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1043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点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图18所示,公知有包括具有固定触点32的固定端子33、具有可动触点72的可动接触件71、磁轭板81、接触压弹簧36、可动轴91、壳体31及驱动单元2的触点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可动接触件71形成为大致矩形平板状,在上表面的左右两端侧分别形成有可动触点72,在大致中央形成有插通孔71a。磁轭板81由磁性材料形成,且形成为矩形平板状,以上表面与可动接触件71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固定在该可动接触件71上。此外,磁轭板81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插通孔81a。可动轴91由移动自如地插通于可动接触件71的插通孔71a及磁轭板81的插通孔81a的棒体状的轴部911和由磁性材料形成为矩形平板状且固定在轴部911的上端的磁轭抵接部912构成。磁轭抵接部912形成为与磁轭板81大致相等的厚度,与可动接触件71的上表面相对,限制该可动接触件71朝向固定触点32侧的移动。此外,磁轭抵接部912隔着可动接触件71与磁轭板81相对。

接触压弹簧36由螺旋弹簧构成,在其内径部中插通有可动轴91的轴部911,上端与磁轭板81的下表面抵接,经由该磁轭板81向固定触点32侧推压可动接触件71。驱动单元2使用电磁铁,在该电磁铁上连接可动轴91的轴部911的下端。并且,可动轴91通过驱动单元2向上方移动,磁轭抵接部912向固定触点32侧移动,随着该移动,可动接触件71朝向固定触点32侧的限制被解除。并且,可动接触件71通过接触压弹簧36的作用力向固定触点32侧移动,可动触点72与固定触点32抵接。在上述触点装置中,在固定触点32与可动触点72之间(触点之间)流过短路电流等大电流时,由于在可动接触件71的周围产生的磁场的影响,对可动接触件71作用朝下的触点排斥力。然而,在上述触点装置中,在可动触点72与固定触点32抵接而在可动接触件71上流过电流时,在可动接触件71的周围,形成以该可动接触件71为中心通过磁轭抵接部912及磁轭板81的磁通。由此,在磁轭抵接部912与磁轭板81之间磁吸引力发挥作用,通过该磁吸引力抑制上述触点排斥力(repulsion force),从而抑制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减小。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100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触点装置中,期望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获得更大的接触压的触点装置。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获得更大的接触压的触点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种触点装置,在壳体内容纳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上述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通过驱动单元相互接触分离,上述触点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固定端子,具有容纳在上述壳体内的上述固定触点;可动接触件,在一面上具有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第一磁轭,在上述壳体内配设在上述可动接触件的一面侧,该第一磁轭的一面与壳体的内表面相对,另一面与上述可动接触件的一面相对;第二磁轭,在上述壳体内配设在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另一面侧,该第二磁轭的一面隔着上述可动接触件与上述第一磁轭的另一面相对;接触压弹簧,向上述固定触点侧对上述可动接触件施力;限制单元,限制上述可动接触件向上述固定触点侧的移动;可动轴,与上述限制单元连结;以及驱动单元,驱动上述可动轴,以使上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上述第一磁轭形成为其体积大于上述第二磁轭。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磁轭形成为其厚度大于上述第二磁轭。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磁轭形成为其厚度是上述第二磁轭的厚度的2倍。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在与上述可动触点的排列设置方向即第一方向及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厚度方向 即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上述第一磁轭在一端侧形成有随着朝向该一端方向而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扩宽的第一宽幅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随着朝向该另一端方向而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扩宽的第二宽幅部。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可动接触件在通电时在其周围形成通过上述第一磁轭、第二磁轭的磁通,上述第一磁轭在其另一面上上述磁通入射的部位及出射的部位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上述第二磁轭在其一面上与上述第一斜面相对的部位形成有与该第一斜面平行的第二斜面。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另一面与上述第二磁轭的一面抵接,在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另一面和上述第二磁轭的一面中的任意一方上形成有第一凸部,在任意另一方上形成有用于嵌入上述第一凸部的第一凹部。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磁轭在其另一面上形成有第二凸部,上述接触压弹簧由螺旋弹簧形成,在其一端侧内径部中嵌入上述第二凸部。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可动接触件上形成有插通孔,上述可动轴包括轴部,移动自如地插通于上述插通孔;和抵接部,设置在该轴部的一端,限制可动接触件向固定触点侧的移动。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包括保持体,该保持体由顶板、与该顶板相对的底板、以及连接顶板和底板的一对侧板形成为大致矩形框型,在该一对侧板之间配设有上述可动接触件,上述第一磁轭的一面与上述保持体的顶板抵接并被该保持体保持,一端与上述第二磁轭的另一面抵接,另一端与上述保持体的底面抵接,上述可动轴与上述保持体连结。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磁轭的一面以及与该一面抵接的上述保持体的顶板中的任意一方上形成有第三凸部,在任意另一方上形成有用于嵌入上述第三凸部的第三凹部。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侧板从内表面侧向厚度方向被切除而形成有缺口部,在该缺口部中容纳有与上述侧板相对的上述第一磁轭、上述第二磁轭的侧端部。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磁轭的两端部与上述缺口部分别嵌合。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磁轭的两端部与上述缺口部的侧缘分别滑动接触。在该触点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磁轭卡合在上述保持体上。在本发明中,具有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获得更大的接触压的触点装置的效果O


本发明的目的及特征能够根据以下附图和之后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得以明确。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触点装置的剖视图。图2表示上述触点装置的立体图。图3表示上述触点装置的剖视图。图4表示现有例的触点装置的要部概略图。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触点装置的要部概略图。图6表示和上述触点装置的磁轭抵接部与磁轭板的厚度之比对应的触点抗排斥力(repulsion resistance)的变化。图7表示本发明 的实施方式2的触点装置的剖视图。图8 (a)、(b)表示上述触点装置的概略图,(a)表示具有大致鼓形的磁轭抵接部的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b)表示具有大致矩形的磁轭抵接部的触点装置的一例。图9表示上述触点装置的要部概略图。图10表示具有上述触点装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图11表示上述电磁继电器的外观图。图12表示上述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3表示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触点装置的立体图。图14表示上述触点装置的剖视图。图15表示上述触点装置的剖视图。图16表示上述触点装置的其他方式的要部放大图。图17表示在上述触点装置中适用实施方式I的磁轭板6、63的触点装置的剖视图。图18表示现有例的触点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I)用图1飞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另外,将图1中的上下左右作为基准,将与上下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包括壳体31、具有固定触点32的固定端子33、具有可动触点34的可动接触件35、接触压弹簧(日文接圧& ) 36、可动轴5、磁轭板6、以及电磁铁块(驱动单元)2。壳体31由陶瓷等耐热性材料形成为中空矩形箱型,在其内部封入用于在短时间内将固定触点32与可动触点34接触分离时产生的电弧消弧的气体。另外,作为这种气体,使用在产生电弧的温度区域热导最优良的例如以氢气为主体的混合气体。固定端子33由铜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柱状,贯通设置于壳体31的上表面。并且,固定端子33在上端形成有凸边部33a,在下端固定有固定触点32。另外,固定触点32也可以与固定端子33—体地形成。此外,从固定端子33的上表面向轴向形成有螺孔33b,未图示的外部负载等通过未图示的螺钉一起紧固于螺孔33b。可动接触件35形成为大致矩形平板状,在上表面的左右两端侧分别固定有可动触点34,在下表面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矩形板状的定位凸部(第一凸部)35a。此外,可动接触件35在大致中央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插通的插通孔35b。并且,可动接触件35以使可动触点34与固定触点32相对的状态容纳在壳体31内。可动轴5 由棒体状的轴部51和由磁性材料形成且在轴部51的上端与该轴部51一体地设置的磁轭抵接部(第一磁轭,限制单元)52构成。轴部51形成为长条圆棒状,插通自如地设置于可动接触件35的插通孔35b及磁轭板6的大致中央所形成的插通孔6c。如图2所示,磁轭抵接部(第一磁轭)52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厚度tl的矩形板状,与轴部51的上端连接,下表面与可动接触件35的上表面相对,上表面与壳体31的上表面相对。另外,轴部51与磁轭抵接部52也可以一体成型。此外,图2所示,磁轭抵接部52的下表面的前端及后端的各角部被实施倒角处理,分别形成有倾斜面(第一斜面)52a。如图3所示,磁轭板(第二磁轭)6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具有磁轭抵接部52的厚度tl的一半厚度t2(t2=tl/2)的矩形板状,在其上表面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矩形板状的凹部(第一凹部)6a,在下表面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圆板状的凸部(第二凸部)6b。此外,如上所述,磁轭板6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插通的插通孔6c。此外,磁轭板6在上表面的前端及后端形成有随着靠向前后方向上的顶端侧朝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第二斜面)6d。在此,倾斜面6d与磁轭抵接部52上的倾斜面52a大致平行地形成,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与该倾斜面52a相对。并且,磁轭板6在插通孔6c中移动自如地插通可动轴5的轴部51,在凹部6a中嵌入可动接触件35的定位凸部35a。由此,磁轭板6相对于可动接触件35定位。接触压弹簧36使用螺旋弹簧,在其内径部中移动自如地插通可动轴5的轴部51,在上端侧的内径部中嵌入磁轭板6的凸部6b从而相对于该磁轭板6定位。此外,接触压弹簧36的下端与壳体31的内壁抵接,从而以压缩状态设置在该内壁与磁轭板6之间,经由磁轭板6向固定触点32侧(上侧)推压可动接触件35。在此,被向上方推压的可动接触件35的上表面与磁轭抵接部52抵接,朝向固定触点32侧的移动被限制。电磁铁块2与可动轴5的轴部51的下端侧连接,根据通电的切换而使可动轴5向上方移动。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是所谓常开型的触点装置。在电磁铁块2通电时,可动触点34与固定触点32抵接。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动作。首先,若电磁铁块2通电,则可动轴5通过该电磁铁块2向上方移动,可动轴5的磁轭抵接部52向上方位移,可动接触件35朝向上方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此时,如图3所示,可动接触件35通过经由磁轭板6从接触压弹簧36接受的朝向上方的作用力而向固定触点32侧位移,可动触点34与固定触点32相互抵接,触点之间导通。在此,磁轭抵接部52通过驱动单元2保持位移后的位置,与通过接触压弹簧36向上方保持的可动接触件35抵接或接近。并且,触点之间导通,在可动接触件35上流过电流,从而在可动接触件35的周围产生磁场,磁轭抵接部52和磁轭板6被磁化,该磁轭抵接部52与磁轭板6相互吸引。即,在磁轭抵接部52与磁轭板6之间产生磁吸引力。在此,可动轴5通过电磁铁块2保持其位置,因此磁轭抵接部52的位置被保持,磁轭板6从磁轭抵接部52接受磁吸引力,向固定触点32侧推压可动接触件35。并且,上述磁吸引力向与触点排斥力(朝向下方的力)大致180度相反的方向发挥作用,该触点排斥力是触点之间抵接时或短路电流等大电流在可动接触件35上流动时在可动接触件35上产生的力。从而,在磁轭抵接部52与磁轭板6之间发挥作用的磁吸引力成为向最有效地抵消触点排斥力的方向发挥作用的力。在此,如图4所示,例如将磁轭抵接部52的厚度tl设定为与磁轭板6的厚度t2相等(tl=t2)的情况下,在可动接触件35内从右向左的磁通的数量与在可动接触件35内从左向右的磁通的数量大致相等。因此,可动接触件35不磁化,在该可动接触35与磁轭抵接部52之间磁吸引力不发挥作用,此外对可动接触件35也不产生由磁通引起的电磁力。 然而,若加厚磁轭抵接部52的厚度tl (tl>t2),则如图5所示,在可动接触件35的周围产生的磁场受到磁轭抵接部52的影响,其平衡被打破。具体地说,从左向右的磁通靠向磁轭抵接部52侧,从而通过可动接触件35的比例减小。另一方面,在图5中,从右向左的磁通靠向上方,通过可动接触件35的比例增加。S卩,在图5中,在可动接触件35中从右向左通过的磁通的数量大于在可动接触件35中从左向右通过的磁通的数量。在此,在从图5的纸面的表面侧朝向背面侦彳在可动接触件35内流过电流的情况下,在可动接触件35中从右向左通过的磁通对可动接触件35提供朝上的电磁力。此外,在可动接触件35中从左向右通过的磁通对可动接触件35提供朝下的电磁力。从而,向可动接触件35施加比朝下的电磁力大的朝上的电磁力(洛伦兹力)。因此,对可动接触件35作用朝上的电磁力及从磁轭板6接受的朝上的磁吸引力这2个朝上的力。在此,图6表示改变磁轭抵接部52的厚度t2时的触点抗排斥力(作用于可动接触件35的上述朝上及朝下的3个力之和)的变化。如图6所示,当磁轭抵接部52的厚度tl逐渐比磁轭板6的厚度t2厚时,触点抗排斥力与厚度tl的增加成比例地增大,在t2/tl=0. 5的情况下最大。S卩,在tl:t2=2:l的情况下触点抗排斥力最大。并且,若进一步加厚磁轭抵接部52的厚度tl(t2/tl〈0. 5),则作用于可动接触件35的电磁力饱和。另一方面,通过磁轭板6的磁通减少,作用于该磁轭板6与磁轭抵接部52之间的磁吸引力减小。从而,触点抗排斥力减小。S卩,磁轭抵接部52的厚度tl和磁轭板6的厚度t2设定为tl:t2=2:1的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获得更大的接触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中,在磁轭抵接部52的下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有倾斜面52a,在磁轭板6的上表面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有与倾斜面52a相对且与该倾斜面平行的倾斜面6d。因此,磁轭抵接部52和磁轭板6相互相对的面积增大,上述磁吸引力更强地发挥作用,能够进一步增大上述触点抗排斥力。(实施方式2)用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另外,将图7中的上下左右作为基准,将与上下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结构标以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在图7中,仅表不壳体31的下表面,省略其他面。如图7、图8(a)所示,磁轭抵接部(第一磁轭)52与可动接触件35的上表面上的可动触点34之间相对地配设,在左右的各侧端分别形成有大致梯形状的缺口部52b,以避开一对固定端子33。具体地说,磁轭抵接部52具有随着从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朝向前方侧及后方侧分别在左右方向上扩宽的宽幅部(第一宽幅部521、第二宽幅部522),用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鼓形。并且,在轴部51向轴向移动时,固定端子33进入各缺口部52b内,因此能够防止磁轭抵接部52干扰固定端子33。从而,能够使磁轭抵接部52的体积大于例如图8(b)所示的矩形的情况。另外,轴部51与磁轭抵接部52也可以一体成型。在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中,磁轭抵接部52如图8 (a)所示形成为大致鼓形,与形成为上述大致矩形的情况相比其体积增大。因此,如图9所示,在可动接触件35的周围产生的磁场受到磁轭抵接部52的影响,其平衡被打破,从左向右的磁通靠向磁轭抵接部52侦Ij,通过可动接触件35的比例减小。另一方面,在图9中,从右向左的磁通靠向上方,通过可动接触件35的比例增加。S卩,在图9中,在可动接触件35中从右向左通过的磁通的数量大于在可动接触件35中从左 向右通过的磁通的数量。在此,在从图9的纸面的表面侧朝向背面侧在可动接触件35内流过电流的情况下,在可动接触件35中从右向左通过的磁通对可动接触件35提供朝上的电磁力。此外,在可动接触件35中从左向右通过的磁通对可动接触件35提供朝下的电磁力。从而,向可动接触件35施加比朝下的电磁力大的朝上的电磁力(洛伦兹力)。因此,对可动接触件35作用从磁轭板6接受的朝上的磁吸引力和朝上的电磁力这2个朝上的力。这样,通过将磁轭抵接部52设置为大致鼓形,能够防止磁轭抵接部52干扰固定端子33并增大该磁轭抵接部52的体积,对可动接触件35除了作用上述磁吸引力以外,还能够作用朝上的电磁力。此外,能够不增加磁轭抵接部52的厚度地增大该磁轭抵接部52的体积来产生上述电磁力,因此能够防止在上下方向上触点装置大型化。从而,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获得更大的接触压。(实施方式3)并且,实施方式3的触点装置例如用于图10所示的电磁继电器。如图10(a)、(b)、图11(a)、(b)、图12(a) (c)所示,上述电磁继电器在中空箱型的外壳4内容纳将电磁铁块(驱动单元)2和触点块3 —体地组合而构成的内部设备块I。以下,将图10(a)中的上下左右作为基准,将与上下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电磁铁块2包括卷绕有励磁绕组22的线圈架21、与励磁绕组22的两端分别连接的一对线圈端子23、在线圈架21内配设固定的固定铁芯24、可动铁芯25、磁轭铁26及回位弹黃27。线圈架21由树脂材料形成为在上端及下端形成有凸边部21a、21b的大致圆筒状,凸边部21a、21b之间的圆筒部21c上卷绕励磁绕组22。此外,圆筒部21c的下端侧的内径比上端侧的内径大。如图12(c)所示,励磁绕组22在线圈架21的凸边部21a上所设置的一对端子部121上分别连接端部,经由与端子部121连接的引线122,与一对线圈端子23分别连接。线圈端子23由铜等导电性材料形成,通过焊接等与引线122连接。如图10 (a)所示,磁轭铁26由在线圈架21的上端侧所配设的磁轭铁板26A、在线圈架21的下端侧所配设的磁轭铁板26B、以及从磁轭铁板26B的左右两端向磁轭铁板26A侧延伸设置的一对磁轭铁板26C构成。磁轭铁板26A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在其上表面侧大致中央形成有凹部26a,在该凹部26a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插通孔26c。并且,在插通孔26c中插通在上端形成有凸边部28a的有底圆筒状的圆筒部件28,凸边部28a与凹部26a接合。在此,在圆筒部件28的圆筒部28b内的下端侧,配设有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可动铁芯25。此外,在圆筒部28b内,配设有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且在轴向上与可动铁芯25相对的固定铁芯24。此外,在磁轭铁板26A的上表面,设置有周缘部固定于磁轭铁板26A上的插通孔26c的开口周缘的大致圆板状的盖部件45,通过该盖部件45,防止可动铁芯25拔出。此外,盖部件45的大致中央向上方凹陷为大致圆柱状而形成凹部45a,在该凹部45a内容纳在固定铁芯24的上端所形成的凸边部24a。并且,在线圈架21的下端侧的内周面与圆筒部件28的外周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部分,嵌合由磁性材料构成的 圆筒状的衬套26D。并且,衬套26D和磁轭铁板26A 26C、固定铁芯24、可动铁芯25 —起形成磁路。回位弹簧27插通固定铁芯24的内径24b,并且下端与可动铁芯25的上表面抵接,上端与盖部件45的下表面抵接。在此,回位弹簧27以压缩状态设置在可动铁芯25与盖部件45之间,对可动铁芯25向下方弹性施力。接着,触点块3包括壳体31、一对固定端子33、可动接触件35、磁轭板6、接触压弹簧36及可动轴5。可动轴5的轴部51插通在可动接触件35的大致中央所形成的插通孔35b、在磁轭板6的大致中央所形成的插通孔6c、在盖部件45的大致中央所形成的插通孔45b及回位弹簧27。并且,轴部51在下端部形成有螺纹部51a,该螺纹部51a与在可动铁芯25上沿着轴向形成的螺孔25a螺合,从而轴部51与可动铁芯25连接。壳体31由陶瓷等耐热性材料形成为下表面开口的中空箱型,在其上表面排列设置有贯通设置上述固定端子33的2个贯通孔31a。并且,固定触点端子33以使凸边部33a从壳体31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贯通设置于贯通孔31a,并通过钎焊进行接合。此外,如图10(a)所示,在壳体31的开口周缘,通过钎焊接合有凸缘38的一端。并且,凸缘38的另一端与第一磁轭铁板26A通过钎焊而接合。此外,在壳体31的开口部设置有绝缘部件39,该绝缘部件39用于使壳体31与凸缘38的接合部与在固定触点32与可动触点34之间产生的电弧绝缘。绝缘部件39由陶瓷、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大致中空长方体状,在下表面大致中央所形成的矩形框39a内的凹部嵌合上述盖部件45的凸部45a。此外,绝缘部件39的周壁的上端侧与壳体31的周壁的内表面抵接,从而实现由固定触点32和可动触点34构成的触点部与由壳体31和凸缘部38构成的接合部绝缘。此外,在绝缘部件39的内底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具有与接触压弹簧36的外径大致相同尺寸的内径的圆环状的壁部39c,在该壁部39c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用于可动轴5插通的插通孔39b。并且,在该壁部39c内嵌入接触压弹簧36的下端部,从而防止接触压弹簧36的位置偏移。外壳4由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由上表面开口的中空箱型的外壳主体41和覆盖外壳主体41的开口的中空箱型的罩42构成。外壳主体41在左右侧壁的前端设置有突部141,该突部141形成有在安装面上通过螺纹固定来固定电磁继电器时使用的插通孔141a。此外,在外壳主体41的上端侧的开口周缘形成有台阶部41a,与下端侧相比外周较小。并且,在比台阶部41a靠上方的前表面形成有线圈端子23的端子部23b嵌入的一对狭缝41b。此外,在比台阶部41a靠上方的后表面,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一对凹部41c。罩42形成为下表面开口的中空箱型,在后表面形成有组装到外壳主体41上时嵌入外壳主体41的凹部41c的一对突部42a。此外,在罩42的上表面形成有将上表面左右大致一分为二的隔壁部42c,在由该隔壁部42c —分为二的上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固定端子33插通的一对插通孔42b。并且,如图12(c)所示,在外壳4中容纳由电磁铁块2及触点块3构成的内部设备块I时,在线圈架21的下端的凸边部21b与外壳主体41的底面之间安装大致矩形状的下侧缓冲橡胶43,在壳体31与罩42之间安装形成有用于固定端子33的凸边部33a插通的插通孔44a的上侧缓冲橡胶44。在上述结构的电磁 继电器中,回位弹簧27具有比接触压弹簧36高的弹簧系数,因此通过回位弹簧27的作用力,可动铁芯25向下方滑动,随之可动轴5也向下方移动。由此,可动接触件35被磁轭抵接部52向下方推压而和该磁轭抵接部52 —起向下方移动。因此,在初始状态下可动触点34与固定触点32分离。并且,若励磁绕组22通电,可动铁芯25被固定铁芯24吸引而向上方滑动,则与可动铁芯25连结的可动轴5也连动而向上方移动。由此,可动轴5的磁轭抵接部52向固定触点32侧移动,可动接触件35向上方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并且,可动接触件35通过接触压弹簧36的作用力向固定触点32侧移动,可动触点34与固定触点32抵接,触点之间导通。此外,若对励磁绕组22的通电断开,则可动铁芯25通过回位弹簧27的作用力向下方滑动,随之可动轴5也朝向下方移动。因此,磁轭抵接部52向下方移动,可动接触件35也向下方移动,因此固定触点32与可动触点34分离,触点之间隔断。并且,上述电磁继电器通过具有上述实施方式2的触点装置,能够抑制大型化并得到大的接触压。上述继电器具有上述实施方式2的触点装置,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然能够明白也可以具有上述实施方式I的触点装置。因此,省略具有上述实施方式I的触点装置的继电器的详细说明。(实施方式4)
用图13 1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另外,将图13中的上下左右作为基准,将与上下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包括壳体31、具有固定触点32的固定端子33、具有可动触点34的可动接触件35、磁轭板(第一、第二磁轭)63、64、接触压弹簧36、保持部件65、可动轴66及电磁铁块2。如图13所示,磁轭板(第一磁轭)63用软铁材料等磁性材料形成为具有随着从大致中央朝向前后方向的顶端侧在左右方向上扩宽的宽幅部631、632的大致鼓形。并且,磁轭板63与可动接触件35的上表面上的可动触点34之间相对地配设,在磁轭板63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的大致梯形型的缺口部633中分别插入有一对固定端子33。并且,在磁轭板63的下表面的前后两端,如图15所示,分别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随着靠向顶端侧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63a。此外,在磁轭板63的上表面大致中央,突出设置有大致矩形板状的凸部(第三凸部)63b。如图13、14所示,磁轭板(第二磁轭)64由软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剖面大致“ 口 ”字状。并且,磁轭板64由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矩形板状的基板641和从基板641的前后两端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一对延伸设置壁642构成。基板641在上表面 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矩形板状的凹部64a,在下表面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圆板状的凸部64b。并且,基板641在凹部64a中嵌入可动接触件35的定位凸部35a从而定位在该可动接触件35的下表面。此外,一对延伸设置壁642与可动接触件35的前后侧端相对,在顶端部形成有倾斜部64c。在此,倾斜部64c在前后方向上随着靠向顶端侧向上方倾斜,与磁轭板63的倾斜部63a大致平行地形成,与该倾斜部63a相对。保持部件65由顶板651、配置在顶板651的下方且在上下方向上与顶板651相对的底板652、及连结顶板651和底板652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侧板653形成为剖面大致矩形框型。顶板651形成为随着从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靠向前后方向的各顶端侧扩宽的大致鼓形的板状,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插通孔(第三凹部)65a。底板652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在大致中央形成有用于可动轴66嵌入的插通孔65b。在此,可动轴6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棒体状,在下端侧连接有电磁铁块2,上端部从下方插入到插通孔65b并固定在与底板652的上表面成为同一面的位置。侧板653由从底板652的前后两端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延伸设置壁653a和从延伸设置壁653a的左右两端朝向上方延伸设置并与顶板651分别连接的带板状的一对连结件653b构成。并且,由一对连结件653b、延伸设置壁653a及顶板651形成大致矩形状的孔部(缺口部)65c。并且,在保持部件65内,从上方依次配设有磁轭板63、可动接触件35、磁轭板64、接触压弹簧36。在此,磁轭板63的凸部63b嵌入顶板651的插通孔65b,并且前后两端部与侧板653上的孔部65c嵌合,从而磁轭板63定位在保持部件65上,例如通过焊接等固定在该保持部件65上。此外,可动接触件35配设在一对侧板653之间,一对可动触点34与固定触点32隔着预定的间隔而相对,并且上表面与磁轭板63的下表面相对。在此,磁轭板64隔着可动接触件35与磁轭板63相对,延伸设置壁642插入到孔部65c,倾斜部64c与磁轭板63的倾斜面63a相对。此外,磁轭板64的延伸设置壁642与孔部65c的侧壁滑动接触,从而防止磁轭板64的位置偏移。接着,接触压弹簧36在上端侧内径部中嵌入磁轭板64的凸部64b,从而相对于磁轭板64定位,下端与底板652的上表面抵接,以压缩状态配设在磁轭板64与保持部件65的底板652之间。并且,接触压弹簧36经由磁轭板64向上方推压可动接触件35,可动接触件35与顶板651上所固定的磁轭板63抵接,从而朝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并且,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中,若可动轴66通过驱动单元2向上方位移,则随之与可动轴66连接的保持部件65也向上方位移。此时,随着该位移,保持部件65上所固定的磁轭板63也向上方移动,此外可动接触件35也和磁轭板64 —起向上方移动。由此,可动触点34与固定触点32抵接,触点之间导通,通过在可动接触件35上流过电流,如图15所示在可动接触件35的周围产生磁场,形成通过磁轭板63、64的磁通。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与实施方式2的触点装置同样磁轭板63形成为大致鼓形。因此,能够防止磁轭板63干扰固定端子33并且增大该磁轭板63的体积,对可动接触件35除了作用上述磁吸引力以外,还能够作用朝上的电磁力。此外,能够不增加磁轭板63的厚度地增大该磁轭板63的体积来产生上述电磁力,因此能够防止在上下方向上触点装置大型化。从而,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获得更大的接触压。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获得更大的接触压。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具有上述实施方式2的大致鼓形的磁轭板63,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然能够明白如图17所示也可以具有厚度为磁轭板64的厚度t4的2倍的厚度t3的上述实施方式I的磁轭板63。因此,省略具有上述实施方式I的磁轭板63的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详细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中,如上所述,在保持部件65的一对侧板653上形成有孔部653c,在该孔部653c中分别插入磁轭板63、64的前后两端部。因此,能够不增大触点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地增大磁轭板63、64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增大作用于磁轭板63、64之间的磁吸引力,能够进一步增大触点抗排斥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在保持部件65上固定磁轭板63,在固定方法不限定于此,接着也可以是铆接、卡合的固定方法。另外,作为卡合的固定方法的一例,如图16 (a)所示,在连结件653b上形成被卡合部654,并且在磁轭板63上形成卡合突部63c、63d,使该卡合突部63c、63d卡合于被卡合部653。具体地说,连结件653b包括从顶板651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片653c、从延伸设置片653c的顶端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连接片653d、以及从连接片653d的顶端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与延伸设置壁653a连接的延伸设置片653e。接着,在磁轭板63上,形成有在左右两端部向前方突出的卡合突部63c和向后方突出的卡合突部63d,从而形成为大致H字状。

并且,如图16(b)所示,将磁轭板63插入到一对连结件653b之间,使磁轭板63的左右两端从一对延伸设置片653c之间突出,使卡合突部63c、63d向连接片653d的上端侧突出。由此,卡合突部63c、63d卡合于由顶板651、延伸设置片653c及连接片653d形成的被卡合部654,磁轭板63卡合固定于保持部件65。另外,卡合的方法不限定于上述方法。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实施多种变更及变形,这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触点装置,在壳体内容纳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上述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通过驱动单元而相互接触分离,该触点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 固定端子,具有容纳在上述壳体内的上述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件,在一面上具有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 第一磁轭,在上述壳体内配设在上述可动接触件的一面侧,该第一磁轭的一面与壳体的内表面相对,另一面与上述可动接触件的一面相对; 第二磁轭,在上述壳体内配设在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另一面侧,该第二磁轭的一面隔着上述可动接触件与上述第一磁轭的另一面相对; 接触压弹簧,向上述固定触点侧对上述可动接触件施力; 限制单元,限制上述可动接触件向上述固定触点侧的移动; 可动轴,与上述限制单元连结;以及 驱动单元,驱动上述可动轴,以使上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 上述第一磁轭形成为其体积大于上述第二磁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磁轭形成为其厚度大于上述第二磁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磁轭形成为其厚度是上述第二磁轭的厚度的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可动触点的排列设置方向即第一方向及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厚度方向即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上述第一磁轭在一端侧形成有随着朝向该一端方向而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扩宽的第一宽幅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随着朝向该另一端方向而在上述第一方向上扩宽的第二宽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接触件在通电时在其周围形成通过上述第一磁轭、第二磁轭的磁通, 上述第一磁轭在其另一面上上述磁通入射的部位及出射的部位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上述第二磁轭在其一面上与上述第一斜面相对的部位形成有与该第一斜面平行的第二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另一面与上述第二磁轭的一面抵接, 在上述可动接触件的另一面和上述第二磁轭的一面中的任意一方上形成有第一凸部,在任意另一方上形成有用于嵌入上述第一凸部的第一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磁轭在其另一面上形成有第二凸部, 上述接触压弹簧由螺旋弹簧形成,在其一端侧内径部中嵌入上述第二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可动接触件上形成有插通孔, 上述可动轴包括 轴部,移动自如地插通于上述插通孔;和抵接部,设置在该轴部的一端,限制可动接触件向固定触点侧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保持体,该保持体由顶板、与该顶板相对的底板、以及连接顶板和底板的一对侧板形成为大致矩形框型,在该一对侧板之间配设有上述可动接触件, 上述第一磁轭的上述一面与上述保持体的顶板抵接并被该保持体保持, 上述接触压弹簧的一端与上述第二磁轭的另一面抵接,另一端与上述保持体的底面抵接, 上述可动轴与上述保持体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磁轭的一面以及与该一面抵接的上述保持体的顶板中的任意一方上形成有第三凸部,在任意另一方上形成有用于嵌入上述第三凸部的第三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板从内表面侧向厚度方向被切除而形成有缺口部,在该缺口部中容纳有与上述侧板相对的上述第一磁轭、上述第二磁轭的侧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磁轭的两端部与上述缺口部分别嵌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磁轭的两端部与上述缺口部的侧缘分别滑动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磁轭卡合在上述保持体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获得更大的接触压的触点装置。包括壳体(31);固定端子(33),具有容纳在壳体(31)内的固定触点(32);可动接触件(35),具有与固定触点(32)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34);可动轴(5),由配设在可动接触件(35)的上表面与壳体(31)的内表面之间且限制可动接触件(35)向固定触点(32)侧的移动的磁轭抵接部(52)及与磁轭抵接部(52)连结的轴部(51)构成;磁轭板(6),与可动接触件(35)的下表面抵接,经由可动接触件(35)与磁轭抵接部(52)相对;接触压弹簧(36),向固定触点(32)侧对可动接触件(35)施力;以及电磁铁块(2),驱动可动轴,以使可动触点(34)与固定触点(32)接触分离,磁轭抵接部(52)被设定为其体积大于磁轭板(6)的体积。
文档编号H01H50/54GK103038851SQ201180035052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6日
发明者榎本英树, 山本律, 福田纯久, 池田阳司, 尾崎良介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