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转接器及其充电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142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终端转接器及其充电底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移动终端转接器及其充电底座。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得到普及应用。目前市面上给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充电方式有2种,一种是有线,另外一种是无线。有线的方式比较传统,需要插上相应的插头线,用完后再把插头拔去,成本低,使用没那么便利,一般都需要2个手操作。无线的方式比较新颖,插上带有无线感应线圈及电路的插头,再放到对应的无线发射板(座或垫子)上充电,使用便利,I个手操作即可,但成本高,体积大 ,便携性不好。因此,现有技术为移动终端充电的方式存在以下弊端有线充电需要双手操作,使用不便利;无线充电成本高、体积大、便携性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有线充电需要双手操作,使用不便利;无线充电成本高、体积大、便携性不好的缺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转接器及其充电底座。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移动终端转接器,包括可插接到移动终端插口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后端固设有外壳,所述外壳一个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导电触点,所述插接部前端内置有与移动终端插口电连接的一组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在所述外壳内与对应所述导电端子电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导电触点通过触碰充电座体的电触点,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或通信。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中,该移动终端转接器还包括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电触点,所述电路板及所述插接部后端容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一个面形成有开口,以露出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充电座体的电触点触碰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中,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嵌设于所述外壳一个面上,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在所述外壳内与对应所述导电端子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中,相对于设置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的所述外壳的一个面的中心,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偏心设置。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中,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的数量为4个,其中2个用于电源连接,另外2个用于数据连接。—种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壳体、开设于所述壳体一个面上的充电输入接口、及与所述充电输入接口连接的电源连接线,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用于放置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充电输入插口电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导电触点通过触碰移动终端转接器的电触点,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或通信。[0010]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充电底座中,所述充电底座还包括挡板,所述壳体还形成有放置所述挡板的插口,所述挡板插入所述插口,以支撑移动终端。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充电底座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磁铁。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充电底座中,所述所述电源连接线为USB线。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移动终端转接器可长期插在移动终端的插口,便于携带;移动终端需充电时,移动终端转接器第一导电触点与充电座体触碰电连接,对移动终端充电,操作便利;断开充电时,因第一导电触点和充电座体只是触碰电连接,所以轻轻拿起移动终端即可实现分离,单手操作即可。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I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转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后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转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后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充电底座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放置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充电底座的第一实施例放置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移动终端放置于充电底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如图I-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转接器第一实施例中,包括可插接到移动终端插口的插接部2,插接部2后端固设有外壳3,外壳3 —个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导电触点31,插接部2前端内置有与移动终端插口电连接的一组导电端子21,第一导电触点31在外壳3内与对应导电端子21电连接,使得第一导电触点31通过触碰充电座体的电触点,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或通信。外壳3采用绝缘材质制作而成,如塑料等,外壳3为超薄外壳,其形状呈长方体形,长宽高尺寸为2. 5厘米X0. 7厘米X0. 3厘米。当然,外壳3的形状不限于长方体形,也可以是截面为椭圆形的外壳,其尺寸也可以为其它大小的尺寸。该移动终端转接器还包括的电路板32,电路板32上间隔设置第一导电触点31,电路板32及插接部2后端容置于外壳3内,夕卜壳3的一个面形成有开口,以露出第一导电触点31,与充电座体的电触点触碰电连接。电路板32上间隔3毫米设置4个第一导电触点31,4个第一导电触点31与对应导电端子21电连接,其中2个用于电源连接,另外2个用于数据连接。当然,相邻第一导电触点31的间距不限于3毫米,也可以是2毫米、3. 5毫米或其它;第一导电触点31的数量不限于4个,也可以是2个,只用于电源连接或者只用于数据连接,也可以是其它数量。外壳3的底面上形成该开口,以露出4个第一导电触点31,本实施例中的该开口还露出所述电路板32的一部分。相对于该底面的中心,4个第一导电触点31偏心设置,即设置于该底面的一侧。因为若第一导电触点31沿中心对称设置,如果该移动终端转接器反向放入充电座体时,很可能造成短路,损坏设备,偏心设置第一导电触点31可有效防止短路现象,避免误操作时对设备的损坏。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触点31也可以呈中心对称设置。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插口是指iPhone 4S的基座插口,插接部2与其相适配,可插接于基座插口内。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并不限于iPhone 4S,也可以是iPad,三星平板电脑或其它。实际应用时,移动终端转接器通过插接部2插入iPhone 4S的基座插口。需要对iPhone 4S充电,则将移动终端转接器放入充电座体,使4个第一导电触点31与充电座体的 电触点——对应触碰连接,对iPhone 4S充电;需要断开充电,因第一导电触点31与充电座体的电触点仅是触碰连接,则只用单手拿起iPhone 4S即可实现iPhone 4S与充电座体的分离。实施例2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插口是指HTC手机的USB插口,该手机的型号为G12,插接部2与该USB插口与其相适配。外壳3的底面上嵌设2个第一导电触点31,2个第一导电触点31的间距为4毫米,第一导电触点31在外壳3内与对应导电端子21电连接。2个第一导电触点31只用于电源连接。当然,2个第一导电触点31也可以只用于数据连接。2个第一导电触点31设置于底面的一侧。其它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3如图5-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充电底座的第一实施例中,充电底座I包括壳体12、开设于壳体12 —个面上的充电输入接口 17、及与充电输入接口 17连接的电源连接线13,壳体12上形成有用于放置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容置槽14,容置槽14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导电触点11,第二导电触点11在壳体12内与充电输入插口 17电连接,使得第二导电触点11通过触碰移动终端转接器的电触点,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或通 目。进一步地讲,电源连接线13为USB线,充电输入接口 17开设于壳体12的侧面,充电输入接口 17与USB线连接。壳体12为绝缘壳体,其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长方体形。容置槽14内设置4个第二导电触点11,2个用于电源连接,另外2个用于数据连接。第二导电触点11为弹性触针。当然,第二导电触点11的数量不限于为4个,也可以是2个或者其它数量;第二导电触点11也不限于为弹性触针,也可以为弹性触片等。充电底座I还包括挡板15,壳体12还形成有放置挡板15的插口,挡板15插入插口,以支撑移动终端。壳体12内还可以设置磁铁,便于将充电底座I吸附在设备的铁质表面上。实际使用时,USB线通过转换插头与电源连接,当然也可以将USB线连接于电脑的USB插口。移动终端转接器放置于容置槽14内,移动终端转接器的电触点与4个第二导电触点11 一一对应电连接,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或通信。实施例4本实施例中,包括移动终端转接器及充电底座1,移动终端转接器为实施例I中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充电座体即为充电底座I,与实施例3中所述的充电底座I相同。实际使用时,移动终端转接器通过插接部2插入iPhone 4S的基座插口,需要对iPhone 4S充电,则将移动终端转接器放入充电底座1,使4个第一导电触点31与4个第二导电触点11——对应触碰连接,对iPhone 4S充电;需要断开充电,因第一导电触点31与第二导电触点11仅是触碰连接,则只用单手拿起iPhone 4S即可实现iPhone 4S与充电底座I的分离。 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现有移动终端的插口的基础上,以移动终端转接器插接于移动终端的插口,将“深”与“密”的传统连接方式转换为“浅”与“稀”的连接方式,第一导电触点31与充电底座的电触点触碰电连接,对移动终端充电。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可长期插在移动终端的插口,便于携带;移动终端需充电时,移动终端转接器第一导电触点与充电底座触碰电连接,对移动终端充电,操作便利;断开充电时,因第一导电触点和充电底座只是触碰电连接,所以轻轻拿起移动终端即可实现分离,单手操作即可;本实用新型更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而且还基本保持了传统连线方式充电的低成本;当在办公室、家中等几个固定的去处均有这种充电底座时,充电就非常方便,随手一放就开始充电,轻轻一拿就断开充电,单手操作即可,这对于拥有经常需要充电的设备的人来说,就不再需要特别考虑充电的问题。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移动终端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插接到移动终端插口的插接部(2),所述插接部(2)后端固设有外壳(3),所述外壳(3) —个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导电触点(31),所述插接部(2)前端内置有与移动终端插口电连接的一组导电端子(21),所述第一导电触点(31)在所述外壳(3)内与对应所述导电端子(21)电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导电触点(31)通过触碰充电座体的电触点,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或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终端转接器还包括的电路板(32),所述电路板(32)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电触点(31),所述电路板(32)及所述插接部(2)后端容置于所述外壳(3)内,所述外壳(3)的一个面形成有开口,以露出所述第一导电触点(31),与充电座体的电触点触碰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31)嵌设于所述外壳(3) —个面上,所述第一导电触点(31)在所述外壳(3)内与对应所述导电端子(21)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设置所述第一导电触点(31)的所述外壳(3)的一个面的中心,所述第一导电触点(31)偏心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31)的数量为4个,其中2个用于电源连接,另外2个用于数据连接。
6.一种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充电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I)包括壳体(12)、开设于所述壳体(12) —个面上的充电输入接口(17)、及与所述充电输入接口(17)连接的电源连接线(13),所述壳体(12)上形成有用于放置移动终端转接器的容置槽(14),所述容置槽(14)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导电触点(11),所述第二导电触点(11)在所述壳体(12)内与所述充电输入插口(17)电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导电触点(11)通过触碰移动终端转接器的电触点,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或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I)还包括挡板(15),所述壳体(12)还形成有放置所述挡板(15)的插口(16),所述挡板(15)插入所述插口(16),以支撑移动终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内设置有磁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线(13)为USB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转接器及其充电底座,包括可插接到移动终端插口的插接部2,插接部2后端固设有外壳3,外壳3一个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导电触点31,插接部2前端内置有与移动终端插口电连接的一组导电端子21,第一导电触点31在外壳3内与对应导电端子21电连接,使得第一导电触点31通过触碰充电底座的电触点,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或通信。其有益效果为移动终端转接器可长期插在移动终端的插口,便于携带;移动终端需充电时,第一电触点与充电座体的电触点触碰电连接,对移动终端充电;断开充电时,因第一电触点和充电座体只是触碰电连接,所以轻轻拿起移动终端即可实现分离,单手操作即可。
文档编号H01R31/06GK202513416SQ20122010627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0日
发明者王浩 申请人:王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