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104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组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
背景技术
高性能、小型化的电池如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正在电动车特别是电动自行车上得到大量使用。由于电动自行车体积小的缘故,其电池组尺寸外形设计讲究小巧紧凑,这给电 池组的组合连接结构方式也带来了技术难题,根据不同使用要求,需要设计不同的电池组合连接结构方式。图I是现有的一种电池组封装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这种电池组采用单排排列方式,并使用连接线将多个电池进行串联,其至少存在以下两个缺陷电池组总正极或总负极引出线较长,会加大电池组内阻;电池组的整体宽度(或厚度)等尺寸过大,很多情况下不适合在体积较小的电动自行车上安装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以便在减小电池组内阻的同时降低电池组的整体宽度(或厚度)等尺寸,从而合理利用体积尺寸较小的电动自行车电池组外壳所允许的有效空间。( 二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其包括10个依次串联的电池Dl DlO构成的电池组;所述电池Dl DlO排列成三层,其中电池Dl和DlO在第I层,电池D2、D7 D9在第2层,电池D3 D6在第3层。优选地,所述电池Dl的负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所述电池Di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D(i+1)的负极,所述电池DlO的正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正极;其中i的数值大于等于1,小于10。优选地,所述电池Dl的正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正极,所述电池Dj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池D(j+1)的正极,所述电池DlO的负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其中j的数值大于等于1,小于10。优选地,所述电池Dl、D2和D3在第I列;所述电池DIO、D9和D4在第2列;所述电池D8和D5在第3列;所述电池D7和D6在第4列。优选地,所述电池Dl DlO通过连接片依次连接,并且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和总正极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片。优选地,在所述电池组的外侧,以及所述电池D4、D5的上部与所述电池D8、D9的下
部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优选地,所述绝缘层为环氧树脂绝缘板、酚醛树脂绝缘板或者青稞纸。优选地,在所述电池组的外侧还设置有热缩管;所述电池组的外侧的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热缩管之间。优选地,所述封装体还包括保护板;所述保护板设置在所述电池D8和D7的上方,并且设置在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热缩管之间。优选地,所述封装体还包括保护板;所述保护板设置在所述电池D8和D7的上方,并且设置在所述热缩管外部。(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通过将10个电池按照3层4列的结构进行依次连接和排列,避免了总正极或者总负极的引出线过长的问题,降低了内阻,并且整个封装体的结构紧凑,体积小巧,避免了在某个方向长度过长的问题,合理地利用了体积尺寸较小的电动自行车电池组外壳所允许的有效空间,更适于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使用;另外,各电池之间通过连接片进行连接,省去了连接线,线路清晰,并且成本低廉。

图I是现有的一种电池组封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其包括10个依次串联的电池Dl DlO构成的电池组;所述电池Dl DlO排列成三层,其中电池Dl和DlO在第I层,电池D2、D7 D9在第2层,电池D3 D6在第3层。所述电池Dl DlO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或者复合型电池电容。所述电池Dl的负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所述电池Di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D(i+1)的负极,所述电池DlO的正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正极;其中i的数值大于等于1,小于10。所述电池Dl、D2和D3在第I列;所述电池DIO、D9和D4在第2列;所述电池D8和D5在第3列;所述电池D7和D6在第4列。具体地讲,电池Dl的负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电池Dl的正极通过U型连接片102连接位于其下方的电池D2的负极,电池D2的正极通过U型连接片102连接位于其下方的电池D3的负极,电池D3的正极通过一型连接片101连接位于其右侧的电池D4的负极,电池D4的正极通过一型连接片101连接位于其右侧的电池D5的负极,电池D5的正极通过一型连接片101连接位于其右侧的电池D6的负极,电池D6的正极通过U型连接片102连接位于其上方的电池D7的负极,电池D7的正极通过一型连接片101连接位于其左侧的电池D8的负极,电池D8的正极通过一型连接片101连接位于其左侧的电池D9的负极,电池D9的正极通过U型连接片102连接电池DlO的负极,电池DlO的正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正极。所述电池Dl DlO通过焊接连接片(一型连接片101或者U型连接片102)依次连接,并且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和总正极分别焊接有一型连接片101。采用连接片可以使所述封装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避免了导线连接的繁琐,使线路清晰,易于后续使用过程中的故障排查。[0027]在所述电池组的外侧,以及所述电池D4、D5的上部与所述电池D8、D9的下部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200。所述绝缘层200为环氧树脂绝缘板、酚醛树脂绝缘板或者青稞纸。通过设置所述绝缘层200,可以有效保证所述电池组与外部绝缘,避免意外漏电,提高了所述电池组的使用安全性。在所述电池组的外侧还设置有热缩管300 ;所述电池组的外侧的绝缘层200设置在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热缩管300之间。所述热缩管300可以使所述电池组被塑封为一个整体,并且保持稳定的形状,提高所述电池组的稳定性。所述封装体还包括保护板400,所述保护板400用于避免对整个电池组及各单体电池的过充、过放、过流、过温等误操作;所述保护板400设置在所述电池D8和D7的上方,并且所述保护板400设置在所述绝缘层200和所述热缩管300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热缩管300外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池Dl DlO的连接顺序还可以如下所述电池Dl的正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正极,所述电池Dj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池D(j+1)的正极,所述电池DlO的负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其中j的数值大于等于1,小于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通过将10个电池按照3层4列的结构进行依次连接和排列,避免了总正极或者总负极的引出线过长的问题,降低了内阻,并且整个封装体的结构紧凑,体积小巧,避免了在某个方向长度过长的问题,合理利用了体积尺寸较小的电动自行车电池组外壳所允许的有效空间,更适于在电动车上安装使用;另外,各电池之间通过连接片进行连接,省去了连接线,线路清晰,并且成本低廉。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10个依次串联的电池Dl DlO构成的电池组;所述电池Dl DlO排列成三层,其中电池Dl和DlO在第I层,电池D2、D7 D9在第2层,电池D3 D6在第3层。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Dl的负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所述电池Di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D(i+1)的负极,所述电池DlO的正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正极;其中i的数值大于等于1,小于10。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Dl的正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正极,所述电池Dj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池D(j+1)的正极,所述电池DlO的负极为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其中j的数值大于等于1,小于10。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Dl、D2和D3在第I列;所述电池D10、D9和D4在第2列;所述电池D8和D5在第3列;所述电池D7和D6在第4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Dl DlO通过连接片依次连接,并且所述电池组的总负极和总正极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片。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组的外侧,以及所述电池D4、D5的上部与所述电池D8、D9的下部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为环氧树脂绝缘板、酚醛树脂绝缘板或者青稞纸。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组的外侧还设置有热缩管;所述电池组的外侧的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热缩管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还包括保护板;所述保护板设置在所述电池D8和D7的上方,并且设置在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热缩管之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还包括保护板;所述保护板设置在所述电池D8和D7的上方,并且设置在所述热缩管外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串联电池组封装体,涉及电池组合技术领域。所述串联电池组封装体包括10个依次串联的电池D1~D10构成的电池组;所述电池D1~D10排列成三层,其中电池D1和D10在第1层,电池D2、D7~D9在第2层,电池D3~D6在第3层。所述串联电池组封装体,通过将10个电池按照3层4列的结构进行依次连接和排列,避免了总正极或者总负极的引出线过长的问题,降低了内阻,并且整个封装体的结构紧凑,合理利用了目前电动车常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外壳所允许的有效空间,避免了在某个方向长度过长的问题,更适于在电动车上安装使用;另外,各电池之间通过连接片进行连接,省去了连接线,线路清晰,并且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H01M2/20GK202395074SQ20112053776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0日
发明者刘宇, 刘登科, 崔正朔, 郑淑芬, 郭秀英 申请人:北京鼎能开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