上面板、所述第二通孔的上端面及所述上定位装配面相互齐平,所述第二下面板、所述第二通孔的下端面及所述下定位装配面相互齐平;所述第一侧盖的第一上盖板和第一下盖板分别从一侧卡于所述上定位装配面和所述下定位装配面,所述第二侧盖的第二上盖板和第二下盖板分别从另一侧卡于所述上定位装配面和所述下定位装配面;所述上铁芯的第二上卡脚插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贴;所述下铁芯的第二下卡脚插入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贴,所述第一上卡脚与所述第一下卡脚抵接,所述第二上卡脚与所述第二下卡脚抵接,所述第三上卡脚与所述第三下卡脚抵接。上述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卡位机构,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与所述卡位机构相匹配的卡槽机构,所述卡位机构装配于所述卡槽机构。上述卡位机构设置有第一卡楔、第二卡楔和第三卡楔,所述第一卡楔、所述第二卡楔、所述第三卡楔设置于所述第一下面板;所述卡槽机构设置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三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下面板;所述第一卡楔装配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楔装配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三卡楔装配于所述第三卡槽。上述第一卡楔、所述第二卡楔、所述第三卡楔设置为矩形卡楔,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三卡槽均设置为矩形卡槽。上述第一上面板、所述第一下面板均设置为矩形,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相匹配的矩形通孔。上述第一上面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下面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
5第二上面板、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上面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0029]所述第一上盖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下盖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0030]所述第二上盖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下盖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0031]上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相互平行,所述上基板、所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0032]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相互平行,所述下基板、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0033]上述过线槽设置有过线槽体和凸台,所述凸台固定设置于所述过线槽体靠近所述引脚的一端,所述凸台与所述过线槽体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0034]上述凸台设置为U型凸台。[003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压器骨架,设置有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 第二侧盖、上铁芯和下铁芯;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所述第二绕线骨架,所述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分别卡装于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和所述第二绕线骨架的两侧,所述上铁芯和所述下铁芯分别从上部和下部卡箍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引脚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引脚及多个过线槽,所述过线槽和所述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引脚端和所述第二引脚端。该变压器骨架通过上下组装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并通过第一侧盖、第二侧盖、第一上铁芯和第二上铁芯固定,增加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的爬电距离,使得该变压器骨架符合安规要求,且能够缩小产品体积, 具有绕线用量少,成本低的特点。该变压器骨架可以采用自动化方式绕线、生产效率高。


[0036]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003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变压器骨架的结构示意图。[0038]图2是图1的背面结构示意图。[0039]图3是图1的爆炸图。[0040]图4是图1的另一角度爆炸图。[0041]图5是图1的第一绕线骨架和第二绕线骨架的结构示意图。[0042]图6是图4的第一绕线骨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0043]图7是图4的第二绕线骨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0044]在图1至图7中,包括[0045]第--绕线骨架100、[0046]第--引脚端120、[0047]第--上面板130、[0048]第--连接件140、[0049]第--下面板150、[0050]第--通孔160、[0051]第—-卡楔171、[0052]第二卡楔172、[0053]第三卡楔173、[0054]第二绕线骨架200、[0055]第二引脚端220、[0056]第二上面板230、[0057]第二连接件对0、[0058]第二下面板250、[0059]第二通孔洸0、[0060]上定位装配面231、[0061]下定位装配面251、[0062]第—-卡槽271、[0063]第二卡槽272、[0064]第三卡槽273、[0065]第—-侧盖300、[0066]第—-上盖板310、[0067]第—-侧板320、[0068]第—-下盖板330、[0069]第二侧盖400、[0070]第二上盖板410、[0071]第二侧板420、[0072]第二下盖板430、[0073]上铁芯500、[0074]上基板510、[0075]第—-上卡脚520、[0076]第二上卡脚530、[0077]第三上卡脚M0、[0078]下铁芯600、[0079]下基板610、[0080]第—-下卡脚620、[0081]第二下卡脚630、[0082]第三下卡脚640、[0083]引脚700、[0084]过线槽800、[0085]过线槽体810、[0086]凸台820。
具体实施方式
[0087]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0088]实施例1。[0089]一种变压器骨架,如图1至图7所示,设置有第一绕线骨架100、第二绕线估骨架 200、第一侧盖300、第二侧盖400、上铁芯500和下铁芯600。[0090]第一绕线骨架100装配于第二绕线估骨架200,第一侧盖300和第二侧盖400分别卡装于装配在一起的第一绕线骨架100和第二绕线估骨架200的两侧,上铁芯500和下铁芯600分别从上部和下部卡箍装配在一起的第一绕线骨架100、第二绕线估骨架200、第一侧盖300和第二侧盖400。[0091]第一主绕线骨架100和第二主绕线骨架200可以用作缠绕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第一侧盖300、第二侧盖400从两侧将第一主绕线骨架100和第二主绕线骨架200装配,可以增加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的爬电距离,便于其符合安规要求。[0092]第一绕线骨架100设置有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引脚端120。[0093]第二绕线估骨架200设置有第二本体,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引脚端220。[0094]第一引脚端120、第二引脚端220分别设置有多个引脚700及多个过线槽800,第一引脚端120设置的过线槽800和引脚700 —一间隔设置于第一引脚端120,第二引脚端 220设置的过线槽800和引脚700 —一间隔设置于第二引脚端220。引脚600可以设置为板上式或者破孔板式引脚。板上式和破孔板式引脚结构是本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0095]第一主体设置有第一上面板130、第一连接件140、第一下面板150和第一通孔 160,第一连接件1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上面板130和第一下面板150固定连接,第一通孔 160设置于第一连接件140。[0096]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上面板230、第二连接件M0、第二下面板250和第二通孔沈0,第二连接件MO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上面板230和第二下面板250固定连接,第二通孔 260设置于第二连接件M0。[0097]第二通孔260分别与第一上面板130和第一下面板150相匹配。具体的,第一上面板130、第一下面板150均设置为矩形,第二通孔260设置为与第一上面板130和第一下面板150相匹配的矩形通孔。[009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通孔沈0、第一上面板130和第一下面板150的形状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实施例的矩形,也可以设置为圆形或者其他形状。[0099]第一侧盖300设置有第一上盖板310、第一侧板320和第一下盖板330,第一上盖板310和第一下盖板330分别固定设置于第一侧板320的两端。[0100]第二侧盖400设置有第二上盖板410、第二侧板420和第二下盖板430,第二上盖板410和第二下盖板430分别固定设置于第二侧板420的两端。[0101]上铁芯500设置有上基板510、第一上卡脚520、第二上卡脚530和第三上卡脚 M0,第一上卡脚520、第二上卡脚530和第三上卡脚540设置于上基板510的同侧,第一上卡脚520、第二上卡脚530和第三上卡脚540分别与上基板510固定连接。[0102]下铁芯600设置有下基板610、第一下卡脚620、第二下卡脚630和第三下卡脚 640,第一下卡脚620、第二下卡脚630和第三下卡脚640设置于下基板610的同侧,第一下卡脚620、第二下卡脚630和第三下卡脚640分别与下基板610固定连接。[0103]第一绕线骨架100装配于第二通孔沈0,第一上面板130和第一下面板150分别位于第二通孔沈0的两端,第二上面板230设置有上定位装配面231,第二下面板250设置有下定位装配面251,第一上面板130、第二通孔260的上端面及上定位装配面231相互齐平, 第二下面板250、第二通孔沈0的下端面及下定位装配面251相互齐平。[0104]第一侧盖300的第一上盖板310和第一下盖板330分别从一侧卡于上定位装配面 231和下定位装配面251,第二侧盖400的第二上盖板410和第二下盖板430分别从另一侧卡于上定位装配面231和下定位装配面251。[0105]上铁芯500的第二上卡脚530插入第一通孔160,第一上卡脚520和第三上卡脚 540分别与第一侧板320和第二侧板420相贴,下铁芯600的第二下卡脚630插入第二通孔沈0,第一下卡脚620和第三下卡脚640分别与第一侧板320和第二侧板420相贴,第一上卡脚520与第一下卡脚620抵接,第二上卡脚530与第二下卡脚630抵接,第三上卡脚540 与第三下卡脚640抵接。[0106]为了装配牢固,第一绕线骨架100设置有卡位机构,第二绕线估骨架200设置有与卡位机构相匹配的卡槽机构,卡位机构装配于卡槽机构。[0107]卡位机构设置有第一卡楔171、第二卡楔172和第三卡楔173,第一卡楔171、第二卡楔172、第三卡楔173设置于第一下面板150。[0108]卡槽机构设置有第一卡槽271、第二卡槽272和第三卡槽273,第一卡槽271、第二卡槽272和第三卡槽273设置于第二下面板250。[0109]第一卡楔171装配于第一卡槽271,第二卡楔172装配于第二卡槽272,第三卡楔 173装配于第三卡槽273。[0110]第一卡楔171、第二卡楔172、第三卡楔173设置为矩形卡楔,第一卡槽271、第二卡槽272和第三卡槽273均设置为矩形卡槽。[0111]需要说明的是,卡位机构和卡槽机构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情况,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卡位机构设置的卡楔也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卡楔171、第二卡楔172和第三卡楔173,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如设置为四个或者两个或者其他数量。卡槽机构设置的卡槽也不仅仅局限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卡槽271、第二卡槽272和第三卡槽273,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如设置为四个或者两个或者其他数量。[0112]该变压器骨架,通过上下组装第一绕线骨架100、第二绕线估骨架200,并通过第一侧盖300、第二侧盖400从两侧将组装在一起的第一绕线骨架100和第二绕线估骨架200 进行初步定位,再通过第一上铁芯500和第二上铁芯500分别从上下两个方位对第一绕线骨架100、第二绕线估骨架200及第一侧盖300、第二侧盖400进行卡箍固定。能够增加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的爬电距离,使该变压器骨架符合安规要求,且能够缩小产品体积, 具有绕线用量少,成本低的特点。该变压器骨架可以采用自动化方式绕线,具有生产效率高的特点。[011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下位置及左右位置是相对的,以图4为参考方向, 而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方位,如将本实施例的上铁芯500作为下铁芯600对待,将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侧盖300、第二侧盖400作为相反方向对待等。[0114]实施例2。[0115]一种变压器骨架,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过线槽800设置有过线槽体810和凸台820,凸台820固定设置于过线槽体810靠近引脚700的一端。为了便于加工制备,凸台820与过线槽体81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具有加工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0116]凸台820优选设置为U型凸台。由于过线槽800处设置有凸台820,当作为导线的多股绞线缠绕引脚700之后,导线将经过凸台820然后再从过线槽体810位置进行绕线。 由于凸台820的作用,绞线与架体之间会留出空隙,这样,在焊锡时锡液容易浸润到多股绞线的内部,能够增强焊接品质,提高产品可靠性,从而降低成本。[0117]实施例3。[0118]一种高可靠变压器骨架,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或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上面板130、第一连接件140和第一下面板15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上面板230、第二连接件240和第二上面板23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上盖板310、第一侧板320和第一下盖板33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上盖板410、第二侧板420和第二下盖板43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上卡脚520、第二上卡脚530和第三上卡脚540相互平行,上基板510、第一上卡脚520、第二上卡脚530和第三上卡脚54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下卡脚620、第二下卡脚630和第三下卡脚640相互平行,下基板610、第一下卡脚620、第二下卡脚630和第三下卡脚64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具有加工方便,装配简单牢固的特点。[0119]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第二侧盖、上铁芯和下铁芯;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所述第二绕线骨架,所述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分别卡装于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和所述第二绕线骨架的两侧,所述上铁芯和所述下铁芯分别从上部和下部卡箍装配在一起的所述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和所述第二侧盖;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引脚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引脚及多个过线槽,所述第一引脚端设置的所述过线槽和所述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引脚端,所述第二引脚端设置的所述过线槽和所述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引脚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设置有第一上面板、 第一连接件、第一下面板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上面板、第二连接件、第二下面板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上面板和所述第二下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相匹配; 所述第一侧盖设置有第一上盖板、第一侧板和第一下盖板,所述第一上盖板和所述第一下盖板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所述第二侧盖设置有第二上盖板、第二侧板和第二下盖板,所述第二上盖板和所述第二下盖板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两端;所述上铁芯设置有上基板、第一上卡脚、第二上卡脚和第三上卡脚,所述第一上卡脚、 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设置于所述上基板的同侧,所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分别与所述上基板固定连接;所述下铁芯设置有下基板、第一下卡脚、第二下卡脚和第三下卡脚,所述第一下卡脚、 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设置于所述下基板的同侧,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分别与所述下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两端,所述第二上面板设置有上定位装配面,所述第二下面板设置有下定位装配面,所述第一上面板、所述第二通孔的上端面及所述上定位装配面相互齐平,所述第二下面板、所述第二通孔的下端面及所述下定位装配面相互齐平;所述第一侧盖的第一上盖板和第一下盖板分别从一侧卡于所述上定位装配面和所述下定位装配面,所述第二侧盖的第二上盖板和第二下盖板分别从另一侧卡于所述上定位装配面和所述下定位装配面;所述上铁芯的第二上卡脚插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贴;所述下铁芯的第二下卡脚插入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贴,所述第一上卡脚与所述第一下卡脚抵接,所述第二上卡脚与所述第二下卡脚抵接,所述第三上卡脚与所述第三下卡脚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卡位机构,所述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与所述卡位机构相匹配的卡槽机构,所述卡位机构装配于所述卡槽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机构设置有第一卡楔、第二卡楔和第三卡楔,所述第一卡楔、所述第二卡楔、所述第三卡楔设置于所述第一下面板;所述卡槽机构设置有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三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下面板;所述第一卡楔装配于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楔装配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三卡楔装配于所述第三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楔、所述第二卡楔、所述第三卡楔设置为矩形卡楔,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三卡槽均设置为矩形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面板、所述第一下面板均设置为矩形,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上面板和所述第一下面板相匹配的矩形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面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下面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上面板、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上面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上盖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下盖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上盖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下盖板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相互平行,所述上基板、所述第一上卡脚、所述第二上卡脚和所述第三上卡脚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相互平行,所述下基板、所述第一下卡脚、所述第二下卡脚和所述第三下卡脚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槽设置有过线槽体和凸台,所述凸台固定设置于所述过线槽体靠近所述引脚的一端,所述凸台与所述过线槽体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设置为U型凸台。
专利摘要一种变压器骨架,设置有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第二侧盖、上铁芯和下铁芯;第一绕线骨架装配于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分别卡装于装配在一起的第一绕线骨架和第二绕线骨架的两侧,上铁芯和下铁芯分别从上部和下部卡箍装配在一起的第一绕线骨架、第二绕线骨架、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第一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引脚端,第二绕线骨架设置有第二本体,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二引脚端,第一引脚端、第二引脚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引脚及多个过线槽,过线槽和引脚一一间隔设置于第一引脚端和第二引脚端。该变压器骨架可以采用自动化方式绕线、生产效率高,符合安规要求,产品体积小,具有绕线用量少,成本低的特点。
文档编号H01F27/00GK202307468SQ20112041624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7日
发明者孔浩, 罗斌, 谭显明 申请人:东莞创慈磁性元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