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9721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的制作方法
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太阳能模块大多是通过支撑构件组架设于户外,以迎接太阳光。由于太阳能模块与支撑构件组是长期放置于户外的系统,因此必须要能够承受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举例来说,当太阳能模块与支撑构件组架设在风大的区域,太阳能模块与支撑构件组就必须具备足够的风压承受能力。又,若太阳能模块与支撑构件组架设在会下雪的区域,太阳能模块与支撑构件组就必须具备足够的雪压承受能力。
然而,由于现有的支撑构件组大多强调快速拆装的能力,而没有足够的压力承受能力,因此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承受风压及雪压时,往往会因为支撑能力不足而有永久变形的风险,严重时甚至会让太阳能模块掉落。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技术态样是在提供一种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用以解决以上先前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包含框架构件、支柱、连接构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框架构件包含第一翼板、第二翼板与第一腹板。第二翼板相对于第一翼板实质平行设置。第一腹板连接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使得第一翼板、第二翼板与第一腹板共同定义容置槽,借此容置太阳能模块。支柱用以支撑框架构件,且此支柱具有面对框架构件的端表面,此端表面区分为第一半部与第二半部,上述的第一半部较第二半部更靠近框架构件的中轴线。第一腹板在端表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二半部。连接构件用以连接支柱与框架构件,且此连接构件包含承靠板与固定板。框架构件与支柱的端表面分别抵接承靠板的相对两表面。固定板大致垂直地连接于承靠板的底表面,用来使连接构件固定于支柱。第一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固定板与支柱。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框架构件与承靠板。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承靠板具有贯穿孔于其中。框架构件亦具有贯穿孔于其中,此框架构件的贯穿孔为长孔。第二部件穿过承靠板的贯穿孔与框架构件的贯穿孔。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更包含绝缘镀层,此绝缘镀层镀于框架构件的表面。连接构件可包含螺合构件,此螺合构件设置于框架构件上,以与第二部件连结而固定框架构件与连接构件,且此螺合构件破坏绝缘镀层,而直接接触框架构件。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构件更包含第三翼板与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相对于第二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此第三翼板位于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连接构件的承靠板。第二腹板与第一腹板平行并相连,并用以连接第二翼板与第三翼板。第三翼板具有第一翼部,此第一翼部与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第一翼部与承靠板。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构件更包含第三翼板与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相对于第二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此第三翼板位于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连接构件的承靠板。第二腹板与第一腹板平行并相连,并用以连接第二翼板与第三翼板。第三翼板具有第一翼部与第二翼部。第一翼部与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翼部与第一翼部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第二翼部与承靠板。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构件更包含第四翼板与第三腹板。第四翼板连接第二腹板,相对于第三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上方。第二部件更连结于第四翼板。第三腹板连接第四翼板与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第三腹板与第四翼板共同构成中空框条。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小于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大致等于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一种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包含框架构件、支柱与连接构件。框架构件包含第一翼板、第二翼板与第一腹板。第二翼板相对于第一翼板实质平行设置。第一腹板连接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使得第一翼板、第二翼板与第一腹板共同定义容置槽,借此容置太阳能模块。支柱用以支撑框架构件,且此支柱具有面对框架构件的端表面,此端表面具有相对的内侧边缘与外侧边缘。内侧边缘较外侧边缘更靠近框架构件的中轴线,且外侧边缘较内侧边缘更靠近第一腹板在端表面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连接构件用以连接支柱与框架构件。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连接构件包含承靠板、固定板、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框架构件与支柱的端表面分别抵接承靠板的相对两表面。固定板大致垂直地连接于承靠板的底表面,用来使连接构件固定于支柱。第一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固定板与支柱。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框架构件与承靠板。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承靠板具有贯穿孔于其中。框架构件亦具有贯穿孔于其中,此框架构件的贯穿孔为长孔。第二部件穿过承靠板的贯穿孔与框架构件的贯穿孔。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更包含绝缘镀层,此绝缘镀层镀于框架构件的表面。连接构件可包含螺合构件,此螺合构件设置于框架构件上,以与第二部件连结而固定框架构件与连接构件,且此螺合构件破坏绝缘镀层,而直接接触框架构件。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构件更包含第三翼板与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相对于第二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此第三翼板位于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连接构件的承靠板。第二腹板与第一腹板平行并相连,并用以连接第二翼板与第三翼板。第三翼板具有第一翼部,此第一翼部与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第一翼部与承靠板。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构件更包含第三翼板与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相对于第二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此第三翼板位于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连接构件的承靠板。第二腹板与第一腹板平行并相连,并用以连接第二翼板与第三翼板。第三翼板具有第一翼部与第二翼部。第一翼部与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翼部与第一翼部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第二翼部与承靠板。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构件更包含第四翼板与第三腹板。第四翼板连接第二腹板,相对于第三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上方。第二部件更连结于第四翼板。第三腹板连接第四翼板与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第三腹板与第四翼板共同构成中空框条。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小于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大致等于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连接构件包含第三部件,框架构件具有贯穿孔于其中,支柱具有固定孔于其中。第三部件穿过框架构件的贯穿孔,而伸入支柱的固定孔中,借此连结并固定框架构件与支柱。
在此设计中,当框架构件将太阳能模块框设于其中时,支柱的轴向力将可充分地用来支撑框架构件与太阳能模块,以减少支柱或连接构件永久变形的风险。此外,也因为支柱120的轴向力可充分地用来支撑框架构件与太阳能模块,因此整体统承受风压或雪压的能力也会上升。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立体图。
图2绘示图1的支撑构件组的俯视图。
图3绘示沿图2的线段3的剖面图。
图4绘示图1的局部4的侧视图。
图5绘示图2的局部5的放大图。
图6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局部剖面图,其剖面区域如图3的局部6所标示。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
图8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
图10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
其中,附图标记:
110:框架构件111:第一'翼板 112:第二翼板113:第一腹板 114:第ZZ翼板114a:第一.翼部 114b:第二翼部115:第二腹板 116:第四翼板117:第二腹板 118:加强肋板120:支柱 121:内侧边缘122:端表衡 123:外侧边缘125:侧表衡 130:连接构件131:承靠板 132:固定板132a:固定板 132b:固定板133:第一部件 134:第二部件135:螺母 136:第一螺母固定翼137:第二螺母固定翼 138:螺母固定腹板 3:线段4:局部 5:局部6:局部 C:中轴线G:容置槽 H1: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 H2: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N:螺母容置空间THa:贯穿孔 THb:贯穿孔THc:贯穿孔 SH:固定孔1:第一半部TT 笛一伞却 11: 果一十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 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约”、“大约”或“大致”,一般是指数值的误差或范围于百分之二十以内,较好地是于百分之十以内,更佳地是于百分之五以内。文中若无明确说明,所提及的数值皆视为近似值,即具有如“约”、“大约”或“大致”所表示的误差或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立体图。图2绘示图1的支撑构件组的俯视图。如图1、2所示,一种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包含框架构件110、支柱120与连接构件130。框架构件110用以将太阳能模块框设于其中。支柱120站立于地面上。连接构件130用以连接支柱120与框架构件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120与连接构件130的数量均为4个,其分别安装于框架构件Iio的四个角落。此外,位于框架构件110 —侧(例如:前侧)的支柱120较位于框架构件110另一侧(例如:后侧)的支柱120短,借此让框架构件110相较于地面倾斜一预定角度,使得安装于其中的太阳能模块迎接太阳光。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支柱120与连接构件130的数量与尺寸关均仅为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支柱120与连接构件130的实施方式。
图3绘示沿图2的线段3的剖面图。图4绘示图1的局部4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框架构件110包含第一翼板111、第二翼板112与第一腹板113。第二翼板112相对于第一翼板111实质平行设置,且此第二翼板112位于第一翼板111下方。第一腹板113连接第一翼板111与第二翼板112,使得第一翼板111、第二翼板112与第一腹板113共同定义容置槽G,借此容置太阳能模块。支柱120用以支撑框架构件110,且此支柱120具有面对框架构件110的端表面122,此端表面122区分为第一半部I与第二半部II,上述的第一半部I较第二半部II更靠近框架构件110的中轴线C。第一腹板113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二半部II。或者说,上述的端表面122具有相对的内侧边缘121与外侧边缘123,内侧边缘121较外侧边缘123更靠近框架构件110的中轴线C。第一腹板113在端表面122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较远离内侧边缘121,并较靠近外侧边缘123。亦即,外侧边缘123较内侧边缘121更靠近第一腹板113在端表面122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在此设计中,当框架构件110将太阳能模块框设于其中时,支柱120的轴向力将可充分地用来支撑框架构件110与太阳能模块,以减少支柱120或连接构件130永久变形的风险。此外,也因为支柱120的轴向力可充分地用来支撑框架构件110与太阳能模块,因此整体统承受风压或雪压的能力也会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腹板113在端表面122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可与外侧边缘123重叠。但此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第一腹板113的位置。
请继续参考图3、4。上述的连接构件130包含承靠板131、固定板132、第一部件133与第二部件134。框架构件110与支柱120的端表面122分别抵接承靠板131的相对两表面。固定板132大致垂直地连接于承靠板131的底表面,用来使连接构件130固定于支柱120。支柱120具有侧表面125,此侧表面125与端表面122相邻接。固定板132与支柱120的侧表面125相对。第一部件133用以连结并固定固定板132与支柱120。第二部件134用以连结并固定框架构件110与承靠板131。
具体而言,上述的固定板132的数量为2个,例如:固定板132a与固定板132b。固定板132a、固定板132b与介于两者间的部分承靠板131共同定义一大致呈倒U形(或,π形)的剖面形状,以将支柱120拘束于固定板132a与固定板132b之间。第一部件133用以连结并固定固定板132a、支柱120与固定板132b,以确实固定支柱120与连接构件130的相对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133可为螺栓、插销或其他适合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构件110更可包含第三翼板114与第二腹板115。第三翼板114相对于第二翼板112实质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二翼板112下方,用以抵靠于连接构件130的承靠板131。第二腹板115与第一腹板113平行并相连于与第二翼板112的连接处,且第二腹板115连接第二翼板112与第三翼板114。第三翼板114具有第一翼部114a与第二翼部114b。第一翼部114a与第二翼板112朝大致相同的方向且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115的方向延伸,亦即朝向框架构件110的内部延伸。第二翼部114b与第二翼板112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115的方向延伸,亦即朝向框架构件110的外部延伸。第三翼板114与第二腹板115的连接处即为第一翼部114a与第二翼部114b的连接处,而第一翼部114a与第二翼部114b以第二腹板115的连接处为准朝相反方向延伸。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件110更可包含第四翼板116与第三腹板117。第四翼板116连接第二腹板115,第四翼板116相对于第三翼板114实质平行设置,且第四翼板116位于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上方。第三腹板117连接第四翼板116与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二腹板115、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第三腹板117与第四翼板116共同构成中空框条。前述框架构件110的第一翼板111、第二翼板112、第三翼板114与第四翼板116大致呈水平的构件,而第一腹板113、第二腹板115与第三腹板117大致呈垂直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翼板116至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的垂直高度Hl,小于第二翼板112至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的垂直高度H2。但此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第四翼板116与第二翼板112的相对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强化框架构件110抗弯曲的能力,制造者可选择在第二翼板112与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之间设置加强肋板118。应了解到,此一加强肋板118并非必要元件,若框架构件110的强度足够,加强肋板118也可以选择省略不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确实利用支柱120的轴向力来支撑框架构件110与太阳能模块,第二腹板115与加强肋板118在端表面122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均落在端表面122上。更具体地说,上述的第二腹板115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二半部II上。亦即,外侧边缘123较内侧边缘121更靠近第二腹板115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上述的加强肋板118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一半部I上。亦即,内侧边缘121较外侧边缘123更靠近加强肋板118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承靠板131、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与第四翼板116分别具有贯穿孔THa、贯穿孔THb与贯穿孔THc于其中。第二部件134 —并穿过贯穿孔THa、贯穿孔THb与贯穿孔THc,借此连结并固定承靠板131、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与第四翼板116,以固定框架构件110与连接构件130的相对位置。上述的第二部件134可为螺栓、插销或其他适合的部件。
图5绘示图2的局部5的放大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构件110的贯穿孔(例如:贯穿孔THc)可为长孔。在组装时,框设有太阳能模块的框架构件110与连接构件130可能会因为地面不平而无法对位。此时若框架构件110的贯穿孔(例如:贯穿孔THc)为长孔,就可以产生一部分的公差容许范围,让组装顺利完成。
回到图3、4。在第二部件134为螺栓的实施方式中,若承靠板131、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与第四翼板116的肉厚太薄而无法攻螺纹,则组装者可选择以螺母135来固定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130更可包含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与螺母固定腹板138。第一螺母固定翼136连接固定板132b。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与第一螺母固定翼136分开以供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穿过。螺母固定腹板138连接承靠板131与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使得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螺母固定腹板138、部分的承靠板131与部分的固定板132b共同定义螺母容置空间N。螺母135容置于螺母容置空间N中。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穿过第一螺母固定翼136与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之间的空间而锁附于螺母135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螺母135受第一螺母固定翼136与第二螺母固定翼137的拘束而无法于垂直方向上位移,连带使得锁附于螺母135中的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也无法于垂直方向上位移,因此第四翼板116上可选择不用再上螺母,以节省组装工序。此夕卜,由于太阳能模块与框架构件110的重量极重,因此纵使第四翼板116上没有螺母固定,框架构件110也不容易脱离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
当然,组装者也可以选择将螺母135改装在第四翼板116上,或者在承靠板131下及第四翼板116上均安装螺母135。此外,在将螺母135改装在第四翼板116上(亦即,仅第四翼板116上安装有螺母135,承靠板131下则没有安装螺母),或第二部件134为插销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130也不需要具有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与螺母固定腹板138。另外,若框架构件110与连接构件130中的任一者有足够的肉厚可以攻螺纹,则制造者也可以选择在框架构件110及/或连接构件130中攻螺纹,并直接将螺栓(亦SP,第二部件134)锁附于螺纹中,而不需要设置螺母135。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连接构件130的实施方式。
图6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局部剖面图,其剖面区域如图3的局部6所标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组更可包含绝缘镀层140,此绝缘镀层140镀于框架构件110的表面(例如第四翼板116与第三腹板117的表面)。由于太阳能模块照到光线就会发电,因此绝缘镀层140的存在可避免太阳能模块所产生的电力透过框架构件110而电伤组装者。上述的绝缘镀层140例如可为阳极膜。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130可包含螺合构件,此螺合构件设置于框架构件110上,以与第二部件134连结而固定框架构件110与连接构件130,且此螺合构件会破坏绝缘镀层140,而直接接触框架构件110。举例来说,在图6中,螺母135可与第二部件134螺合于第四翼板116上,且螺母135会破坏绝缘镀层140,而直接接触第四翼板116。如此一来,连接构件130与框架构件110之间就会产生导电通道,让太阳能模块透过框架构件110、连接构件130与支柱而接地。
应了解到,虽然图6绘示以螺母135来破坏绝缘镀层140,但此并不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亦可以选择以螺栓头或垫圈来破坏绝缘镀层14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其实施方式。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框架构件110的材质可为金属,例如:铝合金、钢、不锈钢或上述的任意组合。框架构件110的制造方法可为锻造、铸造或上述的任意组合。当然,如果材质或形状许可,框架构件110也可以选择先以铝挤成型的方式制造成条状材后,再将这些条状材组装成框架构件110。从结构上来看,上述的第一翼板111、第二翼板112、第一腹板113、第三翼板114、第二腹板115、第四翼板116、第三腹板117与加强肋板118为一体成型的元件。
此外,上述的连接构件130的材质可为金属,例如:铝合金、钢、不锈钢或上述的任意组合。连接构件130的制造方法可为锻造、铸造或上述的任意组合。从结构上来看,上述的承靠板131、固定板132、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与螺母固定腹板138为一体成型的元件,第一部件133、第二部件134与螺母135 (如果有)则为独立的元件。
再者,上述的支柱120的材质可为金属,例如:铝合金、钢、不锈钢或上述的任意组合。支柱120的制造方法可为锻造、铸造或上述的任意组合。
第二实施方式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翼板116至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的垂直高度Hl,大致等于第二翼板112至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的垂直高度H2。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
第三实施方式
图8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件110省略了第四翼板116与第三腹板117,因此第二部件134仅一并穿过贯穿孔THa与贯穿孔THb,借此连结并固定承靠板131与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即可固定框架构件110与连接构件130的相对位置。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
第四实施方式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件110省略了第四翼板116、第三腹板117与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此外,本实施方式将贯穿孔THa改设在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并将贯穿孔THb、第二部件134、螺母135、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与螺母固定腹板138改设在连接构件130的另一侧,使得贯穿孔THb与贯穿孔THa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件134 —并穿过贯穿孔THa与贯穿孔THb,借此连结并固定承靠板131与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以固定框架构件110与连接构件130的相对位置。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
第五实施方式
图10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130仅包含第三部件139,贯穿孔THb改设在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且位于第二腹板115与加强肋板118之间,支柱120具有固定孔SH于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部件139穿过贯穿孔THb,而伸入固定孔SH中,借此连结并固定框架构件110与支柱120,因此,框架构件110的第三翼板114直接抵靠于支柱120的端表面122上,且第二腹板115 (亦即第一腹板113的垂直投影)延伸抵靠在端表面122的第二半部II上。上述的第三部件139可为螺柱、插销或上述的任意组合。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
以下将揭露本发明的实施例,借此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确实能够提供所需要的性能。应了解到,在以下叙述中,已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提到的参数将不再重复赘述,仅就需进一步界定者加以补充。
在以下实施例中,主要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组,在本实施例中,在承靠板131下及第四翼板116上均安装有螺母。框架构件的材质为铝合金(AL5052H32或AL6063T5),承靠板131、固定板132、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与螺母固定腹板138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AL5052H32或AL6063T5),第一部件133、第二部件134与螺母135的材质均为不锈钢(SUS304)。上述材质的弹性系数、降伏强度与断裂强度列于以下表一O
表一各材质的弹性系数、降伏强度与断裂强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框架构件,包含: 一第一翼板; 一第二翼板,相对于该第一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以及 一第一腹板,连接该第一翼板与该第二翼板,使得该第一翼板、该第二翼板与该第一腹板共同定义一容置槽,借此容置一太阳能模块; 一支柱,用以支撑该框架构件,该支柱具有面对该框架构件的一端表面,该端表面区分为一第一半部与一第二半部,该第一半部较该第二半部更靠近该框架构件的中轴线,其中该第一腹板在该端表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该第二半部; 一连接构件,用以连接该支柱与该框架构件,其中该连接构件包含: 一承靠板,该框架构件与该支柱的该端表面分别抵接该承靠板的相对两表面;以及至少一固定板,大致垂直地连接于该承靠板的一底表面,用来使该连接构件固定于该支柱; 一第一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该固定板与该支柱;以及 一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该框架构件与该承靠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承靠板具有至少一贯穿孔于其中,该框架构件亦具有至少一贯穿孔于其中,该框架构件的该贯穿孔为长孔,该第二部件穿过该承靠板的该贯穿孔与该框架构件的该贯穿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绝缘镀层,镀于该框架构件的表面,其中该连接构件包含一螺合构件,该螺合构件设置于该框架构件上,以与该第二部件连结而固定该框架构件与该连接构件,且该螺合构件破坏该绝缘镀层,而直接接触该框架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构件更包含: 一第三翼板,相对于该第二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位于该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该连接构件的该承靠板;以及 一第二腹板,与该第一腹板平行并相连,并用以连接该第二翼板与该第三翼板, 其中该第三翼板具有一第一翼部,该第一翼部与该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该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该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该第一翼部与该承靠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构件更包含: 一第三翼板,相对于该第二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位于该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该连接构件的该承靠板;以及 一第二腹板,与该第一腹板平行并相连,并用以连接该第二翼板与该第三翼板, 其中该第三翼板具有一第一翼部与一第二翼部,该第一翼部与该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该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该第二翼部与该第一翼部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该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该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该第二翼部与该承靠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构件更包含: 一第四翼板,连接该第二腹板 ,相对于该第三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位于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上方,且该第二部件更连结于该第四翼板;以及 一第三腹板,连接该第四翼板与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使得至少部分的该第二腹板、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该第三腹板与该第四翼板共同构成一中空框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翼板至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小于该第二翼板至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翼板至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大致等于该第二翼板至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9.一种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框架构件,包含: 一第一翼板; 一第二翼板,相对于该第一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以及 一第一腹板,连接该第一翼板与该第二翼板,使得该第一翼板、该第二翼板与该第一腹板共同定义一容置槽,借此容置一太阳能模块; 一支柱,用以支撑该框架构件,该支柱具有面对该框架构件的一端表面,该端表面具有相对的一内侧边缘与一外侧边缘,该内侧边缘较该外侧边缘更靠近该框架构件的中轴线,且该外侧边缘较该内侧边缘更靠近该第一腹板在该端表面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以及 一连接构件,用以连接该支柱与该框架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包含: 一承靠板,该框架构件与该支柱的该端表面分别抵接该承靠板的相对两表面; 至少一固定板,大致垂直地连接于该承靠板的一底表面,用来使该连接构件固定于该支柱; 一第一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该固定板与该支柱;以及 一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该框架构件与该承靠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承靠板具有至少一贯穿孔于其中,该框架构件亦具有至少一贯穿孔于其中,该框架构件的该贯穿孔为长孔,该第二部件穿过该承靠板的该贯穿孔与该框架构件的该贯穿孔。
12.如权利要求11所 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绝缘镀层,镀于该框架构件的表面,其中该连接构件包含一螺合构件,该螺合构件设置于该框架构件上,以与该第二部件连结而固定该框架构件与该连接构件,且该螺合构件破坏该绝缘镀层,而直接接触该框架构件。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构件更包含: 一第三翼板,相对于该第二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位于该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该连接构件的该承靠板;以及 一第二腹板,与该第一腹板平行并相连,并用以连接该第二翼板与该第三翼板, 其中该第三翼板具有一第一翼部,该第一翼部与该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该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该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该第一翼部与该承靠板。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构件更包含: 一第三翼板,相对于该第二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位于该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该连接构件的该承靠板;以及 一第二腹板,与该第一腹板平行并相连,并用以连接该第二翼板与该第三翼板, 其中该第三翼板具有一第一翼部与一第二翼部,该第一翼部与该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该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该第二翼部与该第一翼部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该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该第二部件用以连结并固定该第二翼部与该承靠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构件更包含: 一第四翼板,连接该第二腹板,相对于该第三翼板实质平行设置,且位于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上方,且该第二部件更连结于该第四翼板;以及 一第三腹板,连接该第四翼板与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使得至少部分的该第二腹板、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该第三腹板与该第四翼板共同构成一中空框条。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翼板至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小于该第二翼板至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翼板至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大致等于该第二翼板至该第三翼板的该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件包含一第三部件,该框架构件具有一贯穿孔于其中,该支柱具有一固定孔于其中,该第三部件穿过该框架构件的该贯穿 孔,而伸入该支柱的该固定孔中,借此连结并固定该框架构件与该支柱。
全文摘要
一种太阳能模块的支撑构件组,包含框架构件、支柱与连接构件。框架构件包含第一翼板、第二翼板与第一腹板。第二翼板相对于第一翼板实质平行设置。第一腹板连接第一翼板与第二翼板,使得第一翼板、第二翼板与第一腹板共同定义容置槽,借此容置太阳能模块。支柱用以支撑框架构件,且此支柱具有面对框架构件的端表面,此端表面区分为第一半部与第二半部,上述的第一半部较第二半部更靠近框架构件的中轴线。第一腹板在端表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二半部。连接构件用以连接支柱与框架构件。
文档编号H01L31/042GK103187465SQ20131007475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8日
发明者管浩鸿, 颜同义, 黄任伟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