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相器以及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5500阅读:15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相器以及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相器以及设有该移相器的天线。
背景技术
移相器是基站天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移相器调节信号的相位,可以对基站天线波束的下倾角度起到灵活调节的作用,以满足覆盖不同用户区域的需求。目前绝大多数天线都是双极化天线,因此至少需要两个移相器,分别调节两个极化方向上信号的相位,并且在调节相位时,必须保证两个极化方向上相位的变化量是一致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双极化天线中对应不同极化的两个移相器分 别装配,后续靠人工组装在一起,两个移相器分别传动,因此难以保证两个移相器传动的一致性,导致两个极化方向上相位的变化量不一致。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相器以及设有该移相器的天线,解决了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的两个极化方向上相位的变化量不一致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相器,包括基板、两个划片、卡扣、转轴,其中所述基板的两面设有线路;所述两个划片分别紧贴于所述基板的两面,且所述划片上的导线与所述线路电连接;所述两个划片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两个划片的末端通过所述卡扣相固定。—种天线,包括上述移相器,以及与移相器相连的辐射单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移相器基板两面的线路各配合一个划片,分别调节双极化天线中两个极化方向上的相位。将两个划片的末端用一个卡扣固定在一起,当利用传动机构移动卡扣时,两个划片就会绕着转轴分别在基板的两面作出完全相同的移动,也就保证了两个划片移动的一致性,从而使两个极化方向上相位的变化量保持一致。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移相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移相器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移相器的划片部分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移相器中的线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移相器,包括基板I、两个划片2、转轴3、卡扣4,其中基板I的两面设有线路;两个划片2分别紧贴于基板I的两面,且划片2上的导线与线路电连接;所述两个划片2通过转轴3与基板I连接;两个划片2的末端通过卡扣4相固定。基板I两面的线路各配合一个划片2,分别调节双极化天线中两个极化方向上的信号相位。两个划片2的末端由一个卡扣4固定在一起,当利用传动机构移动卡扣4时,两个划片2就会绕着转轴3分别在基板I的两面作出完全相同的移动,也就保证了两个划片
2移动的一致性,从而使两个极化方向上相位的变化量保持一致。作为一个优选方案,如图I所示,基板I由两个子板la、Ib构成,线路设置于每个子板的正面,两个子板la、lb的背面相抵靠。实际上,就是把两个普通的移相器背对背的靠在一起,两个移相器各自的单面电路板作为两个子板la、lb,背靠背的组成一个两面都具有线路结构的基板I,再利用固定件51将基板I的两侧固定在底座52上,这样还可以使两个子板la、Ib共同使用一个接地层。当然,还要利用卡扣4将两个划片2的末端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利用两个相同规格的移相器背靠背的组装起来就可以实现,装配非常容易,两个移相器还可以共同使用一个接地层,实现共地,进一步消除偏差。除上述方式以外,也可以用一块基材,在其两面形成线路,从而制成两面都具有线路结构的基板。如图3所示,两个划片2通过同一个转轴3与基板I相连,保证两个划片2绕同一轴心旋转,同时可以简化安装。优选的,转轴3的一端设有弹性卡片31,用于使划片2与基板I紧贴,使划片2与基板I上的线路保持稳定的电连接。转轴3通常由绝缘材料制成,避免基板I两面的线路发生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基板两面的线路结构是对称的,进一步保证两个极化方向上相位变化量的一致性。具体的,如图4所示,基板I每一面的线路包括一条输入线I,一条直接输出线P4,以及至少一条弧形输出线,本实施例以三条弧形输出线P1-P3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输入线I在转轴3处与划片2上的导线电连接;直接输出线P4直接与输入线I电连接;三条弧形输出线P1-P3均以转轴3为圆心且半径各不相同,且三条弧形输出线P1-P3均与划片2上的导线电连接;每条弧形输出线的两端和直接输出线的输出端,共同构成线路的七个输出端P1-P7。关于划片2上设置的导线,这里可以根据该导线与三条弧形输出线P1-P3的连接关系进行分段,也就是图4中的Cl段、c2段、c3段、c4段。信号从输入线I的输入端in输入后,首先分为两路,其中一路在转轴处传输至划片2,另一路直接通过p4输出。传输至划片2的这部分能量,通过划片2上的金属带线Cl段向前传递,到达与第三圆弧P3重叠的部分时,将能量传递给第三圆弧,分左右两路分别从输出端P3、p5输出,其余能量通过划片上的c2段、c3段向前传递;到达与第二圆弧P2重叠的部分时合并能量,并将能量传递给第二圆弧P2,分左右两路分别从输出端p2、p6输出,其余能量通过划片上的c4段向前传递;最后将能量传递给第一圆弧P1,分左右两路分别从输出端pl、p7输出O当利用传动机构移动卡扣4时,两个划片2在卡扣4的带动下,绕着转轴3同步转动到不同的位置,各个输出端输出信号的相位,由于各路信号从输入端到输出端全程总路径长度的变化而对应变化,这样就起到了移相的作用。在设计基板的线路时,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第一圆弧P1、第二圆弧P2、第三圆弧P3的半径比例,满足不同移相比需求的天线。显然,上述弧形输出线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任意增减,并不局限于三条,其工作原理均与本实施例类似。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中,基板I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基板I上的线路即为PCB板上加工而成的金属带线。当然,基板也可以由其他基材及工艺制成,例如在塑料或陶瓷的表面电镀或镶嵌金属带线而形成。另外,划片上的导线也是优选的以金属带线的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相器,以卡扣同步带动两个划片来调节相位,保证了两个极化方向上相位的变化量的一致性;并且可以用两个相同的移相器以背靠背的方式组装而成,因此还具有容易装配,加工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移相器,以及与该移相器相连的辐射单元。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与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移相器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所以也能产生相同的技术效果,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两个划片、卡扣、转轴,其中 所述基板的两面设有线路; 所述两个划片分别紧贴于所述基板的两面,且所述划片上的导线与所述线路电连接; 所述两个划片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基板连接; 所述两个划片的末端通过所述卡扣相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由两个子板构成,所述线路设置于每个所述子板的正面,所述两个子板的背面相抵靠。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设置于一块所述基板的两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两面的线路结构是对称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每一面的线路包括一条输入线,一条直接输出线,以及至少一条弧形输出线,其中 所述输入线在所述转轴处与所述划片上的导线电连接; 所述直接输出线直接与所述输入线电连接; 所述至少一条弧形输出线均以所述转轴为圆心且半径各不相同,且所述至少一条弧形输出线均与所述划片上的导线电连接; 每条所述弧形输出线的两端和所述直接输出线的输出端,共同构成所述线路的所有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条弧形输出线的数量具体为三条,每条所述弧形输出线的两端和所述直接输出线的输出端,共同构成所述线路的七个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弹性卡片,用于使所述划片与所述基板紧贴。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印刷电路板;或者所述基板为,在塑料或陶瓷的表面电镀或镶嵌金属带线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由绝缘材料制成。
10.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I至9任一项所述的移相器,以及与所述移相器相连的辐射单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相器以及设有该移相器的天线,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双极化天线的两个极化方向上相位的变化量不一致的问题。该移相器包括基板、两个划片、卡扣、转轴,其中所述基板的两面设有线路;所述两个划片分别紧贴于所述基板的两面,且所述划片上的导线与所述线路电连接;所述两个划片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两个划片的末端通过所述卡扣相固定。
文档编号H01Q3/32GK202523820SQ20122017603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刘新明, 廖志强, 王迎阳, 陈家永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