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射频器件及其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180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信射频器件及其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信号处理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通信射频器件及其滤波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滤波器的TE模(横电模)是微波传输中一种可激励模,其电场只有横向分量,而磁场则在各个方向上都存在分量。TE模陶瓷介质谐振器一般由金属腔体和陶瓷介质块组成,而应用该TE模陶瓷介质谐振器的滤波器,一般要求在产品更小的体积和更低的损耗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带外杂波抑制,这就需要TE模陶瓷介质谐振器具有更高的品质因素(Q值)。请参阅图1A到图2,图1A是现有技术TE模滤波器的信号传输路线示意图,图1B是图1A所示滤波器的谐振器在某一时刻的磁场方向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TE模滤波器的响应曲线指标图,在图2中,横坐标为频率(单位为MHz),纵坐标为响应的幅度(单位为dB)。TE模滤波器包括多个TE模陶瓷介质谐振器,譬如包括间隔设置于不同腔体的底面上的第一介质谐振器1、第二介质谐振器2、第三介质谐振器3和第四介质谐振器4,工作时,信号依次经过第一介质谐振器1、第二介质谐振器2、第三介质谐振器3和第四介质谐振器4,但是从图2不难看出,这种有序的传递方式,滤波器在响应时其在通带的两侧没有形成较好的抑制点,即带外杂波抑制效果偏低,实现不了较高的Q值。
请进一步参阅图1B,在第一介质谐振器I与第四介质谐振器4之间,在同一时间内,其中一个的磁场方向向上,另一个的磁场方向向下,即任意时刻两个谐振器之间的磁场方向基本相反,而导致无法实现第一介质谐振器I与第四介质谐振器4之间的电磁场耦合传输;进一步而言,TE模陶瓷介质谐振器的磁场分量难于辨别,即难以辨别第一介质谐振器I与第四介质谐振器4之间的电磁场方向,也就无法实现其电磁场耦合了。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以获得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谐振器之间的磁场能量的反极性耦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信射频器件及其滤波器,以使得滤波器的谐振器之间实现反极性耦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竖直安装于该第一腔体底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竖直安装于该第二腔体底部的第二介质谐振器,该滤波器还包括耦合窗口和耦合件。该耦合窗口设于该第一腔体和该第二腔体之间以使得该第一腔体和该第二腔体连通;该耦合件贯穿该耦合窗口,该耦合件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腔体侧壁、第二腔体侧壁连接,且该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位于该耦合窗口、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以及该第二介质谐振器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以使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与该第二介质谐振器实现反极性耦合。[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通信射频器件,该通信射频器件采用上述的滤波器,该滤波器设于该通信射频器件的信号收发电路部分。该滤波器用于对信号进行选择,该通信射频器件为单工器、双工器、分路器、合路器或塔顶放大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间隔设置且依序连通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以及竖直安装于该第一腔体底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竖直安装于该第二腔体底部的第二介质谐振器、竖直安装于该第三腔体底部的第三介质谐振器和竖直安装于该第四腔体底部的第四介质谐振器,该第一介质谐振器、该第二介质谐振器、该第三介质谐振器和该第四介质谐振器依序实现信号耦合传输。该滤波器还包括耦合窗口和耦合件该耦合窗口设于该第一腔体和该第四腔体之间以使得该第一腔体和该第四腔体连通;该耦合件贯穿该耦合窗口,该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腔体侧壁、第四腔体侧壁连接,且该耦合件两端分别位于该耦合窗口、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以及该第四介质谐振器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以使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与该第四介质谐振器实现反极性耦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通信射频器件,该通信射频器件包括上述的滤波器,该滤波器设于该通信射频器件的信号收发电路部分,用于对信号进行选择,该通信射频器件为单工器、双工器、分路器、合路器或塔顶放大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间隔设置的腔体之间增设耦合窗口,使两个腔体之间连通,再通过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腔体的侧壁相连接,而因为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位于该耦合窗口和两个谐振器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当两个腔体内的谐振器产生磁场时,其磁场的能量被该中心线两侧的耦合件的两端分别吸收,而通过耦合件进行耦合后其矢量方向相同,最终实现了电磁场和能量的反极性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简单,实现了谐振器之间反极性耦合的同时,带外杂波抑制效果更好,而具备较高的Q值。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是现有技术TE模滤波器的信号传输路线示意图;图1B是图1A所示滤波器的谐振器在某一时刻的磁场方向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TE模滤波器的响应曲线指标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滤波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滤波器的耦合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滤波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滤波器的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滤波器的谐振器磁耦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及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响应曲线指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竖直安装于该第一腔体底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竖直安装于该第二腔体底部的第二介质谐振器,该滤波器还包括耦合窗口和耦合件。该耦合窗口设于该第一腔体和该第二腔体之间以使得该第一腔体和该第二腔体连通;该耦合件贯穿该耦合窗口,该耦合件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腔体侧壁、第二腔体侧壁连接,且该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位于该耦合窗口、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以及该第二介质谐振器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以使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与该第二介质谐振器实现反极性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技术两个腔体内的谐振器之间无法直接耦合的问题,进一步而言,针对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第二介质谐振器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磁场的方向难以预测判断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耦合窗口和耦合件的方式,使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第二介质谐振器之间实现反极性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波器结构简单,实现了谐振器之间反极性耦合的同时,带外杂波抑制效果更好,而具备较高的Q值。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射频器件,该通信射频器件采用上述的滤波器,该滤波器设于该通信射频器件的信号收发电路部分。该滤波器用于对信号进行选择,该通信射频器件为单工器、双工器、分路器、合路器或塔顶放大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信射频器件所采用的滤波器结构简单,实现了谐振器之间反极性耦合的同时,带外杂波抑制效果更好,而具备较高的Q值。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外还提供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间隔设置且依序连通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以及竖直安装于该第一腔体底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竖直安装于该第二腔体底部的第二介质谐振器、竖直安装于该第三腔体底部的第三介质谐振器和竖直安装于该第四腔体底部的第四介质谐振器,该第一介质谐振器、该第二介质谐振器、该第三介质谐振器和该第四介质谐振器依序实现信号耦合传输。该滤波器还包括I禹合窗口和I禹合件该I禹合窗口设于该第一腔体和该第四腔体之间以使得该第一腔体和该第四腔体连通;该耦合件贯穿该耦合窗口,该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腔体侧壁、第四腔体侧壁连接,且该耦合件两端分别位于该耦合窗口、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以及该第四介质谐振器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以使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与该第四介质谐振器实现反极性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间隔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四腔体之间增设耦合窗口,使第一腔体和第四腔体之间连通, 再通过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和第四腔体的侧壁相连接,而因为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位于该耦合窗口、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第四介质谐振器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当第一腔体和第四腔体内的谐振器产生磁场时,即可实现反极性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简单,实现了谐振器之间反极性耦合,带外杂波抑制效果更好,而具备较高的Q值。[00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外还提供一种通信射频器件,该通信射频器件包括上述的滤波器,该滤波器设于该通信射频器件的信号收发电路部分,用于对信号进行选择,该通信射频器件为单工器、双工器、分路器、合路器或塔顶放大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信射频器件所采用的滤波器结构简单,实现了谐振器之间反极性耦合的同时,带外杂波抑制效果更好,而具备较高的Q值。下文结合具体的附图实施例进行描述。实施例一,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实用新型滤波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滤波器的耦合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滤波器包括但不限于间隔设置的第一腔体10、第二腔体20以及设于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20之间的耦合窗口 30。 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20均可以采用金属等导电材料制得,而第一腔体10底部竖直安装有第一介质谐振器101,第二腔体20底部竖直安装有第二介质谐振器20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谐振器101和第二介质谐振器201均为TE模陶瓷介质谐振器,其由多个陶瓷介质块层叠设置而成,其产生的磁场的主要方向大致平行于所处的腔体的轴向方向,类似于地球的磁场特征,因属于现有技术,在本技术领域人员理解的范围内,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同的时刻,第一介质谐振器101与第二介质谐振器201在同一时间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基本上相反。稱合窗口 30为连通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20的通道,具体而言,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20相邻的部分侧壁相挤靠并可以一体成型,耦合窗口 30则设于相挤靠的该部分侧壁上,通过耦合窗口 30可实现简单的耦合。为了进一步确保第一介质谐振器101和第二介质谐振器201之间的耦合效果,在耦合窗口 30上配合设有导电材料如金属制得的耦合件31,耦合件31贯穿于耦合窗口 30,耦合件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10侧壁、第二腔体20侧壁连接,且耦合件31的两端分别位于耦合窗口 30、第一介质谐振器101以及第二介质谐振器201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具体而言,耦合件31包括第一耦合部311、第二耦合部312以及连接第一耦合部311和第二耦合部312的衔接部313,优选地,为了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衔接部313为直条形并与该中心线相平衡,如前所述,根据第一介质谐振器101和第二介质谐振器201的磁场特征,第一耦合部611和第二耦合部612分别位于衔接部613相异的两侧,以实现第一介质谐振器101和第二介质谐振器201之间的反极性耦合,其与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20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下。第一耦合部311与第一腔体10的侧壁电性连接并形成第一等效磁通环圈A,也即是说,类似于线圈的电磁效应原理,在第一耦合部311和第一腔体10的侧壁配合形成的第一等效磁通环圈A,其所在的平面与第一介质谐振器101产生的磁场的方向所在的平面成预定的角度,譬如在某一时刻,第一介质谐振器101产生的磁场从第一腔体10的底面向上指向其开口处,而在另一时刻,第一介质谐振器101产生的磁场从第一腔体10的开口向下指向其底面,也就是说,类似于地球的磁场,只是在不同的时刻,磁场存在从“南”极指向“北”极或从“北”极指向“南”极两种状态,通过这种方式,第一介质谐振器101产生的磁场的能量能很好地被第一耦合部311吸收,因属于现有技术,不作赘述。本实施例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调整第一介质谐振器101产生的磁场穿过第一等效磁通环圈A的磁通量方式一,调整第一耦合部311的位置来调整第一等效磁通环圈A的面积的大小,譬如将第一耦合部311尽量靠近第一介质谐振器101来增大第一等效磁通环圈A的面积;方式二,因为第一介质谐振器101越靠近中间的陶瓷介质块的外轮廓的磁场强度越强,也就是说,调整第一耦合部311到第一腔体10的底面的距离以调整磁通量的大小。而第二耦合部312与第二腔体20的侧壁电性连接并与耦合窗口 30配合形成第二等效磁通环圈B,同理,类似于线圈的电磁效应原理,在第二耦合部312、第二腔体20的侧壁以及耦合窗口 30的部分底边配合形成的第二等效磁通环圈B,其所在的平面与第二介质谐振器201产生的磁场的方向所在的平面成预定的角度,通过这种方式,第二介质谐振器201产生的磁场的能量就能很好地被第二耦合部312吸收,第二介质谐振器201的磁场的具体原理请参阅第一介质谐振器1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调整第二介质谐振器201产生的磁场穿过第二等效磁通环圈B的磁通量方式一,调整第二耦合部312的位置来调整第二等效磁通环圈B的面积的大小,譬如将第二耦合部312尽量靠近第二介质谐振器201来增大第二等效磁通环圈B的面积;方式二,因为第二介质谐振器201越靠近中间的陶瓷介质块的外轮廓的磁场强度越强,也就是说,调整第二耦合部312到第二腔体20的底面的距离以调整穿过第二等效磁通环圈B的磁通量。另外,衔接部313贯穿于耦合窗口 30,优选地,衔接部313外未涂覆绝缘保护层,衔接部313与耦合窗口 30的侧壁和底边之间需间隔设置,即衔接部313悬空贯穿耦合窗口30。如前所述,不难看出,与第一介质谐振器101和第二介质谐振器201的磁场的方向的特征相对应的是第一等效磁通环圈A和第二等效磁通环圈B所处的位置分别位于衔接部313相互远离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耦合部311、第二耦合部312和衔接部31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螺接或铆接的方式进行电连接。本实施例滤波器设有上述的耦合窗口 30和耦合件31后,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进行信号传输时,第一介质谐振器101产生的磁场部分穿过第一等效磁通环圈A且第二介质谐振器201产生的磁场部分穿过第二等效磁通环圈B,第一介质谐振器101的磁场及其能量和第二介质谐振器201的磁场及其能量首先分别被耦合件31吸收,接着通过耦合件31进行耦合,且其磁场耦合后的矢量方向相同,最终实现第一介质谐振器101和第二介质谐振器201的反极性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耦合窗口 30和耦合件31的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20内的谐振器之间无法直接反极性耦合的问题,进一步而言,针对第一介质谐振器101和第二介质谐振器201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磁场的方向难以预测判断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第一等效磁通环圈A和第二等效磁通环圈B的方式,使第一介质谐振器101和第二介质谐振器201之间实现反极性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波器结构简单,实现了谐振器之间磁耦合的同时,带外杂波抑制效果更好,而具备较高的Q值。实施例二,请参阅图5是本实用新型滤波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前所述,本实施例滤波器包括但不限于间隔设置的第一腔体40、第二腔体50、率禹合窗口 60、第一介质谐振器401、第二介质谐振器501以及稱合件61,稱合件61包括第一耦合部611、第二耦合部612以及连接第一耦合部611和第二耦合部612的衔接部613,第一耦合部611与第一腔体40的侧壁电性连接以形成第一等效磁通环圈C,第二耦合部612与第二腔体50的侧壁电性连接以形成第二等效磁通环圈D,衔接部613贯穿耦合窗口 60,其具体工作过程请参阅实施例一的相关描述,在本技术领域人员理解的范围内,不作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腔体40侧壁设有与第一耦合部611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图未示),而第二腔体50侧壁设有与第二耦合部612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02。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502为突起的固定平台,其分别位于耦合窗口 60相异的两侧,相异的两侧指的是处于稱合窗口 60的底面的任意两个对角附近的位置,也就是第一介质谐振器401、第二介质谐振器501和耦合窗口 60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以使第一等效磁通环圈C和第二等效磁通环圈D位于衔接部613相异的两侧,相应地,第一耦合部611和第二耦合部612分别位于衔接部613相异的两侧,即,耦合件61整体呈“Z”型或“S”型。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耦合部611、第二耦合部612和衔接部613处于同一平面且可以与第一腔体40或第二腔体50的底面平行,而第一腔体40或第二腔体50的底面也可以与耦合窗口 60的底面平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502也可以采用卡槽的方式,在此不作限定。为了方便安装,第一腔体40的侧壁上还设有用于与第一耦合部611配合的第一导槽402,第一导槽402的一端与第一腔体40的开口相平齐以便第一耦合部611从该端滑入第一导槽402内,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以第一导槽402配合第一耦合部611使其按预定的轨道滑入到第一连接部处并与第一连接部抵接。同理,第二腔体50的侧壁也设有用于与第二耦合部612配合的第二导槽503,第二导槽503的一端与第二腔体50的开口相平齐以便第二耦合部612从该端滑入第二导槽503内,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502。通过第一导槽402和第二导槽503的配 合,使耦合件61能按预定的方式进行安装。当耦合件61的第一耦合部611和第二耦合部612分别通过第一导槽402和第二导槽503进入到腔体内并分别抵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502后,可以通过螺接、铆接或焊接的方式将第一耦合部611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接、铆接或焊接的方式将第二耦合部612与第二连接部502相连接。而如果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502采用卡槽的方式,则第一耦合部611和第二耦合部612通过第一导槽402和第二导槽503的时候需产生一定的形变,接着进入到卡槽后恢复形变,进而可以牢牢地将耦合件61固定到腔体内。相比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腔体40和第二腔体50内设置连接部和导槽,以进一步耦合件61,从而保证了耦合件61的磁耦合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波器结构简单,实现了谐振器之间反极性耦合的同时,带外杂波抑制效果更好,而具备较高的Q值。实施例三,请参阅图6,是图5所示滤波器的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在具体的应用中,滤波器包括但不限于间隔设置且依序连通的第一腔体71、第二腔体72、第三腔体73以及第四腔体74,以及竖直安装于第一腔体71底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竖直安装于第二腔体72底部的第二介质谐振器、竖直安装于第三腔体73底部的第三介质谐振器和竖直安装于第四腔体74底部的第四介质谐振器,信号依次经过第一腔体71、第二腔体72、第三腔体73以及第四腔体74,通过该第一介质谐振器、该第二介质谐振器、该第三介质谐振器和该第四介质谐振器依序进行信号耦合传输。需要说明的是,信号从第一腔体71到第二腔体72到第三腔体73再到第四腔体74的过程中,还可以包括更多个类似于这种“之”字型排列的传输腔体以及设置于多个传输腔体内的多个传输谐振器,相应地,信号的有序传输途径也按照“之”形依序进行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任意两个间隔设置但不是有序传输途径上的传输腔体之间,如第一腔体71和第四腔体74之间,通过采用耦合窗口和耦合件81,即可实现腔体之间的反极性耦合。进一步而言,因为在第一腔体71和第四腔体74之间,通过耦合窗口和耦合件81实现了交叉错位的信号传输耦合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波器实验时,会在滤波器响应曲线通带两边各形成一个强抑制点,使滤波器对紧靠通带的抑制度更大,其中,在通带上形成的两个强抑制点即为常说的传输零点,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波器具备较高的带外杂波抑制效果。举例而言,耦合件81包括第一耦合部811、第二耦合部812和衔接部813、输入端821和输出端822,耦合件81的具体工作原理还请参阅前面实施例的相关描述,而输入端821和输出端822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本实施例滤波器在实现第一腔体71和第四腔体74之间的反极性耦合的同时,带外杂波抑制效果更好,而具 备较高的Q值。实施例四,请参阅图7是本实用新型滤波器的谐振器磁耦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滤波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竖直安装于该第一腔体内的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竖直安装于该第二腔体内的第二介质谐振器,该滤波器的谐振器磁耦合方法包括步骤S700,在该第一腔体和该第二腔体之间开设耦合窗口,以使得该第一腔体和该第二腔体之间相连通;步骤S701,设直稱合件,该稱合件包括弟一稱合部、弟_■稱合部以及连接该弟一奉禹合部和该第二耦合部的衔接部,该第一耦合部与该第一腔体的侧壁电性连接并形成第一等效磁通环圈,该第二耦合部与该第二腔体的侧壁电性连接并形成第二等效磁通环圈,该衔接部贯穿该耦合窗口。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产生的磁场部分穿过该第一等效磁通环圈且该第二介质谐振器产生的磁场部分穿过该第二等效磁通环圈,使得该第一介质谐振器和该第二介质谐振器实现反极性耦合。另外,本实施例滤波器的谐振器磁耦合方法还可以实现较高的带外杂波抑制效果,其过程包括设置多个传输腔体并在多个传输腔体内设置多个传输谐振器,第一腔体、多个传输腔体和第二腔体依序连通;其中,第一介质谐振器、多个传输谐振器和第二介质谐振器依序以进行信号耦合传输。通过这种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交叉错位的信号传输耦合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波器实验时,会在滤波器响应曲线通带两边各形成一个强抑制点,使滤波器对紧靠通带的抑制度更大,其中,在通带上形成的两个强抑制点即为常说的传输零点,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波器具备较高的带外杂波抑制效果。实施例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外还提供一种通信射频器件,该通信射频器件采用上述的滤波器,该滤波器设于该通信射频器件的信号收发电路部分。该滤波器用于对信号进行选择,该通信射频器件为单工器、双工器、分路器、合路器或塔顶放大器。[0066]其具体工作过程还请参阅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相关描述,在本技术领域人员理解的范围内,不作赘述。请参阅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响应曲线指标图,其中,横坐标为频率(单位为MHz),纵坐标为响应的幅度(单位为dB),从图8中不难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实现谐振器之间磁耦合的同时,在频率值为2320MHz和2360MHz附近的位置上也形成了两个较强的抑制点,即实现了较高的带外杂波抑制效果,因而具备较高的Q值。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竖直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底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竖直安装于所述第二腔体底部的第二介质谐振器,所述滤波器还包括 耦合窗口,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耦合件,贯穿所述耦合窗口,所述耦合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侧壁、第二腔体侧壁连接,且所述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耦合窗口、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以及所述第二介质谐振器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以使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与所述第二介质谐振器实现反极性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件包括第一耦合部、第二耦合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耦合部和所述第二耦合部的衔接部,所述第一耦合部与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耦合部与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电性连接,所述衔接部贯穿所述率禹合窗口 ;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产生的磁场部分穿过所述耦合件与所述第一腔体侧壁形成的第一等效磁通环圈且所述第二介质谐振器产生的磁场部分穿过所述耦合件与所述第二腔体侧壁形成的第二等效磁通环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多个传输腔体以及竖直安装于所述多个传输腔体内的多个传输谐振器,所述第一腔体、所述多个传输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依序连通,使得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所述多个传输谐振器和所述第二介质谐振器依序进行信号耦合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和所述第二介质谐振器为横电模陶瓷介质谐振器,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与所述第二介质谐振器在同一时间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衔接部悬空贯穿所述耦合窗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部、所述第二耦合部与所述衔接部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件呈“Z”型或“S”型。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侧壁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耦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二腔体侧壁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耦合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体侧壁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耦合部配合的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开口相平齐,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二腔体侧壁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耦合部配合的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开口相平齐,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部。
10.一种通信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射频器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 9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所述滤波器设于所述通信射频器件的信号收发电路部分,用于对信号进行选择,所述通信射频器件为单工器、双工器、分路器、合路器或塔顶放大器。
11.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且依序连通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以及竖直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底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竖直安装于所述第二腔体底部的第二介质谐振器、竖直安装于所述第三腔体底部的第三介质谐振器和竖直安装于所述第四腔体底部的第四介质谐振器,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所述第二介质谐振器、所述第三介质谐振器和所述第四介质谐振器依序实现信号耦合传输,所述滤波器还包括 耦合窗口,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四腔体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四腔体连通; 耦合件,贯穿所述耦合窗口,所述耦合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侧壁、第四腔体侧壁连接,且所述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耦合窗口、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以及所述第四介质谐振器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以使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与所述第四介质谐振器实现反极性耦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件包括第一耦合部、第二耦合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耦合部和所述第二耦合部的衔接部,所述第一耦合部与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耦合部与所述第四腔体的侧壁电性连接,所述衔接部贯穿所述率禹合窗口 ;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产生的磁场部分穿过所述耦合件与所述第一腔体侧壁形成的第一等效磁通环圈且所述第四介质谐振器产生的磁场部分穿过所述耦合件与所述第四腔体侧壁形成的第二等效磁通环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和所述第四介质谐振器为横电模陶瓷介质谐振器,所述第一介质谐振器与所述第四介质谐振器在同一时间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反。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部、所述第二耦合部与所述衔接部一体成型。
15.一种通信射频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射频器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 14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所述滤波器设于所述通信射频器件的信号收发电路部分,用于对信号进行选择,所述通信射频器件为单工器、双工器、分路器、合路器或塔顶放大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射频器件及其滤波器的谐振器磁耦合方法,该滤波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竖直安装于该第一腔体底部的第一介质谐振器和竖直安装于该第二腔体底部的第二介质谐振器,该滤波器还包括耦合窗口和耦合件。该耦合窗口设于该第一腔体和该第二腔体之间以使得该第一腔体和该第二腔体连通;该耦合件贯穿该耦合窗口,该耦合件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腔体侧壁、第二腔体侧壁连接,且该耦合件的两端分别位于该耦合窗口、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以及该第二介质谐振器三者形成的中心线的两侧,以使该第一介质谐振器与该第二介质谐振器实现反极性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简单,带外杂波抑制效果更好,具备较高的Q值。
文档编号H01P1/20GK202888358SQ20122028748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8日
发明者孙尚传, 卢天宙, 张桂瑞, 钟志波, 李贤祥 申请人: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