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51716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多极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端子包括由一壳体的一端子收容腔收容的一本体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下端并表面安装于一电路板上的一焊接尾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上端且接触一配对端子的一接触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两侧缘且由形成在所述端子收容腔两侧上的固定侧壁来固定的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沿一竖向方向延伸且具有比所述本体部的竖向尺寸大的一竖向尺寸;锁入到一固定侧壁中的一紧固部形成在所述固定部的上部的侧缘;以及接触所述多个固定侧壁的一稳定部形成在所述固定部的下部的侧缘上。
【专利说明】多极连接器
[0001]相关申请的援引
[0002]本申请主张在2011年6月14日向日本特许厅提交的题为“多极连接器”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2011-132146的优先权。前述专利申请的内容其整体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0003]本申请概括而言涉及一种多极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4]传统地,一多极连接器(其是设有多个端子的一插针网格阵列(pin grid array)连接器)用于将多个半导体装置连接于一电路板或用于将多个电路板彼此连接。这样一种连接器的一示例公开于日本专利申请2002-331965中。前述专利申请的内容其整体全部并入本文。
[0005]图12示出一现有连接器内的一端子安装部分的一剖视图。在该图中,811表示一连接器壳体,所述连接器壳体是由一绝缘材料制成的一板状元件并且具有多个通孔813。在壳体811的下面形成多个突柱815。前述突柱815设有凹部816,并且这些凹部连通所述多个通孔813。此外,突柱815的周围包覆有一导电覆层871。
[0006]一端子针861收容于相应通孔813中。在插入后,形成在端子针861的上端的一突片部864从壳体811的上面突出,而形成在端子针861的下端的一接触部862进入突柱815的凹部816以接触导电覆层871。
[0007]当在上述条件下焊料881附着于突柱815的周围后,突柱815的下端接触并焊接于在印刷电路板911的表面上形成的电极951。因此,焊料881电性和机械连接电极951以及突柱815周围上的导电覆层871,从而在电极951和端子针861之间建立一电连接。
[0008]然而,当所述现有的多极连接器的所述壳体在水平方向上热膨胀时,在所述突柱和所述印刷电路板(PCB)的电极之间的连接部分受到应力时,这使得在所述焊料内产生裂纹。此外,当所述端子针的竖向尺寸被缩短以降低高度时,从所述接触部到突柱815的距离减小,从而出现称为“焊料上升(solder rising)”或“焊剂上升(flux rising)”的问题。此外,所述接触针的高度的降低损害了所述接触针在所述通孔内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0009]因此,本申请的一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多极连接器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可靠性高的多极连接器,通过增加多个端子的由壳体固定的部分的竖向尺寸,即使所述连接器的高度整体上降低也使从形成在固定部上的稳定部到紧固部之间的距离增加、即使所述壳体在热膨胀时所述多个端子的稳定性也能够得到维持、实现一多极结构并易于制造所述连接器且易于将所述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
[0010]针对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所述多极连接器包括一个一体成型的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以形成多对的列的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包括:一本体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端子收容腔内;一焊接尾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下端并且表面安装到一电路板上;一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上端且用于接触一个配对的端子;以及固定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两侧端并且其由形成在所述端子收容腔的两侧的固定侧壁来固定。所述固定部沿一竖向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比所述本体部的竖向尺寸大的竖向尺寸,锁入到所述固定侧壁中的紧固部形成在所述固定部的上部的侧缘,以及抵靠所述固定侧壁的稳定部形成在所述固定部的下部的侧缘。
[0011]在本申请的另一多极连接器中,所述端子收容腔包括:一窄部,沿竖向方向延伸;以及一宽部,连接于所述窄部的下端、比所述窄部宽、且沿竖向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部的至少一上部由所述窄部收容,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固定部置于所述宽部内。所述本体部的后表面接触所述端子收容腔在所述宽部内的背面。所述固定部由所述端子收容腔在所述宽部内的固定侧壁来固定。
[0012]在本申请的再一多极连接器中,所述焊接尾部包括:一应力缓和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下端;以及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应力缓和部的下端,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端子收容腔的下端向下突出且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上的一端子连接垫。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多极连接器中,所述连接部具有一圆形形状且位于所述本体部的前表面的前方。最后,在本申请的另一多极连接器中,所述应力缓和部具有比所述本体部窄的一宽度、在弯曲前大体垂直于所述本体部向前延伸、且使其末端朝向向后的方向。
[0013]根据本申请,所述壳体所固定的所述端子固定部的竖向尺寸增加了。因此,即使所述连接器的高度整体上降低也可以增加形成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所述稳定部和所述紧固部之间的距离,且即使所述壳体热膨胀也能维持所述多个端子的稳定性。这样得到了一种多极结构,其简化了所述连接器的制造且易于将所述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并且增加了可靠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通过参照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可以最佳地理解本申请的结构和工作的组成和方式以及其进一步的目的和优点,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元件,且在附图中:
[0015]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一个立体图;
[0016]图2是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个第一对视图,其中(a)是一俯视图、以及(b)是一个第一侧视图;
[0017]图3是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个第二对视图,其中(a)是一第二侧视图、以及(b)是一仰视图;
[0018]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第一端子的一个三维视图,其中(a)是从左上方看到的一个前视三维视图,(b)是从右上方看到的一个后视三维视图,(c)是从左下方看到的一个前视三维视图,以及(d)是从右下方看到的一后视三维视图;
[0019]图5是示出本申请的第一端子和第一端子收容腔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图,其中(a)是第一端子收容腔的一前视图,(b)是第一端子收容腔的一侧剖视图,(c)是第一端子收容腔连同收容在其内的第一端子的一前视图,以及(d)是第一端子收容腔连同收容于其内的第一端子的一侧剖视图;
[0020]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一个三维视图;[0021]图7是图6的第二连接器的一个第一对视图,其中(a)是一俯视图、以及(b)是一第一侧视图;
[0022]图8是图6的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对视图,其中(a)是一第二侧视图、以及(b)是一仰视图;
[0023]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第二端子的一个三维视图,其中(a)是从左上方看到的一前视三维视图,(b)是从右上方看到的一后视三维视图,(c)是从左下方看到的一个前视三维视图,以及(d)是从右下方看到的一个后视三维视图;
[0024]图10示出本申请的第二端子和第二端子收容腔之间的关系,其中(a)是第二端子收容腔的一前视图,(b)是第二端子收容腔的一侧剖视图,(c)是第二端子收容腔连同收容于其内的第二端子的一前视图,以及(d)是第二端子收容腔连同收容于其内的第二端子的一侧剖视图;
[0025]图11示出本申请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一对接动作,其中(a)是示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前状态的一剖视图,以及(b)是示出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一已对接状态时的一剖视图;以及
[0026]图12是一现有连接器的一端子安装部分的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尽管本申请很容易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示出在附图中且本文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的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本申请的原理的一个示例,且不意欲将本申请限制于本文所示出的。
[0028]由此,提及的一特征或方案将用于说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特征或方案,而不是意味着本申请的每一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该特征或方案。此外,应注意的是,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0029]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指示是合适的。然而,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改变,则这些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0030]参照附图,10表示构成根据所示实施例的连接器对的一个多极连接器的一第一连接器,且是用于安装在一第一电路板(图未示出)的前侧的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与下面说明的一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第二连接器101是构成本实施例所述连接器对中的一配对多极连接器的一第二连接器,且是用于安装在一第二电路板(图未示出)的前侧的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本申请中的本实施例的所述多极连接器包括前述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并且电连接作为一电路板对的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前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可以是例如使用在电子设备中的印刷电路板、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等,但也可以是任何其它类型的电路板。
[0031 ]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连接器10具有一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是由具有绝缘性能的一材料(例如一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个一体形成的壳体。如图1-3所示,第一壳体11是一个大体矩形的厚壁板,其在与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侧(即在图1的视图中的上侧)具有大体矩形的一凹部12,凹部12的底面由一底板部16的一上面16a限定,并且凹部12的周边由一侧壁部14围绕。
[0032]典型地,第一连接器10是具有一平坦的细长形状并且有100以上到1000个以上的极的一多极连接器。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中沿连接左上方到右下方的方向、在图2 (a)中沿竖直方向、以及在图3 (b)沿横向切除所述连接器的中心部分。
[0033]凹部12具有与第一壳体11 一体成型的多个凸条部13。在所示出的情形中,所述多个凸条部13从底板部16的上面16a向上突出并且沿第一壳体11的纵向延伸。结果,沿壳体11的纵向延伸的多个细长(thin)的纵向沟部12a形成在前述凸条部13的两侧。在图中所示出的例子中,设有五个凸条部13,但是理解的是,这个数目可以是从一个到多个中的任意数目。
[0034]在前述凸条部13的两侧上形成第一端子收容腔15,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为用于收容作为端子的第一端子61的腔。以一间距(例如大约Imm)间隔的多个收容腔15形成在凸条部13的两侧上,且每一个这样的收容腔15收容一相应的第一端子61。所述多个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间距和数目以及所述多个端子61的数目可适当地进行设定。
[0035]此外,用作第一引导部的第一突出部14a形成在壳体11的纵向上的两侧。这些第一突出部14a由侧壁部14的一部分向外突出而形成。在所示出的例子中,一个突出部14a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沿纵向的一侧,而两个突出部14a形成在另一侧,但是,第一突出部14a的数目和位置可适当地设定。当第一连接器10处于与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状态时,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部14a (如下所述)插入到第一突出部14a中。
[0036]壳体11具有向下突出且形成在底板部16的一下侧16b的周边的多个位置处的第一壳体脚17。这些第一壳体脚17的下面接触所述第一电路板的表面,从而起到维持所述第一电路板的表面与底板部16的下侧16b之间的一预定距离的间隔元件的功能。
[0037]第一端子收容腔15从凸条部13的上面到底板部16的下面16b延伸形成,且如图2-图3所示,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从底板部16的下面16b沿向下方向延伸。每一个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是所谓的“焊接尾部”且通过焊接连接于一端子连接垫(端子连接垫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一导电迹线)。
[0038]如图所示,第一端子61具有一尾部62、一本体部63、一固定部64以及一接触部65,并且第一端子61通过冲压、弯曲或其他加工一导电金属板而作为一个一体件形成。本体部63是具有一大体方形形状的一平的部分。接触部65是用于接触下面说明的构成对接端子的一第二端子161的部分,具有与本体部63几乎相同的宽度,且包括连接于本体部63的上端的一弯曲部65a、连接于弯曲部65a的上端的一基部65b、连接于基部65b的上端且由一分离缝65c分成左右部分的一接触臂65d、通过弯曲前述接触臂65d的中间形成的一接触凸部65e、以及构成接触臂65d的上端并且比接触凸部65e更朝向前端侧的端部65f。
[0039]前述弯曲部65a具有形成为一缓和的“S”形状,并且从本体部63以一缓和的角度向上向前倾斜延伸的一侧面。基部65b是具有比弯曲部65a的宽度稍大的一宽度的一平坦部、相对于本体部63以一小角度向上向前延伸、能够弹性变形、并且起到一弹性部的功能。此外,接触臂65d也相对于本体部63以一小角度向上向前延伸、能够弹性变形、且起到一弹性部的功能。接触臂65d是具有与所述基部65b相同宽度的一细长的薄板状部分但被从前端沿纵向延伸而形成的分离缝65分成两个部分。结果,接触臂65d的左部分和右部分能够独立地弹性变形,并且即使它们相对第二端子161的位置变化,它们也能够保持与接触端子161可靠的接触。由于端部65f从接触凸部65e向后方倾斜向上延伸,所以端部65f的末端比接触凸部65e更进一步朝向后方。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该第一端子61可与第二端子161形成顺畅的接触。
[0040]此外,前述尾部62包括:一应力缓和部62a,连接于本体部63的下端;以及一连接部62b,连接于应力缓和部62a的下端。应力缓和部62a是比本体部63窄的一薄的细长部分。在一侧视图中,应力缓和部62a具有一大体U形或J形形状、自与本体部63的下端的一连接位置弯曲且在大致弯曲180°之前大体垂直于本体部63向前延伸,从而其末端转向后方(turn backward)。前述连接部62b是平坦的且其形状为圆形,连接于所述下端部(SP连接于应力缓和部62a的前端),并且几乎垂直于本体部63延伸。
[0041]连接部62b以其下面面对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所述端子连接垫的上面的方式焊接于前述端子连接垫。由于连接部62b形状上是圆形并且应力缓和部62a能够弹性变形,所以即使第一端子61的本体部63和所述端子连接垫的位置彼此相对改变,也可以防止焊料内的应力集中、在焊料中形成裂纹、以及防止与所述端子连接垫分离。此外,由于从连接部62b经由应力缓和部62a到达本体部63的距离变得更长,所以可以防止焊料上升、焊剂上升等现象的发生。
[0042]固定部64是一平坦的板状部分,该平坦的板状部分成形为与本体部63共面且从本体部63的两侧的侧缘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固定部64具有从其上端向上延伸的上方延出部64a以及从其下端向下延伸的下方延出部64b。上方延出部64a的上端比本体部63的上端高,而下方延出部64b的下端比所述本体部63的下端低。从而,从上方延出部64a的上端到下方延出部64b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即固定部64的竖向尺寸)比从本体部63的上端至IJ下端之间的距离(即本体部63的竖向尺寸)大。
[0043]形成在固定部64的侧缘上的是向外突出的紧固部64c和竖向延伸的平滑的稳定部64d。更具体地,紧固部64c形成在固定部64的侧缘的上部,而稳定部64d形成在固定部64的侧缘的下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61插入到且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腔15,前述紧固部64c是锁入到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下述一支撑侧壁15d中的部分,而稳定部64d接触支撑侧壁15d。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固定部64具有一大的竖向尺寸(至少比本体部63的竖向尺寸大),所以可增加紧固部64c和稳定部64d之间的距离,继而稳定第一端子61在第一端子收容腔15内的位置。此外,紧固部64c和稳定部64d的位置可适当地改变。例如,紧固部64c可形成为图中所示的位置高,而稳定部64d可形成为比图中所示的位置低。
[0044]为了便于说明,在上述图中仅示出第一壳体11的一个第一端子收容腔15以及所述收容腔15的周围部分。其它部分的示出均省略。
[0045]第一端子收容腔15包括:一窄部15a,其为在竖向方向上延伸的一窄的沟状空间;一宽部15b,其为连接于窄部15a的下端、沿竖向方向延伸、且比窄部15a宽的一沟状空间;以及一底板贯通部15c,其具有与宽部15b几乎相同的宽度且从底板部16的上面16a到底板部16的背面16b而贯通底板部16。此外,在宽部15b与窄部15a的上侧的部分在凸条部13的侧壁形成凹部、与底板贯通部15c和所述宽部15b的下侧的部分成为一体、且形成为竖向贯通底板部16。
[0046]第一端子61从第一壳体11的下侧(即从底板部16的下面16b)插入到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中。更具体地,如图5 (C)- (d)所示,本体部63的背面(即与尾部62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侧的表面)设置成抵靠在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背面15e,且第一端子61插入到且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腔15。由于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端子61的左右紧固部64c的前端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形成在第一端子61的两侧的支撑侧壁15d之间的距离宽,所以紧固部64c锁入到支撑侧壁15d中并且被固定。结果,所述固定部由宽部15b的支撑侧壁15d来固定,而第一端子61收容且固定于第一端子收容腔15内。
[0047]由于左右稳定部64d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与紧固部64c的两个前端之间的距离几乎相同,所以稳定部64d接触和压靠支撑侧壁15d。结果,固定部64在竖向方向的一大范围内被宽部15b的支撑侧壁15d挤压并由其固定,第一端子61被可靠地固定在第一端子收容腔15内,且防止第一端子61从第一端子收容腔15脱落。此外,由于紧固部64c形成在固定部64的上部而稳定部64d形成在固定部64的下部,所以紧固部64c和稳定部64d之间的相对于竖向方向的距离增加,且因此固定部64在竖向方向上的一非常大的范围内由宽部15b的支撑侧壁15d以一稳定的状态固定。由此,如图5 (c)所示,限制端子61相对于第一端子收容腔15向左或向右倾斜。
[0048]当第一端子61完全由第一端子收容腔15收容时,接触部65的基部65b和接触臂65d(即至少接触部65的上部)由窄部15a收容,而接触部65的弯曲部65a、本体部63以及固定部64由宽部15b收容。然而,如上所述,弯曲部65a和基部65b相对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本体部63以一小角度向上向前倾斜延伸,它们与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背面15e分离且邻近于凸条部13,如图5 Cd)的侧视图所示。此外,由于接触臂65d相对于本体部63从基部65b的上端以一小角度向上向前倾斜延伸,所以接触凸部65e的周边部分与背面15e分离且从窄部15a向外突出(即相对凸条部13的侧壁向外突出)。此外,基部65b和接触臂65d的宽度比窄部15a的宽度小。因此,当第一连接器I与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即使窄部15a在与第二端子161b接触并受挤压时,窄部15a弹性移位(shift),且与第二端子161的接触得以可靠地维持。
[0049]端部65f的末端位于比接触凸部65e更靠近背面15e的位置,且依然处于窄部15a内而不突出到凸条部13的侧壁的外侧。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第二连接器101的材料(material)不会卡在(catch upon)端部65f的所述末端。此外,即使例如通过接触异物引起的一宽度方向力(例如作用在图5 (c)所示的横向上的一力)施加在接触凸部65e,接触臂65d将不会沿宽度方向移位并接触相邻第一端子61的接触臂65d或接触与对应的第二端子161邻近的相邻第二端子161,而引起短路。
[0050]尾部62的连接部62b位于底板贯通部15c的下方且从底板部16的下面16b向下突出。换言之,连接部62b从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下端向下突出。此外,应力缓和部62a从本体部63的下端向前延伸。然而,应力缓和部62a的前端部位于底板贯通部15c内且不接触在底板贯通部15c内的与背面15e相对一侧的表面。此外,由于应力缓和部62a的宽度明显小于宽部15b和底板贯通部15c的宽度,所以应力缓和部62a不接触底板贯通部15c或宽部15b的侧面。因此,即使在第一端子61的本体部63和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端子连接垫(连接部62b通过焊接连接于所述端子连接垫)的相对位置改变,应力缓和部62a也不干涉宽部15b或底板贯通部15c的表面;并且由于应力缓和部62a能够弹性变形,所以不会在焊料内出现裂纹或焊料与所述端子连接垫分离。
[0051]6][0052]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由一绝缘材料(例如一合成树脂等)一体形成的一第二壳体111。如图6-图8所示,第二壳体111具有一大体矩形的厚板状形状以及在与第一连接器10对接的一侧(图6中的上侧)具有多个凹条部113。在所示出的例子中,凹条部113从上面向下贯通、具有由底板部116的上面116a限定的底面、且沿第二壳体111的纵向延伸。沿第二壳体111的纵向延伸的细长(thin)的纵向的脊部112因此形成在凹条部113的两侧。脊部112具有多个凹部112a,然而凹部112a可以适当地省略。尽管在所示出的例子中示出了五个凹条部113,但是其数目也可以是从一个到多个中的任意一个。
[0053]与前述第一连接器10 —样,第二连接器101典型地是一平坦的细长的本体形式的、可具有100以上至1000个以上的极的一多极连接器。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在图6-图8中,沿图6中的连接左上方至右下方的方向、沿图7 (a)中的竖向方向、以及沿图8 (b)的横向切除所述连接器101的中心部分。
[0054]形成在凹条部113两侧的侧壁(即在脊部112的侧壁)上形成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作为用于第二端子161的端子收容腔。在每一个凹条部113的每一个侧壁(即脊部112的每一个侧壁)上,多个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以一间距(例如约Imm)形成。每一个第二端子收容腔115收容一个相应的第二端子161。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以及第二端子161的间距和数目可适当地设定。
[0055]此外,作为多个第二插入引导部的第二突出部114a形成在第二壳体111纵向上的两侧。这些第二突出部114a由侧壁部114的一部分向外突出而形成。在所示出的例子中,一个这样的突出部114a形成在第二壳体111纵向上的一端部,而两个突出部形114a形成在另一侧,但是第二突出部114a的数目和位置可适当地设定。当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处于一已对接的状态时,第二突出部114a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突出部14a中。
[0056]第二壳体111具有在底板部116的下面116b的周边的多个位置处形成的向下突出的多个第二壳体脚117。这些第二壳体脚117的下面接触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前侧,且起到提供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前侧和底板部116的背侧116b之间一预定距离的间隔元件的作用。
[0057]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形成为从凹部113的侧面延伸直到底板部116的下面116b,且如图7-图8所示,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从底板部116的下面116b向下突出。每一个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构成一所谓的“焊接尾部”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所述第二电路板上的一导电迹线连接的一端子连接垫。
[0058]如图所示,第二端子161具有一尾部162、一本体部163、一固定部164、以及一接触部165。第二端子161通过冲压、弯曲或其他加工一导电金属板而以一个一体件形成。本体部163是大体方形形状的平坦的部分。此外,接触部165是用于与第一端子61接触的部分。接触部具有与本体部163相同的宽度且包括连接于本体部163的上端的一弯曲部165a以及比弯曲部165a宽并连接于弯曲部165a的上端的一接触臂165b。
[0059]前述弯曲部165a具有一曲轴或S字形状的一侧面、弯曲并连接于本体部163的上端、并在弯曲且连接于接触臂165b的下端前大体垂直于本体部163延伸。接触臂165b是大体矩形形状的一板状部分且平行于本体部163竖向延伸。
[0060]此外,前述尾部162包括:一应力缓和部162a,连接于本体部163的下端;以及一连接部162b,连接于应力缓和部162a的下端。尾部162连同包括在尾部162内的应力缓和部162a和连接部162b均具有与第一端子61的上述尾部62连同尾部62内包括的应力缓和部62a以及连接部62b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这些部分的说明。
[0061]固定部164是一平坦的板状部分,该板状部分成形为与本体部163共面,并且从本体部163的两侧的侧缘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每一个固定部164具有从其上端向上延伸的上方延出部164a以及从其下端向下延伸的向下延出部164b。在固定部164的侧缘上形成向外突出的紧固部164c以及沿竖向方向延伸的平滑的稳定部164d。固定部164以及包括在固定部164内的竖向延伸的延出部164a、下方延出部164b、紧固部164c、以及稳定部164d具有与固定部64以及包括在第一端子61的固定部64内的竖向延伸的延出部64a、下方延出部64b、紧固部64c、以及稳定部64d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了它们的说明。
[0062]为了便于说明,在上述图中仅示出第二壳体111的一个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以及其附近部分。省略其它部分的示出。
[0063]如图所示,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包括:一窄部115a,其为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一窄沟状空间;一宽部115b,其为连接于窄部115a的下端、沿竖向方向延伸、且比窄部115a宽的一沟状空间;以及一底板贯通部115c,其具有与宽部115b几乎相同的宽度且从底板部116的上面116a到底板部116的背面116b而贯通底板部116。此外,宽部115b与窄部115a的上侧的部分在脊部112的侧壁内形成凹部、与底板贯通部115c以及所述宽部的下侧的一部分一体形成、且通过底板部116竖向延伸。
[0064]虽然第一端子收容腔15形成为从底板部16的下面16b贯通至凸条部13的上面延伸,但第二端子收容腔115未到达脊部112的上面。因此,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上端(即窄部115a的上端)由脊部112的侧壁上端部112b限定。此外,虽然第一端子收容腔的背面15e几乎是平的,但是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背面115e是渐变的且分成形成窄部115a的背面的一上侧背面115el和形成宽部115b的背面的一下侧背面115e2。上侧背面115el和下侧背面115e2彼此平行,但是由于窄部115a比宽部115b浅,所以上侧背面115el (图10 (b)的左侧)比下侧背面115e2位置更靠前方,即更靠近脊部112的侧壁面。
[0065]第二端子161从第二壳体111的下侧(即从底部116的下面116b)插入到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中。更具体地,如图10 (c)-图10 (d)所示,第二端子161插入并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从而本体部163的背面(即与尾部162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侧的表面)接触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下侧背面115e2。由于第二端子161的左右紧固部164c的前端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形成在第二端子161两侧的支撑侧壁115d之间的距离大,所以在此情况下,紧固部164c锁入到支撑侧壁115d中且被固定。结果,所述固定部由宽部115b的支撑侧壁115d来固定,而第二端子161收容且固定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内。
[0066]由于左右稳定部164d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与紧固部164c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几乎相同,所以所述稳定部接触并压靠支撑侧壁115d。结果,固定部164在竖向方向上的一大的范围内被宽部115b的支撑侧壁115d挤压和固定,第二端子161可靠地固定在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内,且防止第二端子161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脱落。此外,由于紧固部164c形成在固定部164的上部而稳定部164d形成在固定部164的下部,所以紧固部164c和稳定部164d之间相对竖向方向的距离增加,且因此固定部164在竖向方向上的一非常大的范围内由宽部115b的支撑侧壁115d以一稳定的状态固定。由此,第二端子161被限制相对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向左或向右倾斜,如图10 (c)所示。[0067]当第二端子161由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完全收容时,接触部165的接触臂165b(即至少接触部165的上部)由窄部115a收容,而接触部165的弯曲部165a、本体部163、以及固定部164则由宽部115b收容。由于弯曲部165a从本体部163向前延伸,所以本体部163和平行于本体部163延伸的接触臂165b接近或接触上侧背面115el,如图10(d)所示。接触臂165b的前面或者与脊部112的侧壁上端部112b几乎共面、或者位于比侧壁上端部112b稍靠前方的位置。
[0068]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第一端子61将不会卡(catch)在接触臂165b的上端(即前端)。即使与第一端子61接触并被所述第一端子挤压,接触臂165b也不会向后移位(shift),且因此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可得以可靠地维持。
[0069]尾部162的连接部162b位于底板贯通部115c的下方,并且从底板部116的下面116b向下突出。换言之,连接部162b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下端向下突出。此外,应力缓和部162a从本体部163的下端向前延伸。然而,应力缓和部162a的前端位于底板贯通部115c内且不接触底板贯通部115c内的与下侧背面115e2相对的一侧的表面。此外,由于应力缓和部162a的宽度比宽部115b和底板贯通部115c的宽度窄得多,所以应力缓和部162a不接触底板贯通部115c或宽部115b的侧面。由此,即使第二端子161的本体部163和所述第二电路板上的端子连接垫(连接部162b通过焊接连接于所述端子连接垫)的相对位置有改变,应力缓和部162a也不干涉宽部115b或底板贯通部115c的表面;且由于应力缓和部162a能够弹性变形,所以不会在焊料内出现裂纹或焊料与所述端子连接垫分离。
[0070]在操作时,通过利用焊接等将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的连接部62b连接于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连接的端子连接垫,第一连接器10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路板(未示出)。类似地,通过利用焊接等将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的连接部162b连接于与所述第二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连接的端子连接垫,第二连接器101表面安装到所述第二电路板(未不出)。
[0071]接下来,如图11 (a)所示,一操作者将第一连接器10的对接侧置于面向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侧的一位置。在第一连接器10的所述多个凸条部13的位置与第二连接器101的所述多个凹条部113对准且所述多个凸条部插入到所述多个凹条部之后,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的位置对准的操作完成。
[0072]在这个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朝向彼此移动且这两个连接器对接,如图11 (b)所示。当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处于一已对接的状态时,第一连接器10的每一个凸条部13插入到第二连接器101的相应凹条部113中,每一个第一端子61的接触臂65d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相应的接触臂165d,且每一个第一端子61与相应的第二端子161电连接。
[0073]由此,根据本实施例,构成所述多极连接器对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分别具有一体的第一壳体11和一体的第二壳体111以及连接于第一壳体11的多个第一端子61和连接于第二壳体111的多个第二端子161。第一端子61及第二端子161包括:本体部63及本体部163,分别收容在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内及第二壳体111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内;尾部62及尾部162,分别连接于本体部63的下端及本体部163的下端且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及所述第二电路板;接触部65及接触部165,分别连接于本体部63的上端及本体部163的上端且接触配对端子;以及固定部64及固定部164,分别连接于本体部63的两侧缘及本体部163的两侧缘,并且分别由形成在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两侧上的固定侧壁15d及形成在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两侧上的固定侧壁115d来固定。固定部64及固定部164沿竖向方向延伸且具有比本体部63及本体部163的竖向尺寸大的一竖向尺寸;在固定部64的上部的侧缘及固定部164的上部的侧缘分别形成锁入到固定侧壁15d中的紧固部64c及锁入到固定侧壁115d的紧固部164c ;而在固定部64的下部及固定部164的下部分别形成接触固定侧壁15d的稳定部64d及接触固定侧壁115d的稳定部164d。
[0074]因此可增加固定部64和固定部164的竖向尺寸以及增加紧固部64c与稳定部64d及紧固部164c与稳定部164d之间的距离,即使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的高度整体上降低,结果仍能够维持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的稳定性。因此,即使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1相对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热膨胀(尤其是沿纵向热膨胀)时,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的位置也得以维持,且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尾部62和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尾部162承受力。这使得将得到能够具有一个多极结构,并且容易制造和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可靠性高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
[0075]第一端子收容腔15及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包括:窄部15a及窄部115a,分别沿竖向方向延伸;以及宽部15b及宽部115b,分别连接于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窄部15a的下端及窄部115a的下端且比窄部15a及窄部115a宽。窄部15a及窄部115a收容接触部65的至少上部及接触部165的至少上部;宽部15b及宽部115b收容本体部63及本体部163以及固定部64及固定部164 ;本体部63及本体部163的后面接触第一端子收容腔15在宽部15b的背面15e及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在宽部115b的背面115e ;以及固定部64与固定部164通过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支撑侧壁15d固定在宽部15b内及通过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支撑侧壁115d固定在宽部115b内。
[0076]因此可能增加左右紧固部64c之间的距离和左右紧固部164c之间的距离以及稳定部64d之间的距离和稳定部164d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端子61及第二端子161的稳定性。
[0077]此外,尾部62及尾部162包括:应力缓和部62a及应力缓和部162a,连接于本体部63的下端及本体部163的下端;以及连接部62b及连接部162b,连接于应力缓和部62a的下端及应力缓和部162a的下端。且连接部62b及连接部162b从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下端向下突出及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下端向下突出,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表面上的端子连接垫及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表面上的端子连接垫。因此连接部62b和连接部162b能够柔软移位位置,且即使第一端子61及第二端子161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及所述第二电路板的表面上的端子连接垫的相对位置有改变,连接部62b及连接部162b与所述端子连接垫的连接也可得以维持。
[0078]此外,连接部62b及连接部162b是圆形形状且比本体部63及本体部163的前面位于更靠前方。因此,应力不会集中在连接材料(如将连接部62b及连接部162b结合到端子连接垫的焊料),且裂纹不会在所述连接材料内形成。
[0079]此外,应力缓和部62a及应力缓和部162a比本体部63及本体部163窄,且在弯曲前大体垂直于本体部63及本体部163向前延伸,以使它们的前端转向后方。因此,应力缓和部62a及应力缓和部162a能够弹性变形,且如果第一端子61及第二端子161相对所述第一电路板及所述第二电路板的表面的端子连接垫的位置出现改变,则没有力作用到本体部63及本体部163上。此外,沿应力缓和部62a及应力缓和部162a从连接部62b及连接部162b到本体部63及本体部163的距离增加,这防止焊料上升或焊剂上升现象的发生。
[0080]尽管示出并说明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可以设想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前述说明书和随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做出各种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多极连接器,包括: 一个一体成型的壳体;以及 多个端子,安装于所述壳体以形成多对的列; 其中, 所述端子包括:一本体部,由所述壳体的一端子收容腔收容;一焊接尾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下端,并且表面安装到一电路板上;一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上端,用于接触一个配对的端子;以及多个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两侧缘,并且由形成在所述端子收容腔两侧的固定侧壁来固定; 所述多个固定部沿一竖向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比所述本体部的一竖向尺寸大的一竖向尺寸;以及 在所述多个固定部的一上部的侧缘形成锁入到所述固定侧壁的多个紧固部,以及在所述多个固定部的一下部的侧缘形成接触所述固定侧壁的多个稳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收容腔包括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一窄部以及沿竖向方向延伸的一宽部,所述宽部连接于所述窄部的下端并且比所述窄部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部的至少一上部由所述窄部收容,并且所述本体部和固定部由所述宽部收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中,所述本体部的一后表面接触所述端子收容腔在所述宽部内的一背面,并且所述固定部由所述端子收容腔在所述宽部内的所述固定侧壁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下端的一应力缓和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应力缓和部的一下端的一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端子收容腔的一下端向下延伸,并且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一表面上的一端子连接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具有一圆形的形状,并且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本体部的一前表面的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中,所述应力缓和部比所述本体部窄,在弯曲前大体垂直于所述本体部向前延伸,并且具有转向一向后方向的一末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中,所述焊接尾部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下端的一应力缓和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应力缓和部的一下端的一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极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端子收容腔的一下端向下延伸,并且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一表面上的一端子连接垫。
【文档编号】H01R12/71GK103733435SQ201280039685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4日
【发明者】永瀬英树, 近野幸司, 八木正典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