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43339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其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设备,主要实现电能传输过程中的升压与降压,其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其中,套管是电力变压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实现变压器内部出线的连接、对地绝缘和支撑作用,是目前引发变压器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套管的工作条件非常严峻,所以其常常因环境影响而逐渐劣化或损坏,而导致电网故障。为了保证电网的正常工作,需要对套管进行有效的预防性试验和在线监测。为了均匀分布电场,高压套管由多层金属屏和屏间的绝缘层构成,末屏是其最后一个屏,用于与地面等电位连接,运行中其必须可靠接地,因此无法获取末屏泄露电流信号,而在预防性试验时需解开与地电位的连接以便检测套管的电容量和介损。套管绝缘在线监测装置需要从套管末屏测量泄露电流,电流引出装置的一端与套管末屏的末屏引出线连接,另一端接入到电流测量装置,然后再接地。但是,目前末屏引出装置的导电杆与套管末屏的末屏引出线的连接为侧面接触连接,使得接触面积较小,不利于两者的连接,尤其是在末屏引出装置发生晃动时,很容易导致连接不稳定,进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以提高接触面积,进而提高连接的稳定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以提高接触面积,进而提闻连接的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用于引出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末屏引出线上的泄露电流,包括:通过安装孔套设在所述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接口上的外接头;与所述外接头相连的防护套筒,所述防护套筒上开设有导线孔;通过弹性绝缘件与所述防护套筒连接的导电杆,所述导电杆的靠近所述安装孔的一端沿周向布置有至少两瓣形成与所述末屏引出线配合的插装孔的连接瓣,且所述弹性绝缘件套设在所述连接瓣上。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导电杆的轴线与所述防护套筒的轴线平行,且所述导电杆的远离所述安装孔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孔。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防护套筒和所述弹性绝缘件的内转接头。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内转接头的外表面与所述防护套筒的内壁通过螺纹相连,且所述内转接头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螺纹孔。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的保护电阻。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外接头和所述防护套筒的连接螺母。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连接螺母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接头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且所述连接螺母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防护套筒上设置有第二凸起。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护套筒的外表面,且用于限制所述连接螺母向远离所述外接头的方向运动的第一限位卡簧;和设置在所述导电杆上,用于防止所述导电杆脱离所述弹性绝缘件的第二限位卡簧。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外接头与所述末屏接口的连接处的第一密封装置和用于密封所述外接头与所述防护套筒的第二密封装置。优选地,上述的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线孔处的防水接头。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用于引出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末屏引出线上的泄露电流,其包括:通过安装孔套设在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接口上的外接头;与外接头相连的防护套筒,该防护套筒上开设有导线孔;通过弹性绝缘件与防护套筒连接的导电杆,该导电杆的靠近安装孔的一端沿周向布置有至少两瓣形成与末屏引出线配合的插装孔的连接瓣,且弹性绝缘件套设在连接瓣上。在检测时,将外接头安装在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接口上,同时保证末屏引出线插入到连接瓣形成的插装孔内,即实现了将末屏引出线上的电流传递到导电杆上。插装孔由至少两瓣连接瓣形成,即插装孔的大小可随末屏引出线的插入深度发生变化,而套设在连接瓣上的弹性绝缘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化,实现对插接到插装孔内的末屏引出线的夹紧,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末屏引出线与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的接触改为面接触,即末屏引出线的周面接触,有效增大了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电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电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核心是提供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以提高接触面积,进而提闻连接的稳定性。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用于引出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末屏引出线上的泄露电流,其包括:通过安装孔套设在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接口上的外接头I ;与外接头I相连的防护套筒4,该防护套筒4上开设有导线孔;通过弹性绝缘件9与防护套筒4连接的导电杆6,该导电杆6的靠近安装孔的一端沿周向布置有至少两瓣形成与末屏引出线配合的插装孔的连接瓣61,且弹性绝缘件9套设在连接瓣61上。在检测时,将外接头I安装在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接口上,同时保证末屏引出线插入到连接瓣61形成的插装孔内,即实现了将末屏引出线上的电流传递到导电杆6上。插装孔由至少两瓣连接瓣61形成,即插装孔的大小可随末屏引出线的插入深度发生变化,而套设在连接瓣61上的弹性绝缘件9,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化,实现对插接到插装孔内的末屏引出线的夹紧,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末屏引出线与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的接触改为面接触,即与末屏引出线的周面接触,有效增大了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在具体实施例中,并不对连接瓣61的个数和长度做限定,操作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设定。具体地,连接瓣61可以为三瓣或四瓣,其材质为具有导电性能的铜材质。本实施例中,将导电杆6的轴线与防护套筒4的轴线设置为平行布置,且在导电杆6的远离安装孔的一端开设第一螺纹孔62。为了便于末屏引出线插装到连接瓣61形成的插装孔内,优选地,将插装孔的轴线与安装孔的轴线重合布置,即插装孔对应安装孔布置。在检测过程中,导电杆6通过与末屏引出线连接,以实现将末屏引出线上的电流传递到导电杆上,而外部信号电缆则通过第一螺纹孔62,实现与导电杆6的连接,从而实现检测导电杆6上的电流的目的。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连接防护套筒4和弹性绝缘件9的内转接头11,即在安装时,通过内转接头11实现防护套筒4和弹性绝缘件9的连接。在实际设置时,将内转接头11设置为中空结构,并将弹性绝缘件9卡设在内转接头11的中空位置处,以实现对弹性绝缘件9的连接。优选地,弹性绝缘件9的外圈与内转接头11的内圈通过螺纹连接,弹性绝缘件9的内圈与所述导电杆6的外圈通过螺纹连接。优选地,内转接头11的外表面与防护套筒4的内壁通过螺纹相连,且内转接头1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螺纹孔(图中未标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内转接头11与防护套筒4之间还可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实现连接,且均在保护范围内。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该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还包括安装在第一螺纹孔62和第二螺纹孔之间的保护电阻7。该保护电阻7的一端安装在第一螺纹孔62内,另一端安装在第二螺纹孔内。通过设置保护电阻7,可确保在外部信号电缆意外断路时,套管末屏仍然可以通过保护电阻7接地,防止套管末屏开路,保证套管安全运行。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防护套筒4和外接头I的连接方式,具体地,通过连接螺母2实现外接头I和防护套筒4的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且均在本实施例保护范围内。具体地,在连接螺母2上设置内螺纹,相应的在外接头I上设置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即通过螺纹配合,实现连接螺母2与外接头I的连接。在连接螺母2的远离外接头I的一侧设置第一凸起,且第一凸起的内径大于防护套筒4的外径,相应地,在防护套筒4的外侧设置第二凸起。在安装时,连接螺母2通过螺纹与外接头I连接,并与第一凸起形成第一凹槽,而防护套筒4上的第二凸起刚好卡在上述凹槽内,从而通过连接螺母2将外接头I和防护套筒4的连接。此外,在外接头I上设置第二凹槽,相应地,在内转接头11上设置第三凸起。安装时,内转接头11的第三凸起能够伸入到外接头I的第二凹槽内,从而实现限位连接。通过上述设置,有效保证了装置的密封性,而起该连接方式拆装方便,极大的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防止连接螺母2与外接头I之间的螺纹连接松动后,连接螺母2从外接头I上脱落,本实施例中在防护套筒4上设置了用于限制连接螺母2向远离外接头I的方向运动的第一限位卡簧3。当连接螺母2松动时,其与外接头I发生相对位移,当其运动到第一限位卡簧3位置时,连接螺母2不能继续运行,从而阻止了其从外接头I上脱落的问题。此外,为了防止导电杆6从弹性绝缘件9上脱离,本实施例还设置了第二限位卡簧8,具体地,将第二卡簧8设置在导电杆6的远离安装孔的一端。由于弹性绝缘件9内圈与导电杆6相连,外圈与内转接头11相连,因此,在将末屏引出线从连接瓣61上拔出时,若导电杆6与弹性绝缘件9连接的较紧密时,会导致导电杆6随末屏引出线脱离弹性绝缘件9。本申请通过第二卡簧8可防止弹性绝缘件9与导电杆6发生相对位移,从而防止导电杆6脱离本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了保证该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的整体密封性,以防止发生漏电的问题,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外接头I与末屏接口之间的第一密封装置12,和设置在外接头I与防护套筒4之间的第二密封装置10。具体地,当外接头I与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接口相连时,第一密封装置12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性;当外接头I与防护套筒4拧紧时,第二密封装置10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性。优选地,该第一密封装置12和第二密封装置10可同为密封垫圈,但本实施例并不对其具体形式做限定。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从导线孔引出的外部信号电缆的安全性,在导线孔处设置了防水接头5。通过防水接头5实现对导线孔处的密封。该防水接头5的外壳为金属材质,以保证防水接头5的强度和硬度;而内部为塑料材质,以保证防水接头5的绝缘性和密封性。本实施例中并不仅限于上述材质,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在现场安装之前,首先将防护套筒4内部的各部件安装完毕,将信号电缆通过防护套筒4末端的防水接头5引出。在安装时,首先将套管末屏的接口处的接地帽拧下,并将外接头I通过螺纹固定在原来接地帽的位置。然后将之前安装好的防护套筒整体结构对准外接头1,使套筒末屏引出线正好插入导电杆6的插装孔内,旋转防护套筒整体结构,直至无法转动,此时内转接头11前端的第三凸起正好卡入外接头I的第二凹槽。最后将连接螺母2对准外接头I上的外螺纹拧紧,实现套管末屏与外接头I之间的连接。在进行套管停电试验时,需要拆下该信号引出装置。此时拧开连接螺母2,然后将防护套筒整体结构拔下即可,外接头I不需拆下。此拆装方式将保护电阻7、末端信号电缆一起拆除,可以防止拆除时造成信号电缆扭转导致连接开路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拆除保护电阻7后忘记装上的隐患。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用于引出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末屏引出线上的泄露电流,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安装孔套设在所述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接口上的外接头(I); 与所述外接头(I)相连的防护套筒(4),所述防护套筒(4)上开设有导线孔; 通过弹性绝缘件(9)与所述防护套筒(4)连接的导电杆(6),所述导电杆(6)的靠近所述安装孔的一端沿周向布置有至少两瓣形成与所述末屏引出线配合的插装孔的连接瓣(61),且所述弹性绝缘件(9)套设在所述连接瓣(6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杆(6)的轴线与所述防护套筒(4)的轴线平行,且所述导电杆(6)的远离所述安装孔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孔(6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防护套筒(4)和所述弹性绝缘件(9)的内转接头(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接头(11)的外表面与所述防护套筒(4)的内壁通过螺纹相连,且所述内转接头(11)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螺纹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螺纹孔(62)和第二螺纹孔内的保护电阻(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外接头(I)和所述防护套筒(4)的连接螺母(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螺母(2)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接头(I)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且所述连接螺母(2)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防护套筒(4)上设置有第二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护套筒(4)的外表面,且用于限制所述连接螺母(2)向远离所述外接头(I)的方向运动的第一限位卡簧(3);和设置在所述导电杆(6)上,用于防止所述导电杆(6)脱离所述弹性绝缘件(9)的第二限位卡簧(8)。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外接头(I)与所述末屏接口的连接处的第一密封装置(12)和用于密封所述外接头(I)与所述防护套筒(4)的第二密封装置(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线孔处的防水接头(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用于引出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末屏引出线上的泄露电流,其包括通过安装孔套设在电容型套管末屏的接口上的外接头;与外接头相连的防护套筒,该防护套筒上开设有导线孔;通过弹性绝缘件与防护套筒连接的导电杆,该导电杆的靠近安装孔的一端沿周向布置有至少两瓣形成与末屏引出线配合的插装孔的连接瓣,且弹性绝缘件套设在连接瓣上。插装孔的大小可随末屏引出线的插入深度发生变化,而套设在连接瓣上的弹性绝缘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化,实现对末屏引出线的夹紧,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末屏引出线与套管末屏信号引出装置的接触为面接触,即周面接触,有效增大了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H01F27/40GK202996530SQ201220700438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7日
发明者何文林, 邹国平, 刘浩军, 梅冰笑, 孙翔, 谢东 申请人: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家电网公司, 杭州柯林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