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压型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2280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压型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工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压型模。
背景技术
按照线缆最大传输尺寸和线缆行进中心线的高度,原有线缆压型模的原转轴和压型轮通过112轴承同步传动方式,这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压型轮更换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先对盖板及轴承盖进行拆卸,112轴承在组装后还必须重新修正轴承间隙,以保证转动灵活,其中轴套的调试较为复杂。原有线缆压型模通过框架和盖板的组合来定位移动架,有“车、镗、刨、插”四道加工工艺,不仅工艺复杂,而且增加了零件转运加工的繁琐调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缆压型模,在完全不影响装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通过减少零件的数量、简化生产加工工艺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缆压型模,包括有左、右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侧板之间分别固定安装有上、下面板,位于上、下面板内侧的左、右侧板之间通过滑动配合分别安装有上、下压型架,所述的上、下面板上分别设有螺孔并螺合有上、下调节螺杆,所述上、下调节螺杆的底端分别与上、下面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左、右侧板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导向槽,左、右侧板侧壁上的导向槽之间通过滑动配合安装有上、下滑块,所述的上、下压型架上分别设有径向通孔;包括有上、下双头轴,所述上双头轴的两端向两侧分别穿过上压型架上的径向通孔和左、右侧板侧壁上的上滑块并延伸出,且上双头轴与上压型架上径向通孔的孔壁转动配合,所述下双头轴的两端向两侧分别穿过下压型架上的径向通孔和左、右侧板侧壁上的下滑块并延伸出,且下双头轴与下压型架上径向通孔的孔壁转动配合,所述上、下双头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压型轮。所述的线缆压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双头轴的与上、下压型架上径向通孔的孔壁的配合面间分别设有定位套。所述的线缆压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双头轴与上、下压型架上径向通孔的孔壁分别通过深沟球轴承转动配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优化了产品结构、简化了零部件生产装配工艺,将原有的29个零件简化为15个,产品生产周期缩减25%,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本实用新型更加紧凑,有效解决了更换压型模时轴承装配校正的繁琐工艺,维护更快捷,使用更方便。

[0012]图I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I、2,一种线缆压型模,包括有左、右侧板I、2,左、右侧板I、2之间分别固定安装有上、下面板3、4,位于上、下面板3、4内侧的左、右侧板1、2之间通过滑动配合分别安装有上、下压型架5、6,上、下面板3、4上分别设有螺孔并螺合有上、下调节螺杆7、8,上、下调节螺杆7、8的底端分别与上、下面板3、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左、右侧板1、2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导向槽9,左、右侧板1、2侧壁上的导向槽9之间通过滑动配合安装有上、下滑块10、11,上、下压型架5、6上分别设有径向通孔; 包括有上、下双头轴12、13,上双头轴12的两端向两侧分别穿过上压型架5上的径向通孔和左、右侧板1、2侧壁上的上滑块并延伸出,且上双头轴12与上压型架上5径向通孔的孔壁转动配合,下双头轴13的两端向两侧分别穿过下压型架6上的径向通孔和左、右侧板1、2侧壁上的下滑块并延伸出,且下双头轴13与下压型架6上径向通孔的孔壁转动配合,上、下双头轴12、1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压型轮14。上、下双头轴12、13的与上、下压型架5、6上径向通孔的孔壁的配合面间分别设有定位套15 ;上、下双头轴12、13与上、下压型架5、6上径向通孔的孔壁分别通过深沟球轴承16转动配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I)、改变压型轮传动方式,便于安装、拆卸按照线缆最大传输尺寸Φ45,线缆行进中心线280mm高度计算,取消原“KJ560-029. 00-04轴”与“KJ560-029. 00-03轴套”、“KJ560-029. 00-07轴套”及“压型轮”,通过“112轴承”同步传动方式。这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压型轮”更换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先对“盖板”及“轴承盖”进行拆卸,112轴承在组装后还必须重新修正轴承间隙,保证转动灵活,其中零件“轴套”的调试较为复杂。现改为使用“KJ560-030. 00-01双头轴”与“6207轴承+压型轮”直接传动方式。只需对“双头轴”及“定位套”进行简单拆卸,而在轴承校正中,操作者通过“定位套”直接进行调节,然后在锁紧M30螺母即可。(2 )、设计6207轴承定位、安装形式配合上述改进,取消原“KJ560-029. 00-01轴承盖” Φ95子口定位112轴承外圆方式,改为使用“KJ560-030. 00-02定位套” Φ 35子口定位6207轴承内圈。取消原“KJ560-029. 00-12移动架”轴承配合位置,改为“KJ560-030. 00-04A、B上、下移动架”结构。移动架上增加M48 X 2丝牙,配合“定位套”调节压型轮左右位置,“双头轴”两端增加M30螺母,用于锁紧“定位套”,完成6207轴承装配。取消原“KJ560-029. 00-06垫圈”零件。(3)、取消“框架”结构、简化“移动架”定位方式及工艺取消原“KJ560-029. 00-09框架”及“KJ560-029. 00-11盖板”组合定位“KJ560-029. 00-12移动架”结构。将零件“框架”原有“车、镗、刨、插”四道加工工艺,缩减为“镗、铣”两道工艺,减少零件转运加工的繁琐调度。取消“KJ560-029. 00-13 左、右支架”及“KJ560-029. 00-14 隔套”定位“KJ560-029. 00-09框架”结构。采用“KJ560-030. 00-07左右侧板”结构,增开125X 5mm宽导向槽控制“上、下压型架”垂直运动。为解决零件加工中不能铣直角问题,同时解决“上、下压型架”底部定位方式,增开30X5mm宽槽。为避免“双头轴”结构干涉,便于“压型轮”拆卸装配,增开236X100工艺方孔。(4)、设计“上、下压型架”安装工艺,及调节功能综合上述改进情况,增加“KJ560-030. 00-05上面板”,“KJ560-030. 00-06下面板”零件。使用110宽子口定位“左、右侧板”与“上、下压型架”配合方式,使用M10X25内六角螺栓固定。考虑到设备使用中对“压型轮”的更换拆卸,在“上面板”中增加10X35内螺纹圆锥销便于定位。原有“KJ560-029. 00-05调整螺钉”及“KJ560-029. 00-08调整螺栓”调节机构继续采用,新零件为“KJ560-030. 00-03固定板”。由于部件结构的优化,成品自重明显降低,原有的“KJ560-29. 00-02拉手”吊装工艺可以取消,只需对“双头轴”进行简单固定,就可进行吊装作业。通过核算对比,每套材料成本降低300元,加工费用降低200元,计500元,年可降低制造成本100000元。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压型模,包括有左、右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侧板之间分别固定安装有上、下面板,位于上、下面板内侧的左、右侧板之间通过滑动配合分别安装有上、下压型架,所述的上、下面板上分别设有螺孔并螺合有上、下调节螺杆,所述上、下调节螺杆的底端分别与上、下面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左、右侧板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导向槽,左、右侧板侧壁上的导向槽之间通过滑动配合安装有上、下滑块,所述的上、下压型架上分别设有径向通孔; 包括有上、下双头轴,所述上双头轴的两端向两侧分别穿过上压型架上的径向通孔和左、右侧板侧壁上的上滑块并延伸出,且上双头轴与上压型架上径向通孔的孔壁转动配合,所述下双头轴的两端向两侧分别穿过下压型架上的径向通孔和左、右侧板侧壁上的下滑块并延伸出,且下双头轴与下压型架上径向通孔的孔壁转动配合,所述上、下双头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压型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线缆压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双头轴的与上、下压型架上径向通孔的孔壁的配合面间分别设有定位套。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线缆压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双头轴与上、下压型架上径向通孔的孔壁分别通过深沟球轴承转动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压型模,包括有左、右侧板、上、下面板、上、下压型架、上、下调节螺杆和上、下双头轴,上、下调节螺杆的底端分别与上、下面板固定连接,左、右侧板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导向槽并通过滑动配合安装有上、下滑块,上、下压型架上分别设有径向通孔;上、下双头轴的两端向两侧分别穿过上、下压型架上的径向通孔和左、右侧板侧壁上的上、下滑块并延伸出,且上、下双头轴与上压型架上径向通孔的孔壁转动配合,上、下双头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压型轮。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优化了产品结构、简化了零部件生产装配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解决了更换压型模时轴承装配校正的繁琐工艺,维护更快捷,使用更方便。
文档编号H01B13/00GK202473410SQ201220044470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0日
发明者倪杨萍, 汪豪豪, 高修才 申请人:六安市江汽齿轮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