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44508阅读:15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继电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的两个线圈大小是相同的,且输入的激励信号性质也是相同的(同为电压型或同为电流型),目前使用非常普遍。但已有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不能满足吸合线圈为电压型,释放线圈为电流型的特殊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新型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吸合线圈为电压型,释放线圈为电流型,输出触点为一组动合,特别适合用于航空领域电源部分反流保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灵敏度高等特点。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一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罩壳,所述罩壳内设有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接触系统由底板、固定在底板上的输出脚1、输出脚II,输入脚1、输出脚II构成,且输出脚I的内端与静簧片钎焊固定连接,输出脚II内端与动簧片钎焊固定连接,并使静簧片与动簧片处于常开状态;所述电磁系统通过支架固定在底板的上方,所述电磁系统由铁心、两个轭铁、电压线圈、电流线圈、两个极靴、永久磁钢、推杆及衔铁组成,两个轭铁对称固定在支架的左右两端,铁心水平安装在两个轭铁之间,电流线圈套装在铁心上,电压线圈套装在电流线圈上,电流线圈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两个引线柱,且两个引线柱伸出罩壳,电压线圈的两端分别与输入脚1、输出脚II连接,轴架固定在两个轭铁之间,两个极靴对称固定在支架与轴架之间,且位于电压线圈和电流线圈的前方,永久磁钢固定在两个极靴之间且位于两个极靴的前方,衔铁通过轴安装在轴架与支架之间且位于两个极靴的后方,衔铁的一端固定有推杆,且推杆的悬臂端位于动簧片的后方。所述电流线圈由螺线管线圈和线圈架管构成,且线圈架管套装在铁心上,螺线管线圈套装在线圈架管上,两个引线柱分别钎焊连接在螺线管线圈的两端。所述输出脚1、输出脚II,输入脚I及输出脚II与底板通过玻璃绝缘子烧结在一起。所述两个引线柱上端制有外螺纹,下端呈方形结构,且两个引线柱的下端方形结构分别位于罩壳上端面制有的两个方孔中,并与罩壳采用高温环氧胶粘接在一起。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1、释放线圈即电流线圈采用铜制螺线管形式,导电截面积达56.25mm2,解决了释放线圈长期通过220Ad. c.电流发热过高的问题。2、采用旋转式磁保持结构,将吸合线圈套装在释放线圈上,减小了产品体积,并采用磁能积高的永久磁钢,给衔铁提供足够的保持力,满足了继电器的抗振性问题。
3、接触系统采用柔性接触形式,并采用导热导电性优良的簧片材料,且设定了合理的触点间隙、触点压力,有效解决了触点负载和寿命的要求。4、引线柱与罩壳接触部位采用方形孔接触,并采用高温环氧胶粘接,一是防止引线柱安装时松动;二是满足了继电器介质耐电压与绝缘电阻的要求;三是满足了继电器密封性要求。5、底板与输入、输出脚通过玻璃绝缘子烧结在一起,有效解决了继电器密封性问题。6、本发明特别适合用于航空领域电源部分反流保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灵敏度高等特点。


图1为本发明的外形图,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电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衔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附图1 一 5描述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罩壳I,所述罩壳I内设有电磁系统2和接触系统3,所述接触系统3由底板25、固定在底板25上的输出脚I 21、输出脚II 22,输入脚I 23、输出脚II 24构成,且输出脚I 21的内端与静簧片20钎焊固定连接,输出脚II 22内端与动簧片19钎焊固定连接,并使静簧片20与动簧片19处于常闭状态;所述电磁系统2通过支架14固定在底板25的上方,所述电磁系统2由铁心4、两个轭铁5、电压线圈8、电流线圈9、两个极靴11、永久磁钢12、推杆16及衔铁17组成,两个轭铁5对称固定在支架14的左右两端,铁心4水平安装在两个轭铁5之间,电流线圈9套装在铁心4上,电压线圈8套装在电流线圈9上,电流线圈9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两个引线柱7,且两个引线柱7伸出罩壳1,电压线圈8的两端分别与输入脚I 23、输出脚II 24连接,轴架10固定在两个轭铁5之间,两个极靴11对称固定在支架14与轴架10之间,且位于电压线圈8和电流线圈9的前方,永久磁钢12固定在两个极靴11之间且位于两个极靴11的前方,衔铁17通过轴13安装在轴架10与支架14之间且位于两个极靴11的后方,衔铁17的一端固定有推杆16,且推杆16的悬臂端18位于动簧片19的后方。所述电流线圈9由铜制螺线管线圈6和线圈架管15构成,且线圈架管15套装在铁心4上,螺线管线圈6套装在线圈架管15上,两个引线柱7分别钎焊连接在螺线管线圈6的两端。所述输出脚I 21、输出脚II 22,输入脚I 23及输出脚II 24与底板25通过玻璃绝缘子烧结在一起。所述两个引线柱7上端制有外螺纹,下端呈方形结构,且两个引线柱7的下端方形结构分别位于罩壳I上端面制有的两个方孔中,并与罩壳I采用高温环氧胶粘接在一起。本发明吸合线圈为电压型,动作电压要求< 0. 3Vd. c.;释放线圈为电流型,额定电流220Ad. c.,动作电流9Ad. c. 28Ad. c.,输出触点为一组动合,可切换2A,28Vd.c.阻性负载。针对电流型释放线圈需长期通过220Ad.c.电流,电压型吸合线圈动作电压要求< 0. 3Vd. c.,电磁系统采用旋转式磁保持结构,灵敏度高。为了减小体积,将吸合线圈套装在释放线圈上,释放线圈即电流线圈采用铜制螺线管形式,导电截面积达56. 25mm2,以满足额定电流220Ad. c.的要求,采用磁能积高的永久磁钢,给衔铁提供足够的保持力,以满足继电器的抗振性问题。接触系统采用柔性接触形式,采用导电、导热性优良的簧片材料,且设定了合理的触点间隙、触点压力,有效解决了触点负载和寿命的要求。采用典型的玻璃绝缘子烧结工艺有效解决了继电器密封性问题。工作原理当给输入脚I 23、输出脚II 24按极性要求施加激励直流电压时,电压线圈8产生磁场,克服磁钢12吸力,衔铁17动作带动推杆16转动,推杆16的悬臂端18离开动簧片19,在弹性的作用下动簧片19与静簧片20接触,继电器输出由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当给引线柱7按极性要求施加激励直流电流时,螺线管线圈9产生磁场,克服磁钢12吸力,衔铁17动作带动推杆16转动回到初始状态,推杆16的悬臂端18推动动簧片19,使动簧片19脱离与静簧片20接触,继电器输出由闭合状态变为断开状态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同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罩壳(I),所述罩壳(I)内设有电磁系统(2)和接触系统(3),其特征是所述接触系统(3)由底板(25)、固定在底板(25)上的输出脚I (21)、输出脚II (22),输入脚I (23)、输出脚II (24)构成,且输出脚I (21)的内端与静簧片(20)钎焊固定连接,输出脚II (22)内端与动簧片(19)钎焊固定连接,并使静簧片(20)与动簧片(19)处于常开状态;所述电磁系统(2)通过支架(14)固定在底板(25)的上方,所述电磁系统(2)由铁心(4)、两个轭铁(5)、电压线圈(8)、电流线圈(9)、两个极靴(11)、永久磁钢(12),推杆(16)及衔铁(17)组成,两个轭铁(5)对称固定在支架(14)的左右两端,铁心(4)水平安装在两个轭铁(5)之间,电流线圈(9)套装在铁心(4)上,电压线圈(8)套装在电流线圈(9)上,电流线圈(9)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两个引线柱(7),且两个引线柱(7)伸出罩壳(1),电压线圈(8)的两端分别与输入脚I (23)、输出脚II (24)连接,轴架(10)固定在两个轭铁(5 )之间,两个极靴(11)对称固定在支架(14 )与轴架(10 )之间,且位于电压线圈(8 )和电流线圈(9)的前方,永久磁钢(12)固定在两个极靴(11)之间且位于两个极靴(11)的前方,衔铁(17)通过轴(13)安装在轴架(10)与支架(14)之间且位于两个极靴(11)的后方,衔铁(17)的一端固定有推杆(16),且推杆(16)的悬臂端(18)位于动簧片(19)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电流线圈(9)由螺线管线圈(6)和线圈架管(15)构成,且线圈架管(15)套装在铁心(4)上,螺线管线圈(6)套装在线圈架管(15)上,两个引线柱(7)分别钎焊连接在螺线管线圈(6)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输出脚I(21)、输出脚II (22),输入脚I (23)及输出脚II (24)与底板(25)通过玻璃绝缘子烧结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两个引线柱(7)上端制有外螺纹,下端呈方形结构,且两个引线柱(7)的下端方形结构分别位于罩壳(I)上端面制有的两个方孔中,并与罩壳(I)采用高温环氧胶粘接在一起。
全文摘要
一种双线圈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罩壳(1),所述罩壳(1)内设有电磁系统(2)和接触系统(3),所述电磁系统(2)通过支架(14)固定在接触系统(3)的上方,且电磁系统(2)采用旋转式磁保持结构,接触系统(3)采用柔性接触形式,特别是电压型吸合线圈(8)套装在电流型释放线圈(9)上,减小了产品体积,电流型释放线圈(9)采用铜制螺线管线圈,导电截面积达56.25mm2,解决了释放线圈长期通过220Ad.c.电流发热过高的问题。本发明特别适合用于航空领域电源部分反流保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灵敏度高等特点。
文档编号H01H50/16GK103035447SQ201210429539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9日
发明者王勇, 张碧娟, 吴超 申请人: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